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讲魏晋、隋唐史课件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课件】(85张)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返回 解析
返回
9.(2016·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 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 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 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 系。皇帝好恶和朝代更替都是影响社会对艺术评判的因素,但不 是主要因素,故排除 A、D 两项;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说 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B 项;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 既与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时代选择分不开, 故 C 项符合题意。 答案:C
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
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
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
返回
6.(2017·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
女子达到 13 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
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
解析: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 B 项错
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课件
三、宋元时期(960~1368 年) 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1)中央: 中书门下 是最高行政机构;设 参知政事 、枢 密使、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地方: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 设 通判 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文臣
做地方官,
2.元朝的政治制度 (1)设 中书省 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2)地方实行
④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 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 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表现 宋代最高统治者将兵权、 政权、 财权集于中央, 各路监司、 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 之祸。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 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养好士风。“兴文教,抑武事”, 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
二、隋唐时期(581~907 年) 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 (1)分工 ① 中书省 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 ②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③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 部。 (2)运作程序: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六部 。
(3)特点 ①相权三分: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互相制衡,也 能 分工合作 ,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 度。
2.科举制度 (1)背景:隋唐统一以后, 士族 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创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 分科考试 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 进士科 。 (3)完善: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 度。 (4)特点:以 考试成绩 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 要是 儒家经典 。 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文明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文明考点梳理政治史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督护制,激化阶级矛盾。
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矛盾加剧。
这些威胁到了北魏的统治。
(2)局部统一和统治者注重汉化。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冯太后临朝听政,督促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学,深受汉文化影响。
2.内容:(1)前期: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以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中期:改革的重点是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后期: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如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3.目的: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4.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5.作用:(1)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日益活跃。
(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
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隋唐时期中央和地方制度(一)君主专制的完善1.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 隋唐(1)措施①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行政)。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的管理体制。
②唐朝的中央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彼此制约,保证皇权的独尊。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二)地方割据的出现1. 原因:唐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公开课课件】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隋唐
1、三公九卿确立与秦朝,盛行于汉,丞相协助皇帝 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 三省六部,三省长官都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标志 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成熟。
2、比较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不同点 (1)设置目的: 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本质上体现专制色彩; 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体现 的是民主特征。
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隶属少 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 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 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 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 知,该朝臣( )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补充:①科举制实施时,仍有其它多种选官形式;
②隋主要考明经科,唐始设进士科。
③唐设殿试(宋代成为定制)
武则天增设武举(清盛行)
④宋代开始实行“糊名法”防止作弊行为;
⑤明清八股取士(内容:四书五经,文体:八股文)
⑥1905年科举制被正式废除。
文字狱
唐朝为什么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明经科主要是靠儒家经典,比较容易; 而进士科是考察诗词歌赋,政治见解,比较难。
政治方面
1、九品中正制 2、三省六部制
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中书省 草拟
礼部 礼仪、科举
皇 帝
尚书省
执行 兵部 军政
门下省
审议刑部 刑狱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第2讲魏晋隋唐宋元课件
1.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趋势及特点 (1)演变趋势 ①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 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 成。 ②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 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 断加强的趋势。
经济上 ①农业: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经济重心逐渐 转移到江南地区。
②手工业: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五大名窑以江西景德镇为首; 出现青花瓷器。
③商业:宋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 官府直接控制;元朝时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文化上 ①思想: a.程朱理学:“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仁”,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修养;标志着儒学的转型和成熟。 b.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发 展了程朱理学。
②科技:活字印刷、火器和指南针;郭守敬制成了简仪,编制《授时历》; 元朝王祯著《农书》。
③文学戏曲:词兴起和繁荣;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元朝的散曲和杂剧。 ④绘画和书法: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是风俗画的杰作。
主题 1| 政治上: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
文化上 ①思想:出现“三教合一”。 ②诗歌: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 代表;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③绘画: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 《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④书法 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张旭、怀素等。
隋唐时期(581~907 年) 政治上 ①三省六部制: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 权。 ②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继承并完善,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 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③唐玄宗时期,设军事边镇,长官称为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 的局面。
通史复习:魏晋至隋唐政治经济文化[课件]
移 过 程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重心继续南移; 南宋时,重心完全南移。时谚称“苏湖熟,天下足”。
(三)魏晋南北朝文化科技
1、思想:佛教、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
战。
2、科技:《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3、艺术:(1)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3】影响: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大片荒地被开垦,北方经 济恢复发展,保证政府收入,又限制了土地兼并。
③赋税制度:租调制。
(二)魏晋南北朝经济
2.手工业: ①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冶炼技术和产量,
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②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交通便利地方形成了民间集市——
武则天(武周之治)
贞观之治(627——649)
安史之乱(755-763) 780年两税法
藩镇割据 农民起义
589隋统 一
581隋建立
618年唐建立
907年唐灭亡
第一课时 中国古代文明曲折发展阶段
魏晋政治经济和文化
通史时序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220-589)是中国古代文明曲折发展阶段,是我 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才学标准,忽视了品
有利于经济发展;
德的考查,造成一些
有利于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
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官本位思想:直接促
有利于维护统治
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
发展,“学而优则仕”
推动儒学在民间的传播;
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有利于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禁锢思想:强化儒学
(魏晋至隋唐)中国古代史 复习课件--202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3、藩镇割据: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并导致唐朝灭亡。
三、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品评推荐、门第家世)与门阀士族政治
2、科举制
(1)时间:隋炀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
成。 (2)选官方式:自由报名,分科考试。 (3)选官标准:考试成绩。(忽视品德的考察) (4)评价:(听写) 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或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统 治),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将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⑤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和传播。 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⑦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⑧明清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不利于近代科学的发展。
翻车
筒车
拓展:魏晋寺院经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
台烟雨中”
1、含义: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中国,寺院僧侣一直享受着国家的免税 政策,从而形成以寺院为中心的独特经济形式——寺院经济。
2、寺院地主经济的主要剥削方式是租佃制,另一种剥削方式是高利贷。
3、影响:控制了大量人口,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剧了土地兼并, 激化了社会矛盾。
材料 公元589 年,隋朝统一全国,605年隋炀帝征调 300 万民工,用6年 的时间凿通了2 700 多千米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在南北之间建成了一 条运输通道。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唐代大运河连通 了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接纳着日本、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船。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听写)
高考历史第二轮通史复习隋唐时期(第二轮)精品PPT课件
868年,雕 版印刷《 金刚经》
央集权;国 家的强盛稳 定促进了文
白瓷
学艺术的辉
商 柜坊、飞钱 文 文人画、 煌
业
艺 唐诗、词
治国理念:存百姓,文德治国。
前 期:政治清明,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后 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பைடு நூலகம்
政
制度创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科 举
制度)
民族政策:一视同仁,团结。
对外关系: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农业
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定型(曲辕犁,筒车); 土地制度(三种土地制度并存,均田制,轻徭薄赋;
经
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私营手工业发展兴。 制瓷业:南青北白;私营手工业
交通:水路、陆路交通十分发达,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兴隆。
商业
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瓷器) “市”的发展(坊市分开、夜市)
唐朝节度使享有哪些权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权力: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 上享有很大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 上拥有强悍的武力。
影响:往往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削弱 中央集权。
由于节度使的权力过渡彭胀,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
唐玄宗前期疆域
突厥
新 罗
边镇军:49万 中央军:9万
吐蕃
商业都会(唐代长安、洛阳,扬一益二)
思想:儒学复兴;
文
文艺:唐诗李杜白;楷书欧颜柳;草书张旭、怀素。绘画展阎吴、莫 高窟。
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异同
相同
通过分割相权的方式实现加强皇权的目的。 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宋 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 相的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高中历史PPT课件中国古代史复习魏晋、隋唐史
(2013年浙江省文综样卷) 16.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过三个阶段,而 在第二阶段的后期,又有九品中正制度出现。 社会学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 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若以此 衡量,则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程度从高到低的排 列顺序应该是 ①世官制阶段 ②察举制阶段前期 ③九 品中正制时期 ④科举制阶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 ②① D.④②③①
地方行政部门设 置“中正”,对 当地人物的德才 进行评定,区别 高下列为九等
隶书成熟并通行于 汉魏;晋代开始盛 行行书,东晋王羲 之尤擅草书、行书, 被尊为“书圣”; “中国画”形成并 逐渐成熟
宋代著名历史学家马端临在《文选通考· 选 举》中批评我国古代某一选官制时认为: “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评 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 或非用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体 统脉络各不相关,帮徇私之弊无由惩革”。 这一选官制度 ①是世官制度的一种 ②是察举制度的延伸 ③与门阀制度相呼应 ④又称“九品官人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材料一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 ……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 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 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二 (明太祖说)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 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 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廷总 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 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 全家处死。 ——《明史纪事本末》
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度 御史台 唐代的道州县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课件
(2)元朝:中书省 (2)手工业:宋朝 活在地方实行行省 放异彩,织锦吸 指南针应用
(960~ 制;行省之下, 收了花鸟画的写 郭守敬编订
1368年) 分设路、府、州、 实风格。元朝时, 是我国古代
县;设宣慰司管 黄道婆改进了棉 (3)文学:宋
主干知识
阶段
政治
经济
(1)君主专制:逐
(1)文学:出
步形成三省体制,(1)农业:实行均田制; 等志怪小说
其中尚书省最先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 (2)书法:汉
形成;曹魏时,经过改 的书法艺术
魏晋 握有实权,继而 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称为“书圣
南北朝 又有中书省、门
(2)手工业:南北朝时 (3)绘画:东
理边远民族地区 纺织技术
代表;元代
宋元时期出
宋元 (960~ 1368年)
(4)书法 (2)元朝:中书
朝赵孟 省是最高行政 (3)商业:宋朝时,城市
喜爱 机关;在地方 中坊和市的时空界限被
(5)绘画 实行行省制; 打破;出现了世界上最
代表作 行省之下,分 早的纸币“交子”。元
明上河 设路、府、州、朝时,大都成为国际性
②评价 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消 极因素。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出现了 “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的怪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 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 造成大量的冗员。
(4)唐宋衰落的原因 ①政治上: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 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拔的政治特权。 ②经济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 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宗族成员不断迁徙,这使得士族 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 ③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 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
中国古代史之魏晋南北朝与隋唐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问题: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环境对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各有何影响?
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士族逐渐兴起。 北方战乱,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相对稳定,江南得 到开发; 佛教和道教兴盛,冲击儒学。
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和影响?
• 唐代,大运河将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的漕渠、汴水和淮 南的官河连接起来,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 财赋以存立”的唐王朝生命线。据此可知,唐代大运河( )
• A .加强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 B .密切了中央与地方联系 • C .推动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 • D .促进了全国政治的统一
பைடு நூலகம்
问题:唐初实行租庸调制的内容和意义?
• 在唐代,出于三省行政的职能不同,不同部门官员的工作 诉求难以统一,经常出现三省官员相互之间“日有争论, 纷纭不决”的现象。为此,乃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 匡其政。据此可知,政事堂宰相集议的设立( )
• A .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 .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 C .消除了三省间分歧D .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特点:血统上的融合;思想文化、风俗习惯融合
影响:经济上:打破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有利于北方经 济的发展和南方经济的开发 政治上:认同、接受汉族的政治模式,有利于少数 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文化上: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胡汉文化在冲突中 走向融合
问题:全面评价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 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
经济:隋大运河开凿;曲辕犁、筒车;唐初租庸调制;唐中期均田制 瓦解,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实行两税法;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体 系;柜坊和飞钱;唐末坊市制度逐渐突破;中唐后经济重心基本南移。 海陆“丝绸之路”兴盛。中唐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人地位提高。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新方略课件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改进,极大地推动了书籍的广泛传播和文化的普及。同 时,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也对当时的军事和航海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技文化交流与传播
丝绸之路的繁荣
唐文化的对外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促 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的科技文 化交流。如佛教的传入、琵琶等乐器 的传播等,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
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带来了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如胡服骑射、佛 教文化等,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随着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如丝 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了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
宋元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深入,如蒙古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 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北宋时期,周敦颐、程颢、程颐 等人创立了理学,南宋朱熹将其
发扬光大,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学艺术的繁荣
宋词和元曲成为当时文学艺术的 代表,涌现出苏轼、辛弃疾、关
汉卿等一大批优秀作家。
科技成就突出
北宋时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南 宋时期发明了管型火器“突火枪 ”,元朝时期郭守敬主持编订了 《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
1 2
农业生产的进步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水利设施的兴修,促进了 农业生产的发展,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
手工业与商业的兴盛
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商业贸易的繁荣,促进 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
3
对外贸易的拓展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对外贸易的拓展,促进了 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为隋唐时期的繁荣 注入了新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隋唐
魏晋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 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融合的局 面;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制度 上多有建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文化上形成了 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 了重大影响。
合功能
推动文 化发展 巩固国 家统一
推动世
界文明
把握高考趋势
立足历史解释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2016•全国甲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 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分封制 的影响 (2)
政 治 经 济
经济重心南移 (2)
思 想
唐代儒 学 (1)
魏晋时期总特征
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 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 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九品 中正制; 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 的差距缩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 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 改变; 思想: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 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 居领先地位
基础知识★特征总结
3、文化: 思想:儒学发展更为辉煌,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儒学复兴; 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 《金刚经》、火药发明、开始应用于军事; 文艺: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 的丰碑;通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书法楷书步入盛世, 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注重规范法度;草 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显时代气息。绘画吸取印度、 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杰出画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 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山水画展现盛唐景象;促进了亚洲文明的 发展和西方文明的时举制的发展历程
深化历史理解
2.科举制的特点
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经义为主,因此培养 贤能治国, 出来的人才都秉承着儒家传统教义,兼备治理国家、 为我所用 建设国家的能力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方式获得官位,考试内容是固定的 标准客观, 儒家经义,统一根据考试成绩去录取优秀人才,科举 竞争公平 考试时间固定,这些体现了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 立法保护, 科举制是国家自上而下进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国
时空坐标★知识结构 魏晋、隋唐
最新考纲★考点分布
考纲
魏晋时期 的政治制 度 ①藩镇割据延 续唐朝统治 隋唐的政 (1) 治制度 ②武则天时期 加强皇权(2) 魏晋、隋 唐的经济 概况 魏晋、隋 唐的思想 与科技、 文化概况 ①经济重心 南移(2) ②唐代自耕 农经济(3) ①唐代中 外文化交 流(2) ②王羲之 书法的地 位(3) ①外戚干政(1) 科举制度 ②汉代的地方 意义(2) 治理(2)
具体史实
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 经济: 农业:《齐民要术》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出现间作、套作的复种技 术,绿肥种植是耕作技术一大成就;三国时马均发明翻车(灌溉工具),北 魏均田制、三国屯田制推行。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上北方。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烧制出成熟白瓷; 商业:社会动荡,北方商业波动性大;南方商业小幅发展,商税及其相关税 种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南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市和 草市尉。 文化: (1)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面临严峻挑战但吸收佛、道精华取得新 发展——“三教合一”;士人群体的形成 (2)科技文艺: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和绘画:进 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晋代盛行行书,书法家王羲之和 《兰亭序》;绘画理论精辟,顾恺之“以形写神”,士大夫画家活跃,文人 画注意以形写神,画家顾恺之和《女史箴图》;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 说。
隋唐时期总特征
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 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 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 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具体史实
1、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 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度完善;道州县, 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削弱;宦官专权和朋 党之争;采用科举制的封建选官制度。 2、经济: 农业:耕作技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成熟。水稻种植普遍采 用育秧移栽技术;江东地区出现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精耕细作的 曲辕犁。发明灌溉工具筒车;地税:均田制;水利:大运河。南方 进一步开发,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 产部门并远销欧洲。丝织业技术精湛、吸取波斯织法和图案;海 上丝路;匠户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私营手工业兴起。 商业:商业繁荣:城市——唐代长安、洛阳, 扬州、益州商业 繁荣;市——以长安两市为最,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易场所 “市”,后期商业经营的地域限制逐渐被打破;农村集市贸易草 市作用显著,夜市繁荣;金融货币——出现柜坊和飞钱;外贸—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海上丝绸 之路发达。
稳定延续 家推动运行的,因此它有立法保障,受到政府保护
深化历史理解
3.科举制的影响
社会整 否定特权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 合理内核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 转化 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 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 的社会风气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 了“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选才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 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 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