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十大成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十大成就[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是:初步形成就业导

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初步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初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初步形成产学合作教育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能力本位的教学评价体系,初步形成实训实习的教学平台,初步形成“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初步形成半工半读的学习制度,初步形成对学习困难群体的援助制度,初步形成生涯教育的弹性学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发展成就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职业教育获得了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为世界教育的发展和实践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初步形成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强调职业教育办学应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对要求就业的人员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职业技术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培训)。1991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逐步做到使大多数新增劳动力基本上能够受到适应从业岗位需要的最基本的职业技术训练。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逐年递增的毕业生数量给我国就业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2003年,随着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以促进就业为目标,进一步转变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①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指出,“职业教育应以

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这标志着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②。至此,依照中央相关文件的指示,我国职业教育已初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对于我国缓解就业压力,调节劳动力结构性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初步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以后,我国职业教育加大了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1990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制订职业高级中学教学计划的意见》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分为政治课、文化课、专业课和实习四类。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提出,建立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按照工作过程顺序的“综合性”和“案例性”教学项目,这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关注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③

在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过程中,一些学校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初步形成了围绕工作过程的新的教学内容,其特点为:首先,强调所有层面的教学内容都是以具体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任务—计划—实施—检验”的工作程序安排教学内容。其次,强调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该职业或职业领域基本的、总的工作过程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从生产和生活实践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的理论学习。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来掌握融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中,学生首先获得关于所学的职业(专业)内容和工作的环境等的感性认识,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④可见,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联系,是当今生产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高度渗透的结果,也是我国技术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初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不断探索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1986年8月,国家教委召开全国中等教材规划会议,会议总结了1977年以来我国职业技术在教育教材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各部门各地区自行组织编写出版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为进一步解决困扰职教事业用书难的问题,1994年,我国全面展开职业技术教育教材信息与服务工作,各地逐步建立起了符合当地职教办学需求的各级教材服务网络。1999年,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的目标与任务指出,地方、行业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发和编写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教材。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制订〈2004—2007年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编写计划〉的通知》指出,制订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编写计划,要积极贯彻“两级规划、两级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地方、行业和职业院校的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教材不断创新。⑤

为此,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学校积极将职教特色与区域特色相结合,组织编写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分层次、分梯度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其工作过程如下:第一,建立专家咨询组织。1999年,我国组建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工作提出建议。第二,确定重点建设专业。2003年初,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分社历时两年完成了教育部44个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的近千种国家规划教材出版工作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第三,确定研究与开发课题。2004年5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以课题形式,正式启动了职教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及系统软件开发项目,并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由广大教师和专家共同参与的职教教材评价机制,保证教材建设的良性发展。

四、初步形成产学合作教育的教学模式

产学合作教育是20世纪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产业部门与学校进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即为产学合作教育。我国早就存在产学合作教育的形式。改革开放后,198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院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在我国试验一年三学期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这被视为我国产学合作教育开始的标志。1991年,上海成立全国产学研教育研协会,使其进入探索阶段。1997年,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