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语文版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1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语文版.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1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路。
能力目标:1、学习文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
2、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移步换景的写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情景交融、移步换景等手法描写景物。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和祖国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师:同学们,谁知道“岁寒三友”是哪三友啊?生:竹、梅、松(不畏严寒,彰显生命的坚韧不屈)师:那么“四君子”呢?生:竹、梅、兰、菊(高尚品格的象征)师:是的,竹子不仅纹路清晰,板面美观,色泽自然,竹香怡人,气质高雅,而且不积尘,不结庐,易清洁,最主要的是它挺拔、虚心、有骨节,表现了一种坚韧不屈的品格。
苏轼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爱竹是古代文人贤士之共同追求。
今天也有一位爱竹人,他将带领我们走进江南竹乡。
下面我们来学习黄蒙田的《竹林深处人家》。
作者简介、解题黄蒙田,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1916年7月出生,广东台山人,1936年从美术学校毕业,抗战胜利后,放弃美术创作实践,集中美术业务工作,同时进行写作。
作为当代画家、散文家,他写过诗歌、小说、散文、游记等。
作品有《湖畔集》、《山水人物集》、《湖光水色之间》、《春暖花开》,其中《春暖花开》是在江南地区的游记。
“竹林深处人家”化用的是”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
这篇文章除了写竹林之外,还写了竹林深处的人家,给了我们两种不同的印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游览竹林,访问竹林深处的人家。
整体感知1、自行朗读课文,勾出生字生词。
lù zā suì pīng wū shài lǎn山麓密密匝匝隧道屏风竹坞晒干山岚Lì biǎn dān qì mián yán jiàn lǚ fù斗笠匾箪沏绵延山涧缕缕名副其实2、结构层次分析学生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各段的段落大意并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朗读技巧。
(2)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表现手法。
(3)学生的合作讨论和课堂分享。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竹林的自然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竹林的美丽。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竹林的印象和感受。
2. 诗歌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调的把握。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诗歌。
(3)小组内进行朗读和背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 诗歌字词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感悟。
4. 诗歌象征意义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象征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能力。
2. 学生对诗歌关键词语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对诗歌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竹林的自然风光视频。
2. 诗歌的文本和注释。
3. 小组讨论的记录表。
4. 学生的课堂分享记录表。
六、教学扩展活动:1. 绘画与创作:(1)邀请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表达他们对竹林深处人家的想象。
(2)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使用各种绘画材料和技巧,展示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2. 角色扮演与表演:(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诗歌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
(语文版)《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了解竹林深处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竹林深处的景色,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学会通过景色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地域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景色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通过景色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竹林深处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竹林深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讨论生字词,教师讲解并板书。
3. 课堂练习:(1)学生用生字词造句。
(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景色描写,写一段话。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收集有关家乡的风景图片,下一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学生在景色描写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景色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分析:详细讲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包括竹林深处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生字词学习:针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读写和使用这些词语。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语文版初一上) (4)doc初中语文 (1)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语文版初一上)(4)doc初中语文(1)一、课文讲明。
本文的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欢乐。
文章却用大量篇幅描画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竹林,意在具体描画竹子丰收的景象。
为后文写人家,写竹乡人的〝欢笑〞作铺垫,重在表现江南竹乡的漂亮富饶,表达作者对竹乡生活的向往。
作者在文章最后讲:〝专门长一段时刻后〞仍旧不能忘却,缘故有二:一是那个地点独具特色的竹林,二是那个地点闲适、安静的竹乡人的生活。
二、设计思路。
本课时为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的重点是熟悉文章内容,让学生明白得课文前面部分的写景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描画竹子的丰收景象为后文写人家,写竹乡人的〝欢笑〞作铺垫,展现竹乡人闲适、安静的生活〔也确实是〝难忘〞的缘故之二〕。
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写竹海,我们不能不对作者的描写角度,写景方法〔又由于前面两篇文章对此咨询题都有所涉及〕进行关注。
这也是作者〝难忘〞竹海的缘故之一。
因此本课时着重解决那个知识点,属于一堂专题研究性的课。
三、设计原那么。
1、有意降低难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爱好。
2、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阅读与写作指导并举。
4、学生活动充分,积存丰富。
5、课内外衔接,知识与能力并重。
讲明:1、教学重点确定为〝竹林〞,并非否定〝人家〞。
因为在第一课时差不多解决了那个咨询题。
2、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竹乡、热爱竹乡人民以及改革开放给农村致富的主题反映不是专门明显,因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把它放在了第一课时。
四、设计流程。
教学目标:学习写景的层次和方法教学重点:多角度写景。
教学难点:调动多种感受器官写景。
课型:研究性学习教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生与文本对话,预备活动。
1、快速阅读课文,重点是前面三个自然段,尽量识记课文内容。
2、开展〝聘请导游〞活动。
〔以〝看!这确实是我们家乡的竹海……〞为句式。
〕三、学生与教师对话,深入明白得。
(语文版)《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版)《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了解竹林深处的风俗习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观察、描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了解竹林深处的风俗习惯。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了解竹林深处的风俗习惯。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竹林深处人家》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竹林深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竹林深处的美好氛围。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拼写。
4.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了解竹林深处的风俗习惯。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和习俗。
(2)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幅美丽的竹林深处人家图。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关于竹林深处风光的描述。
(3)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思考如何将这些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欣赏自然美和传统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的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竹林深处人家》的PPT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竹林深处人家》。
(2)准备好笔记本,用于记录生字词和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竹林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竹林的认知和感受。
(3)引出课文《竹林深处人家》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告奋勇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读。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生字词和长句子。
(3)学生相互交流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
(2)教师解释生字词的含义,并进行例句展示。
(3)学生练习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竹林深处人家》。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
(2)通过模仿、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竹林深处人家》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意境的分析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象征意义的解读。
2. 学生创作诗歌的技巧和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竹林深处人家》的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现代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诗歌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竹林深处人家》。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
3.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教师总结并讲解诗歌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4. 创作与表演:(1)教师为学生提供创作素材,指导学生创作诗歌。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表演。
(3)教师评价学生的创作和表演,给予鼓励和建议。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竹林深处人家》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6.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复习诗歌《竹林深处人家》,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2)学生自愿选择一首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下次课分享感悟。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其他描写竹林的诗歌,如《竹石》、《竹枝词》等,进行比较学习。
(2)学生分析不同诗歌中竹林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手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语文版
《竹林深处人家》诵读积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南朝·粱·吴均《山中杂诗》)[赏析]黄昏时分,山边暮霭弥漫,竹林中透着落日余晖。
是“山”而特意点出是“山际”,是“竹”而特意点出是“竹中”。
这别致的观赏角度使画面平添了几分幽谧气氛。
目标导航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积累文中的词语,学习分层递进阅读文章的方法。
2.学习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学习用精读和泛读两种方法,把握全文主旨。
(难点)3.了解江南竹乡的生活特点及作者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重点)写作背景1.题目解说“竹林深处人家”,顾名思义,文章要写的是江南竹乡人家的生活和江南竹乡的风景。
“深处”二字可见竹林之茂盛。
“人家”二字则充满了生活气息。
2.作者名片黄蒙田,1919年生,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当代画家、散文家。
曾写过诗歌、小说、散文、游记等。
作品有《湖畔集》《山水人物集》《湖光山色之间》《春暖花开》等。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现代文丛》。
有改动。
作者黄蒙田在20世纪70年代的某个春天,曾到江南竹乡探望朋友。
江南竹乡的秀丽风光和山村居民的真挚、淳朴,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后来,在朋友家做客,吃到竹笋,想起往事,于是写下本文。
总结探究1.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竹林茂密的景色以及竹乡人家闲适、安宁生活的描述,展示了江南竹乡的美丽富饶以及竹乡生活的显著特点,表现了作者对竹乡景致的赞美和对人们生活的讴歌。
2.板书设计3.写作特色(1)移步换景,角度多变。
同一竹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不尽相同。
文中先写远望,整体感受竹林如海。
接着写“深入到竹海里去”近看的感觉,如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然后再写穿过最密的竹海,来到较高的“竹坞”,可以“举目四顾”,看到的“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这样描绘的竹海丰富多彩,又层次井然。
(2)多层渲染,重点突出。
本文的重点是写竹乡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
文中用大量篇幅描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竹林,意在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人家、写欢笑声作铺垫,并非单纯为写景而写景。
语文: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第1课时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11、竹林深处人家节次 第1课时 备课人 赵群友 授课时间总课时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和增强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 学 重、难 点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和增强语感。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一、激趣引入1、谈起中国美景,有人曾这样说过“北方之景,形似关东大汉,有粗犷豪放之态;南方之景,宛如小家碧玉,有温柔恬静之姿”。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竹林深处人家》,就让我们去江南竹乡领略一下她的女儿情态和动人之姿。
2、考一考:带竹字的成语,写竹的诗,岁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
成语:胸有成竹 势如破竹 罄竹难书 青梅竹马 竹篮打水 竹报平安诗: 竹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岁寒三友:松竹梅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二、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晾(li àng )晒 沏(q ī)茶 隧道(su ì) 竹箬(ru î) 屏风(p íng ) 密密匝匝(z ā) 山麓(l ù) 山岚(l án ) 匾箪(d ān ) 器皿(m ǐn ) 忙碌(l ù) 缕缕( l ǚ ) 竹坞 (w ù)2、理解词语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情况相符三、整体把握1.范读课文,也可听课文录音。
教师要尽可能地注意到语气、语速、语调、重音等,以此来感染学生。
同时要求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了解作者情感。
2.解读标题,根据“竹林”和“人家”分出文章的层次。
文章脉络:全文共十段, 可分为四个部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精品教案 语文版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文中的词语,学习分层递进阅读文章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3、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
4、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江南竹乡,远远望去,一层又一层,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绵延着这辽阔的“绿色”的海洋,再加上“海洋”深处飘来的缕缕炊烟,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散文家黄蒙田先生走进那深深的竹林,探访一下竹乡之人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竹林深处人家”,顾名思义,文章要写的是江南竹乡人家的生活和江南竹乡的风景。
“深处”二字可见竹林之茂盛。
“人家”二字则充满了生活气息。
2、作者:黄蒙田,1919年生,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当代画家、散文家。
曾主编《海洋文艺》,写过诗歌、小说、散文、游记等。
作品有《湖畔集》、《山水人物集》、《湖光山色之间》、《春暖花开》等。
3、背景资料:作者黄蒙田在七十年代的某个春天,曾到江南竹乡探望朋友。
江南竹乡的秀丽风光和山村居民的真挚、淳朴,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
后来,在朋友家做客,吃到竹笋,想起往事,于是写下本文。
4、学习生字:晾.(liàng)沏.(qī)隧.道(suì)竹箬.(ruò)屏.风(píng)密密匝匝.(zā)山麓.(lù)山岚.(lán)竹坞.(wù)匾箪.(dān)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全文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总写远望、近观、居高临下所见的竹林景致,表现江南竹乡竹林茂密、深如海洋的特点。
(语文版)《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版)《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竹林深处的认识。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描述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优美语句。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竹林深处的美好生活,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相关图片资料。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录音机、投影仪等视听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竹林深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竹林深处的认识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解释生字词。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举例说明用法。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补充完善。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5. 欣赏与实践(1)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感受竹林深处的美好生活。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与竹林深处相关的诗句、故事等。
6. 小结与拓展(2)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环境,发现美好,培养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知识掌握情况等。
(语文版)《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竹林深处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家园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勤劳善良的品质。
(3)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讨论、展示等方式,感受竹林深处的美丽景色。
2. 教学难点:(1)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2)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欣赏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竹林深处的美丽景色。
2. 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书写,引导学生正确发音、书写。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学生分组讨论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竹林深处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律美。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品味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竹林深处的人家有哪些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拓展延伸(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竹林深处人家。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竹林深处人家》教
案
语文:第11 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味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来源:学*科*网Z*X*X*K]
2.体会作者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达到形象生动描写景物的语言艺术。
3.培养学生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2.难点:品味并说出本文语言的优美。
课时划分2 课时
[来源:ZXXK]
指导预习[来源:Z_xx_]
[来源:学*科*网Z*X*X*K]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晾(liàng)沏(qī)隧道(suì)竹箬(ruò)
山岚(lán)竹坞(wù)山麓(lù)匾箪(dān)
2.解释词语
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某种力量和形势。
名副其实:名声与实际情况相符。
束手无策: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教学过程[来源:ZXX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语文版初一上)doc
初中语文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执教者:肖永全
重点:了解作者抓住特点的写法。
难点: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清课文层次,找出各层次之间过渡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竹子,是令人喜爱的一种具有观赏和有用价值的植物,我们在许多绘画,摄影作品中都见过她的倩影,当你来到竹海之中是如何样一种感受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处〞,体会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一起分享竹了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悦。
〔二〕阅读要求
1.先观赏文中插图,增强感性认识,然后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2.找出文中表示〝移步换景〞的衔接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三〕落实生字、生词。
〔四〕分析课文
提咨询:本文写竹林,采纳了回忆的手法来写,表现了作者对当年的竹乡所见、所闻、所感,这种以回忆写景的手法好处是什么?
回答:讲明作者对当年的竹乡之行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也反映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竹
乡的勤劳、淳朴的村民的一往情深。
老师提示:本文共8个自然段,我们重点看本文的第一部分,第5自然段才写到竹林深处人的活动,而在第1——4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作者如此安排文章的描写顺序用意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把各组意见集中后整理归纳。
教师点拨:作者用大量笔墨〔四段文字〕写竹林,写它们的无边无际、深不可测,用意在于通过具体描画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竹林深处的人家,写他们丰收的欢笑作铺垫,作者并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详细写竹林景色,写竹海无边,来表现出竹乡的漂亮富饶,而且也与文题〝深处〞二字切合。
提咨询: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视角来描写茂盛的竹林,同一竹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却不尽相同,文中先从什么角度写竹海,重点写了什么?
回答:先写从远处远望,第一自然段中有〝远望去〞一句,要紧写远望竹海给人的一种整体感受。
提咨询:写〝远望〞都望见了什么?具体找一找哪些语句写〝远望〞所〝得〞?
回答:如〝一连几座山头……看起来全被竹的海洋埋住了。
〞写竹子多而茂盛。
提咨询:除了突出多、密,还写了什么?
回答:〝当年一阵风吹过的时候……就意味着它是专门深沉的。
〞写竹海在风中摇荡、波荡的气概。
提咨询:写这种风中竹林的景象,扣住了文中的一个词,那个词是什么?
回答:竹海。
教师点拨: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的观看角度是远望,与〝远望〞的角度相吻合,作者先写整体感受,为了突出整体感受,作者把竹林与大海联系了起来,先写竹海的宽敞远大:〝从山麓一直到山顶……看起来全被竹的海洋埋住了。
〞再写竹海波涛起伏的气概:〝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专门远……〞这些贴切的比喻和杰出细致的描画,写出了竹海的宽广、深沉,给人无限的遐想。
提咨询:齐读第二自然段,讲讲这一自然段作者的观看视角发生了如何样的变化?观看的结果是如何样的?
回答:第二自然段写〝深入林海去〞,视角有了变化,由〝远望〞变成了〝近观〞,和竹林的距离更近,身在竹林中,识其真面目。
更具体地写出了竹林的茂盛。
提咨询:近看的感受,作者是如何样表现的?用了哪些比喻?
回答:先写走在〝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不见底〞的小径上,由于密林覆盖了路的上空,尽管〝阳光猛烈〞,〝却丝毫感受不到〞,〝看起来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提咨询:那个比喻多么新颖,感受多么奇异,另一处比喻呢?
回答:〝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住了去路……专门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
老师点拨:同是描写竹林,视觉不同给人的感受炯然不同,第一自然段写远望,第二自然段写近观,同时突出了竹林茂盛、宽敞,〝远望〞重点写竹海的雄壮壮阔,近观写竹林的深不可测,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提咨询:细读第三自然段,哪一句写视角的变化,所观之景的环境特点是如何样的?这一段重点写竹林的什么特点?
回答:写视角变化的句子是〝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
环境特点是四面高中间凹的山地,竹林的特点是密不见底。
提咨询:哪些语句是写竹坞所见?
回答:〝除了竹子,依旧竹子〞,〝前面是一座接一座的山……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看起来整个大自然确实是竹子构成的。
〞
教师点拨:三次写竹林,作者在描画所见景物时,采纳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有层次,使读者看起来随作者一起移动,观赏,身临其境,先从远处写竹林,突出它的无边无垠,再从近处写竹林,表现它的深不可测,最后从高处写竹林,描画它的密不见底,移动路线和观看角度,所见所感写得清晰,具体,井然有序。
老师略讲第四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
黄蒙田
一写竹海之景
远望:无边无际
近观:深不可测移步换景
四顾:密不见底
〔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上节分析写竹海部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第5——7自然段。
2.总结全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1.本文写林海之景的视角有什么变化?
2.作者写竹林的特点是什么?
〔二〕分析课文第5——7自然段
教师提示:上文我们重点分析了本文写竹海之景部分,同时分析得出作者写竹海之景意在为后文写竹海人家,写竹农丰收的欢乐做铺垫.本文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欢乐,有了课文前半部分写景的烘托铺垫,后半部分写竹乡的漂亮富饶和写竹农丰收后的欢乐,就显得十分充实、自然。
提咨询:读了第5——7段,竹乡人家生活在一种如何样的环境氛围中?
回答:祥和〔柔和〕、欢乐〔轻巧〕、劳碌(忙碌)。
提咨询:体会一下这三个自然段在安排材料时步步深入、引人入胜的特点。
回答:如第七自然段中写到竹乡后,先写闻其声,再写见其人。
又如第七自然段中写到离开之际时先写〝女小孩们的欢笑声〞,再写〝她们终于拨开竹林显现了〞,从中可见作者的精心设计与构思,从而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
教师提示:这三段中有关竹子的描写专门有特点,我们能够从这三段中找出有关竹的描写看看作者是如何样用精巧的描写和严密的结构来表达对竹的喜爱,对竹、竹乡人民的情感的。
分组讨论,老师归纳小结。
例1:〝在路边,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门口,几乎全晾着新奇的笋干和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
〞〔从色彩上写竹林景物〕
例2:〝主人从门外抓一大把晾在匾箪里的盐笋干来招待我们〞,〝又用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幽香的新竹的气息——事实上,那个地点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幽香。
〞〔从气味上写竹林景物〕
例3:〝我们正在离去,突然传来了女小孩们的欢笑声。
那声音隐藏在竹林深处,看不见人声音却愈来愈近。
〞〔从声音上写竹林景物〕
学生发言也可从其他角度去查找,明白得,也能够在前半部分中查找例句。
教师点拨:作者抓住竹子和与竹子有关的竹乡景物的特点去写,在写竹海人家时,抓住与竹和竹乡生活有关的景物去写:写竹林的宽敞,写竹林的宁静,写竹乡的富饶漂亮,写山的欢乐,这些描写既形象生动、贴切精当,又使文章结构严密,使我们阅读时,有一气呵成之感。
〔三〕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通过描写茂盛的竹林以及竹乡人家丰收的欢乐,颂扬了祖国物产丰富,山川秀美,讴歌了繁荣昌盛的新生活,表达了对勤劳淳朴的竹乡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板书设计
二写竹林人家
色彩
声音勤劳淳朴富足欢乐
气味
〔五〕作业:
1.搜集有关竹的诗、文、绘画等资料至少一件,与同学交流。
2.完成练习册上本课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