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用纸建一座桥
《用纸造一座桥》教案
《用纸造一座桥》教案【教案背景】本课是一堂实验探究和成果交流课,是对这一单元知识的总结和运用。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实验前的探讨和预设,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强调合作、交流与分享。
这样,也就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究的激情和智慧。
【教学课题】《用纸造一座桥》【教材分析】《用纸造一座桥》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告诉我们,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物体,其抗弯曲能力不同;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
学生通过对前面七课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掌握了这些道理。
教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用纸造一座桥》这一课,是对本单元知识的运用与巩固。
这是一堂完全的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自主评价课程,同时,也是对学生合作学习、分享交流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来进行设计和制作。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教学重点】●按要求完成纸桥建设。
【教学难点】●阐释建桥过程中运用到的科学道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自我评价法【教学准备】1、学生每4人为一小组,自选小组长,分头准备胶带、剪子、尺子;组长负责汇报。
2、教师为各小组准备旧报纸一张,砝码、镊子一套。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我们见过很多桥,也走过不少的桥,上节课我们还了解了几种主要类型桥梁的特点。
今天,让我们一起动手,建筑我们自己的桥梁。
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二、新知探究----纸桥的制作与评比(一)检查各组的准备情况1、师:上节课老师安排大家提前做好本节课的准备,一是准备建纸桥的工具,二是小组内商量建纸桥的方案。
现在,老师要检查大家准备的情况。
首先,请各组将工具放在桌上。
教科版小学科学《桥的形状和结构》教案
《桥的形状和结构》【教材简析】:《桥的形状和结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7课。
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活动:1.观察比较各式各样的拱桥。
2.了解大跨度的钢索桥。
3.“观察研究我们家乡的桥”。
本课的活动设计意在带领学生了解多种多样的桥梁结构,加深和拓宽各种结构的知识,让学生深入地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为下一课用纸造一座“桥”培养兴趣和开阔视野。
本课还隐含着这样的一条隐性的线索:桥梁形状与结构不断发展的背后蕴藏着人类针对“跨越江河、湖海、山涧……等障碍的主要建筑——桥梁”的不足而进行改进和创造的历史,桥梁的科学史在本课教学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学生分析】:学生通过生活中所见的桥,特别是江河上的桥,已经有一定的认识。
但这些认识只停留在桥的模样,部分同学能从材料上简单区分桥,少部分同学能区分桥的不同功能。
从结构上区分,是学生的难点,特别是拱桥的不同,学生更是没有留意过。
即使学生平时看到过,但也只是看到过,没有认识到这两种拱桥的不同。
而对于现代化的钢索桥更是没有唤起注意,这些感受只有在比较,体会了后才能获得。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重难点】理解作用在拱桥、拉索桥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
【器材准备】为小组准备:长竹片、粗线。
为全班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
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一、展示桥的初印象,渗透桥的功能通过对学生的简单提问,展示学生对生活中的桥的初印象,引出桥的概念。
使学生体会到桥的存在重要性。
1、提问:你在生活中见到过桥,你觉得什么是桥?预设:(1)架在河流上的建筑。
(2)横跨在大江上的建筑。
(3)连接两岸的建筑。
2、师小结:桥一种帮助我们跨越江河、峡谷、道路和其他障碍的建筑。
STEM理念下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小学科学实践研究——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为
课程篇STEM 理念下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小学科学实践研究———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为例文|张艺士一、STEM 理念下小学科学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分析(一)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形状与结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课):探究形状与结构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其中,第1~6课分别研究条形、拱形、框架等结构,第7课是认识桥梁的结构。
第二部分(第8课):设计科学合理的形状与结构,呈现了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的过程,最后进行综合应用。
但实际上很多学校一周只有一两次科学课,学生学习到的是碎片化的知识,到第8课输出时———“用纸造一座桥”,便很难把碎片化的知识联系起来,导致出现了纸桥制作的完成率低、制作效果不佳等问题。
这样的教学不但不利于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且也导致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所降低。
(二)STEM 理念下对该单元进行大单元教学的分析STEM 是科学(Science )、技术(Technology )、工程(Engineering )和数学(Mathematics )四门学科的统称,强调多学科的整合。
[1]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本质,在于将技术与科学、工程和数学等知识进行有效融合,这在某种程度上是STEM 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2]《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强调知识点的讲解要从理解到应用,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即摒弃以单个知识点讲解为主的碎片化教学方式,从知识的整体出发,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及其应用。
[3]漷崔允在《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大单元教学是一种围绕大观念或大问题进行的单元教学。
国内外学者和一线教师对于大单元教学的内涵、意义以及实践的研究表明,大单元教学的单元整合形式使知识内容更加系统、课堂内容不再重复,教学环节也更加紧凑,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由此,基于STEM 理念将大单元教学引入小学科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教科2001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二 形状与结构 8.用纸造一座“桥”》教学设计_2
做纸船【单元概述】“桥”是常见建筑,是人类适合自然环境和满足自身需求的产物。
本单元以“搭纸桥”作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了解关于“桥”的相关知识。
本单元由四个课堂活动组成。
首先,学生收集各种桥梁的资料实行分享,感悟桥梁建筑的多样性和桥梁建设的发展对改善生活的重要作用。
其次,对“桥”的基本结构理解,分别通过:“材料”、“结构”这两个方面来指导学生面、桥墩和引桥实行探究。
最后,作为单元的拓展活动,学生利用身边废旧材料设计制作一座桥梁模型,即丰富了学生对桥梁的认知,又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的愿望。
学生生在实行本单元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实验、探究、展示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对桥梁实行全面的探索。
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了解桥梁的结构及其作用;通过探究,体验纸桥承重与桥面形状和桥墩结构的关系,培养了实验水平和判断归纳概括水平。
促动学生感悟在建筑技术中,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及结构的合理构建的重要性。
并能通过本单元的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构想与设计水平,并能在合作活动中培养组织协调、合理分配任务的整体活动水平。
【单元目标】1、收集各种各样的“桥”的资料,以主题的形式实行信息分享“桥”的相关知识,了解各种各样的桥梁及其特点。
2、理解“桥”的基本结构。
3、对桥面形状实行研究,测试不同形状桥面的承重本领。
4、通过制作和测试“纸立柱”的承重本领,对桥墩的结构实行研究。
5、能利用测力计实行测量,通过实验分析引桥的作用进而了解斜面的特点。
6、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实验中的变量与定量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为以后的相关实验做准备。
7、会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桥梁模型。
8、利用收集的资料以及自制的桥梁模型举办一个桥梁博览会。
9、通过自制桥梁模型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建模意识。
并通过该活动为后续的结构方面的内容实行铺垫。
【核心活动方案】活动一:理解各种各样的桥(建议3课时)[活动名称] 理解各种各样的桥[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理解桥梁的基本结构。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8课《用纸造一座“桥”》教案
教学重点:知道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
教学难点:能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一座美观坚固的。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报纸)它薄不薄?(薄)你们可不要小看这张小小的报纸,今天我们就要利用它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比赛造一座桥呢!
③比赛将评出美观奖、省料奖和最佳作品奖。(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材料只有一张报纸,这个省料奖看的就是哪组所用的透明胶或双面胶最少。最佳作品奖就是集各个优点于一身。)
2.交流怎样加强纸的抗弯曲能力。
师:我们知道,一张纸不做任何改变,它的抗弯曲能力是很差的。谁能利用我们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说说,怎样改变这张纸的形状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如:把纸折成瓦楞形;可以把纸卷成粗细不同的圆管;把纸弯成拱形的。)
六、全课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当了一回桥梁设计师。这整个活动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吗?(设计和建造一座桥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虽然这节课我们造的桥还不是很牢固。但是老师看到了大家的积极思考和团结合作,这是我们科学课上难能可贵的。说不定,将来在我们班就会出现一位桥梁专家呢!
2.学生分组合作做桥,教师巡回指导。
五、全班汇报交流
1.逐一测试承重能力。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小组的作品,你们给这座桥取了什么名字?我们一起来测测它的稳定性。(放钩码)
2.师:刚刚哪个小组设计的桥最稳?你们派个代表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做来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的?
3.师:请我们一起来评一评,获得美观奖的小组为哪一组?老师看看,哪个小组所用的材料最省?
二、讲解设计要考虑问题
用纸造一座桥教案
用纸造一座桥教案【篇一:用纸造一座桥教案】《用纸造一座桥》教案【教案背景】本课是一堂实验探究和成果交流课,是对这一单元知识的总结和运用。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实验前的探讨和预设,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强调合作、交流与分享。
这样,也就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究的激情和智慧。
【教学课题】《用纸造一座桥》【教材分析】《用纸造一座桥》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告诉我们,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物体,其抗弯曲能力不同;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
学生通过对前面七课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掌握了这些道理。
教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用纸造一座桥》这一课,是对本单元知识的运用与巩固。
这是一堂完全的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自主评价课程,同时,也是对学生合作学习、分享交流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来进行设计和制作。
经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
【教学重点】按要求完成纸桥建设。
【教学难点】阐释建桥过程中运用到的科学道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自我评价法【教学准备】 1、学生每人为一小组,自选小组长,分头准备胶带、剪子、尺子;组长负责汇报。
2、教师为各小组准备旧报纸一张,砝码、镊子一套。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我们见过很多桥,也走过不少的桥,上节课我们还了解了几种主要类型桥梁的特点。
今天,让我们一起动手,建筑我们自己的桥梁。
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二、新知探究----纸桥的制作与评比(一)检查各组的准备情况 1、师:上节课老师安排大家提前做好本节课的准备,一是准备建纸桥的工具,二是小组内商量建纸桥的方案。
现在,老师要检查大家准备的情况。
首先,请各组将工具放在桌上。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用纸造一座“桥”》PPT课件(7篇)
第二单元
用纸造一座“桥”
导入新课
我们见过很多桥,也走过不少的桥,上节课 我们还了解了几种主要类型桥梁的特点。今天, 让我们一起动手,建筑我们自己的桥梁。
新课学习
云南丽江 黑龙潭桥
北京卢沟桥
新课学习
乡间小桥
新课学习
纸桥设计制作的要求
材料:
一张报纸,少量胶带,剪刀,双面胶带,线(只限做 吊桥、斜拉桥) 。
需考虑的问题 造“桥”的设计方案 介绍评价我们的“桥”
用纸造一座“桥”
一张报纸,薄而柔软,用它能造一座“桥”吗?
造“桥”标准 造“桥”要考虑的问题 介绍评价我们的“桥”
造“桥”标准
在规定的时间里,用一张报纸,少量的胶带建造一座“桥”。
要求: “桥”能跨越35厘米宽的“峡谷” 宽度大于10厘米 能承载200克重的“车辆”
动手实践
纸“桥”设计简图
动手实践
准备旧报纸时要注意: 一是大小要一样,大多是报纸展开的尺寸是 长77厘米,宽55厘米; 二是报纸应该是没有揉搓过或过多折叠过的; 三是要准备备用的报纸。
动手实践
纸“桥“制作中
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
介绍我们制作的纸“桥”
介绍标准: 1.纸桥的长、宽尺寸,承重的能力。 2.我们是怎样改变纸的形状和结构的,应用了哪些 科学知识。 3.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4.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可以怎样改进。
水平 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 弯曲能力。
课堂练习
(二)判断题 1.设计制作桥最重要的是考虑桥能够承重 ,不会弯曲。( √ ) 2.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它抵抗弯 曲的能力。( √ )
作业布置
思考一下,用纸设计桥需考虑哪些问题?
第8课 《用纸造一座“桥”》教案(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8课《用纸造一座“桥”》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复习巩固形状与结构单元相关知识,加深形状结构对于生活建筑应用理解。
2.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过程与方法:1.经历设计、制作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2.应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性思考,科学评价,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认真倾听、不怕困难的品质。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形状与结构单元相关知识,加深形状结构对于生活建筑应用理解。
【教学难点】理性思考,科学评价,发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认真倾听、不怕困难的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一)开门见山,出示今天的挑战任务。
(二)出示材料和挑战任务主要材料:一张报纸(72cm×55cm)挑战任务:1.需要能够跨越25cm的“峡谷”2.桥梁的宽度不小于8cm,3.至少能够承重200克。
二、分析部分桥梁构造特点1、用一分钟时间初步考虑构思自己想怎样来完成这个挑战。
2、多媒体出示三种不同构造的桥梁,分析它们的特点。
(框架结构、拱形、拉索)3、讨论除了这些设计特点,在完成挑战过程中还会用到哪些科学知识?(改变材料形状、横梁立放、增加框架……)三、完成设计方案各小组设计纸桥,并用简图形式画下来,并作简单说明。
小组进行方案展示。
其他小组谈看法、提建议。
互相交流,讨论建议可行性。
四、实践制作(材料员取出材料,动手制作)小组改进方案。
尝试进行制作,要求在制作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设计方案。
五、展示评价选取有代表性的小组上台汇报展示,班级交流、评价(你觉得那座桥最满意,理由是什么)。
【板书设计】用纸造一座“桥”框架结构利用拱形使用拉索改变形状……【教学反思】本节课《用纸造一座桥》的主要目的是1、引导学生发现与明确问题。
2、指导学生制定设计方案。
3让学生进行收集材料、设计分析、方案构思、方案呈现、方案筛选的流程3、制作模型。
教科版小学科学《桥的形状和结构》教案
《桥的形状和结构》【教材简析】:《桥的形状和结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7课。
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活动:1.观察比较各式各样的拱桥。
2.了解大跨度的钢索桥。
3.“观察研究我们家乡的桥”。
本课的活动设计意在带领学生了解多种多样的桥梁结构,加深和拓宽各种结构的知识,让学生深入地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为下一课用纸造一座“桥”培养兴趣和开阔视野。
本课还隐含着这样的一条隐性的线索:桥梁形状与结构不断发展的背后蕴藏着人类针对“跨越江河、湖海、山涧……等障碍的主要建筑——桥梁”的不足而进行改进和创造的历史,桥梁的科学史在本课教学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学生分析】:学生通过生活中所见的桥,特别是江河上的桥,已经有一定的认识。
但这些认识只停留在桥的模样,部分同学能从材料上简单区分桥,少部分同学能区分桥的不同功能。
从结构上区分,是学生的难点,特别是拱桥的不同,学生更是没有留意过。
即使学生平时看到过,但也只是看到过,没有认识到这两种拱桥的不同。
而对于现代化的钢索桥更是没有唤起注意,这些感受只有在比较,体会了后才能获得。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重难点】理解作用在拱桥、拉索桥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
【器材准备】为小组准备:长竹片、粗线。
为全班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
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一、展示桥的初印象,渗透桥的功能通过对学生的简单提问,展示学生对生活中的桥的初印象,引出桥的概念。
使学生体会到桥的存在重要性。
1、提问:你在生活中见到过桥,你觉得什么是桥?预设:(1)架在河流上的建筑。
(2)横跨在大江上的建筑。
(3)连接两岸的建筑。
2、师小结:桥一种帮助我们跨越江河、峡谷、道路和其他障碍的建筑。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教案
第七课《桥的形状和结构》【教材分析】:《桥的形状和结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7课。
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活动:1.观察比较各式各样的拱桥。
2.了解大跨度的钢索桥。
3.“观察研究我们家乡的桥”。
桥的形状结构明显外露,容易观察研究。
桥的形状结构变化反映了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本课的活动设计意在带领学生了解多种多样的桥梁结构,加深和拓宽前面的知识,让学生深入地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为下一课用纸造桥培养兴趣和开阔视野。
本课还隐含着这样的一条隐性的线索:桥梁形状与结构不断发展的背后蕴藏着人类针对“跨越江河、湖海、山涧……等障碍的主要建筑——桥梁”的不足而进行改进和创造的历史,科学史在本课教学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 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 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一次性筷子、拱桥塑料模块、课件:各种桥梁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桥的雏形。
1.出示一条小河的图片:如果我们在河的这一边,想要到河对岸去,你们有哪些办法呢?2.可是在古时候,最原始、最简单的方法可能就是在河中间垫几块石头(出示课件)——尽管这很简单,但它已经实现了过河的功能,所以桥梁专家把这作为桥梁的雏形。
你觉得这有什么缺点呢?3.人们加以改进之后,做成了比较稳定的碇步(课件出示碇步),介绍仕水碇步。
(谢晋导演取名为“琴桥”。
)(反思:从过河这种最原始的任务,引发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从用石块作“踏脚石”的缺点到“碇步”的出现,这样简单的方式,是人类为解决过河这一任务而出现最早的创造,这是桥的雏形。
增加这样的内容,既能一开始上课就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填补拱桥桥梁发展史上拱桥前的空白。
我觉得这也是这节课的亮点。
教科版科学小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科学小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用,以及杠杆、轮轴和滑轮等科学原理。
实验内容1:使用工具本实验使用的工具有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实验器材虎钳、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实验步骤包括用克丝钳将一根铁丝夹断、用开瓶器打开一个啤酒瓶、将一颗铁钉从木头里起出来等。
实验现象是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实验结论也是如此。
实验内容2:杠杆的科学本实验旨在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实验器材有杠杆尺、钩码、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实验步骤包括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等。
实验现象是状态会随着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而改变,实验结论也是如此。
实验内容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本实验旨在研究杠杆是否省力。
实验器材包括长竹筷、螺丝帽、棉线、塑料盘、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剪刀、小刀等。
实验步骤包括杠杆的比较和分析、小杆秤的研究等。
实验结论是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实验内容4:轮轴的秘密本实验旨在使学生知道合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
实验器材有轮轴实验装置1个、钩码、线、铁架台。
实验步骤包括将一个轮轴实验装置安装在铁架台上,并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将另一个轮轴实验装置也安装在铁架台上再在它的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等。
实验现象是在轮上省力,轴上费力,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实验结论也是如此。
实验内容5:滑轮的研究本实验旨在使学生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性。
实验步骤包括将定滑轮和动滑轮安装在铁架台上,用线连接它们,挂上钩码直到平衡等。
实验结论是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性不同。
实验器材纸张、直尺、书本、实验台、实验笔记本、测量工具实验步骤1、取一张纸张,将其放在实验台上。
2、用直尺将纸张对折,使其折痕处对齐。
小学科学项目化活动《造一座桥》方案
小学科学项目化活动《造一座桥》方案一、设计背景正随着对科学教育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现在的科学课单元教学,都是在努力围绕个核心概念展开。
以往在教学中,由于没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内在关系,缺少了大单元教学的意识,所以在每一个新单元第一课的教学中,往往没有关注学生最初科学概念建立时的表现,以致于学生后继的学习是孤立的,建构的科学概念之间缺少了关联,没有形成整体认识这对于科学学科的学习也就失去了一定的意义。
于是,我通过结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内容的学习进行单元整合,设计项目式学习开展《造一座桥》为主题的活动。
二、学习目标《造一座桥》是桥梁建筑与科学的完美组合,让学生了解科学对桥梁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掌握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本活动的设定更加注重知识的综合性与应用性、课程的生成性与开放性、教育的跨学科性、及个体经历的过程性与体验性。
本主题的设计通过5个课程活动认识建桥所需的知识包括桥梁的类型和特点、如何增大桥梁的承重形状和结构对桥梁承重的影响、拱形结构、框架结构、钢缆的合适角度等工程问题。
三、探究任务任务一:寻找桥的秘密1、查阅资料,了解各式各样的桥并能介绍这些桥的构造原理。
2、收集并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你见到的桥梁,并将其分类。
任务要求:以手抄报或照片的形式展示桥梁的分类。
通过将各类桥梁分类,分析各类桥梁的形状和结构与它功能相适应的关系,探讨其稳定的原因。
评价标准:1、介绍全面详细:五星2、基本完成:四星3、片面:三星任务二:增加承重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们了解桥梁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承重能力,建筑用的材料结构也大有不同,增加承重可以通过增加宽度和厚度来实现,并且通过他们自己动手来使这一知识点印象更深刻,可以为接下来介绍拱形结构做铺垫,打基础。
1、查找资料,了解桥的梁和柱谁的承重能力更强。
最后得出结论:住的承重能力比梁要强2、探究增加厚度与增加宽度哪种方法更能增加承重能力小组合作,演示实验:分别改变纸桥的厚度和宽度,保持其他量不变,看看纸桥的承重能力各有什么变化。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知识点第一课抵抗弯曲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直立的“柱子”和横放的“横梁”,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要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材料的宽度,还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或改变材料的形状。
3.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加;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加。
4.材料的宽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研究问题:材料的宽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实验猜想:增加材料的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材料:铅画纸两张、厚度相同的书4本、垫圈若干枚改变条件:材料的宽度不变条件:材料的厚度、桥墩的高度、宽度,每张纸的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纸被压垮的程度实验过程:①把铅画纸裁成1倍宽、2倍宽、4倍宽的纸梁,保持长度相同;②用4本书做成桥墩,把1倍宽的纸梁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桥墩之间距离保持不变,把2倍宽、4倍宽的纸梁分别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回形针。
实验现象:4倍宽的纸梁能承受的垫圈数量最多。
实验结论:增加材料的宽度可以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用承载垫圈的个数表示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5.材料的厚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研究问题:材料的厚度与其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实验猜想:增加材料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强其抗弯曲能力。
实验材料:铅画纸两张、厚度相同的书4本、垫圈若干枚改变条件:材料的厚度不变条件:材料的宽度、桥墩的高度、宽度,每张纸的大小,每个垫圈的重量,纸被压垮的程度实验过程:①用铅画纸裁出7张同样宽度的纸梁,保持长度相同,用少量固体胶粘贴成1倍厚、2倍厚、4倍厚的纸梁;②用4本书做成桥墩,把1倍厚的纸梁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③桥墩之间距离保持不变,把2倍厚、4倍厚的纸梁分别平放在上面做桥面,看最多能承受几个回形针。
追求材料制作课的应有价值——以《用纸造一座桥》为例
追求材料制作课的应有价值——以《用纸造一座桥》为例作者:江峰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5年第3期江峰(浙江省常山县第一小学)材料制作课在科学课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一类型的课一般安排在每个单元的后半段,这项活动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经历材料制作全过程,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相互合作意识,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那么,科学课教材中这种类型的课,在教学实施中会有哪些困难,教师采用什么应对策略,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本文以《用纸造一座桥》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用纸造一座桥》是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最后一课,本课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里,用纸造一座有一定大小和载重能力的桥。
学生在经历设计、制作和交流评价的过程中,发展诸方面的素养,也为本单元的学习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
1.时间设置是否合适这节课需要几个必然的活动:一是桥的设计。
要求每小组围绕造纸“桥”需考虑的问题进行讨论酝酿,大约需要10分钟。
二是围绕讨论成果,每个人设计一张建造纸桥的图纸,小组内推举最佳的设计方案,进行班级交流,修正设计制作方案,大约需要15分钟。
三是教师投放制作纸桥的材料,进行纸桥的制作,学生需要将近30分钟时间。
四是纸桥作品的评价展示,大约需要10分钟。
粗略算下来,本课的教学根本不可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
2.教学重心如何确定遇到一堂不可能在40分钟内完成的课,我们该如何设计这堂课。
教师往往采用两种途径去解决,一种是走过场,把教学的每个环节走一遍,在老师的主导下完成课堂。
另一种是删除法,剔除占用时间长的纸桥制作部分,课堂中让学生试着设计纸桥,然后讨论纸桥设计的合理性。
这样的教学调整对教师来说,时间容易掌控。
但没有纸桥的制作,仅仅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带有纸上谈兵的意味。
二、教学的思考和实践重新审视本堂课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我们认为既要体现对本单元科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又要为学生创造充裕的动手制作时空。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造一座桥》STEM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造一座桥》STEM教学设计xxx一. 课题背景正随着对科学教育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现在的科学课单元教学,都是在努力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展开。
以往在教学中,由于没有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内在关系,缺少了"大单元教学"的意识,所以在每一个新单元第一课的教学中,往往没有关注学生最初科学概念建立时的表现,以致于学生后继的学习是孤立的,建构的科学概念之间缺少了关联,没有形成整体认识,这对于科学学习也就失去了一定的意义。
于是,我们通过这样一个真实问题:发生在2019年10月10日下午6点多,无锡发生一宗因货柜汽车严重超重导致桥梁侧翻造成3死2伤的事故。
引发我们对桥梁承重问题的考虑。
引出问题:如何造一座承重最强的桥呢?结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8个课时内容进行单元整合形成6个课时,通过STEM教学,设计项目式学习开展《造一座桥》为主题的活动。
二、课例概述《造一座桥》是桥梁建筑与科学的完美组合,让学生了解科学对桥梁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掌握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基于STEAM理念的课堂,更加注重知识的综合性与应用性、课程的生成性与开放性、教育的跨学科性、及个体经历的过程性与体验性。
本主题设计6个项目学习内容,通过6个课程活动认识建桥所需的知识,包括桥梁的类型和特点、如何增大桥梁的承重、形状和结构对桥梁承重的影响、拱形结构、框架结构、钢缆的合适角度等工程问题。
在完成这几节课之后,课程的工程问题“造一座桥”将会被重申,学生将要进入真正的动手完成工程任务环节。
让学生经历像工程师一样地进行探究学习,完成四个工程目标:1:工程师利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知识,完成工程设计;2:在评估设计方案时,考虑一系列约束是很重要的,包括成本和美学,以及社会与环境的影响;3:所有桥梁的类型有优势和劣势;4:一项工程设计需要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对设计做出改进。
本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科学与工程问题”和“解决问题”。
六上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知识点整理第一课:抵抗弯曲1.很多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直立的(柱子)和横放的(横梁)支撑住的,它们受压时,(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3.横梁(竖着放)放比平着放好,因为这样能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背出后签名:第二课:形状与抗弯曲能力1.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字等形状,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从而大大增强了抗弯曲能力。
3.瓦楞纸的抗弯曲能力很强,主要原因是:把几层纸(合并)在一起,并改变其中一层或几层纸的(形状)。
背出后签名:第三课:拱形的力量1.古代城门大多建成(拱形),是为了增强抗弯曲能力。
2.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
3.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了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4.增加拱的承重能力,可以在拱的两边增加拱足,并增加抵住拱足的力。
背出后签名:第四课:找拱形1.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圆弧形的物体,它们与(拱形)有相似的特点。
2.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3.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
4.生物体中的拱形有:人的(头)骨、(肋)骨和(足骨);龟壳;贝壳等。
背出后签名:第五课:做框架1.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结构叫做(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中的斜杆,起着(推)或(拉)的作用,从而不易变形。
2.框架结构稳固的原因:框架结构中,斜杠使长方形的框架变成了(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使框架更牢固。
背出后签名:第六课:建高塔1.建造高大的铁塔,不但要结实(不变形),还要保持(直立不倒)。
2.高大的铁塔不易倒的主要原因是形状结构的特点:(上小下大)、(上轻下重)、采用(框架结构)和大量的三角形构造,使空气阻力小、塔基(大而稳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纸建一座“桥”》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
《用纸建一座‘桥'》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
本课是《形状与结构》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统一提供的材料设计、建造一座纸桥。
二、课程领域科学、技术、工程、物理、数学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知道不同类型的桥,提高设计和操作的能力(科学)学会对资源的收集、整理、交流和利用(技术)
了解不同形状的抗弯曲能力和桥梁的结构(工程)掌握基本的测量和计算
的方法(数学)
1.过程与方法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制作纸桥(科学)
使用平台辅助设计并展示小组成果(技术)设计纸桥的构造,使用正确的方法连接桥身,建造纸桥(工程)
建造符合尺寸要求的纸桥(数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科学)感悟科学技术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技术)
体会到工程预算的重要性和将科学的理论应用到生活中的成就感(工
程)
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数学)
四、材料准备
废报纸、剪刀、胶带、胶水、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任务。
请结合前几节课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用一张废报纸建一座纸桥。
要求:用统一提供的材料设计、建造一座纸桥跨度35厘米以上,能通过最低重量200克、宽10厘米的小车。
(二)执行任务
1.设计方案
教师出示“桥梁制作评价量规”,让学生明确桥梁评价标准后,学生分小组讨论,确定设计方案,完成图纸绘制。
2.建造纸桥
设计好的小组将图纸交给老师检查,领取制作材料,开展制作活动。
教师出示PPT帮助学生了解纸桥各部分的连接方法。
3.测试纸桥
完成制作的小组将纸桥交给老师检查、测试,并将测试结果记录在“桥梁测量用表”上。
纸桥测量用表
(三)展示总结
每个小组到展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
(创意、设计、分工、建造、最终完善过程)根据前面得分和展示情况评出最佳团队。
(四)拓展延伸
学生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