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职业技能大赛扩散分析与策略
大学技术创新的扩散机理与模式
最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教师和学生对技术创新扩散的认知和 态度,为进一步推进大学技术创新扩散提供参考。
02
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基础
Chapter
技术创新扩散的定义
01
技术创新扩散是指一项新的技术或方法从最初的发明
者向其他个体、组织或地区传播的过程。
02
技术创新在大学中的扩散对于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具有重 要意义,同时也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研究内容与方法
01 02 03 04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技术创新的扩散机理与模式,采用文献回顾、案 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梳理出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相关理论 和实践经验。
资金限制
技术创新及其扩散需要大量的资 金投入,包括研发、产业化、市 场推广等,资金限制可能成为阻 碍扩散的重要因素。
01 02 03 04
市场接受度
由于市场对新技术和新产品接受 程度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技术 创新的扩散受到阻碍。
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对大学技术创新的扩散 具有重要影响,包括知识产权保 护、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等。
大学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其技术创新成果需要通过扩散
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满足社会需求
02
大学技术创新成果往往能够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推动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
提高大学影响力
03
大学通过技术创新的扩散提高其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吸引更多
的科研人才和资源。
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障碍
技术不确定性
由于技术创新涉及的技术和科学 领域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因此其扩散也面临很大的不确 定性。
名词解释创新的扩散
名词解释创新的扩散创新的扩散,指的是创新理念、技术或产品从一个集体或领域传播到另一个集体或领域的过程。
在当今全球经济高度互联的时代,创新的扩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围绕创新的扩散展开探讨,分析其重要性、现状以及可能影响创新扩散的因素。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引擎,而创新的扩散则是推动创新成果最终落地生根的关键。
正如麦克卢汉(Everett M. Rogers)在其著作《创新的扩散》中所提及的,创新的扩散决定了创新最终是否能在社会中广泛应用,实现预期的效益。
而创新的扩散并非简单的“传播”或“推广”,它更多地涉及到消除传播障碍、促进接受态度、改变现有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复杂过程。
目前,创新的扩散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
以科技领域为例,各国纷纷加大创新力度,努力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以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然而,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之间的创新扩散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其创新成果更容易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知识积累不足、科技水平滞后等挑战,创新成果的扩散相对较为困难。
创新的扩散除了受到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制约。
首先是创新本身的特点。
如果创新的成本过高、效益不明显或者对现有体制和利益格局产生较大冲击,那么其扩散便会受到限制。
其次是接受者的态度和意愿。
人们对新事物和新技术的态度存在差异,有些人可能担心风险、拒绝转变,从而阻碍创新的扩散。
再者,社会环境和政策支持也是创新扩散的重要因素。
如果社会环境缺乏创新氛围和创新活动空间,并且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措施,那么创新的扩散则会受到限制。
为促进创新的扩散,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创新教育和知识传播。
通过提高公众对创新的认知和理解,改变大众对创新的观念和态度,推动创新思维的普及和发展。
其次,加强创新政策和体制建设。
建立健全的创新政策法规、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创新扩散理论名词解释
创新扩散理论名词解释
创新扩散理论是一种用于探究如何使营销信息和创新能够传播出去的理论。
该
理论指出,一种创新产品要通过五个不同阶段(感知、评估、试用、确立和广泛采用)来传播并被消费者接受。
这五个阶段的顺序大致为:在感知阶段,消费者简单地知道这种新产品的存在;在评估阶段,消费者了解这种新产品的功能、价格以及性能;在试用阶段,消费者才真正使用这种新产品了解到,如果适合其它消费者,则有可能宣传给其他消费者;在确立阶段,它被已经接受,证明是有用的;最后到了广泛采用阶段,它被大部分消费者所熟知和使用,成为日常消费者基本采购范围之内的消费必备品。
创新扩散理论适用于一定的情况,如新进入市场的产品,而不太适合那些每日
小变动的产品,因为它们可能不会遭受这五个阶段的传播程序。
据研究表明,这种理论在高等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学生可以通过创新扩散理论学习先进的知识,深入研究概念,并及时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和趋势动态。
学校也可以通过实施这种理论来发展学术课程,促进学科间的学术交流,进而推动创新性思维,从而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创新扩散理论还有助于管理学校,以便教育规划更好地服务学生、家长和社会
组织。
首先,通过利用创新扩散理论,学校可以有效地将最新的技术发展、学术见解与技能素养引入课堂,从而更有利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其次,此理论还能帮助学校建立出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有效地把学校的资源聚集起来,运用到各个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资源的价值,从而为学校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创新扩散理论是一种有助于加强高校管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
要机制,能够有效地实现传播的创新成果,从而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
创新扩散曲线
创新扩散曲线创新扩散曲线的主要特征是分类出5个不同的阶段,用以表述创新的扩散过程,即:发现阶段、尝试阶段、积极推广阶段、普及阶段和衰减阶段。
同时它还提到了每个时期的关键创新行为者,具体如下:发现阶段:关键创新行为者是创新者和先驱者,他们通过发现和实验,发现创新信息,并将其传播给它们的朋友。
尝试阶段:关键创新行为者是尝试者,他们受到先驱者的影响,开始采用和测试新的创新,同时传播其中的有用信息给他们的社会圈。
积极推广阶段:关键创新行为者是传播者,他们积极推广创新,同时帮助采纳者了解创新的价值,从而让创新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普及阶段:关键创新行为者是采纳者,他们经过积极推广者的不断鼓励和努力,最终开始采纳创新,并不断传播给其他采纳者,最终使得创新得到普及。
衰减阶段:关键创新行为者是衰减者,他们由于某些原因,开始减少对创新的采纳,使得创新的传播逐渐衰减,最终不再流行。
创新扩散曲线不仅仅反映了创新是如何传播的,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采纳创新的关键行为者及其发挥作用的阶段,从而使创新得以被更多的人采纳,从而推动创新的发展。
目前,创新扩散曲线在传播学、市场营销、数字媒体以及社会网络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它也有一些局限性,如没有考虑到新的创新可能会受到传统的影响,从而影响其扩散的实际情况。
未来,借助现代科技的发展,将会有更多新的创新方法出现,而创新扩散曲线将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帮助推动创新的发展,为人类的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总之,创新扩散曲线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传播创新内容的模型,其特点是分类出5个不同阶段,并详细说明了在每个阶段中关键创新行为者的作用,它目前已经在传播学、市场营销、数字媒体以及社会网络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随着科技发展,它在未来会越来越重要,为新的创新技术传播提供更好的支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创新扩散》课件
社会和文化因素
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和文化习俗可能限制了创新扩散的速度和范围。
管理因素
缺乏创新意识、不完善的组织结构以及对创新风险的担忧可能阻碍创新扩散的成功。
法律与政策因素
法律的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以及政策制定的滞后可能使创新者遭受不公平待遇,影 响创新扩散。
如何促进创新扩散
1 国家战略和政策的重 2 改善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扩散》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创新扩散的概念、过程、障碍以及如何促进创新扩散。深入浅 出的解释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创新在社会变革中的关键作用。
什么是创新扩散
创新扩散指的是新的理念、技术或产品从最初创造者那里传播到其他个人、组织或社会的过程。它具有推动社 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创新扩散的过程
1
认知
个体或组织第一次接触到新的创新并开
学习
2
始认识其存在和潜在价值。
个体或组织深入学习和了解创新的工作
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可能带来的益处。
3
采纳
个体或组织决定采纳新的创新,并投入
传播
4
时间和资源进行应用和实践。
个体或组织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与他人
分享,扩大创新的影响力,促进创新的
传播。
5
巩固
创新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应用,最终被广 泛采纳并融入社会文化,形成新的标准 或常态。
3 各种政策、合作和支
要性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
持措施的推出
政府应制定积极的创新政
新者提供公正的回报和激
政府、企业和学术机构可
策和战略,鼓励创新,提
励,促进创新扩散。
以通过制定各种激励措施、
供支持和资源。
合作项目和支持机制来促
创新扩散理论精华
1、基本概念
2、理论背景:起源、发展、转折点
3、集大成者:罗杰斯的《创新的扩散》 4、创新扩散理论的局限性与修正 5、当下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传播理论
1、创新度(创新性):某人在采纳创新上比社会其他成员相对较早的程度,是划分采纳者群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2、采纳率:是衡量创新扩散程度的指标,是采用创新的推广对象数占总的推广对象数的比例。 采纳率=采用创新的推广对象数/总推广对象数×100%
1、媒体和人际渠道在知晓的作用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农村,口头传播更重要。
2、为人们理解新事物的知晓和采用行为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实证的理论依据。阶段、分类、渠道、影响
3.在人际传播方面,符合当时的有限效果论的结论,与“两级传播” 等结论一致。
采用阶段与信息来源的关系(台湾大学 1964)
信息来源
阶 段
贡 献
将注意力集中在: (1)某项创新 (2)使该创新为人们所知晓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过程 (3)某种社会系统 (4)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上做出决定的不同类型的人 (5)它是一个转折点,使学者们的兴趣从仅仅关注一段时间 人们采用创新的统计学模式,转移到关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
对于大众传播来说,其贡献在于:
罗杰斯对创新扩散理论系统的总结
对创新的定义
创新扩散过程(创新决策过程) : 认知——说服——决策——实施——确认
创新决策的控制性变量:个体、创新本身、社会规范等。
接受者的类型: 革新者、早起采纳者、早期采纳人群、后期采纳人群、落后者
个人或其他单位在采用的过程中,被感知为新鲜的思想、行为或事物。其自身是否是新生的并不要紧,重要的使人们认为他是新的。
浅免耕技术:复杂程度低,省工节本,农民易掌握,接受速度快,因此它进入扩散发展期的时间和达到最大扩散速率的时间均较早(近6年)。 模式化栽培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它涉及到品种特性、作物生长发育动态及肥水运筹等多种知识。因此,农民不易很快掌握,起始推广速度慢,进入扩散发展期和达到最大扩散速率的时间均较长,用了将近10年时间才被99%的农户所采用。 杂交水稻: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创新扩散理论梳理
创新扩散理论梳理创新扩散理论是指新技术、新产品及新观念从原有的个体、团体或区域传播到其他个体、团体或区域的过程。
它是研究创新传播影响因素、传播速率和传播范围等问题的一种理论。
以下是创新扩散理论的梳理。
1. 创新源头创新源头指的是新技术、新产品或新观念的产生和发明者。
创新源头的特点是创新想法的产生、发明、创造和评估。
创新源头的作用是促进创新的产生和发展,推动创新普及和接受过程的开展。
2. 创新特征创新特征指的是新技术、新产品或新观念的技术成果、品质、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特点。
创新特征的作用是创新发明的重要标志,是判断创新实用价值和市场潜力的基础。
3. 创新传播过程创新传播过程是创新扩散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五个阶段:知晓、兴趣、评估、试用和采纳。
在知晓阶段,受众通过广告或朋友介绍等方式了解到创新品牌或产品。
在兴趣阶段,受众对创新品牌或产品感兴趣并希望了解更多信息。
在评估阶段,受众开始评估创新品牌或产品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潜力。
在试用阶段,受众开始试用创新品牌或产品。
在采纳阶段,受众正式采纳创新品牌或产品,成为忠实用户。
4. 创新影响因素创新影响因素包括创新特征、社会特征、传播通道和受众特征等方面。
创新特征是创新扩散的基础,社会特征反映社会背景和文化影响,传播通道是创新扩散的媒介,受众特征指的是受众群体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5. 创新扩散速率和范围创新扩散速率指的是创新从发明者到其他受众的传播速度和扩散范围。
创新扩散速率和范围与创新特征、社会特征、传播通道和受众特征等因素相关。
传播通道和受众特征决定了传播的速率和范围,而创新特征和社会特征则影响了受众接受和采纳的速度和扩散范围。
6. 创新扩散模型创新扩散模型是以创新特征、社会特征、传播通道和受众特征为基础而建立的数学模型。
其目的是预测和评估创新的扩散速率和范围,为品牌和产品的推广提供依据和参考。
流行的创新扩散模型有扭曲 Bell 曲线、双曲扩散曲线和 Logistic 曲线等。
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与扩散模式研究——基于荟萃分析
2020.05 LANZHOUXUEKAN作者简介:杨代福,博士,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玲丽,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扩散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4BSH017);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CYS17013)。
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与扩散模式研究———基于荟萃分析杨代福 沈玲丽摘 要 社会治理创新扩散是推动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成果共享的重要方式。
针对当前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扩散影响因素的研究以个案分析为主,尚未得出一般化的研究结论,文章采用荟萃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整合。
研究结果表明政策主导者的根本动机、上级政府主导的外部压力、以政府内部互动为主的学习渠道这三类因素对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扩散具有显著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三类影响因素的内在关联,建构出“晋升锦标赛”驱动的“上级压力主导的准社会学习”这一扩散模式。
文章对阐释我国社会治理创新扩散的发生规律,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政策积极稳妥且有效地进行扩散,以及改进创新扩散的实证研究都予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 社会治理;创新扩散;影响因素;扩散模式;荟萃分析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20)05-0126-10一、引言回顾中国的发展历程,我国在解决社会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社会治理621领域取得一系列显著的创新成果,并经由特定的渠道,在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政府之间进行推广和传播,这一现象可以称为“社会治理创新扩散”(DiffusionofSocialGovernanceInnovations)。
社会治理创新扩散有助于社会治理水平的整体性提升,更关系到推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进程。
当前,学界已经积累了大量研究社会治理创新扩散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例如政务微博计划、公共自行车计划、社区网格化管理等政策的事件史分析。
论创新与扩散理论对广告传播策略的启示
对_巍:至i创嚣骞u“扩囊理裕涉及“个人的创瓤i罐篓.莲≥概囊誊繁器躺创新性概念可以理j j解戮;j≥零裂接受≥项创新概念的时间先i?矮釜、蘧剿箕全式戮麟黪质的影响、,个人创誓赣镬誊蒸高攀==紊:{戆镁藩嘉.夔一项创新产物,反二毫冀瓣需惫攀韵纂差盼调才能接受?周知(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在新市场环境下,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企业如何使自己脱颖而出并迅速占领市场显得尤为关键。
根据传播理论中的创新与扩散理论,广告传播要取得更好的效果。
需要配合创新扩散过程的s型过程,分段分步有针对性地瞄准目标人群开展传播,促使并加速采用者达到临界数量,牢牢把握住可能采纳创新的消费大军。
关键词:创新扩散广告传播任何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产品的生命周期就是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进入和退出市场标志着周期的开始和结束。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广告传播要取得好的效果,需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寻找合适的目标人群,然后再有的放矢地确定传播策略。
这一系列过程的解决都需要创新扩散理论的有效指导。
刨新扩散理论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传播与新闻学教授M.R oger 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几乎大部分新思想、新事物的创新扩散,总是~开始比较慢,然后当采用者达到临界量后,扩散过程突然加快,这个过程一直延续,直到系统中有可能采纳创新的人大部分都已采纳创新,到达饱和点,扩散速度又逐渐放慢,采纳创新者的数量随时问而呈现出S形的变化轨迹。
创新与扩散理论涉及“个人的创新性”这一概念。
个人的创新性概念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接受~项创新概念的时间先后,受到其个人创新特质的影响。
个人创新性愈高者,愈快接受一项创新产物,反之则需愈长的推广时间才能接受。
根据这一理论概念,新产品的消费使用者可分为五个群体:革新者、早期使用者、早期大多数、晚期大多数和落后者。
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1962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M. Rogers)教授研究了多个有关创新扩散的案例,出版了《创新扩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s)一书(第一版),他考察了创新扩散的进程和各种影响因素,总结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基本规律,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S-曲线理论。
创新的扩散,总是一开始比较慢,然后当采用者达到一定数量(即“临界数量”)后,扩散过程突然加快(即起飞阶段take-off),这个过程一直延续,直到系统中有可能采纳创新的人大部分都已采纳创新,到达饱和点,扩散速度又逐渐放慢,采纳创新者的数量随时间而呈现出S形的变化轨迹。
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革新者、早期采纳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和滞后者等几个发展阶段。
创新事物具有5个基本特征: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
创新推广过程包括5个阶段:获知、说服、决策、实施、确认。
罗杰斯指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要能继续扩散下去,首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采纳这种创新物。
通常,这个数量是人口的10%-20%。
创新扩散比例一旦达到临界数量,扩散过程就起飞,进入快速扩散阶段。
饱和点(saturated point)的概念是指创新在社会系统中一般不总能100%扩散。
事实上,很多创新在社会系统中最终只能扩散到某个百分比。
当系统中的创新采纳者再也没有增加时,系统中的创新采纳者数量(绝对数量表示)或创新采纳者比例(相对数量表示),就是该创新扩散的饱和点。
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总是借助一定的社会网络进行的,在创新向社会推广和扩散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但在说服人们接受和使用创新方面,人际交流则显得更为直接、有效。
因此,创新推广的最佳途径是将信息技术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重要的理论,主要是针对企业创新
和社会革新的专业学术稿,它试图从技术和商业的结合的角度出发,总结出能够应用于企业创新和社会革新的规律。
创新扩散理论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概念,其中一个主要的概念是“曝光与感染”,这意味着在市场上一定部分的消费者看到了创新的技术,并且愿意尝试这种技术。
然后,曝光到技术、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大众会导致这种技术被更多的人接受。
此外,创新扩散理论还认为有一个可以增强创新技术在市场上更广泛传播的重
要因素——“社会影响力”,即一个人的创新行为会影响他的朋友,家人和同事。
同时,社会影响力亦可叠加,一旦创新的技术获得大众的认可,则可以使许多朋友也受其影响,进而实现技术在更广泛的市场上传播。
最后,一个可以帮助技术在市场上吸引更多客户的方法是“协同效力”,即创
新的技术和环境协同才能够发挥最佳效果。
举个例子,如果客户有足够的环境支持,比如充足的可操作设备、易操作的技术,而且还具有直接的落实方案,那么他们将会更容易地采用新的技术,而不是另一种技术,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创新活动。
总的来说,创新扩散理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来深刻理解如何将创新的技
术和产品更好地扩散,并使市场中充满活力。
根据这种理论,企业应当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曝光与感染、社会影响力以及协同效力——来制定具体的技术传播策略,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创新扩散模型的主要内容
创新扩散模型的主要内容
创新扩散模型描述了一项创新如何从其诞生之初,到被广大人群接受和采纳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挑战。
1.了解阶段:在这个阶段,创新刚刚出现,人们开始听说或注意到它。
这个
阶段的关键是建立意识和认知,让人们知道有这样一项创新存在。
这需要大量的宣传和教育,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2.兴趣阶段:一旦人们了解了创新,他们可能会对其产生兴趣,想要进一步
了解它的功能和特点。
在这个阶段,关键是要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保持人们的兴趣,并促使他们进入下一个阶段。
3.评估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认真考虑是否要采用这项创新。
他们会
评估其优点、缺点,以及它是否适合自己的需求和情况。
这个阶段需要提供清晰的决策信息,帮助人们做出明智的选择。
4.试验阶段:一旦人们决定采纳创新,他们通常会先进行试验。
在这个阶段,
关键是提供支持和服务,以确保人们在试验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从而增加他们全面采纳创新的可能性。
5.采纳阶段:如果一切顺利,人们最终会采纳创新,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或
工作中。
这个阶段是创新扩散模型的目标,也是创新的最终归宿。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品牌生命周期研究
4、品牌老化阶段:在品牌老化阶段,创新扩散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如何通 过创新来重振品牌活力。企业需要如何转变营销策略,迎合新一代消费者的需 求和偏好,同时也要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和渠道来推动品牌的复兴。
5、品牌消亡阶段:在品牌消亡阶段,创新扩散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如何通 过创新来扭转品牌的颓势。企业需要及时调整战略和经营模式,寻求新的增长 点和创新动力,同时也要如何与消费者建立新的和信任。
2、品牌成长阶段:在品牌成长阶段,创新扩散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如何持 续推出创新产品或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企业也需要如何扩大市场份额, 提高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
3、品牌成熟阶段:在品牌成熟阶段,创新扩散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如何通 过创新来维持品牌的竞争优势。企业需要如何提高品牌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同 时避免与竞争对手的同质化竞争。
品牌生命周期
品牌生命周期指的是品牌从创建到消亡的整个过程,一般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1、品牌创建:品牌首先需要被创建或设计出来,这通常涉及到产品的定位、 命名、标志和视觉形象的设计。
2、品牌成长:在品牌创建之后,需要通过营销策略和推广活动来提高品牌的 知名度和认可度,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品牌成熟:当品牌达到一定的市场份额和消费者基础后,品牌开始进入成 熟阶段。此时,品牌需要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同时寻求新的增长点。
考虑市场因素的品牌生命周期
除了上述五个阶段,品牌生命周期还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产品 市场增长率、竞争对手的品牌策略、消费者需求变化等。在特定市场环境下, 企业需要灵活运用创新扩散理论来调整和优化品牌策略。例如,当市场竞争激 烈时,企业可能需要加大品牌的创新力度,提高品牌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当消 费者需求变化时,企业可能需要转变品牌定位和营销策略,以迎合消费者的新 需求。
罗格创新扩散曲线
罗格创新扩散曲线
罗格创新扩散曲线,是由美国现代管理理论家罗格等人提出的一种具有可复制
性的创新维度表方法。
该指标是以社会背景、技术水平及错误率等驱动因素来描述一种创新下行史书和实施时间。
罗格创新扩散曲线是一种用来表示各种获得成功创新扩散的概念指标。
它研究了创新的扩散曲线,可以更直观的表述出创新的理论模型。
简单的说,罗格创新扩散曲线以一种动态的方式突出体现出创新的扩散模式以及其发展的时间顺序。
罗格创新扩散曲线可用于决策分析、风险分析等方面,可为根据技术环境决定
对创新扩散的管理模式,建立创新型企业,以更高效地应对市场竞争。
罗格创新扩散曲线能够精准地定义创新过程中的时间段,进而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计划,更有效地把握创新扩散的最佳时机,充分发挥企业创新能力。
罗格创新扩散曲线是一种能反映出一类创意扩散发展形态,并可获取影响因素
的分析工具,为现代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环境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它以一种更加高效灵活的方式提出了创新指标和提出驱动因素。
扩散曲线可用于测定企业创新驱动力和企业实施创新计划的效果,能更好地评估企业创新活动。
罗格创新扩散曲线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行业资料,它的准确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能有效地应用于发展创新模式和新一代技术,为企业提供科学周密的检测和推演研究,实现创新的更快、更有效的扩散。
基于扩散模型的网络影响力评估方法
基于扩散模型的网络影响力评估方法一、网络影响力评估的重要性与背景在数字化时代,网络影响力已成为衡量个人、组织或品牌在互联网上影响力的关键指标。
评估网络影响力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信息的传播路径和效果,而且对于企业制定市场策略、政府进行舆论引导、个人塑造个人品牌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基于扩散模型的网络影响力评估方法应运而生,为网络影响力的量化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1.1 网络影响力的定义与构成要素网络影响力通常指在互联网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公众意见、行为产生影响的能力。
它由多个要素构成,包括但不限于信息的传播速度、覆盖范围、受众的参与度以及信息的持久性等。
1.2 网络影响力评估的现实意义网络影响力评估对于理解信息传播的动态过程、预测信息传播的趋势、优化信息传播策略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商业领域,企业可以通过评估网络影响力来调整营销策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在公共管理领域,政府可以通过评估网络影响力来监测舆论动态,及时应对社会问题。
1.3 基于扩散模型的评估方法概述扩散模型是研究信息、产品或行为在社会网络中传播过程的模型。
基于扩散模型的网络影响力评估方法,通过模拟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路径和速度,评估信息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二、扩散模型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扩散模型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社会学、传播学和网络科学等领域。
这些理论为理解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
2.1 扩散模型的理论基础社会学中的创新扩散理论、传播学中的两级传播理论以及网络科学中的复杂网络理论等,都是扩散模型的理论基础。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信息是如何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网络结构中传播的。
2.2 关键技术与方法基于扩散模型的网络影响力评估方法涉及到数据采集、网络分析、模型构建和评估指标等多个关键技术。
数据采集技术用于收集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数据;网络分析技术用于识别网络结构和关键节点;模型构建技术用于模拟信息的传播过程;评估指标用于量化评估网络影响力。
扩散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扩散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一、扩散理论概述扩散理论是一种描述创新或新观念如何在社会中传播的模型。
它最早由社会学家罗杰斯在其1962年的著作《创新的扩散》中提出,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体系。
扩散理论不仅适用于技术领域的创新传播,同样也适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本文将探讨扩散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应用,分析其重要性、挑战以及实现途径。
1.1 扩散理论的核心概念扩散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创新、传播者、早期采纳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和滞后者。
创新是指新的观念、实践或产品。
传播者是创新的发起者或推动者。
早期采纳者是那些最早接受并使用创新的人。
早期多数是随后接受创新的大多数人。
后期多数是较晚接受创新的人。
滞后者则是最晚或拒绝接受创新的人。
1.2 扩散理论的应用场景扩散理论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政策:通过扩散理论分析教育政策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优化政策的推广和实施。
- 健康政策:利用扩散理论研究健康政策在不同群体中的传播效果,提高政策的普及率。
- 环境政策:应用扩散理论分析环境政策的传播机制,促进政策的有效实施。
- 经济政策:通过扩散理论探讨经济政策在不同地区和行业的传播,提升政策的经济效益。
二、扩散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运用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政策的提出、评估、实施和反馈等多个环节。
扩散理论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框架,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政策的传播和接受过程。
2.1 公共政策制定的扩散过程公共政策制定的扩散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政策提出:政策制定者根据社会需求和问题提出初步的政策方案。
- 政策评估:通过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等方式,对政策方案进行评估和修改。
- 政策实施:将评估后的政策方案付诸实施,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
- 政策反馈:收集政策实施的效果和公众的反馈,对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
2.2 扩散理论在政策评估中的应用在政策评估阶段,扩散理论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识别和分析政策传播的关键因素。
创新技术扩散视角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创新技术扩散视角下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李桂锋;陈燕升;张志雄
【期刊名称】《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0)1
【摘要】本文旨在从创新技术扩散视角探索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探索建立合适的组织机构和机制制度,伴随创新技术扩散“S”曲线从观察-分析-遴选-研究-重构5个环节实施产教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效、精准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以求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适应性和实用性,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并推动职业教育朝着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方向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照。
【总页数】6页(P66-71)
【作者】李桂锋;陈燕升;张志雄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企业自主创新视角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于浙江省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分析
2.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探索--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为视角
3.世界技能大赛元素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以电子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例
4.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的理念创
新与路径选择——基于人才高地理论视角5.“互联网+”背景下双创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评《基于“互联网+”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职业技能大赛扩散分析与策略[摘要]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导向作用符合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核心—外围理论等创新扩散的理论。
据此,提升大赛引领导向作用的策略包括精心筹划大赛各环节,谋求效用最大化;优化大赛的机制建设,开展推广与交流专题活动;有效运用人际传播渠道与大众传媒;运用创新扩散规律,发挥大赛核心辐射功能。
[关键词]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引领导向扩散规律策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指由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和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一年一度的由职业院校学生参加的职业技能竞赛,它旨在创新人才评价与选拔制度、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
如今,“大赛”已成为集中检阅职业院校教学成果和教育改革并进行教育交流和研讨的平台。
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引领导向作用日益显著,表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它的开展有利于确立职教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目标,有利于提升职教的社会美誉度、社会认知度、社会参与度,有利于推动社会(政府)、行业企业与职教三方联动机制的建立。
本文将借鉴经济学的创新扩散理论分析职业技能大赛扩散的规律、动力和渠道,并就提升引领导向作用的策略作初步分析。
一、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扩散分析笔者认为,职业技能大赛中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运作模式及综合社会影响辐射现象,是一种广义的创新扩散传播过程,它遵从创新扩散的基本规律。
所谓创新扩散,是指一项创新随时间通过某种渠道被社会系统成员所接受的过程。
扩散过程由创新、传播渠道、时间、社会系统四个关键元素组成。
在经济学范畴,研究创新扩散的理论主要有创新扩散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核心—外围理论。
笔者将综合这些理论,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扩散进行分析。
(一)职业技能大赛引领扩散的现象规律1.创新扩散规模呈S型曲线。
罗杰斯考察了创新扩散的进程和各种影响因素,总结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基本规律,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S-曲线理论。
罗杰斯指出,创新的扩散是一个社会系统中采纳创新物数量递增的过程。
创新扩散比例一旦达到临界数量(10%~20%),扩散过程就起飞,进入快速扩散阶段,直到系统能采纳创新的人大部分都已采纳创新,到达饱和点,扩散速度又逐渐放慢,采纳创新者的数量随时间而呈现出S形的变化轨迹。
创新扩散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大赛影响力扩散规模与扩散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以便于我们在监测到大赛影响力进入快速扩散阶段的临界值或到达饱和点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促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可持续发展。
2.创新扩散从“高梯度”流向“低梯度”。
20世纪60~70年代,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Krumme)和海特(Hayorm)等人以弗农(Vernon)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主要依据创立了梯度转移理论。
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如果区域主导产业处于创新阶段,则认为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处于高梯度,反之则处于低梯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职业技能大赛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活动,必然起源于经济生产和职业教育高度发达地区,这种创新活动的影响力也必然通过多层次的系统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3.创新扩散的空间规律:核心向外围。
约翰·弗里德曼对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发展规划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空间发展规划的理论体系,称为核心—外围理论。
该理论认为,创新扩散是一种由基本创新群的积累过程,而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由于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而成为核心区域,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这些核心区域向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
核心区与外围区共同组成完整的空间系统,其中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居支配地位。
核心—外围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职业技能大赛引领作用的空间结构演变模式,并可指导我们建立起职业技能大赛引领作用空间发展规划,通过大赛引领辐射作用,不断向外围区域传播职业教育创新成果。
(二)职业技能大赛引领扩散的动力分析一般认为,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对创新扩散的动力问题的分析最具说服力。
按照其理论,创新扩散动力主要来自于三方面的影响。
一是模仿比例效应。
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某一产业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数与总的企业数之比,模仿者比例增大时,采用的风险减小,对采用新技术的企业的推动力变大。
二是采用新技术的企业的机会利润率。
模仿者所获得的机会利润率越高,企业越愿意采用该技术,从而推动创新扩散的进行。
三是采用新技术的成本额度。
采用新技术所要求的投资额越大,资本越不容易筹集,创新的扩散动力就很小,扩散则不容易进行。
类比职业技能大赛,其新的理念、教学与培养模式等的传播采用的主要动力来自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如果采用新的教学与培养模式的高职院校的比例较大,它会形成一种“环境压力”,带动更多的院校选择新的教学与培养模式。
其二,如果采用新的教学与培养模式等能带来超额的效用,也即新的教学与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比之前更能契合培养目标,则高职院校等部门趋向采用新的教学与培养模式。
其三,如果采用新的教学与培养模式等所付出的成本与社会资源较低,低于采用所带来的额外效用,则高职院校等部门倾向采用新的教学与培养模式等。
(三)职业技能大赛引领扩散的传播渠道创新扩散是通过一定渠道实现的。
创新扩散传播渠道有三大类,即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与中介机构。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书籍及其他刊印出版物等;人际传播主要通过社会网络,实现个人或组织(企业)之间的多向传播行为;中介机构是创新扩散的一个主要途径,它是为创新扩散而进行传播、咨询、技术开发等服务的专门性中间组织。
中介机构对创新扩散主要发挥两个作用:一是向潜在采用者宣传和推荐技术创新,二是为潜在采用者提供有关技术创新评价的咨询和服务。
职业技能大赛中创新扩散的传播渠道主要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但中介机构也会发挥一定作用。
首先,每届职业技能大赛都聚集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社、网站、杂志等,它们是传播大赛信息、先进教学理念等的主要渠道。
其次,每届职业技能大赛也是高职院校教师、企业人员、科研开发人员、参赛学生及他相关组织与人员的大聚会,这种情形是交流、传播新的教学理念、模式和具体操作的有效渠道。
最后,每届职业技能大赛都附设了形式不同的研讨、展示、推广和公共关系等活动,这是在更广范围内传播职业教育相关信息,凝聚职业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最高智慧”的重要平台,在一定意义说,它是具有准组织性的中介机构属性活动。
二、提升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导向作用的策略(一)深入开掘,精心筹划,追求效用最大化职业技能大赛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集结了各类社会资源,甚至得到了从国务院、教育部到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关心与指导,由此可见,大赛的决策者要在理念上进一步超越“只是大赛”的局限,将其作为职业教育集中展示、集中交流、引领导向的平台,丰富与拓展大赛的多种功能,使其成为连接职业教育、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人力资源与政府部门的桥梁和纽带。
把握职业技能大赛核心功能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各类可能的功能,甄别遴选,系统整合;在此基础上,要精心设计各类相关活动,对于需要特别推广的理念、教学模式等要有所设计,重点开发其内容与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特别重视职业技能大赛检阅、对职业教育引领导向的功能。
(二)优化大赛的机制建设,弘扬大赛引领导向功能弘扬大赛引领导向功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相关职业院校、省市地区要在参照国家技能大赛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设置、区域经济产业特点设置相关级别的职业技能大赛,通过这种多元多级的竞赛体系构建“金字塔形”的选手产生过程,并形成“校校有比赛,省市有竞赛,全国有大赛”的机制。
这种逐级遴选机制,可从制度层面保证“最高级别”选手被选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教师参与其中,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核心能力。
纵观几届大赛,许多省市地区参赛队都是在层层竞赛、逐级遴选基础上产生的,但开展的还不够普遍与规范,因此有必要从制度层面加以规约,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规则体系中加强和完善相关内容。
首先,要积极鼓励倡导开门办竞赛的方式,实现“请进来,走出去”,聘请相关企业、相关单位的工程师参与竞赛的组织与指导,允许学生参加校外其他同等院校的技能大赛,或各企业组织的技能大赛。
其次,还可通过冠名等互惠方式寻求行业企业的资助,降低竞赛的成本。
再者,要运用好激励机制,使大赛倡导的理念、教学模式引领导向职业院校教学实践的态势获得长效的推动。
(三)开展推广与交流专题活动,有效运用人际传播渠道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像磁石,不仅凝聚了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政府机构与科研机构等,而且集结了在职业技能大赛中的培训、组织、思想、策略等经验或智慧,但它们一般是弥散的,通过自在的人际交流的效率是非常低的。
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准中介性机构加以聚集、展示、提供交流平台。
几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开展的交流推广专题会议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值得坚持与拓展。
具体形式可以有经验交流会、研讨会、推广会、介绍会、座谈会、现场会与联谊会等,具体内容主题宜根据大赛总体设计与具体情况设定,宗旨是做好扩散传播以达引领导向的作用。
例如,可设置关于培训选手专业技能经验的交流会,关于赛前组织各类竞赛遴选参赛队、让更多学生接受专业技能训练的做法的推广会,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讨会,关于职业教育、行业企业、政府机构等不同组合不同层次的交流或联谊会,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践经验与破解瓶颈的交流会,关于参赛学生竞赛准备与参赛经验的座谈会,关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质量标准的介绍会,关于业界前沿技术报告会,关于世界职业技术竞赛的历史现状与趋势报告会,关于国际职业教育经验或我国省市地区职业教育经验推广会,关于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人才需求与就业洽谈会,关于组织到竞赛地企业或职业院校参观考察现场会等。
(四)设立新闻信息管理推广中心,运用好大众传媒如前所述,大众传播媒介是创新扩散的重要渠道之一。
从四届技能大赛看,新闻发布、记者采访及更多媒体的关注和宣传,使大赛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
但从提升大赛的引领导向作用考虑,以为还要做好这样几点:1.完善机构功能,设立新闻信息管理推广中心。
其职责包括在大赛组委会统一领导下制定大赛宣传报道整体方案与制度,大赛相关新闻信息的收集、加工制作与新闻信息发布活动的设计与管理。
2.进一步拓宽载体形式,丰富报道视角。
除广播、电视、报纸外还需加强互联网、杂志与书籍等载体的传播宣传,特别是通过网络可以迅捷、多视角地展现大赛风貌的各个方面。
例如,在相关杂志设置专栏或编辑专刊,出版大赛相关研究类著作,不断充实网站内容,在吸引社会关注上做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