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孙权劝学》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孙权劝学》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置疑、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同学们,这样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那么,这种窃读的滋味到底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将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去好好品味一下她所说的“滋味”。
二、新课学习(一)字词解释通假字归纳邪:同“耶”表反问语气。
涂:同“途”即道。
古时称谓归纳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古今意义归纳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博士:古义——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求学的最高学位。
见往事耳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成语归纳吴下阿蒙: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也作刮目相看。
刮目,擦擦眼。
相待,相看待。
(二)归纳内容方法介绍(写人记事类文体的方法)概括内容方法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方法二: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概述内容(按记叙文的六要素来归纳)方法: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地点?因为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学生根据方法一归纳文中三人所做的事: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学生根据方法二归纳本文的内容:吕蒙接受孙权的劝学,开始学习,后受鲁肃的赞赏。
学生根据概述内容的方法概述本文的内容:什么人?吕蒙;在什么时间、地点?文中没有说;因为什么?因为孙权劝学;做了什么?吕蒙就学;结果怎么样?学成,受鲁肃赞赏。
孙权劝学两课时教案

孙权劝学两课时教案孙权劝学两课时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孙权劝学两课时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3、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利用多媒体)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指名同学介绍)(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一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
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孙权劝学》第二课时自主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 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二、学习过程(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任务一: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并理解课文。
1.孙权的谈话。
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3.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4.在上述基础上,自己表演朗读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任务二:梳理文章结构孙权劝学孙权→劝→吕蒙←赞←鲁肃(语重心长)(自豪、自得)(惊讶、赞叹)关爱部下虚心接受意见爱才好学勤学、刻苦敬才善劝(三)精读课文,品味探究任务三: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
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1.“卿今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谈谈你的理解。
3.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行动)(四)背诵课文任务四: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请背诵课文(五)反思总结我的收获:我的疑问:三、效果检测【课后巩固】请说出文中的两个成语【提高训练】鲁肃过蒙屯下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
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04-2孙权劝学》教案(第2课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04-2孙权劝学》教案(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04-2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东吴大帝孙权劝学的故事。
课文通过孙权与年轻将领陆逊的对话,展现了孙权善于劝学、注重人才的思想,以及陆逊虚心接受教诲、勤奋好学的精神。
课文语言简洁,情节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德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道德观念。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知识了解不多,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孙权的劝学思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孙权和陆逊的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孙权善于劝学、注重人才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勤奋好学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孙权和陆逊的人物形象分析。
2.难点:孙权劝学思想的内涵,课文中所体现的德育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孙权劝学的历史背景,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诵视频,让学生跟随音频一起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随后,教师呈现课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孙权和陆逊的人物形象。
孙权劝学教案两课时

孙权劝学教案两课时篇一:孙权劝学第二课时教学案第一部分学习要求: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学习重点: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学习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第二部分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内容,配置相应练习题,含基础、能力、适当提高三个档次,指导学生小组间交流研讨,找出共性问题) 积累运用成语。
解释并造句。
吴下阿蒙:造句:刮目相待:造句:二、课堂学习研讨(1、组间交流研讨预习导学中悬而未解的问题,有教师预设的问题也有通过名言警句: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第 1 页共 4 页预习交流发现的问题。
2、教师点拨,学生交流研讨)探究质疑,深入研讨。
1、质疑: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请问他怎样劝学的,2、质疑: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请问作者在此描写二人的对话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3、质疑: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4、质疑:“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一耳熟能详的成语。
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5、质疑: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三、当堂训练巩固(1、检测课前预习及课堂学习研讨的具体情况,配适当检测题。
(学生互评,教师巡视点评)2、反复训练巩固通过研讨及检测发现的共性问题。
3、生成能力拓展性问题,指导学生交流研讨,师生研讨,教师点拨)(一)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名言警句: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第 2 页共 4 页( )(二)回答下列问题(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演化成怎样一句话,(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比喻什么,(3)古人还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读书,语言也无休”。
第4课《孙权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精炼地概括文章内容。
2、读出讲话者的语气,体会讲话者的心情、态度。
(重点)3、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4、拓展:口语交际——说话要看对象。
(难点)教学重点:读出讲话者的语气,体会讲话者的心情、态度。
教学难点:拓展:口语交际——说话要看对象。
教学资源及方法:PTT课件;朗读法讲授法质疑法合作探究法学情分析:《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
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材分析:我认为应该是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适当运用。
“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
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
教学流程: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扫清了文字障碍,这节课我们来一起读懂文意。
这节课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学习。
PPT出示学习目标。
1、精炼地概括文章内容。
2、读出讲话者的语气,体会讲话者的心情、态度。
(重点)3、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终身学习观点。
4、拓展:口语交际——说话要看对象。
(难点)学生接力背课文学习目标简单地概括为:板书: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一、写什么问题引领:1.本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随意回答,如果答不好,教师再出示提示2.出示"钥匙1”怎样概括故事内容?××人做××事提示:本文有几个人物?分别做了什么事?四号同学回答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二、怎样写问题引领: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出示“钥匙2”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学生抢答:语言(对话)2.孙权劝吕蒙学习用了什么句式?语气如何?孙权从哪些角度进行劝说?小组合作、讨论回答方式:读句子,说出句式和语气。
七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4课-孙权劝学(第2课时)
![七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4课-孙权劝学(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637dfe8d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f.png)
孙权劝学(第2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课件出示课文的重点句子。
学生翻译句子。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进一步理解本文内容作铺垫。
二、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课文。
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之间的对话。
【活动内容】3.“及鲁肃过寻阳”中的“及”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上下文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看法。
4.文中写鲁肃的神态、语言有什么作用?5.吕蒙的回答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活动内容】分析文中出现的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结合上节课“知识链接”中的人物介绍和文中人物的对话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写法探究【活动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课文的写作特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五、积累拓展【活动内容】1.诵读课件中的句子,体会句子中标红词语所表示的语气。
2.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对他人的爱称、敬称等,说说句子中标红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课件出示)。
课外再搜集一些。
可根据自己积累的文学常识或查阅资料和同桌分享交流。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设计意图】理解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取得成就后受到鲁肃赞许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明白了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有所长进的道理。
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年《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孙权劝学》教案设计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孙权劝学》的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了解古代文学常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孙权的勤奋好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孙权劝学》。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难点:1.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 学生能够从文章中汲取勤奋好学的精神,应用于实际学习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孙权劝学》的文学常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教育: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孙权的勤奋好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巩固课堂所学。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孙权劝学》。
2.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启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课文。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孙权的时代背景和劝学的重要性。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课堂氛围。
3. 案例分析:选取历史上的成功人士,结合孙权劝学的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勤奋好学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知识链接】
一、有关文中人物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 ,东吴国大将。
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
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
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
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
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
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二、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陕州夏县(今属山西省)人。
家居涑水乡(山西省西南部),人称涑水先生。
晚年自号迂叟。
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仁宗宝元二年(1039)进士,宋神宗即位,诏为翰林学士,以不善骈文坚辞不就,乃任御史中丞。
熙宁三年(1070),神宗和王安石开始变法,司马光因政见不合,自请判西京御史台。
居洛阳15年,绝口不论政事,致力于编写《资治通鉴》。
哲宗元年(1086),起任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尽废新法。
当政八月而卒。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
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你知道是下面的哪两个么?下面众多成语都是出自于《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请君入瓮口蜜腹剑桃李满天下冰山难靠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疏通文意
3、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自主预习案】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____ ,该书是__ (朝代)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 ,记载了从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
....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3、治.经为博士邪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
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
..8、即更刮目
..相看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合作交流】
一、疏通文意,合作解决不理解的句子
二、指导朗读
1.听录音朗读(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抽读(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3.齐读(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孙权劝学》教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朗读,进一步把握故事情节,自己能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说明了什么道理。
2、通过学习,明白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大作用,获得启发。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学习难点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说明了什么道理
2、通过学习,明白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大作用,获得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孙权劝学》的第一课时,已经掌握了本课的文言字词,并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了文意。
这节课我们学习孙权劝学的第二课时,解决以上几个学习目标(PPT出示学习目标)
师: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生:全班齐读,声音洪亮
二、新课教学
(一)、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给课文分层
师: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又惊人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由此可见,课文可以分为两层。
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的预习作业(分别用一个字回答:劝、就、赞)
生:第一层:孙权劝学,吕蒙就学;第二层、鲁肃赞学学,结友而别。
(分别用一个字回答:劝、就、赞)
(二)、结合问题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抽读(读得好教师给予鼓励)
2、齐读(全班同学声音整齐洪亮、读音、停顿正确、有情感。
老师予以充分肯定)
3、教师事先将问题出示在黑板上
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什么?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
生: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在被劝说的过程中,吕蒙的态度有何变化?
生:开始以“军中多务”推辞,不愿学习,后来在孙权的劝说下愿意学习,“蒙乃始就学”。
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生:吕蒙的才干谋略有了惊人的长进。
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描写)
(三)、合作探究
1、根据课文内容和人物对话的语气、神态、心理归纳本课人物性格特点(PPT出示)
师: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懂文意是古文学习的基础,而要达到熟读成诵,必须读出情感、读出语气。
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我们应该从人物对话的语气上下功夫。
首先看看孙权说的的这几句话(PPT出示)结合文章内容看看该用什么语气读,请同学们分小组展开讨论形成统一意见,并由此归纳孙权的性格特点。
生:小组展开讨论
生:“我觉得‘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该用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严格要求的语气来读。
师:该生自读,师范读再全班齐读
生:“我觉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应该用反问语气来读,并读出孙权隐隐不悦和略带责备的语气。
”
师:该生自读,师范读再要求全班齐读
生:“我觉得‘卿言多务,孰若孤?’这句应该读出言辞恳切的语气。
”
师:该生自读,师范读再要求全班齐读
生:“我觉得‘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该读出循循善诱、略带自豪的语气。
”
师:该生自读,师范读再要求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请一个同学起来归纳一下孙权这个人物的特点。
”
生:“我觉得孙权是一个……。
”
师板书:孙权(严格要求关爱部下善劝王者权威)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非常积极,根据人物语言准确把握住了孙权的性格,现在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讨论以下鲁肃、吕蒙的语言该用什么语气读?这两个人物又有什么特点呢?”(PPT出示鲁肃和吕蒙的对话)。
生:方法同上
师板书:鲁肃(爱才、敬才、讲礼节)
吕蒙(善于听取意见、直率、机敏精干)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这句话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道理呢?(PPT出示)
师:“当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论议,发觉吕蒙的才干谋略有了惊人的长进时,发出了怎样的惊叹?吕蒙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生齐:“士别三日,及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2.”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出示PPT(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
3、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作为一名中学生该怎么做呢?(PPT显示)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
甲: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乙:说明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丙: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完善。
丁: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师:归纳(PPT显示)
第二个问题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发挥。
三、本课小结
四、作业布置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
造句:
刮目相待:
造句:
2、古今中外有许多表现劝学的名句,你知道吗?(请同学们搜集几句)
五、附板书
孙权(严格要求关爱部下善劝王者权威)
鲁肃(爱才、敬才、讲礼节)
吕蒙(善于听取意见、直率、机敏精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