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腌腊肉制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解读

合集下载

腊肉制品的加工方法及风味形成的探讨

腊肉制品的加工方法及风味形成的探讨
腊 肉工 业化 生 产加 工工 艺 传 统 食品 工 业化 的 趋 势促 使 川味 腊 肉 的生 产 加工工艺 不断改进 ,逐 步向科学 化、规范化、工程 化的 目 标发 展 。在 保 证 川味 腊 肉独 特 风 味的 基 础 上,借鉴西 式肉制品的 生产工艺,加 入复合添 加剂 成分, 改善 传统腊 肉含 盐量高 、出 品率 低的状 况。 同时 尝 试 应用 各 种工 业 化生 产 设 备, 如 真空 滚 揉 机、 切 条机 等 规范 腊 肉 的生 产 流程 , 缩短 生 产时 间。另外,人 们也在不断 寻求加速 腊肉风味快 速形 成 的途 径 ,试 图通 过 调 控影 响 腊肉 风 味物 质 形 成 的因素来 加速产品的生 产制作。但 总的说来,其加 工还 是 遵 循着 选 料修 整 →清 洗 → 腌制 → 烘烤 → 烟 熏→ 真空 包装 →杀 菌→ 成品 的工 艺流 程。 选料选 择符合卫生标准 、膘肥在 2 厘米以上的 鲜猪肉, 以饱肋、前 后腿为佳, 槽头、奶脯 、五花、 腿圆 肉次 之 。 配料鲜猪肉 10 0 千克, 食盐 7 - 8 千克, 白酒 0 . 5 1 千克, 红糖汁 5 00 克, 硝酸钠 5 克、花椒 1 0 0 克, 混
www.c mr c.c om.c n
肉类研究
MEAT RESEARCH
2 00 8 .8
腊肉制品的加工方法 及风味形成的探讨
宋翠英 ( 西南大学食品学院,重庆 40 0 7 1 6)
摘 要 : 腊肉 类与 咸肉 类、 酱 肉类 、风 干肉 类并 属 于中 式肉 制品 中 的腌 腊制 品, 是我 国 传 统 肉制品的 典型代 表,有着 悠久的历 史。有着 独特的 风味物质 ,深得消 费者的 喜爱。本文 概 述 了传 统与 工业 的腊 肉加 工方 式, 探讨 了肉 制品 的风 味物 质的 形成 。 关键词: 腊肉制品; 加工; 风味形成

腊味研究报告

腊味研究报告

腊味研究报告腊味是中国传统的特色食品之一,历史悠久,制作技艺精湛,风味独特,备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腊味的制作和销售方式也在不断改变,这对腊味行业的发展和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对腊味的历史、制作工艺、品质控制和市场现状的分析,探讨腊味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腊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腊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腌制肉类的记录。

到了唐代,腊味的制作技艺已经非常成熟,成为贵族餐桌上的必备佳肴。

宋代时期,腊味更是成为了民间的主要食品之一。

明清时期,腊味的制作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口味更加丰富,而且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

至今,腊味仍是中国传统食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享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二、腊味的制作工艺腊味的制作工艺是一门非常复杂的技艺,需要严格的操作步骤和精湛的技巧。

通常来说,腊味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选料:选用优质的猪肉、鸭肉、鹅肉等动物肉类,尽可能保证肉质鲜嫩、肥瘦适宜。

2. 腌制:将选好的肉类在加入适量的盐、糖、酱油、料酒等调料后,进行腌制,时间长短视肉类大小和腌制方式而定。

3. 晾干:将腌制好的肉类晾干,一般需要晾干3-5天,使其表面形成一层白霜。

4. 熏制:将晾干的肉类放入熏炉中,用木炭和特殊的香料进行熏制,时间长短也视肉类大小和熏制方式而定。

5. 包装:将熏制好的腊味进行包装,以便于保存和销售。

三、腊味的品质控制腊味的品质控制是腊味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口感和销售。

腊味的品质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原料的选择:选用优质的肉类原料,保证肉质鲜嫩、肥瘦适宜。

2. 腌制的时间和比例:腌制的时间和比例要根据肉类大小和腌制方式进行调整,以保证腌制均匀。

3. 晾干的时间和环境:晾干的时间和环境也要适当控制,以保证腊味表面形成均匀的白霜。

4. 熏制的时间和方式:熏制的时间和方式也要根据肉类大小和熏制设备进行调整,以保证熏制均匀。

肉制品的呈味机理+风味改良方案

肉制品的呈味机理+风味改良方案

肉制品的呈味机理+风味改良方案一、肉的风味肉的风味是指生鲜肉的气味和加工后肉类制品的香气和滋味。

肉类风味的产生是肉中固有成分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产生的各种有机化合物所致。

其特点是成分复杂多样,含量甚微,用一般的方法很难测定,除去少数成分外,多数没有营养价值、不稳定、加热易破坏和挥发。

呈现滋味的性能和分子结构有关,呈味物质均具有各种挥发性发香基团。

常见的如羟基(-OH),羧基(-COOH),醛基(-CHO),羰基(-CO),巯基(-SH),酯基(-COOR),氨基(-NH2),酰胺基(-CONH),亚硝基(-NO2),苯基(-C6H5)等。

这些呈味物质可通过人的高度灵敏的嗅觉和味觉器官而感受到。

1.1 肉制品的气味气味是肉中具有挥发性的物质,随气流进入鼻腔,刺激嗅觉细胞通过神经传导反应到大脑嗅区而产生的一种刺激感。

既有令人愉悦的香味,也有令人厌恶的异味和臭味。

气味的成分,主要有醇、醛、酮、酯、醚、呋喃、吡咯、内酯、糖类和含氮化合物。

1.2 肉制品的滋味滋味是由于水溶性的呈味物质刺激人的舌面味觉细胞——味蕾,并由神经传导到大脑而反应出味感。

肉香是靠舌的全面感觉而得出的综合反应。

肉的鲜味成分,来源于核苷酸、氨基酸、酰胺、有机酸、糖类、脂肪等前提物质。

而成熟肉类风味的增加,主要是核苷类物质及氨基酸变化显著。

譬如牛肉的风味多来自于半胱氨酸成分,猪肉的风味则是来源于核糖以及胱氨酸。

牛、猪、绵羊的瘦肉所含挥发性的香味成分,存在于肌间脂肪。

大理石样肉间的脂肪杂交状态越密集,风味就会越好。

肉制品滋味的形成主要是由在加工过程中添加的盐、糖、酱油等调味料及肉本身蛋白质水解产生的。

肉制品滋味的调配,只要掌握好适当的糖盐比、添加适当的增味剂,基本就能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二、风味形成的途径2.1 糖加热生成的产物肉制品中糖在加热时会产生焦糖化,生成有刺激性气味和焦糖、焙烤香味。

焦糖香味是由糖加热脱水生成的麦芽酚、异麦芽酚、2,5-二甲基-4-羟基脱氢呋喃酮、2-羟基-3-甲基环戊烯酮等产生的;糖热分解产生的醛类和酮类化合物则构成烧焦臭味和刺激臭味。

传统风干肉在风干和贮藏过程中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变化研究

传统风干肉在风干和贮藏过程中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变化研究

传统风干肉在风干和贮藏过程中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变化研究传统风干肉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喜爱的食材之一,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在传统风干肉的制作过程中,风干和贮藏不仅能够让肉类风味更加浓厚,还能够保留食材原有的营养成分,使肉类更加美味可口。

首先,在传统风干肉制作过程中,最主要的步骤之一就是风干。

风干是指将肉类在自然风环境下进行干燥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可以降低肉类的水分含量,延长肉类的贮藏时间,还能够增加肉类的口感和风味。

在风干过程中,肉类的外表会逐渐形成一层薄膜,起到保护肉类内部的作用,使肉类更加容易保存。

风干的时间和环境对传统风干肉的品质和风味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潮湿的环境中风干,容易导致肉类表面结霜,影响肉类的口感和品质。

而在干燥的环境中风干,则容易导致肉类过于干燥,口感较差。

因此,在风干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时间和环境,确保肉类能够达到最佳的风味和口感。

除了风干,贮藏也是保持传统风干肉品质和风味的重要步骤。

在贮藏过程中,传统风干肉需要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受潮和受潮,从而保持肉类的新鲜度和口感。

此外,传统风干肉在贮藏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防虫防蛀,确保肉类不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和损坏。

在传统风干肉的风味物质变化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风干和贮藏过程中,肉类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影响肉类的风味和口感。

研究表明,在风干过程中,肉类中的脂肪会逐渐氧化,产生香气物质,使肉类更加香脆可口。

而蛋白质则会被分解成氨基酸,增加肉类的鲜味和酸味。

此外,在贮藏过程中,传统风干肉中的风味物质也会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在贮藏过程中,肉类中的香气物质会逐渐挥发,造成肉类风味的减弱。

同时,传统风干肉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也会逐渐降解,使肉类口感变得越来越软糯。

因此,在贮藏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好时间和环境,避免肉类风味的丢失。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传统风干肉在风干和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和风味物质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传统肉制品板鸭的研究现状

传统肉制品板鸭的研究现状

板 鸭 也 叫 “ 鸭 ” 是 我 国 众 多地 域 的 传 统 腌 腊 贡
肉类制 品 ,具 有 皮 白肉红 ,皮薄 肉嫩 ,骨 脆 可 嚼等 特
点 。在 不 同产 地 的 板鸭 中 ,最有 名 的 当属 南 京板 鸭 。 此 外 ,还 有 建 瓯 板 鸭 、 沙 阳 板 鸭 、建 昌板 鸭 等 也 久 负 盛名 。在 制 作流 程 上 ,各地 板鸭 大 多采 用 宰杀 、脱 毛 、开膛 、腌 鸭 、冼 鸭 、 定型 、晾 晒 、风 干等 传 统 工 序 ,并 且该 制 作方 法 以 家庭 和 小 作坊 式 的 生产 延 续至
肉类研究
M EAT RES EARCH
目 . 女 童 壤 合 肉 究
CHI NA EAT M RES EARCH CENTER
W W W . Cm r .CoI . l c TI cr
2 1. 01 1
传 统 肉制 品板 鸭 的研 究 现状
清 源 ( 昌学院 四川 西 昌 6 5 1 ) 西 1 O 5
i v si ai n p o r s n d r i a i n t c n l g f s le u k we e s mma i e , n o d r t a h n e t t r g e s a d mo e n z t e h o o y o a t d d c r u g o o rz d i r e o l y t e f u d t n fi d sra e e o me t fs le u k o n a i s u ti l v l p o o n d n a t d d c . o K e r s ta i o a ; me t r d c ; s l d d c y wo d : r d t n l i a o u t at u k p e

腌肉研究报告

腌肉研究报告

腌肉研究报告腌肉研究报告摘要腌肉是一种传统的食品加工方式,具有较长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对腌肉的制作方法、营养成分、食用安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腌肉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制作方法腌肉的制作方法主要包括腌制、晾晒、熏制等步骤。

腌制是将肉类放入盐水或酱汁中浸泡,使其吸收调味品的味道和香气。

晾晒是将腌制好的肉类晾晒至水分蒸发,使其变得干燥。

熏制是将晾晒好的肉类放入熏炉中进行熏制,使其具有独特的熏香味。

营养成分腌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其中,蛋白质是肉类的主要营养成分,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氨基酸。

脂肪是腌肉中的主要能量来源,同时也是维生素A、D、E、K等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来源。

此外,腌肉中还含有丰富的钠、钾、铁、锌等矿物质,能够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

食用安全腌肉的食用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腌肉中含有较高的盐分和亚硝酸盐等物质,过量食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因此,在制作腌肉时应注意控制盐分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同时在食用时也应适量。

未来发展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腌肉的制作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一些新型的腌肉制作技术,如低盐腌制、天然熏制等,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外,一些添加剂的使用也受到了限制,使得腌肉的食用安全得到了保障。

未来,腌肉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健康、安全和营养,同时也将更加注重创新和多样化。

结论腌肉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应用的传统食品。

在制作腌肉时应注意控制盐分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同时在食用时也应适量。

未来,腌肉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健康、安全和营养,同时也将更加注重创新和多样化。

调理肉制品挥发性盐基氮的研究

调理肉制品挥发性盐基氮的研究

调 理 肉制 品挥 发 性 盐基 氮 的研 究
马跃龙 ,俞 淑 ,薛 峰 ,雷 涛
( 上海市质量 监督 检验技术研究 院 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 中心 ,上海 20 3) 0 2 3 摘要 :通过对调理 肉制 品的原 、辅 料挥发性盐基氮 的研究 ,指 出了在原料 肉未变质的情况下 ,有 几种辅料可能导致 调理 肉制品的挥发性盐基 氮指标不合格 。对几种辅料进 行研究 ,包 括焦糖 色 、酱油 、酱 、胡椒粉 、椒盐 、五香粉 、
A t c : F r r s a c fT bs a t r o e e r h o VB N o r p r d me t s me s a o i g a e tse - fp e a e a , o e s nn r e td, icu i g a a l s y s y e n p se n l d n r me , o , o b a a t ,
第 5期 ( 总第 2 0期) 8
21 0 2年 5月
农 产品加 工 ・ 学刊
A ae cP r dcl f am rd cs rcsig cdmi ei ia o r Pout Poes o F n
No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Ma y
文 章 编 号 :17 — 6 6 (0 2 0 - 12 0 6 19 4 2 1) 5 0 1— 2
… 一 ,
用盐 以 盐 标 溶 滴 弱 , 氨 合 稳 , 原 液中蒸 出后 , 计 用 酸 准. 定 酸 与 结 不 定 可 塞液 、 理溶 准溶 液滴 定 酸标

硼酸溶 液吸收 , 酸标准溶液滴定计 然 后 用 盐酸 标 准溶 算含量 液滴定计算含量
22 试 验 数 据与 分析 . 本 试 验 采 用 G / 0 9 4 2 0 BT 5 0 . - 0 3中挥 发 性 盐 基 4 氮 的检 测 方 法 ,对 鲜 肉及 九 类 调 味 品 、添 加 剂 进 行 挥 发性 盐 基 氮含 量 测 定试 验 ,包 括 :焦糖 色 、酱 油 、

腊肉风味的形成及研究进展

腊肉风味的形成及研究进展

腊肉风味的形成及研究进展摘要:四川腊肉属于中式肉制品中的腌腊制品,是我国传统肉制品的典型代手表历史悠久。

它具有独特的风味物质,深受消费者喜爱。

本文综述了腊肉的风味物质及其产生肉味香精的反应,讨论了影响腊肉风味的因素。

关键词:四川腊肉风味四川盆地的形成与研究进展abstract:chinesebaconwithatypeofmeat,whichischina’stypicalofthe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些材料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并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本文介绍了风味物质的优点和产生肉味的作用,并讨论了影响风味的因素。

引言腊肉是中国南方冬季长期保存的肉制品。

它是一种风味浓郁的生肉制品,由食盐、硝酸盐、亚硝酸盐、糖和香料腌制的生肉(一般为猪肉)经干燥或烘焙、熏制等工序加工而成。

因为它的加工和生产大多在农历十二月份进行,所以被称为培根。

培根生产历史悠久,产品享誉海内外。

近年来,在研究和总结传统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培根产品形成了更加科学、规范的工业加工模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肉制品的产业化,同时也为促进我国传统肉制品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成功的探索。

随着现代加工技术的提高,食品种类的不断增加,食品冷链的不断发展,腊肉的加工不再以保藏为主要目的,人们更加注重追求腊肉制品独特的风味。

为了生产出风味更好的腊肉,本文主要对肉的风味来源、腊肉的风味物质、产生肉风味的反应及外界因素对腊肉风味的影响做一下介绍。

1.培根的风味来源酚类物质赋予肉制品烟熏味;硝酸盐使肉品发色的同时也有于形成肉制品的独特风味;盐不仅有咸味,而且是风味增强剂;加工肉制品所用的辅料都对风味的形成有贡献。

2.培根的味道2.1腊肉风味的前体物质肉类风味前体主要有两种类型:水溶性化合物和脂溶性化合物。

脂溶性化合物主要包括羧基化合物、脂肪酸酯、内酯等。

主要的水溶性风味前体包括糖、磷酸糖、核苷酸糖、含硫氨基酸、氨基酸、核苷酸、不饱和脂肪酸、增香化合物和其他含氮化合物(如硫胺素)。

亚硝酸盐在腊肉加工中的作用及其替代物的研究进展

亚硝酸盐在腊肉加工中的作用及其替代物的研究进展

亚硝酸盐在腊肉加工中的作用及其替代物的研究进展陈瑶;刘成国;罗扬;王冬冬【摘要】传统腊肉制品加工中,添加到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盐因具有形成特征色泽和抑制肉毒梭状芽胞杆菌的生长、抗氧化、增强风味等重要作用而成为不可完全替代的多功能添加剂.但是硝酸盐添加过量,可使人体血红蛋白中的Fe2+氧化成Fe3+失去携氧能力并且所分解产生的亚硝基可与肉蛋白质分解的胺结合生成具有致癌性的亚硝胺.因此,在腊肉制品加工中必须严格控制亚硝酸盐的添加量,并积极地寻找亚硝酸盐替代物.【期刊名称】《肉类研究》【年(卷),期】2010(000)005【总页数】5页(P32-36)【关键词】腊肉;亚硝酸盐;亚硝胺;替代物【作者】陈瑶;刘成国;罗扬;王冬冬【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5.2腊肉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肉制品之一。

它是将原料肉用食盐、亚硝酸盐、糖以及香料腌制后,再经烘烤、烟熏、晾晒等工艺加工而成的生肉类制品。

腊肉具有色泽美观、香味浓郁、耐储藏等特点,由于其加工制作多在腊月间,因此称为腊肉。

腊肉因其颜色、香气、味道独特而著称于世,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特点[1]。

我国具有悠久的腌腊肉制品加工历史和精湛的加工技术,也有众多的传统腊肉品种。

腊肉因其颜色、香气、味道独特及其耐储藏的特点,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蕴藏巨大生命力,在我国肉制品产品的消费量非常巨大。

但是,通过市场调查和化学检测发现,在腊肉制品加工时亚硝酸盐添加过量,其含量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情况比较严重[2]。

过量的硝酸盐在肉制品中热处理加工时易形成亚硝基二甲胺和亚硝基吡咯烷等致癌、致突变、致畸物质,从而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3]。

传统腊肉的理化微生物与风味特性

传统腊肉的理化微生物与风味特性

传统腊肉的理化微生物与风味特性1. 引言1.1 背景介绍传统腊肉是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传统食品,其制作工艺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腊肉不仅在中国各地有着悠久的传统,同时也是许多其他国家的传统食品之一。

腊肉的品质主要由原料的选取、加工方法和保存环境等多个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微生物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传统腊肉的风味特点与微生物的参与密不可分,微生物在腊肉的发酵、腌渍和熟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不仅影响腊肉的口感、香味,还直接影响腊肉的品质和保质期。

对传统腊肉中微生物群落和其对风味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腊肉的制作过程和特点。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腊肉制作工艺,同时也为改进和提升腊肉的质量和口感,有必要对腊肉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活动规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腊肉微生物与风味特性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腊肉的制作工艺和风味特点,为腊肉的生产和消费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传统腊肉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对其风味的影响,以及分析腊肉的理化特性与口感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传统腊肉生产工艺和微生物菌群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腊肉风味形成的机理,并探讨风味特性的变化规律。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可以总结微生物与腊肉风味关系的规律,进一步挖掘传统腊肉生产的优势,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展望和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腊肉的微生物与风味特性,可以为腊肉生产工艺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同时也有助于传统腊肉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传统腊肉作为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对腊肉的品质和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传统腊肉的理化微生物与风味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腊肉中的微生物菌群,可以更好地了解腊肉的发酵和熟化过程,揭示微生物在腊肉风味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这对于控制腊肉的质量和风味具有重要意义。

读关于腌腊肉制品的呈色

读关于腌腊肉制品的呈色

读关于腌腊肉制品的呈色、风味形成和品质控制有感腌腊肉制品是我国传统肉制品的典型代表,生产历史悠久,风味独特。

它是将畜禽肉类在寒冬腊月的低温条件下,通过加盐(或盐卤)和香料进行腌制,然后经过长时期的自然风干成熟制得。

腌腊制品的防腐能力强,可以延长保存时间,并形成独特的腌腊的风味,这是与腌制品的主要区别。

腌腊肉制品具有生产简便易行、肉质紧密坚实、色泽红白分明、滋味咸鲜可口、风味独特便于携运和耐贮藏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

腊肉的种类有很多,同一品种,又因产地加工方法品质口味形态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以产地分,有广东湖南云南四川之分。

因所选原料部位等不同,又有许多品种其中以广东无皮腊花肉和湖南骨腊肉最为有名。

广东腊肉之所以久负盛名,是因为其精细的选料与考究的制作,它选用上等猪板肉和调料及白酒揉搓,用石板压腌数日后取出,在阴凉通风处晾至水干后,白天日晒,晚上焙烤,四五天后才成为成品成品入口爽脆甘香可口香味扑鼻。

湖南腊肉和广东腊肉一看即知不同广东腊肉一般是条肉,洗得很干净,有点甜味,颜色黑白分明,不带血迹湖南腊肉看来像是宰了猪即把肉割下来,为保留鲜味不洗除血迹,形状多为大块,颜色为褐色,上面涂抹着花椒大茴香,盐味特别重,香味却更加浓郁。

风味是腌腊肉制品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和生产者的关注,众多研究已在风味成分的组成、各组成成分对肉制品风味的贡献以及风味形成机理上作了详细分析。

对于腌腊肉制品的腌制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过程,蛋白质、脂肪的水解,使肉制品积累了丰富的氨基酸和脂肪酸,形成了一定的滋味和风味,而这些物质在随后的蒸煮、烟熏、加热和贮藏过程中,发生氨基酸Strecker降解、不饱合脂肪酸的氧化、Maillard反应等反应,则形成了大量的风味物质,赋予其特殊的风味特性。

目前肉类制品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烃、醇、醛、酮、酸、酯等简单化合物;另一类是含氧、硫、氮原子的杂环化合物,如呋喃及其衍生物和噻吩及其衍生物等。

传统腌腊制品中亚硝酸盐的危害及其替代物的研究进展

传统腌腊制品中亚硝酸盐的危害及其替代物的研究进展
Ab t a t N ti S a t dt n lc lrf aie . I aS n i i 1 B t l u a d h l s t e eo h lv ro a sr c : i t i r i o a oo x t s t l i h bt C . ou i m n ep o d v lp t ef o f re a i i v O s n a me t p o u t. Ho e e , i’ r c ro so —n t s mi e a d N —nt s mi ea e b t t n ac n g nc,a d n i t r d cs w v r t 8 p e u s r f N i oa n n r i a n y oh sr g c r i o e i o r o d i gn t e i r e c si ey ma a s os nn . T i p p r t de n mii zn ea u t f i t n h r f ci ea d s f x e sv l y c u e p io i g h s a e u id o n miig t mo n t e a d t e mo eef t n ae s h onr i e v s b i t e ,e p cal h u si t n c r g me t p o u t. No d y c o il p o u t me tp o l s r q i — u s i s s e il t e s b t ue i u n a r d cs tu y t i wa a s mirb a r d cs e e p e ’ e u r e me t o a u a o d,S h au a c o iln t t at r ai e e e h g l h e n ti ril . T e r s a c i c n s fn tr lfo O te n t r lmir b a i e l n t s w r ih i t d i h s at e i r e v g c h e e r h dr — e

腊肉相关研究报告

腊肉相关研究报告

腊肉相关研究报告腊肉是一种传统的肉制品,是人们在腊月将猪肉或其他肉类食材经过特殊加工后制成的。

腊肉具有浓郁的咸香味,口感鲜美,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以下是一份关于腊肉的相关研究报告。

一、腊肉的制作方法腊肉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在腊月选用新鲜猪肉,切成适当大小的块状;然后,将猪肉块浸泡在特制的腌制液中,腌制时间一般为5-7天;紧接着,将腌制好的猪肉块悬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干至水分蒸发,形成肉干;最后,将晾干的肉块进行熏制,熏制时间和熏制方式根据个人口味和地方习俗而有所不同。

二、腊肉的营养价值1.腊肉中富含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之一。

2.腊肉中的脂肪含量相对较高,其中大部分为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维护心血管健康。

3.腊肉中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B,维生素E以及铁、锌等矿物质。

三、腊肉的卫生与安全问题腊肉是经过腌制和熏制加工的肉制品,因此,在制作和保存腊肉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选材环节要确保肉品的新鲜度和质量,避免使用病死和变质的肉类食材。

2.在腌制过程中,要加入适量的食盐和糖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3.在晾干和熏制环节,要保持场所的干净和通风,避免霉菌和异味的产生。

4.保存腊肉时,要放置在凉爽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四、腊肉的发展前景随着人们对传统美食的追求和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腊肉作为一种具有浓郁乡土味道的传统肉制品,在市场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同时,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人们对腊肉的质量和卫生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提高腊肉的生产工艺和卫生管理水平,加强腊肉品牌建设,将有助于推动腊肉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腊肉是一种具有浓郁乡土味道的传统肉制品,拥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在腊肉的制作和保存过程中,需要注意卫生与安全问题。

随着人们对传统美食的追求和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腊肉的发展前景广阔。

通过不断提高生产工艺,加强卫生管理,将有助于推动腊肉产业的发展。

腌腊风干禽制品研究进展

腌腊风干禽制品研究进展
肉 ,近 几 年 来 , 随 着 经 济 增 长 及 人 们 生 活 水 、 断提
虽然 2 0世 纪 9 0年 代末 ,江 苏 仪 征 市 等 地 开 办风 鹅 厂 ,
引进了加工生产 线,也仅仅 是突破 了冬季生产 的局限
性 【1 2。
高 ,我 国 禽 肉产 业 得 到 了 迅 速 发 展 。 传统 禽 肉加 工制 品 占有较 大 市场 份 额 ,而 风 1禽制 : 品 是 我 国特 有 的传 统 腌腊 肉制 品之 ~ ,其 主 要有 风 鸡 、
( 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华 摘 40 7) 3 0 0
要 :风干 禽制品属 于巾式传统 的腌腊制 品,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能克服原料肉存在 的水 分含量 高、肉质松软、
口味 淡薄等诸多缺陷 ,其特殊 的风 味深 受广 大消费者的喜好 。本文概述 了风 干禽制品的微生物 区系 作用 、关 键工
的风干禽 肉制 品研究几近于无。国内对风干禽制品的科
学 研 究 集 中在 工 艺 优 化 、规 模 化 生 产 等 方 面 ,对 微 生 物 区系 构 成 、种 属数 量 分布 及应 用 发酵 I I工 处 理等 相 II
关研究 十分少 见 。
JN o I Y ng一 o, GU O a 8u Li ng, M A e - M ihu
( ol e f o dS i c d e h oo y Hu z o g r utrl ies y Wu a 4 0 7 , hn ) C l g o c n e n c n lg , a h n i l a Unv r t, h n e oF e a T Ag c u i 3 0 0 C ia
3 2 1 .V 1 2 , . 7Hale Waihona Puke 2 0 1 o . 5 No D

肉与肉制品中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肉与肉制品中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液 滴 定 ,
2.1.2
制 干¨材 料 1 乜 剂 干¨试刺 制 部 分, 卜要 规定 'r瓴化 酶混 悬液 、硼 酸 溶液 、 氯 峻
溶液 、 酸 滴定 液 、 lft
孵溶 液 、澳 }lj酚 绿 乙孵溶 液 干J_ 【fj基 蓝 乙醇溶 液等 l,『,J 制 ‘法 。
1 新标 准 的主 要变 化
1.1 增 J Jll 1础 l 定叙 仪法 tl-j_fIj J JI】 { 凯 定 氮仪 法 ,
l{fj‘、} }: : 定 ,套c 上f_1做 } 敞;上2 ,。 1. 川 化 J’做 扩 敞法 fn操 作过
新抓 准 『1乜J 微 ‘敞 法 的』 体操 作过 程 , 对 试制及 制 、仪 器及 设备 以及操 作 的 jI体 蜾 等 ,J i!f J 详 的 定 ,使标 准 更_『JI】具仃操 作 。
碳酸 钾溶 液 、水 溶性 胶 、 甲基 红 乙醇溶 液 、溴 甲酚 绿 乙醇溶 液 和亚 甲基 蓝 乙醇 溶液 等 的配 制方 法 。
2.2_3 仪 器和 设 备
仪 器和 设 备 主 要规 定 了搅 拌 机 、具 塞 锥 形瓶 、吸 量 管 、扩 散 皿 、 恒温 箱 、微 量滴 定管 和 天 平
2.2.1 原 理
挥 发 性 盐 基 氮 可 在37℃ 碱 性 溶 液 中 释 放 出 ,挥 发 后 吸 收 于硼 酸 吸 收 液 中 ,用 标 准 酸 溶 液 滴
定 ,计算 挥 发性 盐基 氮含 量 。
2.2.2 试 剂和 材 料
试剂 和材 料 主要 包括 试 剂和 试剂 配 制两 部分 。主 要规 定 了硼 酸溶 液 、盐 酸标 准滴 定溶 液 、饱 和
果 以重 复性 条件 下 获得 的2次 独立 测 定结 果 的算术 平均 值表 示 ,结果 保 留3位 有效 数字 。

肉类食品中典型异味物质研究进展

肉类食品中典型异味物质研究进展

肉类食品中典型异味物质研究进展肉类食品是人们餐桌上的重要食材之一,然而在加工和保存过程中,肉类食品往往会产生一些异味物质,影响着其口感和品质。

对肉类食品中的典型异味物质进行研究,对于提高肉类食品的品质、延长其保鲜期以及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异味物质的来源、鉴别方法、控制手段以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肉类食品中的典型异味物质来源1. 微生物代谢产物在肉类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严格的控制和卫生条件,很容易受到微生物的侵害而产生异味物质。

常见的微生物代谢产物包括挥发性脂肪酸、酚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等,它们会给肉类食品带来发酵、腐败的异味。

2. 脂肪氧化产物肉类食品中的脂肪在加工和保存过程中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导致生成一些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产物,例如醛类、酮类等,会给肉类食品带来淡淡的骚味和油腻感。

3. 氮代谢产物在肉类食品中,氮化合物是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底物,分解产生的氨、胺类、硫醚等物质会使肉类食品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味,如尿味、腐败味等。

二、肉类食品中典型异味物质的鉴别方法1. 气味鉴别气味鉴别是最常见的鉴别方法,通过观察异味的气味特征来判断异味的来源和类型,如肉质异味、腐败异味、发酵异味等。

2. 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是准确鉴别异味物质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方法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通过分析异味物质的化学成分来确定其种类和含量。

3. 感官评价感官评价是一种直观的鉴别方法,通过人的嗅觉、味觉感受来评价肉类食品的异味情况,同时也是评价食品品质和口感的重要手段。

三、肉类食品中典型异味物质的控制手段1. 加强卫生管理加强原料、加工、存储环节的卫生管理是控制肉类食品异味的重要手段,避免微生物污染和生长,减少异味物质的产生。

2. 合理加工合理的加工工艺可以减少异味物质的生成,如控制煮熟、烘烤的温度和时间,减少脂肪氧化和蛋白质降解产生的异味物质。

3. 添加调味剂在肉类食品加工中,适量添加香料、调味料可以掩盖异味,改善口感,增加食品的风味。

肉类食品中典型异味物质研究进展

肉类食品中典型异味物质研究进展

肉类食品中典型异味物质研究进展随着人们对食品健康和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肉类食品中异味物质的研究也日趋重要。

肉类食品中的异味物质对其口感、品质、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关于肉类食品中典型异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1. 猪肉中典型异味物质猪肉中的异味物质主要包括硫化物、酮类、醛类、氮碳化合物等。

其中,硫化物是猪肉中产生异味的重要来源。

硫化物多来自于亚硫酸盐、硫酸盐等化合物的降解产物。

猪肉中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亚硝酸盐,这些物质容易与硫化物发生反应,形成具有恶臭气味的化合物。

此外,猪肉中的脂肪含量多,容易氧化分解,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形成一些异味物质。

近年来,有关猪肉中异味物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其来源、特性和控制方法等方面。

例如,有研究通过对猪肉的脂肪组分进行分析,发现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对猪肉异味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据悉,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越高,猪肉中的异味物质就越少。

因此,通过合理饲养和饲料配方,调整猪肉的脂肪和蛋白质组成,可以有效控制猪肉中的异味物质。

牛肉中的异味物质主要包括酸类、醛类、脂肪酸、酮类等。

其中,牛脂肪中的酸类和醛类是牛肉中异味的主要来源。

研究表明,牛肉中的异味与肌肉组织的新陈代谢有着密切关系。

肌肉代谢时产生的能量和废物会影响到牛肉中的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从而产生异味物质。

对于牛肉中的异味物质,有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控制方法。

例如,在宰杀和屠宰过程中,可以采用钝化剂和抗氧化剂等化学物质,减少牛肉中的脂肪氧化。

此外,通过膳食调节、饲料添加等控制方法,可以改变牛肉中的脂肪和蛋白质组成,降低其异味物质的含量。

关于羊肉中的异味物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其组分和特性,以及开发有效的控制方法等方面。

有研究发现,羊肉存放期间发生的微生物变化,也会影响其异味物质的含量和种类。

因此,在收货、储存和加工过程中,需要对羊肉进行科学管理和控制,以减少其异味物质的含量。

传统陇西腊肉制作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与腊肉风味的相关性分析

传统陇西腊肉制作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与腊肉风味的相关性分析

传统陇西腊肉制作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与腊肉风味的相关性分析传统陇西腊肉制作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与腊肉风味的相关性分析近年来,腊肉作为一种受欢迎的传统食品,备受人们喜爱。

然而,腊肉的风味并非仅取决于其原料和制作工艺,微生物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探讨传统陇西腊肉制作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与腊肉风味的相关性。

首先,了解腊肉制作的基本过程是必要的。

通常,腊肉的制作过程包括原料准备、腌制、晾晒和贮存等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群落会经历一系列的动态变化,进而影响到腊肉的风味。

腊肉原料通常是猪肉、牛肉或鸭肉等。

在原料准备阶段,微生物群落主要是在肉表面繁殖,其中包括一些常见的细菌、真菌和酵母等。

这些微生物可能对腊肉的特殊风味产生一定影响。

接下来是腌制过程。

腌制是腊肉制作中的关键步骤之一,通过腌制可以增强腊肉的风味和口感。

在腌制过程中,盐和其他调味品被添加到肉中,起到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

腌制是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关键时期,盐对某些细菌和酵母有较高的抑制作用,从而导致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一些盐耐受性较强的微生物会适应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繁殖,而其他微生物则因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死亡。

微生物的死亡和新的微生物进入导致腊肉的风味发生变化。

晾晒是腊肉制作过程中的又一关键环节。

晾晒过程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微生物对腊肉表面的附着来进行微生物群落的演替。

不同的细菌、酵母和真菌会在不同的条件下生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

这些微生物会通过代谢产物与肉中的化学物质相互作用,改变腊肉的风味。

最后是腊肉的贮存过程。

贮存过程主要是腊肉的维持和保存,确保腊肉长时间保存风味不变。

在贮存期间,微生物群落也会发生变化。

由于腊肉中的水分含量较低,微生物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

然而,一些嗜好低水活动的微生物,如嗜盐真菌和耐干的真菌,在贮存期间可能会生长,这也会对腊肉的风味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传统陇西腊肉制作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与腊肉风味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肉制品中挥发性氮检测内容及未来展望

肉制品中挥发性氮检测内容及未来展望

肉制品挥发性盐基氮检测研究内容及未来展望摘要:挥发性氮(TVB- N)含量是评价肉品新鲜度的重要指标。

本文简述了挥发性氮测定的意义、主要方法及其原理:介绍挥发性氮检测的发展和主要研究方向,并对肉类新鲜度的检测的先进技术做了介绍,包括电子鼻检测、计算机成像技术等等。

最后展望这一领域今后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肉品;挥发性氮;检测第1章前言1.1肉类品质的重要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肉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肉品的新鲜度和品质安全要求也不断提高。

肉的腐烂变质是一个渐进过程,同时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准确、快速、灵敏的方法正确判定肉品的新鲜度。

1.2肉类品质测定的常用方法对于肉品新鲜度的评价,主要从感官性状、腐败分解产物的特性与数量、细菌污染程度三个方面来进行,传统方法主要有感官评定和生化指标的实验室测定。

1.2.1 感官评定感官评定是经专业训练的人员通过观察肉的表面和切面的状态、色泽、粘度、弹性和气味来判定肉的新鲜度,该方法快捷、方便、实用,其结果接近消费者的判定标准,但受人主观性和片面性的限制,且对于肉变质初期和微生物的分解产物,难以得出正确结论,还需要辅以实验室检测。

1.2.2 实验室测定实验室测定包括理化指标的测定(挥发性盐基氮(TVB-N)、pH 值、硫化氢含量、导电值等)和微生物检测,其中挥发性盐基氮、pH 值和细菌总数是目前肉类新鲜度评定中最为重要的三个指标。

TVB-N 法是国标规定的经典方法,常用测定方法有半微量定氮法和微量扩散法,其结果最具说服力,但操作复杂、耗时、技术要求高。

宰后肌肉pH 值的变化与肉的腐败变质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多采用肉浸液pH 试纸法、比色法和酸度计法进行测定,方便、省时,但易受品种、宰前状况、屠宰方法、病理情况、成熟过程和保水性等因素的影响;细菌总数检测可反映肉品的污染状况和腐败变质程度、操作简单、结果迅速,但取样部位不同,结果相差较大。

肉制品腌腊技术原理 (6)

肉制品腌腊技术原理 (6)

【食品技术】肉制品腌腊技术原理腌腊制品是我国的一类传统制品,自古以来腌制就是肉的一种防腐贮藏方法,古代多为民间家庭自制。

直到现在,肉类腌制仍很普遍,但现在的腌制目的已经不仅限于防腐贮藏,它还具有改善肉的风味和颜色的作用,以达到提高肉品质的目的。

肉的腌制是用食盐或以食盐为主并添加硝酸钠、香辛料等辅料,对肉进行浸渍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在腌制时常加入磷酸盐、异抗坏血酸钠等肉品添加剂,以提高肉的保水性,获得较高的成品率。

1一、腌制材料及其作用(一)食盐及其作用食盐是肉类腌制最基本的材料。

食盐不能灭菌,一定浓度(10%~15%)的食盐溶液能抑制多种微生物的繁殖,对腌腊制品有防腐作用。

1.防腐作用腌制过程中食盐的防腐作用主要表现在:(1)食盐较高的渗透压,引起微生物细胞的脱水、变形。

(2)食盐与膜蛋白质的肽键结合,导致细菌酶活性下降或丧失。

(3)钠离子的迁移率小,能破坏微生物细胞的正常代谢,氯离子比其他阴离子(如溴离子)具有更强的抑制微生物活动的作用。

(4)由于氧气不易溶于食盐溶液中,导致溶液中缺氧,防止了好氧菌的繁殖。

(5)食盐溶解于水后发生解离,减少了游离水分,破坏了水的代谢,导致微生物难以生长。

2.突出鲜味作用肉制品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等具有鲜味的成分,常常要在一定浓度的咸味下才能表现出来。

3.渗透作用食盐能促使硝酸盐、亚硝酸盐、糖向肌肉深层渗透。

(二)硝酸盐、亚硝酸盐及其作用肉品腌制过程中常加入硝酸盐、亚硝酸盐,其具有如下作用:(1)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可以抑制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也可以抑制许多其他类型腐败菌的生长。

这种作用在硝酸盐浓度为0.1%和亚硝酸盐浓度为0.01%左右时最为明显。

(2)抗氧化作用,延缓腌肉腐败,这是由于它本身有还原性。

(3)有助于腌肉独特风味的产生,抑制蒸煮味产生。

(4)优良的呈色作用。

(三)糖及其作用在肉品腌制过程中加入糖可起如下作用:1.调味作用:在肉制品加工中,添加白糖具有缓和咸味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论述良品科学2DJt眦巧Ⅳo.J了嬲传统腌腊肉制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唐静,张迎阳,吴海舟,章建浩木(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要:本文以干腌火腿、腊肉、风鸭、发酵香肠和风干鱼制品为代表,对中国传统腌腊肉制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探讨。

从总体上阐述了我国传统腌腊肉制品挥发性风味的形成机理,详尽列表总结分析了不同制品的特征风味化合物,分析它们之间的共性与异性,并从原料特性及加工工艺两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差异性形成的可能原因。

一方面,丰富了传统腌腊肉制品的形成机制,另一方面,为生产调控肉制品的风味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传统腌腊肉制品;挥发性风味物质;原料特性;加工工艺RecentProgressonVolatileRavorConlpoundsof1'柏ditionalClli北seCuredMeatProductsTANGJing,zllANGY她.y柚g,wUHai.zllou,殂ANGJi柚.h∞水(NationalCenterofMeatQualityaIldS疵哆Con仃ol,KeyIab0咖ofMeat陬)ces咖g锄dQllalityCon廿ol,MiIlis缸yofEducalion,KeyhboratoryofA鲥cIIltural柚dAnimalP1.0ductsPmcess吨锄dQIlalit)rcon缸Dl,Millis时ofJ牺cIllnm,conegeofF00dscience柚dTecllIlology,N画ingA面cultumluIliv粥畸,N删ing210095,Cllina)Abstract:TtlisaniclereViewsrecentadV柚cesinmeinVestigationofVolatilenavorcompoundsof仃almti∞alCtlinesecuredmeatpmductssuchasdry-cllredh锄,ChiIleSebacon,dry.curedducl【'f咖即tedsausages柚ddry—cu托d6shproductsast)rpicalrepre∞ntatiVes.IIlttlisrcview,wemscusstllefomationm∞h姐ismofVoladlenaVorcompo咖Idsin的di廿伽alCllinesecuredmeatproducts,eldboratemecharacteristicnaVofcompoundsofdjffbrenttypesofcuredmeatpr0Hduc峨孤alyzemeircommomless锄ddif=Ebrences,锄delucidatetllepossiblemechaIlismfbrthedif!fe咒nceswi吐lr髓pectt0rawmaterialpmperties龃dprocessingtechnology.WehopetllattlIispaperc锄notonlye嘣chmecurrent硼de心tandiIlg0fmefb功1alionmechaIlismofVolatilenaVorcompo岫dSin廿aditionaldry—curedmeatproductS,butalsocanpmvidemeb硒icmeofyforimpmVingtlleirnavor.Keywords:仃aditionalc删meatproducts;Volatilenavorcomp∞nds;rawm咖jalchmc蜘s6cs;processing中图分类号:Ts25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6630(2014)15—0283—06doi:10.7506,spl【)【1002-6630-201415057中国传统肉制品是指300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为了便于贮藏、改善风味、提高适口性、增加品种等目的而世代相传发展起来的肉禽类制品,因其颜色、香气、味道和造型独特而著称于世【1l,其中以金华火腿、广东腊肠、腊肉、南京风鸭等腌腊肉制品为杰出代表。

风味是腌腊肉制品整体可接受性中一个重要的感官方面,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之一。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以来,就一直大力支持食品风味的研究,特别是“十二五”计划中的“动物源食品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研究(2012BAD28801)”中包含了传统腌腊肉制品风味调控机制的研究。

关于腌腊肉制品特征挥发性化合物的研究仍是传统腌腊肉制品研究的热门课题。

本文阐述了传统腌腊肉制品中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与机理,分析比较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腌腊肉制品特征化合物的差异性及其形成原因,将不仅有助于丰富腌腊肉制品风味的形成机制,还能为客观地评价传统腌腊肉制品的风味提供理论依据。

l传统腌腊肉制品风味的形成机理生肉几乎没有香味,只是略带血腥味Ⅲ,但传统腌腊肉制品如干腌火腿、腊肉等风味独特,闻名于世,所以收稿日期:2013-08—09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28801):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082.2):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唐静(1990一),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

E-mail:2012108079@nj跏.edu.cn+通信作者:章建浩(1961一),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肉制品加工和质量控制。

E.mail:nau—zjh@nj鲫.甜u.cn万方数据刎幼Jt眦巧ⅣD.J了目品科学※专题论述说从风味的前体物质直到风味化合物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1.1腌腊肉制品的前体物质风味前体物质,即指某些化合物本身没有风味,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风味的化合物【3J。

腌腊肉制品风味的前体物质主要分为两大类:水溶性成分和脂质。

水溶性风味前体物质主要有:游离糖、磷酸糖类、核苷酸结合的糖、游离氨基酸、肽、核苷酸和其他的含氮组分等(如硫胺素)。

脂溶性前体物质主要有: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磷脂和羰基化合物等口J。

表l列出了腌腊肉制品风味化合物的主要前体物质及可能的中间物。

表l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主要前体物质及可能的中间物脚’IhbklThemainpr唧巧。

玮删p鸺dbIe王n钯nn曲k伽脚p蚋I耐sofvohme矗卸mrc岫p叫耐sha删m曲tproducI一1.2腌腊肉制品风味形成途径腌腊肉制品风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历多种途径。

迄今为止,还未发现一种或一类化合物能够形成腌腊肉制品特有的风味。

国内外学者认为肉制品风味的产生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口棚:1)脂质氧化;2)前体物质的降解;3)美拉德反应,以及它们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

1.2.1脂质氧化肉制品的风味60%来源于脂质氧化【5】。

因此,脂肪组织对畜禽肉风味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其变化是产生风味物质的主要途径睁引。

脂质氧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氧化生成过氧化物,进一步分解为香阈值很低的酮、醛、酸等挥发性羰基化合物;二是羟基脂肪酸水解后生成羟基酸,经过加热脱水、环化生成具有肉香味的内酯化合物州。

1.2.2前体物质的降解前体物质的降解主要包括油脂、蛋白质、糖类和硫胺素的降解。

油脂降解包含3种情况:1)反部分脂肪及其热解产物就是挥发性风味物质。

如猪脂肪加热后产生了挥发性羰基化合物如辛醛、2,4.壬二烯醛、2,4-庚二烯醛等四l;2)脂肪能溶解脂溶性风味物质,如肌内脂肪可以作为肌肉组织形成芳香挥发性物质的溶剂,并为进一步反应提供场所【埘;3)脂肪富含脂肪酸和磷脂,它们都是肉制品挥发性风味形成的重要前体物质或中间产物【引,如甲酸、丙酸、丁酸等挥发性的脂肪酸。

蛋白质降解产生氨基酸,除了生成H:s、NH,、半胱胺酸等物质外,还伴随着噻唑类、噻吩类及其衍生物。

如胱氨酸、半胱氨酸加热形成的噻唑、噻吩及其衍生物,都是香味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3】。

糖类的降解反应有:裂解、分子内脱水、异构,反应中单糖和双糖等产生低分子醛、酮、焦糖素等;纤维素、淀粉等400℃以下生成呋喃、糠醛(戊糖脱水生成糠醛)、麦芽酚等,中间产物多为二酮、醛、醇、呋喃及其衍生物,如呋喃酮与H:S反应产生非常强烈的肉香㈣。

硫胺素降解产物非常复杂,主要有呋喃类、咪啶类、噻吩类和含脂肪族硫化合物等H21,如2,3.二硫呋喃等网。

1.2.3美拉德反应美拉德反应利用氨基酸和还原糖之间的反应,可以产生多种肉类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如吡嗪类、噻吩类、咪唑、毗啶以及环烯硫化物【l31。

不同的a一氨基酸和还原糖的加热反应,能按Strecker降解生成各种特殊醛类,如乙二醛、乙醇醛等n41。

因此美拉德反应不仅与褐变有关而且也与香气的产生有关,更是烹煮过程中产香的主要反应之一。

2传统腌腊肉制品主要的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我国传统腌腊肉制品种类众多,风味各具特色,主要是由于不同加工原料在不同加工工艺下产生不同的挥发性呈香味物质以及非挥发性呈滋味物质,但影响肉制品风味特征主要的因素还是挥发性物质【l51。

由于同类产品具有相似的风味特征,因此对比分析不同类别产品挥发性风味物质之间的差异,将有助于界定不同产品的特征性风味物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传统腌腊肉制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幡171。

表2综合了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干腌火腿、腊肉、风鸭、发酵香肠、风干鱼制品等特征挥发性物质的结果。

表2传统腌腊肉制品巳知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及其风味特征TIIbk2Ch触触w舭帅r∞m舯岫凼Ihm打枷6伽岫鞠nedandd—胡m呲productsand喇ra舢adm触—鲥鹪万方数据※专题论述目晶科学2DJt眦强ⅣD.俗掰续表2名称气味描述干纛火奠膳内j鹕发酵香量肝鱼爿品续表2尽管来源于不同品种肉的很多风味挥发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从定性角度看是相似的,但它们存在着量上的差别¨01。

由表2可知,干腌火腿、腊肉、风鸭、发酵香肠和风干鱼制品中特征挥发性化合物总数分别为18、28、14、22、22种。

干腌火腿的特征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醛类和酮判1酬,腊肉的特征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酚类、醛类和酮类h7{∞之引。

风鸭的特征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醛类和酮类【2训。

发酵香肠的特征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醛类和酮类m331。

风干鱼制品的特征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醛类、醇类和酯判16*弼】。

无论火腿、腊肉、风鸭,还是发酵香肠、风干鱼制品,每种腌腊肉制品的特征挥发性化合物均含有醛类、酮类和醇类。

其中,醛类的种类多且占总数的比例较大,特别是己醛,还有辛醛、壬醛、2.甲基丁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