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官话调值小考

合集下载

中古声调分析论文

中古声调分析论文

中古声调分析论文一、中古语音的声调概述汉代以前,人们还不知道有四声,直到齐梁间骈体文盛行,受佛教转读佛经声调的影响,逐渐觉察到自己的语言中也有声调存在,开始以“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字音进行归纳,随后定出“平、上、去、入”,通称为四声。

《切韵》、《广韵》、《韵镜》及《七音略》等都是按照“四声”分韵的。

四声的名称起于南北朝齐梁时代(五世纪末六世纪初),据《南史•陆厥傅》说:齐永明年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脁,琅玡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

”永明时期的这段叙述是平、上、去、入“四声”名称见于记载的较早的材料。

此外,《梁书•沈约传》云:“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

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

’”《周颙传》记云:“颙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

”“四声”只是归纳了中古时期语音的调类,至于各个声调具体的调值如何,古人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古人的形象的描绘中感受到大致的概括:“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急而促。

”我们由此可推测,中古时期四声中的平声是平调,入声是短促调。

因为平声没有升降,较长,而其他三声或有升降或短促,所以“平声”与“上、去、入”三声形成了平与仄两大类型。

中古时期的“四声”,发展到现代汉语方言里,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则只有三个(宁夏银川话只有平、上、去三个声调),多则有十一个(广西南宁心圩平话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甲、阴去乙、阳去、阴入甲、阴入乙、阳入甲、阳入乙等十一个声调)。

但是,不管声调多少,或是如何变化,都与古代“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由于受古声母清(全清、次清)浊(全浊、次浊)的影响而发生了分化。

有的分,有的合。

二、由中古语音声调到近代音声调的演变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与现代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

明末传教士汉语罗马字注音方案性质考

明末传教士汉语罗马字注音方案性质考

第25卷第4期 晋 中 学 院 学 报V ol.25 N o.42008年8月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Aug. 2008[收稿日期]2007-09-27[作者简介]薛志霞(1976-),女,山西万荣人,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语音史。

明末传教士汉语罗马字注音方案性质考薛志霞(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 要:明末传教士的汉语罗马字注音方案是研究明末官话的重要材料。

要利用这些材料研究明末官话,首要的工作是考察各个方案所依据的源语言。

杨福绵先生提出罗氏方案是“根据十六世纪意大利语及葡萄牙语字母的拼音”。

而学界对利、金二人方案所依据的源语言尚未有定论。

文章首次提出利、金方案乃依据当时葡萄牙语拼音,为金氏一字符母分“甚、次、中”找到依据,澄清前说,并为构拟明代官话音值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罗马字注音方案;罗明坚;利玛窦;金尼阁;葡萄牙语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08(2008)04-0001-06 用罗马字给汉字注音始于罗明坚(Michele Rug 2gieri ,S J ,1543年-1607年)、利玛窦(Matteo Ricci ,S J ,1552年-1610年)、郭居静等人。

天主教耶稣会史学家德礼贤(Pasquale D ’E lia ,S J ,1890年-1963年)于1934年在罗马耶稣会档案馆中发现一组手稿,共189页。

手稿第32页至165页是一部葡萄牙语和汉语对照的辞典。

据杨福绵先生研究,这部《葡汉辞典》由罗明坚主编、利玛窦参编,编写时间在1584-1588年间。

杨福绵先生把其中的罗马字注音系统称为“罗氏方案”。

利玛窦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内容是三篇罗马字注音文章,其原本现存于罗马梵蒂冈图书馆(据顾保鹄先生,1983年)。

次年(1606年),利氏在这三篇文章后面加写了一篇《述文赠幼博程子》连同四幅木刻宗教画,赠给程君房(名大约,字幼博),程氏把这四篇文章收入他编的《程氏墨苑》。

论北方官话方言中古四声的演变

论北方官话方言中古四声的演变
学版 ), 1 9 , ( 99 4).
就 包 括 元 音 “ 、u i e 的 合 流 。如 表 中所 示 , 在 规 范 0 、f ” 、 有 不 同 , 但 是 到 了 京 语 时 期 ,几 种 元 音 的 读 音 趋 于 统 一 ,
4 】 社会语言学视点下的清代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对音研究 [ . M ] 语 中几个元音 的发音 各有特色 ,因此所选表音 汉字也是各 [ 杨春宁,
同,前后 的 “ 八类 ”在本质 上是不 同的。基于此 ,我们 认 对 《 坏 集 》 的 材 料 加 以 印 证 , 后 又 证 以 昭 宗 时李 涪 刊 误 击
为 中 古 确 实有 四声 八类 的情 况①。 ( )平 分 阴 阳与 全 浊 清 化 的次 序 问题 二 的 材 料 ,认 为 “ 浊 上 之 变 去 ,不 自宋 始 ,唐 末 洛 阳 即 已 考 转 变 ” ,至 宋 代 “ 声 调 则 浊 上 已变 为去 ” ( 祖 谟 《 论 周 宋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7
5 】 清代 D 长春:吉林 大学,2 0 . 】 07 所选汉 字均为 中古影母字 ,这 也从侧 面证 明了,在清初 的 [ 邹德文. 东北语音研究 [ .
6赵 等韵 M. 97 北京话 中, 中古影母 字 “ 、威 、温、翁 ”声母的发音是 [】 荫棠. 源流 【】 北京:商务印书馆,1 5. 倭
相 同的 。但 是 在 同时期 成 书的 《 钟通 韵 》 中, “ 、 黄 倭 威 ”两字属于倭 母, “ 、翁 ”两字却属于 哦母 ,这种 矛 温 盾之处只能说 明该韵书所表现的并非 当时的北京音 。
( 耿振生. 7 】 明清等韵学通论 [ . 嘲 北京:语文出版社 ,1 9 . 2 9

任务二 演讲与口才 国开形考答案

任务二 演讲与口才   国开形考答案

题目1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南京话属于()。

选择一项:A. 粤方言B. 吴方言C. 北方方言D. 湘方言反馈正确答案是:北方方言题目2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汉语不同时代对通用语的称谓也不同,明清时期称()。

选择一项:A. 普通话B. 官话C. 国语D. 通语反馈正确答案是:官话题目3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是指说话时句尾语气上扬,前低后高的调子,表示疑问、反问、命令、叫唤、鼓励、号召、申斥等意思。

选择一项:A. 曲折调B. 降抑调C. 高升调D. 平直调反馈正确答案是:高升调题目4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施行的一年是()。

选择一项:A. 2000年B. 1956年C. 2001年D. 1955年反馈正确答案是:2001年题目5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把普通话水平分为()。

选择一项:A. 三级六等B. 及格和不及格C. 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D. 甲乙两级反馈正确答案是:三级六等题目6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蝉树上藏”的声母分别是( ) 。

选择一项:A. 翘平平翘B. 翘翘平平C. 翘翘翘平D. 平平翘翘反馈正确答案是:翘翘翘平题目7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huɑ、zhuɑnɡ、li三个音节分别( ) 音素构成。

选择一项:A. 2、4、2B. 3、4、2C. 2、4、1D. 3、5、2反馈正确答案是:3、4、2题目8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有人在门口说话,不用看你就知道是妈妈来了,你的判断依据主要是()。

选择一项:A. 音长B. 音强C. 音质D. 音高反馈正确答案是:音质题目9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演讲中会有各种语调的变化,下列哪项不属于演讲的语调。

话官话历史 课件

话官话历史 课件

• 吴语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上海、浙 江和安徽南部。全球使用人口约1亿,在中 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
吴语的语音和官话差别较大,保留了更多 的古音因素。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许多独 特之处,纯粹用吴语书面语写就的《海上 花列传》非吴语人无法理解。
苏州话是吴语的代表,但也有人把上海话 当作代表
• 为两广地区方言性语言,曾受两晋前中原 雅言影响,后因地处偏僻,受战乱影响少,
的事物
鸡春(蛋)咁密都会哺出仔--若要人不知,除非己 莫为,事情总会败露
粤语常用字编码(全拼)
嘅嘢(ge ge)=...的东西 乜(nnv、mie)= 什么; 例如:你有乜?=你有什么? 冇(dmb、mao)= 没有;例如:有冇钱?=有没有钱? 甴曱(jhk、gad zad)= 蟑螂 叻(kln、le/ li)= 很棒;例如:佢啲成绩好叻啵=他的成绩很厉害呵 冚(pmj、hem)= 全部?;例如:冚家铲=全家死光光 氹(nii、dang)= 哄;例如:氹你开心=哄你开心 佢(wan、qu)= 他或她;例如:距系边个?=他是谁? 呃(kdbn、e)= 骗;例如:呃神骗鬼 抦(rgmw、bing)= 殴打;例如:我哋去抦果条友=我们去揍那个傢伙 拎(rwyc、lin)= 提、 拿 拗(rxln、ao)= 矛盾; 例如: 拗交=吵架 咁(kafg、gan)= 如此、这样;例如:咁啊?=这样啊? 咗(kdag、zo/ zuo)= 了;例如:食咗饭未?=吃了饭没有? 呢(knx、ne)= 这;例如:呢啲事=这些事 哩(kjf、li)解释同上 乸(bxgu、na)= 雌性;例如:鸡乸=母鸡 哋(kfbn、dei/ mi) = 们;例如:我哋=我们 咦(kgxw、yi)= 感叹词,啊(表奇怪); 例:咦?
周朝分封的时候,因为采取的是封建周王亲戚到边远地区 管理当地土著居民的武装殖民政策,所以各国交往需要规 定通行语言,这种语言就叫做“雅言”,应该是当时的关 中方言,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有“通语”,也应该是 关中方言,之后作为通行语言的“通语”就是中原河洛方 言(客家话属原河洛方言孑遗)和陕西关中方言交替。

浅析《西儒耳目资》语料的语言学价值

浅析《西儒耳目资》语料的语言学价值

浅析《西儒耳目资》语料的语言学价值西方传教士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于1626年面世,对汉语拼音的形成历史及汉语音韵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西儒耳目资》中运用罗马字母标注汉语字音的语料,为研究明末汉语实际音值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本文认为,探求《西儒耳目资》语音基础,只有通过将其与早期科学的方言田野调查进行比较研究,方可得出满意的答案。

标签:金尼阁《西儒耳目资》语料价值语音西方传教士金尼阁在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写成了《西儒耳目资》一书。

该书自面世至清朝末年,一直未曾引起中国学人的重视。

清朝末期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下,产生了学习西方以求中国独立富强的思想。

受此思想的影响,中国一大批进步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汉语拼音化运动,即“切音字运动”。

自此,人们才开始关注很久以前西方传教士的有关著作,如利玛窦的《西字奇迹》、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人们试图努力借鉴曾经“西儒”们创制的“应用拉丁字拼音学习汉语汉文”的方法来为汉字改革服务。

尘封了很久的《西儒耳目资》终于重回到中国学界的视野中。

笔者认为《西儒耳目资》对汉语语言学界来说,可谓价值不菲。

它对于我国汉语拼音的形成历史及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语料。

一、《西儒耳目资》的产生背景16世纪以后,许多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传播西方文化。

摆在他们面前急需克服的最大困难就是汉语和汉字。

16世纪后半叶,意大利人罗明坚曾在致耶稣会总会长的信中写到:世上有多少事物,就有多少中国字。

葡萄牙人以及神父们学习汉字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①另外,中国幅员辽阔且不同地区之间方言差异很大,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差异也很大。

面对中国如此错综复杂的语言状况,西儒们不得不努力在学习汉语的方式方法上寻求突破。

1584~1586年间,耶稣会士罗明坚与利玛窦到广东传教,为了帮助入华传教士学习汉语,二人创制了用罗马字注汉字音的《葡华辞典》。

“《葡华辞典》是汉语最早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也是后世一切汉语拼音的鼻祖,可以视其为以后利马窦《西字奇迹》拼音方案和金尼阁《西儒耳目资》拼音系统的前身。

从汉语方言看汉语声调的发展权威资料-语言文字学基础

从汉语方言看汉语声调的发展权威资料-语言文字学基础

文档由 /hechaoscut 上传,本文为word格式。

感谢您的支持!从汉语方言看汉语声调的发展【标题注释】本文曾于1997年8月在第三十届会议上宣读,同年11月分别在及筑波大告。

1998年作了较大的补充和修改,修改中得到多位师友提供的材料并指正,谨致谢忱。

【作者】钱曾怡【作者简介】钱曾怡,250100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大学中文系【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汉语一些方言声调现象的比较和分析,探讨汉语声调发展简化的趋势,着重讨论声母、韵母对声调发展的制约作用以及语流中一些语词的连调调型,以此说明汉语声调发展的大趋势是单字调的作用逐渐减弱,有的甚至减弱到不起区别性作用,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汉语声调调类的减少和汉语声调在一定语境中的融合,这种融合是汉语声调走向语调的一种过渡形式。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

我国中古时期以《切韵》为代表的韵书,作为字音第一层次的分类条件是声调,然后才是韵母和声母,说明当时人们对汉语声调在语音各要素中重要地位的认识。

近古时期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的韵书,其编排顺序依次为韵母、声调、声母,声调被放到了第二的位置。

现代汉语的字典和、诗文格式的平仄运用、为注音的方法的革新等等,但跟声调自身的历史发展也应该有必然的联系。

汉语语音的发展是由繁趋简,声调当然也不例外。

语音的简化是有限度的,绝不能简省到不能表情达意的程度。

但是在汉语音节的要素中,声调这种非音质音位的简化跟音质音位的元音、辅音是可以存在不同的:元音、辅音必须有一定数额才能足以构成一个音系;而声调则即使减少到零,也仍然可以交换上多数语言的音系就是没有声调区别的。

简化也是有条件的,汉语的声调又是以什么为条件通过怎样的形式简化的呢?这些,都是研究汉语声调发展值得注意的问题。

探索一种语言发展的道路,不仅要看共同语,也不能脱离方言,特别像汉语这样存在众多方言差异的语言。

方言现象中往往保存着古老语言某些成分的残留,也蕴含着语言发展的萌芽,汉语的发展常常可以从现时的横向的方言比较中找到一些纵向的历史演变的轨迹。

关于明朝官话的一些研究

关于明朝官话的一些研究

明朝官话TO MY SON:现代汉语的发展2010-12-10 16:49:48)转载标签:杂谈分类:宗教文化普通话并不是古代正宗的汉语,而是变味的汉语。

这是因为普通话是满清官话,是清朝的时候满人统治者的专用语言。

英语称为mandarin。

其中man就是满族的意思。

普通话是满人学习北京汉人讲明朝官话时产生的,其发音跟明朝官话已经有较大的不同,因为满人学讲明朝官话的时候,由于受满语的影响,带有了浓厚的满语腔调,发音不伦不类,在当时的北京人听起来很蹩脚,当时的明朝官话是江苏话,是吴语。

当时的外国传教士进入北京时,曾把北京人讲的明朝官话的拼音记录下来,发现只有z c s ,没有zh ch sh ,是典型的吴语特征。

语言专家的考证证明明朝官话是吴语。

另外,即便从常理考虑,朱元璋定都南京,他讲的就是吴语,他儿子当然也讲吴语,迁都北京后,明朝官话还是吴语,当时的北京人也讲吴语。

普通话脱胎于明朝官话吴语,但是经过满人的口后和吴语就不大一样了,变音变调了。

由于满人是统治者,通过政权的权力,本来只是满人专用的满清官话就在全国推广传播,后来就被称为国语或者是普通话。

所以普通话是经过满人改造后的汉语,是满人创造发明的。

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等省由于天高皇帝远,古代汉语保留的很好,没有被满清官话也就是普通话消灭。

所以现在的南方人还讲明朝以前的古代正宗汉语,北方人居然称它们为鸟语,这是无知的表现,唐诗宋词用南方的鸟语来念,非常顺畅,压韵压得非常好,但用普通话念,就有问题了.因为唐宋诗人词人他们不讲普通话。

他们讲的是古代汉语。

跟南方鸟语一样或者相似或者相近。

普通话的历史只有400年,400年前中国没有现在所谓的这种“普通话”。

现在的普通话是满人的专用汉语!是满人发明的。

深深的打上了满人的烙印。

孙中山恨满人统治者,曾想用广东话(古汉语)作为国语(普通话),但没有成功。

因为满清官话势力太强了。

后来民国go-vern-ment投票。

论北方官话方言中古四声的演变

论北方官话方言中古四声的演变

论北方官话方言中古四声的演变一、平声的演变从切韵时代到中原音韵,有关文献的记载反映出平声有平分阴阳的变化。

但是平分阴阳的具体演变过程和大致年代,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官话方言中是否有过四声八类的分化。

(一)官话方言中古声调因声母清浊有过四声八类的分化中古四声因《切韵》《广韵》中有明确的记载,是不容置疑的,而关于声调是否有过四声八类的分化,尤其是官话方言是否有过四声八类的情况,人们的意见是不统一的。

对这一问题的争议在于,对声调是否因清浊产生过分化,不仅是文献对此没有确切记载,而且一直也没有活的官话方言的支持,保唐片轻声前去声分阴去、阳去,为我们提供了探讨这一问题的线索和材料。

我们在对方言材料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查考,认为在北方官话方言中古四声曾因声母的清浊而有过四声八类的分化。

在此我们有一个基本观点需要说明,声调有调类和调值两个方面,中古四声指中古平、上、去、入四个调类,而“八类”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最初的八类,它是由于声母清浊的不同而形成的清高浊低的八个不同调值的类别,而每一类中的两个调值仅具有调类变体的价值,不足以形成一个新的调类,后来浊声母消失后,它的调值的区别特征成为一项对立特征,因此形成了阴阳八个调类的不同,前后的“八类”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基于此,我们认为中古确实有四声八类的情况①。

(二)平分阴阳与全浊清化的次序问题上文论述过四声八类的问题,所以平声应是先依声母的清浊不同而产生分化,而后随着全浊声母的清化而转化成阴阳两调类,即先按照声母清浊的不同,分化成浊平声和清平声两类,然后才清化。

从现存全浊声母的吴、粤、闽南方言看,它们平分阴阳,而全浊声母依然存在,这也更加证明了我们的认识。

但不同方言平分阴阳后,全浊声母的送气与不送气情况不同,大致有四种情况:1.全部送气,如赣语和客家话;2.全部不送气,如粤北的连山、阳山等地的方言;3.有条件地部分送气、部分不送气,如广州、南宁方言“阳平、阳上送气,阳去、阳入则不送气”;4.无条件地部分送气、部分不送气,如闽语的大部分方言。

看各朝代的普通话,清朝是北京话,明朝是南京话,宋朝是河南话

看各朝代的普通话,清朝是北京话,明朝是南京话,宋朝是河南话

看各朝代的普通话,清朝是北京话,明朝是南京话,宋朝是河南话说起普通话,可以说目前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会说。

有句话叫普通话通天下,如果不会普通话的话在外面和其他人交流其他确实不发那个面。

目前大家即使不会说普通话,也都是可以听得懂的。

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现在的普通话是北京话为基础的,之后改造的。

那么之前的时代普通话都是什么样的呢?古代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普通话,都叫官话。

所谓的官话也就是这个朝代首都人民讲的话,一般来说当当地定都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人讲话就是普通话。

我们看一下古代普通话都是什么样的?清朝清朝的普通话是北京话,不过清朝的北京话和之前的普通话都是不一样的。

清朝的普通话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里面夹杂着好多的满语。

因为清朝是满族人,满族人入主北京之后刚开始并不说说着汉语,后来才说汉语的。

不过他们把北京话改造了一下,夹杂了好多的满语在里面,还有很多东北话在里面,比如儿话音就是东北话里面的。

总的来说清朝的普通话我们是能够听得懂的。

明朝明朝的普通话是南京话,因为明朝刚开始建都是在南京,靖难之役之后朱棣才把首都从南京搬到北京的。

但是当时好多官员仍是说着南京话,虽然后来迁到北京说北京话,但是明朝的北京话还是有南京话的元素在里面。

现在的南京人到了明朝应该能够听得懂明朝普通话。

宋朝宋朝一共有四个首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东京汴梁,。

宋朝的四个首都都是在现在的河南境内,也就说宋朝的官方话绝对是河南话。

很难想象全国人民都说河南话是一种什么场景。

不过现在整个华北地区的方言都是差不多的。

华北人穿越到宋朝的话应该都能听懂宋朝人说话。

唐朝唐朝建都在长安,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境内。

所以唐朝的官话是陕西话。

不仅仅是唐朝,陕西可是从秦朝开始以后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一直到唐朝都是。

可以说唐朝之前大多数时间里,陕西话都是普通话。

看《武林外传》里面的佟掌柜就知道陕西话是什么样的了。

扬州方言单字调声调实验报告(附实验数据)

扬州方言单字调声调实验报告(附实验数据)

扬州方言单字调声调实验报告(附实验数据)作者:滕菲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34期摘要:本文将本人的实验数据与已有实验数据和传统值进行比较,发现调类和拱形特征是一样的,只是数据有略微差别,进一步证明了已有的研究成果。

同时对声调承载段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扬州方言单字调声学特征调域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江淮平原南端,南部濒临长江,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州毗连,西与南京、淮安及安徽省天长市交界,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

直至2010年末,总人口为459.12万人,其中市辖区人口约229.1万人。

扬州市现辖广陵区、邗江区和江都区三个区,高邮、仪征2市和宝应县。

扬州话是江淮官话的代表方言,她的存在至少也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

方言学上的“扬州话”一般指扬州城区及毗邻的双桥、城东等乡村的方言,扬州四乡又称其为“街上话”。

它曾经是明朝时期的官话,至今还有很多古汉语词汇,以及一些生动的、有意思的口头语。

以扬州方言为载体的曲艺有扬州清曲、扬州评剧、扬剧等。

这些曲艺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广义上的扬州话还包括邗江全境20多个乡镇以及仪征北部数乡镇的方言。

地级扬州市所辖县的高邮、仪征、宝应等方言,通常不将其看作扬州方言来研究。

本次实验主要是调查扬州话单字字调的发音情况。

1.实验材料和过程1.1实验目的(1)学会独立完成扬州方言单字调的实验研究,熟悉整个实验的步骤,运用相应的仪器和软件,得到声调数据结果,与传统方言数据进行比较。

(2)用学习到的声调理论知识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能够在实际的操作中掌握理论。

(3)学会编制录音底本,选取有效的调查字表,合适的发音人。

(4)自主完成使用Audition软件录制方言单字调的过程,在不断调试后,获取有效音频文档。

(5)在前次实验的基础之上,对自己完成的录音文档用Praat软件进行标注和提取数据,对声调承载段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6)利用Excel表格得出的数据结果描绘出扬州方言声调格局图,比对传统值和老师实验值的出入,找出自己实验问题在哪里。

从南系官话到普通话:国语是如何统一的

从南系官话到普通话:国语是如何统一的

从南系官话到普通话:国语是如何统一的中国在整个历史时期当中,政治上时分时合,文化上却一直是较为统一的整体。

尤其以汉字为载体的书面语通行全境,自秦以降始终如此,避免了西欧语言分化导致文化差异拉大,最终造成永久性政治分隔的局面。

但是,与高度规范统一的汉语书面语相比,汉语口语却要复杂得多。

历史上的普通话虽然中国历史上跨区域交流以书面为主,但是对口语的标准音也不是全然无视。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时就采用当时的标准音“雅言”。

而中古时期创作近体诗时更是要严格根据《切韵》系统韵书的规矩,如果在科考中出现错韵是会直接判作不及格的。

后代诗人由于不谙古音押韵很容易出错,如《广韵》中的元韵极易压错,被称作“该死十三元”。

传统上中国向来尊奉中原地区的方言,而中原地区的方言也就一次次地对其他地方进行洗刷。

在不少方言现今的读法中还能看出这种历朝历代学习标准音留下的痕迹,如上海话“行”在“行李”中读ghan,“行动”中读yin,后者即受到近古标准音影响的例子。

标准音影响力的大小随时代而有不同,大体上说,在全国政治统一、交流频繁的时代,标准音的影响力就大,甚至可以整体取代地方方言。

反之则弱。

上古、中古的标准音距离现在已经相当遥远,要说推广国语的历史,明朝是个不错的起点。

明朝从建国开始就颇重视标准音的推广,建国伊始即发布《洪武正韵》,试图设立新的标准,一扫前朝“胡风”。

但是《洪武正韵》是一本相当保守的韵书,间杂有吴音影响,并未真正在明朝人的口语中通行过。

明朝真正的官话则是一种以读书人口中的南京话为根基的语言。

宋元以来,由于长期的隔离和政治中心变动,中国通行的官话逐渐发展成为南北两支。

北系官话主要流行于华北地区,以《蒙古字韵》《中原音韵》为代表,而南系则在南方流行。

两支官话最主要的区别在入声的处理上,北系的入声消失较早,甚至演化为双元音,而南系的入声则仍然保留,如“白”字,北系读bai,南系读baeh,“鹤”北系读hau,南系读hoh,“黑”北系读hei,南系读haeh,“瑟”北系读shy,南系读saeh。

明代非官腔的『诸腔』戏曲声腔探讨...

明代非官腔的『诸腔』戏曲声腔探讨...

明代非官腔的『诸腔』戏曲声腔探讨...明代非官腔的『诸腔』戏曲声腔探讨(甲篇)──『今则石台、太平梨园几遍天下,苏州不能与角什之二三』正解王骥德《曲律》曰:『今则石台、太平梨园几遍天下,苏州不能与角什之二三』,论者或藉此认为弋阳腔诸腔于是风靡天下,盖过昆曲,此即表示明代末期地方戏曲大盛。

如果光从这些浮光掠影、片面之言,实也不能尽透知明末当日戏曲的大势,更不知戏曲声腔的兴衰衍变之迹了。

(一)、石台、太平梨园占吴语、官话区优势按:石台及太平皆指今日安徽之地。

石台属明代池州府(含贵池县、青阳县、铜陵县、石埭县(即指石台)、建德县、东流县)。

太平即明代太平府,相当于今日安徽的当涂、芜湖、繁昌县。

石台语言的音系是属于吴语区的石陵小片;太平府语言的音系是属于江淮官话区的洪巢片。

如此一看,令人恍然大悟,原来不管石台腔及太平腔是不是弋阳腔诸腔,但它们二腔共通使用语言的特点,即是不然就是吴语区,不然就是官话区的语言,亦即石台梨园家乡话为吴语,而太平梨园家乡话为官话。

这些梨园,他们从石台、及太平出发,冲州撞府,四处演出,当到达了全天下以吴语及官话为马首是瞻的明中叶以后,他们演出的戏曲声腔能流行到吴语及官话区,被当地的黎民百姓听懂,不生排斥,即表他们是全国性的声腔(官腔),此即王骥德的『今则石台、太平梨园几遍天下』意涵,并不是表示明朝天下各地都有石台、太平梨园,而是只指于广义的江南一地,亦即如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1990)里的以江南是包括了当日的应天、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太平、寧国、池州、徽州、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寧波、金华等府,或也有别的学者,各自对江南范围所下的定义。

但一般而言,必含大部太湖周围的吴语区,加上南京官话及附近地区,此一江南的范围,大部地区都于成了石台、太平的梨园的势力范围。

他们的优势,就是他们使用演剧的语言,系当日的国语(南京官话,即江淮官话的一音系),一如正牌的昆山腔的纯以南京官话演唱,或和非正牌的昆山腔的因带有家乡口音而还杂有一些吴语或官话之腔都相近。

四川话调类调值

四川话调类调值

基于话与普通话在声调上的这种对应关系,我们便可以依靠自己方言的调类去类推普通话的调类。

类推的方法可以这样去掌握:可先选几组按四声排列的字音,如“妈、麻、马、骂”,“依、移、以、易”,用自己的方言依次念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方言读音,反复地多练几遍。

在此基础上,可以选一些字音,学会也能用自己的方言依次念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不同读音,例如“才”,可依次念出“猜、才、采、菜”四个不同的读音,“反”,可依次念出“翻、烦、反、”四个不同的读音。

做到这一步,便可类推了。

当碰上一个字音,需要推断它是哪一个声调时,一闭可照上述的办法念一遍,看看在第几位上念出这个字在自己方育里的读音。

音韵[编辑]声调截然不同。

依据《方言音系》统计,话总计150个方言点中,拥有5个调类(即入声保留的)的有48点,约占方言点总数的三分之一;[编辑]入声紧元音约有三分之一地区的话入声独立成调,但其中入声塞音韵尾已不明显,仅等地存留有微弱的喉塞音,但这些地区入声字发音仍然十分短促,不能任意延长。

这主要是由于话中保留有一套相对独立的仅用于入声字的韵母,如[iæ]、[uæ]、[ʊ]、[ɘ]、[ɐ]、[iɐ]、[uɐ]、[c]、[yʊ]、[yɵ]等,这些韵母有紧喉作用,在发音时喉头肌肉和口腔肌肉紧,从而使整个音节表现出一种粗硬紧促的状态[40]。

由此可见,在入声独立的话中,入声并不仅仅单纯以其相对音高区别于其他调类的,而是发展出了入声紧元音来取代入声塞音韵尾。

因此古入声字在话入声独立区和入声归入舒声区拥有一定的读音差异,即主要元音的松紧对立,如下表所示[40]。

中。

话的文白异读系统也在不断地趋势是文读音越来越占优势,部分字词白读音已趋于消失,固定为文[38][42]。

[编辑]变音[编辑]变调连读变调现象在话口语中十分常见,但各地略有差异,以成渝片为例,大致来说话中的变调可以分为4类[43]。

一是重叠词中的变调,一般而言如果组成该重叠词的字声调为阳平或去声,则第二个字变调为阴平(例词:爸爸[pa2pa1]、婆婆[pʰo2pʰo1]、舅舅[tɕiəu4tɕiəu1]、帕帕[pʰa4pʰa1]);同时,如果组成该重叠词的字声调为上声,第二个字变调为阳平(例词:姐姐[tɕiai3tɕiai2]、板板[pan3pan2])。

吴徽语入声演变的方式

吴徽语入声演变的方式

吴徽语入声演变的方式导读:本文吴徽语入声演变的方式,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官语方言入声的演变在官话和晋语中,只有晋语和江淮官话还系统地保留入声调,其他方言基本上都已归派到别的声调。

就整个官话方言来说,这种“归派”的方式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普遍性。

具体情况见表1。

表1官话方言入声演变表(李荣1985:3)附图“北方官话”现一般称“冀鲁官话”,“北京官话”后来又分为“北京官话”和“东北官话”。

江淮官话绝大多数方言的入声是带喉塞尾的短促调。

二吴徽语入声的演变2.0北部吴语除个别地点(如江苏溧阳)外,基本上仍系统地保留入声调,入声调一般按声母清浊分为阴阳两类。

在南部吴语和徽语中,入声正处于消亡的过程当中。

与官话方言完全相反,吴徽语入声的“归派”方式体现出强烈的“个别性”。

2.1南部吴语分布在浙江省南部金华、衢州、丽水、温州四个地级市,以及江西省东部上饶市的部分县市、福建省西北角浦城县的部分地区,共37个县市。

(下文地级市统称“地区”,恢复使用汤溪旧县名)在南部吴语中,衢州地区、上饶地区、丽水地区(缙云、龙泉除处)、金华地区的兰溪和温州地区的泰顺,入声仍读短促调,带喉塞尾,并按古声母的清浊分为阴阳两类,其中阴入调一般为高短调,阳入调一般为短促的低升调或低降升调。

在其余地区,即金华地区(兰溪除外)、温州地区(泰顺除外)以及缙云、龙泉、浦城,共19个县市(占全部37个县市的一半),入声已经发生了变化。

具体的演变类型见表2,调类名称前面标“”的表示是短促调,不标“”的是长调。

表2南部吴语入声演变表(一)附图*浦江、东阳、缙云、龙泉、温州、永嘉、乐清、瑞安、洞头、平阳、苍南、文成。

**衢州等18个县市古清入读阴入,古浊入读阳入,未列入表2。

表2仿照表1制成。

对比二者可见,入声演变的类型,在整个官话区有7种,在南部吴语地区则有11种。

这11种类型在各地的具体读法见表3,地点按地理分布由北往南排列,调值前面标“”的表示是短促调,不标“”的是长调。

北京方言

北京方言

北京官话的分区
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 把北京官话区分为 京师片、 怀承片 、朝峰片和石克片四片。 现在的分区仍维持原《中国语 言地图集》B2图的分区格局, 仍然单立“北京官话”。但就 具体分片情况做了一些必要的 调整,各片的方言特点也有所 补充。石克片,已分别更改为 兰银官话和中原官话。
朝峰片
谢谢

下面进入考试阶段
"你丫有病啊?'' 是以下那种含义? • • • • A 你的女儿生病了吗? B 你的丫环生病了吗? C 你的脑子有病了吗? D 你的脚丫有病了吗?
"你吃蜜蜂屎啦?"是指: A 你怎么这么脏啊? B 你怎么这么高兴啊? C 你嘴怎么这么甜啊? D 你怎么这么缺心眼啊?
"别跟这儿递葛"中 的"递葛"是指: • A 贱招 • B 随便拿东西 • C 传风凉话 • D 四处乱看
语气助词和叹词
语气助词和叹词都表示语气,因此可以统 称为语气词,一般根据句法功能的不同和 重音的有无分成语气助词和叹词。事实上 是很难分清的,如“啊”a,即使语气助词, 又是叹词,语气意义基本相同。
语气助词“的”“了”和相应的结构助词、 时态助词很难截然分开,并且“的”和 “了”是一个完整句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是可有可无的,和附加在句子后面的一 般语气助词很不相同。“的”和“了”也 许可以称为“结构(或时态)助词”。
北京官
话历史
语言特点
• 语音 较普通话讲,多轻音和儿化音 • 语法 绝大多数语法符合普通话标准 • 词汇 有自己独特的词语,有大部分已 经被普通话收纳,还留有一部分 有特色的词汇
特殊的语音
不知道 būr dào 早晨 zǎo·xin 新鲜 xīn·xin 论斤卖 lì n 他· de哪儿呢? 来牌 lāi

中国古代各朝代语言演变探索--古代普通话,闽南话,粤语,客家话,吴语

中国古代各朝代语言演变探索--古代普通话,闽南话,粤语,客家话,吴语

中国古代各朝代语言演变探索--古代普通话,闽南话,粤语,客家话,吴语热1联合创意网 2010-05-11 23:51从“扎西德勒”说起扎西德勒在藏语里是吉祥如意的意思,但是这个词的来历另有一个确切说法。

唐朝时期,官方语言是现在闽南地区的泉州话,在唐朝天宝年间发生的安史之乱后,唐朝一部分朝廷官员和王室贵族成员举家南迁,到现在的闽南地区定居,因此才有了现在的闽南话,被语言学家誉为中华语言的活化石,其实是唐朝的官方语言。

前面所说做个铺垫。

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相当于今西藏)赞普(藏族首领)松赞干布,当一行人到了陌生的土地时,随从们就用当时的官方语言(即现在的闽南话)问:“这是哪里”?(在闽南话里,这四个字读音读起来就像“扎西德勒”)反映了随从们的好奇和焦虑。

但是藏族的引导官员却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以为唐朝人在向他们问候,而且当时唐朝人脸上都带着笑容,于是藏族官员就理解为是问候“吉祥如意”,于是在此之后,藏族人向别人问候的时候,就将“扎西德勒”挂在嘴边了。

粤语和闽语是古代的河北、河南、山东话南方人的汉语方言均出自古代中原地区。

粤语、闽语这些汉语方言,现在的北方人一点都听不懂(感觉听起来好像是日本话、韩国话),尤其是语法上跟现代汉语差别不少。

其实这些汉语方言是古代的中原地区的汉族移民南迁时带来的古代汉语。

(朝鲜话来源还可参照我以前发的关于商代遗民箕子朝鲜故事)粤语来自古代的河北话,最早是2100年前的河北一支汉族军队带到广东的。

闽南话来自古代的河南洛阳话(即古汉语语言学家眼里极其著名的“河洛话”)。

闽东话(福州话)是来自古代中原的齐语。

现在的福建闽东地区(福州市和宁德市,约1000万人口)的方言汉语,就是古代齐国的汉语语言。

闽东话叫“平话”,它很古老,它是来自古代中原地区的齐语(山东沿海的地区,即齐国的语言)。

客家话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区的客家话来自湖北至中原一带的古汉语(客家话是古汉语,是比较年轻的古代汉语),客家人是汉族人,不是少数民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與濁平都用全音符來表現,而上去聲則用連接四個十六分音符的,然則音長 似有很大的差別。但按理說,除了短促的入聲字以外,每個字的音長基本是平衡 的,所以此處不應該照樣理解。因為上去聲有高低昇降,所以為了表現平滑的音 高推移,就採用十六分音符的連音符。至于入聲用兩個十六音符,明顯地表示其 為短促的聲調。總之,這可以說是一種易懂而令人信服的方法。如用五度標調法, 五聲各個調值可以定為:清平 33、濁平 11、上聲 42、去聲 24、入聲 12 或 23。 這部字典的導論何時由何人所寫是無法得知,可能稍晚一點,但出于在華天主教 傳教士之手是不容置疑的。那麼,即使不是一無所改地繼承郭居靜的樂譜,肯定 是一脈相承有所根據的。 過去,研究明末官話調值13,使用的材料儘限于《西儒耳目資》與萬濟國《官話 語法》14而不及其他。現在,不妨介紹另外一種材料。這也是一部手抄漢拉字典的
manuscripts et imprimés chinois de la Bibliothèque Vaticane) ,京都,1995 年。
格紙尺寸為 17.2x11.9cm。 舉例採用 ia 音,可能由《西儒耳目資》而來的。譯引首譜‧問答云“五聲之殊,總本一音, 如鴉、牙、雅、亞、鴨,此五字,總本乎一音,用西字可書,曰 ia。欲分平仄,五聲各有本 號,則分之矣。” 13 討論明末官話調值的文章,除了上引魯國堯〈明代官話及其基礎方言問題〉和楊福綿〈羅 明堅和利瑪竇的《葡漢辭典》 (歷史語言導輪) 〉 (此文初稿發表在中央研究院于 1989 年出版 的《第二屆國際漢學研討會》論文集中)以外,尚有曾曉渝〈 《西儒耳目資》的調值擬測〉 《語 言研究》1992 年第 2 期(總第 23 期)第 132-136 頁;王松木〈 《西儒耳目資》所反映的明 末官話音系〉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年 12 月。 14 最近出現英譯本,很有參考價值。柯蔚南 ‧烈維 《萬濟國的官話語法》 (W. South Coblin and Joseph A. Levi, Francisco Varo’s Grammaer of the Mandarin Language, 2000,
6 7
里傳信部紅衣主教安得捏里(Cardinal Antonelli)收藏,後歸英國著名外交家斯 當東 (Sir George Leonard Staunton, 1737-1801) 之手,蒙突奇購得此書是 1811 年。字典是從“一”至“鑰”的部首排列,寫在用紅色刻印的格紙上11,每頁橫排 10 行,行分 3 欄,左為漢字字頭與其拉丁字母標音,中欄最寬,留給拉丁文注解, 右欄橫豎兩分計作 4 欄填進同義字。後有附錄幾種。書前有導論稱作《著作目的 與使用法》 (Operis ratio et usus) 。其中談到官話聲韻,而特別對于聲調調值加 以很明確的說明,即用樂譜來描述五聲12。“音樂(=樂譜)可以大約記錄這些聲調 如下(musica possit aliqualiter describere hos tonas sic)”。
參看:魯國堯, 〈明代官話及其基礎方言問題〉 ,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1985 年 第 4 期,47-52 頁。 2 羅馬耶穌會檔案館 ARSI, Jap.-Sin., I, 198, ff.32r-169r。 3 這是 1584 年的事件。德禮賢《中國傳教史》 (Fonti Ricciane)第 卷,第 頁。 4 參看《中國傳教史》圖版 12。原件為 ARSI, Jap.-Sin., I, 9, ff.263-264。
15
的說明,複元音的第二音,就是說 ai 的 i 應該稍微下降。這正是各家將濁平調值 擬測為 21 的原因。但是,萬濟國也說單元音的時候只有拉長聲音而沒有音高變化。 既然是一個聲調,這樣的分歧是不會存在的。複元音的第二個音很容易就力盡而 難以保持低音,所以萬濟國特別注意有意識地將第二音的音高保持其最低位置而 稍有誇張地給予指示的。所以,濁平的調值還是以 11 為妥當。 各家對明末官話調值的擬測本來沒有很大的差別,本文的意圖只是介紹天主教 傳教士的零星材料而對已往的研究稍微有所補充。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 Publishing Company) 。
)
sol
la
大英圖書館 Add.23620, pp.978ff. Annotationes quaedam gallicae cerca usum dictionarii hujusce duplicis, id est Sinico-latini, & mere sinici.
《中國傳教史》第 2 卷,第 32 頁。 《西儒耳目資》譯引首譜,問答云:“敝友利西泰,首至貴國,每以為苦,惟郭仰鳳精于樂 法,頗能覺之,因而發我之蒙耳。” 8 中譯本《利瑪竇中國札記》的譯者將此“中國詞匯”誤認為《平常問答詞意》 。這是由于誤 讀德禮賢《利瑪竇史料》(即本文的《中國傳教史》)所致,應該糾正。 《平常問答詞意》是羅 明堅‧利瑪竇合著《葡漢詞典》草稿中放在詞典正文之前的羅馬字注音對話錄,不是詞匯。 而且,根據楊福綿神父的意見,此 pin ciù ven tà ssì gnì 注音應是《賓主問答辭義》而並 非如德禮賢所想像的《平常問答詞意》 。這個糾正有說服力的。參看魏若望所編《葡漢辭典》 (2001,澳門‧里斯本)所附之“羅明堅和利瑪竇的《葡漢辭典》 (歷史語言導輪)”106-107 頁。 9 丁至麟《楊淇園先生超性事蹟》云:“歲辛亥(1611)我存公(李之藻)官南都,與利先 生同會郭仰鳳(居靜) 、金四表(尼閣)交善,比告歸,遂延郭金二先生入越”。 (鍾鳴旦等 編《徐家匯藏書樓明清天主教文獻》 ,臺北,輔仁大學神學院,1996,第 1 冊,218 頁)又參 看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上冊,第 118 頁,中華書局 1988 年版;方豪《李之藻研究》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6 年版,33-36 頁。 10 蒙突奇于 1829 年將其全部藏書賣給羅馬傳信部(Propaganda Fide),現藏梵蒂岡圖書館。 其全貌可見伯希和原著‧高田時雄新編《梵蒂岡圖書館漢藉目錄》 (Inventaire sommaire des
11 12
附錄15。其注記之四亦有官話聲調符號的說明,如下。 ( ˉ) aÿ oui ( non ( ) fa ( ) fa 這個說明明顯地受了萬濟國《官話語法》的影響,有的地方甚至于只抄了萬濟國 的文本。但利用音階說明的部分卻是嶄新的方案,也許遵守傳教士用音樂記錄漢 字音傳統的。即第三聲(上聲)為 la、sol、fa,而第四聲(去聲)為 fa、sol、la。 上引之梵蒂岡音譜,如果假定第一線為 do,上聲便為 si ra sol fa,而去聲為 mi fa sol la,與此距離不大,也可以說是基本一致。至于第五聲,此材料說音高是 fa 音, 然則梵蒂岡的 re mi 稍微低一點,上面假定的 12 或 23,似為後者更合適。以往諸 家擬測入聲調值,分歧比較大,如魯國堯 535/424,楊福綿 45,曾曉渝 34,王 松木 24/35。一般擬測得高一點,想必被《西儒耳目資》的描述“最高曰去,次 高曰入”所迷惑的。但這邊《西儒耳目資》的說明全文如此:“平聲有二,曰清, 曰濁。仄聲有三,曰上,曰去,曰入。五者有上下之別,清平無低無昂。在四聲 之中,其上其下每有二。最高曰去,次高曰入。最低曰濁,次低曰上”。高低與 昇降稍有混亂,而先將濁平與上歸屬于“下”,去入歸屬于“上”。然則入聲之 次高是只的 說明,不用給入聲過高的音高。 另外,濁平的調值,除魯國堯外,各家一致擬測為 21,是以萬濟國的描寫為根 據的。萬濟國《官話語法》對濁平的說明是:“第二聲,如一個詞具有兩個音節, 就稍微下降第二音節發音,而只有一個音節,例如 y,就應該稍微拉長聲音,使其 好像是兩個音節。”這個說明容易受誤解,“一個詞具有兩個音節”實際上意味 著兩個單元音組成的複元音音節,比如說 ai 是由 a 與 i 兩個音組成的。據萬濟國
1 5
梵蒂岡圖書館藏本(Raccolta Generale Oriente III 231-12)是《西字奇蹟》唯一現存的本
子。利瑪竇在北京與程大約結識,似為他送此書板片,而程氏將其收錄在他的《程氏墨苑》 中。參看:王重民〈羅馬訪書記〉 《冷廬文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第 801 頁。
6。
此時,利瑪竇與郭居靜等討論描寫漢語的細致語音特點的符號問題,創制出一套 新的標音符號系統。郭居靜對音樂的造詣很甚,特別是在聲調的分析和聲調符號 的創制方面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如果沒有郭居靜的協助, 新符號就必定不會實 現7。我們可以想像這個新標音法試用于這時所編的“詞匯”。很遺憾,這個“詞 匯” 至今尚未發現8。但毫無疑問,它是金尼閣編《西儒耳目資》時的基本材料之 一。金尼閣于 1610 年來華,翌年與郭居靜一起被李之藻邀請到杭州開教9。我們 可以想象此時郭居靜將他的標音符號傳授給金尼閣。 現在只對聲調符號而說, 《西儒耳目資》的五聲符號,即清平 (ˉ)、濁平(ˆ)、 上聲(ˋ)、去聲(ˊ)與入聲(ˇ)等,每一個符號很可能來自西方古典語言的補助 符號,但其高低昇降的形狀也應該是模擬實際調值的。郭居靜利用這些符號來記 錄漢語聲調時,他的頭腦里也許浮現了樂譜。如果現在能夠看到這樣的樂譜,那 就對擬測明末官話調值很有價值。郭居靜的樂譜當然已不存在,但天主教傳教士 材料中並非沒有。小文介紹此材料而期望對明末官話調值的研究有所小補。 梵蒂岡教廷圖書館藏有一部手抄漢拉字典 (Borgia Cinese 475) ,是意大利漢學 10 家蒙突奇(Antonio Montucci, 1762-1829)舊藏書之一 。這部字典原來是拿玻
明末官話調值小考
高田時雄(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金尼閣的《西儒耳目資》 (1626)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採用完整的羅馬字標 音漢字的字典,也是明末官話的一件重要材料。過去有些學者主張《西儒耳目資》 所反映的語音是山西或西北的方言,但根據當時天主教傳教士有關中國語言的記 述,它的基礎方言為通行于全國的官話是不容置疑的1。 羅明堅、利瑪竇等早期耶穌會士于 16 世紀 80 年代開始在廣東傳教,當時為了 學習漢語的方便起見已採用羅馬字母拼寫漢字。藏在羅馬耶穌會檔案館的《葡漢 辭典》2中,能看到他們的早期羅馬字標音方式。這個標音方式基于意大利語的正 字法,而不象後來結晶于《西儒耳目資》的葡萄牙式的羅馬字。羅、利在肇慶時, 肇慶知府王泮送給他們的教堂兩塊扁額,一塊寫著“遷花寺”,另一塊寫著“西 來淨土”3。羅明堅把這些扁額的字抄錄下來而且附上羅馬字注音。這個材料今天 還藏在耶穌會檔案館中4。其注音是: sien cua si(遷花寺), sci lai cin tu(西來 淨土) 。這跟他與利瑪竇合著《葡漢辭典》的注音基本一致。不僅如此,利瑪竇晚 年寫成的《中國傳教史》意大利文稿本也是採用類似的意大利式標音法。 《西儒耳目資》 的羅馬字母標音法已于 1605 年利瑪竇在北京刊刻的 《西字奇蹟》 5中使用,所以目前一般認為《西儒耳目資》的標音法不是金尼閣的創始而沿襲利 氏之舊的。那麼,利瑪竇從何時開始創制而使用這個標音法呢?關于這一點,利 瑪竇在《中國傳教史》上有所交代。1598 年,利瑪竇等第一次赴北京,但形格勢 禁,先回南京,途中船上討論語言問題。 un bello vocabulari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