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学考试重点(1)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资料重点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1.公共事业:指那些面向全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2.事业单位: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行业,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一定形式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以改善社会公众的生活,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给,受国家机关尤其是政府部门领导的社会组织。
3.公共事业组织:依照一定的规则(或有关政策、法规、或有关法律),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公共组织。
4.公共事业组织的特征(简述)①组织性②非政府性③非营利性④自治性5.志愿失灵:个人或集体资源的非政府组织在其志愿活动运作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使得志愿活动无法正常进行的现象。
6.志愿失灵的表现(简述)①行政化严重②组织性质杂乱③立法滞后④经费不足⑤自律机制不健全7.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内在的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8.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指公共事业组织为了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务,履行组织使命,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其管辖内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录用、考核、培训、晋升、奖惩、激励、保障等一系列管理活动过程的总称。
9.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就是在公共事业领域内从事管理、生产和公共服务工作,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的人员的总和,外延上包括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
10.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的特征(简述)公共事业人力资源除具备一般人力资源的共性外,还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共性:①能动性②高增值性③社会性④时效性自身特点:⑴主体智能性(2)领域约束性⑶价值公益性⑷影响扩张性(5)功能持久性(6)服务大局性11.公共事业财务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框架下,对资金筹集、使用、分配等所进行的计划、决策、调节、控制、监督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12.公共事业财务管理的特点(简述)公共事业组织在财务管理上具有一定的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学考点
公共事业管理学考点单选:1、国家从2006年起正是启动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
2、公共事业组织提供的物品及性质: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营利性3、和公共事务及企业事务相比,准公共物品的特点是中介性。
4、公共事业组织有的内在局限性是志愿失灵,它的最突出表现是筹款不足。
5、公共事业管理领导权力的个人权力是模范权和专长权。
6、公共事业领导体制中效率最高的是参与式领导。
7、投资的基本原则:道德投资原则、安全投资原则,其首要原则是安全投资原则。
8、财务监督是我国公益机构监督中最薄弱的环节。
9、全国性公益基金会的原始资金不低于800万元,地方性……不低于400万元,非公募……不低于200万元。
10公共事业伦理的服务原则是我国公共事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
11预算管理是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
12卡尔基:“这里安葬着一个人,他最擅长的能力是把那些强过自己的人,组织到为他服务的管理机构中。
”这句话体现了公共事业管理者能力素质中的人事组织能力。
13精神产品是事业型市场的主要经营内容。
14非正式沟通的主要模式有单线式、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
15中国社团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社团总量不足,经费不足,能力不足。
16Y理论是由麦克雷戈提出的。
17抽样调查方法是社会调查中普遍采用的调查方法。
18目标管理的功能是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
19社区或社区自治组织是代表群众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组织机构,是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的载体。
20社区服务从服务对象来划分可分为:社区养老服务、便民服务。
多选1、公共事业组织特征:非政府性、服务性、沟通性、非营利性、自主性、专业性。
2、公共事业体制的职能优势:非营利性、沟通性、低成本、创新性、开放性。
3、公共事业管理激励的基本原则:目标认同原则、公平公正原则、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原则、随机制宜原则。
4、公共事业管理沟通原则:准确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非正式组织策略性运用原则5、公共事业组织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单行法的缺失、立法权威性的缺失、实体法的缺失、立法内容的缺失6、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价值:导向作用、选择作用、规范作用。
公共事业管理试题复习重点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资料1、公共事业的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规模性超前性2、公共产品的概念: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公共品或事业产品)3、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方式组合4、准公共产品的内涵和特征:是只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性、外部性。
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区别:从管理的目的看,公共事业管理是公益性的,企业管理是盈利性的。
从物质资源看,公共事业管理所需资源部分来自于收入,部分来自于政府补贴,企业管理所需资源来自于投资回报。
从绩效评估看,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估偏重于社会效益,企业管理绩效评估偏重于经济效益。
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联系行政管理,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活动。
与公共事业管理有许多相通之处。
管理目的相同。
即维护社会秩序,维持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管理范围上有联系。
两者在特定公共事务管理上是重合的。
管理主体上有联系。
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而行政组织即政府居于公共组织的核心地位,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管理主体不同。
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机关,有决策性职能;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侧重服务性和执行性职能。
管理方式不同。
行政管理主要依靠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公共事业管理随着管理层次由高向低的不同,还有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其他柔性手段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管理的独立性和非独立性不同。
行政管理主体不具有独立性,整个行政系统就是一个等级组织;公共事业组织具有独立性。
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客观性、社会性、多样性社会公共事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首先,社会公共事业是维系现代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公共事业管理重点
公共事业管理重点1.什么叫公共事业?公共事业是以提高社会福利和保障社会公益为目的,以公共事务、社会事务为作用对象,为政治发展、经济繁荣、社会有序和公众生活创造良好条件的活动或事务。
2.什么叫公共事业管理?是指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公用企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采取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方式,对公共事务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与服务,实现社会公益和互益,提高社会福利和公众生活质量,从而确保政治发展、经济繁荣和社会有序所采取的活动过程。
3.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一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4.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该产品被提供出来以后,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其他人消费该产品的额外成本为零,换句话说,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以国防为例,尽管人口数量往往处于不断增长的状况,但没有任何人会因此而减少其所享受的国防安全保障。
非竞争性又译为“非对抗性”、“非争夺性”或“非相克性”等。
5.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是指公共物品或服务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
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和厂商。
国防是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一个典型事例。
相比之下,私人物品或服务的效用则是可以分割的。
私人物品或服务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它可以被分割为许多能够买卖的单位。
而且,其效用只对为其付款的人提供,或者说是谁付款谁受益。
6.外部性: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
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1公共事业:是为了解决一定公共问题以满足相应的公共需要的产物,是一个处理特定公共事务的过程。
2公共性,指在一定的社会或地区内,一种共有性而非私有性,一种共享性而非排他性,一种共同性而非差异性。
产生的原因:①人生活的群体性或社会性②人所具有的生物性共属性③随国家的产生而生成,国家是公共性的集中体现④公共性随历史的发展,有不同的含义和内容,不同的表现形式⑤公共性与公共权利、公共资源相联系⑥公共性与人的理性、效率以及节约资源相联系3公共需要:具有公共性需要,是人类社会共同体所具有的带有共同性、共享性的需要。
①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安全秩序的公共需要②维护经济秩序和市场交易秩序的公共需要③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设施与公共管理的公共需要④建立社会保障与救济体系的公共需要⑤公共资源与公共财产管理的公共需要⑥自由人权的公共需要4公共问题,指具有广泛性、复合性和不可分性等特征的社会问题,是关系到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的问题,是属于公共领域的共同性问题。
①主管需要与客观滞后的矛盾②公共供给中的费用分摊资源汲取问题③公共供给的享用与分配问题④公共供给的服务质量问题⑤公共供给中的公平正义问题⑥公共供给谁提供、服务谁的问题5公共事务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社会事务,企业和家庭不愿做也做不了的、对整个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事务,其特征①公共性:a政府代表公众承担,具有公益性b基础性和长远性②劳务性:即不具有物质形态的劳务产品,生产和消费不可分离③非营利性:目的是为了社会公众的基本利益④阶级性⑤规模性6公共事业: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并且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
特点:公共性、非营利性、规模性、非排他性、劳务性、阶级性7公共产品特点:非排他性、非竞争性(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整体规模性8公共组织,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以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9公共权利的特征:社会性、政治性、综合性、约束性10公共事业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公共事业管理-重点内容
公共事业管理一、填空题: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命线在于其经济效益。
2、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概念和国际上的“第三部门”这个概念最为接近。
3、“第三部门”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Levitt最先使用的。
4、市场中介组织包括会计师、审计师和律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检验认证机构,信息咨询机构,资产和资信评估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
5、事业类公共事业组织的业务都是社会公益、福利、保障方面的。
6、从经费来源来看,公共事业组织可以划分为自给自足型、部分收费型、无偿提供型三种类型。
7、公共事业领导者的构成要素中首要要素是权力。
8、公共事业领导的权力基础或基础性权力有五种:合法性、惩罚权、奖励权、模范权、专长权。
前三种权力属于职务权力范畴,是构成职务权力的基础,后三种权力属于个人权力范畴,是构成个人权力的基础。
9、公共事业管理领导者与工商企业领导者之间最重要的共同点是都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0、公共事业管理领导者的绩效表现为社会公共效益,涉及到众多因素和主观评价标准,评估难度较大。
工商企业领导者的绩效主要是利润,相对易于衡量。
11、正式沟通按信息流向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向下沟通、向上沟通、横向沟通。
12、公共事业管理中沟通的原则包括:准确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策略性地运用非正式组织原则。
13、公共事业管理中激励的基本原则:1、目标认同原则;2、公平、公正原则;3、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原则;4、随机制宜原则。
1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基本层次,按重要程度和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5、成就激励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16、期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
17、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
18、公共事业管理中激励的方法:1、思想政治工作;2、参与管理;3、工作丰富化;4、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
版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自考小抄 自考复习资料最新版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复习提要(一)一、选择的知识点1.从本质上说,公共性是公共问题的关键所在。
2.非营利性可以说是公共事业公共性一个更为具体的表现。
3.公共产品之所以具有非排他性,根本原因是其收益的外溢性。
4.在理论上,最早对公共产品做出严格定义的经济学家是萨缪尔森。
5.国防、行政管理和立法等属于纯公共产品,而大学教育则属于准公共物品。
6.准公共产品的外部收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生产的正外部性,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消费的正外部性。
7.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最主要的组织是政府组织。
8.公共组织实施公共事业管理的基础是公共权力。
9.间接控制是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如果出现偏差,就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追究管理者或执行者的责任,并督促其在实践中改正的过程。
10. 政府的基本职能有两项,一是阶级统治,二是社会管理。
11.事业单位的主要特性服务性、公益性、公有性等。
12.元政策是指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公共政策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综合。
13.情感方法属于公共事业管理的柔性方法的是14. 战略规划是整个公共事业管理计划的核心。
16.公共项目是公共事业管理中最直接可见的对象。
17.公共项目运作方案选择的合理性标准是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提出来的。
18.公共项目运作方案的贯彻进入中期出现的失效是偶然失效。
19.煤气、水、电、电讯、公共交通等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方式可以是公共生产、市场提供。
20.法院判决属于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的正式构建途径。
21.社会公共事务的基本特征有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等。
22.下列属于公共组织的是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准行政组织或准政府组织。
23.公共权力的特征有社会性、政治性、综合性、约束性。
24.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公众为本原则、服务原则、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法治原则25.公共事业绩效评估的基本指标是经济、效率、效果、公平。
26.公共事业最主要和本质的特征是公共性。
27.公共产品除具有非排他性的特征外,还具有非竞争性。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重点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重点第一章1、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国家或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建立事业单位,通过全面负责事业单位的运行,向社会提供一定形式的事业产品一满足公众需要的公共服务运行管理体制。
2、公共事业的基本特征:(1)公共性:最主要和本质的特征(活动本身和过程、活动涉及的对象广泛)(2)非营利性:基本目标是满足公众基于基本生活的物质精神需要(3)规模性:产品涉及范围广;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提供相应服务3、公共产品:美经济家保罗.A.萨缪尔森《公共支出的纯理论》。
是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4、准公共产品:(是由美国学者詹姆斯.M.布坎南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提出)准公共产品是指具备非排他性和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
5、公共组织: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以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
7、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1)以公众为本的原则:以全体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为本①必须以维护和提高公共利益为管理的出发点,也作为管理的归宿②必须以公共的特点和需要水平为依据进行管理③以维护和提高公共的利益为基本要求,激励管理者的积极性(2)服务原则: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服务①在宏观层面,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公共事业管理本质上是服务而非管制,服务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内核和基础②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着管制的形式,但在根本上管制是服从于服务时,即管制是为了公众的基本生活质量和根本利益③中低层的公共事业管理机构面向社会,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基本的职能,管理是服务具有最明显的体现,也就是最基本的要求(3)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效率与公平①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的基础上,重视结果管理②在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重视外部管理③在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评价中,将社会效益作为绩效评估标准的最重要的内容(4)法制原则:公共事业管理是依法进行的管理第三章1、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是在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过程中,承担主体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组合方式。
【2024版】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资料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资料第一章1.什么是公共需要相对于私人需要而言,公共需要是指在一定社会整体范围内,为保证人口或劳动力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外部条件的需要2.公共需要的特征:(1)共同需要(2)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3)发展变化(4)复杂性和多样性3.公共产品的分类(概念):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4.公共物品的特征:(1)非竞争性(2)非排他性(3)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 (4)享用无须付出代价,或支付与公共产品成本不相称的少量费用(5)主要由政府财政出资提供4.公共事业的概念:特指那些面向全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社会活动。
5.公共事业的特征:(1)公共性(2)非营利性(3)专业性 (4)基础性6.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什么? 政府。
7.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具体哪些:(1)教育事业(2)科技事业(3)文化事业(4)卫生事业(5)体育事业8.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征:(1)基本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各种公共需要(2)具有一定的强制性(3)非营利性(4)服务性9.公共组织的概念:公共组织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所谓公共组织,是指以维护社会共同利益,实现社会成员整体福利最大化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组织.10.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领导11.公共事业管理的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技术手段12公共组织的类型(1)政府组织:行使国家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业的组织。
(2)非政府组织:不行使国家公共权力,不以营利为目的,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为社会提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公共组织。
(3)准政府组织:介于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公共组织13我国的公共事业组织的问题(1)缺乏独立性。
事业单位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2)组织性质杂乱。
公共事业管理(1)
期末作业考核《公共事业管理》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公共事业管理答: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社会准公共事务进行协调,实现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目标的活动过程。
2.公共事业管理学答: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公共事业管理学以探求公共事业管理现象及其内在规律为学科目标,具体地说,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有效组织和运用资源,采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方式对公共事业进行的管理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3.民办非企业单位答:民办非企业单位是个新概念。
它是于1996年中央和国务院领导针对以往的民办事业单位这一概念所作出的修正。
即:事业单位是国家举办的,而民间不应再称事业单位。
1998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将民办非企业单位界定为: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4.科学研究的外部性答: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
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5.卫生事业外部答:国家和社会在防治疾、保护和增进居民健康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的综合,也就是一些为人民健康服务或与人民健康有密切关系的组织和措施。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 简述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区别。
答:1)管理主体不同。
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也可以扩展至全部国家机关)。
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但并非全部国家行政机关,主要涉及政府社会管理与提高公共服务的部门,因此,从国家行政机关方面说,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小于行政管理;除政府外,公关事业管理的主体还包括非政府管理主体,主要是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从这方面说,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又大于行政管理主体。
公共事业管理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1.公共管理: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在公民的广泛参与、参加和制约下,广泛运用公共和私人部门所采用的各种管理方法,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2.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1)联系:由于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同属人类社会的一般管理活动,因此都需要遵从一定的管理规律,比如都需要制定目标,拟定具体实施方案,对管理过程进行监控,对管理结果进行评估;都需要对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进行整合;都需要处理好组织与内外环境的关系;都需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等。
(2)区别:但是,由于二者的根本性质不同,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的,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益目标不同②管理理性不同③权力行使不同④制约机制不同⑤管理方式不同4.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关系:联系:都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核心主体都是政府;具有很强的法律规范性;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标区别:①管理主体。
公共行政—政府;公共管理—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强调公民参与②管理客体。
公共管理的客体比公共行政宽泛,,报考政府管理范围内的社会公共事务,还包括不属于政府管理范围内的社会公共事务,如公共环境、项目执行、绩效评估、公共伦理等③管理目标。
公共行政—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管理;公共管理—重视项目、结果和绩效的管理。
④管理手段。
公共行政—重视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报告等基本技能;公共管理—关注可以用来将思想和政策转变为行动的管理工具、技术、知识和技巧。
5.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内容:(1)公共管理及其学科的基本问题(2)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组织(3)公共管理的依据——公共管理职能(4)公共管理的指导准则与动态过程——公共政策(5)公共管理的主要对象——公共物品管理、社会保障管理、资源与环境管理(6)公共组织自身的管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7)公共管理的制度保障——公共管理法制与伦理、公共管理监督与控制(8)公共管理的工具——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第二章公共组织(非重点)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反比例的关系。
公共事业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公共物品的特点:①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人在消费这类产品时,无法排除其他人也同时消费这类产品,而且,即使你不愿意消费这一产品,你也没有办法排斥。
②非竞争性:一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使用者),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并不增加成本。
一是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数量和质量,并不存在着数量和质量的限制。
(2)准公共物品理论:①具有非排他性且非竞争性不充分的准公共产品(教育)。
②具有非竞争性且非排他性不充分的准公共产品(道路)。
③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都不充分的公共产品(文化,医药,教育)。
(3)公共物品的分类 (4)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事务,具体而言,在一个社会中,公共事务是企业和个人家庭所不愿做也不能做,但又是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对社会全体公民基本生活必不可少的事务,这里的共同利益,一方面是指体现全体公民长远利益,另一方面也是体现现实中的全局利益,因而是全体公民都十分关注的事务。
(5)公共事务的分类:①政治事务 主要包括涉及国家主权、政权、社会安定、民族利益等事务。
②经济事务 是指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的经济管理。
③狭义的公共事务(社会事务) 主要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民政、计会保障、环境保护等,也就是公共事务中非政治的部分就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
(6)公共事业:就是指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也就是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非政治非经济的事务,也可以说是公共事务中的社会事务。
具体说来,它主要包括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公共住房、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几大事业。
(7)公共事业的特征:①公共性;②劳务性;③非营利性。
⒎公共事业管理:就是指在一定环境中,公共事业组织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满足社会共同需求,依法对公共事业的生产供给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管理过程。
(8)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机关,不具有独立性,在经费上依赖于国家财政,它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一种间接管理,是一种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社会活动的管理,它这个概念产生由来已久,是随着“守夜人”国家向“行政国家”的转变而逐渐兴起。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考试重点
J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重点要点:1.P3-9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概念与联系,以及特征名词解释2.P16-24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以及分类案例分析※3.P26-30公共组织的概念、类型以及特征4.P42-45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的关系名词解释※5.P60-61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特征和分类宏观把握6.P94-95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概念,决定因素简答※7.P108-113宏观公共事业管理与微观公共事业管理基本方式与内容与11结合考简答※8.P122-124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地位简答※9.P134-135非政府组织的概念与特征10.P143-149事业单位的概念与基本分类及主要特征仔细看一下,重点哈11.P162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详细了解就看书第五章第一节与7结合考简答※12.P175-176公共政策的概念、基本内容以及层次13.P177-179公共政策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关系名词解释14.P184-195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刚性与柔性方法的定义、特点15.P195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的关系名词解释※16.P202-203战略管理与战略规划的关系名词解释17.P226-228调查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案例分析可能性略大※18.P228-229公共项目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与目标的确立公共需要&公共问题P4公共需要:指具有公共性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共同体所具有的带有共同性、共享性的需要;公共问题:具有广泛性、复合型和不可分性等特征的社会问题,是关系到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绝大多数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的问题,是属于公共领域的共同性的问题;联系:公共问题与公共需要都具有公共性,都是和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反映了一定范围内公众基本利益的基本内涵;同时,公共问题,是公共需要在主观形成后,发生在客观上的问题;区别:公共需要是一定社会中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客观事物共有的、具有共享性的需求,而公共问题则是共同的需要形成后,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使主观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主客观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2.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P44-45公共事业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过程;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活动; 联系:1.管理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维护社会秩序,维持和增进公共利益;2.管理范围上有联系,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对特定的公共事务即一般所说的狭义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而从行政管理来看,作为管理唯一主体的政府,其存在的基本前提和基本的职能就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3.管理主体上有联系,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组织即行政组织,而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行政组织即政府在公共组织中居于核心地位;所以行政管理的主体与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并不完全一致,但密切联系;区别:1.管理对象和范围上,行政管理的对象时广义的社会公共事务,包括政治事务、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而公共事业管理体现的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所以,行政管理的范围要大于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2.管理主体上的区别,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政府部门,而共公告事业管理的主体是整个社会公共组织;3.管理方法和手段上的区别,行政管理主要依靠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而公共事业管理不仅具有行政管理手段,还有法律手段、经技手段;行政管理手段单一,而公共事业管理的手段丰富;3.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P177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而作出的一个正式的决定或安排;公共事业管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过程;区别:1.概念的基本界定不同:前者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后者是一种行为;2.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前者广,后者窄;公共事业管理涉及的基本只是与公众基本生活和公共利益有关的、以狭义的社会公共事务为基础的公共事务;3.所具有的功能不同:前者制定秩序和规则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规定和引导,后者通过对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直接作用于社会公共事务;联系:1.前者指出了后者的基本方向,是后者的必要前提;+2.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公共事业管理职能;+3.后者是实现前者的一个基本渠道;+4.在一定层面政府层面上,两者是合而为一的;+综上,公共政策与公共事业管理既有明确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4.战略管理&战略规划P202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艺术或技术;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看,战略管理是一个以战略计划的制定为起点,包括了计划的执行、追踪与控制等环节的完整的管理过程;而从决策的角度看,它可以被视为一种战略决策的制定及其执行,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对组织未来发展产生冲击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的活动,将整体组织与对其发生冲击的议题进行分析的活动,关注组织目标以及发展方向的战略选择,促进战略的有效执行;战略规划是从战略的高度对完成组织目标或任务进行的计划,但并不涉及计划的执行和评估问题;主要由两种表现形式有企业战略规划和公司战略规划;关系:在管理领域内,战略管理代替了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成为了战略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执行、评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管理过程;5.行政授权&行政委托P195行政授权:行政机关依法将某项或某一方面公共事业的管理权明确授予行政机关以外的其他组织或个人行使的法律行为;行政委托: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组织在其职权范围内,将某项或某一方面公共事业的管理权委托给其他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形式的法律行为;联系:形式上都是行政权力的转让行为;区别:1.权力来源上,委托组织的权力来源于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组织的委托,而授权组织的权力来源于法律的明确授予;2.权力性质上,委托组织获得的权力不能独立行使,必须以委托的行政机关或法定授权组织的名义行使,而授权组织获得权力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3.行为后果方面,委托组织的行为后果由委托的行政机关或法定授权组织承担,而授权组织的行为后果由授权组织独立承担;简答题3个,共36分;要根据书上内容作答,不能只答要点,要对要点略加阐述哈1.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决定因素P94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是在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供给过程中,承担主体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组合方式;决定因素:a)公共需求,一个社会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是随着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公众公共消费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公共需求是决定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发展演变的根本因素;b)主体意识,这里的主体意识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相关问题的认识;公共性事务的产生除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外,至为关键的一点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并首先体现为政府是否能够对这一公共需求有意识,以及在准确把握一定的客观条件基础上形成可行的公共事业管理目标,并对可以采取的管理方式有必要的认识;c)政府能力,在一定的公共需求产生和管理主体对此有必要的认识基础上,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形成取决于涉足其中的政府的能力,作为社会中最具有权威和强制性的组织,政府能力无疑具有决定性的地位;d)社会发育程度,这里主要指作为社会组织载体的非营利组织等的发育程度;作为政府与社会关系一极中社会主要代表着的非营利组织,作为公共事业管理模式中一个可能的管理主体,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对整个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地位/为什么说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P122(一)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政府的基本属性和基本职能从根本上决定了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表现在:1.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需求扩大对管理的需求,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首先必须是政府;+阐述公共事务根本上必须由社会公共组织来进行协调和管理,而政府正式社会中基于管理公共事务而产生的最基本的公共机构;+2.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务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趋势,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首先必须是政府;+(二)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政府的属性和历史发展决定了政府是整个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系统的核心;表现在:1.政府在一定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形成中起着关键的作用;+2.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范围、基本性质和基本方向;+3.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和运行;+4.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中其他管理主体的管理者;+PS:若考察“为什么说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则详细作答一的内容;3.宏观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式P108基本方式:间接管理;充分表现在宏观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职能的发挥上;从计划职能上看,公共事业管理部门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一是对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调控,二是规范公共事业领域内公共产品生产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行为;从组织职能看,表现在设立新的组织或维护原有的必需的组织以处理公共事业管理事务;从协调职能看,承担宏观管理任务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协调外部环境和构建本部门内部的协调机制;从控制职能看,在外部控制上,体现在高层管理机构需要掌握本机构或部门权力的控制和行使,同时对本机构工作可能有影响的部门保持联系;在内部控制上,体现为通过必要的控制程序,保证整个部门按计划完成公共事业管理任务;可见在宏观公共事业管理中,以计划职能为起点,通过形成不同层次的公共政策,而相应地展开组织、协调和控制职能;这些职能的发挥以组织或部门为界,可以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个方面;但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外部管理,显然都没有直接涉及具体的向公众提供公共事业产品,公共产品:判断一个产品是不是公共产品P16-17解析考察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及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别;作答公共产品也称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特点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区别主要在于消费方式的不同;2.调查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基本方法P225直接调查法——观察法3种方式访谈法问卷法问卷形式,使用问卷程序,问卷的设计间接调查法——调查法。
公共事业管理学考点
公共事业管理学名词解释:1、公共事业:社会的一些组织和部门为满足社会群体需要,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创造有利条件而从事准公共事务、提供准公共物品的活动。
2、公共事业组织:公共事业组织是依照一定的规则,以独立公正为原则,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社会公共组织。
3、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公共事业组织内部提供准公共物品的活动进行管理,提高活动效率,并进而保证社会公众利益实现的过程。
4、公共事业领导者素质:就是公共事业领导在一定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和学习所形成的并在领导活动中经常发挥作用的基本要素。
5、公共事业管理效率:公共事业管理活动所获得的成果与所消耗的公共事业管理资源之间的比率。
6、“分机登记,双重管理”:即由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共同管理,并且按照社会团体的活动范围由不同级别行政区域的相应机关进行登记和管理。
7、公共事业伦理:是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的角色伦理,是以公共事业组织为主体对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规范。
8、目标管理:是通过参与式的目标设置、实施和评价等活动来管理组织的一种方法。
9、人力资源测评:对员工的综合素质与工作绩效进行评价。
10、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倡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生活在一定社区地域内的全体成员为对象,通过社区成员间的互助性服务,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
11、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公共事业组织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采用科学方法,健全公共事业管理体系,改善公共事业管理活动方式,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率,以便更好地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过程。
小题:1、公共事业组织的特征:(1)非政府性(2)服务性(3)沟通性(4)非营利性(5)自主性(6)专业性2、公共事业组织按经费来源分类:(1)自给自足型(2)部分收费型(3)无偿提供型3、公共事业领导的权力基础:(1)合法权(2)惩罚权(3)奖励权(4)模范圈(5)专长权4、公共事业管理中沟通的基本方式:(1)正式沟通①向下沟通②向上沟通③横向沟通(2)非正式沟通5、公共事业管理激励方式:(1)内容型激励(2)过程型激励(3)行为改造型激励6、非强制性社会控制方式:(1)道德(2)舆论7、英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模式”:(1)大法官制(2)慈善制(3)监督专员制8、美国非管制模式:(1)胡萝卜政策(2)大棒政策9、公共事业组织的社会监督:主要包括社会公众的监督、新闻媒体的监督和社会组织的监督。
公共事业管理考点
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公共性:社会共同体基本的、共同的需求。
2、公共事务:满足公共需要、追求公共利益、解决公共问题的活动。
3、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求的物品和劳务。
4、公共组织:服务公共利益,目标和活动方式具有公共性。
5、公共事业管理: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6、实体分析法: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研究时,将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即公共组织,如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准政府组织,作为一个实体来看待,重点分析该实体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获得对这一实体活动的条件和规律等的认识。
7、案例分析法:又叫问题法,在公共事业管理中,案例分析法主要是给人们提供一种真实或假定的公共事业管理场景,要求人们去思考和寻求答案。
8、公民社会:介于国家与家庭或个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领域及与之相关的价值或原则。
9、绩效管理:成绩和效果的管理,属于结果导向型、目标导向型。
二、简答1、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
答:1)管理的对象和范围上的区别。
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是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行政管理的对象则是广义的社会公共事务。
所以,行政管理的范围要大于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
2)管理主体上的区别。
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整个的社会公共组织,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政府部门。
3)管理方法和手段上的区别。
①公共事业管理的手段比较丰富,不仅具有行政管理手段,而且随着管理层次由高向低的不同,还有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
②行政管理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依靠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进行监督、检查等。
2、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
答:1)管理目的不同。
公共事业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进公共利益,其目的是公益性的。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营利。
2)管理所依托的权力不同。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权力是社会权力和一定的经济权力的综合,在权力主体上主要表现为行政权、社团权。
公共事业管理(期末考点)
公共事业管理(期末考点)第一篇:公共事业管理(期末考点)复习提纲第一章一、基本概念1、事业单位P22、公共事务、准公共事务、企业事务(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准公共物品)P3~43、公共事业的含义与特征P54、公共事业组织与特征P6~75社会团体P66、公共事业组织与政府的区别公共事业组织与企业的区别P10~117、公共事业管理P128、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P14~159、公共事业管理学(内涵)P1710、公共事业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P19~20第二章1、市场体制的职能优势与局限性P23~24信息传递效率高、激发生产社会财富的创造力强、能够有效地组织社会经济活动2、现代国家体制的职能优势与局限性P27~283、公共事业体制的职能优势与局限性(如何克服志愿失灵)P30~32第三章1、公共事业管理领导权力的种类P41~42职务权力与个人权力之间的关系P422、什么是公共事业领导者素质P423、公共事业组织领导者的特征(综合性(重点)、层次性(记))P42~434、素质的基本内容(具体记)P43~445、最合理的领导体制(原因)6、什么是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沟通P467、沟通的作用、原则P47P49~508、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沟通的方法9、公共事业管理中激励的含义P5110、激励的原则、方法P52~53P5511、控制的含义、方式P56P57~59(如何把各种方式有效地整合起来进行有效控制)12、效率的含义P5913、提高效率的措施P62~65第四章1、公共责任的含义P68~692、监督机制的组成P693、监督的原则P79~804、完善监督机制的措施P81~84第五章1、MAE法的内容P902、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的特点P97~993、如何完善公共事业组织法律制度P100~1064、事业单位成立的条件、步骤P1095、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P110~1116、社会团体登记的条件与程序P113~1147、社会团体管理体制P1138、社会团体要提交的文件P1149、对社会团体行政管理的方式P11810、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概念P12211、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的程序P12412、基金会的概念P12813、基金会设立的条件P13014、基金会资助的领域P132第六章1、公共事业伦理的内容P1392、伦理建设的原则P1393、加强伦理建设的途径P1434、公共事业道德的内容P1455、道德的养成机制(公共事业良心)P148第七章1、财务管理的任务、内容P152~1532、财务管理的含义P1583、财务管理的种类P159~1614、财务监督的含义P158第八章1、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P171~174第十章1、科技行政管理的内容P222~2232、教育行政管理的内容P2273、教育行政管理的内容P227~2284、教育事业的公共事业管理只要包括方面P2285、文化事业的行政管理P2316、文化事业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P2317、教育事业的行政管理P2348、卫生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P236第十一章1、目标管理的含义P2502、制定目标的依据P251~2523、人力资源测评的含义P2554、绩效分析的方法P2575、素质测评的方法、原则P260~261第十二章1、社区的含义P2752、社区的功能P276~2773、社区管理的内容P278~2794、社区管理组织的类型P2835、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P2846、我国社区管理的模式P287~2897、社区服务P2908、社区服务的种类(服务方式)P290~293第二篇:公共事业管理考点复习与整理公共事业管理考点复习与整理名词解释公共事业:特指那些面向全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3331公共事业管理复习要点
公共事业管理第一章绪论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命线在于经济效益2.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公益性3.准则意识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原则立场和根本态度4.和公共事务及企业事务相比,准公共事务的特点是中介性5.公共事业组织与政府的区别:政府具有抽象的行政行为,而公共事业组织一般不具有抽象的行政行为;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是不允许进行有偿服务的,而公共事业组织承担具体行政行为是允许进行有偿服务的;政府职能部门是由政府全额拨款的,而公共事业组织经费是由财政全额拨款的6.公共物品是指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其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全体成员的物品7.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8.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是准公共事务9.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事业管理学是从行政学的母体上分离出来的10.我国第一部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调整的法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颁布的时间是1998年11.公共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关系,一般可认为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12.准公共事务是生产准公共物品的活动13.正确界定和划分政府机构和事业组织各自的职责,是实现政事分开的一个基本依据14.公共事业管理主要是一种直接性管理15、公共物品:是指无论个人是否想要购买,其利益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社会全体成员的物品。
16、公共事务:是生产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
17、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和非政府的公共组织为依托,为促进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和有效实现公共利益,采取各种方式对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
18、准公共事务:是生产准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部分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部分的“非排他性”。
19、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社会准公共事务进行协调,实现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目标的活动过程。
公共事业管理重点
公共事业管理重点一、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的区分。
(p1)现代社会的公共事业,是为了解决一定公共问题以满足相应公共需求的产物,是一个处理特定公共事务的过程。
1.公共性。
所谓公共性,一般来说,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或地区内,一种共同性的而非私有性,一种共享性而非排他性,一种共同性而非差异性。
2.公共需要与公共问题。
(1)公共需要所谓公共需要就是具有公共性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共同体所具有的带有共同性、共享性的需要。
公共需要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但其中每个人又不能享受其消费独占权。
公共需要是一定社会中满足和保证公众基本生活的需要。
(2)公共问题所谓公共问题,通常是指具有广泛性、复合性、和不可分性等特征的社会问题,是关系到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绝大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的问题,是属于公共领域的共同性问题。
公共问题与公共需要的区别在于:公共需要是一定社会中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客观事物共有的、具有共享性的需求,而公共问题则是共同的需求形成后,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使主观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主客观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
3.公共事务(1)概念:所谓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2)特征公共事务即社会公共事务,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①公共性公共性是指公共事务体现的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
②劳务性劳务性即以政府为核心的社会公共组织通过所承担的公共事务而向公民提供的主要是服务,即劳务,或者称为劳务产品。
③非营利性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决定了政府承担公共事务,给公众听够公共产品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公众的基本利益,而不是营利。
④阶级性一个社会的共同利益必然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也就要求首先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二、公共事业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p13)(1)基本内涵:所谓公共事业,就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并且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关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及其具体表现。
P24.28,31页<1>.什么是“市场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
市场体制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使得许多社会经济发展活动难以通过市场体制进行,甚至在不少情况下还导致破坏性的社会后果,被称为“市场失灵”。
局限性突出表现有下列5点:(1)市场竞争的不完全。
垄断和企业的短期行为而致。
(2)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会导致两极分化。
(3)在市场体制中,民间企业难以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
(4)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
在市场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外部效果现象,即私人活动的私人收益同社会收益的偏离。
(5)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
因为市场体制下的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市场交易进行的微观活动,市场机制本身没有调节和稳定宏观经济的机制。
由于现代市场体制的局限性,使得现代市场体制下企业在提供某些物品和服务时失灵。
企业不能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2>.什么是“政府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政府由于对非公共物品市场的不当干预而最终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市场秩序紊乱,或由于对公共物品配置的非公开、非公平和非公正行为,而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
实践证明,国家体制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局限性,这就是以“政府失灵”而闻名的体制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1)国家的主观发展努力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要求有距离。
国家体制的本质决定了它在开发蕴藏在民众中间的各种发展潜力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政府不少发展努力是低效率的。
A.政府体制权力集中化的趋势限制了各级官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B.政府体制僵化和官僚化趋势,使其对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和突发问题的反应迟缓。
C.政府体制具有不断膨胀的内在驱动力,庞大臃肿的体制不仅降低了政府施政的效率,而且其本身的存在就构成了巨大的社会负担。
(3)国家也可能是不公正的。
国家的公权有可能为少数人的利益而被私用。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现代国家体制的低效率和不公正等不足,现代国家体制下政府也不应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3>.什么是“志愿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志愿失灵是个人或集体自愿的非政府组织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在以筹款志愿为基础而建立的非政府组织中,实际上也是问题重重,由此便诞生了志愿失灵的说法。
公共事业组织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
在西方国家,这种局限性被称作“志愿失灵”(voluntary failure)。
志愿失灵表现如下四个方面:(1)是筹款不足。
这是志愿失灵最突出的表现,即公共事业组织所需的开支与所能筹集到的资源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口。
(2)是志愿活动的狭隘性。
志愿活动的收益对象往往只是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
(3)是志愿组织的家长作风。
掌握志愿组织经济命脉的人对如何使用资源有很大的发言权。
(4)是志愿组织的业余性。
由于志愿组织强调义工服务,往往不能提供有竞争性的工资,使得很难吸引专业人士加盟。
2.第三部门(性质)p11第三部门,即“通过志愿提供公益”的NGO或NPO。
从范围上讲是指不属于第一部门(政府)和第二部门(企业)的其他所有组织的集合。
它们从事的是政府和私营企业“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
特征:(1)组织性。
组织性意味着有内部规章制度,有负责人,有经常性活动。
(2)民间性。
民间性意味着在体制上独立于政府,既不是政府的一部分,又不受制于政府。
(3)非营利性。
组织的利润不能分配给所有者和管理者,不以盈利为目的是公共事业组织与其他私营组织的最大区别所在。
(4)自治性。
各个组织自己管理自己,既不受制于政府,也不受制于私营企业,还不受制与其他社会组织。
(5)志愿性。
参与这些组织的活动是以志愿为基础的。
3什么是民办非企业性单位p6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4准公共事务,公共事务及私人事务区别。
P3准公共事务:是生产准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部分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部分的“非排他性公共事务:私人事务:5什么是事业单位P6页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6公共事业立法特点p96答:1.归口登记和双重管理体制。
我国公共事业组织要同时接受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归口登记要先经过业务主管部门的审核同意,再归口民政部门登记把关。
2.分级管理体制。
公共事业单位的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机关的管辖范围,必须与公共事业单位的活动范围相一致。
3.限制竞争原则。
在统一行政区域内,不允许成立相同或相似的公益性公共事业单位。
4.年度检查制度。
登记管理机关对社会团体实施年度检查,业务主管单位负责社会团体年度检查的初审。
5.财务监督。
受到非营利性约束;受赠财产支出比例约束;财务公开制度,接受公众监督。
6.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优惠。
7什么是社会团体其宗旨及主要特征p6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社会团体的宗旨是实现会员的共同愿望,社会团体的宗旨是非营利性为目的。
8基金会的概念特征及归口管理部门p128.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建立基金会,由其归口管理的部门报经人民银行审查批准,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发给许可证,具有法人资格后,方可进行业务活动。
各级民政部门为其登记管理机关,党政机关及其得到委托的单位为业务主管部门。
9公共事业组织改革的途径有哪些p205(1)转换观念。
并非所有的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活动都不能实现商品化与市场化。
并非所有的社会公益性事业都必须由政府直接举报。
(2)政事分开。
政事职责分开、政事机构和人员编制分开、政事经费分开、政事管理方式分开。
(3)分类改革。
对不同特点的事业单位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分类改革。
一般分为具有非政府公共机构性质的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具有生产经营性和能力的事业单位。
(4)人员分流。
加速改革中国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加速建立和完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市场。
(5)培养市场。
加速“事业”产品价格改革,为实现原有部分“事业”产品的商品化创造条件;改变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与经营范围,使其逐步转向市场开展自主经营;合理引导居民消费投资方向,促进有关事业产品和劳务市场的发育与发展。
(6)财政对策。
对于那些应当产业化,可立即实现产业化的事业单位应尽快转为企业,不能立即实现产业化的事业单位可以先明确其市场化的改革目标;对于那些需要国家供给资金的事业单位,引入事业竞争机制;对于不能实现产业化,又不能继续游国家办的事业单位,取消其“事业”资格。
10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答:(1)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联系与区别:联系:管理目的相同,在管理范围上有联系(在特定公共事务管理上的是重合的),在管理主体上有区别:A、从管理对象和范围来看,行政管理的管理对象和范围均广于公共事业管理B、从管理主体来看,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政府部门,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则是公共组织乃至特定企业C、从管理方法和手段上来看,行政管理的手段较单一,而公共事业管理的手段较丰富。
D,公共事业管理具有独立性,而行政管理具有非独立性(2)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的联系与区别:联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公共管理包括公共事业管理。
区别:A、从管理对象来看,有宽窄之分。
公共管理的范围是广义的一般的公共事务,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是狭义的社会公共事务。
B、公共管理与政府职能、宏观调空职能、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相连,公共管理的范围主要是狭义的社会公共事务,主要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相关。
C、从管理手段来看,公共事业管理是刚性手段和柔性手段的并用,但在具体管理环节中柔性手段占主导地位。
但公共管理二者都得到广泛应用。
(3)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联系与区别:联系:二者关系越来越来密切。
区别:A、目的不同。
营利或非营利B、管理运行的轨迹不同:法律轨道或利益轨道C、管理的性质不同D、从物质资源来看是否投资为回报E、管理的限制因素不同F、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要求不同G、绩效评估不同。
1.绩效评估:社会,经济,绩效2.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11公共事业组织的领导者业企业领导者有何相似之处p45共同点: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2公共事业组织的职能优势有哪些p91. 非营利性。
组织的非营利性使得他们愿意进入盈利组织一般你不愿意涉足的那些领域如无利可图的环保和慈善。
另一方面,人民对这些组织的信任度大大高于其他组织。
2. 沟通性。
公共事业组织一般能深入到社会基层的民众中间,为弱势群体服务。
又能同政府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
同时能够专注于某一领域具体的问题。
3. 低成本。
1,组织志愿者提供免费服务2,能得到死人捐款赞助3,没有叠床架似的行政体系4,公共事业组织活动项目灵活多样,项目可大可小,风险承受能力大适用性强,官僚程度低。
4. 创新性汇聚了一批优秀学者,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使得公共事业组织具有很强的创新性5. 开放性国际上的各类公共事业组织互通信息,进行有效协商与合作。
13改革开放前我国公共事业组织存在哪些问题1.公共事业活动的非经济化我国传统的公共事业被定位于不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是为改善社会生产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而服务的一种工作。
这种非经济化的定位,使得事业单位的活动都被视为社会活动是经济活动。
2.公共事业机构的行政化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行政化首先表现为,政府不仅建立一系列相应的事业机构,而且直接统管各项事业,直接控制事业单位的运行。
同时还表现为事业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采用行政管理方式来管理各类事业单位。
各类公共事业机构之间的责权利划分不清。
由于我国经历了长时间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所有的事业单位与各级各类的行政管理机关往往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家长制隶属关系。
3.公共事业资源配置非社会化4.公共事业运行机制非效率化一方面指各事业单位间相互封闭,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
这些割据性弊端使得各个事业单位之间缺乏必要了解,一些职能相近或职能交叉的事业单位互不沟通。
加之各类事业单位,大都追求本部门的“大而全”或“小而全”,喜欢自成系统、自我满足,从而造成了公共事业资源的严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