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

合集下载

鱼我所欲也翻译以及知识点归纳

鱼我所欲也翻译以及知识点归纳

鱼我所欲也翻译以及知识点归纳鱼我所欲也全文翻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知识点:一、作家作品: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县人。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1.开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通过舍鱼而取熊掌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篇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熊掌者也。

”有何用意吗?(文章开头的作用?)(1)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通过舍鱼而取熊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作为论据证明论点;(3)语言生动形象,由浅入深,用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第一段的论证思路:首先,运用鱼和熊掌设喻,通过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然后,运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得出结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第二段的论证思路:首先,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从正面论证了“义”的存在;然后,举“万钟”的例子,又通过“乡”与“今”的对比,论证了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5.全文的论证思路:首先,运用鱼和熊掌设喻,通过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然后,运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举“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又通过“乡”与“今”的对比,再次论证中心论点。

6.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

1)举“一箪食,一豆羹”(“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阐述了要固守羞恶之心的道理,进一步论证“舍生取义”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举“万钟”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②对比论证。

将“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作对比,突出强调地论证了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使论证的观点更鲜明。

将“先前不接受施舍的行为”和“今天接受施舍的行为”作对比,突出强调地论证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使论证的观点更鲜明。

③比喻论证运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一、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能够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能够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能够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能够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假如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假如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因此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能够采纳呢?假如人们所厌恶的情况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能够干呢?采纳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然而有的人却不肯采纳;采纳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然而有的人也不肯采纳。

由此可见,她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她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然而轻蔑地、呵叱着给不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不人吃,乞丐也不情愿接受。

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很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主张“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

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二文本解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①欲:想要,希望。

②得兼:同时得到。

③舍:舍弃。

④生:生命。

⑤义:道义,正义。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解析】开篇运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通过类比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①甚:超过。

②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③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④恶:讨厌,憎恨。

⑤患:祸患,灾难。

⑥辟:同“避”,躲避。

【译文】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然而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会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然而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解析】正面阐述“舍生取义”的含义:在面临“生与“死”,“义”与“不义”的选择时,宁愿慷慨赴死,也不愿苟且偷生。

进一步强调了“义”的价值。

“甚于生者”的是“义”,“甚于死者”的是“不义”。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①如使:假如,假使。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鱼我所欲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首诗歌,《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该诗歌是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表达对世间繁华纷扰的遗憾,并表达自己追求真理和真实的愿望。

以下是对《鱼我所欲也》这首诗歌的知识点归纳:1.诗歌内容:全诗共有五句,描述了主人公宝玉对世间纷繁事物的疲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第一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描绘了南塘中秋天采莲的景象;第二句“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表达了采莲者收获莲子的过程;第三句“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表达了世间繁华事物日复一日的重复无聊;第四句“我求与人異,人与我无多”表达了主人公对追求真实和独特的渴望;第五句“不知倚著谁,而今独自无”表达了主人公的孤独和对真实存在的追寻。

2.诗歌形式:《鱼我所欲也》是一首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

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形式,要求每句五个字,每句都完整,四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3.寓意与主题:《鱼我所欲也》的寓意是反思现实社会的繁华纷争与对平静宁静生活的向往。

主题是人生追求真实与自我的探索。

诗歌通过描绘南塘中采莲的雍容美丽,折射出主人公对世间琐事的疲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世间繁华的无奈和追求真实的愿望。

4.诗歌风格:《鱼我所欲也》采用自由、自然、清新的风格,以自然景物为比喻,抒发主人公对于世俗繁华的厌倦和对自由真实的追求。

诗歌语言简练,形象生动,通过对莲花、莲子等自然物象的描绘抒发主人公的情感和心境。

5.影响与评价:《鱼我所欲也》作为《红楼梦》中的重要篇章,展现了曹雪芹诗歌才华和对现实社会的触动。

它以它丰润典雅的语言和对世界现象的独特思索,引发了读者对现实人间的思考和内心世界的深入反省。

这首诗歌以真实自然的描写展现了曹雪芹的才情与心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总之,《鱼我所欲也》是一首表达对世间繁华纷扰的疲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的诗歌。

它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了主人公对世间琐事的无奈和对寻找真实自我的追求。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一、前言本文档旨在对《鱼我所欲也》一文进行全面的知识点整理,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文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下文将按照文本的章节进行详细的内容剖析和解读。

二、第一章:鱼1.1 鱼的意象和象征意义1.1.1 鱼在文学作品中的常见象征含义1.1.2 与鱼有关的文化和宗教符号1.1.3 与鱼相关的民俗和传说1.2 鱼的生物学知识1.2.1 鱼的分类和解剖结构1.2.2 鱼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1.2.3 鱼的繁殖和生长过程1.3 鱼类资源利用和保护1.3.1 鱼类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现状1.3.2 鱼类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措施1.3.3 鱼类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三、第二章:我2.1 个人意识和自我认知2.1.1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2.1.2 自我认知与自尊、自信的关系2.1.3 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自我实现的路径 2.2 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2.2.1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2.2.2 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和转换2.2.3 个人在社会角色中的责任和义务2.3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3.1 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2.3.2 个人发展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2.3.3 社会发展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四、第三章:所欲3.1 欲望的本质和分类3.1.1 欲望的心理基础和作用机制3.1.2 欲望的分类及其特点3.1.3 欲望对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2 欲望的满足和调适3.2.1 欲望满足的途径和方法3.2.2 欲望调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2.3 欲望导向与理性选择的平衡3.3 永恒欲望与个人价值追求3.3.1 永恒欲望的意义和表现形式3.3.2 个人价值追求与欲望的关系3.3.3 欲望的限制与个人的道德选择五、附件附件1:《鱼我所欲也》原文附件2:相关图片资料附件3:相关研究论文和专著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1:法律名词定义2.法律名词2:法律名词定义3.法律名词3:法律名词定义注:本文档仅供参考,若需详细解读和原文解析,请查阅正式出版物及相关学术资料。

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鱼我所欲也》一、重点实词1.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

、同“欤”,句末语气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先前,从前。

2.其他重点实词(1)生,亦我所欲也:喜爱。

(2)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所恶有甚于死者:讨厌,憎恨。

(4)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超过,胜过。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7)贤者能勿丧耳:丧失。

(8)蹴尔而与之:踩踏。

(9)乞人不屑也: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10)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

(11)妻妾之奉:侍奉。

(12)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

二、重点虚词1.而: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

②蹴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表顺承。

2.于: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对于。

3.为:①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

三、句子翻译(加粗字词为翻译重点字词)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但我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四、问题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字词归纳

《鱼我所欲也》字词归纳

❖ 而:连词
❖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表示并列,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示转折,却
❖ 呼尔而与之
表示修饰,不译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表示修饰,不译
❖ 乡为身死而不受
表示修饰,不译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表示修饰,不译
❖ 三、古今异义 ❖ 1.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钟 ❖ 古义:一种量器 ❖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 2.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 ❖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 四、词类活用 ❖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
❖ 五、特殊句式 ❖ 1.判断句 ❖ 例句:鱼,我所欲也。 ❖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
爱的东西。 ❖ 2.省略句 ❖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
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 “我”。 ❖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 舍。
六、虚词 之:
❖ 助词 ❖ 行道之人弗受 ❖ 此之谓失其本心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代词 ❖ 呼尔而与之 ❖ 人皆有之 ❖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于:介词
❖ 这种作法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 5.得
❖ 得到,拥有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 通“德”,感激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6.尔
❖ 助词
例句:呼尔而与之
❖ 代词,你 例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 7.为
❖ 为了 例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
例句: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二、通假字 ❖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辟”通“避”,躲避。 ❖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 “辩”通“辨”,辨别。 ❖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与”通“欤”,语气词。 ❖ 5.乡为身死而不受 ❖ “乡”通“向”,从前。

九年级下册 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3篇 鱼我所欲也

九年级下册 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3篇 鱼我所欲也

4.重点词语 (1)二者不可得兼 。( 得兼:同时得到或占有。 ) .. (2)如使人之所欲 莫甚于 生。( 欲:想要;甚于:比„„更重要。 ) . .. (3)非独 贤者有是心也。( 非独:不仅。 ) .. (4)此之谓 失其本心 。( 谓:叫;本心:天性,天良。 ) . .. (5)所恶 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 . (6)舍生而取义 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 ) . (7)贤者 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 ) ..
人教版
语文
第3篇 鱼我所欲也
一、词语积累 1.通假字 (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我而为之。( 通“德” ,恩惠,这里是感谢的 . 意思。 ) (2)乡 为身死而不受。( 通“向”,从前。 ) . (3)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 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 . (4)故患有所不辟 也。( 通“避”,躲避。 ) . (5)万钟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 . 通“辨”,辨别。 )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宫室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
(8)故不为苟得 也。( ..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
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 (9)所识穷乏 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 ) ..
二、文言句式 1.倒装句
(1)万钟于我何加焉?( 宾语前置,应为“万钟于我加何焉” )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宾结构后置,应为“是故所欲于生者 有甚” ) 2.省略句 (1)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 ”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 (2)舍生而取义者也。( 省略主语“我” ) 3.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归纳一:解词苟得:不合理的取得,此处指“苟且偷生”。

患:灾难、祸患。

辟:通“避”,躲避。

如使:如果,假使。

凡:凡事。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由是:由于这样。

是故:因此。

独:唯独。

是;此,这。

贤者;贤德的人。

勿丧;不丢失。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豆:古代食器,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他食品。

呼;呼喝(轻蔑,对人不尊重)。

蹴;踢。

乞人;乞丐。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屑:认为……值得万钟:指优厚的俸禄。

辨:分辨,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

美:华丽,华美。

奉:侍奉。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词。

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

乡:通“向”,原先,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已:停止。

本心:天性,天良。

(舍生取义的向上之心)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归纳二:通假字:辟:通“避”,躲避。

得:通“德”,恩惠。

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原先,从前。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归纳三:成语:舍生取义:为道义及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归纳四:思路:1.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通过比喻论证方式得出舍生取义中心论点,并以正反对比论证进一步阐述中心论点。

第一层(鱼……舍生而取义者):比喻论证得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生……有不为也):正反对比论证具体分析,阐述中心。

第三层(是故……勿丧耳):进一步说明每个人都有舍生取义的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归纳五:向善心理。

.2.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通过举例论证以及对比论证进一步阐述中心论点。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死时,能考验人的品格。

(正面论证舍生取义)第二层:第四自然段:以有的人不辨礼仪而接受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反面论证舍生取义)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归纳六:.写作手法1.比喻论证:以具体的鱼熊掌比喻抽象的生与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比喻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一、概述
《鱼我所欲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一段描述。

该段文字出现于第五十二回中,是贾母询问宝玉的心愿时,宝玉回答的话。

这段文字精辟地揭示了人性欲望的本质和人们不同的追求。

二、主要内容
⒈人性欲望的本质
鱼我所欲也,乃鱼之欲自保全其性命而已。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追求欲望的本质,即追求自身的生存和保全。

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来追逐欲望,而这种欲望多是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

⒉人们的不同追求
吾所欲者,岂独鱼乎?宝玉接着说道,人的追求不仅仅是鱼所追求的生存,还包括其他更高层次的欲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无论是地位、权力、财富,还是美丽、智慧、爱情等等。

每个人对于欲望的追求都不尽相同。

⒊欲望之中的矛盾
人们的欲望常常会产生矛盾。

宝玉继续说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在追求欲望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和挑战。

即使在追求欲望的道路上面临巨大的困难甚至生死的抉择,人们仍然会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他们心中所认为最好的东西。

三、本文涉及附件
本文附带的附件内容包括《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完整的篇章内容和相关研究资料。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欲望
指人们对于物质享受或精神满足的强烈愿望。

⒉本能
指生物体内部拥有的自然而然的行为反应。

⒊追求
指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不懈努力的行为。

五、全文结束。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一、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那么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由是那么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那么生,弗得那么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译文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假设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失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坚持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欢的,大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假设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但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越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规避。

假设人们所喜欢的东西没有超越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活的手腕,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假设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越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腕就可以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可以规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欢的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只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可以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九年级语文下鱼我所欲也4知识点分析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鱼我所欲也4知识点分析苏教版

鱼我所欲也4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孟子主X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主X。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

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

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二)学法引导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抓住那些表述作者观点的语句和作者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以此来剖析作者的“舍生取义”的思想,并逐步培养分析判断能力。

另外,反复朗读,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了解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

(三)审美鉴赏生动透彻的修辞美本文在论说道理的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说理生动明白、深刻透彻。

“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告诉人们择优而取的道理。

“一箪食,一豆羹”的比喻,证明“义”重于“生”的论点,突出了主题。

生和义的对比中突出了舍生取义之人的高大形象。

“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的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

排比更是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重点难点突破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析]本题旨在从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同时初步了解作者说理的思路及其好处。

[参考答案]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内容梳理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内容梳理 苏教版

《鱼我所欲也》(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疏通文义一词多义1. 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给例句:呼尔而与之2. 而表修饰例句:蹴尔而与之转折连词,却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并列例句:舍鱼而取熊掌者也3. 于比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对于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4. 是这种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作法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5. 得得到,拥有例句:二者不可得兼通“德”,感激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6. 为(wèi)为了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wéi)做,接受例句:(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通假字1.“辟”通“避”,躲避。

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2.“辩”通“辨”,辨别。

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3.“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4.“与”通“欤”,语气词。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5.“乡”通“向”,从前。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古今异义1. 钟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2. 是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特殊句式1. 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三)文章主旨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苏教版知识精讲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苏教版知识精讲

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鱼,我所欲也》学习目的: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过程]一、简介1、作者孟子(约前372 一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今某某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X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课文题解《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主X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

提出“舍生取义”的主X。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

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

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二、思考1、孟子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鱼,我所欲也》的文体有什么特点?3、在课文中作者发表了什么观点?4、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三、生字正音记形。

箪(dān)苟得(gǒu)不屑(xiè)四、课文分析第 1 段1、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综合复习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综合复习 苏教版

第一段: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是人所共有的美德。

中心: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鱼我所欲也》理解性检测题(答案)(一)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一书,此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概括选段的内容。

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是人所共有的美德。

3、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中哪一句话概括全篇的大意?(或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所欲有甚于生者”指的是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的是不义。

因此,为了义可以不为苟得也,为了反对不义可以患有所不辟。

这是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证明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比生命更宝贵的是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是不义。

接着从反面论正,说明人之所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5、对于作者的观点,一向有不同的意见,你是如何理解的?请阐述理由。

(二)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 苏教版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胜。

①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②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③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④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⑤郭:外城。

⑹环:包围。

⑦而:表修饰⑧表转折也,①句首语气词,表议论。

②之:代词,代城③者:----有利条件④者:-的原因。

⑤是:指示代词这⑥城:城墙也。

①池:护城河。

②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③坚利:坚硬牢固/锋利③委:放弃、丢弃;④而:连词,表顺承;⑤去:离开。

①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②以,凭借③封疆:划定的疆域的界限。

④固界:巩固边疆。

⑤山溪:地势;山河。

⑥威:威慑⑦利,锐利。

⑧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下同。

⑨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⑩之,到;至:极点。

⑾亲戚:内亲外戚,包括父系母系亲属。

⑿畔:通“叛”,背叛。

①顺:归顺,服从。

②以:凭借③故:所以。

④有:副词,要么一、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的君主,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发动战争就罢了,发动战争就一定能成功。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一、原文、译文和注释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具有几样东西。

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甚,超过,胜过;故,所以;为,做;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4.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恶,厌恶;患,祸患;辟,同“避”,躲避。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使,如果,假使;莫,没有(什么);者,代指方法;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6.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由是,通过某种办法;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非独:不单,不仅。

丧,丧失。

之,代词,指“是心”。

9.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

箪(dān),古代盛饭的竹器;食,食物,指“饭”。

羹(ɡēnɡ),带汤的汁肉。

1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然而,如果你(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或践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与,给;行道之人,指过路的饥民。

蹴:践踏。

不屑:不愿意接受。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钟,古代的量器。

则,连词,表假设。

辩,同“辨”,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

1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为(wèi),为了;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

奉:侍奉。

得我,感激我的恩德;得,同“德”,感激恩德;与,同“欤”,“吗”“么”。

1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乡:“向”,从前。

已,止而不为。

是:此,这。

14.此之谓失其本心。

(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本来的思想(丧失了“义”)。

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

二、解释文言虚词1.而(1)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表并列)(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表假设,就)(4)呼尔而.与之(表修饰,着)(5)向为身死而.不受,(表转折,却)2.于(1)所恶有甚于.死者,(比)(2)万钟于.我何加焉!(对)3.则(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就)(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4)弗得则.死(就)4.之(1)得之.则生,(代词,一箪食,一豆羹)(2)为宫室之.美(助词,的)(3)此之.谓失其本心。

(助词,无意义)(4)人皆有之.(代词,“是心”,这种思想。

)五、课文重点理解1.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2.概括段意:第一段: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第二段:运用例证说明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第三段:再举例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3.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作用:以鱼和熊掌设喻,深入浅出地区别出“生”和“义”的价值高下,引出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作用:从正反两方面鲜明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4.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

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答: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仁人志士为了崇高的理想而“舍生取义”。

请列举几例,简述他们的言或行。

参考:(1)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3)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枪口,宁可倒下,也不屈服;(4)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6.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

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7.本文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答:(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

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

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

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

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8.举例分析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修辞:排比。

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

(举例略)作用: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9.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舍生取义”这一道理的理解?答:(1)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

(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

(3)“舍生取义”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有其现实意义,这一观点仍然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

10.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的时候,一定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11. 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答: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

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12.孟子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张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7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