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分合”轨迹述论——兼评萧统、刘知几文史观
浅析萧统的基本文学思想
浅析萧统的基本文学思想摘要:萧统的文学观念,主要体现在用儒家的思想评价诗文。
尊帝王、重讽谏、宣孝心、美教化、厚人伦,贯穿于《文选》的选文定篇之中。
他试图用诗文的形式,改造社会,维护封建统治,使诗文成为“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
萧统的思想基本上是儒家思想,同时,又兼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他对陶渊明等隐士的企羡,也可见他受了道家的某些影响。
而不废娱情,注重通变的文学思想在齐梁时期迫求“新变”的文学思潮中, 仍然保持了一种中正趋新的儒雅风度。
关键词:萧统文学观念儒家《文选》萧统(501—531)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兰陵(在今江苏丹阳市)人,南朝梁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天监元年(502)两岁时便被立为皇太子,及至天监十四年(515),他开始协助梁武帝处理政务,成为实际上的“副二”之君。
普通七年(526),其母丁贵嫔亡故,萧统轻信道士之言,在丁贵嫔墓侧埋下蜡鹅等物以压不详,不久,事情暴露,他失去了梁武帝的欢心,又因不能自明其意而“惭慨”交并,终在中大通三年(531)郁郁病殁,时年三十一。
死后,谥曰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其父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在齐代,萧衍与竟陵王萧子良友善,子良爱好文学,开西邸,招文学之士,与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诸人游,号称“八友”。
此后历任中书监、大司马、骠骑大将军、相国等要职。
先后封为建安郡公、梁公、梁王。
终于在齐中兴二年(502)三月,齐和帝禅位于梁王萧衍。
萧衍于天监元年四月即皇帝位,建立梁朝。
其母丁贵嫔,名令光,谯国(今安徽毫县)人,世居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生于齐永明三年(485),卒于梁普通七年(526),年四十二。
《梁书·丁贵嫔传》说:“贵嫔性仁恕,及居宫内,接驭自下,皆得其欢心。
不好华饰,器服无珍丽,未尝为亲戚私谒。
及高祖弘佛教,贵嫔奉而行之,屏绝滋腴,长进蔬膳。
受戒日,甘露降于殿前,方一丈五尺。
高祖所立经义,皆得其指归。
评萧统的《陶渊明集序》文化研究论文
评萧统的《陶渊明集序》文化研究论文萧统(501-531)是中国文学史上有重大贡献的文章选家,其伟绩有二:一是主持编纂我国第一部文章总集《文选》,以选家独到的眼光,保存了我国许多优秀文化遗产;自《陶渊明集》出,评注蜂起,未艾至今。
而萧统亲自撰写的《陶渊明集序》(以下简称《序》)则是近1500年来准确评论陶渊明其人其作之开山篇什。
有萧陶百年之遥,人事了无瓜葛,其言也应真实可信;虽陶萧百年之隔,然社会背景仍相似乃尔,其心也该灵犀相通,萧《序》果然如此。
一《序》文第一部分论述陶渊明归隐原因。
《序》文论述陶渊明归隐的社会原因时说:“齐讴赵舞之娱,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镳之游,侈袂执圭之贵,乐则乐矣,忧亦随之。
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继。
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此,若泄尾闾。
”这正是当时社会的生动写照。
尽情的声色之娱,精美的饮食享受,盛大的出游,显赫的地位,可谓极尽人间之乐也,然而倾刻间丧身毙命,荣华富贵顿时化为乌有。
在这贪士蜂争的社会,智者贤人如履薄冰,归隐便是合情顾理的事了。
然而,恰恰是这生命和鲜血,唤醒了人们对人生的觉醒。
越是无情的杀戮,越显示生命的价值。
人们执著人生,又苦于生命短促,更何况避祸无门,其内心痛苦,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晋书阮籍传》)。
是什么原因呢?“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咏怀》)在“华亭鹤唳不可复闻”之前,就有“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
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陆机《门有车马客行》)的哀叹。
萧统《序》文里说的“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正是这种对人生自我价值的认识。
陶渊明也不例外,“也不能忘掉‘死’”《鲁迅语》。
他说“从古皆有没,念之心中焦”(《己酉岁九月九日》)。
“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游斜川》)。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荣木》)。
他既改变不了这个现实,又强烈地执著人生。
因此,《序》文分析道:“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
萧统诗文研究
萧统诗文研究萧统 (公元 1296 年 - 公元 1370 年),字德施,号灵渊,浙江绍兴人,是明朝初期著名的文学家、文史学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文评论家之一,其诗文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萧统一生致力于文学事业,其对诗文的品鉴和批评独具慧眼,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见解。
他主张诗文创作应该注重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倡导“真情实感”的文学创作理念,被誉为“诗文复古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萧统的诗文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其作品中表现了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其代表作品有《逍遥游》、《桃花源记》等,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萧统诗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进程,探究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同时,萧统的诗文作品也为后世文学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和借鉴,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和艺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拓展:1. 萧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文评论家之一,其诗文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诗文作品体现了“真情实感”的文学创作理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萧统的《逍遥游》和《桃花源记》等代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作品表现了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为后世文学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和借鉴。
3. 萧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史学家之一,他的一生致力于文学事业,对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对萧统诗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进程,探究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略述刘知几《史通》的文史观——兼析其形成原因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OF J I XI UNI V ERS I T Y
Vo I . 1 3 N o . 1 O
0c t . 2 01 3
文章编号 : 1 6 7 2— 6 7 5 8 ( 2 0 1 3 ) 1 0—0 1 3 9—3
略述 刘 知 几《 史通》 的文 史观
— —
兼析其形成原 因 . 淮北 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 院, 安徽 淮北 摘
2 3 5 0 0 0 ; 2 . 安徽大学 , 安徽 合肥
2 3 0 0 3 9 )
要: 刘知几《 史通》, 为中国古代 史学理论的代 表性 著作。其 中重要 原 因在 于 当时他提 出许 多具有代 表
・
1 3 9・
第l 0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2 0 1 3生
《 晋书》 作者 皆当代词人, 远弃史、 班, 近宗徐、 庾。夫以饰 拜授, 必推文士。遂使握管怀铅, 多无铨综之识 ; 连章累牍 , 当时莫之敢侮。 ” ¨ 2 在文 彼轻薄之句 , 而编为史籍之文, 无异加粉黛于壮夫, 服绮纨 罕逢委婉之言。而举俗共以为能,
“ 盖史之为用也, 记功司过, 彰善瘅恶, 得失一朝, 荣辱 刘知几对于华丽的词藻的反感, 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 千载。 ” l 2 这一句当为《 史通》 著作的核心理念。著史依赖 下文有论述, 在这里就不再重复。刘知几认为历史叙事简 文字书写, 文学与历史以此发生关系。刘知几主张:
于高士矣。 ” _ 2 这句话直接区别史家与文学家之间的差别 学骄俪文风的弥漫下, 史学受到的影响, 不仅仅是史学的著
性、 专业性 的观 点和认识 , 总结 中国古代史书编撰的理论和 方法, 其 中不仅有“ 实录” “简洁” 等史 学编撰理 论的探
史通文史关系析论
史通文史关系析论《史通》中的文史关系矛盾,文学研究者和史学研究者都会注意到它。
从先秦的文史不分到汉魏六朝的文史独立,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演进过程,对于历史中怀着不同禀赋的个体来说,亦会在其身上留下烙印。
史学时代而具文才,文学时代而具史才,若才馁即喑哑其声,若才盛即发为抗辞。
作为文学时代的史学家,刘知几以骈偶之文掎摭新史旧史,在《史通》中以文衡史,表现出文学的历史观;又以史律文,表现出历史的文学观。
一、从“文之将史,其流一焉”到“文之与史,较然异辙”刘知几认识到了个体禀赋与学术演进的关系,他在《核才》篇描述了文史之间从合到分这一历史过程:昔尼父有言:“文胜质则史。
”盖史者当时之文也,然朴散淳销,时移世异,文之与史,较然异辙。
故以张衡之文,而不闲于史;以陈寿之史,而不习于文。
其有赋述《两都》,诗裁《八咏》,而能编次汉册,勒成宋典。
若斯人者,其流几何?[1](P250)孔子所言之“史”本为文辞繁多之义,而刘知几径以其为历史撰述,并藉此谈论上古时代文史密不可分的关系。
又如:“昔夫子有云:‘文胜质则史’,故知史之为务,必藉于文。
”[1](P180)“‘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史云史云,文饰云乎哉?”[1](P528)这一时代的“文”具有和“史”一样的功能,可以劝善惩恶,所以刘知几说: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国风,以察兴亡。
是知文之为用,远矣大矣。
若乃宣、僖善政,其美载于周诗;怀、襄不道,其恶存乎楚赋。
读者不以吉甫、奚斯为谄,屈平、宋玉为谤者,何也?盖不虚美,不隐恶故也。
是则文之将史,其流一焉,固可以方驾南、董,俱称良直者矣。
[1](P123)刘氏强调当时“文之与史,其流一焉”,是由于“周诗”、“楚赋”皆如《春秋》一样可进行道德批评。
屈平、宋玉“可以方驾南、董”,不是因为其藻采,而是因为他们“不虚美”、“不隐恶”。
汉魏以降,文史殊途,各自从经学中独立而出,在六朝都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
但这一时代“文”愈来愈趋于骈俪雕饰,悖离了文史合一时代“文”的本义。
刘知几《史通》(一)
刘知几《史通》(一)按:《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兼有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方面内容,是集唐以前史论之大成的论著。
刘氏的历史观值得重视是:反对"历史的宿命论",反对以成败论英雄之正统历史观。
他甚至不主张"内中国而外夷狄"的大汉族主义的历史观。
《原序》长安二年,余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于门下撰起居注。
会转中书舍人,暂停史任,俄兼领其职。
今上即位,除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其兼修史皆如故。
又属大驾还京,以留后在东都。
无几,驿征入京,专知史事,仍迁秘书少监。
自惟历事二主,从宦两京,遍居司籍之曹,久处载言之职。
昔马融三入东观,汉代称荣;张华再典史官,晋朝称美。
嗟予小子,兼而有之。
是用职思其忧,不遑启处。
尝以载削余暇,商榷史篇,下笔不休,遂盈筐箧。
于是区分类聚,编而次之。
昔汉世诸儒,集论经传,定之于白虎阁,因名曰《白虎通》。
予既在史馆而成此书,故便以《史通》为目。
且汉求司马迁后,封为史通子,是知史之称通,其来自久。
博采众议,爰定兹名。
凡为廿卷,列之如左,合若干言。
于时岁次庚戌,景龙四年仲春之月也。
《内篇六家第一》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外篇》言之备矣。
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
榷而为论,其流有六:一曰《尚书》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传》家,四曰《国语》家,五曰《史记》家,六曰《汉书》家。
今略陈其义,列之于后。
《尚书》家者,其先出于太古。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故知《书》之所起远矣。
至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百篇。
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
”《尚书璇玑钤》曰:“尚者,上也。
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
”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
” 推此三说,其义不同。
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
萧统的文学观和《文选》
萧统的文学观和《文选》萧统(570-648年),字肃之,江都(今属江苏扬州)人,唐朝初年的重要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他是北魏时期文学家萧衍的后人,家学渊源,对于文学艺术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萧统的文学观主要体现在他的文选《文选》中。
《文选》是唐朝初年的一部文集,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收录了唐初至初唐时期的名士名篇,内容涵盖了文、史、子、集等多个方面,体裁丰富多样。
萧统在编选《文选》过程中,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力图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特征。
首先,萧统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以艺术性为导向,追求美感的产生和艺术的触动。
在《文选》中,他重点收录了一些富有艺术性的作品,如古诗、歌辞、乐府、颂赋等,通过运用音韵、抒情、形象等手法,展示出优美的文学风采。
他认为文学的艺术性可以通过表达作者的情感、塑造形象、展示意象等方式实现,这也成为了后来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
其次,萧统在《文选》中注重思想内涵的表达。
他认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艺术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思想性和启示性。
他关注作品所呈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倡导以文学作品表达和传递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
在《文选》中,他收录了一些涉及政治、伦理、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篇章,通过文字的表达,探究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发展。
这种强调思想内涵的观点体现了萧统对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萧统在编选《文选》时注意了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以真实的情感和体验为基础,具有可信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
在《文选》中,他收录了不少生动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抒发,通过文字将作者的真实生活和体验呈现给读者。
他反对虚构和假想,主张文学作品应该紧扣现实生活,与读者建立起真实和亲近的联系。
总而言之,萧统的《文选》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对文学的主张。
他注重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思想内涵和真实性,追求艺术的美感,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倡导真实和可信的描写。
“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刘知幾文史观再认识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摘要:刘知幾通过对文、史流变的考察以及对文士之文与史家之文、文才与史才的辨析,指出史家之文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直事核,体现了历史叙事之美,而文士之文绮扬绣合、雕章缛彩,以之叙事,必定损害史学之实录品格,而且认为文士不懂史学义例、史家撰述宗旨,缺乏史才。
因此,他主张文史应该分离,文人不能修史。
关键词:刘知幾;文史观;史家之文;文士之文;文才;史才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210(2017)02-0051-07第33卷第2期Vo l.33No .22017年6月Jun .2017章学诚曾指出:“叙事实出史学,其源本于《春秋》比事属辞。
”①这表明叙事是历史撰述的基本特征。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较早对史学叙事进行系统研究的史家是刘知幾,其所撰《史通》之《叙事》《言语》《浮词》《书事》《摸拟》《烦省》等篇章,对历史叙事之原则、方法、风格等进行了讨论。
魏晋以来,受绮靡文风影响,史家叙事也追逐浮华、雕饰辞藻,严重影响了史学的实录品格。
刘知幾通过对文史关系演变的考察,分析了文士之文与史家之文、文才与史才之别,既对魏晋以来之历史叙事进行了救弊纠偏,又指示了今后史家叙事的发展方向。
他指出,史家叙事应尚简、用晦,力戒妄加修饰,文人不明史书之大体、载削之指归,难以胜任修史之职。
因此,研究刘知幾的叙事理论,不能不涉及其文史观。
文学理论研究者已从文学批评尤其是文论的角度对刘知幾的文史观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这些研究不乏真知灼见,但因研究视野的限制,偏颇之论也在所难免。
②刘知幾虽“幼奉庭训,早游文学”,但对史学却情有独钟。
他曾说:“仆幼闻《诗》、《礼》,长涉艺文,至于史传之言,尤所耽悦。
”③他曾试图效法孔子删订六经,刊正群史。
“其于史传也,尝欲自班、马以降,讫于姚、李、令狐、颜、孔诸书,莫不因其旧义,普加厘革。
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盐城市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决定
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盐城市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1.10•【字号】盐政发[2013]3号•【施行日期】2013.01.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力资源综合规定正文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盐城市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决定(盐政发〔2013〕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城南新区管委会,市各有关委、办、局,市各有关直属单位:为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指导作用,经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评定,共评出盐城市第九次(2010-2011)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80项,其中:一等奖30项,决策咨询一等奖5项;二等奖70项,决策咨询二等奖15项;三等奖60项。
经市政府同意,决定对市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作者予以表彰。
希望受表彰者再接再厉,创造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全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受表彰者为榜样,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不断提高社科理论研究水平,进一步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为发展和繁荣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宏伟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盐城市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名单盐城市人民政府2013年1月10日附件:盐城市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名单一等奖(30项)1.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及其发展战略研究(著作)作者:孟尔君唐伯平2.常任制下党代表的询问和质询权及其科学运行作者:何峻3.政治共识的时代需求与有效构建作者:李德新4.人际沟通与礼仪(著作)作者:王英姿杨朝晔5.社会转型与政治调控: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框架(著作)作者:陈正群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史研究(著作)作者:孙建华7.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及其“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作者:李建宇8.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实效性作者:张勤9.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企业民主管理研究作者:王强10.国际贸易救济法律问题研究(著作)作者:朱广东11.突破性创新、互补性资产与企业竞争优势作者:蔡建华12.内部控制建设下基于BPR的企业信息化实施-以中国联通为例作者:姚晓蓉13.消费者行为学(著作)作者:肖立14.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盐城》(著作)作者:《盐城》课题组15.《登科记考补正》考补(著作)作者:许友根16.穿越历史的忠奸之辨--庚子事变中五大臣被杀研究(著作)作者:陆玉芹17.清末民初社会新万象(著作)作者:王骅书18.尚书语体研究(著作)作者:朱岩19.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著作)作者:柏红秀20.泰州学派启蒙思想研究(著作)作者:林子秋21.高中生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著作)作者:戴斌荣22.高校学术管理多元主体的权力耦合机制研究(著作)作者:吴丽萍23.语文科本体论基础(著作)作者:史成明24.高深知识论--基于大学的研究(著作)作者:陈玉祥25.文化自觉中的太极运动(著作)作者:朱泳26.活动理论与幼儿教育(著作)作者:孙琴干27.社会风险与行为主体的伦理责任作者:庞波28.区域联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作者:刘强29.语文教科书多样化探析作者:乔晖30.王艮传(著作)作者:朱兆龙决策咨询一等奖(5项)1.关于在市属盐场组建经济开发区的调研与建议作者:张守敬2.关于我市长三角北翼金融高地建设情况的调研与建议作者:姚学龙成星群刘中明汪柏珩赵金波3.盐城经济转型升级研究(著作)作者:刘连才张伯铭4.中国廉政路径思考(著作)作者:陈建新5.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之初探--基于盐城10个县市区的调查分析作者:董强李建兵陆从峰二等奖(70项)1.江苏沿海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作者:郭峥嵘龚艳2.国家战略背景下盐城沿海开发研究(著作)作者:中共盐城市委党校(主编:朱志和)3. 扩充《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控制项目的研究--基于企业内部基本配制活动的控制作者:滕晓梅4.盐城年鉴(2011)(著作)作者: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5.英语介词界标的隐现机制研究(二)作者:刘平6.陶渊明诗歌的美育特质作者:王英姿7.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黄志纯张林龙朱正湖李建国刘华8.江苏阜宁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分析作者:马永明9.对推进老年公寓建设问题的现实思考作者:李凤祥10.党建探微(著作)作者:商兆鑫11.农民平等就业权在《就业促进法》中的缺陷与完善作者:丁大晴12.列宁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研究(著作)作者:曹明13.生态文明的历史定位--论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真文明作者:徐海红14.经济政治良性互动视阈下的“包容性增长”作者:李建兵15.体制改革是权力防腐的治本之策作者:彭亮太16.儒家和谐理念视阈下的民事诉讼模式向度作者:陈群17.两种意识形态理论的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一个分析框架构建的初步尝试作者:魏崇辉18.关于我国民事诉讼中和解性质的探讨作者:孙信之19.现代性社会心态的道德哲学分析与调适作者:张廷干马向真20.风险社会党的忧患意识作者:宋敏21.“上行”与“下效”--对两汉“崇俭抑奢”风尚的再探讨作者:杨国誉晋文22.苏北农村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作者:沈妉23.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中国产出影响的实证研究作者:赵永亮干杏娣熊德平24.股市过度波动的检验--基于上海A股市场的研究作者:季健25.欠发达地区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以苏北地区为例作者:程宏如26.中小企业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陈素琴陈爱成周俊兰27.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促进沿海经济发展--基于江苏沿海经济带利用FDI业绩与潜力分析作者:接玉芹28.基于江苏沿海开发生态实现的生态伦理原则研究作者:刘振亚29.企业财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著作)作者:宋永春30.后金融危机时代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作者:季红31.经济复苏背景下的道琼斯指数与中国股市关系的实证检验作者:李献刚32.后金融危机时代科学消费观的构建作者:王志国33.政府转型模式与转型绩效:中国经验作者:李琦34.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作者:常玉苗35.区域开发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律研究(著作)作者:刘吉双36.基于生态足迹变化的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定量研究作者:王亮37.水浒寻根(著作)作者:浦玉生38.论本雅明的经验观作者:蒋继华39.论康拉德非洲丛林冒险题材的“陌生化”作者:岳峰40.凯萝·邱吉尔《心之所欲》之家庭伦理叙事探究作者:毕凤珊41.闻一多和徐志摩的新诗格律理论与创作异同论作者:卢惠余42.晚明社会世俗现象研究--从艺术设计视角(著作)作者:王文广43.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著作)作者:王红梅44.深生态意识自然观:一种新的生存规范的启蒙作者:蔡宝玺45.试论中国当代家庭观的演变对家庭产生的效应作者:刘正萍46.含笑看泰华请各立一峰--袁枚《子不语》研究(著作)作者:王正兵47.论“新小说”的叙事话语及其构成作者:姚公涛48.六十年沧桑:知识分子话语的“失落”与“回归”--以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中“京派”文学史表述为例作者:孙晓东49.说任意性易、说理据性难的原因分析作者:李二占50.南齐书校议(著作)作者:丁福林51.稻作农耕与日本民族的稻作文化性格作者:叶磊惠富平52.江苏民歌《茉莉花》兴盛背后的权力政治与意识形态研究作者:周晓燕53.崛起中的创业型大学:基于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视角(著作)作者:易高峰54.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热点研究(著作)作者:陈阳5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度研究(著作)作者:高汝伟56.医德百例(著作)作者:刘晓滇57.护理伦理与法规(著作)作者:秦红兵李燕58.建国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著作)作者:李箭59.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认同机制作者:徐东60.高校图书馆青年馆员“组织归属感”实证研究--调查、分析与对策作者:潘松华孙素云张智松61.试论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作者:沈晓梅谢莹62.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作者:陈宪民63.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大学本质的回归--基于政策的视角看日本大学在产学合作中的特征作者:丁建洋64.数字图书馆智能化服务及其关键技术探析作者:程风刚65.交际法与对外汉语教学作者:吉照远66.德育的批判精神作者:顾瑾67.民法总论(著作)作者:吴一平68.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作者:李萍69.广开思路拓宽渠道--进一步加大文物征集的工作力度作者:孙国栋70.党委组织部门新闻发言人探索(著作)作者:中共东台市委组织部(主编:童健)决策咨询二等奖(15项)1.基于公地悲剧理论的共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环太湖旅游区为例作者:衣传华2.广西节约型园林绿化考察报告作者:许国兴3.以高新产业引领盐城临港产业带的发展作者:戴宴清赵坚4.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实践探索作者:戴红春陈文俊5.探索实践创新(著作)作者:中共射阳县委组织部(主编:卞长春)6.江苏物流业创新模式研究作者:葛劲松谢毅敏吕梅生7.新能源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者:郭宗林虞华陈光亚程鑫8.对江苏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作者:殷殷9.盐城市沿海滩涂开发利用研究作者:高爱军10.当前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探讨与分析作者:翟永荣11.微型金融组织发展的比较优势与建议措施--基于普惠制金融分析视角作者:陈鸿祥12.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作者:皋艳13.盐城市城镇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与社会支持作者:伏干14.稳房价稳预期稳市场--盐城市探索建立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商品住房价格调控机制作者:路启龙15.我国小宗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原因探析及反思作者:虞华戴秀艳程鑫三等奖(60项)1.推行约谈制度--完善商品房预售方案管理作者:季峰孙静徐松红2.浅论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财务管理与监督作者:郭爱宁3.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作者:张亚军4.试论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者:章邺5.李清照与鱼玄机女性意识比较研究作者:宋冬霞6.“活着”,别无选择--重读《鲜血梅花》作者:莫小英7.学生需求视角下的网络形成性考核平台优化设计作者:谢毅敏8.论中式英语被接受的限度及启示--基于英汉对比的分析作者:郁步利9.从“墨菲法则”看科技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作者:张磊10.志愿者活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突破口作者:杨军11.城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指标的差异比较:基于元分析的视角作者:张军华姚梅林12.控制高校债务风险确保高校可持续发展作者:张雷13.区域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导读服务创新研究--以盐城地区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导读服务为例作者:陈爱华14.职业生涯过渡模式与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作者:蔡静15.构建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运行机制的思考作者:项仁新16.基层文化建设要在“服务”上做好文章作者:林进17.关于基层国税干部思想现状的调研与思考--以苏北某县国税局为例作者:吴泉芳陈炳辉顾道军董青宇18.“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关于江苏省射阳县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报告作者:曹兆兵刘德金19.道路运输企业资产重组的探索与实践作者:贾秀全张成20.论律师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作者:郁海波21.对党内开展批评的难点的调查与思考作者:车金良22.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现实意义与路径选择作者:葛雪梅23.毛泽东推行廉政建设的主要成就和经验作者:曹晋杰24.国家战略视野下的地方文化品牌建设研究--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作者:徐贵耀25.关于“人肉搜索”的道德思考作者:陈勇军26.农民工社会性排斥问题探析--基于社区融合的视角作者:罗兴奇27.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论纲(著作)作者:陈根杨军28.儒学的日本化进程及其特质分析作者:钱露露29.江苏沿海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作者:陈洪全30.江苏沿海地区外贸竞争力的提升策略作者:陈宏付31.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作者:严安32.江苏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效益提升的实证研究作者:程翠凤3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必然性博弈分析作者:王芳34.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物流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研究作者:郑恒斌35.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探究作者:丁海燕36.房地产调控与中央地方关系的重构作者:李菊英37.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契约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作者:周淼张志华38.身体消费的现代性悖论作者:吴加才39.会计盈余、现金流量与企业成长性研究作者:李益娟宋永春40.雅舍梦忆--梁实秋的创作与文坛交往(著作)作者:于惠41.“文史分合”轨迹述论--兼评萧统、刘知几文史观作者:吕海龙42.真实的领悟--以康定斯基抽象艺术发展为视角作者:陈晶晶43.汉语外来词词典收词论略作者:陈燕44.从接受美学视域看林译《茶花女》作者:孙开建45.火车意象的影像文化内涵作者:周红46.党史教育基地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现状探析作者:徐城生王海燕47.胡乔木藏书及其流向作者:黄兴港48.浅析社会转型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作者:张瑞芹49.面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师教育实习变革--盐城师院赴新疆实践支教的实践探索作者:李国栋曹健50.论高水平职业联赛对国家队的供应效益--基于第19届世界杯足球赛球员来源特征研究作者:张兵51.气质四成分理论的神经基础作者:张文海52.高校科研团队激励政策研究作者:徐贵伍53.苏北地区中产阶层运动休闲特征及影响因素作者:王欣54.国学教育与党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作者:张祖洲55.开展区角活动引导早期阅读作者:汪可沁56.多民族护理学生护理英语培养模式研究作者:李正亚57.基于职业素质的医学高职人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作者:刘晓琴58.建湖民族英雄传(著作)作者:唐张新59.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作者:薛国斗鲁京铸60.试探新农村建设中县域文化遗产保护新路子作者:王登佐。
萧统、萧绎“文学独立观”的历史定位
作 为影 响过 整整一 个 时代 的魏晋 玄学 ,其 兴起 绝非 仅是 简单 的哲学 问题 ,更 是一 次社 会思 想 的大 解放 运动 。而且 其 出现也 不是 突然 的孤 立现 象 ,源
德之 《 诗学》 ,解 析神质 ,包举 洪纤 ,开源发流 ,
作者简介 :郭外岑 ( 1 9 3 5 一 ) , 男 ,甘肃武 山人 ,兰州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授 ,甘肃省唐代 文学学会 常务理事
教 的特行 个性 。如据 《 三 国志》记 载 :郭 嘉称 颂 曹
口号 ,遂把 人性 解 放 的思潮 推 向高潮 ,甚至 表现 为
畸形 或 变态 。
操 “ 公体性 自然”( 《 郭嘉传》 ) ,杨修称扬曹植 “ 体
萧 氏兄弟身上。他们抛弃传 统 “ 言志”观 ,而以 “ 缘情”和 “ 绮靡 ”为文学创作 两大新基 点,把儒家经典 、诸子
散文、历史记传乃 至应用杂 文从 文学 中排 除出去 ,终于确立文学独立存在 的 自身价值和地位。
关键词 :萧统;萧绎 ;人 的觉醒;文学 的 自 觉 ;文学独立论
中图分 类号 :I 2 0 6 . 0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 1 3 5 1( 2 0 1 5 )0 4 — 0 0 5 4 — 0 7
政 ,嫜 直 之 风 ,于 斯 行 矣 ” ,以至造成 “ 危 言 深
论 ,不隐豪强 ,自公卿以下 ,莫不畏其贬议 ”的强 大舆 论 压 力 。 而 这种 放 言 不讳 ,无所 避 忌 ,乃 至 公 卿豪 强 亦 闻之 胆 寒 的 “ 士 人 清议 ” ,正 是 人们 冲
决封 建专 制统 治 和神学 迷信 思想 所 闪现 的人性 觉醒 的理 性 光 芒 ,无 疑 具 有 极 大 的思 想 解 放 意 义 。虽
汉魏六朝文体论的发展
汉魏六朝文体论的发展
汉魏六朝文体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与五经的分类、图书的分类以及人们对典章制度的认识密切相关。
五经中的“六辞”,“八体”,实为文体论之滥觞。
汉代的图书分类,促进了文体论的生成与发展。
蔡邕的《独断》,首论君臣之八体,开文体论之先河。
刘熙《释名》,解释了典艺中的多种文体,对文体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文笔的划分,标志了文体理论走向成熟。
对诗,赋,骚的认识,构成了汉魏六朝文体论的重要内容。
汉魏六朝时期的文体论有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象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等重要著作。
《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一部诗文总集,共收录了周代至南朝梁代的诗文作品,其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
《文选》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汉魏六朝时期,文体论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例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的观点;陆机在《文赋》中则认为“夫物有奇而不同,有同而不奇”,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学者对文体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如钟嵘、颜之推等人。
汉魏六朝时期的文体论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
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从《文选序》看萧统及时人的文学观
从《文选序》看萧统及时人的文学观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收录了自先秦以来至梁的诗文辞赋,计分38类,共700余篇。
《文选》是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收录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在体裁和数量上都非常齐全,成为一部很有价值的文选本,对后世影响很大。
当然,《文选》的成就不是萧统一人的努力结果,它体现了当时一代人的文学观。
一、文学自觉:从“混沌”中走出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门。
《文选》明确了前人及同时代的文学理论家们关于什么是文学、文体分类及文学审美理论,并将这些加以实践。
在魏晋之前,关于什么是文学的问题还是比较模糊的,在《辞海》中关于什么是文学,有这样的阐释:①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
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与散文两大类。
②孔门四科之一。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
邢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
可见,中国古代关于文学的定义有别于今天。
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指的是学术,尤其是儒学。
南朝时,文学才有了独立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1/ 7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
可见,文学的概念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从模糊的整体文化中分化出来,而且文学自身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在《文选序》的第一段有精辟的论述: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
世质民淳,斯文未作。
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之时义远矣哉。
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
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
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这一段写了文学从无到有,由质到华的过程。
前人的文学可以指引后人,后人的文学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从《文选序》看萧统的文学观
从《文选序》看萧统的文学观萧统是南朝梁代的文学家,被誉为“南朝文士第一”。
他在文学创作中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尤其强调“心性”与“自然”。
从他的《文选序》中可以看出他的文学观,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萧统强调文学的“真实性”。
他在序文中提到:“夫为文断不可居说空词,无根洞,虚愚谬妄,咏虚靡,空使激烈之状。
”可以看出他排斥虚构、空洞、浮华的文学作品,注重描写真实的人物、事件和情感。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追求真实而不失艺术的表达,以传递一个真实而具有深度的人生观。
其次,萧统主张文学的“自然性”。
他说:“文章宜自然,不可妄作。
”这里的“自然”强调与自然界保持和谐与统一。
他认为作者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自然的本然本色,不应当勉强刻意地去修饰或编造。
他反对过度的舞文弄墨,主张真情实感,以及以简洁、自然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
再次,萧统强调文学的“感知性”。
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共同的情感体验。
他说:“读者有所感触,则为绝。
”文学作品不仅要展现作者的情感,也要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让读者在作品中感受到真实而深刻的人生哲理。
萧统主张通过文学作品传递人的真实感受,以启发读者的思考。
他反对用虚华的辞藻去包装空洞的情感,主张情感表达的真实与深刻。
此外,萧统在《文选序》中也反对了一些不良的文学倾向。
他对于追求名利的不正之风表示反对,提出“文章当直,即气象”的观点。
他认为文章应当直抒胸臆,真实地展示人物的气质和风貌。
他反对华而不实、浮夸夸大的文风,主张文学作品应当真实地反映人的本质和社会风貌。
综上所述,从萧统的《文选序》中可以看出,他的文学观强调文学作品的真实性、自然性、感知性,强调以真情实感传递人的感受,避免虚华做作。
他主张文学作品应当展现人物的气质、真情实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启发读者的思考。
他反对追求名利的不正之风和浮夸文风,主张真实而深刻的表达。
萧统的文学观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萧统的文学才华与政治经历
萧统的文学才华与政治经历萧统(464年—499年)是南朝宋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官员,他以出色的文学才华和卓越的才干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一位文臣楷模。
他的一生经历了不少波折,但他较高的政治声望和出色的文学成就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千古名臣之一。
萧统的文学才华萧统自幼聪颖异禀,善于学习,文笔极佳。
他年轻时发表了数篇文学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和陆机赠别》。
这篇文章充分表现了萧统高超的才华和出色的笔墨功夫,语言优美,工整流畅,充满了悲壮的情感,令人感慨万分。
其中一个经典的句子是:“拟君一樽何所玩,泪满秋林思影悴。
”这句话充分表现出了萧统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离别的悲伤之感,展现了他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感情。
此外,萧统还写过一些富有感染力和情感的诗歌,其中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被后人奉为经典之作,很受大众欢迎。
萧统的文学成就受到当时的文学界和读者的广泛赞赏,使他名扬海内。
萧统的政治经历萧统在南朝宋的时代,担任过多个不同的官职,他的政治经历丰富多彩,才干显著。
他先后担任过侍御史、尚书郎、左中郎将、散骑常侍和太子中庶子等多个重要官职。
在宋明帝刘裕的时代,萧统担任尚书郎期间,举荐了不少的贤才,增加了皇帝的民心,受到了皇帝的重视。
后来,萧统升任散骑常侍,强烈反对合并南平王氏的提议,并成功说服了皇帝不要采取这种行动。
后来,萧统病逝。
在他去世之际,他向皇帝留下了一封自述,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
这些经历表明,萧统兼备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很受当时的人员和历史评价。
萧统的思想和人格萧统是一位思想深沉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人格塑造了他完整的个性。
他崇尚道德,关注政治,秉持正义和公正的立场,反对腐败和作奸犯科的行为,同时也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养,从而在文学和政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此外,萧统还热心公益事业,在他去世之前,曾经通过一些渠道向皇帝建议废除商税,纳民伤、免伤,以使平民不再受到经济上的压迫,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从《文选序》看萧统的文学观
从《文选序》看萧统的文学观作者:杨玮来源:《人间》2016年第28期摘要:《文选序》是萧统编选《文选》所作的序文。
《文选序》集中了萧统的主要文学观点,在文论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
萧统的文学观集中体现在文质并重的文学思想,尊《诗》的正统文学观以及鲜明的文体辨析意识上。
本文通过还原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尝试对萧统的文学观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文选序》;萧统;文质并重;文体流变;尊雅黜靡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07-01梁代萧统所编选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而《文选序》则集中体现了萧统的文学观。
要了解萧统的文学观,以及这种文学观产生的原因,最直接的依据就是这篇序文。
本文将通过《文选序》分析萧统文学观的特点,并初步探析其文学观产生的原因。
一、《文选序》所体现的萧统的文学观(一)以文为本,兼收辞采——文质并重的文学思想。
首先,萧统的文学观体现为文质并重的文学思想。
南朝文学创作普遍呈现由质趋文的状态,萧统顺应文学发展的趋势,在理论上为南朝文风的这种转变作出了相关阐述。
萧统在论述“文”的起源时,将“人文”与“天文”相联系,以此来强调对“人文”的重视。
文章伊始,萧统在《文选序》中引用《易传》天文、人文之说来说明文学的发展:“《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人文”附会“天文”,以“天文”之崇高证明“人文”之重要,以提高抒情文学作品的地位。
萧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文”的“随时改变”,并提出“踵其事而增其华,变其本而加其厉”,即文学由质朴发展到华丽的递进文学观,也就是说“文”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和娱乐功能,即“入耳之娱”和“悦目之玩”。
在某种程度上,萧统在强调文质并重的同时更加强调了“文”的一面。
(二)尊古出新,重申教化——尊《诗》的正统文学观。
我们可以对《文选序》中如何体现萧统的正统思想作出分析。
回归文章伊始,萧统认为文学可以“化成天下”,这与中国秦汉以來的“风教”、“诗教”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文选·序》(萧统)原文翻译成现代文
《文选·序》(萧统)原文翻译成现代文作者或出处:萧统古文《文选·序》原文: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
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
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
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日颂。
」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
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
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
自兹以降,源流寔繁。
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
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
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诉。
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
骚人之文,自兹而作。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
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
自炎汉中叶,厥涂渐异。
退傅有「在邹」之作,降将著「河梁」之篇。
四言五言,区以别矣。
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镳并驱。
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褒赞成功。
吉甫有「穆若」之谈,季子有「至矣」之叹。
舒布为诗?既言如彼;总成为颂,又亦若此。
次则箴兴于补阙,戒出于弼匡,论则析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美终则诔发,图像则赞兴。
又诏诰教令之流,表奏牋记之列,书誓符檄之品,吊祭悲哀之作,答客指事之制,三言八字之文,篇辞引序,碑碣志状,众制锋起,源流间出。
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耳之玩。
作者之致,盖云备矣。
余监抚余闲,居多暇日。
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
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七代,数逾千祀。
萧统的文学观点
萧统的文学观点刘勰的《文心雕龙》第十六篇是《史传》篇,讲历史散文。
“史”源于古代左史记言与右史记事,“传”是对经书意旨的转授。
全篇内容大致分三部分:先是对“史”“传”文体的起源、形成及演变的介绍;二是在论述史书源流、体例演变的过程中,对晋代以前的史书做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简明辩证的评论;三是总结文体写作的方法与特色,写到了史学功用,史官建置,史家素养,史书写作格式和文字要求以及史著的得失等问题。
刘勰在《史传》篇文体论的写作上,提出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原则,继承发展了前人文体研究的理论和经验,从上述对《史传篇》的梳理中,可见刘勰确实遵循了他提出的原则。
纯文学是非功利重抒情的美文,而刘勰《文心雕龙》所论述的范围包括经、史、子部,他所说的“文”是广义的文,是包括一切语言文字写作的文章和著作的,这与杂文学所论述的'范围大致相同,但是不能说刘勰就是杂文学观或泛文学观。
从整部著作的编排上来看,《文心雕龙》上编中前五篇是“文之枢纽”,而在正式写文类的时候,刘勰是按照“有韵之文”一“韵散兼备”一“无韵之笔”的顺序编排;另外对于从第十五篇至二十五篇的无韵之各文类,刘勰是按照先专书,后单篇文章的顺序来编排。
显然这种编排并非偶然,而是作者在充分认识备种文体的文类大小和文学性强弱之后有意为之的。
在评价作品和作者思想时,我们必须回归到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当时文学的发展状况当中,虽说《文心雕龙》涵盖的范围很广,但已表现出刘勰有意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意图,当然我们认识到刘勰文学观念中不科学的地方。
从《文选》看萧统对史书的态度兼论其文学观《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诗文选集,收录了从战国至梁初750篇作品,它的编选体现了以萧统为主编的文人集团的文学观念。
清人阮元《书昭明太子(文选序>后》中云:“昭明所选,名之日文,盖必文而后选也。
经也,史也,子也,皆不可专名之为文也。
……必‘沉思’‘翰藻’,始名为文,始以入选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知几《 史通 ・ 史官建 置》 篇说 : 盖史之建 “
官, 其来 尚矣 。昔轩辕 氏受命 , 仓颉 、 沮诵实
要求和趋势 。这个现象既反映了中国古代文
学与历史著述 两科 复杂错综 的 内在纠 葛 , 也
反 映 了人 们对 于两 者 认 识 的演 变 和 深化 。近
居其职 。至于 三代 , 数 渐繁。案 《 官》 其 周 、
然而 , 著史 既 需 文 字 , 需 成 文 , 文 与 既 则
以为 继 。这 一 方 面 由于 后来 史 家 很 少 具 有 司
马迁那样的经历与修 养 , 另一方 面也 因文史 本来是既关联又不 完全相 同 的人 文学科 , 说
“ 不分 家 ” 可 以 ; 完 全 合 一 , 不 可 能 。所 , 但 又
字 的发 明 应 当 就 跟 古 人 记 录史 事 的 需 要 有
关 , 传说 中文 字的发 明者仓颉 , 故 身份便 是
中 国文 史 , 有 “ 分 家 ” 说 , 在 文 向 不 之 而
“ 黄帝之史 ” 此虽 系传说 , 。 却也 不无缘 由。
史 的发展过程 中, 又时时表现 出“ 却 分家” 的
取得 了某种存在的合 法性。刘知 几面对文 史难分 的局 面, 坚持 “ 既 分清” 又不过 于偏 激绝 ,
对, 无疑是明智的。 这
关键词 : 萧统 ; 刘知几 ; 文史观 中图分类号 : 26 1 1 . 0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0 76 2 (0 10 - 9 - 10 -52 2 1 )30 40 0 8
・---— —
9 ・— 4 - - —
第3 期
吕海 龙 : 文 史 分 合 ” 迹 述 论 — — 兼 评 萧 统 、 知 几 文 史 观 “ 轨 刘
言” “ 、 劝善惩 恶 ” “ 之为 用 , 利甚 博 , ,史 其 乃 生人之急 务 , 国家 之要 道 ” 为 。这 也 是贯 穿 《 史通》 书的立论之基 。 全
《 礼记》 有太史 、 , 小史 、 内史 、 史 、 史 、 外 左 右
读刘知几 《 通》 深感 由六朝 至唐初 , 文 史 , 是
史两科又一次 “ 分家” 的高潮 , 是文学史乃 至 思想史上非常有趣 而值得深究 的一章。
历 史 撰 述 在 中 国起 源 早 , 达 也 早 。汉 发
收稿 日期 : 0 0 2 1 2 1 - .8 0
史之名 。太史掌 国之六典 , 小史掌邦国之志 , 内史 掌 书王命 , 外史 掌书使 乎 四方 , 史记 左
言, 右史记事 。 [] 古代 为何如 此重史 , ” 刘
知 几 在 同一 篇 中指 出 , 因 史 可 以 “ 事 载 乃 记
史从 一开始便 结有不 解之缘 。古人 有 “ 六经 皆 史 ” 之 论 , 人 有 “ 经 皆 文 ” 说 。 lJ 今 六 之 《 说文解字序》 “ :黄帝之史 官仓颉 , 见鸟兽蹄
远 之 迹 , 分 理 之 可 相 刖 异 也 , 造 书 知 初
以 , 树增先生在《 杨 中国古代文史 的分合》 一 文 中说 : 《 “ 史记 》 之后 , 史开始 各行 其道 , 文 正史 的 文 学 性 日趋 淡 薄 , 学 性 逐 渐 加 史 强 。 l 是符 合 文史发 展 的基本 事 实 的。需 ” J 要说 明的是 , 此后文史虽分途发展 , 但两者 内 在的同源性仍然使它们无法彻底分离 。
萧纲的弟弟萧绎在金楼子?立言中论古之学者有二今之学者有四对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的人对不便为诗或仅仅善为章奏的人明显地表现出不屑之意而对文者的要求则是绮觳纷披宫徵靡曼屑吻遒会情灵摇荡7340这正与其兄教子的文章且须放荡意见基本一致
’
21 0 1年 5月
第 l 第 3期 8卷
上 海 大 学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un f hnhi nvrt Sca Si cs ora o aga U ie i l S sy( oi ce e ) l n
吕 海 龙
( 海大学 文学院 上海 2 0 4 ) 上 044
摘要 :萧统和 刘知几, 生活时代略有 前后 , 皆欲分 清文 史。萧统对问题 的处理 比较 简 但 单, 他在 自己主持编撰的《 文选》 中将 史著一律逐 出并仅 于《 序》 中作 出解释 而已。刘知几 面
对 林 林 总 总 的有 关 著作 , 坚持 “ 史之 分 ” 但 又看 到许 多著 作 的性 质 存 在 着“ 史难 分 ” 客 文 , 文 的 观现 象 。 于是 他把 所谓 “ 记 小 说 ” 门别 类 , 据 不 同 内容 , 予 不 同评 价 , 得 这 些 作 品 偏 分 根 给 使
契 。 [] 许慎 撰 , 玉裁 注《 文解 字 注》 ” ( 段 说
上海古籍 出版社 ,9 8年 版 , 7 3页 。 可 18 第 5 )
见 文 史 一 家 的事 实 与观 念 从 源 头 以至 今 日都
存在着 。像《 尚书》 《 传》 《 、左 、 国语 》 这样 的
文献 , 文史两科 都视 之为 古代经 典。而 司马 迁《 史记》 的出现和纪传体史 书 的发展 , 更把 文史的界 限变得模糊 起来 。当然 ,史 记》 《 归 根结底还是史 , 它除 了纪 、 、 家之外 , 传 世 还有 表 、 等体 裁 的史 文 , 因其 纪传 在 塑造 人 书 但 物 、 述故事 、 叙 描写 场面乃 至创造戏剧效果等 方面取得 了巨大成 就 , 具有突出的文学性 ; 特 文学史和批评史 的研 究显示 , 在魏晋 以
M a 01 v2 1
V0 . 8 o 3 1 1 N .
d i1 . 9 9 ji n 1 0 45 2 2 1 . 3 0 9 o : 3 6 / .s 0 7 52 . 0 0 . 0 0 s 1
“文 史 分 合 "轨 迹 述 论
— —
兼评 萧统 、 知几 文史观 刘
作者简介 :吕海龙( 98 ) 男, 17 一 , 山东鱼 台人。上海大学文学院 20 0 8级博士, 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①《 说文解 字序》 “ : 黄帝之史官仓颉 , 见鸟兽蹄远之迹 , 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 , 初造 书契。 ( ” 许慎 撰 , 段
玉裁 注《 说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 出版社 ,98年版 , 73页。 18 第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