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表格)-3.1《公民身份从何而来》人教部编版 (2)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3《公民意味着什么》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3《公民意味着什么》教学设计本课教学内容是公民意识教育,旨在引导小学六年级学生认识公民身份的基本内涵,唤起和强化对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提高个人的公民道德水平和民主意识,养成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良好惯。
教学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理解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含义,掌握中国公民身份的确认方法,懂得如何提高自身的公民素质;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探究、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阅读与分析材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化对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感悟公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重视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养成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良好惯。
学生在认知结构方面可能倾向于“人”的说法,未能在法律上、权利与义务的角度上了解公民的含义。
情感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尚不平衡,关于公民义务的道理可能对部分学生来说会难以理解。
教师需要通过创设情境、观察学生平时的表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研究起点和研究风格,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Due to the large number of only children in this n of teenagers。
their sense of social XXX.XXX as a carrier。
XXX' XXX。
and practical XXX。
By using methods such as creating s。
n。
case analysis。
and group ns。
the XXX.XXX' sense of citizenship.XXX process includes news playback。
ning。
XXX and use resources such as PPTs to enhance learning。
The purpose is to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XXX.述条件,就可以通过自愿申请的方式取得中国国籍。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教案
课题
3公民意味着什么
课型
新授
课时
1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以及什么是国籍。
②认识居民身份证并懂得它的作用和重要性。
2.能力目标
培养树立学生的公民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能维护中国公民的形象。
教学重点
认识居民身份证并懂得它的作用和重要性。
课题
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课型
新授
课时
1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①身为中国公民,应该知道国家的建设成就。
②知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知道自己应该为祖国做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爱国热情,能自觉维护祖国形象。
教学重点
知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教学难点
激发爱国热情,能自觉维护祖国形象。
知识链接
视频《网上维权不当,被法院判发帖道歉》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导出新课,解读《导学案》的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能展现祖国建设成就的图片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你知道什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吗?
2.你知道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爱国热情,能自觉维护祖国形象。
教学重点
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形象。
教学难点
激发爱国热情,能自觉维护祖国形象。
【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3-1《公民身份从何而来》教学设计-2019人教版部编道法
通过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揭示学习目标
2.出示自学问题,巡回指导
1.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国籍取得的方式有哪几种?
3.什么样的人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国籍?
4我国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吗?
5.谈谈对古希腊和古罗马公民的认识。
3.共同探讨:
1.出示图片:在家中、在学校、在商场
点拨:我们在不同的场合身份不同,但有个共同的身份是公民。
2.出示幻灯片: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中国人
过渡语:漫画中有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中国人,我们开始看到的视频中小女孩说自己是中国人,爸爸是外国人,你是怎么理解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等不同身份的呢?
2.畅所欲言:出示幻灯片
点拨: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标示着个人作为国家成员的资格;具有某一国国籍、必须享有该国法律规定的权利、必须承担该国法律规定的义务。
过渡语:我们知道公民身份与国家有关,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公民,并为古罗马沿用;在雅典,不是所有人都是公民;古罗马公民资格先后不同。
阅读学习目标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学生观看
学生观看并思考
学生发言
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并发言
学生畅所欲言
对本节课学习目标有所了解
让学生先熟悉本节课的内容
能力目标:理解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
知识目标:理解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国籍取得的方式;了解“公民”一词的起源。
重点
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
难点
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
过渡语:视频中的小女孩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爸爸是外国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3.1《公民身份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3.1《公民身份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公民身份从何而来》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公民身份的定义和来源,通过深入探讨,使学生认识到公民身份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公民的定义、公民身份的来源、公民权利与义务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公民意识,但对公民身份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他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公民概念多与户籍、身份证等实物相关,对于抽象的公民身份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公民身份的含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公民身份的定义和来源,认识到公民身份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自己是公民而自豪的情感。
3.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履行公民义务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公民身份的定义和来源。
2.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公民身份的重要性。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公民身份的内涵。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和图片。
2.制作课件,展示公民身份的相关内容。
3.准备时间:约1课时(40分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的国旗、国徽等,引导学生产生自豪感,进而引出公民身份的话题。
提问:你们知道自己是公民吗?公民身份是从何而来的呢?2.呈现(10分钟)展示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公民身份的来源和定义。
案例1:某城市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提出建设性建议。
案例2:某农村居民依法维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提问:这些案例中的主人公有哪些共同点?他们为什么被称为公民?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分析公民身份的含义和作用。
提问:公民身份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如何做一个有责任的公民?4.巩固(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公民身份不仅享有权利,还需履行义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3.1《公民身份从何而来》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3.1《公民身份从何而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公民身份从何而来》这一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是中国人”,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公民身份,培养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公民身份的来源,理解公民身份的含义,以及认识到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公民身份的意义,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教材还通过设置一些讨论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公民意识,他们知道自己是中国公民,但对于公民身份的来源,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讲解公民身份的含义,以及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公民身份的来源,理解公民身份的含义,知道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观念,培养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公民身份的来源,公民身份的含义,以及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教学难点:公民身份的含义,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民身份的含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案例,让学生思考公民身份的意义,引出本课的主题。
2.讲解:讲解公民身份的来源,含义,以及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3.讨论:设置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思考。
4.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3公民意味着什么—认识居民身份证(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3公民意味着什么—认识居民身份证(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居民身份证的基本信息;2.知道居民身份证的作用和重要性;3.掌握如何正确使用居民身份证;4.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居民身份证的基本信息和作用;2.教学难点:如何正确使用居民身份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介绍居民身份证的背景和历史,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正文环节(1)居民身份证的基本信息居民身份证是指公民在十八周岁时由公安机关签发的证明其个人身份的有效证件。
居民身份证包含以下信息:•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身份证号码(2)居民身份证的作用居民身份证的作用非常重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身份证是公民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和享受政府各种公共服务的证明;•身份证是开立各类各种证明的重要依据;•身份证是从事各种交易活动的必备证明。
(3)如何正确使用居民身份证居民身份证是身份证明的有效证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证件使用的规定。
以下是正确使用居民身份证的方法:•持证人必须妥善保管自己的居民身份证,不得挪用、出租、借用或者转借他人使用;•持证人必须依法申报户口登记、变更身份信息、换发居民身份证,确保自己的身份信息是真实、准确、完整的;•持证人在进行任何证明、交易等活动前,应该认真核对对方的证件信息,以确保不能代替他人或者冒用他人的身份证明。
3. 练习环节通过设计各种实际情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会正确使用居民身份证。
4. 总结环节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指出重点难点,让学生总结掌握。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具有实际情境的课堂,让学生了解和学会正确使用居民身份证,提高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但是,练习环节的表现并不十分理想,需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赋予练习更多的情境创设。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3.1《公民身份从何而来》,精品资料2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教学设计3.1《公民身份从何而来》,精品资料2套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3课第1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年级3.3《我是中国公民》教学设
计
公民
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等相对,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
公民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它包括以下的内容:公民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是知情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最新统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第2课时公民意味着什么(共3课时)【正文】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中的第3课《公民意味着什么》,这一课共分三课时完成任务,本节课属第二课时,重点认识居民身份证。
身份证是我们每个中国公民身份的证件,对于小学生来说它既熟悉又陌生。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身份证的了解和掌握,课前,我布置学生把家人的身份证信息记录下来,通过对比查看了解身份证号码中每一个数字的含义,这样培养了学生学会观察,主动获取信息的态度。
课堂上让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向组内成员汇报,让他们互相交流。
同伴间的交流即能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其他伙伴养成倾听的习惯,能从别人的回答中找出精彩和不足的地方,同时提高注意力。
整个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了解身份证的重要性,学会科学正确的使用身份证。
二、教学目标1.知道身份证正反面所记载的信息,应注意信息要保密,避免个人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
2.了解身份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认识到身份证的重要性。
3.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警察基于履行职责的需要,依法有权查验居民身份证的权力,我们必须配合。
教学重点:知道身份证的信息,了解身份证的作用教学难点:正确使用身份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教学准备:1.观察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的身份证并记录相关的信息,完成“身份信息记录表”。
2.向家长了解身份证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课前谈话:这两天,金老师学会了一项大本领,你只要说出一串数字,我就会猜出一些信息,保管错不了,信不信?不管信还是不信,俗话说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谁先来考考老师,就拿你记录的身份证号码吧!(指名3-5个学生,根据报的数据,猜出是男的,还是女的,是爸爸爷爷,还是妈妈奶奶。
)怎么样?金老师没吹牛吧!你想不想知道,我是怎么猜出来的吗?学了今天的课文,你就明白了,而且你也能学会这项本领哦!(一)导入出示身份证,答案就在这张小小的卡片上,这张卡片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作居民身份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居民身份证,学习有关身份证的一些知识。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3《公民意味着什么》(第1课时,公民身份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3《公民意味着什么》(第1课时,公民身份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公民意味着什么》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三课时的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公民身份的来源,从而认识到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公民意识,但对公民身份的来源和意义还不够清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公民身份,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公民身份的来源,认识到成为公民的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意识。
3.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学生明白遵守法律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四. 教学重难点1.公民身份的来源。
2.公民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公民身份的意义。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公民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
2.制作课件和教学道具。
3.安排教室座位,便于学生讨论和交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的国旗、国徽等象征国家权威的标志,引导学生产生自豪感,进而引出公民身份的话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公民身份的来源。
案例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如古代的诸侯割据、近代的革命等。
通过分析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成为公民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思考以下问题:a.公民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能力?b.公民应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c.公民如何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每组讨论后,选代表进行分享。
教师点评并总结。
4.巩固(5分钟)利用教学道具,如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卡片,让学生进行互动游戏。
通过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公民身份的意义。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3《公民意味着什么》(第1课时)(教学设计)
六上道德与法治《公民意味着什么》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了解公民身份的基本概念,理解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2)学生能够认识居民身份证,并知道其重要性及用途。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公民身份的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居民身份证,掌握其基本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成为合格公民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维护公民权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公民身份的含义及来源。
认识居民身份证,理解其重要性。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公民身份与个人、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公民身份的定义、来源、居民身份证的样本及功能介绍。
2. 居民身份证实物或图片,供学生观察。
3. 相关案例分析材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提问导入:你们知道什么是公民吗?为什么我们要成为公民?2.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探讨公民意味着什么,了解公民身份从何而来,以及我们如何成为合格的中国公民。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上课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们知道什么是公民吗?学生A:老师,我知道!公民就是拥有某个国家国籍的人。
老师定:很好,A同学回答得很准确。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成为公民呢?学生B:我觉得成为公民就意味着我们享有权利,比如受教育的权利、选举权等,同时也要履行义务,比如遵守法律、纳税等。
老师:B同学说得很全面。
作为公民,我们确实享有很多权利,但同时也需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一起探讨的课题就是‘公民意味着什么’。
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公民意味着什么’,了解公民身份从何而来,以及我们如何成为合格的中国公民。
学生C:老师,我们怎么才能成为合格的中国公民呢?老师:这个问题正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公民身份是如何获得的,然后学习如何行使我们的权利、履行我们的义务。
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公民意味着什么第 1 课时 公民身份从何而来》教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公民意味着什么第 1 课时公民身份从何而来》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公民意味着什么第 1 课时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该课时旨在通过探讨公民身份的含义和来源,帮助学生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公民身份的含义和来源,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能够分析和评价公民身份的重要性。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观念,培养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 了解公民身份的含义和来源。
- 掌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评价公民身份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鼓励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分享和交流观点。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他们对社会和公民意识的认识程度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可能对公民身份的含义和来源存在模糊或片面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促使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评价公民身份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教师准备一些图片或素材,展示给学生,例如一张包含不同职业人员的图片。
- 教师提问学生:“你认为这些人都有什么共同点?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 概念讲解:- 教师简要讲解公民身份的含义和来源,包括出生地、父母国籍等因素对公民身份的影响。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果一个人在中国出生,但父母是外国人,那他的公民身份是什么?”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得出结论。
3.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 教师提供一个情境,例如:假设你们是一家移民局的工作人员,请你们讨论以下情况并给出合理的判断。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并形成共识。
- 情境示例:一个孩子在中国出生,父母是法国人,孩子在中国长大并接受教育,那么他的公民身份是什么?4. 观点分享和总结:- 邀请不同小组的代表分享他们讨论的情况和结论。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公民意味着什么 人教部编版
1、短片展示四位取得中国国籍的公民介绍自己如何取得的中国公民身份。看短片前提示看完短片请学生来简单回忆一下四位的不同方式。
2、辨一辨:他们属于中国民吗?
(1)我国未满18周岁的在校学生
(2)美籍华人
(3)海外华侨
(4)在中国定居的人
(5)受到法律制裁的中国人
3、小结:我国法律规定,凡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国公民。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公民身份的来历和中国公民的身份取得的方式。
②认识居民身份证并鼓励学生取得一张身份证。
2.能力目标
培养树立学生的公民意识和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能维护中国公民的形象。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处于年龄最大的阶段,面临毕业,内心有一种大哥哥大姐姐的榜样意识,心理上的自我意识和独立需求为公民意识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基础,但同时由于这一代学生中有数量众多的独生子女,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义务意识较为浅薄,对他们进行公民认同感和责任感的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成为合格的公民,是很有必要的。
三、认识居民身份证
1、出示身份证的照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它的特征和所代表的含义,然后补充说明学生没有提到的内容。
2、身份证具有哪些用处。设计一个通关游戏,能完整并准确找到身份证用处图片的学生,将得到属于自己的身份证。
3、身份证的保管和挂饰
四、培养民族自豪感
1、播放中国近些年在经济、科学、农业、医学、文学、竞赛等各方面取得骄傲成绩和中国人做出的贡献的视频。(看前提出要求看哪一组谁记得的贡献或名人最多)
3、为学生树立一个共同身份的意识。
人教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案-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學生帶著問題自學
學生觀看
學生觀看並思考
學生發言
學生思考
學生思考併發言
學生暢所欲言
對本節課學習目標有所瞭解
讓學生先熟悉本節課的內容
認識到我們有共同的身份--公民
理解中國人、美國人、英國人、日本人等不同身份
知道公民身份與國家密切相關
知道公民身份與國家密切相關
理解什麼樣的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2.暢所欲言:出示幻燈片
點撥:公民身份與國家密切相關,標示著個人作為國家成員的資格;具有某一國國籍、必須享有該國法律規定的權利、必須承擔該國法律規定的義務。
3.探討:什麼樣的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呢?
點撥:公民身份與國家密切相關,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國籍可以以出生的方式和申請加入的方式取得。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3課第1課時教學設計
課題
《公民身份從何而來》
單元
第2單元
學科
道德與法治
年級
六
學習
目標
情感目標:能夠接受自己的不同身份。
能力目標:理解公民身份與國家密切相關。
知識目標:理解什麼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國籍取得的方式;瞭解“公民”一詞的起源。
重點
公民身份與國家密切相關
難點
公民身份與國家密切相關
4我國承認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嗎?
5.談談對古希臘和古羅馬公民的認識。
三.共同探討:
1.出示圖片:在家中、在學校、在商場
點撥:我們在不同的場合身份不同,但有個共同的身份是公民。
2.出示幻燈片:美國人、英國人、日本人、中國人
過渡語:漫畫中有美國人、英國人、日本人、中國人,我們開始看到的視頻中小女孩說自己是中國人,爸爸是外國人,你是怎麼理解中國人、美國人、英國人、日本人等不同身份的呢?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6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节《公民身份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第七条 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愿意遵守中国宪法和法律,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经申请批准加入中国国籍:
(一)中国人的近亲属;
(二)定居在中国的;
(三)有其它正当理由。
第八条 申请加入中国国籍获得批准的,即取得中国国籍;被批准加入中国国籍的,不得再保留外国一想:国籍取得的方式一般有哪两种?思考交流后回答。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结合活动园进行交流活动,通过交流更进一步理解公民的概念和国籍取得的方式,该活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环节三:中国公民
教师活动3:
1.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
3.小结:国籍的含义与取得方式。
学生活动2:
1.自主学习书本24页活动园。思考后小组交流:
(1)结合“公民”一词的起源,谈谈你的认识。(提示:公民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公民是法律概念。)
(2)什么是公民?公民与国籍有什么关系,公民身份又有哪些内涵?(提示:公民指具有本国国籍,并按照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人都具有中国国籍。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第四条 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第五条 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但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
2.在国内,我们的身份在不同的场合也会发生变化,但是,有一个身份是共同的,那就是公民。
3.那么什么是公民,什么又是中国公民;公民与国籍有什么关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品德与法治》上册《3.公民意味着什么》教案设计
种是奴隶第三种是外邦人,第四种是本城邦未成年男性。
师:看了这段介绍,你们觉得在古希腊,所有人都有公民资格吗?哪
些人没有?
2.公民
定义: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3.中国公民:我国法律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条件限制吗?
注意:每个社会成员,除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外,没有任何限制条件,即不管男女老幼,是否享有政治权利,都是中国公民。
4. 国籍及其取得方式
(1) 定义:国籍是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
(2) 国籍的取得方式:
依据出生取得,这是取得国籍最普遍的方式,也称为出生国籍,对于出生国籍,我国国籍法的相关规定:
①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比如我们)。
②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国外,具有中国国籍(旅游、度假、留学、外出务工等);但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不具有中国国籍。
③父母无国籍或者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定居”是指中国公民已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并
根据情境研讨老师提供的资
料,进行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通过知识介
绍,让学生对公
民身份的确认有
初步的认识,为
之后的内容做铺
垫。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31《公民身份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31《公民身份从
何而来》教学设计
来了解一下“公民”一词的来源吧。
点拨:公民一词最初来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指的是
具有政治权利和义务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的内XXX也发生了变化。
6.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公民身份与国家的密切关系。
点拨:我们在不同的场合可能会有不同的身份,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公民。
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标示着我们作为国家成员的资格,我们必须享有该国法律规定的权利,承担该国法律规定的义务。
学生发言
学生思考
了解“公民”一
词的来源
总结本节课的内
容,强调公民身
份与国家的密切
关系。
本文介绍了“公民”一词的来源。
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并被古罗马沿用。
在雅典,只有一部分人是公民;古罗马公民资格的获取时间也有所不同。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以及中国公民的身份获取方式。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清自己的身份。
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
教学难点:
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
过渡语:视频中的小女孩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爸爸是外国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观看视频并思考,通过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二、出示自学问题,巡回指导
三、1.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国籍取得的方式有哪几种?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六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
教科书
书名: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情感目标: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同身份。
能力目标:理解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
知识目标:理解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国籍取得的方式,了解“公民”一词的起源。
3.什么样的人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国籍?
4.我国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吗?
5.谈谈对古希腊和古罗马公民的认识。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公民身份与国家有关、什么样的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国国籍取得的方式、“公民”一词的来源,希望同学们能够认清自己的身份。回顾来自节课内容回顾本节课内容
课堂练习
出示课堂练习
做练习
巩固本节课内容
板书
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1.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
2.国籍取得的方式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
过渡语:视频中的小女孩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爸爸是外国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观看视频并思考
通过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揭示学习目标
二.出示自学问题,巡回指导
1.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国籍取得的方式有哪几种?
3.什么样的人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国籍?
4.出示幻灯片:
点拨:父母双方(或一方)是中国公民,孩子出生在中国或其他国家,可以具有中国国籍;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
5.出示幻灯片:“公民”一词的来源
过渡语:我们知道公民身份与国家有关,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公民”一词的来源。
点拨:“公民”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并为古罗马沿用;在雅典,不是所有人都是公民;古罗马公民资格先后不同。
2.畅所欲言:出示幻灯片
点拨: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标示着个人作为国家成员的资格;具有某一国国籍、必须享有该国法律规定的权利、必须承担该国法律规定的义务。
3.探讨:什么样的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呢?
点拨: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国籍可以以出生的方式和申请加入的方式取得。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4.“公民”一词的来源
课题
《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单元
第2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六
学习
目标
情感目标: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同身份。
能力目标:理解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
知识目标:理解什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国籍取得的方式;了解“公民”一词的起源。
重点
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
难点
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阅读学习目标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学生观看
学生观看并思考
学生发言
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并发言
学生畅所欲言
对本节课学习目标有所了解
让学生先熟悉本节课的内容
认识到我们有共同的身份--公民
理解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等不同身份
知道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
知道公民身份与国家密切相关
理解什么样的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4我国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吗?
5.谈谈对古希腊和古罗马公民的认识。
三.共同探讨:
1.出示图片:在家中、在学校、在商场
点拨:我们在不同的场合身份不同,但有个共同的身份是公民。
2.出示幻灯片: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中国人
过渡语:漫画中有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中国人,我们开始看到的视频中小女孩说自己是中国人,爸爸是外国人,你是怎么理解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等不同身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