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贸易政策的历史
第04章国际贸易新理论.ppt - 第四章
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占制造业的比重
技术差距论图解
Q
A国的生产 需 求 滞 后
4
反
T0
T1
滞 后
应
A国的出口 B国的进口
T2
2 1
T3
B国的出口 A国的进口 B国的生产
模 仿 滞 后 后
3
掌 握 滞
Terms
需求滞后: 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后 进国没有意识到它是国内产品的替代 品——认识到其价格,有需求. 反应滞后: 创新国生产,出口新产 品——后进国感到其对本国产品的威 胁——决定开始模仿生产该产品. 掌握滞后:后进国开始模仿该产品—— 达到与创新国同一水平而停止进口. 模仿滞后:反应滞后+掌握时滞
内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依赖于一个产业或 行业内的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和产出的 增加. 内部规模经济使得大厂商比小厂商更有 成本优势,随着少数大厂商逐渐垄断了 整个市场,不完全竞争取代完全竞争成 为市场的基本特征.
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则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 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 典型的外部经济行业通常存在很多小企 业,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的.
生命周期理论的图解
领先者(美 国) 净出口 0 t0 净进口 t1 t2 t3 时间 其他工业国(加拿 欠发达国家 大, 日本,欧盟等)
第二阶段:技术 第三阶段:技术 第一阶段:创新 停滞 领先国家出口 扩散 跟随者出口 欠发达国家出口
贸易效应
比较而言,高技术产品的创新国更有利可图, 因为: 引入,成长期相对较长,意味着垄断期和出口 期较长;而成熟期,衰退期短,意味着模仿国 获利的机会就少. 若高技术产品的创新能不断地更新技术,使产 品在进入成熟期后马上退出新产品,开始新一 轮的产品生命周期,则有望持续其垄断地位, 赚取超额利润. 换而言之,高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特点对模仿 国是不利的.
后危机时代中国粮食对外贸易的政策选择
一
、
3l 言
20 年 ,国 际上 先 后爆 发 了大 范 围 的粮食 危 机 和 经 济危 机 。在 这 次 粮食 危 机 中 ,一 些 国家 粮 07 食 短 缺 ,粮 价 高涨 。仅亚 洲 就 有 1 亿人 承 受 粮价 上 涨影 响 ( 成 杰 ,20 ) 0 尹 0 9 。有 些 国家发 生 了严 重 的粮 荒 。菲 律 宾 、印度尼 西 亚 、新 加 坡 和泰 国一些 民众 20 年 走 上街 头 抗 议粮 价 上 涨 ,巴基 斯 坦 08 和泰 国甚 至派 遣军 队镇 守 良田及 粮仓 。在 一些 发展 中国家 ,老人 、妇 女 和儿 童遭受 饥饿 、营养不 足 和疾 病 的折磨 ,不 少儿 童死 于饥 饿 。还有 些 国家粮 食价 格高 涨 ,引发 了物价飙 升 和通货 膨 胀 。2 0 08 年上 半年 ,部 分发 展 中 国家 的粮 食危 机 ,迅速 转化 为经 济 、政 治和社 会危 机 。 以海地 为例 ,当地 大 米和 其他 生活 必需 品在 20 年 第一 季度 就 翻 了一 番 ,某些 地方 粮食 价 格上 涨 3 。从 20 年 4 08 倍 08 月开 始 ,海 地许 多城 市相 继发 生 了严重 的骚 乱 。此 次粮食 危 机来 势 凶猛 ,范 围广泛 ,在 当时 的石 油 、粮 食 双重 危机 推动 下 ,国际市场 粮 价飞涨 ,库 消 比安 全线骤 然跌 破 ,一 些 国家 叫停 了粮食 出 口。世 界 银 行 于 2 0 年 4 发表 的研 究 报告 指 出 ,过 去 3 国 际市场 食 品价 格 总体上 涨 幅度 为 8% ,小麦 价 08 月 年 3 格 上 涨 幅度 高达 1 1 8%。埃 及 、泰 国 、菲 律 宾 、印度 、越 南 、印 度尼 西 亚 、哈 萨克 斯 坦 、阿根 廷 等 粮 食 出 口国为 确保 本 国粮 食 安 全 ,纷 纷 采取 措 施 限 制或 禁 止 本 国粮 食 出 口。20 年 度 世 界粮 食 期 08 末 库存 降至 4 0 万 吨 ,是 2 年来 最 低储 备水 平 ( 成杰 ,2 0 ) 050 5 尹 09 。
从_中立法_到_租借法_二战时期美国军火贸易政策探析_王中文
收稿日期:2004-03-05作者简介:王中文(1975-),男,浙江省玉环县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近现代国际关系。
从《中立法》到《租借法》———二战时期美国军火贸易政策探析王中文(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摘 要: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中立法和40年代的租借法是美国的战时外交政策,同时也是美国的战时军火贸易政策。
在中立法和租借法的政策框架下,美国的战时军火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军火生产和军火贸易的头号大国。
关键词:中立法;租借法;二战;美国;军火贸易政策中图分类号:F74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04)04-0073-03 中立法(Neutrality Laws )和租借法(Lend -Lease Act )是美国历史上重要的外交文献,它是美国在二战时期的对外政策文件,对美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学者多把它们当作一项重大外交政策加以研究。
而实际上中立法和租借法主要围绕美国的军火贸易政策展开,因此这些法案也构成了美国军火贸易政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就从军火贸易这一角度对这组法案重新探析。
一、中立法和租借法出台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孤立主义在国会也有很大势力。
他们忠实地反映了国内和平主义者和“农村怀有孤立主义情绪的选民的观点。
”以纳伊为主席的美国国会军火调查委员会猛烈攻击政府和军火商,指出是美国的军火商、银行家和其他狡猾的、自私自利的政策操纵者诱使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假如美国出售军火和对交战国的贷款行为能予以制止,美国可以自动地避免战争。
而实际上,孤立主义者是夸大了军火商的战争责任。
美国史学家认为委员会对所谓“贩卖死亡的商人”的作用所做的过早判断和结论是错误的。
前苏联的尼・布哈林也指出“如果认为军火工业是引起战争的原因,那就是肤浅的论断了。
军火工业决不是独立自存的工业部门,不是引起‘国际战争’的认为的罪恶之源”。
贸易保护还是贸易自由——当前经济危机条件下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控制和影响, 要求发展 中国 家向外推行贸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由化并以一系列规则指定下来, 从而为发
、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之争
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为主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是 由发达资 达国家谋求更大的利益。作为现代货币主义经济学奠基人 本主义国家一手主导的, 正如早期的自由贸易促进了英国的 和代表人物, 米尔顿 ・ 弗里德曼主张在国际经济活动方面实 利益一样, 二战后全球 自由贸易也促成了美国的利益 , 这当
40
国家干预, 实行贸易保护的呼声此起彼伏 。早在重商主义时 代, 重商主义者就提出要采取一定的贸易保护政策, 如奖励
输出限制输入, 给予出口补助金或提高关税等办法, 使本国 在对外贸易中保持出超 , 才能获得更多的金银, 使国家致富。
二、 发达国家贸易政策的实质 在2 世纪 8 年代末期以来, 0 0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
展, 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主流理论都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
和贸易保护主义, 他肯定地说“ 我们完全有把握相信, 没有政 度的条件下, 力图从更微观的层面来论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 府的任何关注自由贸易将总是能供应我们所需要的葡萄酒 和条 件中, 贸易政策仍使贸易各方获取最大福利, 自由 从而
… …
刺激本国经济增长。为了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优势地位, 各国
好及永恒性。这一古典经济 自由主义贸易理论伴随着“ 大英
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纷纷抬头。尽管 G0峰会多次表示要 帝国” 2 全球扩张的进程, 贯穿于整个 1 世纪和 2 世纪 3 年 9 0 0 古典经济自由主 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但我们从世界银行的报告可以看出, 从 代的长时间内。在早期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2001年以来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文献综述
2001年以来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文献综述摘要:随着中美双边贸易关系的迅速发展,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成为最受关注的美国对外政策之一。
本文系统梳理了2001年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详细阐述了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变化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对影响美国制定对华贸易政策的多方面因素进行了总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贸易保护;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作为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国内和美国学术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美双边贸易关系的迅速发展,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在其整个贸易政策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为此,对2001年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变化、原因及其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2001年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变化自2001年以来,美国历任小布什、奥巴马两届总统执政时期。
这期间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一直处于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复杂且又多变。
2001年至2008年,是小布什总统执政时期。
自2001年开始,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丧失了明显的导向性,“接触”与“遏制”并存是这一时期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
张曙霄和蔡丽(2001)认为,“9·11”事件之后,小布什政府一改上台初期的强硬态度,开始以“接触”为主要手段拉拢中国,主要表现为积极支持中国加入WTO,并在中国入世初期允许中国在过渡期内逐步开放国内市场。
美中自此开始了“建设性合作关系”。
然而,随着美中贸易的严重失衡,又使布什政府的对华贸易政策趋紧。
Lardy(2005)以及李静(2010)指出,此时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重心发生了转移。
美方将对中国的要求从敦促中国遵守贸易规则转变为监督中国履行“入世”承诺,并要求中国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
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顺理成章地成为美国“督促”中国履行入世承诺的一种手段。
2009年至今,是巴拉克·奥巴马执政时期。
张建新(2009)、蒋珠燕(2009)、李静(2010)以及马光明和赵锋(2010)认为,奥巴马时期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似乎是以“稳健、理性和务实”为主,具有自由贸易和实用主义兼容的特点。
贸易保护主义下的中国外贸政策研究
贸易保护 和 自由贸易是世界贸易 中始终存在的两股力量 , 者在不 两 同时期相互交替 。 贸易保护政策的存在是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不稳定 和 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 只要有国家存在 , 有国家 、 民族利 益的差别与矛盾 , 贸易保护就不会 消失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 : 贸易保护不会成 为世界贸 易 的主流 , 自由贸易才是最终的 目标 , 只是达到这 目标需 要经历长期和 曲折的过程, 实行贸易保护只是手段 而非 目的。
● 经 济观 察
贸 保 主 下 中 夕 政 研 易 护 义 的 国卜 策 究 贸
●徐耀 明
幼稚产业保 护理论 不仅影响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 , 也 影响着许多发达国家保护成长产业的产业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 在现实 中, 、 德 、 美 日、 韩在其由不发达 国家 向发达国家迈进 的过程 中。 几乎无一 例外地实施过不 同程度 的保护贸易。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提 出的时代背景 与 当今 中国所面临 的国际环境有很 多相似之处 , 以, 所 李斯 特的贸易保 护理论对中国仍然有着重大的意义。 3 重商 主义 。凯恩斯及 其追 随者在重新评价“ 新 重商主义 ” 贸易理论 的基础上形成 了“ 新重商主义 ” 理论。 凯恩斯在推崇重商主义 贸易顺差论 的基础上 , 把对外贸易与其经济理论 的核 心即有效需求联 系起来 , 形成 了超贸易保护论 。他强调 国家干 预对 外贸易是扩大有效需求 的重要一 环, 其具体 目 标就是始终保持本国的贸易顺差 , 以扩大有效需求 , 根治资 本主义经济 的顽症——严重失业问题。为达到这一 目标 , 凯恩斯主张重 新 实行重商主义的各项措施 , 采取“ 出限入 ” 奖 的办法 , 并运用政府对财 政 与货 币两大部 门的宏观控制 , 进一步有效地推行保护贸易政策 。 此外 , 在 国内投资乘数理论的基础上, 凯恩斯 的追随者引 申出对外 贸易 的乘数 理论 。他们认为 , 国的出 口和国内投 资一样 , 一 有增加国民收入 的作用 ; 而进 口则 和储蓄一样 , 有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 , 成为 “ 漏损” 所 以, , 只有 当贸易 出超或国际收支为顺 差时 ,对外贸易才会增加一 国就业机会 , 提 高一 国国民收入 。这时 , 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超出于贸易顺差 的增加量 的若干倍 。 总体来讲 , 凯恩斯 主义的新重商主义是传统贸易保护理论在 当代的 发展 ,它 的许多具体论点仍然有 理论上的研究价值 和实践 上的借鉴意 义, 比如就对外 贸易乘数 而言 , 它揭示了贸易量 与一 国宏观经济各主要 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 在某种程度上指出了对外 贸易与 国民经济发 展之间的某些 内在 的规律性 , 值得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 4普雷维 什的贸易保护论。二战后 , . 许多纷纷独立的殖民地和半殖 民地国家普遍 面临着发展 民族经济 , 实现经济 自 的重要任务。 立 但是 , 由 于长期以来 旧的 国际经济秩序形成 了发达国家处于有利地位 与发 展中 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的贸易格局 , 且发展 中国家 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 因此 , 为 了 发展 本 国工 业 , 护 国 内 市 场 , 保 改变 贸易 条 件 恶 化 状 况 , 些新 独 立 这 的国家需要一种能反映其根本利 益的对外贸易新学说 。普 雷维什 ( R・ P i h提出的 以“  ̄bs ) e 中心——外 围” 为核心和 以“ 论 贸易条件 恶化论” 为 基础 的保护贸易理论代表 了发展 中国家的这种要求。 中心——外 围” “ 论 认为 : 国际经济体系包 括由发达 国家构成的中心体系和发展 中国家构成 的外 围体系 ; 围国家 的外 贸条件在不断恶化 . 外 夕 围国家必须实行贸易 保护政策独立 自主地发展 自己的民族经济。 普雷维什 的保护 贸易理论是 对有关发展 中国家 国际贸易的开拓性 研究 , 一次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初步揭示了发 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 第 贸易关系不平等 的本质 , 出了实行 贸易保护政策 , 提 走发展本 国工业 化 的道路 ,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一系列理论政策 主张 。 建立 当然 , 它在具体理 1 . 朴, 杨公 于春 晖. 产业经济学【 . 大 M】 复旦
希尔《国际商务》(第11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复习答案考研资料
希尔《国际商务》(第11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网>免费在线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目录隐藏第Ⅰ篇引言和概论第1章全球化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1.3考研真题详解第Ⅱ篇国家差异第2章政治、经济和法律体系中的国家差异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2.3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经济发展中的国家差异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3.3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文化差异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4.3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伦理、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5.3考研真题详解第Ⅲ篇全球贸易与投资环境第6章国际贸易理论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6.3考研真题详解第7章政府政策与国际贸易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7.3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国际直接投资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8.3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区域经济一体化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9.3考研真题详解第Ⅳ篇全球货币制度第10章外汇市场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10.3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国际货币体系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11.3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全球资本市场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12.3考研真题详解第Ⅴ篇国际企业的战略与组织结构第13章国际企业的战略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13.3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国际企业的组织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14.3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进入战略和战略联盟15.1复习笔记15.2课后习题详解15.3考研真题详解第Ⅵ篇国际商务运营第16章出口、进口和对等贸易16.1复习笔记16.2课后习题详解16.3考研真题详解第17章全球生产与供应链管理17.1复习笔记17.2课后习题详解17.3考研真题详解第18章全球营销与研发18.1复习笔记18.2课后习题详解18.3考研真题详解第19章全球人力资源管理19.1复习笔记19.2课后习题详解19.3考研真题详解第20章国际企业的会计和财务20.1复习笔记20.2课后习题详解20.3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隐藏本书是希尔《国际商务》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明清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明朝与欧洲国家的外交关系
葡萄牙:1514年, 葡萄牙派使者访 问明朝,并建立 了贸易关系
荷兰:1604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 与明朝进行了贸 易往来,并在台 湾建立了殖民地
英国:1637年, 英国商船抵达广 州,与明朝进行 了贸易往来
俄罗斯:1653年 ,俄罗斯使者抵 达北京,与明朝 建立了外交关系
国际法在明清外交中的体现:明朝和清朝时期,国际法逐渐传入中国,并在外交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明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签订的条约多为平等条约,体现了国际法的原则。清朝时期,中国与西方列 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有涉及国际法的内容,如领事裁判权、关税协定等。
外交礼仪在明清外交中的作用:外交礼仪在明清外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外交礼仪,明朝和清朝 彰显了天朝大国的威严和地位,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联系和交流。同时,外交礼仪也为国家间的合作和 交流提供了必要的规范和框架,有助于维护国家间的和平与稳定。
历史经验教训:如明清时期对边疆民族地 区的治理和改革,以及其成功和失败的经 验教训等
对现代的启示:如如何借鉴历史经验教训, 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安全工作,维 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
外来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葡萄牙占领澳门
荷兰占领台湾
沙俄入侵黑龙江 流域
明朝抗倭援朝战 争
明清政府应对外交挑战的策略与成效
海上丝绸之路:明朝积极开拓海上贸易,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南 亚等地区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
朝贡贸易:明朝实行朝贡贸易政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官方贸易往来, 促进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民间贸易:明朝民间商人也积极参与对外贸易,推动了与世界各地的商业 和文化交流。
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与贸易活动
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贸易 贸易活动:与欧洲、亚洲国家的海上贸易 贸易对象:俄罗斯、日本、东南亚国家 贸易影响: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增加了外汇收入
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贸易在全球历史和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其 中,蔗糖业的发展历程堪称一部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史。蔗糖业不仅是历史上最早 的工厂化生产模式,同时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如何通过剥削和殖民扩张实现原 始积累。通过勤劳革命,人们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为后来的工业化和现 代化奠定了基础。
总结了全书的主题和主要观点,强调了贸易在推动全球社会、文化和经济发 展中的核心作用。还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 的目录展现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探索视角。从地理大发现到全球化时代,从传统 贸易方式到现代电子商务,该书涵盖了贸易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层面。这有助于读 者全面了解贸易的历史演变及其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该目录编排合理,结 构清晰,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
《贸易打造的世界》还揭示了贸易背后的文化和社会的变迁。例如,作者提 到二战以来的美国“公平贸易”法与离岸制造业的兴起,这反映了全球化进程中 各国经济利益的博弈和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商品和资本流动加速,文化和 价值观也随着贸易的扩展而传播和交融。
总结来说,《贸易打造的世界》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经济 的发展历程。通过书中对各种商品和产业的深入剖析,我认识到了贸易在推动全 球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书中还提醒我们全球化背后的不平等和冲突,以及如何 在未来的发展中寻求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贸易关系。对于我而言,这本书不仅增 长了知识,更激发了我对世界经济的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兴趣。
该部分着重讨论了20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中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关贸总协定 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对全球贸易规则和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该部分还探讨了新 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机遇与挑战。
国际经济学复习
国际经济学复习整理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P26-28,作图并简要说明贸易利益的衡量与贸易利益的分解;1衡量:通过无差异曲线所体现的社会效用水平变化来衡量;由图可知,开放后该国的福利水平U1比开放前高U2,Pw与P差距越大,U2越偏上,贸易利益越大;2分解:P28-30,简要说明两国之间没有国际贸易的充分条件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规模效益不变;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经济性;简要说明产生国际贸易的起因:生产技术差异;相对要素禀赋差异;消费者偏好不同;规模经济导致国际分工的完全专业化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1、1基本概念:P32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强调王室成员和国库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强调取消进口鼓励出口;2P35绝对优势假说: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若a<b,或1/a>1/b,则说明A国对B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a是A国的X产品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投入量,即价格;b是B国的(3)P35比较优势假说:如果与生产其他商品的成本相比,一个国家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成本比另一个国家低,那么,该国就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与另一个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 ;若a/a<b/b,则A国相对于B国在X部门具有比较优势,B国相对于A国在Y部门具有比较优势2、P39-40作图并说明机会成本不变下的国际贸易导致的两国分工状况,以及两国的过剩供给曲线和过剩需求曲线;由于机会成本不变,所以Y的生产部门的劳动报酬将永远高于X的生产部门,X的生产部门的劳动流出会一直持续直到全部转移到Y部门;在图中,对应的相对价格p1,生产均衡点在A点,而消费均衡点则在C1点,这时X的过剩供给为负,相对价格p1越低,x的消费与生产差额就越大,因此x的过剩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当A国相对价格相对价格高于其封闭水平,x的过剩供给为正;同理可推出x的过剩需求曲线;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1、基本概念:P49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P54 H-O定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画图说明:图在课本53页P55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及其推论:1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商品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2推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P58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P60悲惨增长:如果转移至他国的那部分利益超过了增长利益,那么该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经济增长前;P62列昂惕夫之谜:他发现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中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恰恰相反; 2解释列昂惕夫之谜产生的原因:由于劳动者素质各国不同,在同样的资本配合下,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约为他国的3倍,因此若以他国作为衡量标准,则美国的有效劳动数量应是现存劳动量的3倍;从有效劳动数量看,美国应为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而资本在美国则成为相对稀缺的要素;P63要素密集度逆转:如果在某些要素价格下 ,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生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则变成资本密集型产品,那么这种现象就称为要素密集度逆转P64需求逆转:当某一国对某一产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的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即发生了需求逆转;2、P56简要说明国际贸易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推理过程;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则不断下降,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达到均等;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基本概念:p70特定要素:指一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流动要素: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间可完全自由流动;第五章:1、p76作图并简要说明林德尔的重叠需求理论对国际贸易的解释答:核心思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2、p78作图并简要说明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国际制成品贸易发展变化的解释该理论按技术变化的特点,将产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如图所示,在初始时刻t0.新产品刚有创新国少数先进国家研制开发出来,因为技术尚未形成,生产规模小,消费仅限于国内市场;到了t1时刻,开始由来自国外的需求,于是开始进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口国逐渐掌握了生产技术,能够在国内进行生产,于是进口开始下降;到了某一阶段后,由于一小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扩大,创新国的产品也开始少量进口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到了t2时刻,产品达到了标准化,有技术密集型转化为资本密集型;来自发达国家的第二代生产者开始大量生产和出口,原来创新国随后在t3时刻成为净进口国;最后当产品转变为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时t4时刻,发展中国家成为净出口国;第六章1、p85简要说明为什么在规模收益递增情况下国际分工与先行优势密切相关如图,假设随X部门累积产出的增加,b国的生产成本下降比a国更为显着,所以b 国的平均成本曲线位于a国之下;但a国生产要早于b国,当b国试图生产时,a国的生产水平已经很大了,累积水平达到了Q1,此时a国的平均生产成本要P1低于b 国刚开始生产时的平均成本C0,则虽然b国相对于a国在生产成本上具有潜在优势,但由于a国进入较早,反而比b国更具有优势;开放后,这种竞争优势会确定两国的国际分工,最终a国生产X,b国生产Y;2、p85简要说明在规模收益递增情况下大国与小国国际分工的特点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X,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将只能完全专业化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Y;第七章1、p100用局部均衡模型分析小国关税保护的社会福利效应,要求作图;2、p100用局部均衡模型分析大国关税保护的社会福利效应,要求作图;3、p101-102如何计算有效关税保护率;有效关税保护率指: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所引起的国内生产附加值的变动率;公式为: ERPj=V'j-Vj/Vj ERPj表示j行业或产品的有效保护率,Vj表示征收关税前j行业或产品国内生产附加值,V'j表示征收关税后j行业或产品国内生产附加值;例:假设某一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为1000元,该产品在国内生产时每单位产出需要使用价值500元的中间投入品;现假定对该产品征收30%的从价税,另外假设对其使用的中间产品不征进口关税;问该制成品有效保护率为多少解:Vj=1000-500=500 V'j=10001+30%-500=800 ERPj=V'j-Vj/Vj=800-500/500=60%. 4、p103-104作图并简要说明小国实施进口配额与进口关税下的社会福利的异同,并分析为什么国内进口替代品生产者更加偏好配额保护;进口关税进口配额关税福利:a-a+b+c+d+c=-a+b 配额福利:a-a+b+c+d=-a+b+c实施配额不会给政府带来任何财政收入;1异:关税通过价格达到保护,而配额则通过数量,与关税相比,进口配额手段刚性更强;从管理角度看,配额比进口关税好,从贸易自由化角度来看,关税比进口配额好;同:进口配额与关税对一国福利水平的影响是相同的,都能通过限制进口,从而有助于保护本国产业;2关税将会导致进口价格的上升,但消费者对此种产品的需求上升以后,进口量仍会增加,配额也会导致进口价格上升,但在消费者对此种产品的需求上升后,由于配额已经确定进口不会增加,本国厂商将从中获得更大收益,所以国内进口替代品的生产者更倾向于采用配额措施;5、p105-106作图并简要说明出口补贴对本国的社会福利影响;6、p106倾销的类型和含义;1含义:是在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它是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2类型:持续性倾销:指这种倾销的存在是无限的,厂商采取这种行为的目的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掠夺性倾销:指为了挤垮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出口商暂时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外市场销售商品,一旦达到目的、获取垄断地位后,企业又会重新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性的超额利润;第八章1、p116-118简要说明幼稚产业的含义与判定标准1含义: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2判定标准;A穆勒标准:只要将来在自由贸易下能够获利就应该保护;穆勒标准强调的是将来成本上的优势地位;B:巴斯塔布尔标准:判断一种产业是否属于幼稚产业,不光要看它将来能否具有成本优势,还要在将保护成本与该产业未来所能获得的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加以比较后才能确定;C:坎普标准:如果某一产业能够产生外部经济效应,那么该产业的发展就会给其他某些产业或社会带来额外的好处,只要其在保护之后,能够产生显着的外部规模经济,则仍有保护的必要;2、p118-119作图并简要说明关税保护与生产补贴各自的优劣;3、p119-120简述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答:1奖励出口,限制进口;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政策有其合理之处;在一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干预对外贸易,保持贸易顺差,以扩大有效需求;2后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保持贸易收支顺差不仅能够在理论上扩大本国的有效需求,而且能够以乘数的形式增加总收入;这种国民收入水平的成倍增加效果又会为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4、p124-125用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简要分析发达国家夕阳产业受到保护的原理;答:1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为: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可能会影响到一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不同社会阶层或利益集团对此会有不同的反应,受益的一方自然支持这项政策,而受损的一方则会反对这项政策,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最终决定政策的制定或选择;2发达国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上处于比较劣势,这些行业面对发展中国家国家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些行业对政府的政策制定者有较强的影响力,再加上这些行业的劳工组织比较完善,生存比较艰难;但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这所以这些行业往往能成功地促使政府采取较高程度的保护措施;第九章、p127自由贸易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p128关税同盟: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对非成员国采取统一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p128共同市场:指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自由交易,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自由劳动力的自由流动;、p129经济联盟:指不但成员国之间废除贸易壁垒,统一对外贸易政策,允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协调的基础上,各成员国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p130贸易创造: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p130贸易转移: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2、p130-131作图并说明一国作为进口国加入关税同盟后产生的贸易创造、贸易转移及社会福利效应; SA:A国的供给曲线, DA:需求曲线;PB、PC分别表示B、C两国的生产成本,且 PB> PC;如果AB两国结盟,则对A国而言,贸易转移效应=Q1Q2;而贸易创造效Q3Q1+Q2Q4 ;关税同盟对A国的净福利效应=a+b+c+d-a-c+e=b+d- e;其中a+b+c+d 为消费者剩余增加, a为生产者剩余减少,c+e为关税收入丧失;b+d为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e则表示贸易转移的负的福利效应; 关税同盟对A国究竟是否有利,取决于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是否能抵消贸易转移的复利效应;对B国而言,组成关税同盟后,出口增加,生产扩张,所以对B国有利;对C国来说,因贸易转移,其出口减少,所以C国福利必然因其贸易规模缩减而下降;第十章1、P142进口替代战略: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逐步代替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以期节约外汇,积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战略;143出口导向战略: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第十一章1、P169-170.作图并说明国际资本流动对资本流入国、资本流出国福利的影响, 1总效用水平提高:如左图,不存在资本流动时,平均效用水平为CB,存在资本流动时平均效用为CA,比CB高出了BA部分;2资本流动与资本的边际产量:如右图,MN 和nm曲线分别表示投资国和受资国的资本边际产量曲线,在国际资本流动发生之前,投资国利用O1Q的资本生产O1MTQ单位产量,受资国则用O2Q的资本生产Q2mUQ 的单位产量;资本流动之后,投资国的产量为O1MPS,受资国的产量为O2mPS,国际资本流动使两国净产量增加ΔPUT;说明资本流动通过提高资本的边际产量从而增加了世界总水平产出;投资国国民收入增加了SPWQ,大于其产量损失SPTQ;受资国的收入也净增加了ΔPWU的面积;说明通过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在世界总产量增加的同时,投资国和受资国也得以分享这一经福利增加;2、 P172-174.作图并说明国际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力流入国、劳动力流出国福利的影响,在图a中,在封闭的劳动力市场下,供求的均衡点为、均衡价格为、均衡劳动力供给量分别为A、F、M,图b中各均衡点分别为A'、F';M',两国工资水平差异为FF',则乙国的劳动力流向甲国,引起甲国劳动力价格降至F点,供给减少到M1,需求增加到M2;图b中劳动力供给移到S''供给量减少到M'1,新均衡价格F'下供给量增加到M'2,劳动力移到的损失和利益如上表所示;由表可知,在乙国或移民移出国是劳动力需求方受损,而供给方获利,该国的净利益为e;在甲国或移民移入国,劳动力的原供给方--甲国本土的工人受损,而雇主获利该国的净利益为b;整个世界净利益为b+e;第13章概念:P193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Pp207简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类型及其含义;1周期性不平衡:是一国经济周期波动引起该国国民收入、价格水平、生产和就业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2结构性不平衡:是指当国际分工的结构或世界市场发生变化时,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产生的国际收支不平衡;3价格性不平衡:指一国货币增长速度、商品成本和物价水平与其它国家相比,如发生较大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是由于国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一般直观地表现为价格水平的不一致;4收入性不平衡:是指由于各种经济条件的恶化引起国民收入的较大变动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中国贸易发展的历史沿革
中国贸易发展的历史沿革
中国贸易发展的历史沿革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西汉时期到鸦片战争以前的封建社会时期。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陶瓷通过甘肃、新疆运往西亚各国,并进一步出口到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国家,与古罗马帝国建立了贸易关系。
唐朝时期,经济文化得到了高度的发展,陆路贸易异常繁荣,由于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贸易也得到了空前的壮大。
宋朝时期,水路贸易规模发展迅速,超过了陆路贸易。
第二阶段是在1840年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外贸易也由此丧失主权,成为半殖民地对外贸易。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外经济贸易主导权重新回到人民手中,对外贸易开始艰难起步。
经过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力量。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在国富论中,第四章起名为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可通读全章,看到更多的是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限制进口、出口退税、奖励金、通商条约、殖民地等涉及国际贸易的内容,可能在亚当斯密的概念中,凡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的内容就属于政治经济学。
由于我所理解的政治经济学更多的是强调国家与市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国家维持社会稳定及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管理制度,所以在理解上,无法同意亚当斯密将自己所写的第四章纳入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在我看来,重商主义、限制进口等更准确而言应该归属于国际贸易的内容。
这里有一个名词解释一下:“重商主义——18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经济管理体现,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顺差——既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这是16、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者说经济体系,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引号内容来源于国富论236页)。
这个理论目前依然有许多经济学家引用,包括中国国内目前奉行的国际贸易政策。
从具体表现上看就是,为了维持贸易顺差,一国政府会倾向于通过关税(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出口退税(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奖励金(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等手段,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出口大于进口的目的,达到吸收贸易逆差国的资本流入本国,借以提高本国的资源条件,从而增加本国的国民总收入,以实现经济的增长。
亚当斯密由于是坚定的市场经济倡导者,其一直提倡小政府理念,所以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第四章几乎每页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意思——重商主义提出的绝大多数的维护贸易顺差的手段,都在某种程度扭曲了市场在资源调配中的决定性作用,从长期看都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国家应该减少监管,应该放手由市场自发调节进出口。
也许是由于时代背景,也可能由于其他原因,亚当斯密并没有完成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只是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与重商主义观念不一致的思想和理论。
金融学课件第04章_金融机构_图文
24.01.2021
金融学课件
⑵投资银行。专门为工商企业提供证券投融资服务和办理长期信贷业务的银行。
⑶进出口银行。专门为对外贸易提供结算、信贷等国际金融服务的银行。
⑷储蓄银行。专门吸收居民储蓄存款并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 ⑸农业银行。在政府的指导和资助下,专门为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等,2005年全国共有一百多家。现已形成了以国有保 险企业为主体,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竞争的格局。
24.01.2021
金融学课件
⑵信托投资公司
2000年底全国有信托投资公司145家,特点是分散性很强,地方行政背景复杂,但缺乏竞争性。 其业务主要有以下四类:①信托投资业务;②代理业务;③租赁业务;④咨询业务。但进入90年代 之后,信托投资公司大多数集中力量开拓证券业务,与证券公司展开竞争。针对这种状况,1998年 11月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信托投资公司要按“信托为本、分业管理、规模经营、严格监督”的原则 进行整顿,以解决信托投资公司的分散性和业务重心的证券化问题。
于1998年11月18日成立,是全国商业保险的主管部门。 为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 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管全国保险市场,维护保险业的 合法、稳健运行。
24.01.20革的主要措施:
⑴建立独立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专业银行,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 ⑵建立专司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行政管理职能的中央银行体制; ⑶在国有商业银行之外,组建其他商业银行,增加非国有的经济成分; ⑷组建一批政策性银行,担负政策性融资任务;
金融学课件
3.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
于1997年8月开始,是国家对证券市场进行统一管理的主管机构。 是国务院证券委的监管执行机构; 是依照法律法规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督; 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多头到统一、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陈岩)第2章 国际贸易政策
第四阶段:二战后 第三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二阶段:18—19世纪 第一阶段:15—17世纪
陈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3版》2019,机械工业出版社
2.1.3 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 各国在制定贸易政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以下因素:
★本国经济结构与比较优势; ★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本国与别国经济、投资的合作情况; ★本国国内物价、就业状况; ★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 ★本国在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中享受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 ★各国政府领导人的经济思想与贸易理论。
第2章 国际贸易政策
国陈际岩贸:易《理国论际与贸实易务理(论第与2实版务)》陈《岩第3版》2019,机械工业出版社
2.1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 国际贸易政策(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对 外进行商品、服务和技术交换活动时所采取的政策。从单一国家或地 区的角度出发,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就是对外贸易政策。
陈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3版》2019,机械工业出版社
2.4.3 我国外贸发展战略转型的政策内涵
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让位于贸易平衡发展。 从出口导向转变为进出口结合。 数量扩张转变为品牌战略。 从单纯的双边贸易转向参加区域性合作。 后危机时代的贸易强国策略。
陈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3版》2019,机械工业出版社
2.2.2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
• 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为使新 兴的产业避免外国工业品的竞争, 使之能充分发展,便不断要求实施 保护贸易措施。1898年前后成为欧 洲高度保护贸易国家之一。
陈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3版》2019,机械工业出版社
盐的进出口与国际贸易
盐的国际贸易 量逐年增长, 对全球经济的 贡献也越来越 大。
0 2
盐的国际贸易 促进了全球经 济的发展和繁 荣,同时也带 来了一些挑战 和问题。
0 3
盐的国际贸易 对全球经济的 影响不仅体现 在贸易额上, 还体现在对相 关产业的带动 和影响上。
0 4
06
盐的国际贸易风险与应对措施
盐的国际贸易风险
等
盐的国际贸易现状
盐的进出口量:全球盐的 进出口量逐年增长,其中 中国是最大的盐出口国之
一。
贸易伙伴:中国主要出口 盐到日本、韩国、美国等 国家,进口盐主要来自澳 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
贸易方式:盐的进出口主 要以海运为主,部分通过
陆运和空运。
贸易政策:各国对盐的进 出口政策不同,有些国家 实行关税保护,有些国家
添加 标题
日本:对盐的进出口实行严格的管 理,需要获得相关许可证和符合相 关标准
添加 标题
印度:对盐的进出口实行一定的限 制,但近年来逐渐放宽政策
世界各国盐的贸易法规
各国对盐的进出口政策不 同,有的国家实行自由贸 易,有的国家实行保护主
义政策。
各国对盐的进出口关税也 不同,有的国家实行低关 税,有的国家实行高关税。
则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03
盐的进出口贸易情况
世界各国盐的进出口情况
中国:盐产量和 消费量均居世界 首位,出口量逐 年增加
美国:盐产量和 消费量均居世界 前列,出口量相 对较小
印度:盐产量和 消费量均居世界 前列,出口量逐 年增加
俄罗斯:盐产量 和消费量均居世 界前列,出口量 相对较小
加拿大:盐产量 和消费量均居世 界前列,出口量 相对较小
较大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历史同步讲义:古代的商业贸易
第 7 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商业贸易的起源问题。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 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 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 色。
2.古代中国、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希腊、地中海等区域的 商业贸易活动及特点。 3.丝绸之路、阿拉伯世界奥斯曼土耳其等跨区域的贸易交流渠 道。 4.商业贸易中的相关工具、途径和方法,如货币、信贷、商业
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丝绸之路
②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 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
叶等
③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
①明清时期,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 ②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B.草市
C.纸币
D.会馆
【答案】C
【详解】
知识点 02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 (1)产生与发展 ①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 11 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③公元前 8—前 7 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2)作用 ①货币的诞生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 ②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 ③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2.信贷 (1)古代世界信贷的发展 ①两河流域:公元前 22-前 21 世纪,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 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②古埃及:公元前 16-前 11 世纪,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受到法律保护。 ③古希腊:公元前 4 世纪,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 雏形。 (2)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关税历史
50% 40% 30%
1890年
1930年
1947年
1995年
2010年
1930年之前
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个关税法案 1791年美国第一仸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向国 会提出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1930年
1929-1933经济危机
1930年颁布the Smoot-Hawley Act 1934年,罗斯福新政,通过了 互惠贸易协定法案
关税不贸易总协定GATT
1947年,GATT:
• 最惠国待遇原则 • 国民待遇原则 • 解决贸易争端
多边贸易谈判
• 贸易自由化成为一种公共物品 • 乌拉圭回合(1986年至1993)
世界贸易组织WTO
1995年1月1日,WTO正式运作
《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 )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 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 次缔约斱大会上通过的国 际性公约,为各国的二氧 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 即:在2008年至2012年 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 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 低5.2%。
内向型战略:进口替代 外向型战略:出口导向 东南亚雁行经济增长模式
谢谢!
• 报告称:在英国已率先进行工业化的情况下,美国要想发展 自己的国内工业,必须将关税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以限制英 国制造品大量进口,否则生产效率较低的国内幼稚工业在英 国产品竞争面前很难成长。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逾百名美国国会议员昨日(2012.03.15) 呼吁奥巳马政府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在致美国财长盖特纳 和商务部长骆家辉的一封信中,130名国会议员要求奥巳马政 府在下月发布报告时,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他们声称,应 对中国输美产品征收反补贴税。
中国2001年加入WTO
多哈回合
2001年11月, 在卡塔尔首都多 哈丼行的世贸组 织第四次部长级 会议启劢了新一 轮多边贸易谈判, 又称“多哈发展 议程”,或简称 “多哈回合”
301条款:好战的美式装备
1974年准 有权利对外国丌 公平的贸易行为 进行报复
美国和欧洲的香蕉大战
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美国:
日本: 欧盟: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问题 1. 丌稳定的出口市场 2. 日益恶化的贸易条件 3. 有限的市场进入机会 4. 关键农产品的世界价格下降
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劣
1,世界银行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3,普惠制GSP
经济增长战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