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卢沟桥烽火》

合集下载

5卢沟桥烽火

5卢沟桥烽火
同学们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①“烽火”指什么?
“烽火”是古代边防人员为报警而在高处点燃的烟 火,借指战火或战事
②“卢沟桥烽火”是什么意思?
③卢沟桥在哪里?
卢沟桥位于北京天安门西南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 它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多孔联拱大石桥, 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卢沟桥位于天安门西南 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它是 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 多孔联拱大石桥,距今已有 八百年历史。
逐步:
(1)同学们读带有“逐步”的句子。
(2)文中的“逐步”是什么意思?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么样?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 精心策划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 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 的惨败。
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 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 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1)读第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⒈1937年7月7日深夜 ⒉第二天凌晨 ⒊当天晚上
(2)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 关键词语。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首先 我军 喝问 严词拒绝 还击
(2)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 关键词语。
第二天凌晨:
日军 人仰马翻 狼狈 我军 同仇敌忾 举、冒
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 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 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 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1)自由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反馈。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九·一八事变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 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 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根据冲突爆发的日期, 史称“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中国东北地区 称为满洲,因此日本方面将这次事变称为“满洲 事变”。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5《卢沟桥烽火》苏教版(共31张PPT)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5《卢沟桥烽火》苏教版(共31张PPT)
卢沟桥烽火
引导质疑
同学们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①“烽火”指什么? ②“卢沟桥烽火”是什么意思?
③卢沟桥在哪里?
引导释疑 烽火:
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国 家战事的出现。古代在边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 置干柴,遇有敌情时则燃火以报警——通过山峰之间的 烽火迅速传达讯息.
(1)(名)基本义: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
yàn
)喉
dānɡ )天
• 喝 ( hè
• 号召( zhāo • 当即(dāngjí

hē )问
• 魔爪( zhuǎ zhǎo )
• 明晃晃( huǎng huàng ) • 抱头鼠窜( cuān cuàn ) • 如火如荼( chá • 同仇敌忾( qì

√ zhào ) √
dàngjí )

√ tú ) √ kài ) √
此类词还有:鲸吞、鼠窜、蜂拥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伪军:抗日战争期间汉奸伪政府组织的军队。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此类词还有:心脏、手腕、面目等
精读课文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
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华北,
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 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 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 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喝水

√ zhào ) √
dàngjí )

√ tú ) √ kài ) √
默读课文
自读课文,请画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再想想
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时间段的内容,可以合

5、卢沟桥烽火

5、卢沟桥烽火

中国守军的誓言:
+ “愿与卢沟桥共存亡”
+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 日军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 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同胞们,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 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 不让日本占领中国!”“为保卫国土流血! ”的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 ”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蒋介石曾 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 市市长)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 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5
卢 沟 桥 烽 火
卢沟桥
烽火:原指古代边防报警点的烟
火.在本文中比喻战火或战争.
卢沟桥烽火:在卢沟桥发生的
战争.
+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
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日发生 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亦称芦沟桥) 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 攻中国。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 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 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
奋起还击 两面夹击
卢沟桥是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 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 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 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 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 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 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 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 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 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 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五年级下《卢沟桥烽火》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五年级下《卢沟桥烽火》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卢沟桥烽火》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卢沟桥烽火》的内容,认识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分析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顽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体会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顽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引发学生思考:卢沟桥烽火意味着什么?2.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对生字词进行讲解。

3.理解课文(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复述课文,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4.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抗日英雄人物形象,感受他们的英勇顽强。

5.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如果你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你会如何为祖国做贡献?(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6.课堂小结(2)学生谈收获,表达自己的感悟。

四、作业设计1.抄写课文,熟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抗日战争时期英勇人物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

2.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刻,能体会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精神。

3.课堂活动设计合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4.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资源1.课文《卢沟桥烽火》2.卢沟桥事变历史资料3.抗日战争时期英勇人物事迹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他们深入分析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3.课堂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的英勇精神。

5《卢沟桥烽火》教学案_教案教学设计

5《卢沟桥烽火》教学案_教案教学设计

5《卢沟桥烽火》教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打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预习学案【预习目标】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预习内容】1.我会读烽火妄图伪军咽喉凌晨震耳欲聋同仇敌忾猝不及防呐喊歼灭挑衅狼狈爹娘众寡悬殊万籁俱寂如火如荼2.我知道这篇课文叙述了1937年7月7日“____________”的经过,揭露了____________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略____________的滔天罪行,讴歌了____________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3.我质疑通过对课文的预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拿起笔记录下来。

三、导学案【学习目标】1.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打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小组合作探究】1.“卢沟桥事变”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如何?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3.我国守军是怎样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1)自己默读,深入思考。

(2)组内交流,形成统一。

(3)班内交流,探究学习。

【小组深入探究】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描述来表现日军的险恶用心和中国军民誓死卫国的抗争精神的?四、课堂检测1.我会填恼羞()()同()敌()()不及()万籁()()()()已久哭()喊()人()马()大声()呼()以继()如()如()()耳欲()众()悬殊2.我会选(用√标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号召(zhāozhào)魔爪(zhuǎzhǎo)挑衅(xìnxìnɡ)歼灭(qiānjiān)五、主题阅读,课外延伸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历史回音壁》中的《南京暴行》、《山谷里的枪声》,畅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5《卢沟桥烽火》

5《卢沟桥烽火》

• 2、(1)“偷偷地”“摸”体现了日 寇的卑鄙、狡猾和险恶,在这用做贬 义。 • (2)“悄悄地”“进发”体现了我抗 日军队的英勇无畏、从容镇定,在这 用作褒义。
日军 抱头鼠窜 我军 悄悄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 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声援。
(1)自由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中国军民是怎样英勇地抗击侵略者的? (3)齐读本段,体会抗击侵略者战斗的激烈。
卢沟桥是 平津通往 南方的咽 喉要道
“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局 势和卢沟桥所处的重要战 略位置。
卢沟桥是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一、生字组词:
峰( )忘( )侯( )凌( )
烽(
聋(
)妄(
)爹(
)喉(
)茶(
)棱(
)歼(


耸(
)多(
)荼(
)奸(

(1)读第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⒈1937年7月7日深夜 ⒉第二天凌晨 ⒊当天晚上
• 选词填空。
• 继续 、大家(
• 2、这场大雪已经(
时。
• 3、他喝了一口水( )发表重要讲话。
• 1.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 ①.我们要积极响应“人人动手,绿化 祖国”。 • ②.看了这部电影,使我深受教育。
• 2.根据词语不同意思造句。 • 问题:①指毛病或麻烦: • ②指需要回答或解释的题目:
第9自然段 历史意义
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
序幕:比喻大事件的开端。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 精心策划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 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 的惨败。

5《卢沟桥烽火》PPT课件之一(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5《卢沟桥烽火》PPT课件之一(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苏教版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二组
同学们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①“烽火”指什么? ②“卢沟桥烽火”是什么意思? ③卢沟桥在哪里?
卢沟桥位于天安门西南 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它是 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 多孔联拱大石桥,距今已有 八百年历史。
卢沟桥
“九一八”事变 之后,日本占 领了我国的东 三省,又妄图 将魔爪伸向全 中国。
卢沟桥是 平津通往 南方的咽 喉要道
“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局 势和卢沟桥所处的重要战 略位置。
读一读:
魔爪 咽喉 挑衅 日寇 众寡悬殊 硝烟 呐喊 处在 妄图 同仇敌忾 控制 歼灭 震耳欲聋 狼狈而逃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
夜以继日
哭爹喊娘
人仰马翻
蚕食: 象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万籁俱寂: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没有 一点声音。 蓄谋已久: 心里早就有这种计谋(指坏的 方面),很久了。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恼羞成怒: 由于羞愧怨恨而发怒。 众寡悬殊: 众:多。寡:少。悬殊:相差很 远。双方人力多少相差很大。
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 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 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 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 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同仇敌忾: 忾:愤恨。敌忾:对敌人的愤恨。 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震耳欲聋: 欲:快要。耳朵都快震聋了, 形容声音很大。 猝不及防:猝:突然,出乎意料。出乎意料, 来不及防备。 抱头鼠窜: 形容急忙逃走的狼狈相。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5 卢沟桥烽火|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5 卢沟桥烽火|苏教版

5 卢沟桥烽火【教材分析】《卢沟桥烽火》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发生的背景,孩子们是知之甚少的。

课文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生动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细致描画了敌我双方的行为、语言等,通过对比手法来突出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与我国守军顽强抵抗、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因此,学生读此文,不仅要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经过,抓关键词句体会敌寇的狡猾凶恶,守军的英雄顽强,还得深入感悟文本的表现手法,不仅要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还得从中领悟写作手法的精妙。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

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难点】事件本身中国抗战的意义对学生在认知上是个难点。

【资料链接】卢沟桥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

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

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数之不尽的石狮子。

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因中国东北被日本称作满洲)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

第5课《卢沟桥烽火》PPT课件(苏教版六年级...

第5课《卢沟桥烽火》PPT课件(苏教版六年级...

六安市长安小学
迅速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北平市民 成群结队 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 夜以继日 铁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 纷纷 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也纷纷来电 声援,并送来了大批慰问品。 大批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 抗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 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如火如荼
六安市长安小学
六安市长安小学
同学们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①“烽火”指什么? ②“卢沟桥烽火”是什么意思? ③卢沟桥在哪里?
六安市长安小学
卢沟桥位于天安门西南 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它是 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 多孔联拱大石桥,距今已有 八百年历史。
六安市长安小学
我能行
fēnɡ wànɡ w ěi hóu
六安市长安小学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反馈。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齐读本段。
六安市长安小学
“九一八”事变 之后,日本占 领了我国的东 三省,又妄图 将魔爪伸向全 中国。
卢沟桥是 平津通往 南方的咽 喉要道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六安市长安小学
我军
大声喝问 严词拒绝 立即还击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举起 冒着 冲出 砍去
1937年7月7 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恼羞成怒
首先开火
人仰马翻 吼叫 疯狂扑来 哭爹喊娘 狼狈而逃
手握 腰佩 悄悄进发 猝不及防 鬼哭狼嚎 抱头鼠窜 齐声呐喊
根据上述表格中的内容,你能讲述“卢沟桥事变”发 生的经过吗?
烽 妄 伪 喉
烽火 妄图 虚伪 咽喉
六安市长安小学

5卢沟桥的烽火

5卢沟桥的烽火

•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 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 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泄泻)在 卢沟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 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 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 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 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 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 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 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 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疯狂 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 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 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顷刻 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渐溅)。在硝烟和 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 5、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 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 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 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 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 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 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点凌晨,侵 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 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6、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 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 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7、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 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 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 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8、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北平市民成 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铁路工人 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事。各地民众、 海外华侨也纷纷来电声援,并送来了大批慰 问品。
• 1、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 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蚕食 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 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 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 的咽喉要道。

(六年级语文教案)5《卢沟桥烽火》

(六年级语文教案)5《卢沟桥烽火》

5《卢沟桥烽火》六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读准多音字“爪”、“咽”、“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攻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目标2、3是教学的重点。

理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的险恶用心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1、以歌曲《松花江上》作为背景音乐,配上教师激愤的讲述“九一八”事变,用音乐渲染气氛。

2、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3、揭题,理解“烽火”,再解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1、自主学习,扫清阅读障碍。

2、检查自学情况。

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三、再读课文1、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描写时间的词句。

2、给课文分段,理清事件发展的脉络。

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第二课时●一、明确卢沟桥的战略地位,体会日本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通过“谁能简要说说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复习文章主要内容。

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卢沟桥事变呢?引出第一自然段的学习,通过对“蚕食”“妄图”等词的理解,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并配以地图以及了解“咽喉”在人体中的重要位置,使学生体会卢沟桥地理位置的极其重要。

●二、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憎感情。

课文(第2-5自然段)具体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其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中国军民顽强抗击的场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为此,可作如下预设:1、让学生读一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事件的来龙去脉。

六下5.《卢沟桥烽火》

六下5.《卢沟桥烽火》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5.卢沟桥烽火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按时间先后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按时间顺序简要复述课文“卢沟桥事变”内容。

难点: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初读感知环节,根据小标题划分意义段。

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读书感悟中,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以及不同形式的补充资料、设计探究习题及拓展作业检测目标的达成。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课1.师板书课题《卢沟桥烽火》,生齐读课题。

2.释题:“烽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卢沟桥燃起了“烽火”?是什么样的“烽火”?“卢沟桥烽火”在我国历史上有怎样的意义呢?(“烽火”在古代是报警的烟火,“卢沟桥烽火”的言外之意是日本侵略者点燃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火。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学生带疑读书。

2.交流预习单。

(1)出示学生预习单,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读情况,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重点指导,如“咽喉”的“咽”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该读“yān”、“同仇敌忾”的“忾”应读“kài”。

(2)针对易写错的“荼“喉”等进行书写指导,引导学生发现其“茶”、“候”相同之处,又要仔细观察其不同之处。

5卢沟桥烽火

5卢沟桥烽火

孩子正处在价值观初步形成期,此时灌输一些史实教育,能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之情,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极大的帮助。

从这一点来说,《卢沟桥烽火》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5、卢沟桥烽火教后记
历史回溯到1937年7月7日的深夜,那是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不会忘却的日子。

这夜,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气势汹汹地寻找借口,首先向中国军队开火。

面对敌军无理的挑衅行为,中国士兵严词拒绝,并立即还击。

但终因敌众我寡,只得退守宛平县城。

第二天,同仇敌忾的中国士兵举、冒、冲、砍,打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而逃,日军进攻宛平县城的疯狂进攻未能得逞。

当天晚上,我军又悄悄进发,打得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激战至九日凌晨,英勇顽强的我军终于夺回了卢沟桥这一战略重地。

回味文本之中,感觉自己敲下了不少描写双方激战的词汇。

何不从词入手呢?由词入手,感受双方战争的激烈以及我军的顽强;由词入手,结合时间顺序练习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由词入手,学习战斗场面的描写。

突然想起读到的网友随笔“词语教学也精彩”。

对,明天的教学,就从词入手,化难为易处以词为桥。

5《卢沟桥烽火》解析

5《卢沟桥烽火》解析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举起 冒着 冲出 砍去
1937年7月7日 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恼羞成怒
首先开火
人仰马翻 吼叫 疯狂扑来 哭爹喊娘 狼狈而逃
手握 腰佩 悄悄进发 猝不及防 鬼哭狼嚎 抱头鼠窜 齐声呐喊
根据上述表格中的内容,你能讲述“卢沟桥事变”发 生的经过吗?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
时间敌军我军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全副武装偷偷气势汹汹恼羞成怒首先开火人仰马翻吼叫疯狂扑来狼狈而逃猝不及防鬼哭狼嚎抱头鼠窜大声喝问严词拒绝立即还击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冒着冲出砍去手握腰佩悄悄进发齐声呐喊仔细品读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把讨论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卢沟桥位于天安门西南 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它是 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 多孔联拱大石桥,距今已有 八百年历史。
相关链接
“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
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1931年8月,日军借口有一个日本军官在东北失踪,
把大批军队调入东北。9月18日,他们炸毁一段铁路,并 诬赖是被中国军队破坏的。当夜,日军聚集军队,炮轰 沈阳城,发动“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中 国东北军遵照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绝对不抵抗”的命 令,日军只用了四个多月时间就侵占了辽宁、吉林、黑 龙江三省,3000万东北人民过着亡国奴的生活,时间长 达14年之久。
如火如荼 万籁俱寂
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时间的词句
“九一八”事变后
当天晚上
1937年7月7日深夜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
第二天凌晨
自由读第一段,说说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九一八”事变 后,日本帝国主 义侵占了我国东 北三省,接着又 逐步蚕食华北, 妄图把侵略的魔 爪伸向全中国。

5《卢沟桥烽火》

5《卢沟桥烽火》

5《卢沟桥烽火》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3.揭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板9课题)4.解题:指名读“烽”(f6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kou xiao die日寇硝烟哭爹喊娘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3)指导分段: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第二课时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咽喉挑衅日寇控制号召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二、精读训练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猝不及防万籁俱寂如火如荼(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卢沟桥烽火》课文原文

《卢沟桥烽火》课文原文

《卢沟桥烽火》课文原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

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

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

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

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

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

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

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

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

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

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

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

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激战一直持续到9点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

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5、卢沟桥烽火教学课件

5、卢沟桥烽火教学课件
多人,占整个议会60%,近些年来小泉不顾社会舆论,多 次以首相的身份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亚洲各国人民极大愤恨 与伤心,这是向爱好和平的人们公然示威。
各国人民以不同的方式来抗议日本这种行为,如韩国有 些人用绝食、抵制日货、到日使馆门前示威等来抗议。
最近日本又派兵到伊拉克参加维和(日本是不允许有军 队的),这更显示了他的军国主义思想不死。可以猜想,如 果有一天他们时机成熟的话,他们还会把战火烧到其他国家 上,卢沟桥是不是还会有第二次烽火呢?
(9) 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序 幕。
学习第一段:找出表示局势的词语 “九一八”事变后,日
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 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华北, 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 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 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 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南郊 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 方的咽喉要道。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刀,冒 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 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 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 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 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 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 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 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 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yān hóu
咽喉
línɡ chén
凌晨
nà hǎn
呐喊
jiān mxù móu mínɡ huǎnɡ huǎnɡ
蚕食 魔爪 蓄谋 明晃晃
xīnɡ ɡuānɡ àn dàn
星光黯淡
wàn lài jù jì
万籁俱寂
yán cí jù jué
严词拒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⒈1937年7月7日深夜 ⒉第二天凌晨 ⒊当天晚上
卢沟桥烽火
1937年7月7日深夜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 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 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 的中国军队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 “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 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 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 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 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卢沟桥
“九一八”事 变之后,日本 占领了我国的 东三省,又妄 图将魔爪伸向 全中国。
卢沟桥是 平津通往 南方的咽 喉要道
“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局 势和卢沟桥所处的重要战 略位置。
九·一八事变指1931年9月18日在 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 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 关东军。根据冲突爆发的日期,史称 “九·一八事变”。由于当时中国东 北地区称为满洲,因此日本方面将这 次事变称为“满洲事变”。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述了“卢沟桥事变”的 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 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 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 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 精心策划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 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 的惨败。
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 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 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卢沟桥烽火
第二天凌晨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 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 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 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 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 喊娘,狼狈而逃。
卢沟桥烽火
第二天凌晨
第二天凌晨 日军 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而逃 奋起还击 可以体会出日军遭
到我军的迎头痛击 和我国守军不畏强 敌,勇抗侵略者的 英雄气概。
可以体会出日军的蛮横无理,不可一 世的狰狞嘴脸,事变的发生是日本侵略者 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卢沟桥烽火
第二天凌晨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 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 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 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 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 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 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 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
(1)自由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中国军民是怎样英勇地抗击侵略者的? (3)齐读本段,体会抗击侵略者战斗的激烈。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 抗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 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如火如荼
卢沟桥烽火
(1)“序幕”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端。 在文中,“序幕指的是抗日战争。 (2)如火如荼,形容旺盛、激烈。 在课文中体会到抗日战争的持久与 激烈。
卢沟桥烽火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 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 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 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 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 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卢沟桥烽火
1937年7月7日深夜源自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我军 全副武装 喝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卢沟桥烽火 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
【卢沟桥事变前】1931年8月,日军借口有 一个日本军官在东北失踪,把大批军队调 入东北。9月18日,他们炸毁一段铁路,并 诬赖是被中国军队破坏的。当夜,日军聚 集军队,炮轰沈阳城,发动“九· 一八”事变。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以日本官兵2人在 上海虹桥军用机场被击毙为借口,出动大 批海陆军和飞机进攻上海,发动“八一三” 事变。
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
夜以继日
哭爹喊娘
人仰马翻
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 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 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 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 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近年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并且越演越烈,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其中的历史意义吗? 一、何为靖国神社 日本的靖国神社,地处东京市中心的皇宫附近,周围环境 怪异,它源于日本民间悼念死去亲人。50年代后,日本的一些 右翼势力不断地把参加二战的一些战犯供养在里,现在里面有 1067个被盟军处死的“甲级”战争罪犯,以及在侵略战争中战 死的200多万死难者。这里被视为军国主义的象征,阴森中透出 一股杀机。 在靖国神社里有许多东西都是展示日本帝国军人的“好战 功绩”,有16面浮雕,其中有10面与侵略我国有关,又是“奉 天入城”,又是“占领南京”等等。振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在这里面竟成了天皇及他部下的丰功伟绩了,令中国人民不堪 入目。现在靖国神社已成为战刀与征战、侵略的象征了。
卢沟桥烽火
当天晚上
可以体 会出日军在 正义面前遭 到惨败的下 场和我军的 英勇无敌。
当天晚上 日军 我军 抱头鼠窜 悄悄进发 鬼哭狼嚎 两面夹击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 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声援。
卢沟桥烽火
(2)学生反馈。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齐读本段。
卢沟桥烽火
学习第一段
逐步:
(1)同学们读带有“逐步”的句子。
(2)文中的“逐步”是什么意思?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么样?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读第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卢沟桥烽火 自由读第一段
学习第一段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 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 着又逐步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 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 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 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 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 方的咽喉要道。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比较下面两组词语: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 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 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 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卢沟桥烽火
“偷偷地”和“摸”是贬义 词,讽刺挖苦日本侵略者的侵略 行为。 “悄悄地”和“进发”是褒 义词,赞美中国军队正义反击侵 略行为。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卢沟桥烽火
比较
(1)平津、华北、中华民族 危急!
(2)华北危急!平津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卢沟桥烽火
比较
(1)三个感叹号表明当时中国 形势非常严峻,中华民族到了生死 存亡的时候了。
(2)不能调换顺序,因为这 是按范围从小到大安排的,说明 中国的领土正在被日寇蚕食。
我能行
fēnɡ wànɡ wěi hóu xù
烽 妄 伪 喉 蓄
烽火 妄图 虚伪 咽喉 蓄意
我能行
lín lónɡ diē nà jiān
凌 聋 爹 呐 歼
凌晨 耳聋 爹爹 呐喊 歼灭
读一读:
魔爪 咽喉 挑衅 日寇 众寡悬殊 硝烟 呐喊 处在 妄图 同仇敌忾 控制 歼灭 震耳欲聋 狼狈而逃
如火如荼
苏教版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二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 经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 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 日寇的侵略罪行,激发对我国军民同 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 之情。 2、按时间顺序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和历史意义。
同学们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①“烽火”指什么? ②“卢沟桥烽火”是什么意思? ③卢沟桥在哪里?
• 1、指战火或战争。 • 2、在卢沟桥所发生的事。 • 3、在北京市丰台区,跨永定河上。
卢沟桥位于天安门西南 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它是 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 多孔联拱大石桥,距今已有 八百年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