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
细菌的感染ppt课件
![细菌的感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341aa66f111f18582d05a4f.png)
染的免疫机理。理解细菌感染的来源及类型。
3、了解感染的来源及类型。外毒素的作用机
制。环境因素对感染的影响。
.
2
林徽因(1904-1955)
.
因 肺 结 核 病 逝
3
➢全世界每年因细菌感染 死亡2000万人
➢约占总死亡人数的30%
.
4
基本概念
➢ 细菌的感染 细菌侵入机体,生长繁殖、释放
毒物引起宿主病理变化的过程 ➢ 致病菌或病原菌
葡萄球菌
类白喉棒状杆菌
外耳道
口腔
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 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乳酸杆菌 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 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
白假丝酵母菌 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 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皮肽
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
A:毒性亚单位 B:结合亚单位
单独不能致病
.
30
细菌的毒力-毒素
➢内毒素(endotoxin)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 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
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加, DIC,休克等反应。
.
31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
种类 来源
存在部位
化学成分 稳定性
外毒素 革兰阳性菌 部分革兰阴性菌
活菌分泌 或细菌溶解后散出 蛋白质
差 60-80℃30分钟破坏
内毒素 革兰阴性菌
细胞壁成分 细菌裂解后释出 脂多糖
好 160℃2-4小时破坏
.
32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
种类 毒性 作用
外毒素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c38af16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2.png)
第四章细菌的感染和致病机理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一、基本概念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发病(disease):是指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显然的伤害。
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um):是指那些能够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
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
致病性(pathogenicity):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感染的能力称为致病性。
致病性是细菌种的特征之一毒力(virulence):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
毒力是量的概念,同一细菌的不同菌株其毒力往往存在差异。
毒力是细菌菌株的特征之一二、细菌致病性的决定(一)柯赫法则第一,异常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可查见,在健康者不存在;第二,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第三,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激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第四,自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
(二)基因水平的柯赫法则第一,应在致病菌株中检出某些基因或其产物,而无毒力菌株中没有;第二,如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破坏,则菌株毒力应削弱或消除。
或者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菌株内,后者成为有毒力菌株;第三,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过程中表达;第四,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或产生免疫保护。
三、细菌毒力的测定1.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指能使实验动物在接种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2. 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ous dose, ID50)指能使实验动物在接种后一定时限内感染一半所需的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常用的有LD50、ID50、EID50、TCID50等第二节细菌的毒力因子及分泌系统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称为毒力因子(virulent factor),主要有侵袭力和毒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https://img.taocdn.com/s3/m/5b2915eb16fc700abb68fcf8.png)
•A群链球菌M蛋白
类荚膜: 伤寒沙门菌Vi抗原
•具有抗吞噬功能
大肠埃希菌K抗原
.
9
②菌毛
霍乱弧菌借助鞭毛的运动,穿透小肠黏液层, 依靠菌毛等黏附于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在此生 长繁殖,产生霍乱肠毒素,引起小肠黏膜上皮 细胞内水和电解质丢失,导致严重的上吐下泻 (霍乱)。
百日咳鲍特菌依靠菌毛和丝状血凝素等,黏附 定居于气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表面,并快速繁 殖,产生百日咳外毒素等,刺激呼吸道上皮细 胞引起咳嗽,导致外周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 (百日咳)。
.
33
病毒感染类型
•隐性感 染
•显性感
•急性感染染
•局部感染
•带菌状 态
•慢性感 染
•全身感 染
根据病情缓急分为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急性病毒感染
潜伏期短、发病急,数日或数周恢复
病原消灭型感染
持续性病毒感染
.
34
根据感染部位及性质分为:局部感 染,全身感染,带菌状态
(1)局部传染
B亚单位:结合单位,协助A亚单位。
B亚单位可单独与细胞膜受体结合,从而阻断完整毒 素结合细胞。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可作为良好的 亚单位疫苗。
.
12
②强的抗原性
•外毒素 •脱毒
•(极毒抗原) •0.3-0.4%甲 醛
• 类毒素 •免疫动物 •抗毒素
•(无毒抗原)
•(抗毒抗体)
类毒素(toxoid):
.
2
•致病因素
•病原菌
•毒力
•侵袭力 •产毒性
•入侵、定居、 •繁殖、扩散
•细菌毒素
•侵入数量
•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
第四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四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12a7ba7f76c66137ee0619c1.png)
3.人工被动免疫 ①抗毒素 ②丙种球蛋白 ③细胞免疫制剂
4.两免疫
免疫物质
抗原
抗体或细胞因子等
免疫出现时间 慢,2~4周
快,立即
免疫维持时间 长,数月至数年 短,2~3周
主要用途
预防
治疗或紧急预防
二、细菌感染的治疗
1.抗菌药物的种类 ①β-内酰胺类 ②大环内酯类 ③氨基糖苷类 ④四环素类 ⑤氯霉素类 ⑥多肽类 ⑦喹诺酮类
2.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 ①影响细胞壁的合成 ②影响细胞膜的功能 ③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④影响核酸代谢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
第四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 方法与防治原则
莆田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学院 伦永志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
目录
一、细菌学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三、现代细菌学检测技术
一、细菌学诊断
•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 病原菌的检验程序
标本
直接涂片镜检 分离培养 生化试验 血清学试验 动物试验 药物敏感试验 分子生物学技术 免疫学检测技术
初步诊断 明确诊断 快速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 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采取血清标本,恢复期血清中抗 体效价比急性期升高大于4倍以上者方有临床意义。
滴加
已知抗原
未知抗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①控制传染源 ②切断传播途径 ③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一、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二、细菌感染的治疗
一、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
1.特异性免疫的产生方式 2.人工主动免疫 3.人工被动免疫 4.两种人工免疫的比较
1.特异性免疫的产生方式
自然免疫
人工免疫
主动免疫 患病、隐性感染 接种疫苗、类毒素等
细菌的感染ppt课件
![细菌的感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b2eecf6482fb4daa48d4b4c.png)
整理课件
3
病源生物的致病作用
致病性
病原生物进入宿主体内定居、
pathogenicity 繁殖并引起疾病的性质
毒力 virulence
病原生物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半数致死量 median lethal dose, LD50 半数感染量 median infective dose, ID50
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特定的感染途径, 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 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病原生物数或毒素量
种类 外毒素:多数为革兰阳性菌产生的毒性物质,
常由细菌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 内毒素: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
整理课件
7
外毒素的结构与作用机理
细胞表 面受体
B
B亚基: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免疫原性 强,无毒性,
A A亚基:毒性成分,
整理课件
8
外毒素的种类:
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其他毒素
外毒素的致病机制
整理课件
16
感染按发生部位分为2种类型: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
毒血症:病菌不进入血流,外毒素进入血流, 产生特殊的毒 性症状。(白喉)
菌血症:病菌入血流,但不繁殖,仅短暂的一过性经血循环。 (伤寒)
败血症:病菌入血流,且大量繁殖产生毒性物,引起全身中 毒症状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入血流,且大量繁殖并播散到其他组 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整理课件
4
细菌的毒力构成
— 毒力因子 toxic factor
侵袭力:病原生物侵入机体,抵抗宿主
免疫、进行繁殖扩散的能力。包括菌体的 表面结构和胞外酶
毒 素:病原生物产生的对机体有直接
毒性作用的物质。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课件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d99d64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81.png)
饮食卫生
注意食品卫生,避免食用不洁、变质食品, 可预防肠道细菌感染。
医疗保健
遵守医疗保健制度,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 现和治疗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和新药研究
抗生素治疗
新药研究
使用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主要方法, 但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
针对耐药菌株,研究新型抗生素和其他抗 菌药物是当前的重要研究方向。
公共卫生安全威胁
抗药性细菌的传播和扩散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
04
CHAPTER
细菌的感染与人类疾病
细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疾病
肺炎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常见细 菌可引起肺炎,表现为咳嗽、咳痰、 发热等症状。
肠道感染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可引起腹泻、 腹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 解质紊乱。
皮肤感染
外毒素
由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 性菌产生,具有高度毒性,可影 响蛋白质合成、细胞膜功能等。
细菌对免疫系统的逃避
细菌通过产生酶、改 变细胞膜成分等方式 逃避免疫细胞的识别 和攻击。
细菌可诱导免疫细胞 凋亡或抑制其功能, 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 。
细菌可利用免疫细胞 的吞噬作用进入细胞 内部,逃避体液中的 杀菌物质。
细菌在体内的繁殖
粘附与定居
细菌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形 成生物膜进行繁殖。
复制与扩散
细菌在适宜条件下快速复制, 形成大量子代细胞。
毒素产生
部分细菌产生外毒素或内毒素 ,影响宿主细胞功能。
免疫逃逸
细菌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宿主的 免疫攻击。
02
CHAPTER
细菌的致病机理
细菌毒素的作用
内毒素
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在细菌死 亡裂解后释放,引起机体发热、 炎症反应等。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4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第4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https://img.taocdn.com/s3/m/9869dd4ff18583d0496459b9.png)
2020/10/13
医学微生物学
三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微生态平衡: 指正常微生物群、宿主与外 部环境处于动态平衡。
影响因素:
宿主因素(年龄、饮食、激素水平等) 正常微生物群(定位、定性、定量) 外界环境
2020/10/13
➢ 致病性(pathogenicity) :病原微生物能引起感染的能力或性 质。
➢ 毒力(virulence):致病菌的可量化的致病性,反映了致病性的 强弱。
➢ 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或半数感染 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表示。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 50%动物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微生物数或毒素量。
医学微生物学
微生态失调:指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及正常 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平衡,在外界环境 影响下被破坏,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 性组合。
诱发因素
使用抗生素
正常菌群寄居部位转移(外科手术、腔 镜检查等)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机制
➢ 致病菌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 病原体(pathogen):能引起感 染或宿主疾病的微生物。
单个散在的吸附
生物膜 的形成
形成微菌落:同一种细菌繁殖后形成肉眼不可见的 细菌集团,通过菌体表面黏附性物质 将菌细胞粘连在一起的“家族”
形成细菌的生物膜:以微菌落为基本单位,由不同 种属的细菌共同形成“社区”:
如:龋齿, 人工关节表面. 对膜内细菌起保护作用.
细菌的毒素
包括: 外毒素, 内毒素
1 外毒素(exotoxin)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课件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57786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d6.png)
粘附还与细菌的毒力有关,某 些毒力因子可促进细菌粘附。
细菌的侵入
01
02
03
内化
细菌被宿主细胞内吞,形 成内含体,在内含体中继 续生长繁殖。
吞噬
宿主细胞主动吞噬细菌, 随后将细菌降解。
穿孔
细菌释放毒素,破坏宿主 细胞膜,使细菌进入细胞 内。
细菌在体内的扩散
血液循环扩散
细菌随血液流动到达全身各器官 。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课件
目录
• 细菌的感染过程 • 细菌的致病机制 • 细菌的抗药性 • 细菌的检测与诊断 • 细菌的预防与控制 • 案例分析
01
细菌的感染过程
细菌的粘附
粘附是细菌与宿主细胞表面结 合的过程,是感染的第一步。
不同细菌通过粘附素与宿主细 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如整合素 、糖蛋白和糖脂等。
注意观察抗菌药物的 不良反应,如有不适 ,及时就医。
遵循医生的用药指示 ,按时按量服用,不 要随意停药或改变剂 量。
06
案例分析
肺炎链球菌感染案例
总结词
肺炎链球菌感染常见于儿童和老年人,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肺炎、脑膜 炎等疾病。
详细描述
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引起败血 症和脑膜炎。该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拥挤、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容易传播。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抗药性增加了医疗成本,给社 会经济带来负担。
应对策略
加强抗生素管理,控制抗生素 滥用;推广新型抗菌药物;加 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抗药性
问题。
04
细菌的检测与诊断
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分离
将混合菌样中的细菌分离出来,纯化 为单一菌种的过程。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课件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bcd343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5.png)
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治疗方法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
疫苗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疫苗接种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疫苗接种的程序和注意事项
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细菌污染水源的途径:水源污染、水处理不当、供水系统污染等 水源传播的细菌种类: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等 水源传播的危害: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造成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稳定等 预防措施:加强水源保护、改善水处理工艺、定期检测供水系统等
PART THREE
免疫系统对细菌的 识别和反应
细菌引起的免疫应 答和炎症反应
PART SIX
针对不同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 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 注意药物副作用及合理用药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常用抗生素的种类和特点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注意 事项
抗生素的耐药性和未来发 展
免疫调节剂的使用
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疫苗接种的预防作用
PART SEVEN
感染症状:细菌引起的感染通常会 导致发热、疼痛、红肿等症状
传播途径:细菌可以通过空气、水、 食物等多种途径传播,对人类健康 构成威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并发症:细菌的感染还可能引发各 种并发症,如肺炎、脑膜炎等
耐药性:部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 药性,使得治疗更加困难
传播疾病:细菌可以引起各种传染病,如肺炎、伤寒、肠炎等,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经济损失:治疗细菌引起的疾病需要花费大量的医疗资源和经济成本 公共卫生问题:细菌的传播还可能引起公共卫生问题,如水源污染、食品安全等 社会稳定问题:细菌的传播和感染可能引起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因素
《细菌的感染》课件
![《细菌的感染》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6e8c2c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f3.png)
获得性抗药性
细菌在抗生素选择压力下,通 过基因突变或质粒传递获得抗
药性。
抗药性的产生机制
基因突变
细菌在抗生素的作用下,某些 关键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原有
的药物靶点失效。
质粒传递
细菌之间可通过质粒传递来获 得抗药性基因,使耐药基因在 种群中扩散。
药物外排
细菌产生药物外排泵,将进入 细菌内的药物排出,降低药物 浓度,从而避免被药物杀死。
详细描述
细菌通常以分裂方式进行繁殖,其遗传物质为DNA或RNA, 但只有DNA才能作为细菌的遗传物质。细菌的形态多样,包 括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等,大小通常在0.5~3微米之间。
细菌的结构与功能
总结词
细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等部 分组成,其中细胞壁是细菌细胞最外层的结 构,具有保护和维持细菌形态的作用;细胞 膜是细菌细胞的半透膜,具有物质转运、能 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功能;细胞质是细菌细 胞的主要组成部分,含有细菌所需的各种酶 和蛋白质;核区含有细菌的遗传物质。
针对细菌感染,医生通常会开具适当的 抗生素药物,以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
。
手术治疗
某些细菌感染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如脓肿引流、器官切除等,以清除
病灶并控制感染。
支持性治疗
对于严重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 支持性治疗,如输液、吸氧等,以维 持生命体征。
替代疗法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 替代疗法,如益生菌、中药等,以辅 助治疗细菌感染。
保持个人卫生
经常洗手,避免接触眼睛、鼻子和嘴巴,减 少细菌的传播。
饮食卫生
选择新鲜、干净的食物,避免食用过期或变 质的食品,以降低细菌感染的风险。
加强环境卫生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和消毒生活环 境,减少细菌滋生的场所。
细菌第四章
![细菌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8611f0d5d5bbfd0a795673e8.png)
(四)、在体内扩散
透明质酸酶:或称扩散因子,可溶解机体结缔组织中的透明质酸, 使结缔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如化脓性链球菌具有透明质酸酶, 可使病细菌在组织中扩散,易造成全身性感染。
二、毒 素
细菌所产生的毒素,按其来源、性质、作用等 的不同可分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外毒素 内毒素
大多数情况下,外毒素简称毒素 。
分泌蛋白酶降解免疫球蛋白。
如:嗜血杆菌等可以分泌IgA蛋白酶,破坏粘膜表面的IgA 。
通过LPS( 脂多糖)、OMP(外膜蛋白)、荚膜、S层等的 作用,逃避补体,抑制抗体产生。
补体可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有时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不能 将抗原破坏,当二者与补体结合后,抗原被破坏。
3. 内化作用
如果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损坏,则该菌株的 毒力应减弱或消除。或者若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 菌株内,可使其获得毒力。
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程中 表达 。
被接种动物的体内,能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 体(此抗体由宿主产生),或产生免疫保护 。
二、细菌毒力的测定
在疫苗研制、血清效价的测定、药物筛选等工作中,都必须知 道细菌的毒力。细菌毒力的表示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有:
III型分泌系统通常由30-40kb大小的基因编码,以毒 力岛的形式存在于细菌的染色体或大质粒上。与基因 组的其他部分相比,GC含量较低。
最有代表性的是细胞外基质。其成员有:Ⅰ型、4型胶原蛋 白;层粘连蛋白;纤粘蛋白等。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黏附素原 结合蛋白受体是胶原蛋白。
(二)、干扰或逃避机体的防御机制
抗吞噬作用 抗体液免疫机制 内化作用
1. 抗吞噬作用
1. 抗吞噬作用
第四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四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https://img.taocdn.com/s3/m/f4ecbf063968011ca2009117.png)
4、致病作用:毒性强;对组织器官有高 度选择性;引起特有临床症状。
外
外毒素 →类毒素 →抗毒素
毒
↓
↓↓
素
抗毒素 预防 治疗
抗毒素(antitoxin)的 使用原则
● 早期 ● 足量
● 防过敏
细菌的外毒素
类型
细菌
名称
引起疾病
神经毒素 破伤风梭菌
内毒素 细胞壁成分,菌体
溶解后释放 以G-菌多见
脂多糖 耐热,160℃2-4h
才被破坏
弱。无特异中毒症 状
弱。 不能制成类毒素
细菌侵入的数量
病原菌要使感染获得成功,需要足够的数量。 一般情况下,细菌的毒力越强,引起感染所 需的菌数就越少。
细菌侵入的途径
除一定的毒力物质和足够的数量,致病菌, 还须侵入易感机体还需要适宜的部位,才能引起 感染。
内毒素毒性作用
• 发热反应: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等,使之产
生内源性致热原,后者再作用于宿主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升高发热。
• 白细胞反应:早期白细胞下降,1-2h上升 •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活性介质使小血
管功能紊乱而造成微循环障碍,静脉血流量减少 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缺氧,酸中毒 甚至休克
第四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医学检验技术教研室 许庆庆
学习目标
• 1、掌握细菌致病性的因素,感染类型, 医院感染的概念及预防原则。
• 2、熟悉细菌感染的概念和来源,感染 方式与途径,医院感染的传染源、传 播途径和常见的病原体。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关于感染的基本概念
感染(infection)
细菌的感染
![细菌的感染](https://img.taocdn.com/s3/m/bb98566d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be.png)
5、可用甲醛脱毒制成类毒素---用 于免疫预防
神经毒素
细菌 外毒素
破伤风梭菌
痉挛毒素
肉毒梭菌
肉毒毒素
疾病
破伤风
肉毒中毒
作用机制
封闭抑制性神经元
阻止乙酰胆碱释放
症状和体征
骨骼肌强直性痉挛
肌肉松驰性麻痹
细胞毒素
细菌
外毒素
白喉棒状杆菌
类毒素 免疫动物 抗毒素
(极毒抗原) 0.3-0.4%甲醛 (无毒抗原)
(抗毒抗体)
类毒素(toxoid):
– 受甲醛作用可使其活性蛋白灭活而不影响接 合蛋白的抗原性
抗毒素(antitoxin):
– 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
内毒素 endotoxin
脂多糖 LPS
寡糖重复 单位
核心多糖
脂质A
外膜
血浆凝固酶 局限炎症 透明质酸酶 卵磷脂酶等
毒素 :细菌产生的毒性物质
种类:
外毒素(exotoxin)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
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类毒素 外毒素经甲醛处理毒性丧失,抗原性保留。
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
糖,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
外毒素
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 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粘附素 粘附于粘膜上皮细胞上,避免被清除
包括菌毛、细胞壁成分
荚膜 抗吞噬和阻挠杀菌物质的作用
侵袭性物质 有利细菌侵入上皮细胞
有利细菌在组织中扩散 酶
1.粘附与定植:是感染的第一步,与致病性密切相关 细菌的粘附因子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细菌的毒力因子及分泌系统 细菌毒力的增强与减弱 病原菌与传染
几个概念
感染(infection) :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 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的现象。
发病(disease):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宿主之后, 对该动物造成明显病理损害的现象。 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a):指那些导致机 体发病的微生物。
二、细菌毒力测定的表示法
在传染病诊断与防治等工作中,须了解细菌
的毒力。
1. 半数致死量(LD50) 2. 半数感染量(ID50) 指能使实验动物在接种后 指能使实验动物在接种后
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一定时限内感染一半,所需的微生物或毒素的量。 常用的有LD50 、ID50 、EID50 、TCID50等。测定 方类似。如某病原微生物的 LD50为10-7.6/0.2ml。
毒素能耐100℃30min。
外毒素易被热、酸及蛋白水解酶灭活。
2.内毒素:特指革兰氏阴性菌外膜中的脂多糖 (LPS)成分,细菌在死亡裂解后才释放。 内毒素的作用 所有内毒素的毒性作用都大 致相同,引致发热、白细胞减少、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休克甚至致死。
内毒素理化性 内毒素耐热,加热100℃经 1h仍不被破坏。不能被甲醛脱毒成类毒素。内 毒素的抗原性较弱,相应抗体不能中和内毒素 毒性作用。
3. 基因柯赫法则
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致病菌株中能检出某些特定基因或其产物,
而无毒力菌株中没有。 第二,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损坏,则其毒力应 减弱或消除。或者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菌株内,后者 成为有毒力菌株。 第三,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 程中表达。 第四,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或 产生免疫保护。 该法则也适用于其他微生物,如病毒。
第二,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
第三,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 症; 第四,自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 纯培养。
该法则也适用于其他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等。
2.法则评价
柯赫法则在确定细菌致病性方面具有重要 意义,特别是鉴定一种新的病原体时非常重要。
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抵抗吞噬作用 抑制吞噬(外毒素、荚膜 等) ;在吞噬细胞内生存(有荚膜菌等);杀死 或损伤吞噬细胞(外毒素)。 抵抗体液免疫 抗原伪装或抗原变异(如葡
萄球菌SPA等);破坏抗体(分泌蛋白酶降解Ig如
嗜血杆菌等);逃避抗体补体(脂多糖LPS、外膜 蛋白OMP、荚膜及S层等)。
3.内化作用 衣原体等 。
三、病原菌在体内的分布与排出 1、病原菌在体内的分布 根据病原菌存在的部位与性质,传染又分为: 1)局部传染:病原菌侵入动物机体后,局限于 一定部位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局部病理 反应,称为局部传染。
2)全身传染:病原菌或其毒素进入血流向全身 扩散,引起全身症状,称为全身传染。
全身传染又可分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外毒素的毒性
外毒素的毒性极强,如1mg纯化
的肉毒毒素能致死2000万只小鼠或107个人。
外毒素抗原性
外毒素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
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保护抗体,这种抗体称为抗
毒素,可用于紧急治疗和预防。外毒素用0.4%甲醛
溶液处理脱毒后,但仍保留原有抗原性,称之为类 毒素(疫苗),可用于免疫接种。 外毒素理化性 外毒素不耐热,高温失去毒性。 少数例外,如葡萄球菌肠毒素及大肠杆菌热稳定肠
a.毒血症:病原菌只在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流, 但其有毒产物进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称为毒血症, 如破伤风等。
b.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进入血流,但不在血流中大量 繁殖, 只是短暂经过和存在存在,向组织器官转移,称 为菌血症。 c.败血症:病原菌进入血流并转移到全身,在血流和 全身组织器官中生长繁殖,引起显著的全身症状,称 为败血症。 d.脓毒血症:化脓性病原菌通过血流散播,引起多个 组织器官形成化脓病灶,称为脓毒血症。
毛运动等作用所清除。
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成分,统称为黏附素。
如菌毛、外膜蛋白(OMP)、磷壁酸(LTA) 等。
细胞或组织表面与黏附素结合的成分称为黏附素 受体。如细胞表面糖蛋白等。
2.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病原菌粘附于细
胞表面后,必须克服机体局部的防御屏障(如抗
吞噬、逃避抗体等)才能建立感染。
§4-4
病原菌与传染
• 传染性:病原菌从一个宿主传给另一个宿 主的特性,称为传染性。
一、传染发生的条件
1、必须有病原菌
1)必须有足够的毒力和一定的数量
2)要有适当的侵入门户(即感染途径)
2、必须有易感动物
3、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
二、传染的表现形式:
1、显性传染:当侵入动物机体的病原菌的毒力较强,数 量较多,而机体的抵抗力较低时,侵入的病原菌在机体内 生长繁殖,对动物机体产生损害,并出现一系列明显的临 床症状,称为显性传染, 2、隐性传染:当侵入的病原菌毒力较弱,数量不多,而 动物机体又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时,侵入的病原菌只进 行有限的生长繁殖,对动物机体的损害较轻,不出现临床 症状或只出现轻微的临床症状,称为隐性传染。 3、带菌现象:无论是隐性传染还是显性传染,动物康复 或痊愈后,病原菌在动物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 称为带菌现象。 呈现带菌状态的动物,称为带菌者。
2、病原菌的排出: 1)随局部病灶分泌物排出。
2)随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排出。
指某些细菌黏附于细胞表面之后,能进
入吞噬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的过程。如结核杆菌、
内化作用可使细菌扩散感染,提供庇护,逃避免
疫杀灭等。
4.在体内增殖
病性极其重要。 5.在体内扩散
增殖是感染的关键,增殖速度对致
细菌分泌的致病性蛋白酶等,可作
用于组织基质或细胞膜,造成损伤,使其通透增加, 有利于细菌在体内的扩散性。如透明质酸酶(扩散因
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多杀性巴氏杆
菌等。 有菌种特异性。
外毒素特异性
对组织器官的选择性。如破伤
风毒素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肌
肉的强直性痉挛;而肉毒毒素选择性地作用于 眼神经和咽神经,引起眼肌和咽肌麻痹。也有 一些毒素具有相同作用,霍乱弧菌、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产生作用类似的肠毒素。
§4-2 细菌的毒力因子及分泌系统
毒力因子:指构成细菌毒力的因素。主要包括 侵袭力和毒素等。 细菌的许多重要毒力因子的分泌与细菌的 分泌系统有关。
一、侵袭力: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 屏障,内化作用,繁殖和扩散的这种能力称为侵袭力。 1.定殖:指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定居繁殖的过程。即 黏附在宿主(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尿道及眼结 膜)等黏膜上,以免被肠蠕动、黏液分泌、呼吸道纤
§4-1
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致病性(pathogenicity):是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 一定的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感染的能力 称为致病性。 具有种的特征。 毒力(virulent):指同种病原微生物的不同株的 致病力在程度上的差异。 具有株的特征。
一、细菌致病性的确定
1. 柯赫法则 是确定某种细菌是否具有致病性 的主要依据,其要点: 第一,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可查见,在 健康者不存在;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 内毒素
来 源
部 位 成 分 稳定性 革兰氏阴性菌 细胞壁成分、裂解后释出 脂多糖 好、160℃ 2-4小时破坏
外毒素
革兰氏阳性菌 活菌分泌外周环境 蛋白质 差、60-80℃30分钟破坏
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毒性作用 相 同 , 引 起 休 克 , 发 热 , 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DIC等 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 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 但无中和作用, 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 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
抗原性
§4-3 细菌毒力的增强与减弱
一、毒力的增强 复壮:即弱毒经过多代易感动物,使其 毒力增强的过程。 作用:用于恢复细菌毒力。 方法:在自然条件下,回复易感动物。
二、毒力减弱 致弱:若把强毒接种到人工培养基上连续传代, 或者通过非易感动物或加入某些化学物质,使其毒 力减弱的过程。 作用:主要用于制造疫苗、菌苗。 方法: 1、长时间在体外连续培养传代 2、在高于最适生长温度条件下培养 3、在含有特殊化学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 4、在特殊气体条件下培养 5、通过非易感动物 6、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
子)、胶原酶、磷脂酶、激酶、凝固酶等。
二、毒素:指生物在正常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具 有抗原性的有毒物质,可引起宿主机体不同程度 的病理反应。 1.外毒素: 是某些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所产 生并分泌到细胞外的对宿主细胞有毒性的可溶性 蛋白质。 外毒素产生菌 如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肉
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