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翻译论与翻译适应选择论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https://img.taocdn.com/s3/m/09bc304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c.png)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一、本文概述《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术语翻译中的应用和影响。
翻译适应选择论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认为翻译是一种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本文将通过分析术语翻译中的具体案例,揭示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实践意义,并对该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价值和地位进行评估。
文章首先将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介绍,明确其在术语翻译中的适用性。
接着,将选取不同领域的术语翻译实例,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适应选择论的原则和方法,实现术语的准确传达和有效沟通。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翻译适应选择论对术语翻译实践的影响,包括对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质量的提升以及文化交流的促进等方面。
文章将对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术语翻译中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分析其在应对全球化背景下语言多样性挑战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为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解,推动术语翻译的实践和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述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一种独特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和选择性。
该理论认为,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的交流和互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适应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读者需求,同时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在于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译者需要在理解源语言的基础上,结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行灵活的选择和适应。
这种选择不仅包括对词汇、句式和修辞等语言层面的选择,还包括对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的选择。
通过这种选择,译者可以使翻译更加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和期待,从而实现翻译的目的。
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翻译过程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充满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文化交流活动。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2019年精选文档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2019年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856fa457e21af45b307a83a.png)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一、引言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从生态环境人手,将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引入译学研究,并以此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和哲学依据,选取“译者为中心”的基本视角,通过对翻译过程中“适应”、“选择”等现象的系统探讨”,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基本理念,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
翻译适应选择论用“适应”、“选择”、“生存”、“淘汰”等基本原理和自然法则对翻译过程进行解释,证明了“适应/选择”学说可以用来诠释翻译活动的本质、过程、翻译的原则、方法和译评标准。
鲁迅一生从事翻译,坚持“科学救国”的译介路向,翻译的作品范围广,体裁多,数量多。
本文拟从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出发,以鲁迅早期译介域外科学小说为个案研究对象,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选择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进行诠释,并希望能为鲁迅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中译者的选择与适应研究概述“适应”、“选择”、“译者”是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个核心概念,“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
“适应”与“选择”是译者的本能,是翻译过程的实质,翻译是译者适应和选择交替循环的过程,如下图:由上图可知,翻译活动中无论是“适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完成的:“适应”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去适应翻译生态环境(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选择”是译者选择对原文文本的理解及选择对译本的最终表达。
由此可见,译者集适应与选择于一身,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正如尤金.奈达(Eugene Nida)在他的《翻译新视角》(A FreshLook at Translation)一文中所言,“翻译过程中的译者要做出成千上万次的涉及选择与处理的决定,以适应另一种文化,适应另一种语言,最后还要适应读者群”。
从“原文一译者一译文”的“三元关系”流程来看,译者居中,地处“中央”,是“适应原文和选择译文的中枢”,确立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和译者的主导作用,从而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7d4694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4.png)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一、本文概述隐喻习语作为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闻报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们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新闻报道注入了生动性和丰富性。
然而,隐喻习语的翻译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兼顾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和文化背景。
本文旨在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一种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选择性的理论。
它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需要在理解和表达原文的过程中,不断适应和选择,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这一理论为隐喻习语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不仅要传递字面意义,更要传达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境信息。
因此,本文将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分析隐喻习语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和选择性,探讨如何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实现隐喻习语在目标语中的有效传递。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对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隐喻习语及其翻译难点隐喻习语是语言文化中的瑰宝,它们通过巧妙的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具体化,为语言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表达力。
然而,在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隐喻习语通常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语境含义。
这些习语往往反映了源语言国家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等,其字面意义与实际含义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深入了解源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隐喻习语的真正含义,才能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隐喻习语的翻译还面临着语言差异的挑战。
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方式、句法结构和词汇含义都存在差异,这使得隐喻习语的翻译往往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确保翻译的自然流畅。
新闻报道中的隐喻习语还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强的特点。
翻译目的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翻译目的论在翻译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2799703a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4d.png)
翻译目的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目的论是一种研究翻译目的和目标的理论框架,它在中文翻译中的运
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翻译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要考虑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需求,因此在中文翻译中,首先需要确定翻译的目的是什么。
例如,是为了让中
国读者理解原文内容,还是为了使译文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习惯和口味。
2.考虑读者群体:目的论强调译文要适应目标读者的语言、文化和背景,因此在中文翻译中,需要考虑译文的接受者是谁,他们对原文的认知
程度如何,是否需要对一些文化背景进行解释等。
3.翻译策略选择:目的论认为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在中文翻译中,可以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增译、删译等。
4.进行文本评估:目的论认为翻译需要对译文进行评估,看是否达到
了预期的目标。
在中文翻译中,可以通过与原文进行对比、借助其他翻译
专家的评价等方式来评估译文的质量。
综上所述,目的论在中文翻译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确定翻译目的,考
虑读者群体,选择翻译策略和进行文本评估等方面,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
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目标。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https://img.taocdn.com/s3/m/40179cc7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1f.png)
《翻译适应选择论》摘要: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
因此,翻译适应选择论(Translation Adaptation Choice Theory,简称TACT)被提出,以指导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翻译选择。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本文讨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概念、原理和实践,并举例说明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语言;文化;历史1. 介绍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学、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
翻译者需要根据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适应选择论(Translation Adaptation Choice Theory,简称TACT)被提出,以指导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翻译选择。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约翰·科尔曼(John Coleman)提出的。
科尔曼认为,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科尔曼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指导,可以帮助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翻译选择。
2. 概念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者应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根据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翻译者可以选择以下几种翻译方式:(1)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将源语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准确地翻译成目标语句子,以保持源语句子的原始意义。
(2)意译法:意译法是指根据源语句子的意思,将其翻译成目标语句子,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3)文化翻译法:文化翻译法是指翻译者根据源语句子的文化背景,将其翻译成目标语句子,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翻译中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视域下鲁迅早期科学译著的选材与翻译策略
![翻译中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视域下鲁迅早期科学译著的选材与翻译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564f7738b90d6c85ec3ac66d.png)
S l c i e Ada t to n a tv e e to n Tr n l to e e tv p a i n a d Ad p i e S lc i n i a sa i n: Lu Xu S S l c i n o o r e Te t n a sa i n S r t g e n H i n’ e e to fS u c x s a d Tr n l to t a e is i s
V 12 N . o.5 o 3
Ma 2 1 y, 0 2
翻 译 中的选 择 性 适 应 与 适 应 性 选 择
翻译 适应 选 择 论 视 域 下鲁 迅 早 期科 学译 著 的选 材 与 翻译 策 略
谷 蝰
30 0 ( 湖 学 院 外语 系,安 lt g r sai .Th rnltrso l rn h u jcieiiaie it ul ly n c odn otegv ne oo ia a n eta sao h ud bigte sbe t nt t nofl pa ,a d a c rigt h ie c lgc l v i v
第2 5卷 第 3期
21 0 2年 5月
北 京 航 空航 天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n lo in iest fAeo a t sa d A t n uis S ca ce c sE io o ra f j gUnv ri o rn ui n sr a t ( o ilS in e dt n) Be i y c o c i
界 的 多维 度 “ 应 性 选择 转换 ” 适 。
关 键 词 : 迅 ;翻 译 适 应 选 择 论 ;翻 译 社 会 学 ;翻 译 生 态 环 境 鲁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570c477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1.png)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提出,并由其学生克里斯蒂娜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首要原则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必须服务于翻译的目的。
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忠实原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这三大原则在翻译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帮助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进行浅析,并探讨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同时,本文还将对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进行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该理论主张翻译活动应以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为核心,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译文的预期功能。
翻译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翻译理论的束缚,提出了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在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有目的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可能因文本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信息传递、文化交流、商业推广等。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交际功能。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最新 翻译适应选择论谈中医术语的英译策略-精品
![最新 翻译适应选择论谈中医术语的英译策略-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aa022cce770bf78a6529545e.png)
翻译适应选择论谈中医术语的英译策略中医翻译颇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利用翻译适应选择论研究中医术语的英译过程。
如何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中医术语的英译策略?一、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述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以译者为中心的适应与选择,在以原文、原语和译语所构成的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首先要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应,并在此基础上对译文做出选择。
按照达尔文“适应/选择”理论,生命体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与繁衍,同样在翻译中,译者必须适应原文、原语和译语共同呈现的翻译生态环境,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支配。
翻译选择适应论能够避免“原文为中心论”和以“译文为中心论”对译作解读时所产生的偏颇。
在具体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是语言、交际、、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因此翻译必须从交际维、文化维、语言维三个维度做出适应性选择。
二、中医术语的翻译及其生态环境中医术语的英译标准可以说是其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因为中医术语英译的不统一将很难将中医文化发扬光大,西方人便不能深刻领悟中医文化内涵。
但中医语言本身深奥难懂,一些用语自身的规范化程度不高,存在概念交叉等现象外,更重要是由于中医是一门中国特有的体系,与中国密切相关。
加之中医中大多数概念和最常用的词语在及其它欧洲各国语言中一般都缺乏现成的对应语,中医文献精深庞杂,中医术语晦涩难懂等使得中医术语翻译似乎不可为。
因此,中医术语的翻译生态环境不仅关乎语言本身,还涉及到中国医学体系和中医深层的文化体系。
事实上,翻译中医英语的人不少,但译文大多参差不齐,很难有个标准考量。
而在具体医学领域的“翻译生态环境”中,利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分析词条翻译,译者对于原语的“适应”,寻求限定、制约译者的障碍,而最终“选择”适合的策略完成翻译不失为一个全新的翻译视角。
三、中医术语翻译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要达到跟原语同样的效果,中医翻译颇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利用翻译适应选择论研究中医术语的英译过程。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https://img.taocdn.com/s3/m/f33cf5a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90.png)
翻译适应选择论引言翻译适应选择论(Translation-Adaptation Selection Theory,简称TAST)是一种翻译研究的理论模型,旨在解释和预测翻译过程中的译者策略和决策。
该理论提出了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机制,旨在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译者会做出某种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原理、相关研究和应用,并讨论其在翻译研究领域的潜在影响。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原理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过程是一种基于适应性选择机制的决策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面临各种选择,例如语言选择、结构选择、词汇选择等。
而译者的决策和选择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译者个人的认知能力、文化背景、翻译目的等。
根据翻译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目的性,译者需要根据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做出适应性的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会将不同的翻译策略应用到不同的翻译任务中,以实现最佳的效果。
这些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加注、删节等等。
通过适应性选择机制,译者能够根据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策略,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不断改进自己的翻译能力。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相关研究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许多学者和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来验证和拓展这一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和提高翻译质量。
研究表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多种认知因素的影响,比如注意力、记忆、推理等。
同时,文化因素也会对翻译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译者的实验和调查,研究者发现了一些影响决策的因素,比如译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熟悉程度、对翻译目的和受众的理解等。
此外,翻译适应选择论还可以与其他翻译理论相结合,例如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转移理论等。
通过将不同的理论融合,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翻译过程和翻译决策。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应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从教育、翻译实践到机器翻译等不同领域。
在翻译教育中,翻译适应选择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和评价方法。
从译文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
![从译文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https://img.taocdn.com/s3/m/38d3512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95.png)
Understanding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hrough Case Studies 作者: 胡庚申[1]
作者机构: [1]清华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84
出版物刊名: 外语教学
页码: 50-55页
主题词: 译论;适应选择论;笔译;口译;字幕/配音;例析
摘要: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提出受到了译界的关注,然而,任何理论的价值都在于它解释和指导实际的程度。
本文拟通过对若干译文的分析,进一步阐述和例证翻译适应选择论在不同方式、不同类型翻译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翻译方式包括笔译、口译、字幕和配音等;翻译题材涉及文学艺术、政治外交、经济商贸、科学技术、新闻传播等。
文章认为,不同翻译理念(或者说不同译论)指导下的译法会有所不同;反过来,不同的译法也能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不同的翻译理念。
本文的译例分析试图表明,翻译适应选择论对产生恰当译文的翻译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和解释力。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4b69e33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1.png)
浅析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翻译在促进跨文化交流、推动知识传播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进行简要介绍,并深入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在商务翻译、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等领域的具体体现,同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以期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更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由德国功能学派学者弗米尔(Hans J Vermeer)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目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传递信息、引起情感共鸣、促进商业交易等。
在翻译目的论中,“目的法则”(Skopos Rule)处于核心地位,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此外,还有“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
连贯性法则要求译文在目标语文化和交际环境中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忠实性法则则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二、翻译目的论在商务翻译中的应用商务翻译涉及合同、商务信函、产品说明书等多种文本类型,其目的通常是为了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和达成交易。
在商务翻译中,翻译目的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术语的准确翻译商务领域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准确翻译这些术语对于传达准确的商务信息至关重要。
翻译目的决定了术语翻译的方法。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目标读者快速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对于一些复杂的术语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如果是为了保持法律文件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则可能需要采用直译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以确保术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2、文化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商务文化方面存在差异。
奈达及纽马克的常用翻译理论总结以及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奈达及纽马克的常用翻译理论总结以及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d9b451ba300a6c30c229fff.png)
奈达及纽马克的常用翻译理论总结以及这些理论在中国的实际应用一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尤金·奈达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
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奈达在最初阐释”动态对等”时, 突出了“内容为主, 形式为次”的思想。
这引起了人们的误解, 认为翻译只是翻译内容, 不必顾及语言表达形式。
因此各种各样的自由译都被冠以动态对等。
为此, 他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 把“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
在”功能对等”中, 奈达对“信息”作了进一步的界定, 声明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 还包括语言形式。
形式也表达意义; 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
功能对等的翻译不仅是信息内容的对等, 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
在《语际交际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 奈达对“功能对等”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提出了“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
简单地说, 最高层次对等指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 使译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在欣赏和理解时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
这几乎是达不到的。
最低层次的对等指译文达到充分的对等, 使译语读者能理解和欣赏源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
二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在从事翻译教学工作期间,受维果茨基和乔姆斯基的影响,形成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概念。
1981年,纽马克的第一步著作《翻译问题探讨》出版,立刻引起广泛赞誉。
正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
1991年,出版《论翻译》一书,提出全新概念“翻译关联法”。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e98a9a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54.png)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科技的进步,翻译实践日益频繁,翻译理论也日臻完善。
在众多翻译理论中,翻译目的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实用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旨在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并探讨这些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首先将对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进行概述,明确翻译的三原则及其内涵。
随后,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案例,分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展示其在指导翻译实践中的有效性。
本文还将探讨翻译目的论在应对不同翻译类型和翻译场景中的灵活性和适用性,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加深对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的理解,提高翻译实践的质量和效率,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促进翻译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二、翻译目的论三原则解析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它提出了三大原则来指导翻译实践,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这三大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确保了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目的原则是翻译目的论的首要原则。
它强调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的主要方式,即结果决定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预期功能来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这意味着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要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和功能。
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即译文应该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让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这一原则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使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忠实性原则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保持某种程度的联系,即译文应忠实于原文的信息、意图和风格。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应用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fca0e8b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8b.png)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应用
目的论三原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翻译的目的和需要,采取恰当
的翻译策略。
其三个基本原则为:
1.意义原则:翻译应当以传达原文的意义为主要目标。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捕捉原文的含义、表达原文的思想和观点,并尽可能保持原文所
传递的信息。
2.适应原则:翻译应当适应读者的需要和背景。
翻译语言应当符合读
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尽量使用读者熟悉并易于理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使得翻译目标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
3.文化原则:翻译应当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
翻译过程中
需要特别关注不同文化间的词汇、习惯、思维方式等差异,并选择合适的
表达方式来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
同时,也应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或冲
突的表达方式。
在翻译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应用这些原则,以达到准确传达意义、适应读者以及尊重文化等目标。
从模因论看翻译策略的选择及翻译实践优化
![从模因论看翻译策略的选择及翻译实践优化](https://img.taocdn.com/s3/m/bd01a16dddccda38376baf35.png)
的理 论 研 究 、 翻译 模 因论 的 应 用研 究 。 ( 一) 翻 译 模 因论 的理 论 研 究
《 译者 的隐形》 一书 中提到 的。翻译 时采 用 的归化 翻译与异 化 翻译 , 其实可 以看作 是模 因传 递 的量不 同而 导致 程度 上 的差 异 。如果源语模 因的成分在量上优于 目的语模 因 , 则可将其 视 为异化 翻译 ; 如果源语模 因的成分在量上 少于 目的语模 因 , 则 可以理解为归化翻译 。
各样 的模 因基 因型和模 因表现型 , 前者 意味着源语 与译 出语 的 转 化是一种 原信息 的等值 或等效的纵 向传 播 , 包 括语 义等值/
等效模 因和语用 等值/ 等效 模因 , 而后者则 表现 为信息从 源语 到译出语 的转化过程是 一种非对 等的横 向复制和 扩散。这些
,
换为 目标语 模因 , 并且 为 目标语 读者接受 , 进入 下一轮 的复制 和传播 时, 源语模 因便得到 了传播 , 同时也实现 了两个文化领
域有效地交流 和沟通 , 这就是模 因视角下的翻译 过程 。 归化和异化这对术语最早是 由劳伦斯 ・ 韦努蒂 1 9 9 5年在
过是传播模 因便捷 、 有效的机器 ( B l a c k m o r e , 1 9 9 9 ) 。因而 翻译 的意义正是将模 因由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 方 , 并平安 地越 过 文化界 限。翻译的过程就是模因传播 的过程 , 是异 国文化 通 过语 言 向本 国传播 的过程 , 译者就是这种 文化 的重要 传播者 。 因而用模 因来审视 翻译过 程 中策略 的选择 以及可 能产生 的有 益 于翻译实践优化的途径必然是一个新 的研究视角 。
口译选择、协商与适应——顺应论的语境关系在口译中的应用
![口译选择、协商与适应——顺应论的语境关系在口译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f0e5f7d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20.png)
口译:选择、协商与适应—顺应论的语境关系在口译中的应用马霞摘要:本文从语用顺应论中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的观点出发,对口译中语境的动态发展进行分析。
作者认为口译是在特定的语境里一种复杂的交际行为,用目的语表达源语的交际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从始到终都处于变化之中。
在不同的语境下,因顺应的意识程度不同而影响着人们对口译语言的选择;口译活动中译员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的特,点。
关键词:口译过程;顺应论;语境;动态过程Verschueren(2000*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书中提出了语用综观论(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进一步发展了他之前所提出的顺应理论(a theory of adaptation) (Verschueren:1987),以更新的角度去理解和诠释语用学。
根据“语用综观说”和“顺应论”,维氏认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协商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的特点,可以从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四个方面去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过程&本文试图在顺应论语境关系的理论基础上,对口译活动中语言顺应语境的动态过程进行探索。
一、语用顺应论(一)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V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就是“不断地做出语言选择,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是出乎语言内部原因还是语言外部原因,选择发生在语言的每一个层次上”(Verschueren,2000:56-58)。
说话人不仅选择语言形式,同时还选择使用策略。
选择不是均等的,人们总是接受更有利的选择;选择只是手段,顺应才是目的和结果。
既然顺应既是过程又是结果,那么它必然发生在语言使用的各个层次、各个阶段、各使用者等一切方面,即使可选范围不完全适合,选择也照样发生&语言顺应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多维的,语言顺应环境,或环境顺应语言,或两者同时顺应。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交传译员的适应与选择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交传译员的适应与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408f986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ab.png)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交传译员的适应与选择翻译界近五十年的理论都围绕原文、译文、读者这三个要素,很少关注译员本身。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
近年来,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研究大多以译作为研究对象,很少研究口译实践。
本文以2015年王毅外长记者招待会为例,试图研究汉英交替传译中译员的适应与选择。
翻译适应选择论借用达尔文进化论的适应/选择学说,阐释翻译过程,主要探讨译员在翻译生态环境的制约下,如何做出适应和选择,最终得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
衡量译文整合适应选择度的要素有多维转换程度、听众反馈和译者素质。
本文围绕该理论的核心概念对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译员如何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做出多维度适应性选择的。
本研究发现,译员很好地做出多维度转换,通过运用增补、顺译、语句重组、意译和解释性翻译等口译策略得出了高质量的译文,从而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分析翻译适应选择论对口译研究的实用性和解释功能,并为口译理论和实践贡献一份力。
从模因论视角看汉语习语的英译_王健
![从模因论视角看汉语习语的英译_王健](https://img.taocdn.com/s3/m/3cae2fc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fd.png)
从模因论视角看汉语习语的英译_王健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13年第3期(总第111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3.2013General.No.111【语言文化】收稿日期:2013-01-16作者简介:王健(1979—),女,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从事外语教学及外语理论基础研究。
习语是经过长期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短句,具有民族性、比喻性、整体性、和谐性等特点。
汉语习语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以及它与汉语言文字本质特征息息相关的简洁形式,对其英译构成很难逾越的障碍。
一、翻译与模因论Francis Heylighten 认为,模因复制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在“同化”阶段,模因要能被一个新的宿主所理解和接受;然后进入到“记忆”阶段,它要在受体的记忆中存留足够长的时间,来感化宿主;经历了“表达”和“传播”阶段,成功的模因被宿主以语言、文本、行为等能被人感知的形式将其物质化;然后再解读还原,实现从一个宿主到另一个宿主传播。
语言本身既是一种模因,也是模因的载体之一,模因是可以靠翻译来传播的。
我们可以把译者看做是特殊的模因宿主。
译者用译入语对源语模因进行重新编码,为其更换新的载体(也就是译作),再通过译作使源语模因得到传播。
源语模因能否顺利传播,关键在于译者这一特殊宿主对源语解码、受感染然后重新编码而创作出的译作能否为下一个宿主,即译作的读者,所接受而使模因得到继续传播。
二、模因论视角下汉语习语的英译汉语习语的特点是含义深刻,内容复杂。
受模因理论的启发,我们在对汉语习语进行英译时可以将一个完整的习语模因分为两部分:核心模因(即习语的含义理念)和文化模因。
何自然在《新编语用学概论》中指出,成功的模因与复制成功的基因特点相似,都具有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的忠实性。
“长寿性”和“多产性”决定于模因的新宿主对该模因的接受程度,进而决定这一模因的存留价值。
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r——以《雨山行》为例
![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r——以《雨山行》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831fe8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a3.png)
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r——以《雨山行》为例秦晓梅【摘要】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一种新的翻译理论范式,其提出的"整合适应选择度"的翻译标准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能恰当解释许多翻译现象.从翻译适应选择论入手,以美国作家斯科特·莫马特《雨山行》的文本为依托,选取实例,比较其三个不同的中文译文,论证翻译适应选择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解释力.【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2【总页数】2页(P80-81)【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雨山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作者】秦晓梅【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1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雨山行》(The Way to Rainy Mountain)是美国作家斯科特·莫马特(Scott Momaday)的一部重要作品。
作者巧妙将自己祖母的生平与族人的历史结合在一起,以独特的手法叙述了奇奥瓦人文化的起源、发展及衰败。
文中涉及大量有关吉奥瓦的知识,如太阳舞、太米等,对缺乏相关文化知识的中国学生来说实在难以理解。
虽然现在有不少版本的译文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但由于学生自身水平有限,再加上目标语和源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很难判断哪种理解或是哪个译文更为合适。
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到底是什么,译文究竟应以何种方式来表达原文,在哪些方面译文的翻译应近似于原文,都是翻译中令人困惑的问题。
本文所涉及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提供了一个更宏观的视角,从生态学角度来解释译者和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2001年,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
他受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启发,结合达尔文进化论,把“自然选择”引入翻译系统的研究。
2004年,胡教授出版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生态翻译学进行了系统介绍。
2008年,胡教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提出“生态翻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 期
长
沙
大
学
学
报
Vo 1 . 2 9 NO . 3 Ma y .2 0 1 5
2 0 1 5年 O 5月
J OURNAL OF CH ANGSHA UNI VE RSI TY
模 因翻译论与翻译适 应选 择论 在 习语翻译 中的应用
郑 维佳
( 福州外语外贸学 院外 国语学 院, 福建 福州 3 5 0 2 0 2 )
摘
要: 习语作 为语 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有丰 富的文化 内涵 和历 史渊 源。 生 态翻 译 学作 为全新 的翻译
视角 , 为进一步 阐习语翻译 , 了解荚汉文化差异提供 了一个新 的平 台。从 生态翻译 学 角度 出发 , 具体分析 了 模 因翻译论与翻译适应选择论 在 习语翻译 中的应 用以及 两者的相似与不 同。
为 了给译入语读者提供最流畅 的、 符合读 者本 民族语 言
生 态翻译学理论是 由清 华大 学教授 胡庚 申提 出 的。它
是“ 运用生态理性 , 从生态学视角对 翻译进行 整体性 的研究 ,
是 一个 ‘ 翻译 即适 应 与选择 ’ 的生 态 范 式 和研 究 领域 ” …。 这 一理论从翻译原则 、 翻译 方法 、 翻译过程 及评 价标 准 四个
它形象生动地蕴含 着一个 民族语 言 的文化 内涵 。习语表 达
的 ] , 并于2 0 0 3 年由我 国学者 何 自 然 翻译 为“ 模 因” 。模 因
是文化信息 的最基本单位 , 如同基 因一样靠 复制和传播 而生
深 刻地 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要深入 了解文化 的差异 ,
就 必须 了解 习语 的翻译理论 及其 规律 。本 文拟从 生 态翻 译
能完全解码 源语 模 因。这 种情 况 下 , 就要 采用 归化 翻 译 策
二
模因翻译论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略, 使 译 入 语 读 者 成 功 理解 接 受 源语 的 模 因 信 息 。 比如 “ 商n k l i k e a i f s h ” 可译 为 “ 豪饮 ” ; “ w h e n i n R o m e 。 d o a s t h e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0 3—1 1
做” 就会 让人 不 知所 云 , 而 翻译 为 “ 入 乡 随俗 ” 就 通俗 易 懂
作者简介: 郑维佳 ( 1 9 8 l 一 ) , 女, 福建福州人 , 福 州外语 外贸学 院外 国语学 院讲师 , 硕士 。研究方 向: 语言学、 翻译学 。
表达的译文 , 在对源语模因进行复制和传播 的过程 中必 然会 产生一些突变 , 体现在 习语 翻译 中就是归 化 ; 另一方 面为 了
保 留源语言 的文化 内涵和语言风 味 , 又必须尽 可能地复制 和
方 面阐述了翻译适应 选择论 的具 体 内涵。翻译 原则 是指 对 翻译 生态环境多维度的适应选择 ; 翻译方 法是指 源语言从 语
的翻译 原则就是选择适 合 目的语读者 语 言生态 环境 的语 言
表达形式 , 完 整地传 递源语 的含 义及文 化 内涵 。换 言之 , 翻
译 的过程就是译者适应 和选 择所处 的语 言生态 环境 的循 环
协 调的过程。
惯 的不 同, 其 民族文化 也具 有各 自的特 点 , 这 些不 同的 民族 特点决定 了各 民族 在 习语使 用上也 有所不 同 。如果 源语 体 系 的习语在译入语体 系中找不 到相对 等或相似 的表达 , 就不
应 用。
一
生态 翻译 学理 论
反之 , 不适 应或者不能持久的就会被淘 汰。习语作为一个 民 族文化 的反 映, 也是一个 模 因载体 , 是该 民族 文化 和思想 的 传承。从模 因翻译论 的角度看 , 习语的翻译就 是把含有不 同 文化信息的源语模 因翻译 为 目的语 的一个过程 】 。
言维 、 交际维 、 文化维 三方面在 目的语 中的三维 转换 ; 翻译 过 程是指译者 适应与选 择翻译生态环境 的过程 ; 评价 标准是 指
传播源语模 因信息 , 体现在习语翻译 中就是 异化。归化 和异 化两种翻译策略都属于策 略模 因, 涉及到语言 形式和文化 内
容, 是译者 为了追寻最佳翻译效果而遵守 翻译 规范 的一个 过 程, 也是让 源语 文本 和译文文本形成某种关联 的一种文本 操
使用 多维转换后的译文效果 、 目的语 读者 的反馈 以及译者 的 翻译素质 。 生 态翻译学认为 , 翻译 的过程就是译 者在适应 语言生 态
环 境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译文进行选 择 的过 程 , 奉 行
控行为 】 。
【 二) 以归化翻译策略模 因为主的 习语翻译
世界各 民族 由于宗教信仰 、 历史发展 、 生存环境 、 生 活习
R o m a n s d o . ” 如按字 面 翻译成 “ 在罗 马 , 就 要像 罗 马人 那 样
( 一J 模因翻译论 模 因( m e m e ) 是 由英 国牛津 大学动物学家 和行为 生态学
家理查德 ・ 道金斯 1 9 7 6 年在他 的< 自 私 的基 因》 中首 次提 出
存【 3 】 。不同民族、 种族闻的文化传播是靠翻译来传播的, 这
样一来就引 出了模 因翻译论 。系统 的模 因翻译理 论是 由芬 兰学者切斯特曼提 出的。他 发现 模 因翻译论 也存在 着适 应
选择 , 适应译者的翻译 生态 环境 的就能 被接 受而保 留下来 ;
学 角度 探讨 模因翻译论 与翻译适 应选 择论 在 习语 翻译 中的
关键词 : 模 因翻译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翻译适应选择论 ; 习语 翻译
中图分类号 : I - 1 3 1 5 . 9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8— 4 6 8 1 ( 2 0 1 5 ) 0 3-0 1 0 3一 o 3
习语是语言 的重 要组成 部分 , 是一 个 国家文 化 的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