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汉英旅游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6月第4卷第6期

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un.2007Vol.4No.6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汉英旅游翻译

曹志艳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要: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指导,结合具体的实例,对汉英旅游翻译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阐明译

者应在翻译过程中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不同层次作出适应性选择转换,灵活运用方法与策略,这是提高旅游翻译质量,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旅游翻译;翻译适应选择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一、引言

当前,世界各国正共同经历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4年全世界跨国旅游者数量已高达5.46亿,并且预计2010年将增至9.37亿人。国际旅游是各国人民进行友好交往的有效途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是旅游资源大国,同时也将是旅游客源大国,而旅游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影响着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随着中国加入WTO和2008北京奥运的到来,中国会迎接越来越多的全世界游客。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很广阔,旅游翻译的好坏对提升我国旅游产品质量至关重要。因此,重视旅游资料的翻译,使旅游经济的发展更加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在其2004年所著《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有详细论述。作者阐述的要点是“译者为中心”,从译者的角度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这个定义表明了翻译活动中无论是“适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完成的:适应是译者的选择性适应;选择是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译者集适应与选择于一身。虽然作者、读者等诸‘者’对译者的翻译选择会起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但是他们不是翻译过程本身的操作者,不直接参与具体的翻译活动。

翻译活动不是简单的文本之间语言代码的转换,而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过程,这些背景因素使译者产生独特的翻译态度,随着译者态度的变化,翻译策略的选择随之改变。一方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这些“适应”和“选择”的不同表现是致使不同译文出现的原因;另一方面,翻译策略选择的差异也反过来反映了译者所处文化背景的时代特点,从而折射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演变。

三、翻译适应选择论对旅游翻译的启示

旅游翻译是外国游客认识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它涉及地理位置、

交通情况、旅游广告、景点介绍、民族美食、民俗风情等,更重要的是积淀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底蕴。旅游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介绍自然风景,吸引外国游客,促进旅游业发展,传播中国文化。同时,外国游客通过欣赏自然风景、了解中华文化,也能丰富自己的思想。这些无疑是对译者提出的极高要求。如果译者不能作出正确的适应性选择,缺乏跨文化意识,用词不当、文化错位等,会致使旅游翻译出现问题,翻译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外国旅游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完整甚至存在误区。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翻译原则可概括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原则上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地适应,继而依此作出适应性地选择转换。适应选择论的翻译方法,简略的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对于旅游资料不是简单的字面翻译,表象文字的吻合,而应该是信息和语言内涵上的一致。译者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出发,不断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提高自身语言能力,采用多种翻译方法,把握旅游资料翻译的基本标准,注重译文的实用性和交际性,使译文能够被外国游客看懂并为他们所接受,同时又必须对信息进行适当调整,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增强译文的可理解性,缩短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所产生的障碍和距离,尽可能的宣传中国文化。

(一)译者对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者要进行有效的翻译,首先必须熟悉两种语言系统。由于中外历史背景不同、国情不一样、生活方式大相径庭,这些都造成了语言的差异。翻译工作者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英汉语功底,注意吸收各种新知识,深入了解所译的内容,尽量让译品正确、得体、保证质量。译者素质高,译品质量才会好。不注意这些,仅仅用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机械地用外文套中文,对号入座,就会出现误译。

以旅游中常见的地名翻译为例,一般来说,地名的翻译须遵照“音译为主,适当意译”和“约定俗成”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别的地名和交际功能的要求,翻译时采用音译、意译、和音意双译三种不同的方法。(包惠南,2004:134-135)关于什么情况

下采用何种译法,需要译者适应不同的情况以作出恰当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对起地理位置标识作用的地名,翻译时采用音译的方法;除了使用汉字和汉语拼音外,其它一律不得使用。如:HunanProvince(湖南省),ChangshaCity(长沙市)。表示“五一路”的地名标志,标牌上方是“五一路”三个汉字,下方是拼音“WuyiLu”,这是唯一正确的标法,其它书写如“WuyiRoad”等都是不规范的。国务院早在七十年代末就发出文件,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刘重德,1984:87)。1999年国家颁布了《地名标牌城乡标准》,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我国地名被规定为必须执行的强制性条款。当然,也有例外,对于传统译法广为人知且为人们所接受的地名,就仍沿用原来的译法。如西藏,就不宜改变为Xizang,澳门也不宜改为Aomen,因为它们的英文翻译Tibet和Macao己广为人知。

关于旅游风景点的地名翻译,译者必须注意译名统一的问题。若景点名称属于汉语的“单名”,为照顾音韵,应将通名音译出来,例如湘江(XiangjiangRiver)、崀山(LangshanMountain)、黄河(HuangheRiver)等等;如果是“双名”,则不必将江、山、河等词音译出来,如岳麓山(YueluMountain)、爱晚亭(AiwanPavilion)等。对于某些旅游景点的地名,地名的翻译需采用意译或音意双译的方法,如:玉佛寺——

—JadeBuddhaTemple、岳麓书院——

—YueluAcademy、水帘洞——

—WaterfallCave.

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需要译者具有渊博的知识,认真的态度,更需要科学的翻译理论为指导。词汇、语言的正确选择是译文自然准确的关键,为此,译者应在译完后再回头校核译文,校核实际上是对原文的再理解和对译文的再表达。

(二)译者对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目前提高旅游翻译质量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上和内容上往往存在着差异,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越过社会文化差异的障碍,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如果单纯从语言角度而不是将文化历史等因素加以综合的考察和研究,翻译就难以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有时可能造成误解甚至引起反感。

我国旅游资源中所蕴涵的信息以文化为主,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历史考古到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无所不有,极具独特的中华民族特色。因此,译者要把含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转换到译文中,这才是旅游翻译的重点所在。对某些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并且具有特殊涵义的景点或涉及民族风情的部分要多加些解释。如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仅译作“Dragon-boatFestival”的话,外国游客对于节日的由来、意义都不甚了解。因此译者在其后再加上说明的文字:The5thdayofthe5thlunarmonth.It’sgenerallybelievedthatitoriginatedtohonorthememoryofthepatrioticpoetQuYuan,wholivedintheStateofChuduringtheWarringStatesperiod.Everyyearthereafter,onthisdaypeoplewouldrowtheirboatsoutontolocalrivers,throwingsectionsofbamboofilledwithriceintothewaterasanofferingtohim.Zongziremainsthetraditionalfoodanddragon-boatracesareheld.这样较为便于理解,而且加深了外国旅游者对中国风俗文化的了解。

再看下例:

中国人爱好饮茶,对于冲泡“大红袍”的水以及冲泡方法极为讲究,其中以不含盐分和碱份的山泉水最为上乘,雨水、雪水次之。

Chinesepeoplelikedrinkingtea.TheypaygreatattentiontothewaterandthemethodofbrewingDahongpao(RedRobe,thebest-knownvarietyofRockTeainFujianprovince).Mountainspringwaterfreeofsaltoralkaliisthebest.Rainorsnowwateristhenext.

福建武夷山盛产岩茶,“大红袍”为其百余品种中最为名贵的一种。通过对资料中文化信息增加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资料,以使不熟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读者了解与此有关的情况,使外国游客在品尝精美风味的同时,又丰富了对中国茶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旅游翻译能向读者亦即外国游客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地理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引起他们游览参观的兴趣,达到传播本土文化的目的。旅游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熟谙两种文化,对宣传资料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有足够的敏感性,并把它们恰如其分地在译文中表达出来,尽可能避免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冲突。总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作出成千上万次的涉及选择与处理的决定,以适应另一种语言,适应另一种文化。

(三)译者对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在旅游翻译中,任何信息如果不起交际作用,都是毫无用处的。旅游翻译的目的在于促进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能够借助翻译实现交流和沟通。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人们对桂林风景的赞美之语,试看以下不同译法:

(1)Guilinisclaimingtohavethemostbeautifulmountainsandriversunderheaven.

(2)ThelandscapeofGuilintopstheworld.

(3)Eastandwest,Guilinlandscapeisthebest.

显然,从字面上看译文(1)、(2)似乎更忠实原文。然而,旅游翻译除了要遵循一般翻译的原则之外,还应当注意到译文的实用性、趣味性等方而的问题。译文(3)借助于“Eastandwest,homeisthebest.”这句西方家喻户晓的谚语,无论从趣味性还是外国人接受度方面来说都更胜一筹。因此,译者根据情况,在翻译中做适当的处理,从而给外国游客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另一方面,中国的旅游宣传资料大都描绘意境,激发游客的想象力,令他们充满向往之情,因此用词都比较抽象。如果译文不作任何改变,不但令外国游客不知何意,而且还会失去阅读的兴趣,达不到翻译的目的。那么译者应适当地采用删减,释义,类比,改译等方法,可以调整译文的信息量,使译文既准确达意、生动直观,又较好地完成了原文的交际功能。如以下两例:

⑴游客乘着竹筏游览九曲溪,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如古诗所云:“武夷风景堪称奇,胜似人间仙境。”

TouristscanrideabamboorafttoenjoythepicturesquelandscapealongtheNine-bendStream,asreflectedinthe

(下转第13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