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汉英旅游翻译

合集下载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一、本文概述《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术语翻译中的应用和影响。

翻译适应选择论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认为翻译是一种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本文将通过分析术语翻译中的具体案例,揭示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实践意义,并对该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价值和地位进行评估。

文章首先将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介绍,明确其在术语翻译中的适用性。

接着,将选取不同领域的术语翻译实例,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适应选择论的原则和方法,实现术语的准确传达和有效沟通。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翻译适应选择论对术语翻译实践的影响,包括对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质量的提升以及文化交流的促进等方面。

文章将对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术语翻译中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分析其在应对全球化背景下语言多样性挑战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为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解,推动术语翻译的实践和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述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一种独特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和选择性。

该理论认为,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的交流和互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适应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读者需求,同时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在于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译者需要在理解源语言的基础上,结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行灵活的选择和适应。

这种选择不仅包括对词汇、句式和修辞等语言层面的选择,还包括对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的选择。

通过这种选择,译者可以使翻译更加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和期待,从而实现翻译的目的。

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翻译过程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充满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文化交流活动。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2019年精选文档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2019年精选文档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一、引言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从生态环境人手,将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引入译学研究,并以此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和哲学依据,选取“译者为中心”的基本视角,通过对翻译过程中“适应”、“选择”等现象的系统探讨”,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基本理念,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

翻译适应选择论用“适应”、“选择”、“生存”、“淘汰”等基本原理和自然法则对翻译过程进行解释,证明了“适应/选择”学说可以用来诠释翻译活动的本质、过程、翻译的原则、方法和译评标准。

鲁迅一生从事翻译,坚持“科学救国”的译介路向,翻译的作品范围广,体裁多,数量多。

本文拟从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出发,以鲁迅早期译介域外科学小说为个案研究对象,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选择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进行诠释,并希望能为鲁迅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中译者的选择与适应研究概述“适应”、“选择”、“译者”是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个核心概念,“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

“适应”与“选择”是译者的本能,是翻译过程的实质,翻译是译者适应和选择交替循环的过程,如下图:由上图可知,翻译活动中无论是“适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完成的:“适应”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去适应翻译生态环境(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选择”是译者选择对原文文本的理解及选择对译本的最终表达。

由此可见,译者集适应与选择于一身,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正如尤金.奈达(Eugene Nida)在他的《翻译新视角》(A FreshLook at Translation)一文中所言,“翻译过程中的译者要做出成千上万次的涉及选择与处理的决定,以适应另一种文化,适应另一种语言,最后还要适应读者群”。

从“原文一译者一译文”的“三元关系”流程来看,译者居中,地处“中央”,是“适应原文和选择译文的中枢”,确立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和译者的主导作用,从而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

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谈汉英旅游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谈汉英旅游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谈汉英旅游翻译作者:王岚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翻译目的论的介绍和旅游宣传资料中汉英文体差异的深入分析,运用目的论的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来探讨中文旅游宣传资料英译中的问题,以期用更恰当的翻译理论来指导旅游英语翻译,从而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以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目的论汉英旅游文体差异目的论三原则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作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旅游不仅要面向中国的消费者,而且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这一产业注定是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因此汉英旅游翻译成为重中之重。

本文试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谈汉英旅游翻译。

一、翻译目的论简介德国功能翻译学派是当今世界译坛的重要学派之一。

首先由凯瑟琳娜.赖斯(Reiss)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其他代表人物还有赖斯的学生费米尔(Vermeer),以及曼塔利(Manttari)和诺德(Christiane Nord)。

二汉英旅游文体的差异1 结构差异受中国传统本位观和大一统思想的影响,汉语篇章的编排多以信息句末重心的结构出现:先广泛描述,最后归纳出重点,极少关注形式上的粘连——往往一个句子采用多个松散的短语逐点交代;把问题逐层展开。

2 语言风格差异汉民族历来深受古典诗词及山水游记一类作品的影响,汉语景介的语言往往采用华丽辞藻的堆砌,具有诗情画意、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特点。

而西方民族“天人各一”、主客观对立的特点反应在景介语言上则呈现出客观、简约、具体的风格,追求一种自然理性之美,行文用字最忌重复堆砌。

三以目的论的原则为依据探讨汉英旅游翻译中的问题根据目的论,翻译要遵循三大法则:目的法则、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法则。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

翻译适应选择论》本文旨在介绍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研究领域和重要性,并概述论文的背景和目的。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关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选择和运用翻译策略时的适应性。

该理论的研究旨在探究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和规律,以及其对翻译品质和译者行为的影响。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等多个学科领域。

它不仅关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决策过程,还关注译者对文化差异、语域要求和读者期望等因素的适应性。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研究对于提升翻译品质、解决实际翻译问题以及培养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背景是基于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本文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适应选择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文期望通过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研究和探讨,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促进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创新。

接下来,本文将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进行探讨,并以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本文旨在为翻译适应选择问题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解决思路。

本部分将解释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探讨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一种翻译研究理论,旨在解释翻译过程中选择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和依据。

它认为翻译是一种适应性的行为,翻译者根据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语言、惯等差异,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以实现文本的传达目的。

该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的适应,翻译者的主观选择和读者的接受度。

翻译者在进行翻译决策时,会考虑文本的功能、传达目的、受众等因素,并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研究中,翻译适应选择论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可用于分析和解释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原则。

它强调了翻译者的主观选择与目标语言接受度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转换和信息传递的问题。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以《北京周报》为例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以《北京周报》为例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LANZH0UV0CATC0NALTECHNCCALC0LLEGE第37卷第1期Vol. 37 No. 12021年2月Feb. 2021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一-一以《北京周报》为例杨欣笛(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244)[摘 要]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引起翻译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 以《北京周报》为研究语料,从“三维转换”角度探讨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特点。

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探析译者如何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实现适应性选择转换。

[关键词]翻译适应选择论;三维转换;《北京周报》;中国特色词汇[中图分类号]H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503(2021)019111-92 [收稿日期]2020 -09 -24一、 弓I 言中国特色词汇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其英译的准确性及通达性关乎中 国文化对外宣传的效果。

鉴于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准 确理解中国特色词汇的文化内涵,同时考虑其在目标读者间的可接受性。

《北京周报》作为中国权威的英 文周刊,时政内容丰富,内含大量负载着中国文化内涵的成语、俗语,本文将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以《北京周报》为研究语料,探讨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特点,探析译者如何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在语言维、文 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实现适应性选择转换。

二、 翻译适应选择论2220年,胡庚申借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研究的原则、方法和译评标准等进行新的阐释。

该理论认为译 者处于翻译过程的中心位置,将翻译视为“译者适应 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这里的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和译文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文化、社会、交际,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相互联系的整 体” ”2翻译过程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 的过程,即译者既要适应,又要选择,并不断地进行适 应性选择转换,才可能形成最佳译文。

再论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_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

再论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_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

2009年12月(总第142期)今日南国THE SOUTH OF CHINA TODAYNO.12,2009(Cumulatively ,NO.142)[作者简介]康健(1980-),女,山西寿阳人,太原师范学院公共外语部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再论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康健(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资料的译介工作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文章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依托,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层面对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进行探讨,以期为旅游资料的翻译研究开拓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旅游资料翻译;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适应与选择[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190-(2009)12-0196-02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旅游业,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当今世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这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因此旅游资料的译介工作被推上了重要日程。

如何准确地向国外游客介绍我国的旅游资源、旅游文化成为旅游资料翻译中人们关注的焦点,其翻译质量的好坏对于宣传中国、树立中国的对外形象、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旅游资料翻译还普遍存在不准确、不规范的现象,译文的可读性较差,不仅对各景区、景点、旅游地的对外形象造成了不利影响,也对中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害处(王宁,2005:137)。

因此,旅游资料的翻译研究就显得非常紧迫。

纵观近年来对旅游资料的翻译研究,大部分书籍或文章都是基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或结合相关翻译理论进行研究,也有少数文章从跨学科角度如符号学、信息论的理论成果进行探讨,但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研究旅游资料翻译却鲜有人涉及。

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思想和原理为指导,指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所谓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胡庚申,2004:39,40),而实际上在翻译过程中要求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全部因素并作出与之相适应的不同选择是不可能的,因此该理论提出了“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这两个核心概念。

适应与选择:汉语实用语体中文化特色词英译研究

适应与选择:汉语实用语体中文化特色词英译研究
的最 佳 转换 。
特定 的翻译生态环境 , 做到 “ 三维” 转换 , 以达到最佳 “ 准合适
应选择度” 如 “ 聚德” “ 。 全 、吴裕泰” “ 、同仁堂 ’ 这些最能代表中
国特 色 的老字 号 的商标 英译 所采 取 的翻 译方 法便 是 ‘ 字 号企 老
62—
第二 , 从翻译实践的角度来看 , 以说 ‘ 可 . 适应” 谜 择” 和‘ 或
这种 指 导 作用 不 仅 表 现 在语 篇 翻译 的层 面 , 而且 适 用 于 词语 层面 的翻 译 。
我们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努力 以达到文化 的成功输出 , 进而提 高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 汉语实用语体中有许 多特定的文 化特色词 , 这些词负载了中国特有的文化 内涵 , 是展示 中国特 有文化风采的窗 口, 在传播 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 。汉语 中许多文化词所代表的是 中国特有的事物 , 在 译 入 语 中很 难 找 到恰 当的对 应 词 , 如长 衫 、 袍 、 马 甲 、 例 旗 黄 罗
能达 到有 效 的文化 输 出。
[ 关键词] 翻译适应选择论 ; 文化特色词 ; 翻译生态环境 ; 三维 [ 中图分类号] H 1. 3 59 [ 文献标识码] A
[ 作者简介 】 汪志萍( 9 6 , 硕士研 究生, 究方 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18 -)女, 研
在 当前经 济 文 化 全球 化 的进 程 中 , 中国 与世 界 各 国交 流 动 的一 种本 能 , 翻译 学 的 建 立就 是 解决 综 合 治理 的 问题 , 而 也 就是 在 种 种选 择 面前 采 取 最优 化 解决 策 略 。 教授 建 立 的 “ 胡 翻
文化 。很多东西在中国厨师 的手下都能制成可 口的佳肴 , 而 且有些食 物是 中国特有 , 这就给中国的菜名英译增加了困难 。 那 么 中式 菜 名 应 该 怎 么 翻译 ?用 音译 的方 法 是大 家 所 公认 的 文化保鲜度最高的方法 , “ 如 麻婆豆腐” Mao f ) ‘ 子” ( p Dou 、 饺

生态翻译视角下的旅游翻译-文档资料

生态翻译视角下的旅游翻译-文档资料

生态翻译视角下的旅游翻译1.生态翻译学概述生态翻译学研究始于2001年,2009年全面发展,2010年召开了首届国际生态翻译研讨会。

生态翻译学以2004年胡庚申教授所著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运用生态学途径进行翻译学的研究。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主导理念是:“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译者为中心;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适应和适应性的累计结果;对于译者,适者生存、发展,对于译文,适者生存、生效”(胡庚申,2004:11-12)。

由此可见,生态翻译强调的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适应和适应选择,译作的适应性越高,译作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

翻译生态环境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胡庚申,2011:5-9)。

因此,生态翻译中对生态环境的多维适应和适应选择,主要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选择转换,即生态翻译的翻译方法。

2.旅游翻译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陈刚,2004:59)。

旅游翻译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如旅游宣传的翻译,旅游景点的翻译,导游的翻译等。

因此翻译时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

要想成功地进行旅游翻译,译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双语语言功底,跨文化意识,旅游专业知识,以及服务意识等。

旅游翻译就是进行中英两种文化的交际,此时不仅要考虑中英两种语言的不同,还要注意语言外部的因素,如文化及审美的差异。

在旅游文本中,中文和英语的主要差异在于:词汇差异,由于各国文化与地域的不同,其无论在措辞方面或者词汇本身都存在较大的区别;句法或者修辞差异;谋篇布局的差异,中文行文较抽象,使用华丽的用词,注重文采,而英语则较具体,简洁朴实,平白直抒。

语言外部的差异主要有:一是旅游动机差异,外国人到中国旅游,更多的是想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二是思维方式的差异;三是审美情趣的差异等。

鉴于旅游翻译的复杂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旅游翻译的生态环境,从语言因素、文化因素、审美差异和交际意图等方面充分考虑翻译策略。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对外宣传材料汉英翻译研究——以《今日中国》为例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对外宣传材料汉英翻译研究——以《今日中国》为例
择 ,并最终获得 “ 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 文。 关键词 :对外宣传材料翻译 翻译适应选择论 今 日中国》 翻译 多。直到胡庚 申教授 的翻 译适应选择论 的提 出,
随 着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不 断 推 进 ,我 国 的 地 位 和 影 响 力 有 对 于 译 者 主 导翻 译 的 系 统 研 究 ,特 别 是 对 译 者 主 导 行 为 特 了 显 著 的提 高 。 在 此 过 程 中 ,对 外 宣 传 材 料 的汉 英 翻 译 起 征 和制 约 机 制 的专 题 研 究才 得 以出现 。 着 不 可 替 代 的重 要 作用 。好 的外 宣 材 料翻 译 有 助 于 树 立 我 胡 庚 申教 授 在 2 0 0 4 年 提 出 的 翻 译 适 应 选 择 论 , 以 达 尔 国 良好 的对 外 形 象 , 促 进 中 西 方 文 化 的 深 入 交 流 。 外宣 翻 文 的 生物 进 化 论 中 的 “自然 选 择 ”和 “ 适 者 生存 ”基 本 原 译 作 为 一 种 特 殊 的文 本 翻 译 ,译 者 在 翻 译 时 如 何 兼 顾 汉 英 理 为 指 导 , 从 译 者 的角 度 把 翻 译 定 义 为 : “ 译 者 适 应 翻 译
在 传 统 的 翻 译 研 究 中 , 翻 译 一 直 被 认 为 是 语 言 学 的 法 则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对 翻 译 生 态 环 境 的 各 个 维 度 进 行 适 应

个分支 ,只是两种不 同语 言形式之 间的相互转化 。其研 性选择 ,最终 获得 “ 整合适应选择 度 ”最高 的译 文。 由于
的 《 呼 吁 : 请 译 界 同仁 都 来 关 心 对 外 宣 传 》 一 文 提 出 了外 源 语 和 译 语 所 呈 现 的 世 界 ; ‘ 译 者 的适 应 选 择 ’是 指 译 者 宣翻译的 “ 四种 症 状 ” 。然 而 , 这类 研 究 大 多 缺 乏 理 论 指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既要 学会 ‘ 适 应 ’还 需 要 作 出 ‘ 选择 ’。” 导 , 对 于 外 宣 材 料 的 英 译 过 程 和 影 响其 英 译 的 各 种 因素 的 其 中 , “ 适应”、 “ 选 择 ”和 “ 译 者 ”是 《 翻 译选 择适 研 究依 旧缺 乏力 度 。

译者的适应选择与旅游外宣文本四字格英译

译者的适应选择与旅游外宣文本四字格英译

译者的适应选择与旅游外宣文本四字格英译作者:王芳来源:《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03期摘要:中文旅游外宣文本中存在着大量的四字词组,准确英译四字词组,对推介旅游景点、宣传旅游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基于译者的适应和选择,探讨旅游外宣文本四字格英译,以实例论证,译者在语言要素、文化内涵及交际意图三方面做到适应性选择与转换,才能译出佳品。

关键词:旅游文本;四字格;适应;选择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7)03-0061-04一、引言四字格,内容上,简明扼要;形式上,整齐匀称;音韵上,朗朗上口;意象上,生动形象。

因此,旅游外宣文本中随处可见四字格。

四字格的使用使旅游文本中的语言更精炼、更生动、更新颖,更具感染力,使旅游文本更易激发游客观赏、游览兴趣,除信息传达外,也体现了旅游外宣文本语言的诱导性和表达性。

中文旅游外宣文本的作者有意地使用四字格来吸引游客,原文读者理解起来轻而易举,而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语读者来说,若译者在语言形式、文化内涵及交际意图等方面未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视角上进行翻译,目的语读者理解起来会出现一定的困难。

因此,旅游外宣文本中四字格的翻译除词、句等的语言形式的转换外,更要注重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的传递和阐释。

生态翻译学指出,翻译即为“译者为适应复杂多样的翻译生态环境而做出的选择与转换”。

[1] 此译论充分考虑了翻译环境的复杂性,有利于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翻译实践。

2004年,胡庚申教授提出了生态翻译理论,适应选择论是其核心理论。

“适应”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选择是译者在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中所做出的适应性选择,即对翻译环境的适应度和最终译本的选择[2]。

由此可以看出,只有“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

译者应在哪些方面适应、哪些方面选择呢?生态翻译理论指出,“适应”与“选择”是译者的本能,是翻译过程的实质[3]。

旅游翻译活动中英汉互译的语言顺应论-文档资料

旅游翻译活动中英汉互译的语言顺应论-文档资料

旅游翻译活动中英汉互译的语言顺应论-文档资料旅游翻译活动中英汉互译的语言顺应论语言顺应论由Verschueren提出。

语言的顺应性,是指其使用者能够在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出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

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就是对语言进行选择的过程,语言必须与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相适应,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场景、特定社会规范与特定社区中对话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旅游翻译属于职业翻译,也称为实用翻译,主要目的是译意、沟通、文化交流。

根据语言顺应论,旅游翻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为实现沟通与交流,应在可能的范围内作出符合交际需要的语言选择。

一、与交际语境相适应的顺应选择旅游翻译活动以国际旅游为语境,根本目的在于有效的沟通,为服务对象排除语言障碍。

翻译者在进行语言转换时,应选择通俗晓畅的语言形式。

我们形容西湖美景,常引用诗句“淡妆浓抹总相宜”,将其比喻为西施,但向游客翻译时,如果将“西施”这层意思翻译出来,译文?嗦冗长,在旅游翻译中,是非常不合适的,因此可将其省译,译为“always alluring”,或改译为“attractive in all seasons”简洁达意。

翻译上海市花“白玉兰”,准确的英译是“white yulan magnolia”,但这样未必会有好的交际效果,不如简单用“magnolia”来表达即可。

也就是说,旅游翻译应向旅游者传递易懂的信息,原则上可对文本中难懂的地方进行特殊的处理,以取得现场交流的目的和效果。

原文:在中国一提到孔子,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天真幼稚的顽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译文:Confucius is a household name in China.原文画线部分通过生动的描述来体现孔子在中国的重要地位,有汉语排比重复的特点,但为使译文简洁易懂不宜直译,用“household name”来翻译,简明扼要。

原文:鲤鱼门以海鲜美食驰名,最适宜三五知己晚饭共聚。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旅游景点文本英译探析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旅游景点文本英译探析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旅游景点文本英译探析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结合湖南省旅游景点英译文本翻译实例进行探析,阐述译者应在英译过程中进行“多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灵活运用翻译技巧,以此获得“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本,提高旅游外宣文本英译质量。

标签:翻译适应选择论多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湖南省旅游景点文本英译一、引言湖南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如“绝美张家界”“浪漫凤凰城”等。

随着湖南省旅游景点国际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游览。

旅游景点文本英译,关乎旅游业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播,其重要性也随之日益凸显。

而纵观旅游景点英译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大多数学者从目的论、顺应论、翻译美学等方面进行研究,鲜有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一创新角度来探讨旅游景点文本的英译。

基于此,本文拟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出发,以湖南省旅游景点英译文本为例,从“多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转换层面探析翻译适应选择论对旅游景点文本英译的指导作用,以期为旅游翻译研究开拓新的视角、提高旅游外宣文本英译质量。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是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其《翻译适应选择论》(2004)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新型翻译理论。

该理论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译者为中心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8:2)。

“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胡庚申,2008:2)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

其中,“适应”“选择”“译者”是《翻译选择适应论》三个核心概念,全书绕之而展开(李亚舒、黄忠廉,2005:95)。

“适应”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是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胡庚申,2008:2)。

无论是“适应”还是“选择”,“译者”始终处于翻译的中心地位。

变译理论指导下的汉英旅游资料翻译

变译理论指导下的汉英旅游资料翻译

变译理论指导下的汉英旅游资料翻译一、引言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吸引到中国来观光旅游,一则为了了解中国文化,二则为了怡情怡乐。

而中国的旅游文化能否很好地被西方国家旅游者所领会和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其中北京翻译公司旅游资料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变译理论变译理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黄忠廉教授提出来的,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新概念。

它是从变译(与全译相对)实践中概括出来、反映变译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原理和思想体系。

根据变译理论,由它的根本性特征“变通”可派生出七种变通手段和十一种变译方法。

在此基础上,黄忠廉教授构建了变译理论的基本框架,为变译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论指导。

变译是一种宏观方法,它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不同需要,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

汉英旅游资料翻译属于实用文体翻译的范畴,而进行实用文体翻译时最应该注重该类文体的实用性特点。

旅游资料翻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传递信息来吸引旅游者,但在实际的汉英旅游资料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翻译成的英文材料外国友人看不懂或看后不知所云的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译者没有注重到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及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造成的。

本文运用变译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当前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若干实例,指出旅游资料翻译过程中“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变译策略,以期实现旅游资料翻译的功能与目的。

三、变译理论对汉英旅游资料翻译指导的可行性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及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汉英旅游资料在词汇、句型、修辞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汉英旅游文化信息的等效传递是不可能的。

因此,旅游资料翻译的原则应突出实用型的特点,应是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而并非等效传递。

有效传递要求译者考虑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接受效果,要“边译边作”,即不是对汉语材料进行全译,而是要对原作实施变译。

比如,在汉英旅游资料的翻译中,涉及到语言描述风俗传统时,外国读者大都没有足够的知识通过翻译完全了解中国文化现象。

对_翻译适应选择论_的几点思考

对_翻译适应选择论_的几点思考

第26卷第6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6,No.62010年11月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Nov.2010【收稿日期】2010209201【作者简介】张群星(1979-),女,湖北天门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

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几点思考张群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92)【摘要】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支撑,构建了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中国译学宏观理论。

但该理论在对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译者如何实现“主导作用”、以及译品评介标准和“最佳翻译”的论述上,还有值得探讨商榷的地方。

【关键词】适应选择;译者;翻译生态环境;“主导作用”;翻译标准;“最佳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07X (2010)0620086204R eflections on “T 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ZHAN G Qun 2xing(School of Forei gn L anguages ,B ei j ing I nf ormation S cience &Technology Universit y ,B ei j ing 100192,China )Abstract :Prof.Hu Gengshen ’s “theory of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with reference to the Darwinian prin 2ciple of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is an original and operational macro translational theory in China.But there is much room for discussion and improvement in term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or and the translational eco 2environment ,the translator ’s domin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translation criteria and the best translation.K ey w ord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translator ;translational eco 2environment ;dominant role ;translation criteria ;the best translation 胡庚申教授的著作《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支撑,选取“译者为中心”的基本视角,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基本理念,对翻译理论的宏观问题作了原创性探索。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旅游景点文本英译探析(1)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旅游景点文本英译探析(1)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旅游景点文本英译探析The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Selection TheoryAdaptation Selection Theory (AST) asserts that language is subject to selective pressure in three steps: input, intake, and output. In the context of foreign language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functions as the language processor, who must adapt the original text to the target culture while maintaining sufficient resemblance to the source text.Tourism destination text is a crucial informationsource for tourists who seek to learn about their destination. The way such information is conveyed can influence the tourists' view of the place and theirdecision to visit. Thus, it is critical that translation accurately conveys the message while adapting to the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ourism destination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selection theory. By analyzing typical Chinese tourism destination texts and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s,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adaptation strategies used in their translations.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 texts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involves a rangeof adapt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borrowing, literal translation,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Borrowing is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foreign words or expressions are transliterated or directly transferred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It is commonly us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ames and terms which do not have a direct equivalent in English. For example, \。

适应选择论关照下的旅行景点名称专名的英译

适应选择论关照下的旅行景点名称专名的英译

适应选择论关照下的旅行景点名称专名的英译摘要:随着中国旅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不断拓展,景点相关文本的英译显得愈来愈必要。

而作为旅行产品名片的景点名称的英译在为产品形象树立、产品进一步推行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国内景点名称的英译却良莠不齐、缺乏统一标准,尤其是关于专名部份的翻译更是莫衷一是。

本文从分析旅行景点名称的特点、结构入手,同时以适应选择论为指导,提出应当分析专名的翻译生态环境,从而依照不同的成因与环境来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得出整适合应选择度高的译本。

关键词:旅行景点名称;专名;适应选择论;翻译生态环境1 引言随着社会的进一步进展与愈演愈烈的全世界化势头,中国的旅行业关于国际市场给予了愈来愈多的重视。

依照一项针对美、日、英、法、德等五国游客访华动机的调查得知,海外游客希望了解中国风俗文化的占100 %,了解历史文化的占80%,游览参观的只占40%。

依照世界旅行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其它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大旅行目的地国、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届时,将有1. 37亿人次来中国参观、访问和游览(范海遐,何建,2020:36)。

为了旅行产品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景点名称、标识牌、讲解词等等旅行文本的英译显得愈来愈必要。

而其中代表产品形象的旅行景点的名称英译,是旅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一步。

旅行景点的名称就像一张名片,关于旅行产品的形象树立、广告宣传起着重要的作用。

面向国际游客,景点名称的英译不但反映着旅行产品的内涵,更在必然程度上阻碍游客的选择——是不是将该景点作为参观游览的目的地。

而现在旅行业的旅行景点名称的英译却良莠不齐,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类似景点的名称有不同的翻译版本,乃至同一景点内部的翻译版本也截然不同。

尤其是景点名称的专名部份由于文化的专门性,在英文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表达,致使译本更是五花八门,无益于旅行产品的品牌打造和进一步的市场推行。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汉英旅游翻译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汉英旅游翻译

2007年6月第4卷第6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un.2007Vol.4No.6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汉英旅游翻译曹志艳(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摘要: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指导,结合具体的实例,对汉英旅游翻译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阐明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不同层次作出适应性选择转换,灵活运用方法与策略,这是提高旅游翻译质量,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旅游翻译;翻译适应选择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一、引言当前,世界各国正共同经历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4年全世界跨国旅游者数量已高达5.46亿,并且预计2010年将增至9.37亿人。

国际旅游是各国人民进行友好交往的有效途径。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是旅游资源大国,同时也将是旅游客源大国,而旅游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影响着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2008北京奥运的到来,中国会迎接越来越多的全世界游客。

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很广阔,旅游翻译的好坏对提升我国旅游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重视旅游资料的翻译,使旅游经济的发展更加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适应选择论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在其2004年所著《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有详细论述。

作者阐述的要点是“译者为中心”,从译者的角度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这个定义表明了翻译活动中无论是“适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完成的:适应是译者的选择性适应;选择是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译者集适应与选择于一身。

虽然作者、读者等诸‘者’对译者的翻译选择会起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但是他们不是翻译过程本身的操作者,不直接参与具体的翻译活动。

从翻译目的论看汉语旅游语篇的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看汉语旅游语篇的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看汉语旅游语篇的翻译摘要:翻译目的论强调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的功能及根据不同的文本功能所采取的翻译策略。

本文将根据目的论的“翻译目的/文本功能决定策略”原则,分析旅游文本类型、功能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功能翻译;文本类型;旅游文本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73-02一、引言在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旅游语篇汉英翻译的质量对提升我国旅游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由于文化的差异,英汉旅游语篇不论在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所以,合适的翻译策略对译者构建出符合英语读者审美期待的旅游语篇尤为重要。

翻译目的论以“目的/文本功能决定手段”为原则,不同于之前的“对等论”,不强调保留原文信息,而是强调译者应从译文读者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及译文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

翻译的目的论以对实用英语翻译具有宏观指导作用。

本文将依据翻译目的论,分析旅游文本的类型、功能及其翻译策略。

二、简述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德国功能学派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以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为基础,将语言功能理论、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相结合的宏观功能翻译理论。

在此理论成为主流之前,风行于德国翻译界的是以对等为基础的语言学派,对等论以原文为中心,倾向于保持原文所有信息。

人们在从事非文学翻译,尤其是翻译一些实用英语文本时,发现这一理论的局限性,于是渴望一种新的更具解释力的翻译理论。

在这种情况下,以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注重原文和译文功能对等的功能翻译学派应运而生。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派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具体翻译方法,翻译的结果是译文,译者必须清楚地了解翻译的目的和译文功能,并根据翻译目的与译文功能对原文做出调整,才能做好翻译工作,产生出理想译作[1]197。

翻译的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派中的核心理论。

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主要由德国两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弗米尔和莱思创立,包括三个原则:一是目的原则,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

变译理论下的汉英旅游翻译策略

变译理论下的汉英旅游翻译策略

变译理论下的汉英旅游翻译策略摘要:汉英旅游翻译不仅是一种文化翻译,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特别是汉英两种语言在旅游文体中的不同特点,决定了汉英旅游翻译的难度。

变译理论的提出,使我们不再拘泥于全译的翻译理念。

变译理论中编译的不同方法的综合运用,为汉英旅游翻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变译理论;旅游翻译;文化差异;编译方法英旅游翻译属于实用文体翻译的范畴,而实用文体翻译时最应该注意该类文体的实用性特点。

旅游翻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传递信息来吸引旅游者,但在实际的汉英旅游翻译过程中,常常出现我们翻译成的英文材料外国友人看不懂或看后不知所云的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译者没有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造成的。

一、汉英旅游文本的差异旅游文本是一种应用文体,其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包罗万象,文体类别丰富多彩。

本文所说的旅游翻译主要是指旅游指南的汉英翻译。

(一)汉英旅游文本的词汇差异其一,汉语旅游指南大量使用四字结构而英文多用词浅易。

四字结构包括固定的四字成语和一些通过并列、重叠或排比等方式组合而成的词组。

四字结构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瑰宝,恰当地运用可以起到加强语义、增强语势的作用,还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旅游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达到宣传旅游景点的效果。

英文旅游景点介绍多以行文简洁、读者易于接受见长。

描写常用词基本上是生活中的浅显易懂的词汇。

从读者角度考虑旅游文本的撰写,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提供的服务和旅游项目交代清楚。

其二,汉英之间文化对应词少。

中英文化属于全世界文化差异最大的两种文化。

汉语旅游指南文本中与特定文化有关的词特别多,但这些词在译入语英语中多元对应词,即出现所谓的词汇空白现象。

对于这些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词汇,不仅英语读者难于理解,即使中国人有时也会出现理解不到位的情况。

这些充满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在英文中不可能有对应的文化词汇,这是汉英旅游资料翻译时的特点和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6月第4卷第6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un.2007Vol.4No.6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汉英旅游翻译曹志艳(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摘要: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指导,结合具体的实例,对汉英旅游翻译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阐明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不同层次作出适应性选择转换,灵活运用方法与策略,这是提高旅游翻译质量,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旅游翻译;翻译适应选择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一、引言当前,世界各国正共同经历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4年全世界跨国旅游者数量已高达5.46亿,并且预计2010年将增至9.37亿人。

国际旅游是各国人民进行友好交往的有效途径。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是旅游资源大国,同时也将是旅游客源大国,而旅游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影响着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2008北京奥运的到来,中国会迎接越来越多的全世界游客。

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很广阔,旅游翻译的好坏对提升我国旅游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重视旅游资料的翻译,使旅游经济的发展更加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适应选择论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在其2004年所著《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有详细论述。

作者阐述的要点是“译者为中心”,从译者的角度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这个定义表明了翻译活动中无论是“适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完成的:适应是译者的选择性适应;选择是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译者集适应与选择于一身。

虽然作者、读者等诸‘者’对译者的翻译选择会起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但是他们不是翻译过程本身的操作者,不直接参与具体的翻译活动。

翻译活动不是简单的文本之间语言代码的转换,而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过程,这些背景因素使译者产生独特的翻译态度,随着译者态度的变化,翻译策略的选择随之改变。

一方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这些“适应”和“选择”的不同表现是致使不同译文出现的原因;另一方面,翻译策略选择的差异也反过来反映了译者所处文化背景的时代特点,从而折射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演变。

三、翻译适应选择论对旅游翻译的启示旅游翻译是外国游客认识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它涉及地理位置、交通情况、旅游广告、景点介绍、民族美食、民俗风情等,更重要的是积淀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底蕴。

旅游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介绍自然风景,吸引外国游客,促进旅游业发展,传播中国文化。

同时,外国游客通过欣赏自然风景、了解中华文化,也能丰富自己的思想。

这些无疑是对译者提出的极高要求。

如果译者不能作出正确的适应性选择,缺乏跨文化意识,用词不当、文化错位等,会致使旅游翻译出现问题,翻译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外国旅游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完整甚至存在误区。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翻译原则可概括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原则上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地适应,继而依此作出适应性地选择转换。

适应选择论的翻译方法,简略的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对于旅游资料不是简单的字面翻译,表象文字的吻合,而应该是信息和语言内涵上的一致。

译者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出发,不断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提高自身语言能力,采用多种翻译方法,把握旅游资料翻译的基本标准,注重译文的实用性和交际性,使译文能够被外国游客看懂并为他们所接受,同时又必须对信息进行适当调整,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增强译文的可理解性,缩短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所产生的障碍和距离,尽可能的宣传中国文化。

(一)译者对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要进行有效的翻译,首先必须熟悉两种语言系统。

由于中外历史背景不同、国情不一样、生活方式大相径庭,这些都造成了语言的差异。

翻译工作者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英汉语功底,注意吸收各种新知识,深入了解所译的内容,尽量让译品正确、得体、保证质量。

译者素质高,译品质量才会好。

不注意这些,仅仅用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机械地用外文套中文,对号入座,就会出现误译。

以旅游中常见的地名翻译为例,一般来说,地名的翻译须遵照“音译为主,适当意译”和“约定俗成”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别的地名和交际功能的要求,翻译时采用音译、意译、和音意双译三种不同的方法。

(包惠南,2004:134-135)关于什么情况下采用何种译法,需要译者适应不同的情况以作出恰当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对起地理位置标识作用的地名,翻译时采用音译的方法;除了使用汉字和汉语拼音外,其它一律不得使用。

如:HunanProvince(湖南省),ChangshaCity(长沙市)。

表示“五一路”的地名标志,标牌上方是“五一路”三个汉字,下方是拼音“WuyiLu”,这是唯一正确的标法,其它书写如“WuyiRoad”等都是不规范的。

国务院早在七十年代末就发出文件,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

(刘重德,1984:87)。

1999年国家颁布了《地名标牌城乡标准》,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我国地名被规定为必须执行的强制性条款。

当然,也有例外,对于传统译法广为人知且为人们所接受的地名,就仍沿用原来的译法。

如西藏,就不宜改变为Xizang,澳门也不宜改为Aomen,因为它们的英文翻译Tibet和Macao己广为人知。

关于旅游风景点的地名翻译,译者必须注意译名统一的问题。

若景点名称属于汉语的“单名”,为照顾音韵,应将通名音译出来,例如湘江(XiangjiangRiver)、崀山(LangshanMountain)、黄河(HuangheRiver)等等;如果是“双名”,则不必将江、山、河等词音译出来,如岳麓山(YueluMountain)、爱晚亭(AiwanPavilion)等。

对于某些旅游景点的地名,地名的翻译需采用意译或音意双译的方法,如:玉佛寺———JadeBuddhaTemple、岳麓书院———YueluAcademy、水帘洞———WaterfallCave.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需要译者具有渊博的知识,认真的态度,更需要科学的翻译理论为指导。

词汇、语言的正确选择是译文自然准确的关键,为此,译者应在译完后再回头校核译文,校核实际上是对原文的再理解和对译文的再表达。

(二)译者对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目前提高旅游翻译质量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

由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上和内容上往往存在着差异,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越过社会文化差异的障碍,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

如果单纯从语言角度而不是将文化历史等因素加以综合的考察和研究,翻译就难以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有时可能造成误解甚至引起反感。

我国旅游资源中所蕴涵的信息以文化为主,涉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历史考古到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无所不有,极具独特的中华民族特色。

因此,译者要把含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转换到译文中,这才是旅游翻译的重点所在。

对某些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并且具有特殊涵义的景点或涉及民族风情的部分要多加些解释。

如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仅译作“Dragon-boatFestival”的话,外国游客对于节日的由来、意义都不甚了解。

因此译者在其后再加上说明的文字:The5thdayofthe5thlunarmonth.It’sgenerallybelievedthatitoriginatedtohonorthememoryofthepatrioticpoetQuYuan,wholivedintheStateofChuduringtheWarringStatesperiod.Everyyearthereafter,onthisdaypeoplewouldrowtheirboatsoutontolocalrivers,throwingsectionsofbamboofilledwithriceintothewaterasanofferingtohim.Zongziremainsthetraditionalfoodanddragon-boatracesareheld.这样较为便于理解,而且加深了外国旅游者对中国风俗文化的了解。

再看下例:中国人爱好饮茶,对于冲泡“大红袍”的水以及冲泡方法极为讲究,其中以不含盐分和碱份的山泉水最为上乘,雨水、雪水次之。

Chinesepeoplelikedrinkingtea.TheypaygreatattentiontothewaterandthemethodofbrewingDahongpao(RedRobe,thebest-knownvarietyofRockTeainFujianprovince).Mountainspringwaterfreeofsaltoralkaliisthebest.Rainorsnowwateristhenext.福建武夷山盛产岩茶,“大红袍”为其百余品种中最为名贵的一种。

通过对资料中文化信息增加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资料,以使不熟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读者了解与此有关的情况,使外国游客在品尝精美风味的同时,又丰富了对中国茶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旅游翻译能向读者亦即外国游客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地理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引起他们游览参观的兴趣,达到传播本土文化的目的。

旅游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熟谙两种文化,对宣传资料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有足够的敏感性,并把它们恰如其分地在译文中表达出来,尽可能避免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冲突。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作出成千上万次的涉及选择与处理的决定,以适应另一种语言,适应另一种文化。

(三)译者对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旅游翻译中,任何信息如果不起交际作用,都是毫无用处的。

旅游翻译的目的在于促进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能够借助翻译实现交流和沟通。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人们对桂林风景的赞美之语,试看以下不同译法:(1)Guilinisclaimingtohavethemostbeautifulmountainsandriversunderheaven.(2)ThelandscapeofGuilintopstheworld.(3)Eastandwest,Guilinlandscapeisthebest.显然,从字面上看译文(1)、(2)似乎更忠实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