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通用版-中考语文核心考点复习:说明对象与特征
中考说明文复习之明确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对象特征

中考说明文复习之明确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对象特征读一篇说明文,首先要明确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还要知道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围绕说明对象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这两种题型要求学生根据考题要求筛选信息,说明对象可以是全文的,也可以是部分段落的。
在说明文阅读中,能够明确说明对象、概括对象特征是我们进行有效阅读的重要能力,也是近年来中考说明文阅读检测的常规考题,主要考查我们提取信息的能力。
一、解题策略(一)如何判定说明对象1.一般来说吗,从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其说明对象是事物;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其说明对象是事理。
2.借助标题分析文章,说明文的标题具有较强的提示性(1)物名性的标题,文章是说明事物,例如《苏州园林》(2)动词性标题,往往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工作过程或某种事理,例如《看云识天气》。
(3)一般的事理说明文,可以在整体感知的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思考分析,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就是介绍物候和物候学的有关道理的。
3.另外要注意不要将文章的局部说明对象和全文的说明对象等同起来,以致影响内容的理解。
(二)如何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事物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概括对象特征,可以从文章说明的内容入手,如《故宫博物院》中故宫博物院的特征是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因为这篇说明根据游踪一一介绍故宫的建筑,根据作者介绍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他要突出的事物特征;也可以抓住文章中的中心句及关键性的词语,如苏州园林的特征是“图画美”,这可以从“务必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概括而来。
(1)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指出其特征;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中考说明文阅读:概括说明对象特征及内容

中考说明文阅读:概括说明对象特征及内容㈠说明文分类⑴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⑵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说明文、文艺说明文。
㈡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表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㈢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⑴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⑵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更清楚。
⑶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⑷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⑸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⑹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⑺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⑻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⑼画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⑽引资料:使说明更有说服力或者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如果引资料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㈣说明文的语言品析⑴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①准确:准确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②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分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
答案格式: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或生动形象或简明平实的特点。
如“……”一句,就准确或生动形象或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性文本阅读复习精品材料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性文本阅读复习材料说明文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人得到关于事物和事理知识的文章。
说明文一般有三个特点:内容的科学性、结构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说明文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各类教科书、科普读物、解说词、说明书等都是说明文,学会阅读说明文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大有帮助。
对此类文章的考查,也是学业水平测试的重点。
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分两类:一是事物说明文,对事物形状、构造、成因、功用等特征进行说明;二是事理说明文,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说明。
【考点解读】考点1 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的主要特征说明事物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
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知道说明的是哪事物或哪一种事理。
我们可以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
一般来说,从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其说明对象是事物;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其说明对象就是事理。
另外还要注意,不要将文章的局部说明对象和全文的说明对象等同起来,以至影响内容的理解。
弄清了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还要把握文章抓住说明对象的哪些特征进行说明。
如《苏州园林》,课文的标题就是要说明的对象,该园林在设计建造方面的“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体现了苏州园林的风格和特色,这是总特点,作者具体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的琢磨和颜色等。
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考点2 理清说明的顺序,理清文章的结构说明文总是按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来安排说明顺序的,不同的说明对象要运用不同的说明顺序。
从说明文的分类来看,说明事物的文章常采用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常采用逻辑顺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要找出体现说明顺序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新中考之说明文阅读训练说明对象及特征

一、知识导航:说明文阅读训练(一) ————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内容说明对象:就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特征:就是说明对象的特点,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说明内容:就是说明了什么,什么怎么样。
例如:《中国石拱桥》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说明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说明内容: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对象+特征)这个知识点一般有以下几种提问方式: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的?3、找出中心句。
4、概括说明全文或局部段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例如:《苏州园林》说明对象:苏州园林说明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从哪些方面具体说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
注意:“说明的对象”不同于“说明的主要内容”,前者是具体事物,而后者则是对象加上特征。
二、方法引领:(一)如何找准说明对象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
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
(二)怎样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首先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中心句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基本物征。
采取逐层逐段地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的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不少课文中有集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阅读时必须抓住它。
另外,也有在过渡的句子中有具体的概括,一般用“不但,而且”这样递进关系的句子。
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独特。
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s(n,器物两部分之间的凸出部分)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
说明文复习之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说明文复习之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复习目标: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理解说明中心教学过程:一、考点透视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理解说明中心,要求准确抓住全文的中心,把握说明的对象以及对象的特征。
中考试题往往要求对说明对象的特点进行概括或诠释,理解或概括全文的核心内容,从而进一步理解说明的中心,一篇说明文的中心往往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二、讲析典型题例,总结解题方法(一)出示典型题例非凡的蜻蜓(10分)(2011〃四川省资阳市)在昆虫中,蜻蜓的飞行别具一格。
不仅飞快的速度令人惊叹,还有那悠闲、自如的飞行姿态也常是变幻莫测,尤其是在变换方向时,仍可完成漂亮的飞行动作。
它们可作短距离飞行;也可成群地自转飞行;时尔滑翔向前、回转,时尔垂直向上,去追捕具有相同飞速的苍蝇。
它们在飞行中交配,常作结伴飞行,而最值得惊诧的是它们的飞行耐力。
一位昆虫学家曾这样描述它们:在连续几个月内,每天,当太阳初放光芒之时,它们便开始不停地飞,仅在晚上(天气不好时,偶尔也在白天)作片刻休息。
有些蜻蜓擅长旅行,它们可飞越几千万公里,从某一大陆飞往另一大陆。
蜻蜓具有异常发达的翅肌和腹背面的气囊,囊内贮有空气,可调节体温,也是使之毫不费力地停留在空中的奥妙所在。
正如保罗〃罗贝尔所说:“这就是为什么昆虫能够轻松自如地在空中飞行如此长的时间,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总是在有阳光时飞行的缘故吧!否则,一旦气温下降,它们的比重就会增加。
”蜻蜓发达的头部和那更为发达的眼睛构成了真正的头盔,使它们能观察周围的一切。
蜻蜓的复眼中有一二十个到三万个单眼,每一个眼与“脑”的神经末梢连接。
这就给我们解释了蜻蜓捕食的高超技能,以及其他捕食者难以接近它们的原因。
另外,它们有连着前胸的细长的颈,通常缩在头部后面,所以蜻蜓的头部异常地灵活。
蜻蜓凭着自己高超的飞行技能,有力的咀嚼口器和其他特点,无疑已成为一种可与鸟类中的猛禽相比的可怕的捕食昆虫。
那么,它们究竟以何为食呢?它们在飞行中捕食活的昆虫,主要是虻、苍蝇、蚊子,也吃蝴蝶。
2020中考语文说明文知识点

2020中考语文说明文知识点
2020中考语文说明文知识点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题目,②首段,③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④列数字: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⑤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⑥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⑦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①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②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③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④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①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②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③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①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重难点10 说明对象及特征-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重难点10:说明对象及特征(建议用时:30分钟)【命题趋势】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组材和选材、段落层次的意义和联系,从而综合归纳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满分技巧】聚焦相关段落,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
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②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限时检测】30分钟一、阅读《细菌和病毒》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细菌和病毒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
②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
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
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③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屋”也没有。
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
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
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
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
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他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
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
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④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他们形成新的遗留结构或者细胞壁。
而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⑤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70%~80%。
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致病。
中考现代文阅读 说明文 考点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附参考答案解析

说明文文体知识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看,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说明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一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常见问法:①请说说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②请简要列出……的主要特征(特点).技巧点拨: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确定说明对象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
不少事物说明文标题就表明了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事理性说明文标题也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说明对象。
二看首尾段、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段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往往可以找开头结尾的总结句,答案形成一个固定模式:介绍了……的……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可从两方面入手:一从标题入手。
有的标题在指出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了其特征。
比如《巍巍中山陵》。
二从分析材料入手。
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应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考点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1】微课与慕课(江苏泰州,10分)管丽红①微课的概念,在国内,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在2 011年提出的,他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2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考题型之: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

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之——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对象是说明文所要介绍或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那先来看看说明文的分类有哪些?首先按说明对象分,可以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实体事物。
通过对实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介绍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等特点,使读者对中国石拱桥有了一定的了解。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说明目的是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阐释清楚,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
如《死海不死》一文先介绍死海的特征,然后说明死海的成因,最后对死海的变化作了简介,解开了读者心中对“死海不死”这一现象的疑惑。
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作者都会对说明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区别在于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事理。
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是交错进行的。
一、常见的考试题型1、本文的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是什么?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3、给说明对象下定义。
(此题型综合考查了说明对象及下定义的说明方法)4、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
二、解题思路1、明确说明对象题。
答题时,要认真审题,辨别文章属于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一般来讲,事物说明文的标题就是文章说明的对象或者涵盖了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则要找准其开头或结尾的总括性语句。
事物说明文答出被说明的事物即可;而事理说明文则需答出说明内容(对象+内容或特征),答案通常以“介绍/说明了××的××”这一形式呈现。
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题。
说明对象的特征包括:①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
有构造(里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功用(用途)等多方面特征。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笔记整理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考点梳理】
1、常见题型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的?
2、答题思路
(1)了解说明对象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
(2)找出说明对象的方法
①看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就直接表明了文中要说明的事物,即文章的说明对象。
②抓首段,文章有时在首段结尾处揭示说明对象。
③找结尾段,文章有时会在结尾处点出说明对象。
④抓关键句,有时用中心句或总结句来点明说明对象。
⑤归纳总结,若以上四种方法都不行,可认真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从而确定说明对象。
(3)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
①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②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③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组合,并简要地表述。
④对重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也可以从事物的“定义”人手。
3、答题模板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①……②……。
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说明文阅读之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说明文阅读说明文在近几年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
从各地的中考题看,出题角度更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相应的文体知识已被淡化了,且在选材与命题中呈现以下趋势:1.阅读材料以课外为主,注重选文的科学价值。
选文视野开阔,材料以生态环境、前沿科学、社会热点问题、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为主,注重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
近几年,前沿科学、社会热点问题的比例不断加大。
2.以考查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说明方法为主,并关注领会作品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主要考点有:(1)判断说明的对象,正确体会被说明对象的特征;(2)了解说明顺序,正确划分文章结构;(3)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整体感知文章(文段、文句)的内容(含义),并品析重点词句的作用;(5)创新性试题和鉴赏类题目,主要形式有:课内外知识的迁移、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运用、知识阅读后的感悟与创新、社会热点问题的思索与个人见解、品析鉴赏与自主探究等。
3.题型上仍以简答题为主,但选择题的比例在逐渐扩大,有的省市甚至全部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有的省市还出现了判断题。
第24讲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考点一:说明文的分类(1)事物说明文:介绍事物形体特征的说明文。
(2)事理说明文:介绍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等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考点二:明确说明对象(1)首先,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说明文中事物本身就是说明对象,对象往往可以从题目中找出来。
事理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不能只看题目,只有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经思考分析后才能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
事理说明文的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其次,抓住文章中心句及关键性词语。
值得注意的是,整篇文章有整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局部段落有局部段落的说明对象,千万不要把局部的说明对象当作整篇文章的说明对象。
考点三: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和概括说明的内容(1)找中心句:事物的特征或说明的内容一般有概括性的中心句。
说明对象及特征- 2020中考语文复习课件(共18张PPT)

• 《中国石拱桥》6、7段的说明对象是: 卢沟桥
⑥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 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 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 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 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 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拦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 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 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
• 首先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如《巍 巍中山陵》
• 其次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中心句中抓住关键词 语加以整理。
•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 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把握特征的方法
• 1.从标题着眼.
• 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
2、说明对象特征
就是说明对象的特点,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 物的标志。
××的特征是……(分条罗列)。(事物说明文的特 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等)、形态(大小、长短 等)、性质(软硬、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 成因(简单、复杂等)、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 事理说明文的特征主要是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 等。)
• 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 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 作为题目。
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
• 首先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如《巍 巍中山陵》
2020中考语文说明文知识点

2020中考语文说明文知识点很多家长对孩子们都较大的期盼,孩子们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其实中考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小编整理了2020中考语文说明文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2020中考语文说明文知识点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①题目,②首段,③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④列数字: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⑤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⑥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⑦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①下定义:……是……,这就是……,叫……②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③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④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①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②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③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①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②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中考状元教我们该如何复习一、以课本为原点,把知识捋一遍包括每个学科的概念、原理、术语、数字、符号、步骤都要熟记在心。
二、以错题为重点,展开专题攻克初三学期考试已成为日常学习的一部分,这个时候做题要总结错题,因为这些错题是你提升分数的关键,对于易错的知识点,一定要把这部分知识学通、学透,减少失分。
中考语文总复习 说明的一般常识

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的一般常识对象、特征、顺序、结构、语言、方法及作用。
[复习目标]1、能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结构。
2、能辨析、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析重点词语含义及其表达作用,体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
[金点巧指]:1、说明文分类:(1)根据说明文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可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2)根据语言不同特色可分: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3)根据表达方式不同可分:实用性说明文、科技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2、说明特征:(1)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2)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3、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2)一般来说,说明事物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另外,事物说明文更多用的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更多用的是逻辑顺序。
4、说明结构:(1)总分式:总→ 分,分→ 总,总→ 分→ 总。
(2)并列式、递进式(3)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一层一层剖析事理。
5、说明方法及作用:(1)常用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较、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用等。
(2)主要说明方法作用分析方向提示:①下定义:能够起到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作用。
②分类别: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能够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③举例子:可以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④列数字:数字有约数和确数,不管哪一类数字,都能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列数字。
⑤作比较: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⑥打比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
⑦画图表:对文字说明起到辅助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直观性,使事物的特点一目了然6、说明语言:(1)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的最基本特征。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把握对象特征专题复习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把握对象特征专题复习一、知识点讲解弄清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的主要特征1.说明文的分类按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1)依据说明的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可以把说明文分成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一般来说,从形状、性质、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说明对象是事物;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说明对象就是事理。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
2.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说明事物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弄清了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还要把握文章抓住说明对象的哪些特征进行说明。
一般说来,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常见的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如下:(1)生物:类属、形态、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害;(2)制品:原料、形状构造、功能用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3)自然现象及科学技术: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变化等;(4)生产实验: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事项等。
3. 如何分析文章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何把握事物的特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标题着眼。
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指出其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人民大会堂”,也指出其特征“雄伟”;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食物”,同时引领读者阅读文章,不难看出“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一句点明了“食物”的特征是“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天气陛下》一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称天气为“陛下”,生动有趣地说明了天气的威风。
第二,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跟踪突破20说明对象与特征(一)(2016·包头)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筷子春秋①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
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的代表。
②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
《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
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
”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③“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
又因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虽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但清《康熙字典》仅收录了“箸”而并未收录“筷”。
④《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
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
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⑤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
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
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⑥筷子虽是餐具,却又像微型健身器。
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⑦筷子不过是小小餐具,却魅力十足,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谈到筷子时认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
(作者李阳波,选自2016年5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有关“筷子”的知识?①“筷子”一词的由来和演变。
②对“筷子”这一餐具诞生的推测。
③使用筷子有利于身体健康。
④使用筷子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解析】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筷子”,前三段介绍了“筷子”一词的由来和演变;第④⑤段介绍了对“筷子”起源的推测,熟食烫手,就用树枝;第⑥段介绍了筷子使用灵活,具有健身作用;第⑦段介绍了筷子的意义,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2.第④段画线部分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①作比较。
②通过“箸”和“匕”(或“匙”)作比较,来说明“箸”的使用更方便夹菜。
3.第⑤段加点的“理论上”能否删去?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不能删去,因为文中对“箸”诞生的说明仅是合理推测,并非实证。
4.文中写筷子作为餐具有哪些优势?①使用方便灵活。
②可以使就餐方式更文明。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对象的特点的能力。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筷子,筷子突出的特点就是使用灵活,具有健身效果,使进餐更加文明。
(二)(2016·江西)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李慧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
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
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
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
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由土与火淬①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
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
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
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坯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
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笔触如刀刻。
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②韵味、趣味。
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
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竞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
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
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颇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
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
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
”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
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
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有删减)【注释】①淬(cuì):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韧。
②遑(huánɡ)论:不必谈及。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瓷板上的中国书画经历了一个由“三国时期古陶瓷上的文字”、“六朝时期陶瓷上刻印或模印的文字”、“唐代瓷器的陶瓷书法”到“清中期瓷板画的兴盛”的演变过程。
(2)文章介绍“珠山八友”瓷板画是从“画”与“题款(书法)”两方面具体说明的,而介绍《昌江日对黄山图》则是从“画”、“题诗”与“书法”三方面具体说明的。
(3)文中最能概括瓷板书画特点的语句是“(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
2.文章第四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
文中将瓷板书画创作与纸上书画创作进行比较,说明了因材质、料性不同,创作者的技法也不同,突出了瓷板书画创作比纸上书画创作更有难度,更显功力。
3.你认为瓷板书画对创作者有哪些要求?请概括。
对陶瓷坯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有所了解;能根据瓷坯特点运用技巧;有一定学养。
(三)(2016·宜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菊馔之流变贾祖璋①我国以菊入馔(zhuàn,饭食)的最早记载,是公元前4世纪,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下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②屈原之后,魏国人钟会有赋,称菊花是神仙之食。
晋人傅玄,亦有赋称菊花“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主要是食花。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年四季都在食菊,他春食菊苗,夏食菊叶,秋食菊花,冬食菊根。
③我国的菊馔,最早是生嚼,所谓“无物咽清甘,和露嚼野菊。
”后来,菊馔的烹制方法才逐渐丰富起来。
在林洪的《山家清供》中,就记有三种食菊的方法,即油煎、煮食和作羹。
“春来叶苗洗焯,用油略炒熟,下姜盐作羹,可清心明目,加枸杞尤妙”;“紫茎黄色菊英,以甘草汤少许焯过,候粟饭稍熟同煮,久食可明目延龄”。
④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亦记有菊花的油煎法和凉拌法。
油煎法为:“甘菊花春夏旺苗,嫩头采来……以甘草水和山药粉拖苗油焯,其香美佳甚。
”凉拌法为:“凡苗采来洗净,滚汤焯起,拌料供食,其色青翠不变如生,且又脆嫩不烂,更多风味。
”《遵生八笺》中还介绍了菊花饼的制法:“黄甘菊去蒂,捣去汁,白糖和匀,印饼。
”⑤我国食菊最有名气的地方,是广东中山市。
该地历代有60年一度的“菊花会”,相传此俗源于南宋。
“菊花会”的内容是赏菊和餐菊。
据聂凤乔先生记中山市的“菊花会”盛况云:家家都要采清晨带露的清新菊花瓣,随采随用,以求其鲜。
其餐菊名食,是菊花肉与菊花鱼。
⑥“菊花肉”的制法是:先将菊瓣加糖煮成糊状晒干成末,再用猪肉条入菊花末腌制三四天,再把腌后的肉入菊花糖浆内煮熟,最后每块肉外面再滚上新鲜带露的菊花瓣。
“菊花鱼”的制法是:鱼肉制成丸,将菊瓣滚拌在鱼丸上,入滚汤汆。
⑦金色的秋天,既可欣赏多姿的菊花,又可品尝美味的菜馔,真可谓其乐无穷。
(节选自《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1.阅读②③自然段,简要说说菊馔的药用价值有哪些?通神,清心,明目,延龄(长寿)。
2.菊花饼的制法为:“黄甘菊去蒂,捣去汁,白糖和匀,印饼。
”请问最后一道工序的“印饼”是什么意思?用固定的模具压制菊花饼的过程。
3.请在下边卡片的横线处设计一个恰当的问题。
问:我国有关以菊入馔的最早记载出自哪里?答:出自屈原的《离骚》。
问:林洪的《山家清供》主要介绍了哪三种食菊的方法?答:油煎、煮食和作羹。
问:文中介绍的菊馔名食有哪些?答:菊花饼,菊花肉,菊花鱼。
问:本文的段落层次是什么结构?答:“分——总”结构。
4.积累链接:请默写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向往赏菊的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背诵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