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场均衡论的反论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期总第246期
2012年4月商业经济与管理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No.4Vol.246Apr.2012
收稿日期:2011-12-30
作者简介:王真(1956-),男,北京人,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市场理论、公司治理。

①根据http ://www.marxists.org /reference /subject /economics /steuart /index.htm 提供的同名电子文本统计。

关于市场均衡论的反论与反思
王真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北京100048)

要:研究发现,古典主义经济学乃至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奉行的市场均衡模型(包括一
般均衡和局部均衡)并非白璧无瑕,关于这一模型的经典著述中隐含着许多反论,而右下斜(斜率为负)的供给曲线以及右上斜(斜率为正)的需求曲线是这些反论的核心。

这些反论促成了如
下反思:供给价格不等于边际成本;供给表并非来自实践,而是来自传统供给法则的主观拟断;边
际收益递减并不决定供给曲线的右上扬,相反倒决定了供给曲线的右下斜趋势,而边际收益递增
则决定了供给曲线右上斜的趋势。

以上反思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市场均衡模型并非马歇尔的那个
交叉,真实的模型中至少应当包含着右下斜的供给曲线和右上斜的需求曲线。

关键词:供给;需求;均衡;反论;反思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154(2012)04-0071-09正斜率的供给曲线和负斜率的需求曲线构成了现行的市场均衡模型(包括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以
及由此引发的各类变形),
无数大师的贡献使其成为迄今为止经济学中最具普世价值的模型之一。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大师们的足迹中捕捉到关于市场均衡论的某些反论,尽管一星半点,蛛丝马迹,但仍可显现出现行模型所固有的矛盾,对这些矛盾的反思,或许会引发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本文的研究原本是按照历史进程进行的,“碰巧”的是,不同的历史进程出现了“不同的认知特征”,抑
或说“不同的研究重点”,这种“时间序列”与“横截面数据”并存的情形,为阐明每一历史阶段内理论研究的特征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一、文献中的反论—
——大师们的足迹(一)关于供求关系的反论
普遍认为,“供给”与“需求”作为经济学特定的概念而大量使用,始于Sir James Denham-
Steuart 于176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Principle of Political Economics )一书。

据对原
著的统计,“供给”一词在该书中出现过250次,而“需求”一词竟出现过527次之多。

①关于供求之间关系的
论述亦即供给及需求法则的表达,在这部著述中也初现端倪。

Sir James Denham-Steuart 简要描述了市场均衡的过程: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价格上升,需求受到抑制而生产得到刺激,从而使产出增加,供求双
方在一个合适的价格数量条件下实现交易(均衡)[1]。

值得注意的是,
Sir James Denham-Steuart 并未给出独立的“供给法则”和独立的“需求法则”,而是将二者“绑定”研究,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常识告诉我们,没有离开供给的需求,也没有离开需求的供给,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是我们讨论一切均衡问题的基本前提。

杜尔哥(1776)则明示了重商主义的一贯立场:“假设突然有大量土地所有者要出售土地,显然土地的
价格会下降……”[2]。

这段话的潜台词是:价格会随着土地资源的突然增加(短期)而下降。

从这一时期的研究文献中,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上述价格特指的是需求价格,也不应该得出“随着价格的下降,供给量势必减少”的结论。

假如杜尔哥所说的价格就是供给价格的话,那么土地的短期供给量与供给价格之间显然存在反比关系,也就是说,价格下降的意义不在于压缩土地资源的供给,而在于拓展土地资源的销售。

假如杜尔哥所说的价格既不是供给价格,也不是需求价格,而是供求双方共同享有的“市场价格”,其结论也是一样的,即过多的供给所导致的确切结果是价格的下降,而其数量的变化则是不确定的。

对于这一认识,现行的供给法则———随着价格下降供给量势必减少的法则是难以解释的。

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一书中178次使用了“供给”一词,318次使用了“需求”一词,①因此该部著述也是研究供求关系的力作,其间一个重要贡献,是将价格划分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两个基本类型,并再三阐述了这两种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因此他的研究是首次不用“均衡”一词而描述均衡现象的典范[3]50。

这里所说的“自然价格”指的其实就是“供给价格”,尽管这一论断就是著名的“斯密教条”,但仅就其原始用意来说,斯密指的就是商品的生产成本与利润,是商品出让方意欲赚回的、按所谓“自然率”计量的部分[3]45。

而所谓“市场价格”即“出卖的”价格,指的就是买卖双方的成交价格,因为“出卖”就是“出清”,因此就是均衡价格。

斯密同时阐明了均衡价格或均衡的实现过程:“市场上任何一个商品的供售量,如果不够满足这些商品的有效需求,……市场价格便或多或少地上升到自然价格之上。

……反之,如果市场上这种商品的供售量超过了它的有效需求,……它的市场价格,便或多或少地降到自然价格以下。

”[3]51显然,斯密阐述的价格上下波动的均衡过程,也是在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斯密实际上并未直接阐明供给或需求存在着什么“法则”,我们只能在他的言谈话语中推测,尽管投入更多的劳动会使工资水平增加,从而导致自然价格的上升,但在增大机械设备投入的前提下,由于生产效率提高,产品供给增加,又存在着抵消自然价格上升的趋势[3]80。

斯密的这个结论或许成为后来马歇尔关于长期均衡中,右下斜的供给曲线的理论基础。

马歇尔似乎给出了他与斯密类同观点的总结:“随着商品年产量的增加,供给价格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甚至交替增减。

”②可以肯定的是,除了不断重申供求状态对价格变动的决定性影响外,两位大师均未对供给曲线或需求曲线给出确切的形态。

(二)关于供给法则与需求法则的反论
从查阅的著述资料上判断,萨伊(1803)是清晰地表达供给法则或需求法则的第一人。

关于需求法则,他写道:同一产品,在效用虽没有增加,但价格降低,即通过较少生产劳动就能够取得的情况下,就有较大的需求,因为更多消费者能购买产品[4]323;相反,在价格增高的情况下,就有较少的需求,因为较少消费者能购买产品[4]325。

关于供给法则,他写道:“在市价上涨时,供给就较为充足,而在市价下降时,供给就较为短缺。

”[4]325萨伊在两百年前写下的这些话,竟与当代经济学教科书给出的概念相差无几,先生堪称鼻祖。

在对传统的供给法则或需求法则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萨伊又提出了被后人称为“萨伊定律”的思想,在我们看来,多少有些现行市场均衡论的反论的味道,因为沿着这一思想,可以推演出与传统供给法则和需求法则截然不同的结果。

萨伊讲道:“在一切社会,生产者越众多产品越多样化,产品便销得越快、越多和越广泛,而生产者所得的利润也越大,因为价格总是跟着需求增长。

”[4]147其基本思想是:如果买卖双方都以卖出更多才能买进更多为交易前提的话,那么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变化方向应该是一致的。

换句话说,供给量增加会导致需求量的增加;供给量减少会导致需求量减少,反之亦然。

这显然与传统供给法则与需求法则的走势不同,也因此成为我们关于供给法则与“真实均衡”的关键佐证之一。

我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萨伊讲道:“价格的实际上涨总是由于同样生产手段所生产的产品的减少,27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年
①②根据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641114.html提供的同名电子文本统计。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5-36.马歇尔还在第36页的脚注中进一步指出:“这就是
说,沿着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的一点可以上升或下降,甚至可以交替升降;换言之,供给曲线可以是上升的,也可以是下降的,甚或他的某些部分是上升的,而另一些部分却是下降的。


所以跟着发生的是总财富的减少,……因此可以断言,价格的实际下降,不减少产品名义价值,实际上却增
加产品名义价值,而价格的实际上涨,不增加总财富,却减少总财富。

”[4]340萨伊所说的“名义价值”实际上
就是一个时期内某产品的“销售总额”,即降低了的价格与扩大了的供给量的乘积。

从这个意义上讲,涨价
不导致供给量的增加,
而降价不导致供给量的减少。

这一论断很重要,它把供给方对高价格的依赖转变为对销售总额即规模经济的依赖,
从而构成了对上述传统供给法则的潜在冲突,这是我们理解真实供给法则的关键。

李嘉图(1817)的研究重点放在影响价格的两个要素上,一个是资源的稀缺性,另一个是生产某产品
的劳动力的投入量。

资源的稀缺程度越高,相关产品的
“交换价值”(即价格)也就越高;同一产品投入的劳动量越多,
产品的交换价格就越高[5]8。

尽管如此,他还是注意到:在垄断情况下,卖方增加销售量时,价格就会相应地跌落,买方购买迫切时,价格就会相应地上升。

它们的价格和它们的自然价值并没有必然的联系[5]355。

照此推论,供给曲线会出现右下斜的状况。

古诺(1838)首先承认“价格的增加将对应着需求的减少”(需求法则)[6]55,同时给出了传统需求法则
的函数关系:D =f (p ),即需求量D 是需求价格p 的函数。

但古诺又是如何表达供给法则的呢?古诺在论述“无限竞争”的需求函数时,导出了生产成本随价格p 的增加而增加的结果,从而得到“生产成本的增加总
伴有商品价格的增加”这一结论。

古诺接着证明,产量水平Ω(p )又同生产成本一样
:“用Ω(p )表示的函数,也必然随p 增加”[6]89,而由这一函数描绘的曲线,正是一条斜率为正值的曲线。

古诺并没有讲出这条
曲线的意义何在,但若它真是一条“供给曲线”,则古诺应是提出传统供给函数,描绘出传统供给曲线,并
先于Fleeming Jenkin 构建出那个传统“交叉”的第一人(见对Fleeming Jenkin 的分析)。

对此,
Thomas M Humphrey 颇有同感,他写道:“古诺将供给曲线引入了他的图表。

假定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为追求利润最大
化,
厂商边际成本就是其价格。

既然边际成本将随产出水平的提升而增加,价格也将随产出水平的提升而增加。

”[7]穆勒(1848)作出了一个对我们的研究十分有利的贡献,他关于供求量变动的观点,与传统供给法则
背道而驰。

他写道:“需求在某个时候超过供给,……买主会相互竞争,致使价值上升。

……价值的上升将停止于哪一点呢?停止于需求和供给均等的一点(无论这一点在哪里),……相反的情况也同样简单。

让我
们假定供给超过需求,而不是需求超过供给,现在竞争是发生在卖方。

多余的数量只有靠引致与其相等的额外的需求才能找到市场,这可以通过降低价格的方法来实现;价值降低,就可以使更多的顾客购买这种
物品,或者引诱原先的消费者更多地购置。

”[8]从上述论点中我们无论如何也推导不出传统的供给曲线,
倒是看到了他与David Richardo 的不谋而合。

(三)关于市场均衡的反论
Fleeming Jenkin (1870)给出了均衡的数学模型,以数学的形式再次确认:供给法则和需求法则具有相
反的价格/数量关系,同时,给出了基于供给法则与需求法则绘制的非常典型的均衡图形[9]。

当古诺的“交
叉”图形还处于朦胧状态时,Fleeming Jenkin 已经在其“交叉”图形上明确标出了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和均
衡点,
从而使传统供求均衡模型真正建立起来,因此,他是实践证明“交叉”图形第一人。

此外,他的工作还有一个看似微小但却十分重要的贡献:需求曲线被描绘成“凹线”,而供给曲线被描绘成“凸线”[9]。

前者表
明,即使价格低至零的水平,需求也总是有限的。

对于后者,呈现凸型的供给曲线表明,即便价格再涨,供给
方的产出水平也不是无限增长的。

这一成果在瓦尔拉斯那里得到了继承,也为我们行将建立的模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瓦尔拉斯(1874)是“一般均衡论”的创始人,对于他的杰出贡献,此处无须赘言。

但站在本研究的角度
上看,
有四个紧密关联的重要贡献或启迪不可不说,其一,有效供给,有效需求以及稀缺性是决定商品价格的关键
[10]178。

依据这一论断可得其二: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的那些商品的价格将上升,而有效供给大于
有效需求的那些商品的价格将下降,直至二者平衡[10]95。

上述两点的有机结合被瓦尔拉斯称为“供求定
律”科学表述[10]178-179。

其三,关于供给,瓦尔拉斯有着与David Richardo 和穆勒同样的认识。

他说:“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产品的售价高于在其生产中所需要的生产服务成本,这些企业家就会扩大产量;只要这些生3
7第4期王真:关于市场均衡论的反论与反思
产服务的成本高于售价,他们就缩减产量”[10]19。

这句话至少使人相信,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只要有利润,
供给曲线依然右上斜是没道理的。

其四,既是瓦尔拉斯最重要的贡献,也是本文最重要的发现(或许别人
早已发现但并不以为然),
他所描绘的供求均衡模型的几何图示(见图1),竟不是传统的“交叉”图形(归咎于供给曲线部分)
[10]92-99。

为使读者确信我们的判断,图1使用了中译本的标图的复印件(除直线T'd T'p 外)

资料来源: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178-179.图1据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图形绘制图中T d T p 为需求曲线,QR 为供给曲线。

瓦尔拉斯关于
图1的解释是,随着价格的增加,需求将逐渐下降,同时供给
将从零开始增加,然后减少,最后回到零,所遵循的路线是
QR 。

供给曲线数量峰值(极值)之左的部分为传统的供求均
衡模型,但其右部分又是如何形成的?瓦尔拉斯没有解释清
楚,但他所坚持的一个认识:“当供过于求时,供给者会相互
压低价格”[10]512,并不能证明“相互压低价格”的同时也相互
压低了供给量,如果情况正好相反,供给各方在竞相降价的
同时竞相增加供给量,
则QR 图形成立;若T d T p 处于QR 的极值位置(即图1中T'd T'p ),
则供大于求和求大于供两类市场状况便都可一并反映。

可惜瓦尔拉斯没这么做。

马歇尔(1890)也是传统供求均衡理论的集大成者。

但在他丰硕的思想贡献中,依然能够找到一些与传统不一致的思
想,那恰是有利于我们的理论支持。

例如:第一,报酬递增使
供给量增加(注意:不是供给价格上升使供给量增加),在稀缺性作用下,供给价格下降,于是出现供给曲线右下斜的趋势[11]145。

第二,在报酬递增的情况下,供给的边际价格较之需求的边际价格下降得更快。

这一结论与我们行将得到的结论也很相似:我们将证明,在短期,在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下,供给较之需求更缺乏弹性;第三,首次将短期和长期这两个限定条件引入均衡分析[11]59,但马歇尔并没有因此引入时间变
量,所以仍属于他所说的“静态分析”。

在短期,一定市场上总的供给能力是一定的,而实际供给能力(特别
是设备的利用率)的大小是随着需求而变化的
[11]63
;在长期,一定市场上总的供给能力会随着设备的投入而提升,而总的需求能力也会随着收入的增长而提升。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是理解马歇尔关于长期与短期差别的关键。

马歇尔讲
:“生产所需要的设备的数量是根据对这些设备的产品的需求而加以调整的;生产单位是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组商品。

”[11]66这就意味着,“长期”只是一个趋势,而不是一个交易。

进而推论,以曲线的移动来表示长期趋势
显然不够,因为曲线的移动只能表现“间断”,难以表现连续,而且不能表现供求之间关系的变化(斜率不
变)。

许多年以后,莱昂内尔·罗宾斯(1932)在他的著述中支持了上述观点,他说道
:“观念中的长期均衡关系是一种假设的关系,只有当预测被证明为正确时,才会实现均衡关系。

在时间过程中,情况在变化,虽然
每一时刻都趋于达到均衡,但此时的均衡已不是彼时的均衡。

”[12]Allen (1950)详尽介绍了斯勒茨基需求方程,该方程是一个由“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构成的偏微分方程[13]。

斯勒茨基假定,在替代效应一定的情形下,如果收入效应足够大,大到远超过替代效应的影响,
则商品的需求量会随价格的上升而上升,此时这类商品就是“吉芬商品”[14]。

我们暂且不管吉芬商品是多
么的“反常”,只是对斯勒茨基并未做出另一假定而深表遗憾,这一假定就是:在收入效应一定的情形下,如果替代效应足够小,抑或说至少小于收入效应的话,随着价格的上升,需求量将呈现增加的态势。

换句话
说,不是吉芬商品,需求曲线也可以是右上斜的。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许多产品—
——例如名牌产品———都具有较小的替代效应,短期涨价根本无法抑制需求。

萨缪尔森(1999)对需求曲线右下斜的解释比对供给曲线右上斜的解释清晰得多,他坚持了斯勒茨基的需求方程,因此使需求法则得以抽象提炼。

但萨缪尔森也留有遗憾,他将边际收益递减率作为解释供给
曲线右上斜的“关键因素”[15]65-66,这不过是沿袭了马歇尔的主张[11]41,因此也同样既缺乏证据也疏于推47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年
理。

正像此前许多学者一样,孤立地求证供给法则或需求法则,在方法论上是错误的,更是背离实践的。

因为供方之所以敢于涨价,完全是由于需求超过供给所致。

这样看来,成本推力和需求拉力才是供给曲线右上斜的充要条件。

斯蒂格利茨(1993)以简洁的经济学语言高度概括了马歇尔关于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思想:长期需
求比短期需求更具弹性,
长期供给也比短期供给更具弹性[16]98。

这一论断不但是对长期均衡的“曲线平移说”的否定,而且对我们的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启迪,我们关于实证部分的研究,也将验证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遗憾的是,斯蒂格利茨并没有回答,同一时期(无论短期还是长期),供给与需求谁更富于(或缺乏)弹性?
多数学者们并不直接批评传统均衡模型本身,而是对其应用价值表示怀疑。

不过也有单刀直入的,
Al-an Kirman (1989)一篇题为《现代经济理论的先天不足:皇帝根本没穿衣》的文章,其间就数学的应用,特别是阿罗-德布鲁模型,以及将一般均衡论的假设条件限定过少,而对其用途的期望则过高的现象进行了批
判,所谓“外面冠冕堂皇,里边空空如也”,这是有关一般均衡研究的方法论方面的大作之一
[17],自然也是
我们研究中须遵循的大师级教诲。

大师仍旧是传统均衡论的大师,但在他们传统的思想体系的缝隙之间,蕴涵着如此多的“非传统”的思想火花,归结起来,可有如下四点:第一,供求不可分割。

在特定市场上,供求之间就是一类博弈关系,每一方都基于对方的策略而采取行动,任何孤立的规则都不存在,这是理解供求曲线走势的关键;第二,不同的供求关系状态下,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会有不同的走向;第三,正常情况下,受特定供求关系的支配,收益递减率并不一定导致供给价格上升,因此右下斜的供给曲线是存在的;第四,均衡有长短期之别,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有着极不相同的存在基础与曲线形态。

二、对现行市场均衡模型的反思—
——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传统供求均衡论存在着三个逻辑上相互关联的、看似简单的基本问题,之所以称其为“简单”,是因为
人们普遍认为这些问题并非问题,
所以多数研究只是不经意地提及一下,便迅速跳了过去,似乎是直奔更为关键的主题。

所以,尽管简单,却终未正视;之所以称其为“问题”,在于人们似懂非懂,以为早已界定清
楚,其实不然,那些简单的答案,不但逻辑上有误,而且严重脱离实际,于是成就了“皇帝的新衣”。

在科学
上面,许多貌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非常基础性的问题,如果连简单的问题都不能予以正确的回答,如果不解
决那些简单的“疑惑”,那么科学研究就失去了基础,很难想象更为深邃的理论和模型又是如何得来的。

正因
如此,
对其拨乱反正倒也无须“有病乱投医”,只须重新正视这些简单的疑惑并给出清晰的答案就可以了。

(一)什么是供给价格、需求价格和均衡价格
当代经济学关于“供给价格”或“需求价格”的认识是十分模糊的。

一方面,在阐述供给或需求时,经济
学家们不大使用“供给价格”或“需求价格”这类特定的概念,所以它对均衡价格的解释也是有后果而无前
因。

例如萨缪尔森和斯蒂格利茨就没做过这方面的陈述,因为在他们眼里,只有一个价格,那就是“市场价
格”。

这一观点从他们关于“供给(需求)”的定义上便可以观察到。

萨缪尔森讲道
:“市场的供给涉及企业愿意生产和销售一种物品的条件。

西红柿的供给量告诉我们在每一价位上西红柿的销售量。

更确切地说,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我们用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的供应量和它的市场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

”[15]65-66斯蒂
格利茨也说
:“经济学家使用供给概念说明家庭或厂商在一定价格上所愿意出售的物品或劳务的数量。

”[16]76斯蒂格利茨并未像萨缪尔森那样使用“市场价格”一词,但其“一定价格”,与萨缪尔森的“市场价格”是等效的,因为二人均不区分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

那么,究竟什么是“市场价格”?显然不仅仅是供求双方即刻的“均衡价格”,因为萨缪尔森的“玉米黍
片的需求和供给表”
就表明:在同一市场价格水平上,供求双方所愿提供或接受的数量是不一样的[15]38。

数量尚未均衡,价格自然也是各为其主了,所以断言:均衡价格一定是市场价格,但市场价格却并不一定是均
衡价格。

再者,由函数关系可知,对应同一数量水平,供求双方会给出不同的价格,可见,“市场价格”在实
现均衡之前就已经存在。

抑或说,在实现均衡之前,供求双方各有各的价格。

57第4期王真:关于市场均衡论的反论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