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内厝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7 雷电颂》教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7《雷电颂》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7《雷电颂》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7雷电颂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3.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4.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5.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6.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蕴的深刻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教学重点诵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

体会作品的雄伟气势和浓厚的抒情意味.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学易混点:象征、比喻手法的区别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探究法.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展标(2分钟)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流传久远的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据说就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汩罗江身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 <<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板书文题,作者.展标)二、自学释疑(15分钟)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通字词.睥睨(pì 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伫立(zhù):长时间地站着.污秽(huì):不干净(的东西).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迸(bèng)射眩(xuàn)目稽(qí)首播弄:摆布.驰骋(chí chĕng):(骑马)奔驰.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鞭挞(tà):鞭打.比喻抨击.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结合提示内容,理解剧情,体会文章的气势.(1)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三、训练操作(15分钟)1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课文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柢的两方面的思想内容.第一层次:(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层次:(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2.学生配乐朗读,以精练概括的语句,谈出自己的诵读感受.文中的屈原借呼风唤雷抒发自己的满腔义愤,突出体现了诗人痛恨黑暗、礼赞光明的伟大情怀.诗人的抒情独白,震天撼地的呼喊,达到了最强烈的抒情效果.可以说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课文的语言铿锵有力,荡气回肠,撼人心魄.是诗人心灵之声的喷涌和迸发.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融合,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四、反馈矫正(3—5分钟)1.学生听写字词.,并解释。

语文第7课《雷电颂》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语文第7课《雷电颂》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七、雷电颂【教学思路】本文是历史剧《屈原》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

要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确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从而在诵读中品味作品的深刻内涵,感悟主人公的激情和斗志。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①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②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朗诵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并联系课文P67的参考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③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简介历史剧《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

指出《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

是全剧高潮中最有力的一个音符。

二、整体感知:(一)课堂范读:(多媒体)指出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

(二)要求学生自行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

(三)明确本文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在语言表达上要感情澎湃,气势雄浑。

(四)要求学生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雷电颂》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雷电颂》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7* 雷电颂教学目标1. 积累语言,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教学设想1.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大体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2.本文是剧中人物独白,也是散文诗,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指导学生体会本文用象征手法表现时代的重大思想主题。

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屈原,积累相关的语言。

2.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桢,笔名沫若(取家乡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某某某某人。

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以“借古讽今”,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于是,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全剧分“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课文节选自第五幕第二场,为全剧的高潮。

“雷电颂”为剧中屈原的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雷电颂》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雷电颂》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②呼告
③关于修辞
④多用短句
梳理总结: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深情朗读,读出激情澎湃、气势雄浑的语势并试着写点赏析。
2.小组海选、展示精彩
学生范读,学生点评朗读优劣,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3.关于象征:
风雷电:象征改变黑暗现实的变革力量。
二、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自主阅读和自主研读的能力还较低,所以在课堂上,我更多采取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老师引导、视频示范点拨为辅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习诵读的技巧,鼓励学生养成良好阅读学习习惯,提升诵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引导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散文诗的特点进行学习,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表达手法到无处不在的真情流露。师生共同讨论分享。
背景助读:战国末年,秦国日渐强大,屈原看透了秦国要并吞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但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粗暴地撕毁和齐国的盟约,转而依附秦国,走上妥协投降的道路,并且囚禁屈原。
①关于象征
屈原是在呼唤自然界的风雷电吗?风雷电在文中有没有深意?
写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用某种具体事物来代表某种抽象的意义。可以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注重小组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展示诵读和赏析,互相点评、指导和修改,重视自主学习基础上的互帮互学。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直观性、形象性。调动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来欣赏一段精彩朗诵:注意学习朗诵者肢体语言与表情语言。
指名总结:从刚才的朗诵者身上学到了什么技巧?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7雷电颂》word教案 (1)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7雷电颂》word教案 (1)

雷电颂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味文章气势,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思想感情。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

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难点1.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方法:朗读法、研究探讨法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1、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县人。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1918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

抗战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蔡文姬》等戏剧。

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1月。

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

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他借屈原的独白,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三、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小黑板)伫立(zhù) 睥睨(pì nì) 咆哮(xiào) 波澜(lán) 污秽(huì) 犀利(xī)劈开(pī) 稽首(qǐ) 驰骋(chěng) 虐待(nüè)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鞭挞:鞭打。

比喻抨击。

四、朗读课文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受。

人教版八级语文下册《雷电颂》教案之七

人教版八级语文下册《雷电颂》教案之七

7. 雷电颂(郭沫若)能力目标1、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3、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涵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德育目标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

体会作品第雄伟气氛和深厚的抒情意味。

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板书课题、作者)二、资料助读1、戏曲知识简介2、屈原简介3、历史剧《屈原》的写作背景及意图三、朗读,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疏解字词。

睥睨(pì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迸(pèng)射眩(xuàn)目稽(qí)首摆弄:摆布。

驰骋(chíchěng):(骑马)奔驰。

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鞭挞(tà):鞭打。

比喻抨击。

2、学生听读,理解剧情3、学生自由读课文,体察屈原的内心世界。

4、学生以精炼概括的语句,谈出自己的诵读感受。

5、合作研讨课文思想内容。

思考: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会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6、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深入体会文意。

四、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前六语段。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抽查背诵二、研读赏析文意1、小组展开朗诵课文“歌颂风雷电”片断比赛。

2、研讨:(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3、师生共同评点屈原形象。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雷电颂》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雷电颂》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雷电颂》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第一课时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介绍1、戏剧知识简介: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剧本直接规定了戏剧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根据。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

按反映矛盾的性质和表现手法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和编演年代分为历史剧、现代剧、传统剧、童话剧等;按结构规模和容量大小,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按语言表现的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哑剧等。

2、屈原简介: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系念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张仪、南后之流嫉妒和卑鄙诬陷,横加以“淫乱宫廷”的罪名而含冤莫白。

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3.作者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 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

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他的许多代表诗篇皆出于此,如《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匪徒颂》等。

4.历史剧《屈原》的创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教案(新人教版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教案(新人教版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教案(新人教版课题:主备人: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4.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凝聚着万般的忧愁,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译畔,似引吭悲歌。

郭沫若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所创作的历史剧《屈原》,就是要用屈原的爱国精神来教育人们,激励人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屈原在其中的一段内心独白,一起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共同感受伟大灵魂的高尚情操。

二资料助读1(1)作者介绍: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2)屈原介绍: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三.整体感知:(1)教师问:同学们,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明确: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3)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优秀8篇

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优秀8篇

初二下册雷电颂语文教案优秀8篇《雷电颂》教案篇一【创意说明】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析──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涵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比──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演──体会作品第雄伟气氛和深厚的抒情意味。

【教学步骤】一、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1、学生听读,理解剧情:《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二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2、学生自由读课文,体察屈原的内心世界: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白。

3、学生以精炼概括的语句,谈出自己的诵读感受。

二、析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2、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比与以前我们学过的郭沫若诗歌《天上街市》《静夜》相比,《雷电颂》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四、演1、了解剧本。

2、学生借助道具,结合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

《雷电颂》教案篇二(一)、说教材教材简析:《雷电颂》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雷电颂》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雷电颂》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7*雷电颂教育方针1.堆集言语,了解文章言语所包含的深意。

2.了解作品的思维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征。

3.培育开始阅览和赏识戏曲文学的才能,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掌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情。

教育重难点了解文章言语所包含的深意,了解作品的思维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征。

教育幻想1.让学生课外查找材料,大体了解《屈原》发明的年代背景、作者状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位置。

2.本文是剧中人物独白,也是散文诗,要辅导学生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维内容和艺术特征。

3.辅导学生领会本文用标志办法表现年代的严重思维主题。

领会课文捉住事物的特征打开的丰厚的想像,了解多种修辞办法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

教育时刻:2课时教育方针1.了解作者,了解屈原,堆集相关的言语。

2.了解课文粗心。

教育内容与进程情形激趣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桢,笔名沫若(取家园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四川乐山人。

现代闻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前史学家、闻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前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对峙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低沉抗日,并且悍然发起“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临这样的政治实践怒发冲冠,发明晰《屈原》,展示了实践国际光亮与漆黑,正义与凶恶,爱国与卖国的尖利、剧烈的奋斗,以“借古讽今”,冲击国民党反抗派的漆黑控制。

他说:“全我国行进公民都感触着愤恨,因此我把这年代的愤恨复活到屈原的年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年代来标志咱们其时的年代。

”(《序俄文译著史剧〈屈原〉》)所以,郭沫若借前史上的屈原的悲惨剧,全剧分“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课文节选自第五幕第二场,为全剧的高潮。

“雷电颂”为剧中屈原的独白,用风雷电与漆黑的碰击,表达了屈原与旧国际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亮的讴歌和神往。

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雷电颂》教案优秀5篇

课文《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及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吗?(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再进行强调。

)是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郭沫若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所创作的历史剧《屈原》,就是要用屈原的爱国精神来教育人们,激励人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屈原在其中的一段内心独白,一起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共同感受伟大灵魂的高尚情操。

2、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加粗字的注音:睥睨咆哮污秽稽首犀利虐待踌躇鞭挞忏悔罪孽迸射三、伟人掠影2、教师出示大屏幕: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

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

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觉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1、播放《雷电颂》朗读带:要求学生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点评论。

2、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激澎湃,气势雄浑。

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3、根据刚刚听到的录音,请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五、研读与赏析1、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

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语段,朗读给大家听,谈谈屈原的内心情感。

2、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六、小结《雷电颂》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7《雷电颂》教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7《雷电颂》教案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7《雷电颂》教案一. 教材分析《雷电颂》是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郭沫若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这首诗以雷电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郭沫若先生的文学才华,感受到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诗歌的基本内容。

但对于《雷电颂》这首诗的深层含义,部分学生可能还难以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诗中的革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诗歌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分析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相关资料:关于郭沫若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雷电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神奇现象。

然后引入课文《雷电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感受课文中雷电的壮观景象,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福建省厦门市内厝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7 雷电颂》教学案 新人教版

福建省厦门市内厝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7 雷电颂》教学案 新人教版

时文姬》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屈原》,扫除文字障碍咆哮.((不干脆。

2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鞭挞了国民党反动疾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

如太阳、黑板、小理?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讨论以下,努力和好成绩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努力了就一定会有好成绩?答案是否定地!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有学生24小时不断地学习就得保送清华北大;中国足球只要训练的足够刻苦,就一定能踢赢巴西;我作为老师只要足够的努力就能当上教育局局长?很显然,努力和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在努力和结果之间,还有存在一桥梁,那就是方法。

高中生普遍认为物理难。

一遇到多过程的物理问题头就疼,其实是因为他不会学物理。

高中所有课程,每一门都有自己的特点,都需要大家根据这些特点,制定相应的方法。

那学物理有什么方法呢?方法是根据特点制定出来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物理这门课的特点。

物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数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都是形象的,是可以在我们脑海呈现出来并且通过图像画出来。

不管是学习新的物理概念还是平时做题,只要你试着把题目描述的物理过程在脑海中显现出来并能够通过图像把物理过程描绘出来,那么你的物理不可能差。

以上这些是学好物理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抛开这个方法去谈物理学习都是扯淡!有了上面的那个前提,才是考虑高中物理的具体内容。

高中物理体系其实特别清楚,80%的高中物理内容就是研究运动,小到微观,大到宏观,并且所有运动都可以用下面三个观点解决:1.牛顿定律的观点2.功和能的观点3.冲量和动量的观点。

掌握这三个工具,你就可以用这些观点去分析高中物理的典型模型了。

高中物理学习的几个典型的模型有匀加速直线运动、抛体、圆周(天体和原子)、机械振动。

之后学习的带点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实际上就相当于在把重力场换成了电场,把物体换成了带电粒子。

今天就先说这么多吧。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雷电颂》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雷电颂》教案 新人教版

7 《雷电颂》【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3.学习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自然现象雷和点谈起,引出屈原及作者郭沫若。

二、检查预习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1)戏剧知识: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

(2)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楚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3)郭沫若(1892~1978)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4)写作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

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1.朗读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比赛的同学选择喜欢的段落朗读。

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要用不同语气、语调、语速。

2.再次朗读,探究人物内心情感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

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进行朗读,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雷电颂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象。

(重点)
2.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难点)
3.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 知识储备
A.作者简介:郭沫若,原名郭开贞。

四川乐山人。

1921年8月,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

“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及多部诗集。

B.文体常识:散文诗式的戏剧独白,是供舞台表演的人物的内心独白,如急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人物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以求最有效地抓住观众,感染观众,获得一种现场感,达到最大的抒情效果。

所以它多运用呼告、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有利于将积聚在人物内心的情感激流直接喷泻出来,使观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C.背景回望:《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

2. 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伫.立(zhù) 睥睨
..(pì)(nì) 咆哮.(xiào) 波澜.(lán) 污秽.(huì) 犀.利(xī) 劈.开(pī) 稽.首(qǐ) 驰骋.(chěng) 虐.待(nüè) 鞭tà(挞) bèng(迸)射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①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睥睨 ) ②污秽:不干净。

③(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犀利 ) ④播弄:摆布。

⑤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 虐待 ) ⑥雷暴;霹雳。

(雷霆 )
⑦犹豫。

(踌躇 ) ⑧鞭打。

比喻抨击。

( 鞭挞 )
⑨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 祈祷 )
⑩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11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 罪孽 )

12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拖泥带水 )

3. 整体感知:
(1)在课文中画出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在书上标注它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2)结合写作背景,谈谈郭沫若要借屈原之口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借古讽今,鞭挞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3)本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结合课文背景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从“风!”到“烧毁了吧!”)。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二部分:(从“把你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预习检测】展示课前预习效果:检测预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听写)。

小组评分()
【课堂探究】
1.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

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这是象征手法。

郭沫若对风雷电的歌颂,也是对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正义力量的歌颂,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2. 小组讨论交流整体感知第(1)题,并选取一例,写在下面。

【随堂检测】
以前读过的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在抒情方式上是含蓄、婉转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
疾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

【拓展延伸】
小练笔:模仿《雷电颂》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象的写作手法,选取生活中的事物,如太阳、黑板、小草、露水等,以“×××颂”为题,写一段话,字数80字左右。

标题:
【作业布置】
1. 独立完成本课校本作业,查缺补漏,巩固本课学习要点。

2. 推荐阅读书目: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