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创造力的影响因素资料
教育心理学 第5章 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考研笔记-精品
教心第5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第5章智力,创造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一节智力的发展与培养学者们都认为:一,对智力的Q)智力是一种〃能力〃,它区别于兴趣,爱好等其他^认知领域的心理特性;认识(2)智力是认知活动中最一般、最基本的能力;(3)它与个体的抽象思维能力密切相关。
该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
他认为智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个一般因素(g因素)和一组特殊因素(s因素)。
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必须依靠这两种因素。
G因素是智力的首要因素,基本上是一种推理因素,在相当程度上是遗传的。
一般因素虽然只有一个,它被应用于许多不同的任务中,会影响个体在所有智力活动中的表现。
二.智力理论Q)二因素论智力测验所要测量的就是这个一般的g因素。
因此,g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关键和基础。
但特殊因素却可以有很多,比如在语文、数学、音乐等的学习中都各自相应有某一特殊因素si、s2、S3 ........... 这些s因素只会影响个体在某种特殊智力活动中的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认为,基本能力不是一个,而是一组。
(一)传统智力理论(2)组因素论他采用因素分析法,对实际智力测验分数进行因素分析,提出了基本能力学说。
他认为智力可以分为若干个基本能力因素,这些基本能力因素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人的独特的智力面貌。
于是,在批评二因素论的基础上,他于1938年提出了智力的组因素理论。
(3)卡特尔关于智力的观点人类智力由七种主要因素组合而成,这七种因素包括:语词理解能力、一般推理能能力、语言流畅性、计算能力、记忆能力、空间关系、知觉速度。
美国心理测验学家卡特尔根据对智力检测结果的分析,将智力分为两类:其一为流体智力,是指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智力,流体智力多半经由对空间关系的认知、机械式记忆、对事物判断反应的速度等方面表现出来。
其二为晶体智力,是指受后天学习因素影响较大的智力。
晶体智力表现为对语文词汇及数理知识的记忆。
吉尔福特对智力结构的分析应该从智力活动的内容、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来考虑。
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精心整理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师范学院09心理李美燃摘要:创造力创造力的同时也制约了创造力的发展。
(一)社会影响因素1.在社会影响方面,最关键的是文化的影响,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下,老师总是只规定一个正确答案,对其他答案的人则给予抨击。
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教育制度下的学生逐渐丧失创造力,并喜欢固定于一致的模式。
正因如此,大大的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使学生更加趋向于盲目相信权威,而因害怕批评指责很难提出自己大胆的观念,从而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2.社会的舆论风尚也影响着人们对创造力的理解,如果人们对富有创造力的人视为与时代不同的怪人,自然也影响其继续的创作。
正如同着名的画家梵高,在那个年代里并不被人接受,也并不为人欣赏,这也影响了他继续的发展,导致他的早逝。
社会的舆论对于拥有完善人格的人来说,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社会舆论的指向也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判断,或者指引人们的行动。
如果社会舆论风尚对创造力的发展起鼓舞的影响,人们便会更加愿意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在中国,(三)环境影响因素1.在环境影响方面,国家的科技为创造性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建立一套人才管理制度。
国家所提供的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发展,在国家的支持宣扬下,创造力的培养提高势在必得。
2.在群体环境中,当人们以组织为单位解决问题时,产生的观念会少于单独解决问题的人,在他人在的情况下进行创造性活动,他们的成绩也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在群体之中,人们难免会收到从众心态的影响,创造力的发挥毕竟只在少数人当中,而这少数人很难排除异议,大胆的实施自己的观点。
3.在工作环境中,没有上级的干扰,职业具有不稳定性会对个体的创造性起促进作用。
在没有上级限制,强加条件的情况下,更加有利于思维无限的徜徉,从而增强了巧遇创造的机会,也更加有利于创造力的实践。
二、内在因素3M公不知道自己耗费了大量时间的重要发现早已被西方数学界所解决。
假如他事先对他所研究的领域有所了解就不会做这样多无意义的尝试。
学前教育心理学第八章幼儿创造性学习与教育
给予正确的评价; 第四,教师应给有疑虑的幼儿不参与活动的权利; 第五,教师要对表现材料本身进行评价,在选择创
造性材料时也要考虑到美观性。
返回
2、综合艺术教育
综合艺术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增加了艺术语言之 间的转换机会和刺激了通感、联想、想象的产生。
• 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有暂时的沉默与犹豫的特点。 • 像用放大镜似地观察事物。 • 喜欢用幻想作为学习与解决问题的方式。 • 喜欢编故事、作曲。
第四节 幼儿创造性教育
一、创造性思维训练------游戏活动 (一)游戏的特点适合于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首先,创造性游戏可以激发幼儿广泛和强烈的 好奇心。其次,幼儿经常参加创造性游戏有助于培 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再次,创造性游戏可以锻 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幼儿通过创造性游 戏可以养成利于创造性发挥的良好个性品质。
(二)创造性思维训练在游戏中的应用
1、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方法 (1)头脑风暴法: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
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不作评论, 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了为止。
(2)分合法:主要运用类比和隐喻的技术来帮助学生分析 问题,形成不同观点。
A、狂想类比:考虑问题解决的途径,尽可能以不同寻常 的思路去思考或尽可能牵强附会
B、直接类比:将两种不同的事物,彼此加以隐喻或类比, 借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C、拟人类比:将事物“拟人化”或“人性化”。 D、符号类比:运用符号象征化地类比。
(3)联想技术
A、定向联想:对联想的方向给出了规定, 是有限制的联想方法。
B、自由联想:提供一个刺激,让学生以不 同的方式自由反应
教育心理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与方法
教育心理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与方法引言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创造力成为了一个越来越受重视的能力。
有创造力的个体能够创新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育心理学通过研究学习和人类心理过程,提供了许多策略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教育心理学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策略与方法。
学习动机与创造力学习动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学生对一个主题或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通常会表现出更高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他们的创造力。
激发学习兴趣的策略1.利用故事和真实案例: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故事和真实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故事和案例将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启发式问题:启发式问题是指那些激发思考和探索的开放性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激发学习动力的策略1.目标设定: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并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目标达成计划。
这样的目标设定会激发学生的自我激励和创造力。
2.提供认可和奖励:认可和奖励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口头表扬、奖励和奖励来认可学生的努力和成就。
这样的认可和奖励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创造力。
学习环境与创造力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积极、开放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提供他们展开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机会。
创建积极学习环境的策略1.鼓励探索和冒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冒险,提供他们尝试新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这样的学习环境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勇气,促进他们的创造力。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知识要点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重点章节)1、问题、问题解决、功能固着、创造性、发散思维等基本概念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3、问题解决的过程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5、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的有效措施6、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措施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一、问题与问题解决(一)问题1.含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基本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
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指那些阻碍实现目标状态的因素,它因人而异。
3.问题的分类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1)有结构问题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
如,一般的数学应用题。
(2)无结构的问题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
如,怎样更好地为奥运服务?(二)问题解决1.问题解决的含义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如,白日梦则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2)认知性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心理加工实现的。
整个活动过程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进行。
(3)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它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
3.问题解决的类型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已有的观点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与苛勒的顿悟说是阐述问题解决的两种早期的心理学理论观。
桑代克认为问题解决就是通过尝试.使错误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正确的行为动作逐渐增加的过程。
浅谈国外关于幼儿创造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分析
浅谈国外关于幼儿创造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分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造力对个体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创新人才培养观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入,关于创造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幼儿与生俱来就具有创造潜能,Fishkin (1998)将幼儿与生俱来的创造力称为“创造力的萌芽”,这种萌芽主要表现在婴幼儿的操作、探索和实验活动中,以及他们使用面部表情,发现他人情感的情境中。
幼儿时期的大脑发育速度是个体一生各发展阶段中最快的,这一时期幼儿大脑皮质各区的功能都已接近成人水平,语言不断丰富,各种精细动作都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因而,这一时期的幼儿可塑性最强,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
幼儿的创造力,尤其是创造力倾向是需要保护的。
梳理和总结国外关于幼儿创造力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对于加深我们认识幼儿创造力、培养幼儿创造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外最早对创造力进行探讨的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他对创造力的研究最初是将其作为天才儿童研究的一个部分展开的。
而科学的创造力研究始于19世纪中期。
高尔顿于1869年出版了《遗传和天才》一书,将创造力的研究带入心理学研究领域,由此,人们开始对创造力进行了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
1950年,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会举行的一场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创造力的概念。
紧接着,他在1956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演讲中又进一步指出了创造力研究的重要性。
由此,学界也开始大规模地开展创造力测验、创造力培养等相关研究。
二、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1.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年龄特点上述研究表明,幼儿的创造力在各个时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3~5岁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学校和家长应该充分发挥关键期的优势,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条件。
创造力的构成包含了很多理性和非理性的成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合。
个性是创造力构成中的关键因素,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八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一)创造力的含义
创 造 力 一 词 是 由 拉 丁 语 “c r e a r e ” 派 生 而 来 的 。 “c r e a r e ” 的 大 意 是 创 造 、 创 建 、 生 产 、 造 成 。 它 与 另 一 个 拉 丁 词 “c r e s c e r e ” ( 成长)的词义相近。从词源上看,创造力的大意是在原先一无所有的 情况下创造出新的东西。
(6)洞察性
一、创造力的含义与特征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二)创造力的特征
1. 吉尔福特的观点 (1)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现象,发现新问题。 (2)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 地给出多种反应或答案。 (3)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 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四、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五)情绪状态与动机
对活动的态度、认识、兴趣等,会影响到问题解决过程的效 果。紧张、惶恐、烦躁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和质 量,而乐观、平静等积极的情绪则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另外,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 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 降。
四、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
(二)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是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 题的心理倾向,通俗地讲就是“思维惯性”。思维定式 的影响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在情境不变的条件 下,定式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 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则会束缚人的思维,妨碍创造力的 发挥。
一、创造力的含义与特征
(一)创造力的含义
在心理学上,创造力的含义历来争议不断。
创造力心理学
引言概述:创造力心理学是对人类创造力的心理机制进行探究的学科领域。
在创造力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家着重研究了创造力的定义、创造力的特点与特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力的培养与激发等方面。
本文是对创造力心理学的续篇,将进一步探讨创造力心理学相关的研究内容。
正文内容:一、创造力的定义与测量1.介绍创造力的定义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2.介绍常用的测量创造力的方法,如创造性思维能力测试、创新性思维评估等;3.讨论创造力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以及如何在评估中平衡两者。
二、创造力的特点与特质1.解析创造力的内在特征,如独特性、多样性、有意的冲突等;2.探讨创造力与智力、人格、动机等因素的关系;3.探索创造力在不同年龄群体中的变化和发展趋势;4.分析创造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
三、创造性思维的过程1.介绍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如问题发现、问题定义、信息获取等;2.探究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和障碍;3.研究创造性思维的启发策略,如迁移思维、侧重思维等。
四、创造力的培养与激发1.介绍不同对创造力的培养和激发方法;2.探讨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3.分析培养创造力的关键要素,如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自信等。
五、创造力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介绍创造力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力的教学方法等;2.探究创造力心理学在组织与管理领域的应用,如激发团队创造力、创新的组织文化等;3.分析创造力心理学在艺术、文学、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总结:创造力心理学的研究是对人类创造力的深入剖析,探讨了创造力的定义、特点与特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力的培养与激发以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
了解创造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创造力的本质和培养方法,为激发人类创造力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未来,随着创造力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对创造力的解析与应用研究,为人类创造力的释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引言:创造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中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
2 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分析
三、 创造力的主要特点
• (2)智力不等于创造力 • 智力是侧重于认识方面的综合能力,创造力侧
重于创新和发现;创新离不开认识,认识却未 必包含创新。根据大量心理测验研究结果表明: 智商低的人其创造力不会高,但智商高的人其 创造力也不一定很高,创造力高的人其智商都 在中等以上。由此可见,智力和创造力两者不 是包含关系,但也不是毫无关系,一定水平的 智力是创造力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智力 教育不能代替创造力培养,在知识教学和技能 训练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创造力。
• 1)发明专利:是指新的方法、 新的工艺。
• 2)实用新型专利:是指有一定 形状的产品结构设计。
• 3)外观设计专利:是指图案、 形状、颜色的设计。
二、 什么是创造力
• 创造力(creativity)一词源于拉丁语creare。根据 Webster Dictionary的阐释,创造力意谓“创造的能力, 才艺智力的开发”,如:
• 总之,人们对创造力的定义各种各样。有的研究者强调主观创新, 有的研究者强调创造的目的性,有的研究者侧重创造的结果,有 的研究者侧重创造的过程,有的研究者从创造认知方面出发,有 的研究者从创造的动机人格因素入手,或者二者兼顾。
• 实际上,创造力不是一种单一的心理活动,而是一系列连续的高 水平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 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的运行。目前,林崇德把创造力定 义为: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 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品质。 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种新 概念、新设想、新理论,又可以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米开郎琪罗的雕像《大卫》,贝多芬的《命 运交响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均属创造力的表现形式和产品。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五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内容简介]创造力是人类最具重要意义的内容,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我们平时常说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解决的实践价值不言自明。
本章阐述了问题、问题解决基本含义;探讨了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问题解决的策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最后论述了创造力的含义、特征及其本质,创造力的测量,如何进行创造力的培养等心理学问题。
本章重点:问题及其基本成分、问题解决及其特征、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特征及其本质、创造力的培养等。
本章难点: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中的几个心理学术语(定势、问题情境、功能固着);创造力与知识、智力、学业成绩、人格的关系。
第一节问题解决一、问题的概述表5.1 卢钦斯的取水问题在上述问题中,前七个问题属于一个共同的模式,解决这几个问题的方法是:把B-2C-A。
第6题和第7题也可以用一种更为简单的方法加以解决,第6题是A-C,第7题是A+C。
第8题只能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即A-C。
卢钦斯让两组被试同时完成这些问题。
其中一组被试是从第一题开始做起,一致做到第8题。
另一组被试则只做最后三道题(即第6、第7、第8题)。
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中,有80%的人在做后三道题时,仍然采用与前五道题一样的方法,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大部分人未能解答完最后一道题。
第二组被试在完成第8题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并且大部分人在解答第6、第7个问题时采用了比较简单的方法。
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第一组被试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某种方法处理这些问题的一种思维定势。
尽管可以利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他们却不能改变这种问题解决的思维,并且也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出第8题。
如何克服思维定势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因为,思维定势的出现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求同思维所引起的。
教育心理学莫雷版 第五章智力与创造力培养
2.智力的团体差异
• 研究最多的是性别差异。
– 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的智力在总体上没有明显差异,但存在分布差异。
• 阶段差异和局部差异。
五、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二、创造力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一)创造力的发展特点 (二)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三)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 (四)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五)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 (六)创造力与环境的关系
非文字的图形测验 测验对象不受语言、种族、文化等条件的限制 适用年龄范围展与差异
(一)智力发展的特征 智力水平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一般来说,智力的发 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 (二)智力发展的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
环境决定论 环境
(1)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智 力发展 [英]高尔顿 [美]华生 :“给我一打健 ( 2 )学校教育能促进多种智力技能的发展 [美]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 康的婴儿--------” (3)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智力发展 教育” 弗林效应:弗林发现智商测试的结果逐年增加,智
(二)斯坦福-比纳量表
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在进行修订时,1916年第一次引入 “智商(IQ)”这一概念,用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 率来计算智商,所以被称为“比率智商”。
1914年,由德国心 理学家斯腾提出
比率智商的计算方法只适用于儿童。 不足之处:当人发展到一定的年龄后,智力并不随着年 龄增长,老年时甚至有下降的现象,使用心理年龄做计 算将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且测验内容受到言语水平的制 约。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 PASS模型中第二个系统是同时—继时编码加工系统。在 这个机能单元中,个体接受、加工以及维持来自外部世界 的信息。这个系统存在两种加工系统:同时性加工和继时 性加工。同时性加工是指将信息合成集合,或者对有共同 特征的许多信息进行再认。继时性加工是指按照输入的系 列进行加工,它最重要的一点是输入的系列,使各个成分 形成一种链状结构。这一系统是智力活动中主要的信息操 作系统。
▪ 2.PASS模型向我们提供了对IQ测验进行分析的新视角。戴斯认为, IQ测验是一种非常有限的智力观,因为在我们认为对人类机能来说很重 要的四个认知过程中,只有两个(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在IQ测验 中被测量到。
▪ 3.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在智力观中起到重要作用。鲁利亚关于大脑机能联合 区的思想直接体现在PASS模型的三级过程当中。
▪ PASS模型的第三个系统是最高层次的计划系统。这个 系统处于认知功能系统的核心,负责认知过程的计划性 工作。例如,在智力活动中确定目标,制定和选择策略, 以及对操作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
▪ (2)对PASS模型的思考
▪ 1.PASS的提出对智力研究做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PASS模型揭示了智 能活动的心理机制,对智能活动的过程分析比静态的元素分析更接近心理 机制的本质。从一定意义上说,从元素到过程,这标志着智力研究基本范 型的转变。
▪ (4)音乐智力:指感知并创造音调和旋律的能力。加德纳认为这种 能力多系天赋。
▪ (5)身体-动觉智力:指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
品的能力。出色的舞蹈家、运动员、外科医生的身体-动觉能力特别强。
▪ (6)人际智力: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人际智力高者善于处理人际 关系,善于与人交往。推销员、教师、心理咨询医生、政治家的 人际智力很高。
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创造力的影响因素陶信东2124022345前言:“处处为创造之地,时时为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在20世纪30 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这个著名的观点,因为人人都是创意大师。
创造力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当人们在工作过程中找到了完成工作的新方法时,当人们将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时,当人们想要努力摆脱困境时,创造力就为我们所拥有,它可以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挑战。
摘要:想要掌握创造力,就要了解对创造力产生影响因素因素。
而这些因素大体上可以为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包括,社会因素、教育因素和文化因素。
内在因素包括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和动机。
每个人都是拥有创造潜能的,只是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对创造力的发掘程度和掌握程度不同而已。
在我看来,无论是外在因素还是内在因素,只要每个人理清其因果关系,而这些爱那个举措是可以对我们自身创造力的发展起到深刻的作用。
基于前人的一些研究,我对这些影响因素做一次综述。
关键词:创造力影响因素综述正文:有的人可能具备很好的创造潜能,但是,除非他们充分的利用了自身的各种资源,从而将创造力以某种可见的方式表表现出来,否则这种创造潜能无法被称为创造力。
一个人要发挥出创造力,必须具备六中资源: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环境。
一、内在因素1、智力智力在创造力中起到三个关键作用:综合、分析、实践。
第一个作用有助于个体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或者重新定义一个问题。
综合是智力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富有洞察力的信息加工过程。
创造力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把就得信息和理论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组合”,以及能够利用个体所能找到的材料作出完全不同的新东西。
举个明显的例子,在纸张没有被发明之前,人们很难把纸张跟树木联系起来,因为这两样东西在肉眼的观察中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但事实上它们是同一样东西,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利用个体所能找到的材料作出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智力的第二个作用是识别创意的好坏,有效地分配有效的资源,以及完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在这个阶段,智力起到分析的作用;智力的第三个作用是实践性,将个体自己的想法以产品的形式展现出来。
影响孩子创造力的3大因素
影响孩子创造力的3大因素制造力是人在生活中逐步进展起来的。
阻碍小孩制造力进展的因素专门多,归纳起来,能够分为三个大方面:1、遗传和生理因素人的大脑是制造的物质基础,人体生理功能的成熟是制造的生物保证,因而正常的大脑和人体生理功能是制造的前提。
大脑是人同意和处理信息的中心,它主持着人体的感受、运动、思维、情感等各种机能。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部分,既左脑与右脑。
当代科学研究发觉,左脑与右脑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左脑与人的抽象思维、言语、运算、书写和分析等能力有关,而右脑则与具体思维、空间知觉、直觉、想象以及对复杂事物的明白得和整体综合能力联系更为紧密。
左脑与右脑的和谐与和谐作用,有利于制造力的全面进展,专门是右脑的进展与制造力更是紧密相关。
现在许多家长、幼儿园和学校教师大多重视对语言、数学的学习,这种学习尽管必不可少,但它要紧锤炼儿童左脑的功能尽管能大大促进右脑的发达。
然而仅仅使用左脑不足以应对信息的储备和加工。
右脑能够利用综合、直观的能力,把左脑的有限信息巧妙地储存并加以利用,使大脑功能大大地扩展。
然而,平常小孩所受的教育活动中右脑专门少得到锤炼,因此没能充分发挥作用。
要开发儿童的制造力,一个有效的途径确实是加强儿童右脑功能的锤炼。
2、环境与教育因素这要紧包括家庭、幼儿园、学校、社会等方面。
制造力并非先天就有,它是在教育训练下进展起来的,而环境教育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
心理学研究说明,制造力高的小孩与制造力低的小孩所处的家庭环境是不同的,前者在家中享有更多的独立自由和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父母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家庭中成长的小孩,制造力和独立性普遍较高,而在专制型、支配型、娇宠型家庭中长大的小孩,则依靠性强,情绪多变,稚嫩而缺乏创新精神。
可见,父母本身的修养和小孩的教养方法阻碍着儿童制造力的进展。
父母对小孩的制造力有关键性的阻碍。
小孩的制造力需要从细微处精心诱发。
家长的态度,直截了当关系到小孩是否能走向制造性进展的方向。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1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五)流畅性 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在规定的时间内产 生的数量越多,思维流畅性越大,反之,思维缺乏流畅性。 吉尔福特把思维流畅性分为四种形式: 1、用词的流畅性; 2、联想的流畅性; 3、表达的流畅性; 4、观念的流畅性;
46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六)灵感状态 灵感状态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特征之一。 灵感是指人在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认知 飞跃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集中全部精 力解决问题时,因偶然因素的触发而突 然出现的顿悟现象。
30
➢ (四)定式
➢ 解决某些相似的问题后,会形成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定势,其影响有积 极的,也有消极的。 卢钦斯量水实验(Luchins,42)
31
(五)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ation)
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个 物品的惯常用途,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用途,尤其是对某物品 的初次用途印象深刻。
终止一连串导向目标的行为”
(2) 动机是个体创造能力的核心
个体由于某种需要而引发某种行为之后,会积极、努力 地采取行动,直至满足需要,完成动机目标。
49
四、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
(一)个体内部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
1.动机对个体创造力发展影响
(1)动机
关于动机的表述,不同的着眼点会有不同的表述。泰
勒等人认为:“动机……被心理学家一致地认为是一个过
41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一)新颖性 与一般思维活动相比,创造性思 维最突出的特征是与创造性活动 联系在一起,其思维结果具有新 颖性。
42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二)敏感性
是指具有及时把握独特新颖观念的能力。创 造性观念的把握要求我们具有敏锐的感受性。 独特新颖观念就如歌德所说的那样,“像一 位陌生的客人”来到思想者身边,思维的敏 感性就是这位“陌生的客人”,富有创造力 的人的思维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创造力问题的心理学研究
创造力问题的心理学研究作者:郑丽丹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12期摘要:时代在不断进步,创造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了解创造力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创造力的定义入手,首先描述了与创造力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其次谈及与创造力有关的因素,最后针对如何培养创造力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创造力心理学研究1.创造力的定义我国的心理学家对创造力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
这种认识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1]。
2.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进展2.1创造力的人格特征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把创造力看成是与自我实现相联系的人格特征。
他们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每个人一出生就有创造的潜能,这对创造力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持。
坚持力、自信心、克服自卑感等人格因素对取得成功有重要作用。
有的研究认为,富有责任感、感情丰富、有决心、勤奋、富于想象、依赖性小、爱自行学习、愿意尝试困难、敢于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观察、兴趣广泛、在学习与社会环境中寻求个人独立性、爱好深思、不盲从等也是有创造力的人的个性特征[1]。
卡特尔等人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测试,得出了高智慧性,高好强性,高敢为性,高敏感性,低乐群性,低乐观性的创造性人格特征。
杨素华等也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对中国科大少年班的学生进行人格测查,发现了高稳定、高恃强性、高敢为性、高创新性高自律性、低乐群性、低兴奋性、低敏感性、低怀疑性和低紧张性等创造性人格因素。
[2]陈国鹏[3]等人通过对创造力得分高的中小学生分析后得出了高智慧性、高乐观性、高敢为性和低紧张性的特征。
2.2创造力的测量学理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是由R·J·斯腾伯格提出来的。
第一种维度是创造力的智力维度,包括内部关联型智力、经验关联型智力和外部关联型智力三个方面。
第二种维度是创造力智力方式维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力因素
遗传因素
1869年英国的高尔顿利用家谱调查法研究得出: 遗传在创造能力中起决定作用,此外,他还利用双生子研 究来支持他的观点。 近年来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神经系统的特性对于能力的 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现代心理学揭示:遗传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决定着创新能力发展的潜力,离开了这个前提就谈不到创 新能力的发展。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 (J.P.Guilford)在对创造力进行详尽 的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智力三 维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 “发散思维”。于是他和他的助手们(托伦斯等人)着重对发散思维作了 较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发散思维的四个主要特征:流畅性、 灵活性 、独创性 、精致性。
智力因素
任何创造活动都是左右脑密切配合、协同活动的结果。
左右脑虽然在功能上有主次之分,但这种区分只是相对而言 的,两者的使用是相互补充的、协同工作的。
智力因素
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对智商在70—140的中小学生进行创造性 测验,然后把两个测验的得分按代数原理找出它们的坐标点, 发现这些点汇集在一个三角形地带上。如图所示。它说明: 从整体上看,智力与创造力有正相关的趋势,但智力高的不 一定有高创造力。创造性和智商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 一定条件下又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1958年,德列夫代尔和卡特尔研究了艺术家和作家的人 格特征,发现他们的人格特征和科学家差不多,只是更加 多愁善感,内心世界也更加紧张些。
年龄和性别
创造力的最佳年龄:
31--39岁
男性的创造力高于女性.
环境因素
环境的重要性
• 环境可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 对象,如果把创新比作种子,那么环境就是土壤。研究表 明,环境不仅能够为个体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条件,也 能够影响个体的创新意识。
创造力的概念
创造力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 新 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问题解决 的最高形式。
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 索未知的思维方式。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发散思维当表现 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
智力因素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高智商者不一定高创造力 低智商者不可能有高创造力 高创造力者的智商必须在中等以上的水平(120以上) 低创造力者智商水平不定
已有的知识经验
知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知识即有关的经验体验、知识结构,它给创造性思维提供加工的信息,帮 助创造者了解其在某个领域中所处的位置,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 知识技能是创造力的基础。 新颖独特的产品和观念的产生,从内容上说是制约于知识的。 知识是创造的原料,创造是知识的重新组合。 没有前人知识经验的继承,个体知识经验不广不深,就难以发现新的观念 和关系的,创造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知识的准确有据、层次系统、概括全面,都有利于创造。 日本有一个调查表明:学过三个专业的创造性居首位,具有两个专业的居 其次,只有一个专业的居末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告诉学生,学习偏科不 利于创造,文理渗透,多科综合有利于创造。没有相应的知识技能,某一 领域的创造便不可能产生。 但是有了知识技能也不一定能创造。 经验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的知识经验可能不少,但都不可能有创造性。 有研究表明:创造性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不大,影响创造力的关键是意识。
J.P.Guilford:吉尔福特(1897-1987),美国心理学家,主要 从事心理测量方法、 吉尔福特人格和智力等方面的研究。 他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法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 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1950年当选为美国心理 学会主席,1954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年获美 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创造力发展。这些教育环境来自征和创造才能特征之间显示了一种低水平的相关或 完全不相关。
• 创造力与个体知识结构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 创造发明也就是问题解决过程,只不过它不是一般问题解
决,而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超乎寻常的问题解决过程, 是一个发现问题、组织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即使先天遗传 相同的人,如果生活在不同的后天环境中,能力会千差万 别。学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都会对 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早期环境和小环境,对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尤为重要,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能力有 很大的影响。
环境因素
• 家庭环境 • 学习环境 • 社会环境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周鹏冉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 生理因素 • 年龄和性别 • 知识和智力 • 学校、家庭和社会文化因素 • 心理因素
智力因素
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 能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一定的 智力发展水平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影响个体对问题情景的感知、 表征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等过程,即影响信息的输入、转译、 加工和输出过程。
可以说,创造力就是用自己的方法创造新的,别人不 知道的东西。
值得注意的是,创造力普遍存在于任何个体,并非全 或无,而是个体拥有多或少、发挥程度如何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视角
• 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的创造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 与发展。
• 成就动机中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需要也对创造活动有着 不同的影响。
意识最终是由性格决定的,因此创造成功的非智力因素, 最主要的还表现在个性的性格特征上。根据科学家发明家 的自述和事迹调查表明,创造性与性格的关系是密切的。
1955年,卡特尔等人挑选了一些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 心理学家,要求他们完成16种人格因素测验。他们发现, 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与普同人相比,更加内向、聪 明、刚强、自律、多愁善感和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