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贵妃制度

合集下载

清朝妃嫔制度

清朝妃嫔制度

清朝妃嫔制度
清朝的妃嫔制度是一种用来管理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妃嫔体系。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妃嫔制度有着严格的等级和
规定。

根据等级,清朝的妃嫔可以分为皇后、贵妃、嫔妃、妃子、嬪
(Pín)妃、庶福晋等级。

皇后是最高妃嫔,由皇帝的生母或其他宗
室女性担任,享有最高的尊贵地位。

贵妃紧随其后,由皇帝选中的妃
子晋升而来,地位仅次于皇后。

其他几个级别的妃嫔则按照功绩和地
位的不同,逐级下降。

妃嫔的选拔和管理有一套严格的规定。

皇帝通常会在后宫中选择
妃嫔,这些妃嫔来自于勤勤恳恳的宫女中,或是来自其他国家的公主
和王室成员。

各种妃嫔的选拔都要经过严格的考察和选拔,包括身世、家世、品德和外貌等方面的评估。

妃嫔在宫廷中有着不同的职责和待遇。

皇后通常担任宫廷事务的
管理和协调工作,贵妃则享有独立生活的权利,并且由于自身身份的
特殊性,可以干预政治事务。

其他级别的妃嫔则主要扮演皇帝宫廷生
活的陪伴和附属角色。

妃嫔在清朝后宫中居住,由宫女侍候照料。

她们有着严格的起居
和服饰规定,必须按照年龄和地位进行区分。

此外,妃嫔之间的相处
也有一套特定的礼仪和规范,如遵守上下级关系和互相尊重等。

总的来说,清朝妃嫔制度严格规定了不同级别的妃嫔在宫廷中的
地位、权力和职责,为皇帝提供了管理后宫的方式,并且对后宫的日
常生活和礼仪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清朝妃子等级封号职位表

清朝妃子等级封号职位表

清朝的妃子等级制度相当复杂,从高到低大致分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和答应。

1. 皇后:皇后是皇帝的正妻,有“椒房”、“中宫”、“正宫”和“梓童”等别称。

皇后在后宫中的地位最高,只能有一位,并且可以分到十名宫女进行服侍。

2. 皇贵妃:皇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

清代最先受封皇贵妃的是顺治帝的爱妃,即董鄂妃。

皇贵妃也只有一位,有宫女八人。

3. 贵妃: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贵妃,一般为二人,贵妃也有宫女八人。

4. 妃:妃的地位在贵妃之下,但在嫔之上。

在清朝,妃有四人,宫女有六人。

5. 嫔:嫔的地位在妃之下。

在清朝,嫔有六人,宫女也有六人。

6. 贵人:贵人的人数不限,贵人可以分得宫女四人。

虽然贵人位分较低,但被皇帝宠幸的机会相对较大,不少清代的贵妃都是从贵人任上被临幸后,生下了儿子而升迁的。

7. 常在:常在的人数也不限,可以分得宫女三人。

8. 答应:答应在清朝后宫中地位最低,没有定员,也没有宫女可以服侍。

以上即为清朝的妃子等级制度,每个等级都有其特定的封号和职位,且不同等级之间的地位和权力差异显著。

清朝皇帝的后宫结构

清朝皇帝的后宫结构

清朝皇帝的后宫结构清朝的后宫分为九个等级:清朝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

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

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官,协助皇后主内治。

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均无定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

不过,纵观清朝历史,除皇贵妃、贵妃之外,也还有其他妃号,如庄妃、瑾妃、珍妃等。

制度规定尽管十分严格,但各皇帝妃嫔数目的多少出入较大。

康熙、乾隆的妃嫔都大大超过规定,而同治、光绪等又远没有那么多的妃嫔。

清朝宫女人数比明朝减少,按定制在三百人以下,实际上也不止此数。

清代宫廷的后妃制度是在清入关以后坐镇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烨确定的:尊皇帝的祖母为太皇太后;母亲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宁宫,太妃、太嫔随住;皇后坐镇中宫,主持后宫事务;皇后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分住东西六宫;嫔以下设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随皇贵妃分住东西六宫。

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

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皇后(正室) X 1 (可分宫女10人)皇贵妃(大姨太) X 1 (可分宫女8人)贵妃(二姨太) X 2 (可分宫女8人)妃(三姨太) X 4 (可分宫女6人)嫔(四姨太) X 6 (可分宫女6人)贵人(五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4人)常在(六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3人)答应(七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2人)宫女(丫环) X 应少过二千人给皇上看上的宫女可以由答应、常在一步步升上去,秀女一被选中就可做贵人或以上,慈禧太后就是选秀女而被封为懿贵人、懿嫔,生皇子后升为懿纪、懿贵妃,最后因儿子登基而成为太后。

居住方面,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则住在一块。

宫次:皇后坤宁宫东宫西宫位次:皇后(1)皇贵妃(2)贵妃(2)妃(4)嫔(9)贵人(数名)常在(数名)答应(数名)。

清代皇帝三宫六院72妃等级划分

清代皇帝三宫六院72妃等级划分

清代皇帝三宫六院72妃等级划分
一、清世祖顺治十五年,采用礼官的建议:
1.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

2.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数不定。

3.女官设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

建议通过而未能执行。

二、清圣祖康熙以后,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嫔等级:
1.皇后,居中宫。

2.皇贵妃,一名。

3.贵妃,二名。

4.妃,四名。

5.嫔,六名。

6.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

诸嫔妃各分居东、西十二宫。

三、清代宫廷后妃制:以清代宫廷制度而言,宫闱制度的真正确立是在康熙皇帝的时候,规定皇后居中宫,主内治,以下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妃四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六宫,佐皇后主内治,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俱无定数,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

清代后妃的来源,与历代不同之处在於,满族实行具有自己特色的「阅选秀女制度」,不仅皇帝的后妃要从秀女中挑选,被选中的秀女还要为皇子、皇孙栓婚,或为近支的宗室亲王、郡王指婚。

能被选入宫的女子,又可分两种:由八旗户籍选出的称为「秀女」,地位较高,可选妃立后;由内务府包衣佐领下选出的则叫宫女,地位较低,仅供内廷使令,但宫女亦有机会晋升为妃嫔。

挑选秀女,三年一届,参加闺选秀女的年龄,多在十二、三岁以上,十七岁以下,秀女一旦被选入宫中,即为贵人,而最大的幸运就是可以被选作妃嫔。

而没有被选入宫中的秀女,则可以自由聘娶。

清朝后妃等级制度

清朝后妃等级制度

清朝后妃等级制度清朝后妃等级制度如下: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不限人数常在不限人数答应不限人数官女子不限人数(官女子是宫女晋封)清朝后妃制度的形成有一个过程。

关外努尔哈赤时期还没有后妃制度。

这时妻妾没有名号。

努尔哈赤的16个妻子都叫“福晋”(下面12帝后妃表中,其大福晋姑且依后来的制度称为皇后,其他称妃子)。

皇太极时期,有了后妃之别,建立了五宫: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官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

入关后,后妃名称多了起来。

顺治十五年(1658)决定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

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

此外还有女官。

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

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皇妃2名,妃2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

东宫有景仁、承乾、钟粹、延禧、永和、景阳,西宫有永寿、翊坤、启祥、长春、咸福。

每宫都有宫女供役使。

下面是清朝12帝后妃数:清朝12帝的后妃数目都不相同。

这说明制度虽然有,但没认真实行。

后妃如何选择? 第一步是选秀女。

每3年由户部主持选阅驻防八旗和外任旗员之女。

吴振械《养吉斋丛录》卷二十五叙述了挑选八旗秀女的做法:旧制,挑选秀女,皇后及内廷主位之亲姊妹皆免挑。

凡八旗官员、兵丁、闲散之女子,皆备选。

嘉庆十一年,命汉军自笔帖式,骁骑校以上女子备选。

十八年,命满洲蒙古自护军、领催以上备选。

其拜唐阿(执事人)、马甲(清代八旗骁骑营马兵的别称)以下女子不备选。

挑选八旗秀女,事隶户部。

其年自十四至十六为合列。

有应挑而以病未与者,下届仍补挑。

年已在十七以上,谓之逾岁,则列于本届合例女子之后。

每日选两旗,以人数多寡匀配,不序旗分也。

挑选之前一日,该旗参领、领催等先排车。

如挑正黄、镶黄两旗,则正黄之满、蒙、汉分三处,每一处按年岁册,分先后排定。

镶黄之满、蒙、汉亦分三处,每一处亦按年岁册,分先后排定,然后车识行。

清朝后宫等级表

清朝后宫等级表

清朝后宫的等级制度较为复杂,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等级:
1.皇后:皇帝的妻子,最高贵的女性称号。

2.贵妃:皇帝的妃嫔中的最高级别,一般只有一人。

3.妃:比常在的嫔妃地位高的妻子,通常只有三人。

4.嫔:宫廷中地位较高的妻子,按照级别分为一品至五品。

5.格格:皇帝的女儿,按照出生的先后顺序和皇位的远近进行区分,一般分为皇长女、和硕公主、固伦公主等。

6.常在宫女:在宫中居住常年的宫女,根据职位分为“正卫佑宫女”、“贵人宫女”、“答话宫女”等。

7.侍女:侍奉皇后、妃、嫔的女仆。

以上是清朝后宫等级制度的主要内容,但是具体细节因时代演变、历代习惯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后宫等级制度本身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女性权利的受限、竞争激烈的斗争等等,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不应被推崇或效仿。

清代妃子等级和封号

清代妃子等级和封号

清代妃子等级和封号
清代妃子称号分十大类:
一、皇贵妃:太子妃、国后、世妃、慈禧太后、临安散骑常侍。

二、皇贵妃:太子妃、皇贵妃、皇贵太子妃、皇贵内侍。

三、太真夫人:太真夫人、全兴太真夫人、太皇太后夫人。

四、贵人:世贵人、贵人、侍贵人、贵妃。

五、嫔:嫔宫宠女、全城嫔、福州嫔、春宫嫔。

六、宫女:夣宫宠女、卫国宫女、国嘉宫女、制礼大前夣宫宠女。

七、九品宗室:风世九品宗室、状元党政使、中第首领九品宗室等。

八、郡主:封郡主、郡主、上郡主、太子郡主等。

九、主母:祭神昭政太子夫人、重九太季太子夫人、太子乘驾太子夫人等。

十、妃嫔:大前夣宫宠女(未封端妃)、野思花宫宠女(未封端妃)、全军太子奉儿米宫宠女(未封端妃)等。

封号分几大类:
一、皇贵妃:妃、贵妃、夫人、贵人、皇妃、昭仪、皇恩、皇定等。

二、太真夫人:昭恩、阁下、皇母、太后等。

三、嫔:庆紫卿、皇千金、珍昭等。

四、宫女:景瑞、景仪、瑞妃等。

五、九品宗室:钦政使、救国士等。

六、郡主:比郡主、进救等。

七、主母:主母大夫、卿大夫、教化太子夫人等。

八、妃嫔:贵妃、福妃、景仪等。

清朝妃子的等级

清朝妃子的等级

清朝妃子的等级
清朝的妃子等级从最高到最低可分为皇贵妃、嫔妃、贵人(端妃)三类。

一、皇贵妃
皇贵妃是雍正皇帝时期开始实行的一种妃子等级制度,该等级是最高等级的妃子,只有朝廷才能任命,也只有这个等级的妃子才有资格住在皇宫里,而且她们的礼节更多,宫中的职权也更大。

皇贵妃的职务不单指皇上的夫人,更多的是指宫廷中的一种职位,其职责是辅佐皇上,监督皇上的财政,事务,宴会,文物,礼仪等等,使皇上的管理更加有效。

二、嫔妃
嫔妃是清朝宫廷中的一种妃子等级,介于皇贵妃和贵人之间,她们来自贵族家庭,并且由宫廷任命,但不住在皇宫里。

嫔妃主要负责管理宫廷内的礼仪,和谐宫廷气氛,为皇帝和皇贵妃服务,和贵人一样,她们也可以出入御花园,参加宴会和宴请,但是吃饭,受赏赐都要比贵人少,她们也被视为宫廷中的一种“服务人员”。

三、贵人(端妃)
贵人(端妃)是清朝宫廷中的一种妃子等级,她们通常来自贵族家庭,但不像皇贵妃和嫔妃那样由宫廷任命,
她们是由家长代为推荐,或者是有礼貌地自己投桃报李,然后由宫廷审核后同意准入。

贵人的职责比较轻松,主要是参加宫廷宴会,受赏赐,携带贵族家族的礼物给皇帝,但也会担任宫廷里的一些小事务,比如帮助皇贵妃管理宫廷一些日常事务。

清代妃嫔等级制度

清代妃嫔等级制度

清代妃嫔等级制度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朝代之一,其社会文化在清朝封建社会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清朝虽没有皇室级别,但宫里以宫女制度来进行妃嫔等级制度的分类,由此可见清朝妃嫔等级制度在当时有多么重要。

清朝妃嫔等级制度由宫内和宫外组成,宫内妃嫔等级制度下有六级,包括一级妃(皇贵妃、妃)、二级妃(贵中)、三级妃(御中、贵族)、四级妃(端朱贵人)、五级妃(朱贵人)、六级妃(平民)。

宫外则有七级,包括一级宠妃(太妃)、二级宠妃(贵妃)、三级宠妃(贵人)、四级宠妃(学士)、五级宠妃(贤士)、六级宠妃(官士)以及七级宠妃(婢下)。

在宫内等级制度中,一级妃除她独立享有的特权和荣耀外,还有着自己的太监管理若干宫人。

二级妃和三级妃则同宫人共同管理宫中的宫中妃嫔等级。

四级妃负责宫内一些技术护理事务,五级妃则除此外还有负责宫中一些日常事务外,六级妃则需要做一些开卷有礼和礼仪管理事务。

宫外妃嫔等级制度中,一级宠妃拥有最高级别的地位,而二级宠妃则负责宫外的一般管理任务,三级宠妃则参与宫中的宫中护理和技术管理任务,四级宠妃负责宫外的一些护理和技术管理任务,五级宠妃则负责宫外的一些日常事务,六级宠妃负责宫外一些开卷有礼和礼仪事务,以及七级宠妃负责宫外日常事务、仆人管理以及宫中其它一些日常事务。

清朝妃嫔等级制度在清朝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清朝社会文化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宫内和宫外妃嫔等级制度分为不同的级别,彼此各有所长,并共同维持和维护了清朝社会的秩序。

关于这一等级制度的知晓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清朝社会的结构和文化现象。

清朝妃嫔等级制度在历史上早已流传扬了,但仍有许多有关它的文化研究和社会研究仍在进行,以进一步理解它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以及清朝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

因此,清朝妃嫔等级制度的研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以及清朝社会文化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朝后宫制度

清朝后宫制度

清朝制度清朝后宫制度作为统治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清代后妃制度,是随着其政权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且始终体现了为政治需要服务的特点,并对政治形势的变化起了重要作用。

在16世纪末,努尔哈赤刚开始起家,进行统一女真族各部落的战争时,还没有什么后妃制度,汗王的妻室既没有号位,也不分等级,一律都称福晋。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在对明战争节节胜利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封建帝制的建立与改革,这种情况反映到宫内,就是要有一套封建的后妃制度与之相适应,所以后妃制度开始建立。

康熙以后,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

皇帝的正嫡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

以下是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宫,佐皇后主内治。

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都无定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

在最下层,还有宫女。

相对以往各代,清朝的宫女数目是比较少的,在一般情况下,约两千人左右,比起有些朝代(如唐玄宗时)征几万宫女,似乎在施“仁政”了。

宫女在宫中的地位是最低的,相当于婢女、丫鬟,按照清宫的制度,宫女除非被皇帝看中,并且“幸”过,她们到了25岁,可以退回本家,另行出嫁。

宫女可以升级,但很难跳级,婢作夫人,只能一步步来。

但选进来的秀女就不同。

清朝入关后,建立了选秀女制度,每三年在固定的八旗内部选一次秀女其目的在于“或备内廷位,或为皇子、皇孙拴婚,或为亲、郡王及亲、郡王之子指婚。

”也就是说,不仅皇帝的后妃要从旗籍女子中挑选,被选中的八旗秀女,还要配给皇帝的近支宗室。

如果是宫女,要升到贵人或嫔,要经过做答应和常在的阶段,而秀女一进来,就可以做到贵人以上。

例如咸丰皇帝的贵妃(即后来的慈禧太后),就是由秀女升至贵人,由贵人升为嫔,做嫔时生了儿子(即后来的同治帝),皇帝一高兴,再把她升为妃,以至贵妃。

所以那时她被称为懿贵妃。

当然,尽管制度规定得十分严格,各朝妃嫔数目的多少实际上并未完全照规定执行,康熙、乾隆帝的嫔妃都大大超过规定的数目,而同治、光绪帝又远远没有那么多的嫔妃。

清朝妃嫔等级和封号

清朝妃嫔等级和封号

清朝妃嫔等级和封号
1、正一品:皇贵妃;从一品:贵妃、德妃、贤妃、丽妃;庶一品:夫人。

2、正二品:妃;从二品:贵嫔;庶二品:嫔。

3、正三品:昭仪、昭媛、昭容;从三品:修仪、修容、修媛;庶三品:充仪、充容、充媛。

4、正四品:淑仪、淑容、淑媛;从四品:贵仪、贵容、贵媛;庶四品:月仪、月媛、月容、月华。

5、正五品:婉仪婉媛婉容婉华;从五品:德仪德媛德容德华;庶五品:丽仪、顺仪、佩仪、芳仪。

6、正六品:贵姬;从六品:姬;庶六品:容华。

7、正七品:婕妤;从七品:贵人;庶七品:常在。

8、正八品:美人、佳人、良人;从八品:顺人、才人、淑人;庶八品:小仪、小媛、小娣。

9、正九品:承徽、承荣;从九品:宝林;庶九品:采女。

10、正十品:选侍;从十品:答应;庶十品:秀女。

清朝的后宫

清朝的后宫

清朝的后宫分为九个等级:皇后(正室) X 1 (可分宫女10人)皇贵妃(大姨太) X 1 (可分宫女8人)贵妃(二姨太) X 2 (可分宫女8人)妃(三姨太) X 4 (可分宫女6人)嫔(四姨太) X 6 (可分宫女6人)贵人(五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4人)常在(六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3人)答应(七姨太) X 不限(可分宫女2人)宫女(丫环) X 应少过二千人给皇上看上的宫女可以由答应、常在一步步升上去,秀女一被选中就可做贵人或以上,慈禧太后就是选秀女而被封为懿贵人、懿嫔,生皇子后升为懿纪、懿贵妃,最后因儿子登基而成为太后。

居住方面,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则住在一块。

公主对于皇上、皇后、生母自称“儿臣”,称皇后为“皇额娘”,称自己的生母为“额娘”或“额颞”,庶出公主称其他妃嫔(地位在“嫔”以上,包括“嫔”)为姨娘,嫡公主称其他妃嫔(地位在“嫔”以上,包括“嫔”)为X(姓/封号)妃/嫔,地位在“嫔”以下,公主一律称其职位,称王爷为“皇叔”,另外,公主有赐居宫殿的可以自称“本宫”;有封号而没有赐居宫殿的可以自称“孤”,没有封号也没有赐居宫殿的可以自称“本主”/“本小主”注:“小主”是清廷后宫中一个级别的女人的自称,一般是贵人居多,但皇帝的女儿(其母地位低微,即使在怀孕后也没得以提升)也是有在这一级别的!第一级固伦公主皇后所生之女固伦满语为天下第二级和硕公主皇妃所生之女和硕满语为地方第三级和硕格格亲王之女汉语为郡主第四级多罗格格郡王及世子之女汉语为县主第五级多罗格格贝勒之女汉语为郡君第六级固山格格贝子之女汉语为县君第七级格格公之女汉语为乡君第八级统称为宗室女“格格”一词,原为满语的译音,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之意。

清朝贵胄之家女儿 的称谓。

关于清代,清代的格格,不是公主。

凡是尊贵人家的小姐,都称格格。

亲王的女儿,称多罗格格,郡王的女儿,称固山格格。

皇帝的女儿,称和硕格格,也称和硕公主。

清朝后宫等级

清朝后宫等级

清朝后宫等级
展开全文
第一级别:皇后,皇帝的唯一正室,只能1人,分10名宫女陪伴你。

统称为“凤凰”。

第二级别:皇贵妃,皇帝除正室第一人,一般皇后在的时候不设皇贵妃。

也只1人,分8名宫女给你。

仅次于皇后,当然也很难。

第三级别:贵妃,设2人,每人分8名宫女。

第四级别:妃,设4人,每人分6名宫女。

第五级别:嫔,设6人,每人分宫女6名。

第六级别:贵人,人数不定,每人分宫女4名伺候。

第七级别:常在,人数不定,每人分3名宫女伺候。

第八级别:答应,人数不定,每人分宫女2人。

第九级别:宫女和官女子,就是丫鬟,其实官女子就是专门为皇帝准备的宫女,在宫里没有品级。

宫女除非被皇帝宠幸过,25岁以后都可以离宫回家。

可以看出,清朝的后宫制度也是非常复杂的,以后看电视剧的时候可要甄别清楚啊。

清朝皇贵妃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位 她的权利有多大

清朝皇贵妃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位 她的权利有多大

清朝皇贵妃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她的权利有多大
本文导读:这也造成后宫的混乱争斗。

当清朝继承明朝制度后,就对皇贵妃制度,进行了诸多改变。

到康熙时,清朝的后宫制度已经基本完善。

当时对嫔妃等级、数量、待遇,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

在康熙时规定,后宫中皇后、皇贵妃各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

这五个嫔妃等级较高。

当然,除了皇后、皇贵妃数量较为固定,嫔妃数量则会出现变动。

嫔妃以下,就是贵人、常在、答应三个等级。

她们各自生活在东、西两宫中,地位不高。

只有生下儿女,才可以被提高待遇。

而清朝时,皇贵妃仍然沿袭过去的地位。

皇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相当于副皇后。

如果皇后不在,皇贵妃可以代替皇后行使职权,统摄嫔妃,处理后宫事务。

清朝时,册封皇贵妃的礼仪并不低。

册封当天,皇贵妃要到宫门口迎接金册、金宝,行三叩九拜的礼节。

皇贵妃的金册,每页达到三等赤金十五两。

这些仪式和册封,跟皇后的差距并不大。

在其他待遇上,按照《清皇室四谱》的记载,皇后可以使用十人名额的宫女,而皇贵妃用八人名额的宫女。

其他的月例、生活物品、衣帽服饰等,差距都极为有限。

清朝把皇贵妃地位提拔到这么高的位置,肯定容易再次产生后宫混乱的情况。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清朝做了一些其他安排。

清朝的答应、嫔、妃、贵妃、皇贵妃等,详细了解一下

清朝的答应、嫔、妃、贵妃、皇贵妃等,详细了解一下

清朝的答应、嫔、妃、贵妃、皇贵妃等,详细了解⼀下清朝作为中国的最后⼀个封建王朝,政治制度、妃嫔制度、官员制度已是⽇趋完善。

每⼀个都代表着什么?所拥有的权⼒多⼤?每个⼈的俸禄和⽇常⽣活有何差别?今天,就对清朝的妃嫔制度做以详细说明。

《甄嬛传》剧照⼀、妃嫔制度《清史稿·后妃传》中有详细记载。

太祖初起,草创阔略,宫闱未有位号,但循国俗称“福晋”。

福晋盖“可敦”之转⾳,史述后妃,后⼈缘饰名之,⾮当时本称也。

后⾦时期:努尔哈⾚时期,还没有妃嫔(后妃)制度的存在;皇太极时期,后妃制度逐渐完善,建⽴五宫。

⼊关后:顺治渐渐充实后妃制度;康熙时期趋于完善,设东西六宫;清中、后期:道光先朝妃嫔晋尊升位,成为清帝登基后的惯例。

;同治时期,慈禧垂帘听政,总揽⼤权,妃嫔制度出现衰败。

⼆、妃嫔头衔具体代表什么⼆、妃嫔头衔具体代表什么⼤家所熟知的,不外乎就是皇后、贵妃、妃、答应。

但在实际中,对于后妃制度有更具体的制度规定。

康熙以后,典制⼤备。

皇后居中宫;皇贵妃⼀,贵妃⼆,妃四,嫔六,贵⼈、常在、答应⽆定数,分居东、西⼗⼆宫。

《清史稿·后妃传》1.皇后众所周知,皇后是皇上的正妻,为中宫之主,主要管理后宫内廷的⼀切事务,是正超品。

作为后宫主帅,在后宫有著绝对的权威。

如果妃嫔犯了宫规,皇后可以⽤祖宗家法的名义申诫,甚⾄杖责妃嫔。

《延禧攻略》富察皇后剧照但是这就意味着皇后的权⼒越⼤,责任也就⾮常之重。

祭祀是清宫皇后的重要职责。

吃⾁节、祭灶等都是由皇后主祭 (跟汉⼈男不拜⽉,⼥不祭灶不同)。

另外皇后会率领妃嫔公主福晋等,参予亲蚕礼。

作为后宫之主的皇后,⼀⽣纵然有享不尽荣华富贵,但她被紧紧束缚在宫墙之内,没有了⾃由,任何时候都要以⼤局为重。

2.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是辅助皇后管理后宫事务的,为正⼀品,只有⼀⼈。

但在清朝,除过雍正帝时期的后宫风平浪静之外,其余皇帝的后宫都“波涛汹涌”,宫⽃戏的场⾯常常上演。

《延禧攻略》魏璎珞剧照皇贵妃更多的承载起典范、美德与责任这些更⾼的道德标准,⼏乎与要求皇后⽆异了。

清朝妃嫔等级

清朝妃嫔等级

清朝妃嫔等级
在清朝,将后妃分为八等级。

八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还有最小的官女子:就是可以陪皇帝过夜的宫女)
扩展资料:
历史记载后妃配置及住所:康熙以后,典制大备。

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东六宫:曰景仁,曰承乾,曰锺粹,曰延禧,曰永和,曰景阳;西六宫:曰永寿,曰翊坤,曰储秀,曰启祥,曰长春,曰咸福。

诸宫皆有宫女子供使令。

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

秀女入宫,妃、嫔、贵人惟上命。

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

宫女子侍上,自常在、答应渐进至妃、嫔,后妃诸姑、姊妹不赴选。

帝祖母曰“太皇太后”,母曰“皇太后”,居慈宁、寿康、宁寿诸宫。

先朝妃、嫔称太妃、太嫔,随皇太后同居,与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见。

诸宫殿设太监,秩最高不逾四品,员额有定数,廪给有定量,分领执事有定程。

此其大较也。

清朝宫内女子等级

清朝宫内女子等级

清朝宫内女子等级清朝宫内女子等级介绍如下:皇后(正室)X1(可分宫女10人)皇贵妃(大姨太)X1(可分宫女8人)贵妃(二姨太)X2(可分宫女8人)妃(三姨太)X4(可分宫女6人)嫔(四姨太)X6(可分宫女6人)贵人(五姨太)X不限(可分宫女4人)常在(六姨太)X不限(可分宫女3人)答应(七姨太)X不限(可分宫女2人)宫女(丫环)X应少过二千人。

皇后是皇帝的正妻。

“皇后”的封号意味着她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母仪天下。

皇后是后宫众妃之上,居住的寝宫多为中宫。

在清朝,皇后属于一枝独秀,位同帝尊,不设品级。

皇贵妃的地位次于皇后而在贵妃之上,相当于副皇后,只册封一人。

而“皇贵妃”较皇后又略低一点,因为“妃”字表明了“皇贵妃”并非皇帝的嫡妻,最多可以说是皇帝最爱的女人。

贵妃属于清朝后宫高阶的品级,但贵妃可设立二人,不是独尊。

皇贵妃,位列一品,贵妃,位列二品。

妃、殡,是皇帝的妾,侍从。

从“妃”开始,封号前面就不会有“皇”字出现了,也就表示她们在后宫地位不是先要突出的。

但即使再同一个封号上,也会有三六五等。

贵人、常在、答应是清朝后宫女子的封号,都不设定人数,属于低阶的品阶。

“贵人”二字虽有前有个“贵”字缀着,但仍然不能表现出身份的显贵。

“常在”的“常”字有普通的、一般的意思,“常在”这个封号就表明了地位的普通,不是重要的人物。

“答应”是回应的意思,用“答应”代字做封号说明了地位的低下,没有权利在手,只能唯诺地答应事情,顺从别人的意思。

清朝后宫的女子都试图用自己的绝佳美色、显赫的家世去迷住那个坐拥天下的皇帝。

但是,帝王心深似海。

没有人知道下一秒谁会失宠一脚跌入幽暗的冷宫或者谁又凭借着什么机遇一举登峰飞黄腾达。

清朝后宫编制,清朝后宫秘史

清朝后宫编制,清朝后宫秘史

清朝后宫编制,清朝后宫秘史一、清朝后宫嫔妃的名称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

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清太祖初起时,宫闱未有位号,俗称妃为“福晋”。

清朝在关外太祖称帝之前,对于国君的后宫尚无一套完整且系统化的编制,因此后宫位号都很简单:国君之正室称大福晋,嫡娶的大福晋称嫡福晋,国君之继室称继福晋,国君之侧室称侧福晋,出身较低的侧福晋称庶福晋。

崇德改元,五宫并建,位号既明。

在清太宗于关外盛京称帝建国号大清时,同时订立了五宫制(又被称为崇德五宫):中宫为清宁宫皇后,并以大福晋博尔济吉特氏正位中宫;东宫为关睢宫宸妃;次东宫为麟趾宫贵妃;西宫为衍庆宫淑妃;次西宫为永福宫庄妃。

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

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

康熙以后,典制大备。

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东六宫为景仁、承乾、锺粹、延禧、永和、景阳宫,西六宫为永寿、翊坤、储秀、启祥、长春、咸福宫。

诸宫皆有宫女子供使令。

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

秀女入宫,妃、嫔、贵人惟上命。

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

清朝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

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

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官,协助皇后主内治。

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均无定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

不过,纵观清朝历史,除皇贵妃、贵妃之外,也还有其他妃号,如庄妃、瑾妃、珍妃等。

清代后宫生活最新揭秘数百年来,素有“六宫粉黛”、“后宫佳丽”的宫廷妃嫔们,生活状况究竟有何神秘?在被高高的宫墙所隔离的神秘世界内,她们的衣食起居、言谈举止,是否如一些宫廷剧所述那样?近日在故宫东路永和宫展出的《清代妃嫔展》可能有助于人们了解一些问题,记者为此还专门采访了相关专家,将深藏宫中的妃嫔们的哀怨闲愁经历告诉读者,以揭开笼罩在她们身上的神秘面纱。

清代妃嫔等级制度

清代妃嫔等级制度

清代妃嫔等级制度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宫廷里有多种职位的官员和等级的宫女们,有着严格的宫廷礼仪和等级制度。

在这个等级制度中,清朝的妃嫔非常重要,他们会有不同的等级,由皇帝来评定,而他们的官职主要是在宫里为皇帝服务。

一般来说,清朝的妃嫔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皇贵妃,是最高等级的妃嫔,也是最重要的一组妃嫔,他们最主要的职责就是陪伴皇帝,代替皇帝去议事,和出席重要场合,这些妃嫔会受到皇帝的器重,以及宫廷里的特殊待遇。

第二,贵妃,他们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做事,一般是为皇帝安排各种事务,以及陪伴皇帝参加一些重要活动,他们也会受到宫廷里的待遇。

第三,郡主,这种妃嫔的职责主要是协助皇帝管理宫里的一些事务,以及照顾宫里的一些日常事务,这些妃嫔会获得很多尊重,但地位不如贵妃和皇贵妃。

第四,宫女,这是最低等级的妃嫔,他们在宫里的职责主要是为宫里的人做一些日常琐事,比如做饭,洗衣服,帮助宫里的官员们完成一些事务,但是他们也会受到宫内的尊重,因为在这个社会里,宫内的人是有头有脸的,比如他们可以担任一些官职,他们在宫内也可以有一定的权力。

遵循这个等级制度,清朝的宫廷在统治时期稳定了长达几百年,它也对中国历史上其他皇朝的后续有了很大的影响,让这个封建王朝
在世界史上留下了深远的痕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皇贵妃制度研究
摘要:皇贵妃做为明清后妃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的位次,对明清两代的后宫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和作用,那么这种制度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样发挥其作用的。

对于皇贵妃本身又有什么样的要求,本文将就两朝政治史,特别是清朝政治史中后宫制度作一定的简述,并对皇贵妃制度进行评价。

关键词:皇贵妃递补后宫制度
皇贵妃是中国古代后妃制度中的一个等级,获得这一封号的后妃多见于明清,相比较于前代的后妃制度,明清时期的后宫无论是在等级、称号、人数方面都大大简化了。

但是皇贵妃在明清两代的后宫当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建储等方面影响不可小觑。

本文就明清两代的皇贵妃制度提出一点见解。

一、明清后宫制度的变迁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大缩减了前代比附《礼记·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1的传统后妃制度,改为后妃两个等级。

在妃的前面加以象征后妃温良淑德品行的字号加以区分,如宁妃、淑妃、德妃等。

后世的皇帝沿用,但偶尔也用前代象征身份尊贵的名号,如宸妃、贵妃等。

明世宗嘉靖十年防古礼设立九嫔位在妃以下,其中间或加以婕妤、昭仪等称号。

明代宗于景泰七年八月十三册封唐氏为皇贵妃,她是有史可考明朝第一位“皇贵妃”。

后世明宪宗册立万氏、明神宗册立郑氏为皇贵妃时皆沿用。

但此时的皇贵妃不是一个独立的后妃等
级,而是表示皇帝对某一嫔妃的特殊宠爱,贵妃的前面可以冠以皇字,而其他名号的嫔妃若获得特殊恩宠时,亦可冠以此字,如皇宁妃、皇淑妃等。

但是就是这一字之差,使明朝的皇贵妃们得以在后宫中呼风唤雨,甚至危及后位甚至国本。

明宪宗的皇贵妃万氏差点致使宪宗绝嗣,神宗的皇贵妃郑氏所生之子差点危及泰昌帝的太子之位,崇祯帝的皇贵妃田氏恃宠而骄,不把周皇后放在眼里等等。

清朝肇始,后宫位分未明,天命汗努尔哈赤的配偶皆称福晋。

到了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设立崇德五宫,后妃名号才得到明确。

当时除中宫皇后外,以关雎宫宸妃位号最尊,辅佐椒廷。

而麟趾宫贵妃位号次之。

另有衍庆宫淑妃、永福宫庄妃依次排列。

五宫之外,称侧妃、庶妃,与五宫后妃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顺治年间,后宫的称号和位次依然不够规范,依旧存在以“福晋”和“格格”等称呼后宫嫔妃的现象,顺治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册封鄂硕之女贤妃董鄂氏为皇贵妃,并大赦天下,颁布诏书,指出了皇贵妃与贵妃的区别,皇太后和太后无异,皇太子和太子无异,而皇贵妃和贵妃是有区别的,是仅次于皇后而高于贵妃的后妃等级。

这是第一次明确了皇贵妃的地位。

此时,顺治帝的第二位皇后孝惠章皇后因不合帝意,剥夺了统领后宫的职权,此时皇贵妃董鄂氏便总摄后宫,行使皇后职权,虽无皇后之名,却有皇后之实。

这在顺治帝《端敬皇后行状》中也得到了验证,它记载:宫中庶务,曩皆后经理,尽心检核,罔不当。

虽未晋后名,实后职也。

第以今
后在,故不及正位耳。

2
康熙年间是清朝制度的发展完善期,后宫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

康熙帝在世时册封了一位皇贵妃,即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康熙的第二位皇后孝昭仁皇后病逝,佟佳氏以贵妃协理后宫,因康熙前两位皇后短命,故康熙不忍再立皇后,以防克妻。

但后宫不可无主,便采用父皇册立皇贵妃代行皇后职权的先例,于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册立贵妃佟佳氏为皇贵妃,总摄后宫事。

及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八日,皇贵妃病重,于九日册封为皇后,十日崩,居后位仅一日。

从此,两朝皇帝册封皇贵妃的先例成为惯例,皇贵妃也成为副后。

后世皇帝多沿用,成为定制。

二、册封皇贵妃的几种情况
虽然清代有诸多的皇贵妃,但是她们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册封的,并不是所有的皇贵妃都行使副后的职权,也并不是都能够晋升为皇后,大体有以下几种分类:
第一、递补皇后,如期扶正
这是皇贵妃地位的象征,行使副皇后的职权,总摄后宫。

皇后健在能够正常履行职权时,一般不册立皇贵妃。

当皇后病逝时,由于先皇后处在大丧期间,加上皇帝悲痛,不愿册立新后,便册立皇贵妃行使皇后职权,等到丧期一过,或者皇帝认为可以册立的时候,再晋升皇贵妃为皇后,这是清代册立新皇后的一贯做法。

比较明显的有,康熙帝的孝懿仁皇后、乾隆帝的继后、嘉庆帝的孝和睿皇后、道光帝的孝全成皇后。

她们继立为皇后之前都作过皇贵妃。

第二、无意立后,总摄后宫
由于皇帝已经连续丧后,并且年事已高,感觉没有再册立皇后的必要,并且册立新的皇后会使新皇后的皇子由庶出变为地处,引起立储格局的变化,因此表明不再册立皇后,但是后宫需要有主持之人,这时候册立的皇贵妃仍旧是后宫之尊,但是已经没有晋升为皇后的可能性。

这样册立的皇贵妃有乾隆帝的令懿皇贵妃、纯惠皇贵妃,道光帝的康慈皇贵妃,她们虽然作过皇贵妃,主持后宫事务,但是没有成为皇后,有的是后来追封的。

第三、临危晋封,特殊尊荣
为皇帝宠爱的贵妃,因为病入膏肓无可救治,在临死之前晋封皇贵妃,表示一种特殊的尊荣。

比如,雍正帝的敦肃皇贵妃年氏和乾隆帝的慧贤皇贵妃高氏,由于受到了皇帝特殊的宠爱,初封就是贵妃,仅次于皇后。

但是这两位贵妃比较短命,在弥留之际,被皇帝晋升为皇贵妃,没有来得及册封典礼就去世。

表示了皇帝的特殊宠爱。

第四、新皇恩宠,太妃晋升
再一种情况是,先皇驾崩,新皇继位,先朝的皇帝遗孀受到了新皇的尊敬,得以不断的晋封,由妃到贵妃,由贵妃到皇贵妃。

这种情况下册封的皇贵妃比较多,她们在政坛上的影响力微弱,只是给她们的寡居生活以慰籍,提高了一下待遇而以。

清朝册封的皇贵妃中多半以上是这种情况。

第五、德贤子贵,死后追封
最后一种是死后追封的,为了表达皇帝的哀思或者是由于子女的显赫,另外是政治上的某种需要,追封已经死去的妃嫔为皇贵妃。

比较明显的是康熙皇帝的敬敏皇贵妃,她原本是康熙皇帝的敏妃,后来由于她的儿子怡亲王允祥受到雍正皇帝的器重,为了提高他的地位,追封敏妃为敬敏皇贵妃,陪葬景陵。

另外是乾隆皇帝的哲悯皇贵妃,她本来是乾隆皇帝未继位时的侧室,早逝。

乾隆帝即位后,追封为哲妃,又因为她为乾隆皇帝生下长子,加封哲悯皇贵妃。

这样册封的皇贵妃当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权力和待遇,仅仅使她们在世的子女有了一个比较高贵的出身而以。

三、清代皇贵妃的影响
清朝册立了诸多的皇贵妃,她们无论在前朝和后宫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皇帝而言,皇帝的婚姻没有自由,多半是经过指婚,含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因此谈不上爱情,拥有一个真正自己所爱的人,并且把最好的礼物送给她,这是设置皇贵妃位的最初想法,明代设立的皇贵妃多是这种情况,但是到了清代,皇贵妃作为副后形成制度,其政治色彩便不言而喻了,作为备用的皇后,她的册立仍然是很慎重的,皇帝的自主性大大降低。

第二、对于皇后而言,皇贵妃一经册立,便是对皇后地位的最大挑战,所以,明朝的皇后经常要受皇贵妃的挤兑,甚至后位不保。

但是清朝很少皇后、皇贵妃两者并立,顺治年间孝惠章皇后与皇贵妃董鄂氏并立的情况没有再出现过,这样便降低了皇后的担忧,使
其能够更好行使职权。

第二、对于皇贵妃而言,清朝以后在册立皇贵妃的问题上基本就延续顺治和康熙的惯例了,同时,皇贵妃更多的承载起典范、美德与责任这些更高的道德标准,几乎与要求皇后无异了。

保证了继立皇后的素质。

第三、对于后宫来说,皇贵妃在清代更多的被赋予副后的职责,当皇后病重或者后位空缺时则担当起主持后宫事务的责任,这个权力已经被制度化了,清代后宫相对安宁平,这种制度的实行功不可没,较之明朝后宫的乌烟瘴气,这种制度是相对有效的。

第四、对于前朝的政治而言,虽然清朝严禁后妃干政,但是皇贵妃一经册立,会给她的家族带来一定的政治影响力,改变了前朝力量的分配。

另外,皇贵妃所生之子在建储方面会有很强的优势,清朝秘密建储后继位的新帝,从其母亲的地位就可以看出,基本为皇贵妃或者贵妃,道光皇帝甚至为皇后嫡子,这是仍旧是一个主要的衡量标准。

清代以册立皇贵妃为递补型副后的制度,保证了继后的素质,保证了后宫的稳定,使后宫斗争的风险降至一个低水平。

在中国传统社会无疑是进步的。

注释:
1 《礼记·昏义》。

2顺治帝《端敬皇后行状》。

参考文献:
[1]陶希圣:《中国政治制度史》,台北启业书局1974年
[2]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3]曾资生:《中国政治制度史》,重庆南方印书馆1943年
[4]张金鉴:《中国政治制度史》,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
[5]左言东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6]杨鸿年等著:《中国政制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
[7]张德泽编著:《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
[8]杨树藩:《清代中央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
[9]李鹏年:《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紫禁城出版社198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