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分析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chapter04

《文学理论》chapter04

文本赏析: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
5、形象与理性的辨正关系(总结)
a、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了文 学是形象的; b、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文学蕴 含某种理性; c、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 层面表现为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在深层 具有某种理性。
意 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
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 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
2、‚表现型‛形象:指为表现作家的理想 和感情而创造的形象,这类形象是想象活动 的产物,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不同。(这类 在诗歌和散文中尤多) eg:顾城的《远和近》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 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表现型‛形象大多有细化、突出形象的某 个方面,运用多种表达手法来进行(变形) 处理的特点,主观色彩浓。 3、‚象征型‛形象:这类形象都含有大于形 象本身的含义,它常指某种思想、理念甚至 抽象的观念,象征型形象本身就是一个符号, 因为它代表着另一形象。
有三重形象,a、由意象构成,特点:情境 交融、拟容取心,将需要表达的思绪情感 寄托于物象或景象,从而创造出情中景、 景中情的审美意象; b、境生象外,即通过意象所创造的空间, 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由意象引发读者的 审美想象,并在想象中达到一种境界。eg: 红杏枝头春意闹;
c、韵外之致,即意境能给人带来象外之 象,也能给人言外之意,此刻,从语言中 所获得的韵味就能将读者带入一个形而上 的层面(道),由此生成的感受超越了眼 前景物、象外之象,从而进入与人生、世 界、宇宙相关的韵味与思考。 实践性技巧:创造--欣赏意境的方法,审 美视线的‚仰观俯察‛,‚远近往返‛的 游目,阴阳五行、黑白相生、虚实相生哲 学的运用。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L04·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L04·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教学设计库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教学目标与重点(一)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学的含义。

2.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3.认识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4.掌握文学的价值系统与功能系统。

(二)教学重点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有哪些表现?2.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的典范形态有哪些?3.文学的价值系统与功能系统是什么?二、课堂教学的思路与设计1.让学生理解文学的各种含义,突出强调文学具有的特殊的审美属性,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组织。

2.讲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首先需要明确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理解它与经济基础和其他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其次需要突出强调文学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再次理解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审美的、社会的各种内涵是通过话语蕴藉而体现出来的;最后理解和把握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教育功能。

3.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是重点要讲解的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解:(1)无功利与功利。

让学生理解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功利性的手段。

(2)形象与理性。

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

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3)情感与认识。

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通过以上三点的学习,明白文学的属性决不是单一的而总是双重的;其次,文学的审美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复杂地缠绕在一起。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掌握话语和话语蕴藉的概念。

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的五个要素:(1)说话人;(2)受话人;(3)文本;(4)沟通;(5)语境。

而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4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4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圣才出品】

第4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答:(1)文学概念的两种含义文学概念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两种含义。

①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此种文学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把文学当作一般文化形态,并无特殊的或专有的性质。

②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此种文学概念大致完成于中国魏晋时期和西方16至18世纪,强调文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性质。

(2)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①在现代世界,通行的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②尽管文学的通行含义已经固定,但也并不存在一个明确、清晰的界限,可以截然分辨文学与非文学。

文学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答:(1)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个组成部分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含两个层面: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文学理论教程前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前八章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答案(上)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文学概论4'4.4 课件

文学概论4'4.4 课件
中国球迷挂心的 四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团体赛 赛制有变
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的讨论
一则新闻报道分行: 昨天在一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 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闯 在一棵法国梧桐树上 车上四人全部 死亡
问题:
分行就成诗?
诗有没有特定 阅读程式
四、文学与非文学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⒈ 语言富有独特的表现力; ⒉ 呈现出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形象具有想
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 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哲学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 法律意识形态 道德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宗教意识形态 商品意识形态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图
审美活动从本质上看是出自于人的内在需要,
与欲望、兴趣等感性生命的要求相联系,是为达 到自己需要的满足而进行的活动。因此,在审美
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
审美活动不像认识活动那样要去认识客观世
界、客观真理,要以概念的形式去定义对象,而 是对对象价值的寻求,对自身需要的满足的追求。
自由艺术:艺术、技艺、哲学等。 文学( literature ):14世纪自拉丁文
litteratura和litterae引进。

一方面,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
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另一方
面,它还没有像后来那样被明确地赋予特殊的审
美性质。

文化概念的几种界定
(一)广义的文化概念:
例二:
《红楼梦》第十回叙述张太医为秦可卿开了 一个名为《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的药方:
“人参二钱,白术二钱土炒,云苓三钱,熟 地四钱,归身二钱酒洗,白芍二钱炒,川芎钱半; 黄芪三钱,香附米二钱制,醋柴胡八分,怀山药 二钱炒,真阿胶二钱蛤粉炒,延胡索钱半酒炒, 炙甘草八分,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

文学理论——浅谈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以铁凝《哦,香雪》为例分析

文学理论——浅谈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以铁凝《哦,香雪》为例分析

浅谈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以铁凝《哦,香雪》为例内容摘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中早已经深入人心。

在中国文坛上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意识或无意地流露出审美意识形态。

作家铁凝在小说《哦,香雪》中用自己特有的审美视角,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纯真无邪、淳朴善良的香雪和一个贫困落后却人性淳朴的台儿沟,讴歌了她们的人性美、人情美。

本文通过对《哦,香雪》文本的具体分析,探讨了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哦,香雪》;审美意识形态;表现正文:审美是人类在文化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普遍需要,在现实社会结构中成为人基本精神需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①”情不自禁是情感活动的规律,表达情感的审美活动。

在人们的文化意识中几乎成为人本能的欲望和需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中早已经深入人心。

在中国文坛上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有意识或无意地流露出审美意识形态。

《哦,香雪》是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的代表作,曾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

小说以一位青年女作家独特的视角,以清新隽永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物质和文化生活贫乏落后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小山沟;以火车在台儿沟停留的一分钟展开描写,塑造了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血管里躁动着青春的炽热,渴望和追求现代物质文明和现代文化生活的农村姑娘群像。

1、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作者铁凝对《哦,香雪》的写作缘由这样解释到:创作灵感来源于二十几年前她在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沟——苟各庄的所见所闻。

“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玻璃、没有窗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作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猪白猪就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这里的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的守着日子,没有怨恨,没有奢求,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女孩子们精心梳洗打扮,只是为了去看每晚7点钟在村口停留一分钟的一列火车。

童庆炳_《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章

童庆炳_《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章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45
文本赏析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2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一)文学审美含义的通行

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二)文学审美含义通行的原因
人类活动的发展使文学从一般文化形 态中独立出来 现代学科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文 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 担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13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三)内涵

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 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 本等文类。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 学、历史学、科学、宗教学、伦 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 属于文学范畴,而成为非文学。
1、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2、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 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19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1、哲学意识形态 2、政治意识形态 3、法律意识形态 4、道德意识形态 5、审美意识形态 6、宗教意识形态 7、商品意识形态
20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28
勃兰兑斯
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 理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 森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 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个植物学者 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 研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 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的 一部分其效果如何。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分析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分析

概念1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2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包括五个方面: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3 文学四要素:美国当代文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

4 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把文学艺术看成人的生活活动,并且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动物的生命活动纯粹是为了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而人的活动是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性的。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是一种“人学’。

5 艺术交往论:马克思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他说: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只是中间存在着中介运动。

当代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的理论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在他看来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第3阶段复习4《文学理论教程》考研笔记

第3阶段复习4《文学理论教程》考研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笔记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本章串讲】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3个分支中的一种。

2、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3、19世纪法国文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

4、几个重要的文论家与其理论:亚里士多德-净化论、布洛-心理距离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

一、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2、文学活动:由文学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要素。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作理性的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

5、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

6、文学哲学:用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原理、认识论、方法论来指导研究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关系、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性质、机制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7、文学心理学:文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文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作者心理、读者心理不断转换过程,采用心理学的视角(精神分析学、投射理论)如研究文学活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8、文学符号学: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的研究原理,对文学文本进行信息译码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9、文学社会学:把文学活动作为子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研究,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道德、伦理、宗教等多重角度,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点是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对应关系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0、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活动中的文化价值的形成、转移、增值、变化的过程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1、文学文化学:把文学活动研究的各种理论、视角、方法综合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内涵

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内涵

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内涵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1502班学生姓名:谢佳敏摘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本文将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探究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内涵表现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无功利,是指人类的文学活动不追求实际利益的满足。

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康德认为“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有任何利害的。

”“关于美的判断只要混杂有丝毫的利害在内,就会是很有偏心的,而不是纯粹额鉴赏判断了。

”1这一“审美无功利说”承认了美感的无功利性,而否定了它的功利性。

而王国维“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的观点,就深受康德审美无功利论的影响,无论是对于“文以载道”的旧文艺工具论,还是对于同时期梁启超等人服务于政治改良的新文艺工具沦,王国维均表示了不屑。

他提出美之性质在于“可爱玩而不可利用”,“天下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

天下之人嚣然谓之日‘无用’,无损于哲学、美术之价值也。

”2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中国古代的“虚静”观,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虚”是摒弃一切杂念,“静”是指停止的,没有声音,“虚静”就是虚空宁静,进入一种无功利的创作境界。

刘禹锡说“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词。

”就是说当创作者进入犹如佛门禅定的离欲状态时,万千景物可以返照于心,作者可以捕捉到生动的景象,然后用文词表现出来。

陶渊明的《饮酒》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就是在某个时刻,进入了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传达出“静穆淡远”的美感,这就是无功利的境界。

但是,如果由此而认定文学是无功利的,那就片面抹杀了文学同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的关系。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

东西方最早都称为‚诗学‛。

文艺学可分为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

5.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方面,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属于社会科学。

它以文学规律、特征、性质为研究对象,任务是对文学本质、文学创作、作品构成、文学接受四大方面做出理论阐释,建立起基本理论和概念系统。

其品格应是实践性和一定的价值取向。

实践性即它应来源并指导文学实践活动;价值取向即每一种文学理论总有一个肯定、提倡或否定、反对什么文艺与艺术趣味的倾向性。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价值取向当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与理想,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服务。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

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课后习题归纳整合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课后习题归纳整合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全书章节·课后习题·归纳整理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基本概念]·文艺学·文学活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思考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特色当代性[思考问题]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活动】[基本概念]·生活活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文学本体论·劳动说·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思考问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基本概念]·文学的含义·话语·话语蕴藉·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思考问题]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3.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祥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基本概念]·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人民性[思考问题]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总结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总结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研究其发展过程、相关知识、基本规律的学科,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

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2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其任务: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其基本形式: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3文学活动:是人类一种高级特殊的精神活动。

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产生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2马克思文学理论:从人类学观点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产生活动;从美学的社会学得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A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B坚持中国特色C具有当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1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的确证;2文学活动的要素: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3文学活动的起源:巫术发生说(巫术意义的产生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宗教发生说(艺术当成一种宗教);游戏发生说(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劳动发生说:A劳动提供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B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C劳动构成了文学描述的主要内容D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发展的原因: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

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文学的定义及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定义及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定义及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给文学下一个定义,似乎是文学理论不可避免的问题。

在本课程的最开始,我们已经接触到在文学理论模式中存在的两大思维类型:一是普遍主义和本质主义的类型,即从一个先验的预设前提出发去推演出一个普遍的理论体系,企图以此去统摄与解释纷繁多样的文学现象;二是历史主义的文学理论建构类型,即重视文学知识生成的特殊性与历史条件。

同样,对文学的定义同样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历史主义两大类策略。

本质主义的文学定义方式寄望于以某一种或几种属性(如审美愉悦、形象反映、陌生化的语言形式等)贯穿人类所有的文学现象,把文学定义为体现这一种或几种特定属性的现象。

我们已经知道,任何一种文学理论都是特定视野的产物,都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

按照这样的定义方式,那些更符合某一理论家本质主义文学定义的文学活动就更容易进入他的法眼,而那些不符合这一理论要求的文学现象就会成为被排斥和被批判的,甚至从被这种理论划在文学活动的范围之外。

比如按照某种极端的浪漫主义文论,即认为文学就是对作家个体内心情感世界的表现的说法,在论述文学活动本质的时候,很多摹仿伦体系中的极具价值的文学活动可能就被放到相对次要的位置,那些更多地表现作家内心的作品就会成为浪漫主义文论视野中的文学范本。

很显然,浪漫主义文论的思想基础是浪漫主义思潮。

相反,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看来,那些能够展示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能提供一种大多数人幸福生活前景的文学作品相对于只注重表现作家个体内心世界的文学作品就具有更高的价值。

而这种理论我们很清楚地就能看到它的阶级立场。

艾布拉姆斯认为:“一个有待探讨的领域,假如没有先在概念作框架,没有达意的术语来把握它,那么这个领域对于探索者来说就是不完善的——它或者是一片空白,或者是一片浑浊,使人无从下手。

我们常用的补救方法,就是寻觅一些物体,以其类似的特性来了解新的领域中感觉不明显的方面,以较为熟知的事物来说明相对陌生的事物,借有形的事物来论述无形的事物。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二、文学作为审美
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的审美含义指具有审美属性
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 散文、小说、剧本等 文学分离、独立出来,成为特殊 审美形态
中国魏晋时期 文学审美属性的独立(鲁迅曾指出) 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文以气 为主‛ 陆机:‚诗缘情‛ 钟嵘:‚滋味‛说 刘勰:‚情者文之经‛,‚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宋文帝‚四学‛:儒学、玄学、史学、文学
魏晋前
文学泛指一切文章。
《论语》 《说文》:‚文,错 画也,象交文。‛
近人章炳麟说,‚文学者,以有 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 法式,谓之文学‛,就是对这种 广义文学的概括。
古希腊 未产生一般文学概念,只有文 学的特定形态,如史诗、颂诗、 演讲术、悲剧等 自由艺术:艺术、技艺、哲学等 文学( literature ):14世纪自 拉丁文litteratura和litterae引进. lliterature这个词和它在其他欧洲 语言中相似的词指的是‘著 作’,或者‘书本知识’。‛
社会实践不但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的 变化也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显现。 人与自然的这种新关系的确立,也因此 成为显示人的力量与才智的对象。
文学的审美性从深层上讲就是这种意义 上的审美。 文学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发现和展示的, 是由审美关系所规定的人生境况及其蕴 含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说,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人们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把文学视为人类 的精神家园。
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 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 作品 惯例,在这里指人们在使用文学概念时, 有意或无意的遵循或建立的某种未经严 明而又约定俗称的规范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4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4.1 复习笔记一、文学的含义(一)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在中国,文学最初是泛指文章和博学,这正体现了文学的广义的文化含义。

在西方18世纪之前,文学也往往是在文化含义上使用的,即文学属于一般文化,没有被称为美的“艺术”。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可以被视为一种审美形态,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文学的审美含义的脱颖而出,在中国大致是魏晋时期(3世纪至6世纪),在西方则是16世纪至18世纪。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1.文学的审美含义在现在通行的因素(1)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促进了人类符号表意能力的发展与丰富,使得文学这类专门的审美表现领域得以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

(2)现代性在全球的扩展,推动了世界文化、学术、学科的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而在各种人类活动的合理化分工机制中,文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担以符号形式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2.文学通行含义的确定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发展和现代分类机制的合理化作用,文学的通行含义形成了。

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四)文学与非文学1.文学与非文学的关系尽管现行用法已经确定,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生复杂的演变。

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

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

2.判断文学和非文学的标准(1)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2)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3)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4)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1.社会结构的构成要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首先需要了解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4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4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圣才出品】

第4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填空题1.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指文学是一种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意识形态【解析】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

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

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具体形态多种多样,简要地说,就有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等。

2.________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

(四川大学2011年研)【答案】语言【解析】题干这一命题包含两层意思:①语言是文学的物质媒体,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用语言创作的,一切文学作品也都需要通过语言来欣赏;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的物质存在。

②语言也是文学的审美要素,人们阅读文学,不仅是欣赏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形象,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本身也会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

因此文学又被称为语言的艺术。

二、名词解释1.审美意识形态(中国传媒大学2010、2011年研)答: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2.艺术形式(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艺术形式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总和。

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

文学理论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讲解

文学理论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讲解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 有特殊的属性,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特殊性在于,它是审 美意识形态。
1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要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首先需要了解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社会结构由两个基本层面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社会上层建设。
文学与话语蕴藉
文学作为话语,与日常话语、哲学话语、政治 话语、政治话语、科学话语、新闻话语等一般 话语不同,具有”蕴藉“的特点,从而具体表 现为话语蕴藉。
何谓蕴藉
➢ “蕴藉” 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 状况
➢ 蕴藉包容性的含义: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
中国古典美学中论蕴藉
形象与理性 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了文学是形象 的。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文学蕴含某种理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表现文学直接 地是形象的,在深层具有某种理性。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 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阿多诺 这种双重属性存在于其特有的具体语言组织所形成的话 语蕴藉之中,通过话语蕴藉显现出来。 阿多诺:艺术的本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摆脱经验现 实和效果网络即社会;另一方面,它又属于现实,属于 这个社会网络。于是直接显示出特殊的美学现象:它始 终自然地是审美的,同时又是社会现象的。
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第一节文学的含义
1文学的文化含义 2文学的审美含义 3文学的通行含义 4文学与非文学
1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 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文学理论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理论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2、文学又是可以认识的 文学常常是一种情感的表达,透过朴素迷 离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生活中的 真实情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表达了对身在都城长安的朋友一种思念之 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 的是对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国家山河破碎、 诗人有家不能归的忧思情怀。

3、文学直接是情感的,间接是认识的。 如果说情感是文学表达的外在现象,那么 认识就是文学的庐山真面目。情感是直接 的,认识是间接的。隐伏于深层的理智认 识正是通过直接感知于人的审美情感而得 到呈现。没有情感则失去了文学的感染效 果,没有认识则失去了文学的社会意义。

鲁迅当年写《药》,谈到这样的体会,《药》的 悲剧太凄惨悲哀了。革命者夏瑜和革命的受益者 群众,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隔膜。革命者被砍头 了,而革命的受益者却无动于衷。精神麻木地伸 长脖子去做看客,甚至有人用革命者的血做成人 血馒头,结果自己的儿子也被治死了。故事是悲 哀的,充分揭露了在封建专制下的受害者广大群 众的无知和愚昧。但作者为了不让读者心痛失望, 故意在小说的结尾给夏瑜的坟头上安放了一个象 征觉醒和希望的花环。显然,鲁迅的创作目的是 鲜明的,揭开旧社会的伤痛,以引起疗救者的注 意。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二)从方式看:文学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1、文学具有形象的一面 王国维说:文学与哲学的区别在于“一直观的, 一思考的;一顿悟的,一合理的耳”。 别林斯基说:“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 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文学作为形象的一面,有着具体可感性。

本节识点
1、什么叫审美? 2、文学的审美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举例说明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双重 性。

2、文学又具有理性的一面 所谓理性的一面,就是说文学的在用形象 反映生活的同时,通常蕴涵着耐人寻味的 理性思考。 曹雪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意识形态: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 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 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 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童庆炳 “审美”是文学区别于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1981) “审美反映论”、“文学审美特征论”(1982、1984)
相关文章 《关于文学特征的思考》 《文学与审》 钱中文


“审美意识形态论”(1987)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以感情为中心,但它是个 感情与思想的结合;它是一种虚构,但又具有特殊形态 的真实性;它是有目的的,但又有不以实利为目的的无 目的性;它具有阶级性,但又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及全 人类性的审美意识形态。” ——钱中文:《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4文学与非文学

尽管现行用法已经确定,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 生复杂的演变,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含义上的非文 学有可能变成文学。这正显示文学含义的不确定与变化 的特点。 文学与文化的密切联系:文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从文化中既汲取资源又回头施加影响。尤其是现代先锋 作家,往往突破现有陈规陋习,从纷纭复杂的文化世相 中寻求新文学得以生长的因子。这就可能使文学的含义 出现新变数。同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点,人 们常常会按这种观点去创造新文学,或者把以往的非文 学解读成文学,非经典阐述为经典。可见文学的含义总 在演变中,血药历史的和具体的对待。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 有特殊的属性,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特殊性在于,它是审 美意识形态。
1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要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首先需要了解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社会结构由两个基本层面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社会上层建设。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政治、法律制度,二是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说,对于文学 的情形归根到底要由经济基础来说明 ;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 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和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 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 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作用。
2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 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宗教意识 形态、商品意识形态。 ‘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 具体的表现中——作为哲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 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 现实地存在。” ——阿· 布罗夫:《美学:问题和争论》

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文学审美意义在现在通行,原因如下: 一,人类活动的持续发展,促进了人类符号表意能力的 发展与丰富使得文学这类专门的审美表现领域得以从一 般文化形态中独立出来。 第二,现代性在全球的扩展,推动了世界文化、学术学 科的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而在各类人类活动的合理 化分工机制中,文学被划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担 以符号形式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 文化的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 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 等体裁。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学、历史学、科学、宗教、 伦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属于文化范畴,或者 就成为非文学了。

在中国,文学最初泛指文章和博学,体现了文学的广义 的文化含义。魏晋以前,文学的文化含义居于主导位置。
文,错画也,像交文。——《说文》 文者,汇集众彩以成锦绣,汇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 ——《释名.释言》
狭义的仍没有同广义文学相区别,它们共同享有“自有艺 术”这一名称。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 义。一方面,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等一般 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另一方面,它所包含的 某种特殊审美属性也已经察觉到了,尽管到后来才被明 确地突出出来。




在西方,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中独立出来,审美的文学 观念从文化的文学观念中分离出来,大约是在18世纪完 成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无论中西文论对文学的审美属性存在如何不同的传统见 解,但毕竟都持有相近立场:文学与一般文化形态不同, 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这一点在今天的语境中早已成为 一种通行常识。
3文学的通行含义
2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可被视为一种审美形态。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 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 正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审美含义的脱颖而出,在中 国大致是魏晋时期(3世纪至6世纪),在西方是16世纪 至18世纪。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次提“诗赋欲丽”, “文以气为主” 范晔在《后汉书.文苑传》中说文学“情志既动,篇辞为 贵” 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中说:“文章者,盖情性之风 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 气韵天成;莫不禀以生灵,迁乎爱嗜。”
1文学的文化含义
2文学的审美含义
3文学的通行含义
4文学与非文学

1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 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 谓之文学。 ——章炳麟 文学研究不仅与文明史的研究密切相关,而且实际 和它就是一回事。在他们看来,只要研究的内容是印刷 或者少抄的材料,是大部分历史主要依据的材料,那么, 这种研究就是文学研究。 ——韦勒克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 识形态属性

基本概念 文学的含义 话语 话语蕴藉 文学
审美意识形态
思考问题
1文学概念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4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 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第一节文学的含义

文学审美事件与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来只是一次远离社会生活 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根到底总是与某种思想、观念、 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