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私有化动因探析_理论综述与个案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概念股私有化问题研究_基于巨人网络的案例分析_李炳燃

中国概念股私有化问题研究_基于巨人网络的案例分析_李炳燃

一、引言中国概念股(简称“中概股”)是指海外投资者因为看好中国经济成长而对所有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的称呼。

即在中国境外的证券交易所上市,但决策机构或者主营业务仍在中国大陆的公司的股票。

以2010年6月26日浑水做空东方纸业为开端,美股市场上刮起了一轮做空中国概念股的浪潮。

一些中国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造成的信任危机,再加上支付宝事件引发的VIE模式问题①,以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等宏观问题:使得海外投资者对中概股的信心严重受挫,海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频遭浑水(Muddy Waters)、香橼(Citron)、Geo Invest-ing、OLP Global等机构的大肆做空,使得许多中国概念股公司都有股价暴跌的经历,一批公司的股价跌为垃圾股。

在此背景下,在海外上市的许多中国概念股公司纷纷选择私有化退市,回购公众流通股份,其中不乏在行业内颇具名气的公司如盛大、分众传媒等,中概股的私有化成为了一种潮流。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远不如国外资本市场发达,鲜有企业从境内资本市场私有化退市的案例,因此国内对企业私有化退市的研究尚不充分,理论尚不完备,更少有学者针对在境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私有化退市进行专门研究。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对中概股私有化动因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

通过对巨人网络私有化退市案例的研究,来补充我国私有化退市理论。

希望能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二 、文献综述(一)国外文献综述美国证监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在1977 年颁布了规则 13e-3,以便对上市公司私有化退市进行规制,该规则分别从交易目的和交易可能性的角度对私有化退市行为进行界定,认为私有化交易后应该满足原来上市流通的股票交易从交易所变为场外,或者持有该上市公司股票的人数少于300人的条件,退市后不再受《证券交易法》第12(g)条和第15(d)条的管辖。

Grossman和Hart(1980)认为,私有化可以改善股权结构,集中公司股权。

解析关于上市公司私有化的问题

解析关于上市公司私有化的问题

关于上市公司私有化的问题关于上市公司私有化的问题作者环球律师事务所刘成伟前言上市公司私有化 (Privatization),是指对上市公司(目标公司)拥有控制权的股东(持股30%或以上)或其一致行动人(如其全资子公司),以终止目标公司的上市地位为目的,通过向目标公司的独立股东(控制权股东或其一致行动人以外的少数股东)进行要约收购使得目标公司的股权分布不再符合上市要求,或者通过对目标公司进行吸收合并并将目标公司注销,或者基于资本重组考虑而通过计划安排(a scheme of arrangements)注销公众股东所持股份等方式,所进行的上市公司并购活动。

就A股公司而言,该等私有化通常要受《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市公司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上市公司章程指引(2006年修订)》以及《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等法规的约束。

就H股公司而言,除了要受国内相关适用法律的约束以外,该等私有化还要受《公司条例》、香港证监会《公司收购、合并及股份购回守则》以及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规则》或《创业板上市规则》等相关条款的规管。

如果目标公司已发行美国存托证(ADR),则尚需受美国法律的管辖。

例如,中石油(0857.HK)对吉林化工(0368.HK)的私有化过程中,就涉及到吉林化工发行的A股、H股以及ADR,因此要受三地的法律约束及监管。

通过附先决条件的要约收购实现私有化控制权股东或其一致行动人(以下统称收购人或要约人),可以通过向目标公司的全体独立股东发出收购要约,将上市公司私有化。

鉴于该等要约是以终止目标公司的上市地位为目的,因此通常附有一个重要的生效要件:于要约到期日,未登记预受要约的独立股东所持公司股票量低于上市标准所要求的最低公众持股量。

关于最低公众持股量,《证券法》第50条的要求为: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百分之十以上。

上市公司私有化行为背后的回购股票动机探讨

上市公司私有化行为背后的回购股票动机探讨

上市公司私有化行为背后的回购股票动机探讨【摘要】近年来在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掀起了“私有化”浪潮,文章针对其中较为典型的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近期的股票回购事件,基于信号假说、收购防御假说、杠杆假说、过余资本假说以及管理层激励假说进行了回购动机验证。

结果发现阿里巴巴的动机可由管理层激励得以较充分的解释,其管理层直接补偿的数额巨大,并观察到它回购政策的长期性。

这一探讨对理解当下我国上市公司“私有化”行为的股票回购动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私有化;股票回购动机;管理层激励一、问题的提出2012年2月21日阿里巴巴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后简称:阿里巴巴)发布联合公告,建议以协议安排的方式回购私有化并建议撤销上市地位。

这是继开创我国以退市为回购目的的中石油回购行动后又一波谋求私有化的事件,信息一经公布便引起各方关注。

一方面,股票回购的资本运作从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纵深发展,这确实反映出我国资本市场正逐步发展、日趋成熟;另一方面,两事件有着不同的背景,阿里巴巴回购事件可以视作近年我国在外上市企业私有化浪潮的缩影。

上市公司给出的私有化理由大致可归纳为四点:繁重的公共监管制约公司战略调整、持续的低迷股价减少股东财富、退化的融资功能限制业务增速以及高昂的上市成本约束管理激励。

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创始人统一所有权与经营权、有效降低代理成本,以图“松绑”企业,释放其竞争力,追逐效率。

社会公众普遍对股票回购私有化的动机有所疑虑,从经济人假说和成本效益原则考虑,“私有化”适应战略调整口号下的阿里巴巴股票回购事件可能包含着要约人动机,而这个动机是有考虑弥补私有化不确定性和高成本的缺陷,很可能股票回购的资本运作布局存在长期性,甚至可能带有“利己”追求。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阿里巴巴进行股票回购动机假说的验证,对上市公司私有化行为背后的回购动机进行探讨。

二、案例介绍(一)公司概况阿里巴巴为全球领先的小企业电子商务公司,也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旗舰业务。

上市公司私有化动因探究

上市公司私有化动因探究

上市公司私有化动因探究作者:岳琴潘德男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01期摘要:近年来,在证券市场尤其是海外证券市场上掀起一股“私有化”浪潮,很多知名企业选择了私有化这条路。

针对这一现象,从上市公司私有化定义、上市公司私有化现状和上市公司私有化方式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并借助典型的上市公司私有化案例进行动因探究,动因主要包括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资产保值、战略调整及避免股改对价等。

关键词:上市公司;私有化;动因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075-02中国证券市场实行严格的审批制,上市公司这一壳资源显得异常珍贵;而这一壳资源在国内浓重的非理性投资催化下,更是膨胀为一大批高估值的上市公司。

当国内企业通过剥离资产或借壳上市千军万马挤过A股独木桥时,却有以阿里巴巴、盛大网络为代表的海外上市公司们选择了主动私有化退市的道路。

2012年2月6日,小肥羊从港交所退市;2月15日,盛大在纳斯达克退市;6月20日,阿里巴巴正式从港交所退市。

上市公司私有化在发达的资本市场已经是常见的资本运作手段,但这一手段在尚在发展的国内资本市场应用还不多。

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可以预期上市公司私有化的案例会越来越多。

因此研究上市公司私有化的动因对规范上市公司私有化行为和促进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上市公司私有化概念及方式上市公司私有化,是资本市场特殊的并购操作,其目标是令被收购的上市公司除牌,由公众公司变为私人公司。

通俗来说,就是控股股东把小股东手里的股份全部买回来,扩大已有份额,最终使这家公司退市。

目前世界上通行的上市公司私有化方式主要有要约收购和吸收合并两种。

1.要约收购。

控制权股东或其一致行动人可以通过向目标公司的全体独立股东发出收购要约来实现上市公司私有化。

鉴于该类要约是以终止目标公司的上市地位为目的,因此通常附有一个重要的生效要件:于要约到期日,未登记预受要约的独立股东所持公司股票量低于上市标准所要求的最低公众持股量。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 关键词】 控制权私利 控股股 东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议
企业的品牌 . 由此 必 须 支 付 给母 公 司极 大 的 品 牌 费 。 于 无 形资 产 的 由


引言
在股 权 分 散 的情 况 下 , 定 的股 权 集 中是 优 化 公 司 治 理 的有 效 因 一
估 价 困难 , 得 这也 成 为控 股 公 司 从 上 市公 司转 移 利 润 的 一 个 重 要 手 使
产 和 收益 转 移 到 自 己 的企 业 中 。 取 私人 利 益 , 而损 害 中 小 股东 利 谋 从
益。
股 东 的利 益 , 就产 生 了控 制 权 私利 现 象 。 这
二 、 制权 私 利 的原 因 分 析 控
控 制 权 私 利产 生 的原 因 有很 多 , 文 主 要 选 取 了 几 个 主 要 方 面进 本 行剖析。
数 企 业 中 。 要 的 代理 问题 已经 由管 理 者 对 股 东 的代 理 转 变 为 控 股 股 主 东 对 小 股 东 的代 理 。 Cases 0 2也 指 出, 股股 东 掠 夺 小 股 东 已 是 lesn( 0 ) 2 控
理 性 人 都 设 法 追 求 既 定 成 本 下 收 入 最 大 化 或 既 定 收 人 下 成 本 最 小 化 , 股股 东 花 费 成 本 提 高公 司 绩 效 , 却 没 有 得 到相 应 回报 , 显 控 但 这 然 是 不合 逻 辑 的 。 正是 由于 控 股 股 东 没 有 从 上 市 公 司 获得 合 理 收 益 , 所 以为 了谋 求 最 大 回报 . 股 股 东会 倾 向 于 利 用 手 中 的 控 制 权 , 过 控 通
经济论坛
我 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 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私有化动因分析

上市公司私有化动因分析

上市公司私有化动因分析摘要:上市公司私有化即控股股东采取股权收购等方式取得中小股东股权,使得公司股权过于集中、无法维系上市标准而自动退市的交易方式。

上市公司私有化的关键原因在于控股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考量,而这一考量在实践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分析上市公司私有化的动因,有助于了解如何设立更合理的规定使得交易更加公平、合理。

关键词:私有化;代理成本;控股股东2005年中石油采用股权收购的方式私有化旗下上市公司,使其子公司的股权集中,股权结构不再符合上市交易的标准而退市。

”上市公司私有化”第一次出现在我国资本市场中。

2011年这一名词因中概股纷纷退出美国资本市场再次引发热议。

截至2013年4月,38家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已经完成私有化交易[1]。

上市公司有着非上市公司所不具备的很多优势,为何控股股东却愿意支付高昂的溢价私有化?这一意图又是出于怎样的利益最大化的考量?luc renneboog等人以1997年至2003年英国资本市场上的私有化交易为蓝本研究为何上市公众公司选择转变为私人公司。

研究发现,减少税负、减少代理成本、财富转移、交易成本减少、公司价值被低估等是公众公司私有化的主要动因。

[2]一、税收利益假设私有化交易中多靠外部融资获得股权收购的资本,交易后,这笔债务由被私有化的公司承担或者以被私有化的公司的某些资产予以出售来偿付。

大多数私有化都伴随着公司资本杠杆率的显著增加,被私有化之后公司的利息支出也大幅增加,而负债利息可以扣减公司当期的应纳税额,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节税利益。

此外交易导致的资产账面价值增加,导致了计提折旧的资产原值提高,每期提取的折旧也相应的增加了,同样减少了纳税支出。

[3]在此假设下,税负压力较大的公司能够从私有化交易中获利,因为交易借贷的大量资金产生了显著的税收挡避效果,从而增加了资本结构重组的企业的价值。

因此,税收利益假设成立的基础是私有化的公司承受了较高的税收,同时私有化交易前的杠杆率较低。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作者:洪菲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0年第05期[摘要]近年来,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害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控制权私利产生的原因,认为上市公司部分改制的特性,以及由此形成的二元股权结构是控制权私利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对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缺乏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控制权私利控股股东原因分析对策建议一、引言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一定的股权集中是优化公司治理的有效因素。

一方面,控股股东的存在有利于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大,监督收益远远大于监督成本,更易采取有效手段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在“同股同权”的表决机制下,持股比例高表示较高的表决权,当企业经营不善时,大股东拥有足够多的投票权来更换管理者,迫使企业管理人员努力提升公司价值。

但是,股权集中在给公司治理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严重问题: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代理。

Shleifer和Vishny(1997)认为,股权高度集中会导致控股股东侵害小股东,La Porta(1999)也认为,在世界多数企业中,主要的代理问题已经由管理者对股东的代理转变为控股股东对小股东的代理。

Claessens(2002)也指出,控股股东掠夺小股东已是严重的代理问题。

Jonson (2002)指出,股权集中会导致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严重的代理问题,大股东常常利用控制地位,将上市公司的资产和收益转移到自己的企业中,谋取私人利益,从而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二、控制权私利的原因分析控制权私利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本文主要选取了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剖析。

1、上市公司的特性我国上市公司有相当比重是由国有企业部分改制而来,国企改制上市主要将原有公司的优良资产分离出来包装上市,如济南轻骑集团发起设立济南轻骑股份公司的核心资产就是三个摩托车生产车间,而原有的企业变成企业集团,并对上市公司进行控股。

【推荐下载】上市公司私有化动因的理论

【推荐下载】上市公司私有化动因的理论

[键入文字]上市公司私有化动因的理论实践中,私有化并购获得成功的关键首先在于目标公司的股东往往会得到可观的溢价,因而愿意出售手中的股票。

上市公司私有化动因是什么呢? 上市公司私有化动因的理论 (一)代理成本理论 伯利和米恩斯(1932)的研究揭示了现代公司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的事实。

作为股东代理人的经营者可能偏离作为所有者的股东的目标,这就产生了公司的代理成本。

詹森和默克林(1976)进一步阐释了代理成本和公司资本结构的相关性。

经营者可以从公司利润中获取个人报酬。

当经营者同时也是公司剩余索取权的唯一享有者时。

他会充分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决定其获取报酬的最佳比例。

一旦经营者将公司的部分剩余索取权转让.经营者获取个人报酬的边际成本由外部股东分担,其个人承担的份额相应下降,因而经营者将索取更多的个人收益,包括货币和非货币报酬,这不仅会排挤外部股东的收益,同时也将降低公司的整体价值。

不论是由大股东主导还是由管理层发起。

私有化交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所有权和控制权再结合。

从而有效地解决代理成本的问题。

 学者们还指出私有化带来的公司自由现金流量减少也会产生降低代理成本的效应。

詹森(1989,1997)发现为了摆脱资本市场的约束。

公司经营过程中经理们有积累和支配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的偏好。

这些自由现金流超过了公司正常投资和发展所需。

不能用于有价值项目的投资。

巨额自由现金流的存在使得公司资源大量浪费。

降低了公司的价值。

在私有化过程中将通过杠杆收购(LBO)大量举债,可以迫使这些现金流被用于偿还债务,减少管理者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分配权,从而降低自由现金流量引致的代理成本。

[1l有学1。

国有企业改革与私有化研究

国有企业改革与私有化研究

国有企业改革与私有化研究国有企业与私有化是一个在很多国家长期存在和发展的领域,对于经济体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深入研究国有企业与私有化的概念、动因、手段、作用和挑战,以期提供对该领域的较深入的认识。

一、概念国有企业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国有企业进行,以提高其运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并提高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项重要经济。

而私有化是指将国有资本转变为私人资本,国有企业逐步变为私营企业,以市场经济为导向。

二、动因1.经济增长:私有化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市场竞争,促进经济增长。

2.改善企业效率: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职工持股、引入外部投资等方式,提高企业效率和产业竞争力。

3.资本市场发展:私有化有助于发展资本市场,吸引外国投资和跨国公司进入国内市场。

4.防止腐败:私有化有助于减少腐败现象,提高企业治理和透明度。

三、手段1.股份制:通过发行股票、引入股东等方式,将国有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

2.职工持股:通过让职工持有部分企业股份,提高其积极性和企业治理。

3.引入外部投资:通过引入国内外的私人投资,增加企业资金,并提高经营水平和竞争力。

4.拍卖、竞标等方式:通过拍卖、竞标等方式,将国有企业卖给最适合管理的私人企业。

四、作用1.提高经济效益:私有化有助于提高企业效率和利润率,并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2.优化资源配置:私有化能够促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合理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提高企业治理:私有化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减少腐败和浪费。

4.加强市场竞争:私有化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五、挑战1.资产流失:私有化可能导致国有企业的重要资产流失,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和就业问题。

2.稳定就业:私有化可能导致企业重组和裁员,对社会稳定和就业造成影响。

3.企业治理:私有化后的企业可能面临负责股东和利益相关方的问题,需要建立有效的企业治理机制。

4.社会公平:私有化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加剧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

上市公司私有化

上市公司私有化

上市公司私有化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公司战略的调整,上市公司私有化成为了一个常见的现象。

私有化指的是上市公司将自己的股权重新收回,摘牌退市,成为非公开所有制企业。

私有化的背后往往有着各种不同的原因和动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上市公司私有化的利弊以及影响。

一、上市公司私有化的原因1.1管理层控制权的回归上市公司私有化通常是由原始创始人或者公司管理层提出的。

管理层往往希望通过私有化手段,将公司股权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获得更多的控制权和收益。

对于管理层来说,私有化可以减少受到股东和市场的干涉,更加自由地制定公司战略和经营决策。

1.2提升企业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有些上市公司认为,私有化可以提升企业的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一些公司认为,上市后业绩表现不理想,股价低迷,而私有化可以帮助公司迅速反应市场变化,从而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通过私有化,公司可以更便捷地采取调整战略、改善财务状况等措施,以迅速恢复和提升企业价值。

1.3避免上市公司的监管压力和成本上市公司需要遵守各种证券市场的监管规定,同时需要承担披露信息以及定期财务报告等方面的义务。

这些监管压力和成本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可能是沉重的负担。

而私有化可以让企业免除这些监管压力和义务,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二、上市公司私有化的利弊分析2.1利益冲突与股东权益受损上市公司私有化带来了一些利益冲突问题。

在私有化过程中,原始股东或者管理层通常可以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收回公司的股权,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而一般小股东则可能会面临股权被剥夺的风险,股东的权益会受到损害。

2.2信息不对称和操纵市场一些投资者担心上市公司私有化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操纵市场的行为。

在私有化之前,管理层通常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更有了解和掌握,而小股东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无法充分了解公司的价值和潜力,从而可能导致被不公平对待。

2.3市场影响和社会责任上市公司是一个对外开放的经济实体,它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同时影响着市场的稳定与发展。

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研究_动机与经济后果

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研究_动机与经济后果

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研究:动机与经济后果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研究:动机与经济后果引言中概股是指在中国之外的交易所上市的中国企业股票。

近年来,私有化成为中概股公司的重要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对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的动机和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私有化动机1.1 获取更高的估值与融资渠道中概股私有化最常见的动机之一是获取更高的估值和更灵活的融资渠道。

在中国的上市制度和投资者参与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许多中概股公司希望回归A股市场,以获得更高的估值和更丰富的融资机会。

私有化是回归A股市场的一种有效途径。

1.2 回归国内市场以提高治理效率一些中概股公司由于在海外上市,面临着监管环境不同、信息披露要求严苛等问题,导致治理效率低下。

将公司私有化回国内市场,可以更好地适应国内的治理要求和环境,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1.3 避免政治风险与不确定性中概股公司在海外上市时,面临着来自政治风险、外汇风险、国际局势动荡等因素的不确定性。

一些中概股公司选择私有化回国内市场,以避免这些政治不确定性和风险,确保公司的稳定与发展。

二、私有化的经济后果2.1 估值变化与上市公司的发展空间中概股私有化往往会带来估值的变化。

首先,在私有化完成之前,中概股的股价通常会受到私有化预期的驱动而上涨。

其次,在私有化完成后,公司回归国内市场,预计会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带来更高的估值。

2.2 市场流动性与股东结构中概股私有化对于公司的股东结构和市场流动性也会产生影响。

私有化通常会导致公司的股东结构发生变化,原来的公众股东可能会退出,上市公司的股东数量可能减少。

此外,私有化也会影响股票的流动性和交易活跃度。

2.3 改善公司治理与运营效率回归国内市场的中概股公司通常需要符合中国的公司治理要求。

这对于中概股公司来说,是一个机会来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公司可能需要进行内部改革,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加强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工作,以符合中国市场的要求。

《2024年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研究_动机与经济后果》范文

《2024年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研究_动机与经济后果》范文

《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研究_动机与经济后果》篇一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研究_动机与经济后果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研究:动机与经济后果一、引言近年来,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现象逐渐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私有化是指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通过回购其发行的股票,使公司从公众公司转变为私人公司。

本文旨在探讨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的动机及经济后果,分析其背后的动因及可能对公司、股东及市场带来的影响。

二、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的动机1. 应对市场波动:中概股公司在海外上市后,往往面临较大的市场波动和监管压力。

私有化可以避免股价大幅波动,为管理层和股东提供更稳定的经营环境。

2. 提升公司治理效率:私有化后,公司可以更加灵活地调整战略方向和业务布局,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和决策效率。

3. 回归国内市场:部分中概股公司希望通过私有化回归国内市场,以更好地适应国内政策和市场需求,同时为股东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

三、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的经济后果1. 对股东的影响:私有化对股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私有化可以避免股价大幅波动,为股东提供更稳定的回报。

另一方面,私有化可能导致部分股东的股权价值下降,因为回购价格往往低于市场价格。

2. 对公司的影响:私有化后,公司可以更加灵活地调整战略方向和业务布局,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和决策效率。

同时,私有化也有助于公司更好地适应国内政策和市场需求,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然而,私有化也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如资金压力、管理难度等。

3. 对市场的影响:中概股公司私有化对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私有化可能导致相关股票的流动性下降,影响市场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部分投资者可能因为对公司的看好而选择继续持有股份,这将导致市场的长期观察与期待产生一定波动。

此外,由于资金回笼,可流向国内资本市场也更加具有保障,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资本运作的灵活度与多元化。

四、应对策略及建议1. 对于公司:首先应充分考虑私有化的动机与后果,审慎评估自身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

某公司重组私有化案例剖析

某公司重组私有化案例剖析

某公司重组私有化案例剖析私有化是指将国有企业转变为私营企业的一种行为,通常伴随着多个步骤和程序。

本文将通过一个公司重组私有化案例对私有化过程进行剖析。

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从事银行业务和金融投资。

然而,由于经营问题和市场竞争压力,该公司开始考虑进行重组私有化,以提高竞争力和效益。

首先,A公司进行战略规划和内部分析。

公司领导层进行了深入的评估和思考,确定了公司目前的困境和面临的挑战。

他们发现,公司内部决策缓慢,效率低下,员工士气低落。

此外,由于受到监管限制,公司无法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他们认识到,需要改变公司的经营模式和制度,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接下来,A公司进行了对外寻找合适的私有化伙伴。

他们与多家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进行了接触和洽谈,最终选择了一家具有丰富金融行业经验和资源的私营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这家企业将提供资金和管理资源,以帮助A公司进行重组和发展。

然后,A公司启动了股权转让和结构调整的程序。

他们通过公开招股和交易市场,将一部分公司股份出售给私有化伙伴和其他投资者。

同时,他们对公司内部结构和职能进行调整,提高决策效率和市场敏捷性。

另外,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A公司还提出了一份详细的私有化计划和发展规划,详细阐述了公司未来的战略和目标。

在私有化过程中,A公司还需要关注股东利益和员工福利保障。

他们与员工进行了广泛的沟通和协商,确保员工权益得到保护。

同时,他们制定了合理的股权激励计划,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员工。

对于退休和离职员工,公司还提供了相应的福利和补偿安排,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最后,A公司完成了私有化并进行了战略整合。

通过私有化的步骤和程序,该公司成功地吸引了大量资金和资源,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和效益。

新的私营企业合作伙伴将带来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帮助A公司实现转型升级。

以上是公司重组私有化的案例剖析。

这个案例反映了一个公司在面临困境时进行重组私有化的全过程。

中概股私有化回归的动因及效应研究

中概股私有化回归的动因及效应研究

中概股私有化回归的动因及效应探究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概股私有化回归的动因及效应探究中概股私有化回归的动因及效应探究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公司在海外上市,并融资了大量的资金。

《2024年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研究_动机与经济后果》范文

《2024年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研究_动机与经济后果》范文

《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研究_动机与经济后果》篇一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研究_动机与经济后果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研究:动机与经济后果一、引言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中概股公司私有化已成为一种越来越常见的现象。

中概股公司,即在中国境内注册并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其私有化行为涉及复杂的金融操作和各种经济因素。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的动机及其带来的经济后果。

二、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的动机1. 提升决策效率私有化后的中概股公司可以减少公开市场的信息披露压力,提高决策效率。

这有助于公司更好地把握战略方向,更快地做出重要决策。

2. 降低资本成本在市场环境不利时,私有化可以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

通过从公开市场退出,公司可以避免因股价波动而产生的额外成本。

3. 估值问题由于中概股公司在海外上市,其估值可能受到国内外市场差异、投资者认知度等因素的影响。

私有化可以为公司提供一个重新估值的机会,以更好地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

4. 应对监管压力一些中概股公司可能面临来自海外市场的监管压力和审查,这可能影响公司的运营和股价。

私有化可以为公司提供一个规避监管审查的途径。

三、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的经济后果1. 对股东的影响私有化对股东的影响是显著的。

一方面,私有化可能为股东带来更高的回报,因为公司可以在未来以更高的价格进行二次上市或出售给其他投资者。

另一方面,私有化也可能导致股东的权益受到损害,例如在交易过程中出现信息不对称或价格操纵等问题。

2. 对公司运营的影响私有化后,中概股公司的运营策略和业务方向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由于无需向公众投资者报告详细的财务数据和信息披露,公司可以更加灵活地调整战略和业务方向。

然而,这也可能增加公司的管理难度和风险。

因此,在决定私有化时,公司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和市场需求。

3. 对市场的影响中概股公司的私有化也会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首先,私有化会导致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化,这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市场情绪。

其次,中概股公司在海外市场的退市也可能对全球资本市场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在投资者对中概股的信心下降时。

上市公司私有化

上市公司私有化

上市公司私有化上市公司私有化是指将原本上市的公司通过股权转让或收购等方式,转变为非上市状态,成为私有公司的过程。

上市公司私有化一般是由于一系列原因导致的,包括公司业绩下滑、管理困难、公司治理问题等。

本文将从上市公司私有化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上市公司私有化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外两个方面。

外部原因主要包括市场环境变化和投资者需求的变化。

市场环境变化是指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景气度下降,导致公司业绩下滑,股价大幅度走低等。

这些因素使得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远低于其真实价值,私有化成为一种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投资者需求的变化是指投资者更偏好非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可以避免披露财务信息,降低成本和风险,更容易实现短期利益。

内部原因主要包括公司业绩下滑、管理困难和公司治理问题。

公司业绩下滑是上市公司私有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业绩下滑导致股价走低,股东利益受到损害。

此时,私有化可以通过重新整合资本结构和管理团队,提高公司业绩,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管理困难是指公司管理层对于上市公司的要求和监管增加,导致公司管理困难。

私有化可以摆脱上市公司的束缚,更容易实施灵活的管理方式。

公司治理问题主要是指公司决策机制和内部控制存在弊端,影响了公司的长期发展。

私有化可以通过重新组建管理团队和公司架构,改善公司治理问题,提高公司竞争力。

其次,上市公司私有化的过程一般包括投资者收购和退市两个阶段。

投资者收购阶段是指投资者通过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逐步提高持股比例,掌握公司的控制权。

在此过程中,投资者通常会收购部分大股东的股权,以获取公司控制权。

退市阶段是指上市公司退出证券市场,不再在公开市场交易。

退市方式一般有回购、合并、借壳等。

公司回购是指上市公司以回购股票的方式种植股票交易,最终收回所有股票,实现私有化。

合并是指上市公司和另一家公司通过合并的方式,成为一家非上市公司。

借壳是指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一家已经非上市的公司,取得其非上市公司的地位。

关于关于上市公司私有化的问题

关于关于上市公司私有化的问题

关于关于上市公司私有化的问题关于上市公司私有化的问题1. 什么是上市公司私有化?上市公司私有化是指将原本在公开市场上交易的上市公司股份全部或部分从公开市场回收,转为由非公众股东持有的非上市公司。

私有化通常通过股权交易或者收购来完成,以便将上市公司变为非上市公司。

2. 上市公司私有化的原因2.1 管理层提高股东价值上市公司私有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管理层认为私有化可以提高公司的股东价值。

在上市公司时,管理层需要考虑公司的短期业绩和市场反应,而在私有化后,管理层可以更加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采取更灵活的经营策略,提升公司的盈利水平,从而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2.2 排除负面因素一些上市公司私有化的原因是为了排除负面因素。

例如,公司可能面临财务困境、管理不善、战略调整等问题,私有化可以将这些问题解决在内部,避免公开市场的负面影响。

此外,上市公司私有化还可以避免股东激进主义的干扰,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2.3 降低监管压力上市公司需要遵守较为繁杂的监管规定和披露要求,而私有化后的公司可以减少一部分监管压力,降低公司运作的复杂性和成本。

这对于一些重视效率和灵活性的公司来说是一个吸引的因素。

3. 上市公司私有化的利弊3.1 利益冲突上市公司私有化可能涉及到多方利益冲突。

在私有化过程中,管理层通常会参与,他们会受益于私有化成功后的股权收益,但也可能与其他股东之间产生利益冲突。

此外,私有化过程中的股权交易往往会在某些股东之间引发争议,可能导致法律纠纷和社会负面影响。

3.2 缺乏透明度上市公司受到法律、监管和市场的监督和约束,需要进行定期披露和公告,以保持透明度。

但私有化后的公司不再受到同样的监督和约束,信息披露可能不够透明,导致缺乏投资者信任,进而影响公司的融资能力和声誉。

3.3 可能损害中小股东权益上市公司私有化对于中小股东可能存在一定风险。

管理层往往会考虑到私有化后的股东集中度,对于小股东来说,可能会面临股权流通性下降、股东权益稀释等问题,导致投资价值下降。

中国民营企业集团化运作动因_基于海航集团的案例研究_李俊汗

中国民营企业集团化运作动因_基于海航集团的案例研究_李俊汗

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 管理纵横 |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37中国民营企业集团化运作动因李俊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3摘要: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对海航集团的集团化运作动因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发现,拓展融资能力、行业机会诱惑、构建政治联系三个因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海航集团的一系列集团化运作行为。

本文认为,集团化运作在中国特定的转轨经济背景下是海航集团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方式,有一定合理性,但此种发展模式也蕴含一定风险。

关键词:集团化运作;融资能力;行业机会;政治联系一、引言企业集团是一种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目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兼并收购,形成交叉持股和金字塔控股的集团化运作是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实现快速扩张时所采用的重要发展模式。

虽然国际企业界“归核化”成为主流,国内也出现了如德隆,三九这样集团化运作的失败典型。

但集团化运作仍然很普遍,那么在中国推动民营企业集团化运作的动因是什么呢?本文以海航的集团化运作为例进行了研究。

二、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Khanna and Palepu(1997,1999),Ghemawat and Khanna(1998)提出转型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可以通过集团化运作涉足多个行业,降低集团现金流的波动性从而增强了整个集团的融资能力。

Khanna and Palepu(2000),Molen and Gangopadhyay(2003)均认为新兴市场国家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集团内部市场融资体系来代替外部市场融资。

国内研究来看,邵军、刘志远(2006)研究了企业通过集团化运作缓解外部融资约束的机制。

新兴国家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一方面某些管制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某些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诞生了新的行业。

民营企业在原有行业充分竞争的情况下行业利润率必然走低,为了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行业机会诱惑成为推动民营企业集团化运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2024年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研究_动机与经济后果》范文

《2024年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研究_动机与经济后果》范文

《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研究_动机与经济后果》篇一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研究_动机与经济后果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研究:动机与经济后果一、引言近年来,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现象逐渐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私有化是指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通过回购股份或与其他公司合并,将其股份在交易所撤离,由公众公司转变为非公众公司的过程。

本文将围绕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的动机和经济后果展开深入研究,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的动机1. 优化治理结构:一些中概股公司选择私有化,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减少因公开市场压力带来的短期决策和避免短视行为。

通过私有化,公司可以更好地关注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管理层和股东的沟通与协作。

2. 抵御双重审计:对于中概股公司而言,遵守不同国家的财务报告准则和双重审计制度会带来较大的压力和成本。

私有化后,公司可以免于接受这种严格的监管和审计制度,从而降低财务压力和运营成本。

3. 市值管理需求:某些中概股公司的市值在海外市场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影响了股东利益。

私有化有助于优化公司估值体系,避免市值过低引发的投资决策风险,更好地维护股东权益。

三、经济后果分析1. 对股价影响:中概股公司私有化决策公告后,短期内对股价的影响往往表现为上涨趋势。

这是因为市场对私有化预期较为乐观,认为私有化有助于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财务状况。

然而,长期来看,股价表现还需关注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和未来发展策略。

2. 对融资影响:私有化后,中概股公司将失去在公开市场的融资渠道。

然而,对于部分需要降低债务、调整资本结构或寻求其他融资方式的公司而言,这并不一定是不利因素。

相反,公司可以通过与银行、私募股权等机构合作,寻求其他更为灵活的融资方式。

3. 对国际资本市场影响:中概股公司私有化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一方面,私有化可能导致部分投资者对中概股的投资信心下降,影响国际资本市场的投资氛围;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中概股公司而言,其私有化可能影响相关行业的竞争格局和产业链布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2-22作者简介:包振宇(1979-),男,法学硕士,扬州大学法学院教师。

摘要:近年来,上市公司私有化退市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一股潮流。

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降低代理成本、转移财富、重估公司价值、防范收购、节省税收和规避管制是上市公司私有化的主要动因。

为检验这些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本文采取了诊所方法,对我国A股市场2006年发生的四起私有化案例进行个案分析,结果表明西方经典理论对我国实践有一定的解释力,同时我国公司私有化也存在自己的特点。

关键词:上市公司;私有化;动因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6-0032-052008年第6期总第235期HAINANFINANCENO.6,2008SerialNo.235我国上市公司私有化动因探析:理论综述与个案研究一、引言上市公司私有化(PublictoPrivateTransactions)是指以终止目标公司的上市交易地位为目的而进行的并购活动。

上市公司私有化对于我国证券市场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但在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通过私有化交易主动退市却并不罕见。

继20世纪80年代欧美等国出现了公司私有化第一次高潮以来,经历了20世纪末的短暂沉寂,近年来私有化退市的浪潮又在全球范围内再次涌现。

在1998-2002年的五年中,美国公司私有化交易数量每年都超过七十宗,年均交易金额超过一百亿美元。

同期英国和欧洲大陆国家的私有化交易无论是数量还是金额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03年1月至6月间,在仅有17家新公司上市的同时,香港联交所将11笔上市公司私有化交易列入议程。

而2005年底以来,中石油、中石化、中铝系、中粮集团等已经实施和正在蕴量中的私有化交易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一大热点。

一般认为,上市公司具有非公众持股公司不可比拟的优势;上市公司可以从公开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其股权更具流通性;完善的市场监管制度可以改进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上市带来的媒体曝光率可以增加公司品牌的市场价值。

对于创业者和拥有期权的管理人员而言,上市意味着财富梦想可以在一夜间实现。

因此,挂牌上市是大多数公司的发展目标。

在我国由于对公司上市的标准要求十分严格,使得上市公司资格本身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壳”资源。

就在众多公司对此资源望眼欲穿,求之不得之际,为何却有一些上市公司反道而行纷纷退市呢?本文在综合西方学者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私有化的实例探析其中的动因①。

二、上市公司私有化动因的理论回顾与评论实践中,私有化并购获得成功的关键首先在于目标公司的股东往往会得到可观的溢价,因而愿意出售手中的股票。

1997年到2003年间英国共发生117宗上市公司私有化交易。

这些交易中目标公司股东平均获得超过私有化前股票市场价格40%的溢价。

(Renneboogetal.,2005)2006年4月我国A股市场中石化将四家上市公司私有化,收购价均比前一个月平均收盘价溢价18%以上。

私有化的发起人当然不会白白支付如此高昂的成本。

这意味着发起人通过私有化最终获得的收益应当远远超包振宇(扬州大学法学院,江苏扬州225009)①由于上市公司私有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并购交易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目前国内尚未见专门的研究成果。

因此本文的研究将主要围绕西方私有化理论展开。

当然,国内学者对于公司并购的动机和绩效的实证研究,如张新(2003)、王苏生(2002)、冯根福和吴林江(2001)等,对私有化案例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过收购股票的溢价②。

私有化过程何以能够带来如此巨额的收益?西方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

本文在Renneboog、Simons(2005)和詹森(Jensen,1989,1997)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这些理论归结为六大方面。

(一)代理成本理论伯利和米恩斯(1932)的研究揭示了现代公司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的事实。

作为股东代理人的经营者可能偏离作为所有者的股东的目标,这就产生了公司的代理成本。

詹森和默克林(1976)进一步阐释了代理成本和公司资本结构的相关性。

经营者可以从公司利润中获取个人报酬。

当经营者同时也是公司剩余索取权的唯一享有者时,他会充分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决定其获取报酬的最佳比例。

一旦经营者将公司的部分剩余索取权转让,经营者获取个人报酬的边际成本由外部股东分担,其个人承担的份额相应下降,因而经营者将索取更多的个人收益,包括货币和非货币报酬,这不仅会排挤外部股东的收益,同时也将降低公司的整体价值。

不论是由大股东主导还是由管理层发起,私有化交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所有权和控制权再结合,从而有效地解决代理成本的问题。

学者们还指出私有化带来的公司自由现金流量减少也会产生降低代理成本的效应。

詹森(1989,1997)发现为了摆脱资本市场的约束,公司经营过程中经理们有积累和支配自由现金流(FreeCashFlow)的偏好,这些自由现金流超过了公司正常投资和发展所需,不能用于有价值项目的投资。

巨额自由现金流的存在使得公司资源大量浪费,降低了公司的价值。

在私有化过程中将通过杠杆收购(LBO)大量举债,可以迫使这些现金流被用于偿还债务,减少管理者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分配权,从而降低自由现金流量引致的代理成本。

[1]有学者发现负债增加还可以带来“大棒效应”(Lowenstein,1985)。

因为公司负债比例越高,破产风险越大,如果管理者不认真勤奋地工作,将会面临很大的失业风险。

[2]还有学者发现私有化可以解决公司治理中的“搭便车”难题。

在股权分散的公司,对管理层的监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公共产品。

积极监督的股东付出了很高的成本,而其它股东却可以坐享收益。

这种“搭便车”效应的存在会影响股东监督管理层的意愿,从而导致代理成本问题进一步恶化(Shleifer&Vishny,1986)。

私有化交易的结果往往是公司的股权集中在管理层(通过MBO)或者少数大股东手中。

这些私有化的发起者通常拥有公司较为全面和准确的信息,有动力也有能力对新的管理层进行有效地监督,从而增加公司的价值。

(二)财富转移理论对上市公司私有化收益的另一种理论认为:私有化交易会导致财富从其他利益相关方(包括债权人、优先股股东、雇员以及政府)向股东转移。

如Lowenstein(1985)认为私有化中的税收利益实际上就是政府和公众给以退市公司的补贴。

而Shleifer和Summers(1988)则指出私有化退市后经常发生的裁员和降薪会使财富从雇员转移至股东。

更多的研究集中在私有化对债权人和优先股股东的财富转移效应。

Renneboog和Simons(2005)总结了公司收益从债权人(或优先股股东)向股东转移的主要机制(1)投资高风险项目;(2)增加股息的分配;(3)发行新的同等位次或优先清偿的债券。

[3]特别是第三种机制对于原债券持有人利益影响最大。

因为在通过杠杆收购的私有化过程中,公司往往会发行大量的新债券,由于债务增加带来公司清偿能力相对下降,原债券所有人承担的风险随之增大,债券的市场价格相应下降。

很多学者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推测。

因而,上市公司私有化收益的一部分被认为是从私有化前公司发行的债券和优先股价值的减少转移而来。

(三)价值重估理论很多学者认为上述财富转移效应同样存在于发起私有化的大股东或管理层和公司原有外部股东之间。

公司的价值并不局限于其拥有的有形资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用现有资产盈利的能力。

而对公司盈利前景的信息分布是不对称的。

发起私有化的大股东或管理层掌握更多的信息,而且比外部持股者更了解公司的价值,可以用低于公司实际价值的价格完成收购。

Lowenstein(1985)对MBO的研究表明发起私有化的管理层常常会利用会计和财务技巧故意压低私有化前的股票价格获得超额收益。

另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詹森(1989,1997)承认在私有化过程中内部股东和管理层存在道德风险。

他认为通过法律规定的信息披露可以抵消外部股东的信息劣势,但即便如此,公司的价值仍然会被低估。

这是因为:(1)价值偏好差异。

公众持股者通常注重短期收益,对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缺乏投资兴趣,因而导致这些企②也有实证研究表明存在目标企业股东从私有化收购中收益但收购方股东遭受损失的情形。

有学者(Roll,1986)据此提出了自大假设(HubrisHypothesis),认为这是由于收购管理者过于骄傲,在评估并购机会时犯了过分乐观的错误。

2008年第6期资本市场业价值被低估。

不仅如此,公众股东的这种价值偏好会迫使管理层偏向于短视而忽略公司的长期战略,最终影响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实现。

(2)代理成本问题。

对管理层的激励不足和失当,导致公司的潜在价值无法实现。

这些被低估的价值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通过私有化交易,外部股东可以通过取得股权溢价在短期内得到丰厚的回报,而私有化发起人则从公司未来成长中获得收益。

同时,如上文所述私有化可以改善代理成本问题,增加对管理层的正确激励,从而更有效地配置公司现有资源,促进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因此,私有化并非简单的价值存量的重新分配,而是价值重估和实现的增值过程。

(四)节税效应理论对于上市地位改变本身是否会降低公司的税负,目前的实证研究并无一致的结论。

上市公司的法定税率(STR)和其他公司并无区别,因此讨论的焦点是对实际税率(ETR)的影响。

学者Zimmerman(1983)提出了政治成本假说,认为由于大公司受到政府和公众的监督和管制较多,会使其ETR偏高。

这一假说同样适用于上市公司。

Porcano(1986)则提出政治红利假说,认为大公司可能拥有较多的资源用于政治游说或雇用律师、税务师进行合理避税,因此ETR与公司规模成反比。

虽然两种假说的观点完全对立,但在逻辑上似乎可以推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私有化退市对公司税负可能产生正面影响。

一方面私有化可以降低公司被监督的政治成本,从而降低实际税负。

另一方面,由于通常情况下私有化并不会影响公司的原有规模,私有化后的公司仍然可以保有大部分的政经、社会资源,使其实际税负维持在较低水平。

如此去弊存利,可以在整体上减轻公司的实际税负。

但这一推论并没有考虑上市地位带来的庞大资源可能为公司提供的“政治红利”,以及一些新兴市场中政府为上市公司提供的税收优惠。

因此,只能说ETR和公司上市地位存在显著的关系,但其方向却不能预测。

目前实证研究可以证实的节税效应主要产生于私有化交易引起的公司财务结构的变化。

在欧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私有化都会采取杠杆收购(LBO),即融资收购的方式。

税法规定利息费用可以在税前抵扣,股利却不能,因此,大幅增加的贷款利息支出可以从公司当期应纳税额中扣减,从而为公司节省大量的税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