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文本研读《昆明的雨》是一篇写平凡小事、抒深切真情的回忆性散文。

年过六旬的汪老回忆在昆明度过的7年岁月,在笔尖注入了对昆明深沉的热爱与怀念。

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各种情感载体,昭示了汪老散文擅长描写“凡人小事”的风格。

语言质朴自然,淡而有味,抒情深沉动人。

虽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自读并不等于泛读,汪曾祺个性化的语言和抒情方式是汪老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之处,可以作为学生聚焦研读的点。

二、创意说明文章撷取平凡人事来写昆明的雨,表达对昆明的深情。

本文的抒情,正如昆明的雨一般,不急不烈,温婉节制,连绵不断,使人动情。

拟设计以“一线串珠式”展开课堂活动,紧扣汪曾祺的语言特色,辅以恰当的“朗读法”和“比较法”,让学生感受汪曾祺散文语言的个性魅力。

三、活动组织(一)导入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汪曾祺(二)整体感知,圈点勾画①汪老直接抒发对昆明的雨的感情的句子。

②直接描写昆明的雨的特点的段落和句子。

③汪老对昆明的雨的情感载体是哪些?要求:圈点勾画上面的句子,并读读记记。

昆明的雨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它总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那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肥大、浓绿,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那雨季的菌子,极多,甚是可口。

你听,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声音娇娇的,你看,房东母女送的满满的缅桂花,使我内心软软的。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

四十年了,我还忘不了那个雨天与德熙在客栈小酌的情味,看木香花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我想念昆明的雨。

(三)汪氏散文的独特抒情方式1.朴素的抒情: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写昆明的雨却写了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之类的事物。

是否跑题?明确:汪曾祺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无一不透露着对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雨季的热爱。

初中语文_《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2.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汪曾祺语言淡而有味的特色。

(重点、难点)3.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难点)【教法分析】尊重并关注学生们的每一个问题,积极构建基于学生疑问和感受的语文课堂,充分考虑学生的本真困惑和初读感受。

1.设置情境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欣赏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

3.点拨诱导法: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合作释疑,教师适时点拨诱导,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做探寻美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体现“前概念教学”(前概念,又叫前科学概念,在教学中泛指学生在新课教学前,对所学知识已有的认识和了解。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已经掌握的内容,在课上也就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更多的是给学生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

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阅读理解文章的习惯。

2.朗读感悟。

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和揣摩,从中体会汪曾祺的隽永情感及其语言文字淡而雅的特点。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立足文本,独立思考,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本节课多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雨是自然的和声,是一种湿润的音乐,带着水的质感敲击着我们的心灵。

在雨中,总有一种温柔的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汪曾祺先生邂逅《昆明的雨》,读取雨中那温暖的回忆。

(采用抒情导入,因为《昆明的雨》是一篇很有韵味的写景抒情散文,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努力创设与作者所抒发情感和文章意境相符的氛围,创设有语文味的课堂。

)二、忆雨: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思考:围绕“昆明的雨”,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

《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篇1一、做得好的方面1.教学环节清晰,课堂结构清晰。

整堂课由导入,课前预习(字音字形、文学常识)检测,朗读课文——走近文本,拓展延伸——走出文本构成,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学与思。

在预习检测环节,不仅检测读字音的能力,而且检测他们写的能力,并让学生自己强调某些难点字音字形。

自读课文时,给予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时间,让他们自学完成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并做好圈点批注。

小组合作探究环节,用自己的方式朗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并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最后,拓展提升,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披情入文,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二、做得不好的方面1.引导学生对散文语文的体会不够。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平淡,但淡中有味。

对于曾琪散文语言的品味不够,对于优美语言和段落的朗读也不够。

2.课堂时间把握不太好,整堂课显得头重脚轻。

由于前面花太多时间进行个性化解读,导致最后一个片段写作环节未能在课堂上完成,未能展示孩子们心中对花草树木的独特感受。

《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篇2《昆明的雨》这篇课文已经上过很久了,但课堂上孩子们昂扬兴奋的学习状态;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参与热情;舌灿莲花,文思敏捷、妙笔生花的精彩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我觉得自己必须用笔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记录下来。

1、贴近学情,走进学生心里的教学设计让难点的突破不再难。

汪曾祺的这篇散文,初读,我一片茫然,作者到底要说什么?题目是“昆明的雨”,为什么内容却不写雨?于是再读。

再读,发现虽没有直接写雨,但文章中所有的内容都与雨有关。

初中语文_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昆明的雨》教课教材剖析:《昆明的雨》是文(人教版)八年上册第四元的一篇散文,本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都含着作者深的感情。

作者汪曾祺在篇散文中,用他独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庸而有味的言,下自己青年代的踪迹,着昆明的雨的喜与念。

教课目【知目】认识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感情。

【能力目】1、理清行文思路,认识作者适自由的格。

2、品尝本文平庸自但是又神韵实足的言特点。

【感情目】:培育学生关注平时生活的,引他在平庸的生活中情味。

【教课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课点】通品尝平庸自但是又神韵实足的言,品文本内在的神韵,感觉作者独到的情味。

【安排】一【前准】1.本文字,清阻碍。

2.认识汪曾祺的写作格。

教课程一、情,入新汪曾祺的一首小: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酒一杯天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学生自由的一品一品此中的味。

教:首旧体寥寥 28 个字,写尽了上世 40 年月昆明雨季的安静、清寂和在西南大学的莘莘学子的苦和无奈。

在深沉的境界中表露出一种淡淡的忧愁。

花池原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

一池清水,一尊着比丘尼装的塑像,有点荒芜、凄清。

在的花池于市中心一。

高楼大厦、水,白日,人流如江之;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不再是“ 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

有的是酒楼、店、大排档。

入夜,路烤上齐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邻近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

嘻嘻哈哈,吃聊。

街是油烟、尾气和烤混淆的怪味,木香花的幽香早没了。

然木香花会有的。

猪肉也会有的。

不过“一杯酒”中唯恐再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了!我也只好从先生的美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尝⋯⋯二、文本,整体感知在的基上,学生再次默文,思虑以下,随后生共同探交流:1、“昆明的雨” ,文章开篇什么要描绘宁坤的画呢?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独有的神仙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又可引出下文“昆明的雨”详细的的描绘。

2、昆明的雨与的雨有何不一样作者这样朝思暮想?圈划出最能归纳其特点的那一句。

初中语文_《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昆明的雨》(一)教学重难点1、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特点,初步感知“昆明雨”的特点。

2、通过品味汪曾祺“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味美。

3、通过对文字的把握,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雨季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把文字读一下:“ 它的雨季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

因为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我觉得这里的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这个地方就是昆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二、品味散文构思之美1、文中有一些难读的字词,老师已经打到大屏幕上了,阅读时如果遇到不会读的,可以参考,并标注在你的课本上。

青头菌(j u n)鲜腴(y u ) 篱笆(I i b a ) 黄焖鸡(m e n) 扳尖(b a n) 炽红(ch i ) 缅桂(mi a n)绿釉(y o u) 密匝匝(z a )2、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请同学们谈谈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你读完后的感受是什么?学生简单交流3、出示预习时多数学生提出的问题:题目是《昆明的雨》,为何描写雨的笔墨不多,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昆明的景、物、人情呢?学生交流明确:①所有的事、物都是在昆明的雨季发生的。

不仅是写昆明的雨,更是写对昆明的喜爱和思念。

明暗两条线索,将看似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描绘了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雨季,让作者深深地思念。

这就是“形散神不散”。

②如同刘熙载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句话说明什么呢?可以用“小中见大” 的写作方式体现大主题。

雨之精神写不出,用什么写之呢?雨中的景、物、人等写之。

昆明雨的特点——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三、赏平淡语言之美在预习时,班里有5 位同学提到:好文章不一定要有华丽的语言,但需要真情实感。

引入资料:王安忆也深有同感: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平平常常。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
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
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
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
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
淖纪事》等。
教学策略选 破教学重点,即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
择与设计 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教学难点,即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
行间的情感。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
各抒己见)昆明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那么,昆明的
雨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汪曾祺一同
来欣赏课文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Fra bibliotek3.《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 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本文, 试分析课文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交流点拨】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 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 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 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 小事”之类,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 活中的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 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散文,是一篇怀
旧之作,不仅叙旧事,还述旧情,文章通过“雨”串联

初中语文_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中叙写的雨季中的景、事、物、人,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3.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想念。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中叙写的雨季中的景、事、物、人,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难点】1.通过朗读,体会文章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2.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想念。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著有小说集《邂xiè逅hòu集》,散文集《浦pǔ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写作背景】《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

汪曾祺曾在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1【文体知识】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的文艺性文体。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散文给人一种“散”的印象,它的选材宽泛而随意,实则有内在的联系。

它的写法挥洒而纵横, 表达多样而丰富。

散文看似松散,却贯串着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神”。

【新课导入】同学们,雨是文人笔下的常客,你们知道哪些有关“雨”的古诗词?下面我们将跟随作家汪曾祺的脚步走入《昆明的雨》。

这是一篇抒情性散文。

【初读感知】1.注音鲜腴( yú)黄焖(mèn )扳尖 (bān ) 绿釉(yòu )青头菌( jùn )松毛择(zhái)净鸡草茎(j īng ) 密匝匝(zā)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呢?(关键词概括)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一往情深。

初中语文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初中语文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昆明的雨》【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中叙写的雨季中的景、事、物、人,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3.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想念。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中叙写的雨季中的景、事、物、人,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难点】1.通过朗读,体会文章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2.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想念。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著有小说集《邂xiè逅hòu集》,散文集《浦pǔ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写作背景】《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

汪曾祺曾在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文体知识】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的文艺性文体。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散文给人一种“散”的印象,它的选材宽泛而随意,实则有内在的联系。

它的写法挥洒而纵横, 表达多样而丰富。

散文看似松散,却贯串着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神”。

【新课导入】同学们,雨是文人笔下的常客,你们知道哪些有关“雨”的古诗词?下面我们将跟随作家汪曾祺的脚步走入《昆明的雨》。

这是一篇抒情性散文。

【初读感知】1.注音鲜腴( yú)黄焖(mèn )扳尖 (bān ) 绿釉(yòu )青头菌( jùn )松毛择(zhái)净鸡草茎(j īng ) 密匝匝(zā)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呢?(关键词概括)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一往情深。

初中语文_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1984年5月19日写作的一篇散文。

汪曾祺先生汪博学多识,爱好书画,乐谈医道,擅长做菜,对凡人小事、乡情民俗、花鸟虫鱼有着独到的颖悟和审美发现。

这些特质在《昆明的雨》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这篇散文中,汪曾祺先生用平实却饶有趣味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具有昆明特色的长卷,表达了对昆明美丽的景、物、人和那段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怀念。

透过这些景、物、人和事,我们也可体会到作者个性化的情感底蕴和审美趣味。

基于此,笔者根据学生的问题,以品“画”为切入点和贯穿全课的主线——初步感知,勾一幅《昆明的雨》;细读体验,品一段雨中情味;理解作者,悟一种“昆明情结”。

力求在一系列朗读、比较和还原活动中,体验昆明景、物、人的独特与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和审美趣味,实现由景入情,由文到人的深度探究。

【教学目标】1.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底蕴。

2.品读淡而有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丰富情味和审美意趣。

【教学过程】一、勾一幅《昆明的雨》1.课前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

其中有11名同学问: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可作者为什么却从一幅画写起?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哪位同学帮忙解答。

明确:这幅画自然引出下文对仙人掌、牛肝菌等昆明景物的描写和我对昆明的怀想;画里悬空倒挂尚能开花的仙人掌,最能体现了昆明雨季湿润的特点,最有昆明的特色,色彩最鲜明,最有画面感,一下子就印到了作者的脑海里。

2.那么除仙人掌、青头菌和牛肝菌外,文中还有哪些景、物、人和事可以入画呢?请大家找一找,圈一圈。

明确:景物有干巴菌、鸡枞,雨季的杨梅(火炭梅),缅桂花(大缅桂),雨中的莲花池,陈圆圆的石像,小酒馆,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雨中檐下的几只鸡,大木香和木香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

人物有卖杨梅的女孩子,房东母女,我和德熙。

事情有房东母女送给我带着雨珠的缅桂花,“我”和德熙在小酒店小饮。

3. 欣赏作者用文字勾勒的这幅长卷,你感受到了昆明雨季怎样的特点?明确:昆明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初中语文_16昆明的雨汪曾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16昆明的雨汪曾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16昆明的雨汪曾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昆明的雨》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梳理文章,能说出散文的特点;2.通过作者笔下的“凡人小事”,能感受到他字词语句中蕴含的趣味和温情,概括地说出汪曾祺写作上的特点。

一、作者导入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文学家——幻:1.他是一个美食家,就算你刚饱餐一顿,看他写吃、写食物,你还是会饿得咕咕叫。

2.他是作家中最会吃的,也是吃货中最会写的;3.有人问他:你怎么就成为作家了?他回答:因我爱——东张西望!4.他说生活是很好玩的,然后一笔一划把这好玩写给了我们;师:他是谁呢,他就是——汪曾祺,今年恰是汪曾祺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今天,我们就在这篇《昆明的雨》中领略他笔底的风采。

二、预习检测师:预习过程中,是否注意了这些词语的掌握,检查一下:幻: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青头菌(jùn)鲜腴(yú) 篱笆(líbā)鸡枞(zōng)黄焖鸡(mēn)扳尖(bān) 炽红(chì) 缅桂(miǎn) 绿釉(yòu) 密匝匝(zā)三、整体感知——看似无雨师:文章标题是雨,请你快速浏览课文,作者直接描写雨的段落有哪些?幻: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

“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但是并不使人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生读。

师:昆明的雨的确与众不同,它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作者的笔墨又没有仅仅写雨,他还写了哪些内容呢?生: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酒店小酌……师:这些内容和昆明的雨有关吗?生:都与雨有联系。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与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与反思

《的雨》教学设计与反思七中易小媛【教学目标】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课文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的雨的思念。

2.辨读品味,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养成热爱美、热爱生活的习惯。

1.理解课文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的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的雨的思念。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似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今天就让我们来美美地欣赏吧。

二、资料助读有关:,享“春城〞之美誉,省会,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亚洲5小时航空圈的中心,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之一。

市为山原地貌,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多溶洞和溶岩地貌,溶岩盆地有石林坝子。

属北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6.5℃,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无霜期278天,气候宜人。

市是灵秀而迷人的,它三面环山,南濒滇池,湖光山色,天然成趣。

滇池是省最大的高原湖泊,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泊,沿湖两岸风光绮丽。

由于地处低纬高原而形成“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别是有高原湖泊滇池在调节着温湿度,使这里空气清新、天高云淡、明媚、鲜花常开。

三、初读课文,读中感悟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鲜腴(yú) 篱笆(lí bɑ) 鸡土从(zōng)缅桂花(miǎn) 绿釉(yòu) 密匝匝(zā)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含总结)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含总结)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细腻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

(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事物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赏析等方式,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感受文中所蕴含的人情美和文化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品味文中细腻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

2.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事物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所蕴含的人情美和文化美。

2.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滋润着大地,孕育着生命。

不同的地方,雨有着不同的特点,也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汪曾祺的脚步,一起去感受昆明的雨。

(板书课题:昆明的雨)(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的小说浑朴自然,在清淡委婉中透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散文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他的作品里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闲适、恬淡和从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以下是文中的生字词及拼音:辟邪(bì xié) 鲜腴(xiān yú) 篱笆(líba)格调(gé diào) 吆喝(yāo he) 暮年(mù nián)情味(qíng wèi) 苔痕(tái hén) 密匝匝(mìzāzā)连绵不断(lián mián bù duàn) 张目结舌(zhāng mù jié shé)2.思考:文章围绕“昆明的雨”写了哪些内容?预设答案:文章围绕“昆明的雨”写了昆明雨季的特点、昆明雨季的物(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等)、昆明雨季的人(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送缅桂花的房东、在酒店小酌的友人等)以及作者在昆明雨季的生活经历(为宁坤作画、与友人小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热热身,来一场飞花令男女大对决:带“雨”的诗句,你知道多少?通过刚才的PK,老师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感叹咱们班同学的古诗词积累之丰厚,二是感叹古往今来的文人对雨的钟爱之深厚,汪曾祺笔下的昆明的雨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到昆明去看雨。

二、桃红柳绿满春城,美景幽情雨亦奇1.首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课文读了几遍?你们读出了哪些收获?哪些同学来给我们分享一下。

学贵有疑。

你们还有什么疑问?文章写了哪些内容?(雨中的景、物、人、事)作者没有选取宏大的叙述视角,而是写了昆明雨季浓郁的草木枝(景)、寻常人家门头倒挂的仙人掌(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人)、莲花池边与友人小酌(事),这些平常之景,平凡之物,来写出昆明雨季的特点。

所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清·刘熙载雨之精神写不出?以景、物、人、事写之。

2.汪老散文,形散神聚,以情贯之。

你觉得贯穿这些景、物、人、事的线索是什么呢?(想念和喜爱)(首尾呼应,强化感情)3.文字也是有颜色,有温度,有色泽的。

让我们用声音还其颜色、温度和色泽。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大家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我想念昆明的雨三、文如清雨出芙蓉,道是无情却有情“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份想念贯穿全文,跳跃在字里行间。

情是至真,语言更是别有一番味道。

现在,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感受汪老迥然不同的语言风格。

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完成大屏幕上的任务要求:任务要求:1.赏析角度:语言、句式、标点,任选其一,赏析品读。

2.方法指导:自主学习,圈点勾画;四人小组,分享交流。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汪曾祺在方面有迥然不同的风格。

我们找到这样一些句子……你看这些句子……我们觉得可以这样美美的读出来……语言如话家常:1.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儿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

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2.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

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

①改:有人觉得标红的语言太土了,文章怎么可以这样写,同学们尝试着把他改得雅致一些,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②读:那如何读出它的家常味?回到说话拉呱的语气,轻松,随和,自然的,来一波,每人读一句。

③方言读:有没有想用方言读一读的冲动?俺先用济宁方言给恁读读。

汪曾祺: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

我觉得,能在写作中,把白话“白”到了家,然后又能不失雅致,这大概也只有汪曾祺能做到吧。

句式,错落有致:1.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牛肝菌色如牛肝,(光)滑,(细)嫩,(新)鲜,香(喷喷),很好吃。

有人觉得这个句子,一字一停,有点儿别扭,就做了这样的小小的改动,①改: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比较一下,你觉得哪个更好?好在哪里?单音节语音的延长持续了对美味的想象。

②如何读好?(充满想象,就好像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炒牛肝菌就摆在面前,声音延长,读出逗号的停顿,音调由高到低,读出垂涎欲滴的感觉,表情和手势)“要使语句生动,要把句子尽量写的短,能切开就切开”诸如这样的句子还有哪些?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

雨,有时会引起人一点点淡淡的乡愁的。

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坐了下来。

雨下大了。

不着急,慢慢叙述的笔调,符合文章整体闲适、恬淡、宁静的氛围。

标点,非比寻常:1.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

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可是下点功夫……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①析不同:这两句话的结尾同时都用了问号与感叹号,语气有什么不同?(读出怀疑中有感叹,“张目结舌”,读出惊奇中有感叹)(这种东西,指什么;这东西,指什么?指同一种事物,为何用词不同?读出字缝里的不同)②读不同:如何读出这种不同?③加语气词:如果在这两句话前面各加一个语气词你会加什么?读一读在高明的作家笔下,看似微不足道的标点符号也可以帮助他们抒发浓烈的感情!我们写作中用过这样的标点吗?以后是不是可以用在咱们的作文里啊?!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儿都不酸!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从这感叹号里你读出了什么?火炭梅颜色好看,味道不酸,好吃;缅桂树木高大茂盛,读出了对昆明的喜爱,真是情到深处不讲理。

这些家常化的语言,灵动的短句和特别的标点,形成汪曾祺独特的语言符号。

而昆明的的景、物、人、事也在雨中弥漫着一种情调,浸润为一种氛围,镌刻成一段记忆,使作者在四十多年后依然“想念”: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那浓绿的仙人掌,倒挂着,仍能开出金黄色的花;想念,那各色的菌子,滑嫩鲜香的,浅绿色的,深褐带绿的,银元一般滴溜儿圆的;想念,那卖杨梅的女孩,娇娇的声音在耳畔回想,还有那黑红黑红的火炭梅;想念,那房东母女送来的摆的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使我的心软软的;想念,那莲花池边,木香树旁,小酒店的小酌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

我想念昆明的雨……在这绵长的想念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位会画画、爱美食、质朴、可爱、闲适、恬淡的老先生。

四、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篇散文写于1984年,可是,从1984年上推四十年,那时的昆明,那时的汪曾祺,真的是如此闲适、恬淡吗?汪老说:我在昆明住过七年,从1939年到1946年,这时期的中国,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在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大”,那时的昆明是什么样子的呢?化学教授曾昭伦穿了双空前(露着脚趾)绝后(后跟烂了,提不起来,只能半趿着)的鞋——《不衫不履》学生吃的饭是通红的糙米……饭里什么都有:沙粒、耗子屎……新校舍是土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极易滑到……——《新校舍》(昆明)三天两头有警报。

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

……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

——《跑警报》按理说,此时的汪曾祺应该是惶惶不可终日的,他却用闲适恬淡的文字内充盈内心,用从容淡定的态度面对生活。

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想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亦俗亦雅品人生平淡质朴咏流传喜欢汪曾祺是一件快乐而高雅的事情。

他是画家,《人间草木》里的插图全是他自己的画;他是美食家,《人间滋味》里全是他介绍美食的;他还是戏剧家,小说家……希望这一节课后,一篇文,一个人,一座城,能从此在我们的心中扎根更希望同学们能更多的阅读汪老的文章,感受这个诗意而美好的世界。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对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缺乏感性的认识,所以可能对文章虽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大量笔墨直接写雨却拉拉杂杂的写到了昆明雨季中的景、物、人、事这一写法不大理解,并且学生生活感悟和体验有限,对作者当时的处境好心境很难感同身受。

同时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美感有余趣味性可能稍欠,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老师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从而实现由教读到真正自读的转变。

效果分析首先在内容上,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本篇作为一篇“典型”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明白了文章为什么题为《昆明的雨》却对于很少着墨,大量的写到了昆明的景、物、人、事,理解了文章的感情线索:我想念昆明的雨。

在对文章的语言赏析上,学生已经对汪曾祺的语言特点有了很清晰的感知,并且能够从语言风格、句式特点和标点符号等方面赏析语言。

一定程度上,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由一篇到多篇再到整本书的阅读,本节课在学生的学案上给了相当多的汪曾祺作品的拓展阅读,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在小结阶段给学生的推荐阅读书目(《人间草木》《人间滋味》《人间有戏》)又给学生指明了阅读的方向。

如果学生课后能够去找这些篇目、这些书来读,或许这是本节课最大的成效吧!教材分析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了五篇散文,五篇不同类型的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

意在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昆明的雨》是一篇自读课文。

文章通过描写昆明的雨及雨中特有的事物、人物、情景等,表达作者对昆明的生活的喜爱和怀念,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这篇文章中平凡之物,平常之景,在他的笔下都充满美感和诗意,学生欠缺的正是对我们身边生活的体察感悟能力。

另一方面,这篇文章取材广泛,景物、滋味、人情、氛围都能撷来入文,但又能紧扣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怀念这根情感的线索,很好的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所有这些都使得这篇文章很值得品味。

《昆明的雨》,写景抒情,但又不同于七年级的写景散文,如《春》《济南的冬天》等;其写景之余,还写人、物、事;本单元最具“形散神聚”特点的属它无疑;作者通过雨及其有关的人、物、事抒发自己的昆明情结,往事情结;“雨”和“情”皆是这篇散文的“神”,前者是表层的,后者是深层的。

阅读《昆明的雨》倘能体察作者如何将“散”之“景、物、人、事”以“雨”、以“情”“神聚”之,又透过散文的载体——语言、景、物、人、事等体会到汪老的情乃至触摸到一点汪老散文的风格,他那种文白夹杂语言、长短句的错落有致,以及字里行间流露的淡淡的幽默,也算是功莫大焉了。

另外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如何立足好“自读”课的教学类型也是我在教学中更多思考的问题。

引导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充分激发其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求自得,使教读课所学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拓展。

自读课文是联结课内与课外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渠道。

本文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在昆明上学和工作了七年。

他的作品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

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

在阅读教学中还应该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给学生简单的介绍,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和氛围的美”。

评测练习1.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及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 鲜腴(yú)密匝匝(zā)八卦篱笆B. 绿釉(yóu)乍一看(zhà)幕年吆唤C. 炽红(chì)择净(zé)苔痕避邪D. 缅甸( diàn)花骨朵(gū)碟子黄闷鸡2.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