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光和影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案《光和影》
小学科学课教案《光和影》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影的形成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光是如何传播的,光的传播路径。
2. 影的形成:讲解影的种类,分析影的形成原因。
3. 光的折射:通过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光的传播原理、影的形成原因。
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实验法: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的传播和影的形成。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flashlight,透明塑料尺,硬纸板,彩色笔,实验桌椅等。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透明塑料尺,一张硬纸板,彩色笔。
3. 教学课件:光的传播、影的形成、光的折射等相关图片和视频。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flashlight展示光的传播,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
2. 新课导入: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光的传播路径。
3. 影的形成:讲解影的种类,分析影的形成原因。
4. 小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光的传播和影的形成。
5. 光的折射:通过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七、学生活动:1. 观察光的传播:学生用flashlight照射透明塑料尺,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2. 小组讨论:分析影的形成原因,总结影的种类。
3. 动手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传播和影的形成。
4. 观察光的折射: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八、课堂练习:1. 填空题:光是通过____传播的,光的传播路径是____。
2. 选择题:影的种类有____、____、____,请选出正确答案。
3. 简答题:请简要解释光的折射现象。
九、课后作业:1. 绘制光的传播路径图。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和影》教案设计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和影》教案设计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了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探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影子形成: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影子的形成原因,了解阳光、灯光等光源产生的影子特点。
3. 光的折射:通过实验,观察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4. 光的反射:通过实验,观察光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
5. 生活中的光和影: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光和影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光的传播原理、影子形成的原因、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难点: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光传播、影子形成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实验现象和感受。
3. 联系生活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和影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生活中的光和影现象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光和影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光的传播:讲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理解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3. 影子形成: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光源产生的影子特点,探讨影子形成的原因。
4. 光的折射:实验探究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折射原理。
5. 光的反射:实验观察光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讲解反射原理。
8.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采用小组讨论、实验报告、观察日记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2. 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解答、交流分享等方面的表现,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学科学课教案《光和影》
小学科学课教案《光和影》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光和影的有趣现象,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光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光在空气中、水中、固体中的传播情况。
2. 影子形成:讲解影子形成的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角度下影子的变化。
3. 生活中的光和影: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光和影的有趣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科学无处不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光的传播原理、影子形成的原理。
难点: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影子角度的变化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光和影的原理。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3. 采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实用性。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手电筒、蜡烛、障碍物、透明塑料尺、白色卡片。
2. 教学课件:光的传播、影子形成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影子游戏,引发学生对光和影的兴趣。
2. 光的传播:引导学生观察手电筒发出的光,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挡住光,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3. 实验一:让学生将蜡烛点燃,放在透明塑料尺的一端,观察蜡烛的影子。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4. 实验二:让学生将白色卡片放在手电筒和障碍物之间,观察卡片的影子。
引导学生发现影子的大小与光源和障碍物的距离有关。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画出手电筒、蜡烛和障碍物,并标出影子的位置。
2. 让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描述光和影子的形成过程。
八、拓展活动:1. 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光和影子的实验,并展示实验结果。
2. 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光和影子,找出有趣的现象,与同学分享。
九、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原理。
2. 强调光和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十、课后作业:1. 让学生观察家里的光和影子,拍下有趣的照片,下周分享。
小学科学《光和影》教案设计三篇
小学科学《光和影》教案设计三篇篇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2.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时光源。
3.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的物体的侧面形状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的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观察、推理、倾听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手电筒、长方形木块、A4纸、铅笔、尺子【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教室里所有的窗帘全部拉下,灯都熄灭)教师以手影游戏引入,利用投影机的灯光,教师现场做手影,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影子判断是什么小动物。
让也有些会手影的学生上台来表演。
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影子的形成条件,引导学生说出影子形成的条件。
二、知识构建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条件,最首要的是要有光,那有光就要有光源。
哪位同学尝试地说一说你所理解的光源。
同学1:要能自己发光的物体。
同学2: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比如:现在我们教室的日光灯,现在熄灭了,没有发光,所以说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这两个同学说的都很不错,都能说出自己的理解的光源。
实际上就是光源就是这两个同学说的。
哪个学生再来总结一下光源的概念。
同学3:能自己发光并且在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我们知道了光源的概念,你能判断下面的物体哪些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呢?全班同学一起判断。
三、实验探究师:将一本书放在投影机和白板(屏)之间,学生能看到影子,书本向投影机方向移动时,会发现什么?生:影子变大。
书本远离投影机时,会发现什么?生:影子变小了。
光与影子科学教案
光与影子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光与影子的基本原理,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与光和影子相关的现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鼓励他们探索未知,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光的基本原理,影子的形成与光的关系。
2.难点:如何通过实验生动地展示光的直线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关于光和影子的日常经验,引起他们的兴趣。
2.讲授新课:首先介绍光的基本性质,然后通过实验展示影子是如何形成的,强调光与影子的关系。
3.巩固练习:让学生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光与影子的关系,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主要采用讲解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理解知识。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生动的光与影子的图片和视频。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课堂上进行相关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
2.作业:布置一些关于光与影子的观察任务,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实验工具:手电筒、小球、纸板等用于展示影子形成的工具。
2.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光与影子的相关现象。
3.教学软件:用于模拟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的软件。
七、结论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光与影子的关系,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特性和影子的形成机制。
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相关的现象,激发他们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
光和影教学设计(精选4篇)_光和影的教学设计
光和影教学设计(精选4篇)_光和影的教学设计第1篇:光和影教学设计《光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影子嬉戏,进入新课学习,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2、相识什么是光源。
3、探究在光的照耀下影子的改变规律。
4、相识投影,发觉物体的形态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5、再次通过影子嬉戏,验证光和影的关系。
教学重点:探究在光源的照耀下,物体影子改变的特点。
教学难点:影子改变的规律。
教学打算:手电筒,光源图片,手影课件,试验幻灯片。
分组试验材料:手电筒,木块,铅笔,尺子,4开白纸,纸屏。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日,老师和大家一起上一节科学探究课——光和影。
(板书:光和影)二、新授:1、找寻影子产生的条件师引导:在上课之前,我们先一起做一个小嬉戏,你们想不想做?在做嬉戏之前,我们先观赏一个手影片断,视察一下这些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出示课件)评析:在做嬉戏之前,提出要求,便于学生带着问题视察。
接着引导:谁会做这样的手影嬉戏?在观看的同时大家要留意思索影子是怎样产生的?都须要哪些条件。
(请一名同学上台演示)提问:谁还会做?(其次名同学上台,师把电源关掉,学生无法做手影嬉戏了。
)评析:老师在此提出影子产生的条件。
提问:可见影子产生须要什么条件?(板书:条件光)提问:有光就有影子吗?还须要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影子产生的另外两个条件:遮挡物屏并板书)2、帮助学生相识光源引导:我们平常接触的光许多,如日光灯,太阳光等,你还知道哪些物体也能发光?评析:学生在说的同时,相识到发光的物体就是光源,从而老师引导出光源的定义。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出示光源的各种图片)像前面我们提到的各种光一样,可以发光的物体,我们就叫做光源。
(补充板书:源)引导:(拿出关闭的手电筒)手电筒在这个状态下是不是光源?师:虽然手电筒能自己发光,但是它现在处于没有发光的状态,所以它不是光源。
引导:月亮是不是光源呢?师小结:推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光源,我们要看它是不是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月亮反射了其他物体的光,所以就不是光源。
小学五年级光与影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光与影课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光线的基本性质,包括直线传播、可反射、可折射等;2. 了解光源、遮挡物和物体对光的影响;3. 学习如何利用光的性质进行实际应用。
教学内容:1. 光线的传播与反射2. 光的折射现象3. 光的实际应用教学准备:1. 投影仪2. 多面镜3. 水杯与水4. 光线追踪实验装置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光的了解程度,启发学生思考与光相关的现象。
2.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光线变化,并说明要研究的主题是“光与影”。
二、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1. 利用投影仪展示光线传播的图像,让学生了解光线传播的直线特性。
2. 定义并解释光的反射现象,并用实例说明反射的原理。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利用多面镜进行反射实验:放置多面镜,在镜面上投射光线,观察光线经过反射后的变化。
2. 学生分组进行多面镜的反射实验,每个小组观察不同角度的反射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四、折射现象(10分钟)1. 通过投影仪展示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到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偏折现象。
2. 用水杯和水进行折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变化。
五、实际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性质在生活中有哪些实际应用。
2. 以实际应用为切入点,让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光的应用观察和想法。
六、深入讨论(10分钟)1. 针对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师生互动进行深入讨论,引导学生对光与影的理解做更深入的剖析。
2. 提问引导:利用光的性质,你怎么理解幻灯片的投影原理?七、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学生自主发挥,通过光线追踪实验装置,观察光的传播与反射的特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将观察结果整理成报告形式,呈现给全班同学,展示个人的学习成果。
八、总结(5分钟)1. 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光线的传播与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光的实际应用。
2. 强调光与影的关系,以及理解光与影现象对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和影》教案
重难点
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一: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活动二: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活动三: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活动一:1、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和影》教案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二单元
执教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1、光和影
上课时间
学习
要点
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学习
目标
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光和影|教科版
《光和影》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影子产生的条件,第二部分是什么是光源,第三部分是影子的特点。
本课的探究活动有三个:第一个是探究影子的长短、位置与什么有关。
第二个活动是探究影子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第三个是影子的形状与什么有关。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起始课,从本课到第四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
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影子开始,因为影子的许多特点,比如说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等现象,显示了光的传播是直线的。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不少经验。
他们知道影子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
影子会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
但对于影子产生的条件需要屏,却说不太出。
对影子的其它特点的认识也比较模糊。
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之间的规律。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从而发现新知。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屏。
•理解正在发光并且是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认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光源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的形状有关。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影游戏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
•通过对哪些物体是光源的判断知道光源的定义。
•通过做光和影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发现光源、遮挡物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3、情感与态度•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光源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的形状有关。
难点:实验记录单的填写以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五、教学准备教师:光与影的课件、手电筒、糖果、白炽灯泡学生分组材料:手电筒一个,棋盘一个、螺丝钉一枚、尺子一把、实验记录单一份、塑封纸两张、水彩笔三支。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和影》教案设计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和影》教案设计(教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原理。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光和影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和影现象。
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原理。
2. 实验探究光和影现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的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 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数据的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手电筒、蜡烛、物体(如盒子、书等)、屏幕、直尺、剪刀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光和影现象,如日出日落、手影游戏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光和影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二、探究光的传播(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在照射不同物体时的传播情况。
2.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讨论光的传播特点。
三、探究影子形成的原因(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手电筒和物体制作影子,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变化。
2. 学生讨论影子形成的原因,并解释实验现象。
四、实践活动:光的传播和影子剧(10分钟)1. 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材料创作光的传播和影子剧。
2. 学生表演剧本,并解释剧本中的光和影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和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在实验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 学生对生活中光和影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能力。
六、深入学习光的折射(10分钟)1. 学生观看课件,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现象。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从空气进入水或玻璃等透明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讨论折射现象的原因。
七、探索光的反射(10分钟)1. 学生观看课件,了解光在平面镜等反射面上的反射现象。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在平面镜上的反射情况。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讨论反射现象的特点。
小学科学_光和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光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纸、墙壁、黑板等),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物体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准备课件光源遮挡物屏记录单(一)引入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二)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同学们玩过影子的游戏吗?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非常好看的手影表演,想看吗?不过大家要在看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影子是怎么产生的?课件出示视频。
1)同学们认为只要有光源和遮光物就会产生影子,真的是这样吗?(师拿手电筒照到手上,投影到远处的墙上,怎么找不到影子呢?)2)引出另外一个条件:屏(教师适当解释下屏的定义:接受光的屏幕如墙面、地面等)3)课件出示:影子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屏这三个条件。
(三)认识光源,奠定基础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你知道哪些物体能发光?(学生举例)图片(电灯、月亮、太阳、镜子、火柴、萤火虫),它们会发光吗?2、都是自己发光吗?为什么?3、总结梳理,揭示“光源”概念: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没有通电的电灯和没有点燃的火柴,算不算光源呢?也不算,因为它们虽然能自己发光,但是处在没有发光的状态,所以不能算光源。
我们在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光源时,首先要在发光的前提下,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而不是发射其他物体的光,这样的物体才叫光源。
1.《光和影》教学设计5篇(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1.《光和影》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累计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没有一个整体的科学概念。
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本课的教学设计将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2、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二)过程与方法: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在光源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在实验中将观察结果用图画准确规范地进行记录,并根据记录结果,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和影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橡皮、挡板、彩色笔等教学过程一、引入视频(影子舞)师:第一次见面给大家送上一段精彩的视频。
播放视频《影子舞》师:同学们知道这段精彩的视频是什么表演吗?(影子舞)二、认识影子产生的条件1、认识形成影子的条件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影子呢?(利用投影的光源手投影屏幕引导学生获知产生影子的条件)生:光、遮挡物、接收屏小结:物体在光的照射下在接收屏上留下了影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光与影的世界,去探索光与影的秘密!出示并板书课题:光与影2、认识光源师:正如同学们所说,产生影子需要有光,在生活当中有各种各样发光的物体,谁能向大家介绍介绍?(电灯、蜡烛等)师总结梳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4页获知“光源”概念:。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和影》教案设计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和影》教案设计(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影的形成,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和影的产生原因。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第1节:光的传播1. 光的传播途径2. 光的传播速度第2节:影的形成1. 影的种类2. 影的形成原因第3节:光的折射1. 折射现象2. 光的折射定律第4节:光的反射1. 反射现象2. 光的反射定律第5节:生活中的光和影1. 光的应用2. 影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光的传播途径、影的种类和形成原因、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难点:光的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五、教学步骤:第1节:光的传播1. 引入话题:探讨光的传播途径和速度。
2. 实验演示:光的传播实验。
3. 学生动手操作: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速度。
4. 讨论交流:分享实验结果,探讨光的传播特点。
第2节:影的形成1. 引入话题:介绍影的种类和形成原因。
2. 实验演示:影的形成实验。
3. 学生动手操作:自己设计实验观察不同类型的影。
4. 讨论交流:分享实验结果,解释影的形成原因。
第3节:光的折射1. 引入话题:探讨光的折射现象和定律。
2. 实验演示:光的折射实验。
3. 学生动手操作: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4. 讨论交流:分享实验结果,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第4节:光的反射1. 引入话题:介绍反射现象和定律。
2. 实验演示:光的反射实验。
3. 学生动手操作:自己设计实验观察反射现象。
4. 讨论交流:分享实验结果,掌握光的反射定律。
第5节:生活中的光和影1. 引入话题:探讨光和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调查:收集生活中的光和影的应用实例。
小学科学课教案《光和影》
小学科学课教案《光和影》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影的形成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光的传播和影的形成原理。
难点:光的传播和影的形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光和影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光和影的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光的传播和影的形成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和影的概念。
3. 课堂探究:分组讨论光和影的现象,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光和影的形成原因。
4.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和影的变化,总结实验结论。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和影的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
6.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光和影的创意作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总结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光的传播和影的形成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3.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设计的创意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光和影的校园实践活动,如光和影的步行街、光和影的创意摄影等。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家长来校进行光和影的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开展光和影的科学实验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八、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在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感受,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光和影》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光和影》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了解光的传播方式;3.掌握光的折射现象;4.掌握影的形成原理;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光和影的基本概念;2.光的传播和光线的性质;3.光的折射现象;4.影的形成原理;5.实验探究:做出简单的光学仪器,如光线的反射、折射和平面镜成像。
三、教学重点1.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2.掌握光的折射现象;3.掌握影的形成原理。
四、教学难点1.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2.掌握光的折射现象;3.实现对影的形成原理的认识。
五、学习方法1.定义概念;2.观察分析;3.实验探究。
六、教学准备1.实验桌、光源、小镜子、普通镜子、半透明镜片、白纸、黑纸、物体模型(如棱镜、玻璃水杯、圆柱体等);2.准备好光线变换模型,包括光线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平面镜成像。
七、教学过程1.引入从日常生活的事物或现象出发,图文并茂地给出光和影的概念,并通过类比或故事让同学们通俗易懂地理解光和影的概念。
2.探究光的传播和光线的性质2.1 接受性实验将手指放在眼前,观察手指的颜色、形状以及大小。
这就是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线的性质。
2.2 掌握光线的特性将准备好的光线变换模型放在黑白纸上,并用光线红线勾画出模型中光线的经过路线,从而掌握光线的特性。
3.探究光的折射现象3.1 实验现象将半透明的镜子放在黑白纸上,让光线从白纸射向半透明镜子,并会发现光线发生了折射现象。
3.2 折射原理根据折射原理解释光线的折射现象。
4. 探究影的形成原理4.1 实验现象将玻璃水杯、棱镜、圆柱体等物品放在光源前,得到每个物品的影子,并发现他们的影子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
4.2 影的形成原理解释影的形成原理,了解影的概念,掌握不同形状和大小影子的形成原理。
5. 实验探究将准备好的各种光学仪器拿出来,让学生随意摆弄,尝试做出光线的反射、折射和平面镜成像。
并让学生记录下实验过程和结果,总结经验,分享感想。
小学科学《光和影》教案设计三篇
【导语】“光和影”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中的第⼀课。
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部分是认识光源,主要介绍像电灯这样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让学⽣根据这⼀定义找⼀找⽣活中还有哪些是光源。
第⼆部分探究影⼦与光源的关系,分别是“影⼦的长短随光源⽅位的改变⽽改变”、“影⼦的长短与光源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有关”、“影⼦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的⽅位有关”。
⽆忧考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科学概念⽬标: 1.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产⽣的条件。
2.可以⾃⼰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时光源。
3.影⼦的长短、⽅向随着光源位置、⽅向的改变⽽改变;影⼦的⼤⼩与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物体影⼦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的物体的侧⾯形状有关。
科学探究⽬标: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的结果准确地进⾏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标: 1.愿意倾听他⼈的意见,乐于讲述⾃⼰的观点。
2.乐于进⾏⼩组合作学习。
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标: 了解观察、推理、倾听是⼈们经常⽤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变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电筒、长⽅形⽊块、A4纸、铅笔、尺⼦ 【教学过程】 ⼀、课前导⼊ (教室⾥所有的窗帘全部拉下,灯都熄灭)教师以⼿影游戏引⼊,利⽤投影机的灯光,教师现场做⼿影,让学⽣根据看到的影⼦判断是什么⼩动物。
让也有些会⼿影的学⽣上台来表演。
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学⽣初步的了解影⼦的形成条件,引导学⽣说出影⼦形成的条件。
⼆、知识构建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影⼦形成的条件,最⾸要的是要有光,那有光就要有光源。
哪位同学尝试地说⼀说你所理解的光源。
同学1:要能⾃⼰发光的物体。
同学2: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如:现在我们教室的⽇光灯,现在熄灭了,没有发光,所以说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光和影》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光和影》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光和影》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光和影》,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设计:《光和影》1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为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光和影》。
主要通过手影游戏明白影子形成的三个条件,再通过几个探究实验,获得影子的相关特点:影子的长短、方向随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形状有关。
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必要条件。
(2)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并不是所有的影子都是投影。
2.过程与方法:(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发探索光的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光源的意义;探究影子的变化和光源、遮挡物之间的关系。
难点:并不是所有的影子都是投影。
三、教学准备:课件手电筒、橡皮、实验记录单四、教学过程(一)手影表演,激趣引入1、手影视频引入,初步感受影子产生的条件1)提问引题:今天的教室有没有什么不同?(比较暗)对了,这是为了学习光和影特别布置的。
2)说到影子,同学们玩过影子的游戏吗?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非常好看的手影表演,想看吗?不过大家要在看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影子是怎么产生的?课件出示视频。
2、好看吗?你们能玩的这么好吗?那降低要求,同学们能制造一个影子吗?(二)影子游戏,探究影子产生条件1、同学们认为只要有光源和遮光物就会产生影子,真的是这样吗?(师拿手电筒照到手上,投影到远处的墙上,怎么找不到影子呢?)2、引出另外一个条件:屏(教师适当解释下屏的定义:接受光的屏幕)3、课件出示:影子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屏这三个条件。
小学科学光和影教案(一)
小学科学光和影教案(一)小学科学光和影教案科学是近年来学生基础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小学科学光和影教案,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门课程。
该教案适用于小学低年级,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科学教学,学生将会:1. 了解光和阴影的概念和区别;2. 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和自然阴影的产生原理;3. 发现和认识阴影的形状和大小与光源距离的相关性;4. 掌握制作简单影子的方法和产生有趣影子的技巧。
二、教学内容1. 光和阴影的定义和区别2. 光的直线传播和自然阴影的产生原理3. 阴影形状和大小与光源距离的关系4. 制作简单影子和产生有趣影子的技巧三、教学流程1. 导入教师可通过简单的引导问题,让学生了解在光线之下所存在的物体产生的光和影。
2. 教学内容展示通过实验、视频和图片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逐步了解光和影、光的传播和自然阴影产生原理以及光源、屏幕、物体,阴影等概念。
3. 实践操作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光源、画布和物体,以及相应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来制作简单影子和产生有趣影子。
4. 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教学流程、内容,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总结在一起。
四、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光和影的概念和区别。
2.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自然阴影的产生原理。
3. 让学生认识阴影的形状和大小与光源距离的相关性。
4. 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单影子和产生有趣影子的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方法1. 视频教学法: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光和影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在视觉上获取信息。
2. 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实验器材,制作简单影子,产生有趣影子,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
3. 图片展示法:通过图片条例展示光和影、光的传播和自然阴影产生原理和有趣的影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
六、教学评估方式1. 考试成绩:考察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如光和影的概念、光的传播和产生自然阴影的原理、阴影的形状与大小等。
2. 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互动、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上册《光和影》教学设计
李清平枝江市七星台小学 21【QQ号】
A.教材依据:
本课时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光》的第一课。
在这个单元中,内容是这样安排的:从本课到第4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
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光和影的关系开始,因为影子有许多特点,比如说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等现象显示了光的传播是直线的。
B.设计思想
五年级的学生对影子的产生和传播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对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必须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C.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D.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纸、墙壁、黑板等),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和光源照射的角度有关,影子的方向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物体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E.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F.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G.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屏)、约5厘米高的长方形小木块、铅笔、尺子。
2.教师准备:课件和一个关于影子的视频,有投影仪的教室
H.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影子变化和光源.遮挡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影子的三个特点
I..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进行一次“头脑风暴”,即老师说一个事物,请你快速的说出你听到这个事物之后头脑中最先想到的。
请同学们听好,提到光,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迅速回答(并且有学生会提到影子),教师揭示课题,我们这个单元就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二、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播放准备的视频给学生们看。
一边看一边思考:1、这是什么表演?2、表演时需要准备什么?
(一个手影表演的视频,在此处运用能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直观的展现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和屏,为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
你们会做吗?哪些同学想试试!请一位同学来试试并回答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光、遮挡光线的物体——遮挡物、落影的地方——屏。
(板书:光、遮挡物、屏)
有了光就能产生影子,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光和影。
板书:光和影
三、组织活动开展探究
(一)、认识光源
教室里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光?学生会说电灯、手电筒,引导:它们必须是打开的【即亮着的】。
(目的在于揭示光源的概念中“正在发光”这个要点。
)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投影机里的光源。
给出光源的概念:像电灯这样正在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光源?月亮是光源吗?为什么不是?
(学生在列举了萤火虫、点燃的蜡烛、太阳后还可能说到月亮。
学生已经认识到月亮是反射太阳光,不是自己发光,从而明确:“必须是自己发光才是光源”这个要点。
)
探究活影子的长短和什么有关?
A. 指导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①阅读书本P25实验一,请学生说说实验步骤。
(先在桌面上铺上4开的白纸,将小木块竖放在白纸上;再用手电筒从不同位置照射;最后在白纸上分别画出木块的影子。
)②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哪些条件不能改变?(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只改变光源的位置,即光线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
向用左、右、前、后来描述。
只是不能改变光源与木块间的距离。
)那么怎样不改变远近呢?我们可用目测光源与木块间的距离。
(演示)③提示学生要注意分工合作。
(一个人拿手电筒、另一个人画影子。
)
C.小组汇报,形成板书。
斜射 长
直射
短
D.在实验中你还发现影子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长、短。
哪一幅照片中的影子最长,这时光源在哪里?哪一幅照片中的影子最短,这时光源在哪里?你推测影子的长短和什么有关?(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观察分析能力,只要教师出示合适的材料并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材料,学生能够提出影子长短与什么有关,并且得出合理的推测。
)
E.根据上面的现象,你能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吗?(影子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1)学生推测(遮挡物与光源之间的距离)
(2)怎样用实验证明?指导学生阅读书本P25实验二,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 附实验计划表格:
(3)交流实验计划,并进行实验,填写记录单。
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实验过程。
(提示学生注意分工合作:一人拿手电筒,一人移动木块,一人拿屏,一人画影子)
附实验记录单:
(4)汇报实验,总结形成以下板书:
离光源近大
离光源远小
(5)总结:a.影子会随光源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b.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与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系
c.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系
从这个总结当中我们还可以得到另一个知识点: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投影的应用
1、学习投影的意义
我们把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生活中很有用处。
2、学习投影的应用
出示一些标志。
其实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利用投影,出示手影图片。
3、小结
从手影到皮影到电影再到数码投影,人类对投影的认识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把人类对投影的运用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我们希望同学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了拓展投影,创造美的生活。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
光和影
一. 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二.光源: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三.影子的特点:
1、影子的长短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斜射长
直射短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离光源近大
离光源远小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光照面的形状形状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学习,为学生今后运用规律解释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在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科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做游戏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总结规律。
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规律,将科学规律的探索学习与生活,实验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王某在我不经意的一次鼓励下也举起了手, 而且发言精辟, 我很是感触:学生的尊严,需要老师来维护,只有老师充分的尊重学生,不把自我意识强加于学生,学生独立的思维就会放出火花来. 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不是开大炮大蚊子,也不是坐飞机上太空,它仅仅只需要一颗真诚的心,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就会使师生的“心”交融。
教师不但要预设教学,更要关注学生,要提前备学生,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同时对于课堂生成要灵敏应对,不能自乱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