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无轻唇音

合集下载

音韵学复习题二

音韵学复习题二

音韵学复习题〔二〕一、填空题1.清代学者利用形声字考求先秦韵部,得出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著名论断。

2.清代学者首先从归纳、分析?诗经?用韵和其他韵文用韵着手,分古韵为十部。

3.江永分古韵为部,段玉裁分为部,孔广森分为部,江有诰、王念孙分为部,夏综分为部,章炳麟分为部,戴震分为部,黄侃分为部,王力分为部。

4.?中原音韵?有个韵部,个韵母。

5.反切注音的原那么是、。

6.关于上古声母,近人章太炎提出了的观点。

曾运乾提出了和喻四归定的观点。

7.关于上古声母,黄侃提出了的观点,王力对上古声母系统最后定为个声母。

8.上古韵部的转化,常见的有对转、和。

9.“阴阳对转〞首先由发现,继而由正式提出,后来,章太炎又开展了它。

10.近古音是指时期的语音,以? ?音系为代表。

11.?中原音韵?的作者是,成书于公元年。

12.“早梅诗〞的内容是:“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支开。

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它出自的? ?。

二、名词解释1.对转2.旁转3.旁对转4.古无轻唇音5.古无舌上音6.娘日归泥7.照二归精8.喻三归匣9.喻四归定三、运用音韵学知识解释以下语言现象1.?史记.齐太公世家?:“我远田氏矣。

〞服虔曰:“言我与陈氏宗疏远。

〞2.形声字:诺,从言,假设声。

3.?诗经?:“不宜空我师。

〞?毛传?以“空〞为“穷〞,为什么可以这样注释?〔空,东部;穷,冬部〕4.?说文解字?:“水,准也。

〞〔水,微部;准,文部〕为何可以这样解释?5.?公羊传?:“盖改葬也。

〞注:“改,更也。

〞〔改,见母之部;更,见母阳部〕6.扮,从手,分声。

读假设粉。

7.形声字“烨〞从华得声。

8.形声字“逸〞从兔得声。

诗词格律复习题一、填空题1.汉魏六朝至唐代的诗歌,根据其有无格律,可以分为和。

2.近体诗是指萌芽于时期,形成于,具有严整规律的诗体。

3.曹丕的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4.?诗韵?又称,由南宋平水人据?广韵?合并为韵,后被金人合为韵。

5.近体诗〔律诗和绝句〕中,每两句称为一联,每联的第一句叫,第二句叫。

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譔为《庄子》作注时的注音) • 《宋玉对楚王问》:“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与《庄
子 ·逍 遥 游 》 说 正 同 , 可 知 凤 即 鹏 。
其他
• 鳆鱼——鲍鱼 • 船帆——船篷,落帆——落篷 • 负债——背债,负义——背义,《释名》:“负,背也” • 吴方言中:蚊读如门,亡读如芒,晚读如莽,皆为重唇音。 • 客家方言中:肥读作pui(二声),无读作毛。
这些“匍匐”的异文,上古都是同音字,都读重音。
声训
• 声训是拿同音或音近而意义又有关联的字来解释另一个字。 • 《说文》:“马,武也。”(马是武备之一,古代战争离不开马) • 《说文》:“畐(fu2),满也。”(古代吃饱就是有畐(福)了) • 《广雅》(三国魏时张揖所撰):“匪,彼也。” • 《释名》(东汉末刘熙撰):“法,逼也。” • 《毛传》:“莫(“暮”本字),晚也。” 以上例字都是由于声母在上古相同,而以为训。 可见,马-武,畐-满,匪-彼,法-逼,莫-晚。声母彼此是相同的,在上古都读重唇音。
《 礼 记 ·王 制 》 : “ 对 群 庙 一 一 祭 祀 ) 。 ” 郑 注 : “ 犆 犹 一 也 。 ” 《 释 文 》 : “犆音特。”
• 古音沖若童。(ch-t)
《 书 ·金 縢 t én g 》 “ 惟 予 沖 人 ” 《 说 文 》 “ 沖 ” 读 若 “ 动 ” 。 《 释 文 》 直 忠 切 。 古 读 直 如 特。
读若
• 古音直如特。(zh-t)
《 诗 ·鄘 风 ·柏 舟 》 “ 实 维 我 特 ” , 《 释 文 》 : “ 韩 诗 作 直 , 云 相 当 值 也 。 ” ( 特 , 配 偶 义 )
《 吕 氏 春 秋 ·忠 廉 篇 》 : “ 特 王 子 庆 忌 为 之 赐 而 不 杀 耳 。 ” 高 诱 注 : “ 特 , 犹 直 也 。 ”

音韵学选篇

音韵学选篇

音韵学选篇古无轻唇音(节选)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

《诗》:“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①《檀弓》引《诗》作扶服,《家语》引作扶伏②。

又,“诞实匍匐。

”《释文》:“本亦作扶服。

”③《左传》昭十三年:“奉壶饮冰,以蒲伏焉。

”《释文》:“本文作匍匐;蒲,本亦作扶。

”昭二十一年:“扶伏而击之。

”《释文》:“本或作匍匐。

”《史记·苏秦传》:“嫂委蛇蒲服。

”《范睢传》:“膝行蒲服。

”《淮阴侯传》:“俛出袴下蒲伏。

”④《汉书·霍光传》:“中孺扶服叩头。

”皆匍匐之异文也⑤。

[《十驾斋养新录》简介]清钱大昕(一七二八—一八〇四)撰。

钱氏江苏嘉定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官至少詹事。

其治学广博,精研经史,于小学、金石、地理、算术等皆有较高造诣。

此书为其读书笔记,其中对音韵训诂的论述,多有创见。

本次注释所据为上海书店一九八三年版《十驾斋养新录》。

[篇名简介]本篇选自《十驾斋养新录》卷五。

钱氏根据经典异文、古书音注、声训及方言等资料,论证凡后世轻唇之音,古皆读为重唇。

①引文见《诗经·邶风·谷风》。

②《家语》:即《孔子家语》。

《广韵》模韵,匍与蒲同音,簿胡切。

德韵,匍,蒲北切。

屋韵,伏与服同音,房六切。

按三十六字母反切上字分纽,匍匐同属并母,扶服同属奉母,钱氏据异文证明轻唇音古读重唇。

③诞实匍匐:《诗经·大雅·生民》文。

《释文》:即《经典释文》。

④俛:同“俯”。

⑤匍匐的异文有扶服、扶伏、蒲伏、蒲服四种。

古读弗如不。

《广韵》不与弗,同分勿切。

《说文》: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笔弗声相近也①。

①所引弗、不同音的切语见《广韵》物韵。

分字读轻唇音为非母,读重唇音为邦母。

不字有平(甫鸠切)、上(甫九切)、去(甫救切)三音见尤韵。

钱氏按不,笔二音证明弗字古读重唇音。

古读方如旁。

《书》:“方鸠僝功。

”①《说文》两引:一作“旁逑功”,一作“旁救孱功”②。

《史记》作“方聚布功。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解析_江苏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解析_江苏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解析_江苏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在“出”字后不能断句,因为“出帷中”属于()句答案:谓补2.下列几组字中,哪一组字的读音反映的是重唇音和轻唇音的差异?答案:甫辅~莆圃3.下列几组字例中,哪一组都是全浊声母的字?答案:童潼僮瞳4.下列几组字中,哪一组字反映的是舌头音和舌上音的差异?答案:沼诏~迢貂5.以“佛陀”对应buddha,涉及的语音现象是:答案:古无轻唇音6.春秋时期,陈国公子陈完奔齐,改为田氏。

这反映的语音现象是:答案:古无舌上音7.以“女”作为声符的字有:答案:汝_钕8.以下各字中,先秦时期跟“门”“芒”的声母读音接近的有:答案:望_问_闻9. 1.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C. 法10. 2.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A. 哲11. 3.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D.发答案:B.哲13. 5.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C. 德14. 6.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B.别15.7.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D.月16.8.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A. 白17.9.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A. 国答案:D.木19.下面八句话的排序构成一首律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功名误我等云过,岁月惊人还雪飞。

每事恐遗千古笑,此生甘与众人违。

艰难犹有君亲念,血泪斑斑满客衣。

答案:错误20.下面四句诗的排序是否正确:摩天专待振毛衣,雪爪星眸世所稀。

虞人莫谩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

答案:错误21.“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四句诗的排序是否合适?答案:正确22.下列四句诗的排序中哪一种是正确的?答案: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23.下列各联诗句哪一联的排序是正确的答案: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24.“西”的本义是鸟巢,后来假借为方位词。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四)练习题一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纪传体,司马迁,八书、世家。

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

2.32.303.发音部位1.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2.吕不韦,纪,论,览,八览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1.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2.吕不韦,纪,论,览,八览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1.战国末期,吕不韦,纪,论,览,八览,吕览2.32.303.发音部位二.选择题ADCBBCADDA三.概念题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叫“阴声韵”.2.古无轻唇音,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中古时的轻唇音“非、敷、奉、微”来自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

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4.这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但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5.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鼻辅音[-m]、[-n]、[-ŋ]收尾的,叫“阳声韵”;2.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五音”。

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4.正义:即注解经书而得义之正。

唐人称“义疏”为 “正义”,义疏即取疏通经注意义的意思。

5.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1.按照韵尾的不同,古韵学家把韵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以清塞音[-p]、[-t]、[-k]收尾的,叫:“入声韵”。

2.叠韵:双声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就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3.七音:宋元等韵学家从舌音中又分出半舌音,从齿音中又分出半齿音,连同上述“五音”,就构成了音韵学上所谓的“七音”。

音韵基础知识2

音韵基础知识2

(二)上古三十二声母 上古三十二声母和中古三十六字母的区别 1. 合并的两类:“知彻澄娘”并入“端透定
泥”;“非敷奉微”并入“帮滂并明”。 2. 分化的两类:“照穿床审”分为两类,一类 接近舌音,一类接近齿音。“俞”母分为两类, 一类接近定母,一类与匣母相同。
二、上古韵部
(一) 《诗经》的韵部 1. “叶韵说”和陈第的古音学观点。 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破除了“叶韵” 说,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时有古今,地 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2. 归纳《诗经》的韵部的方法——系联法。 (1)系联《诗经》的韵脚。 (2)系联形声字的声符。 3. 古音学家对古韵的分部
微部叠韵。声母相近。归,见母。馈,群母。 见母、群母牙音旁纽。 《伐檀》:“寘之河之干兮。”干,借为岸。 河岸。元部叠韵。声母相近。干,见母。岸, 疑母。见母、疑母牙音旁纽。 《七月》:“八月剥枣。”剥,借为攴。击打。 屋部叠韵。声母相近。剥,帮母。攴,滂母。 帮母、滂母唇音旁纽。
2.要有书证。要有古代的书面语言例证。包
练习:从音韵学的角度分析以下材料
(1)《史记齐太公世家》:“我远田氏矣。”服虔注



曰:“言我与陈氏宗疏远。” (2)《史记六国年表》:“秦始皇二十八年,为阿房 宫。”宋体《史记》“房”作“旁”。 (3)《说文》:“水,准也。”(水,微部;准,文 部。) (4)《释名》:“消,削也,言削减也。”(消,宵 部;削,药部。) (5)《韩非子》“自营为私”,《说文》作“自环为 私”,“营、环”是异文;《春秋》楚公子围,《史 记楚世家》作“回”,“围、回”是异文。 (6)“等”,从竹,寺声。寺,古韵属“之”部,等, 古韵属“蒸”部。

第三节上古音第四节近古音

第三节上古音第四节近古音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80年; 《诗经韵读》《楚辞韵读》,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0年。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81年。
5.喻三归匣 喻四归定
曾运乾《喻母古读考》提出
喻三归匣:
其实,从先秦到《切韵》时代,喻三都未从匣母里 分化出来。在中古,喻三与出现在一二四等韵的匣 母互补,因而可以归为一个音位。由此推论,上古 “喻三归匣”是完全可信的。
喻四归定:
依据:谐声字:“怡饴贻”(中古喻四)与“台” (定母)谐声;再如偷-俞,由-迪笛
庄组归精:
黄侃提出(P268):中古的庄组(照二)的庄 初崇生四母,在上古与精清从心四母读音相同
依据谐声:
宗(精母):崇(崇母) 足(精母):捉(庄母) 仓(清母):疮(初母) 叟(心母):瘦(生母) 秦(从母):臻(庄母) 相(心母):霜(生母)
看法:
在《广韵》中,精组出现在一三四等韵前,庄组出 现在二三等韵前,这样,它们同样是在三等韵前为 什么会分化为精庄两组,也需要解释。 ☆
与现代汉语普通话韵母比较
有闭口韵[m];有[iai][io],无[er][ə ][y]等。 ☆
第四节 近古音
四、近古声调 四个调类:平声阴(阴平) 平声阳(阳
平) 上声 去声 规律: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第四节 近古音
小结: 近古声母:21个声母 近古韵母:19韵部 46个韵母 近古声调:四声:阴平、阳平、上声、
结论:中古四十六类韵母系统(P286) ☆
与《切韵》音系比较
(1)入声韵母全部变成了阴声韵母
(2)很多阴声韵部和阳声韵部发生合并。 结果有的原来一个韵摄就成为一个韵部。如 通摄成为东钟韵,遇摄成为鱼模韵。

古代汉语 语音研究(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

古代汉语 语音研究(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
—王力《汉语音韵》
刘复(近代语言学家,1891-- 1934)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看见敦煌 石室写本,背面有“三十字母敲韵 ”六字。
罗常培《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 卷跋》考证守温是唐末沙门人,
守温当是当时凉州西域一代的 汉族僧人。
三十字母敲韵
南梁汉比丘守温述 唇音 帮滂 并 明 舌音 端 透 定 泥是舌头音 知 彻 澄 日是舌上音 牙音 君 溪 群 来 疑 齿音 精 清 从是齿头音 审 穿 禅 照是正齿音 喉音 心 斜 晓是喉中音 清 匣 喻 影亦是喉中音浊
二、相互押韵的字进行系联、归纳和 分类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 瑟友之。(《周南·关雎》)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 言有之。(《周南·芣苢》) 招招舟子,人涉印否。人涉印否,印 须我友。(《邶风·瓠有苦叶》)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 如充耳。(《邶风·旄丘》)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 有!
如母:知置,音ti, 彻母:彻撤tiek,抽tiou。 澄母:治ti,直值tik,tiak。赵tiou, 迟池 ti。
现代方言:
闽北方言和闽南方言都强烈地反映了 端知两系合为一体的原始情况。
如母:知置,音ti, 彻母:彻撤tiek,抽tiou。 澄母:治ti,直值tik,tiak。赵tiou, 迟池 ti。
陈澧考证出《广韵》有40声类,就三 十六字母说,多出4类,即照、穿、床、审、 喻各分两类,又把明、微合为一类。
黄淬伯、白涤洲考证出《广韵》有 47声类,即在三十六字母的基础上,把 照、穿、床、审、见、溪、疑、晓、影、 喻、来11纽各分两类。
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考证出《广 韵》有51声类,即在黄、白47声类的基础 上,又把精、清、从、心4纽分为两类。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被切字 切上字 切下字
醢:呼改切。hū+gǎi→h+ǎi→hǎi 晻:乌感切。φū +gǎn→φ+ǎn→ǎn 眷:居倦切。ju+juàn→j+uàn→juàn 悲, 府眉切 fǔ+méi→ f+éi→ bēi 见,古甸切 gǔ+diàn→ g+iàn→ jiàn
12
参考资料: ①《实用汉语音韵学》第235页至266页。沈祥
方面进行考求: 韵脚的位置; 一章中所用韵数; 韵脚间的距离。
每个方面都各有不同的情况。
17
A、韵脚在句中的位置
句中韵 句尾韵(常见)
B、一章中所用的韵数
一韵到底 换韵
句句押韵
C、韵脚间 的距离
隔句押韵 首句入韵 (偶句押韵 ) 首句不入韵
交韵 其他情况 抱韵
……
18
对于《诗经》的韵例,必须从以上三个方面去 分析,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比如:
35
从形声字的声符与被谐之字的语音 关繫也可看出阴阳对转的痕迹,例 如:从军得声之字有挥、辉,这是 文与微对转。仍从乃声,这是之、 蒸对转,播从番声,这是歌、元对 转。
36
因此,主要元音相同的阴、阳、入三种 韵部的字可以互相对转,
寺(之)-特(职)-等(蒸) 从寺(之)得声的字,有特、等字, 则为之、职、蒸对转之例。这就是戴震 所说的相配互转亦即阴、阳、入对转。
入声韵:音韵学术语。多用于上古音的学习与研究中, 凡是韵母带塞音韵尾的叫入声韵。广东广州话急[kap]、 雪[syt]等。上古塞音韵尾就是指-p、-t、-k。
30
上古音三十部分甲、乙、丙三类。
➢ 甲类的共同特点是阴声韵是由单元音构成, 入声韵收舌根塞韵尾-K,阳声韵收舌根鼻韵 尾-ng。(1-6)

《古代汉语(2)》练习题一答案

《古代汉语(2)》练习题一答案

《古代汉语(2)》练习题一答案一、填空:1.32,30.2.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3.衍文,脱文。

4.连绵词,叠音词,附音词,合成词。

5.平水韵(或诗韵),1066.唐宋(或中古)7.发音部位。

8.连绵9.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二、概念题:1.联绵词:又称联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

2.五音:我国传统语音学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这就是音韵学上所谓的“五音”。

3.粘、对:所谓“粘”,指一首律诗中相邻两联的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

所谓“对”,是指一首律诗中同一联内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反。

4.读为:音韵术语。

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5.清、浊:古人从发音方法上对声母进行分析,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清浊”。

用现代语音理论去分析,所谓“清”,就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不带音;所谓“浊”,就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带音。

6.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但是这里所说的本义,只是取习惯的叫法,或称作一种操作概念,是指现代人们所能找到的有文献根据或字形根据的最古的意义,但并不一定是最初的意义。

7.同义词:指一些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形式各异的词。

8.拗救:所谓拗救,就是指在律诗的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9.字母:由于古代没有记音符号,所以就用记录音节的汉字代表音节中的第一个音素——声母,这个代表声母的汉字叫做“字母”,只代表它所记音节的第一个音素。

10、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了的词,也就是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

11.古无舌上音:即上古时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中古时的舌上音“知、彻、澄”来自于“端、透、定”,也是钱大昕提出的。

12.双声:双声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就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钱大昕古无轻唇音条

钱大昕古无轻唇音条

錢大昕《古無輕唇音》凡輕脣之音,古讀皆爲重脣。

《詩》:“凡民有喪,匍匐救之”,《檀弓》引《詩》作“扶服”,《家語》引作“扶伏”;又“誕實匍匐”,《釋文》:“本亦作‘扶服’”;《左傳》昭十二年:“奉壺飲冰,以蒲伏焉”,《釋文》:“本又作‘匍匐’,‘蒲’本亦作‘扶’”;昭二十一年:“扶伏而擊之”,《釋文》:“本或作‘匍匐’”;《史記·蘇秦傳》:“嫂委蛇蒲服”、《范雎傳》:“膝行蒲服”、《淮陰侯傳》:“俛出袴下蒲伏”、《漢書·霍光傳》:“中孺扶服叩頭”,皆“匍匐”之異文也。

古讀“扶”如“酺”,轉爲“蟠”音。

《漢書·天文志》:“晷長爲潦,短爲旱,奢爲扶。

”鄭氏云:“‘扶’當爲‘蟠’,齊魯之間聲如‘酺’,‘酺’、‘扶’聲近‘蟠’,止不行也。

”《史記·五帝本紀》:“東至蟠木。

”《呂氏春秋》:“東至扶木。

”又云:“禹東至槫木之地。

”“扶木”謂扶桑也,《說文》作“槫桑”。

古音“扶”如“蟠”,故又作“蟠木”。

《一切經音義》“菩薩”又作“扶薛”“服”又轉爲“犕”音。

《說文》引《易》“犕牛乘馬”,“犕牛”即“服牛”也。

《左傳》:“王使伯服、游孫伯”,《史記·鄭世家》作“伯犕”,《後漢書·皇甫嵩傳》:“義真犕未乎”,注:“‘犕’古‘服’字。

”“服”又轉爲“謈”音。

《漢書·東方朔傳》:“舍人不勝痛,呼謈。

”服虔云:“謈音‘暴’。

”鄧展云:“‘瓜瓝’之‘瓝’。

”師古曰;“痛切而呌呼也,與《田蚡傳》‘呼服’音義皆同。

”《田蚡傳》:“蚡疾,一身盡痛,若有擊者,謼服謝罪。

”晉灼云:“‘服’音‘瓝’。

關西俗謂得杖呼及小兒啼爲‘呼瓝’。

”《廣韵》:“菢,薄報切,鳥伏卵。

”“伏,扶富切,鳥菢子。

”“伏”“菢”互相訓,而聲亦相轉,此伏羲所以爲庖犧、伏羲氏亦稱作庖犧氏。

《說文》:“ ,迫也,讀若《易》虙羲氏。

”《唐韵》:“ ,平祕切。

”《風俗通》:“伏者,別也,變也。

伏羲始別八卦以變化天下。

上古声母研究概述

上古声母研究概述

上古声母研究概述作者:孟爱华刘冠才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1期摘要与上古韵部研究相比。

上古声母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环节。

除了少数的几种说法诸如“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喻三归匣”基本成定Veer外。

许多问题都没有达成一致。

尤其是关于复辅音声母的讨论日益激烈,本文就上古声母研究代表性观点加以整理和概述。

关键词:上古声母重要结论系统及音值复辅音声母清代研究古韵分部用力甚勤的学者。

不太下功夫研究声母。

对上古声母进行系统的研究,是从清代钱大昕开始的。

本文主要介绍钱大昕、章太炎、黄侃、曾运乾等人有关上古声母研究的论述。

一、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1“古无轻唇音”。

这项结论是清人钱大昕得出的。

钱大昕在所著的《十驾斋养新录》中说:“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

”所谓“轻唇”,就是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四母,也叫唇齿音。

这四个声母在上古混同于“帮滂蓝明”,不独立存在。

2“古无舌上音”。

这是钱大昕得出的又一重要结论。

钱大昕在所著的《十驾斋养新录》中说:“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微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也就是说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徼澄”在上古还没有独立存在,混同于“端透定”。

至于泥、娘二母,多数学者认为二者在《切韵》时代尚且为一类。

在上古自然为一类。

3“古音娘日二组归泥说”。

这是章太炎继钱大昕之后得出的结论。

所谓“娘日二纽归泥”,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日”二母在上古均读作“泥”母。

关于“娘母归泥”,学术界没有异议;至于“日纽归泥说”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公认,多数学者认为“日”与“泥”在上古是分立的。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这是近代音韵学者曾运乾在他的《喻母古读考》一文中提出来的。

所谓“喻三归匣”,是指中古的“喻三”(即云母,曾氏称于)在上古读作“匣,,母。

所谓“喻四归定”,是指中古的“喻四”(即以母,曾氏称喻)在上古读作“定”母。

“喻三归匣”已经得到普遍承认,基本成为定论。

古代汉语试题库-音韵部分练习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库-音韵部分练习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库-音韵部分练习参考答案[练习一]一、1.隋代陆法言撰,成书于隋仁寿元年。

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

据考订,全书分一百九十三韵,按平上去入共分五卷。

《切韵》对研究汉语语音史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元代周德清著,是一部专供北曲作家作曲押韵和审音辨字用的韵书,它的音系代表了近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分十九个韵部,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之说。

此书一改过去韵书承袭《切韵》旧制的弊病,能以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从而成为研究近代音系的基本材料。

3.参课本P1049。

4.等呼:等韵学术语。

宋元等韵图分韵母为开口、合口两呼,又据介音的有无和主要元音的洪细,把两呼各分为四等。

5.韵摄:宋元等韵学家把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的韵归并成一组,不计声调,称为韵摄。

《切韵指南》把《广韵》的二百零六部归并为十六摄。

6.古代一些人在读到《诗经》等上古韵文时,感觉某些韵脚字不和谐,就凭主观读另—种音以求和谐。

这种作法,前人称为“协音”,又作“叶音”。

这是缺乏历史观点的学说。

7.即“诗韵”。

金代和宋末人根据《广韵》同用、独用原则,将《广韵》的206部合并为106部,成为元明清以来近体诗押韵的依据。

因书初刊于江北平水,故称“平水韵”。

二、微:轻唇、次浊;知:舌上、全清;从:齿头、全浊;端:舌头、全清;群:牙音、全浊;喻:喉音、次浊;来:牛舌、次浊;日:半齿、次浊;匣:喉音、全浊;邪:齿头、全浊;帮:重唇、全清;定:舌头、全浊;娘:舌上、次浊;敷:轻唇、次清。

三、参P1051四、1.平分阴阳:条件声母的清浊,清音变阴平,浊音变阳平。

2.浊上变去:全浊上声变去声3.入派三声:即入声字分别归到平上去三声里去了,全浊声母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字归去声;清声母字归现代阴、阳上去四声。

[练习二]1.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2.章太炎的娘日二母归泥说3.曾运乾的喻三归匣、喻四归定4.黄侃的照二归精,照三归端参课本P1055二、见课本P1053三、见课本P1058四、见课本P1052五、音韵学家按照韵母中的韵尾的不同,把韵母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带鼻音韵尾的是阳声韵,带塞音韵尾的是入声韵,韵尾是元音或不带韵尾的是阴声韵。

古无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古无轻唇音,为清代钱大昕(1728-1804)提出之音韵学概念,说明在秦汉时期声母系统中没有轻唇音,唐末出现轻唇音在上古均属于重唇音。

中古末期的唇音中古末期即唐末宋初之时,三十六字母中唇音有重轻之分。

重唇音为“帮”[p]、“滂”[pʰ]、“并”[b]、“明”[m],轻唇音为“非”[f]、“敷”[fʰ]、“奉”[v]、“微”[ɱ],两者在发音上有明显分别。

举例,按中古音之声母系统,“佛”字为奉母,“弼”字为并母,以现代粤语拼音系统分析,则前者声母为f,后者为b。

由此可见,中古音中重唇音与轻唇音在发音与发音部位均有所分别。

上文提及:“中古末期,即唐末宋初之时,三十六字母中的唇音有重轻之分。

”现今那些声母为轻唇音(“非”[p/pf]、“敷”[pʰ/pfʰ]、“奉”[b/bv]、“微”[ɱ/mv]) 的字,在唐末宋初前,应念作声母为重唇音(“帮”[p]、“滂”[pʰ]、“并”[b]、“明”[m]) 的读音。

根据这个推音/正音原则,活在盛唐时期的杜甫,他的“甫”字,应念作重唇音,但现代却是轻唇音。

以杜甫的“甫”字为例,杜甫字子美,意思是美男子(《说文解字》:“甫,男子美称也,从用、父,父亦声。

方矩切”,盛唐时期读重唇音)。

上古轻唇音归重唇音的证据钱大昕从上古语音材料及词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发觉在中古时重轻唇有别之字,在上古秦汉时期有密切关系,故于其著《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第十二》中言:“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

”,说明了轻唇音是后出之物,在上古之时皆为重唇音。

而钱氏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中强调其观点:“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

以上文曾提之两字为例,“佛”、“弼”二字中古之声母不同,钱氏发现在《诗经‧周颂‧敬之》中“佛时仔肩”一句中的佛字解“佛毛,符弗反,大也。

郑音弼,辅也”,可见两音有一定关系。

许慎(58-147)在《说文解字》中言“㚕大也。

从大,弗声,读若予、违、汝、弼”,而段玉裁(1735-1815)在《说文解字注》中引“佛时仔肩”以为注,可见“佛”、“㚕”相通,证明“佛”、“弼”二字的读音在上古时非常接近,故上古音“佛”字声母应属并母。

什么叫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

什么叫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

什么叫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所谓“古无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

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并明”。

轻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时期从“帮滂并明”四母中分化出来的。

这项结论是清人钱大昕得出的。

现将这项结论的证据简述如下:(1)“非”古读作“帮”*《诗》:“东有甫(非)草。

”《韩诗》作“圃(帮)草”。

*《论语》:“子贡方(非)人。

”郑康成本作“谤(帮)人。

”*《论语》:“且在邦(帮)域之中矣。

”《释文》:“‘邦’或作‘封’(非)。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释文》:“郑本作‘封内’。

”*《诗》:“彼(帮)交匪敖。

”《春秋》襄二十七年《传》引作“匪(非)交匪敖。

”《诗》:“彼交匪纾。

”《荀子·劝学篇》引作“匪交匪纾。

”*《诗》:“四矢反(非)兮。

”《韩诗》作“变”(帮)。

*《释名》:法(非),逼(帮)也,人莫不欲从其志,逼正使有所限也。

”谐声字: 非(非)—悲(帮) 分(非)—扮(帮) 反(非)—版(帮)甫(非)—补(帮) 发(非)—拨(帮)(2)“敷”古读作“滂”*《诗》:“铺(滂)敦淮濆。

”《释文》:“《韩诗》作‘敷’。

”谐声字: 孚(敷)—脬(滂) 覆(敷)— (滂)(3)“奉”古读作“并”*《诗》“凡民有丧,匍(并)匐救之。

”《檀弓》引《诗》作“扶(奉)服”。

《家语》引作“扶伏”。

*《史记·苏秦传》:“嫂委蛇蒲(并)服。

”《范雎传》:“膝行蒲服。

”《淮阴侯传》:“俛袴下蒲伏。

”《汉书·霍光传》:“中孺扶服叩头。

”*《左传》昭十三年:“奉壶饮冰以蒲伏焉。

”《释文》:“本又作‘匍匐’。

蒲,本亦作‘扶’。

”*《史记·五帝本纪》:“东至蟠(并)木。

”《吕氏春秋》:“东至扶木。

”*《左传》:“部(并)娄无松柏。

”《说文》引作“附(奉)娄”。

云:“附娄, 小土山也。

”*《左传》:“取人于萑苻(奉)之泽。

”《释文》:“苻,音蒲(并)。

”*《庄子·逍遥游》:“汾(奉)水之阳。

音韵学复习题

音韵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1.传统音韵学可以细分为四个部门: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北音学。

2.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时代的语音。

研究上古音的主要材料是《诗经》《楚辞》等韵文及形声字。

3.中古音是指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语音。

研究中古音的主要材料是《广韵》等韵书。

4.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元明清和现代分别是音韵学的萌芽期、创立期、发展期和全盛期。

5.明朝陈第明确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理论。

6.最早创立字母的是唐末一个名叫守温的和尚,他创立的字母是三十个。

7.“五音”是根据发音部位来分的;清浊是根据声带颤动与否来分的。

8.“五音”指的是唇、舌、齿、牙、喉五类音。

9.“七音”就是“五音”再加上半舌音和半齿音。

10.传统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

11.传统三十六字母中,喉音包括现代所谓零声母、半元音和舌根音三类音。

12.宋元时代将韵母分为开口呼和合口呼。

13.东汉末时期产生了反切注音法,它是在梵文启发下产生的。

14.反切注音的原则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

15.《切韵》的作者是陆法言,成书于公元601 年,共有193 韵。

16.《广韵》的作者是陈彭年、邱雍,书成于公元1008 年。

17.《广韵》的韵目按四声计有206 个,以平赅上去入则有个韵部。

18.《广韵》音系,入声韵只和阳声韵相配,而不和阴声韵相配。

19.《广韵》各韵目中每一个圈下第一字附有反切,代表一个小韵,或一组同音字。

20.《诗韵》又称平水韵,由南宋平水人刘渊据《广韵》的“同用”合并为107 韵,后被金人王文郁合为106 韵。

21.《广韵》的精华是它的反切,清代陈澧首创系联法来研究中古音。

22.中古时期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其名称起于南北朝时期。

23.我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魏人李登的《声类》。

24.《广韵》共有3890 个反切,其中包含452 个反切上字,1195 个反切下字。

二、名词解释1.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学科。

古代汉语大二下期末复习

古代汉语大二下期末复习

古代汉语大二下期末复习一、默写老子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3、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4、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荀子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韩非子6、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

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

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

•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

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08993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08993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 “互见 ”。

又叫互辞、互参、是一种修辞方法。

即上文中含有下文要出 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出现的词,上下文相互补充、说明,相互阐发、照应。

这是为了 避免行文单调平板, 通过词语相互交错配合使用, 使语义相互渗透、相互补足。

互文一般出 现在诗歌类作品中。

从结构上看,互文可分三类: <1> 独句内部见互文。

例如,王昌龄《出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 ”;杜牧《泊秦淮》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 近酒家 ”。

<2> 对句构成互文见义,上下两句对立的词语相互提示、补足。

例如, 《古诗十九 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3> 特 殊结构的互文见义, 主要表现在语义上的互相隐含和相互渗透, 依据上下文补充若干词语才 能表达完整清晰的意义内容。

例如,杜甫的《客至》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 北朝民歌《木兰诗》 :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2、金文 亦称铭文、钟鼎文,乃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

始于商末,盛行于西周,记录的内容 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祭祀、赐命、征伐、围猎及契约之事。

一般以周宣王在位时铸造的毛公鼎文为代表。

由于商周盛行青铜器, 而青铜礼器以 “鼎 ”为代 表,乐器以 “钟 ”为代表,因其刻在金器、大钟上,故称之金文,亦因得 “钟鼎文 ”之名。

3、避讳世”改为“代”或“系”,“民”改为 “人”。

二是避家讳,例如苏轼祖父名序,苏洵文章改 “序”为“引”,苏轼为人作序又改为 “叙 ”。

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改字法、缺笔法和空字法。

前面说到的 “恒”改为 “常”即为改字;避唐太宗李世民讳, “世”改为 “卅”为缺笔。

次要的有两种方法,避名称和改变称呼。

《史记 ?秦始皇本纪》 :秦时,改“正月”为“端月 ”。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无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为清代钱大昕(1728-1804)提出之音韵学概念,说明在秦汉时期声母系统中没有轻唇音,唐末出现轻唇音在上古均属于重唇音。

中古末期的唇音
中古末期即唐末宋初之时,三十六字母中唇音有重轻之分。

重唇音为“帮”[p]、“滂”[pʰ]、“并”[b]、“明”[m],轻唇音为“非”[f]、“敷”[fʰ]、“奉”[v]、“微”[ɱ],两者在发音上有明显分别。

举例,按中古音之声母系统,“佛”字为奉母,“弼”字为并母,以现代粤语拼音系统分析,则前者声母为f,后者为b。

由此可见,中古音中重唇音与轻唇音在发音与发音部位均有所分别。

上文提及:“中古末期,即唐末宋初之时,三十六字母中的唇音有重轻之分。

”现今那些声母为轻唇音(“非”[p/pf]、“敷”[pʰ/pfʰ]、“奉”[b/bv]、“微”[ɱ/mv]) 的字,在唐末宋初前,应念作声母为重唇音(“帮”[p]、“滂”[pʰ]、“并”[b]、“明”[m]) 的读音。

根据这个推音/正音原则,活在盛唐时期的杜甫,他的“甫”字,应念作重唇音,但现代却是轻唇音。

以杜甫的“甫”字为例,杜甫字子美,意思是美男子(《说文解字》:“甫,男子美称也,从用、父,父亦声。

方矩切”,盛唐时期读重唇音)。

上古轻唇音归重唇音的证据
钱大昕从上古语音材料及词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发觉在中古时重轻唇有别之字,在上古秦汉时期有密切关系,故于其著《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第十二》中言:“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

”,说明了轻唇音是后出之物,在上古之时皆为重唇音。

而钱氏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中强调其观点:“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

以上文曾提之两字为例,“佛”、“弼”二字中古之声母不同,钱氏发现在《诗经‧周颂‧敬之》中“佛时仔肩”一句中的佛字解“佛毛,符弗反,大也。

郑音弼,辅也”,可见两音有一定关系。

许慎(58-147)在《说文解字》中言“㚕大也。

从大,弗声,读若予、违、汝、弼”,而段玉裁(1735-1815)在《说文解字注》中引“佛时仔肩”以为注,可见“佛”、“㚕”相通,证明“佛”、“弼”二字的读音在上古时非常接近,故上古音“佛”字声母应属并母。

黄锡凌(1908-1959年)《粤音韵汇》一书中亦有收录“佛”字的读音如“弼”(粤语拼音系统作bat6),可见古无轻唇音的证据还留在部份地方方言中。

地方方言中较能保留中古时期的语音是因为跟保留字词的字义有很大关系。

例如那古音是用作标示姓氏或地名的,因口耳相传,那保留下中古时期读音的机会便较大。

如“费”字,中古时属“帮”母,明显是重唇音,但在古无轻唇音的原则下,“费”现已由重唇音发展成轻唇音“非”母。

但“费”字在用作姓氏时,则仍应读作“bei”。

又如番茄的“番”字,现今作fan,但读广东省的一个地方“番禺”的“番”字时,却又是保留其中古音,读作pan。

可见用作姓氏、地名时,较能保留其中古音。

除了姓氏或地方以外,用作口语的一些字词亦较能保留其中古音,这就是因为没有文字的干扰,愈能够保持原音。

例如“仆”字,现今“前仆后继”的“仆”应作fu,但在口语中却仍保留下pu的发音。

当然,广州话中一句粗话亦是以此“仆”字为用,亦保留了“puk1”的音,这便见语音的灵活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普通话中留存了古音,“仆”的轻唇音并没有进入普通话,前仆后继中读为pū,仆人中读为pú。

又如埋伏的“伏”,现今读作“fu”,但粤语口语“伏匿匿”则仍然保留重唇音,读作“buk6”(根据张群显所说,见《粤语音韵集成》电子版)。

故此可说,在地方方言中的姓氏、地名、口语中,因口耳相传且无文字干扰,较能保留中古音。

古无轻唇音对音韵学发展的影响
古无轻唇音的发表,不只对上古音研究构成重大突破,亦解释了部份字词假借的原因。

后世音韵学研究者普遍接受此看法,如王力(1900-1986)说这种见解“值得参考”,周祖庠在《新著汉语语音史》中亦言“唇音原来只有重唇音帮滂并明,以后分化出轻唇音非敷奉微”。

参考
•王力,《汉语音韵》
•周祖庠,《新著汉语语音史》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黄锡凌,《粤音韵汇》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