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08993
文史类专业课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古今字:就是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一字写数词的字称为“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
2.异体字:指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有别的字。
3.汉字的通假:在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叫做汉字的通假。
4.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5.古今通用词:是以基本词汇为基干,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词,它一直流传至今,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
6.词的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7.词的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或者是说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
8.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的运用,就是词类活用。
9.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所代表的人或物所发出这个动作。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1.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1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写历史人物。
24.纪事本末体:史传文的一种。
它以历史事件为主线,把某一专题的记载集中起来,可以了解它的全貌。
25.骈文:一种特殊的文体。
从不同韵的角度说,它不属于韵文而似散文;从使用对仗和平仄来说,它又不是散文。
26.律诗:近体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律诗可以分为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
27.平仄:指平声和仄声,是声调问题。
“平声”指四声中的平声;“仄声”指上、去、入三声。
“仄”即不平的意思。
28.对,失对:律诗同一联的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反(主要看第二字)称为“对”,违背了这一要求,就是“失对”。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
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
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
2.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3.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4.古今字:古今字是指文献中记录同一个词项而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历时同词异字”现象。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还是中国古代的典籍——经《十三经》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的词语4300多个。
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如释天,释地,释言7.《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编,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共分15卷(1——14卷为本文,15卷为叙)。
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8.本义:指一个词的最初含义。
9.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10.偏义复词: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1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
12.词类活用: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13.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古代汉语复习
古代汉语复习一、名词解释1.古代汉语:就是指凡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概括地说,就是“五四”运动以前的、与现代汉语相对的汉民族语言2.类书是辑录古书中的史实典故、诗赋文章、俪词骈语等,按类或韵编排以便寻检和征引的工具书。
3.政书是记载历朝历代政治经济、典章制度沿革变化的书籍。
4.互文,也叫“互文見义”,或简称“互见”。
上下文互相呼应、补充,合起來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
或者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在同样的句法结构图中互用同義詞。
7.词的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即词的本来的意义,一个词诸多义项中有文献证明的相对最早的意义二、填空1.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文言文和古白话3.六书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4.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四人最为著名,世称《说文》四大家。
5.字典辞书常用的注音方式有三种:直音反切叶音法6.释义方式:直训义界描写譬况。
7.《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我国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书。
以解释小篆为主8.《经籍簒诂》清阮元主编,有“展一韵而众字毕备,检一字而诸训皆存,寻一训而原书可识”之说。
9.《尔雅》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词典。
10.《方言》西汉扬雄著,是汉语方言的第一部著作11.“王氏四种”或称“高邮王氏四种”是指: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和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经义述闻》,是训诂学的经典著作.政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通记历代的典制,一类只记一朝一代的典制。
前者如“十通”,后者如《会要》、《会典》。
12.“十通”是通记历代典制的十部政书的总称,包括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通志》、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民国年间刘锦藻个人编纂的《清朝续文献通考》。
13.《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均为开创体例之作,品质很高,合称“三通”。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参照南大参考书目总结,仅供参考)《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典》《经藉篡诂》《经传释词》《词诠》《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广韵》《中原音韵》《切韵》直音法反切法偏义复词本义引申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联绵词古音通假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判断句被动句同义词训诂四书集注说文四家三家诗诗韵韵脚韵例双声叠韵正义传笺十三经注疏集注曰为谓之章句谓之谓言貌犹之言之为言读为读曰读若读如如字衍文脱文形训声训破读毛诗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檄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句读四六词类活用三十六字母稽古引经倒置迂回委婉夸饰平水韵黏对拗句拗救流水对借对词调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XXX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XXX的《说文解字》以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心、形声、转注、假借。
只需象形、指事、会心、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分解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经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偏义复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义作用,另一个词不表义,只是一种陪衬。
2、正义(古书注语):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3、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属,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4、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5、《說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作者东汉许慎,按部首编排540部,收字9353个,讲解文字本义,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
6、四库全书总目:书目,收录清代干隆以前的中国古代文献中的重要典籍并加以介绍,是了解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文献。
7、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8、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9、叶音: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10、衍文:也叫“衍字、衍”,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11、脱文:也叫“脱字、脱、夺”,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12、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13、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的几个相关的意义。
笺:对毛传的补充和订正。
14、韵目: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15、传:注解术语,这种注解方式主要注解古书中的字句或大义。
“传”有“传述”之义,把古书的大义传述后人。
16、笺:注解术语,主要是补充或者订正前人的注解的方式,主要的注解内容也是古书中的字句。
17、疏:注解术语,也叫“正义”,这种注解方式不仅对古书的正文作注解,还对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王力《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音:用一个汉字直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例如《尔雅》郭璞注:“钊音招。
”意思是说“钊”和“招”读音相同。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起来为一个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
基本原则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切字的读音。
如“毛,莫袍切。
”3、六书:文字学术语。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造和使用方式归纳为六种类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总称六书。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作了详细的解释。
后人一般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东汉许慎著。
收字9353个,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
每字下的解释,大抵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六书解说文字。
该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5、古今字:训诂学术语。
指同表某一字义而古今用字有异的汉字。
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原先那个字的部分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和“债”、“莫”和“暮”等。
6、隶变:文字学术语。
隶书是秦汉时期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字体,它在书写笔法上将小篆圆匀的线条改成点画,实现了汉字的笔画化,在字的形态上变小篆的长圆体而为扁方体,标志着汉字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汉字的这次转变在文字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叫“隶变”。
7、同源字:在汉字里有许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如“广”和“旷”、“线”和“贱”、决“”和“缺”等,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8、右文说:文字学上一种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
形声字大都声旁在右。
宋王子韶研究文字学,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
如“戋,小也。
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义。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2007-07-12 21:45:05)标签: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试题库一、填空(每空1分,计10分)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计16分)1、笺:是标识(zhì)的意思。
其特点是对前人注释的阐明、补充、订正。
以郑玄为《毛诗》作笺为代表。
2、疏、正义:古人又给注作注;“疏”属于私人注释;“正义”属于官修。
3、音义:是兼释字音和字义的一种古注,以注音为主。
4、指事字:是独体字,有抽象的指示性符号,用以指示字义。
5、象形字: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
象形字有如下特点:a.是独体字。
b.由象形符号构成,字形近于图画,所画即为字义所表示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位;部分象形字中有饰画。
6、判断句:判断句是指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作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7、会意字:会意字是并列字类即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表现该字义所指向的事物。
会意字的特点:a.必须是合体字,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
偏旁都是形符,即都表义。
b.必须是用合体的几个字组成新的意义。
8、形声字:即半表意半表音文字,如“湖”、“诛”等。
9、转注:转注字应有两个条件:a.有同一的部首。
b.字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注释。
10、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11、异体:异体字是指音义完全相同而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所谓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构形有异的字。
12、繁简字: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
构件或笔划多的是繁体,构件、笔划少的是简体字。
13、词的本义:汉语往往是一词多义。
但多义词的几个意义,是在词义发展过程中引申派生出来的,其中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
14、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这是造成多义的根本原因。
15、直音式:就是用同音同调的字去注所查的字音.16、反切:反切就是用两个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
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名词解语受到了古代文学的影响,使用了更多的文言文表达方式,较 为庄重和正式。
古代汉语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古代文献、经典和古代作品都 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研究古代汉语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指汉语在古代时期的形式和用法。它包括了从古汉语早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 元6世纪)到古汉语晚期(公元6世纪至14世纪)的语言变体。
古代汉语具有以下特点: 1. 音韵系统: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受到了 梵语、阿拉伯语等外来语言的影响,有更多的声母和韵母,并且有六声调。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2007-07-12 21:45:05)标签: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性质内容是什么
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性质内容是什么古代汉语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古代汉语大量使用省略句式,主要如主语,所以大量句子看不到主语的存在,只能靠上下文的意思来推定。
另外,很显著的一个用法是否定句式中,将宾语提前。
例如:“时不我待”是典型的古汉语结构的一个成语,把“我”这个宾语提在“待”的前面。
同样的词汇和句子还很多很多,这也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古代汉语的性质内容:文字学常识文字学主要研究汉字的性质、结构及发展规律。
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统一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了解字的本义。
大佛寺东坡楼东坡像左侧东坡书写的欧阳修散文《醉翁亭记》:“朝而往,莫而归。
”一般写作“暮”。
如何解释“莫”?甲骨文作。
《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莽中。
”音“莽”,是“草莽”的“莽”的本字。
太阳落入草莽中,即傍晚。
后来“莫”常被借为否定副词“不”和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则在“莫”下加“日”,以表将近天黑意,“莫”“暮”就成为一对古今字。
《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
”向,指朝北开的窗户,这个意义今天已不易体会。
甲骨文作,像屋檐下面墙上有一个窗户之形,并不从口。
《说文》:“北出牖也,从宀从口。
”为了防寒,在冬天把朝北的窗户堵上,用泥抹好柴门。
音韵学常识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结构以及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
懂得音韵学,有助于加深对古书词语的理解。
苏轼《喜雨亭记》记叙喜雨亭建成后,苏轼与客庆贺:“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
”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注:“属zhu,后来写作嘱,属客:斟酒给客人喝。
”其实“属”与“斟”无联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音韵学1、发展历史:①上古音: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②中古音: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③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④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2、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较为科学的注音方法,也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注音法。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构成反切的两个汉字,第一个叫做反切上字,第二个叫做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做被切字。
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二者相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
如“攀,普班切”、“张,照帮切”。
3、双声、叠韵: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仿佛”“蜘蛛”;叠韵,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苍茫”“蹉跎”“彷徨”。
古代连绵词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
反切,就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的注音方法。
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
如“渴,苦曷切”,反切上字“苦”与被切字“渴”双声,反切下字“曷”与被切字“渴”叠韵。
4、字母:传统音韵学里,声母称为声,又叫做“纽”、“声纽”。
把具有双声关系的反切上字加以归纳,就可以得出反切上字的类别。
每一类反切上字代表一个声母,从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代表,作该声母的标目字。
这类标目字就是字母。
如《广韵》,表示[t]的声母反切上字有“端”、“德”、“冬”等,从中选取“端”字作代表。
这样,[t]声母就成为“端”母了。
字母又称“母”。
唐末和尚守温首先提出三十字母。
到了宋代,音韵学者又在此基础上增补成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霞、来日)5、五音、七音:是早期音韵学著作队声纽进行归纳分析时所用的术语。
(完整版)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完全版】
(完整版)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完全版】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漢語名詞解釋(仅供参考)肖庆峰整理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簡稱甲文,指近代以來發現的商周時期寫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也叫貞卜文字、殷墟書契等。
2、金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青銅銘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秦國一帶的文字,也叫籀文。
廣義的大篆還包括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統一六國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國文字而確立的秦國官方文字,也稱秦篆。
5、籀文:舊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現在一般認為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學上主要指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各諸侯國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戰國時期六國古文的一種別體,可能是對戰國時流行于六國的文字加以變異而來的。
8、今文:文字學上特指漢代流行的隸書。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戰國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漢代隸書以後的文字,包括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11、隸變:指發生秦漢時期由秦國篆文、六國古文演變為隸書的過程。
這一過程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12、隸定:指用隸書(後來也包括楷書)轉寫戰國以前古文字的過程。
13、小學: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機構,後來又指傳統的語言文字學,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等。
14、六書:指中國古代分析漢字構造的六種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一般認為后兩種是用字方法。
15、四體二用:四體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四種造字方法,二用指轉注、假借兩種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學上指反映一個字造字本義的初始寫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採”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義的字,與“借字”相對。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01年真题1、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如:宋郑樵《总序》:“既无衍文,又无绝绪,世世相承,如出一手。
2、《经典释文》:唐陆德明撰,30卷。
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古书《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庄子》等。
是保存古代音训较早的一部字典,为后世推崇3、稽古:指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是一种不太常见的修辞手法,但在古代作品里应用不少。
主要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借以阐发自己的观点,有托古论今之意。
4、《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按古声母顺序排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5、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是宋朝韵图上用来代表中古汉语的声类的字母系统。
“字母”即声母。
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表字。
宋朝无名氏将守温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
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05年真题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
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步系统完备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
有时单称反或切。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六书: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4、假借:假借是汉字的造字方法之一,六书之一(其余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
用“假借”这种方法所造出来的汉字,称“假借字”。
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
又叫互辞、互参、是一种修辞方法。
即上文中含有下文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出现的词,上下文相互补充、说明,相互阐发、照应。
这是为了避免行文单调平板,通过词语相互交错配合使用,使语义相互渗透、相互补足。
互文一般出现在诗歌类作品中。
从结构上看,互文可分三类:<1> 独句内部见互文。
例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2> 对句构成互文见义,上下两句对立的词语相互提示、补足。
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 特殊结构的互文见义,主要表现在语义上的互相隐含和相互渗透,依据上下文补充若干词语才能表达完整清晰的意义内容。
例如,杜甫的《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北朝民歌《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金文亦称铭文、钟鼎文,乃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
始于商末,盛行于西周,记录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祭祀、赐命、征伐、围猎及契约之事。
一般以周宣王在位时铸造的毛公鼎文为代表。
由于商周盛行青铜器,而青铜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因其刻在金器、大钟上,故称之金文,亦因得“钟鼎文”之名。
3、避讳古代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在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
避讳有两种情况:一是避君讳,例如汉文帝名恒,“恒”改为“常”,“恒山”被改为“常山”;唐太宗李世民,“世”改为“代”或“系”,“民”改为“人”。
二是避家讳,例如苏轼祖父名序,苏洵文章改“序”为“引”,苏轼为人作序又改为“叙”。
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改字法、缺笔法和空字法。
前面说到的“恒”改为“常”即为改字;避唐太宗李世民讳,“世”改为“卅”为缺笔。
次要的有两种方法,避名称和改变称呼。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时,改“正月”为“端月”。
4、清浊汉语辅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叫清,声带颤动的叫浊。
区分清浊,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声带是否颤动,二是是否送气,三是声调的阴阳。
清音的声带不颤动,其中又分为全清和次清。
全清是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清是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浊音声带颤动,其中又分为全浊和次浊。
全浊是不送气、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浊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是仄声6、叶音也叫“叶韵”或“叶句”。
叶读xie(二声),和谐的意思。
这是唐宋时的一些训诂学家在给先秦韵文作注时所采取的一种改读先秦两汉韵文的韵脚音以求和谐的做法。
隋唐时沈重《诗音义》开始采用这一做法,南宋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这一做法。
如“死生契阔(叶苦劣反),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叶鲁吼反)”。
《邶风•击鼓》这章诗中的“阔”、“老”两个韵脚都注明了“叶音”。
应该认识到,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后人读古代韵文,韵脚不和谐,是语音发展的必然结果。
叶音的作法是任意改读字音,造成了读音的混乱。
这是错误的做法,违反了语音发展规律,应该加以澄清。
明陈第《毛诗古音考》指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指出了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否定了“叶音说”。
7、七音音韵学中的术语,是中古三十六字母的一种分类方法。
中古三十六字母代表了唐代和宋代的汉语声系统。
音韵学家根据声母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音、七音和九音。
其中,“七音”为:唇音:帮滂并明非敷奉微;舌音:端透定泥知徹澄娘;齿音: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牙音:见溪群疑;喉音:影晓匣喻;半舌音:来;半齿音:日。
七音是在五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的基础上,又分出了半舌音和半齿音,是对声母分类的细化。
也为划分九音(重唇音、轻唇音、舌头音、舌上音、齿头音、牙音、喉音、舌齿音)做准备。
8、中古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关于中古的三十六个声母,包括: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徹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晓匣喻;来;日。
相传这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在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11、使动用法古汉语里一种常见的词类活用形式,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动词、名词、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多为不及物动词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可以带宾语,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亡郑以陪邻”。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论语·尧白》“君子正其衣冠”。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它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同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南辕北辙等。
12、偏义复词[2014]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相当于一块化石,又叫化石语素。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是投合,“阔”是疏远,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13、郑笺东汉郑玄所作《<毛诗传>笺》的简称。
《说文解字·竹部》:“笺,表识书也”,即表明标记的意思。
郑玄兼通经今古文学,他以《毛诗》为主,兼采今文三家诗说,加以疏解。
他作《毛诗笺》,谦敬不敢言注,但云表明古人之意或断己意,使可识别,故曰笺。
书出后,《毛诗》日盛,三家诗。
14、《史记》三家注《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通史,对后世文学和史学的影响深远。
《史记》的声望随日剧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
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是其中影响最大的。
裴骃《史记集解》八十卷,是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他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学说,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去粗取精,融汇贯通。
司马贞《史记索隐》三十卷,博采众家注文和论著,音译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证颇多,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后世史学家誉称该书:“价值在裴张两家之上”。
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用了唐魏王李泰、萧德言等人所撰写的地理著作《括地志》,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还对一些字加了音注。
15、《十三经》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十三经》内容极为宽博,《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是汉代经书的训诂之作。
其中当以“经”地位最高,“传记”次之。
《十三经》地位尊崇,影响深广,是最高统治者寻找治国大计、规范臣民思想伦理道德、引导民风民俗的依托。
清代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是对这十三部儒家经典注疏的汇编本。
16、《十三经注疏》清代阮元所著的对“十三经”即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注疏的汇编本。
《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共416卷。
17、《四书》集注全名《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著,是一部儒家理学著作。
“四书”为《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四书集注是对该四部书的重要注本,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其中,《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后人称其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
18、李善古代注解大家,唐代扬州江都人,著有《文选注》60卷。
其特点是材料丰富,非常渊博,引用各类古籍文集1600多种。
其文献价值很高。
在训诂方面,李注也优于五臣注,其注释多平稳无疵,可作为人们注释古书的借鉴。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三)1、“古无轻唇音”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其专著《十驾斋养新录》中发表了两篇著名的论文,即《古无轻唇音》和《舌类间隔之说不可信》。
这是两篇关于上古声母研究的重要成果,对后人的古音学研究影响很大。
《古无轻唇音》指出:“凡轻唇之音,古皆为重唇。
”也就是说,中古音中的轻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时期皆读为重唇音“帮滂并明”。
实际上是告诉人们:中古“非敷奉微”是由上古“帮滂并明”分化出来的。
2、“舌类间隔只说不可信”钱大昕《舌类间隔之说不可信》中指出:“古无舌头舍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这就是说,舌上音“知徹澄”是由上古的“端透定”分化出来的。
3、六书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
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
如:江、河、杨、柳等。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
如:莫。
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
如: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