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系统定位分析病例

合集下载

运动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分析报告

运动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分析报告

运动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分析报告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运动系统疾病患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我们对一批运动系统疾病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

通过这次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运动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和指导。

1. 背景介绍运动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骨骼、关节、肌肉和其他运动器官功能的一类疾病,包括骨折、关节炎、肌肉损伤等。

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在近年来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

2. 研究对象我们选取了一组运动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0例,其中男性占60%,女性占40%。

研究对象的年龄分布范围在20岁至65岁之间。

3. 疾病分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结果,我们将研究对象的疾病进行了具体分类。

其中,关节炎类疾病占总数的35%,骨折类疾病占总数的25%,肌肉损伤类疾病占总数的15%,其余疾病包括关节脱位、韧带损伤等。

4. 临床表现运动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

我们对研究对象的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记录和分析。

4.1 关节炎类疾病关节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红斑等症状,活动受限。

其中,膝关节炎是最常见的病例,占该类疾病患者的60%。

4.2 骨折类疾病骨折患者通常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失血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伴随畸形或关节不稳定。

最常见的骨折部位为手腕和踝关节。

4.3 肌肉损伤类疾病肌肉损伤患者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僵硬、瘀斑等症状,而且常常发生在运动过程中。

其中,肩胛带肌肉损伤是最常见的病例,占该类疾病患者的45%。

5. 治疗和康复针对不同类型的运动系统疾病,我们采用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和康复措施。

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手术治疗等。

治疗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康复后,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功能恢复良好。

6. 结论与建议通过对运动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6.1 运动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需要加强预防与治疗的相关工作。

星恒医学教育网病例分析之运动系统疾病

星恒医学教育网病例分析之运动系统疾病

【星恒教育】临床医师:病例分析运动系统疾病诊断公式(仅供参考)一、四肢长骨骨折1.长骨骨折诊断公式=外伤史+骨折专有体征(1)畸形:骨折段移位所致(2)反常活动:无关节的部位出现活动(3)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端互相摩擦造成(4) X 线检查:骨的连续性发生中断2.上肢长骨骨折常见类型与诊断公式(1)肱骨外科颈骨折=肩部受伤+上肢活动障碍(2)肱骨干骨折=外伤史+上臂活动障碍+垂腕(3)肱骨髁上骨折=小儿+手掌着地+肘关节痛+肘后三角关系正常(4)桡骨远端骨折=腕部受伤+侧面银叉样+正面枪刺样真题解读——运动系统疾病-骨折要求:根据以上病历摘要,请将初步诊断、诊断依据(两个以上诊断,应分别列出各自诊断依据,未分别列出扣分)、鉴别诊断、进一步检查与治疗原则写在答题纸上。

总分 22 分3 分2 分1 分3.下肢长骨骨折诊断公式(1)股骨颈骨折=老人摔倒+髋部疼痛+患肢外旋+大转子上移(2)股骨干骨折=大腿外伤史+局部肿胀畸形+腘动脉、静脉或胫神经、腓总神经损伤表现(3)胫腓骨骨折=小腿外伤史+局部肿胀畸形+胫后动脉损伤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表现(4)骨盆骨折=外伤史+会阴部瘀斑肿胀+两侧肢体不等长+骨盆分离试验阳性+失血性休克。

二、大关节脱位=外伤史+关节脱位专有体征(关节固定、关节盂空虚)1.肩关节前脱位=手掌着地受伤+健侧手扶托患肘+方肩畸形+杜加征2.肘关节脱位=有外伤史+肘后三角失去正常关系3.桡骨头半脱位=小儿+强力牵拉上肢4.髋关节后脱位=二郎腿+髋部剧痛+下肢缩短+膝关节屈曲+患肢内收内旋。

真题解读——运动系统疾病-关节脱位试题编号:50。

运动系统疾病情况分析报告

运动系统疾病情况分析报告

运动系统疾病情况分析报告运动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运动系统的各种疾病,包括骨骼、关节、肌肉和神经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疾病可以导致疼痛、不可逆的损伤和运动功能的丧失。

运动系统疾病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运动系统疾病在人口中的发病率相当高。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约有20%的人口患有关节炎或其他骨关节疾病,其中以老年人群体为主。

其他常见的运动系统疾病还包括骨折、脊椎问题、肌肉劳损等,这些疾病不仅限于老年人,也影响着年轻人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其次,运动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

遗传因素、生活方式、体重问题、饮食习惯、运动方式都与运动系统疾病的发病关系密切。

例如,长期的不良姿势和久坐不动会增加脊柱和关节的压力,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和骨关节疾病的发生。

肌肉劳损和纤维肌痛常常与过度运动和肌肉张力不均有关。

营养不良和缺乏适当的锻炼也会导致骨质疏松。

此外,运动系统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疼痛、僵硬、运动功能障碍不仅让人感到不适,还限制了工作和日常生活的能力。

例如,关节炎患者可能会出现步态不稳、活动范围受限等问题,导致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能力下降。

对于运动系统疾病的患者来说,早期诊断和及时的治疗至关重要,可以减缓病情的进展并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预防和管理运动系统疾病,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首先,保持适当的体重和合理的饮食习惯对预防骨关节疾病非常重要。

适当的体重可以减轻关节的负担,减少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的风险。

同时,均衡的饮食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健康发育。

其次,保持良好的姿势和正确的运动方式对预防运动系统疾病也非常重要。

坐姿、站姿和行走时应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正确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错误姿势。

此外,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逐渐增加运动的时间和强度,可以有效预防肌肉劳损和其他与运动相关的问题。

总之,运动系统疾病的情况分析显示,其发病率较高且影响范围广泛。

神经疾病的定位诊断—运动系统

神经疾病的定位诊断—运动系统
➢ 可因运动或感觉障碍引起,其特点与病变部位有 关
➢ 可见于许多神经系数疾病,对某些特定疾病有提 示意义
➢ 步态异常的临床分型应结合病因
分类及临床特征
➢皮质脊髓束病变导致: 痉挛性偏瘫步态(单侧皮质脊髓束受损) 痉挛性截瘫步态(双侧皮质脊髓束受损)
震颤;小脑半球病变
➢言语障碍 ➢眼运动障碍:粗大的共济失调性眼震 ➢肌张力降低:钟摆样腱反射
2、大脑性共济失调
额桥束、枕颞桥束受损,症状轻,较少伴眼震
➢ 额叶性共济失调:额叶或额桥束,对侧类似小脑性
共济失调,但较轻,伴肌张力增高、锥体束征、额叶 症状
➢ 顶叶性共济失调:对侧共济失调,闭眼时明显,常
瘫痪的分布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肌束颤动 神经传导 失神经电位 皮肤营养障碍 肌肉活检
整个肢体为主 (单,偏,截瘫) 肌群为主
增高,呈痉挛性瘫痪
降低,呈弛缓性瘫痪
增强
减弱或消失


无或轻度废用性萎缩
明显

可有
正常
异常


多数无
常有
正常,后期呈废用性萎缩
失神经改变
3.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定位诊断
锥体外系的纤维联系与功能
纤维联系
➢ 皮质→新纹状体 → 苍白球(内) →丘脑→皮质回 路
➢ 皮质→新纹状体 →苍白球(外) →丘脑底核→苍 白球(内)→丘 脑→皮质回路
➢ 皮质→新纹状体 →黑质→丘脑→ 皮质回路
功能
➢调节肌张力、 协调肌肉活动
➢保持正常体态 姿势
➢和产生习惯性、 节律性动作
锥体外系损伤后的症状
第二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解剖及生理功能
本章运动是指骨骼肌的活动,包括随意运动、不 随意运动和共济运动

运动系统的定位诊断PPT课件

运动系统的定位诊断PPT课件
20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 定位诊断
21
22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 定位诊断
23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 定位诊断
1.前角细胞:节段性 2.前根型:节段性,有时可见 肌束颤动 3.神经丛:瘫、感觉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周围神经丛型(神经干型,末梢神经型):瘫、感觉障碍及自
主神经功能障碍
3
运动系统(movement system) - 解剖及生理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
➢ 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Betz细胞)、皮质脊髓 束、皮质脑干束
➢ 功能: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 其活动。
➢ 损伤:中枢性(痉挛性)瘫痪
4
运动系统(movement system) - 解剖及生理
16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 定位诊断
17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 定位诊断
18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 定位诊断
19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 定位诊断
3、脑干型:交叉瘫 ➢ 中脑Weber syndrom ➢ 脑桥Millard-Gubler syndrom、 locked-in syndrom ➢ 延髓Wallenberg syndrom
(1)皮质型:单瘫,Jackson癫痫 (2)内囊型:完全性偏瘫,三偏征 (3)脑干型:交叉瘫
➢ 中脑Weber syndrom同侧动眼,对侧面、舌下及肢体瘫痪 ➢ 脑桥Millard-Gubler syndrom、病侧展、面,对侧舌下、肢体瘫
locked-in syndrom ➢ 延髓Wallenberg syndrom (4)脊髓:半切、横贯性损害
8
运动系统(movement system) - 解剖及生理

神经——运动系统病例讨论

神经——运动系统病例讨论

运动系统病例讨论【病例摘要一】某男性,45岁。

主诉:右髋部疼痛,不能活动四小时。

患者四小时前乘公共汽车,两腿交叉(左腿放在右腿上)坐位,由于突然急刹车,右膝顶撞于前座椅背上,即感右髋部剧痛,不能活动。

遂来院诊治。

患者身体素健。

无特殊疾病,无特殊嗜好。

检查:全身情况良好,心肺腹未见异常。

骨科情况:仰卧位,右下肢短缩,右髋呈屈曲内收内旋畸形。

各项活动均受限。

右大粗隆上移。

右膝踝及足部关节主动被动活动均可,右下肢感觉正常。

请分析回答:(1)此患者可能的诊断并说出理由。

(2)髋关节的结构及运动。

【病例摘要二】女性,6岁。

两小时前跳动中向前跌倒,手掌着地后,患儿哭闹。

诉右肘部痛,不敢活动右上肢。

遂来急诊就医急诊室检查:尚能合作。

右肘向后突出处于半屈曲位。

肘部肿胀,有皮下瘀斑。

局部压痛明显,有轴心挤压痛。

肘前方可及骨折近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右挠动脉搏动稍弱。

右手感觉运动正常。

请分析回答:(1)此患者可能的诊断,说出理由。

(2)叙述肘关节的构成及运动。

【病例摘要三】3.男性,21岁,业余足球爱好者。

主诉:5年前踢足球时初次受伤,当时以左脚为立足脚,右脚从右往左半转身凌空抽射,不慎踢空,当时右脚小腿瞬间剧烈拉伸,右脚膝关节伴有较严重的扭曲,该关节立即疼痛异常。

当时骨科医生诊断内侧半月板损伤,交叉韧带亦有所损伤,后慢慢恢复。

今天打羽毛球再次受伤。

当时,做一向右起跳的动作,落地的时候右膝猛烈受挫,关节部位有严重的扭曲感并剧烈疼痛,不能正常走路,前来就诊。

检查所见:右膝明显肿胀,压痛,关节屈伸困难并疼痛,特别是下蹲时,右膝关节不能完全屈曲;活动时关节内有异响和异物感,自感有轻度的交锁。

右下肢不能单独站立运动。

前抽屉试验阳性,屈膝时内旋幅度较左膝明显增加。

分析:(1)患者本次就诊是损伤了哪些结构?(2)诊断的依据?(3)膝关节结构及运动。

【病历摘要四】女,53岁。

2小时前不慎从高处摔下,右侧大腿与硬物猛烈撞击,在当地医院拍X线片确诊骨盆骨折。

运动系统的实验报告

运动系统的实验报告

运动系统的实验报告运动系统的实验是通过设计和进行一系列实验来研究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运动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影响人体运动的因素和机制。

以下是我对运动系统实验的一些观察和分析。

首先,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来评估人体肌肉在运动中的力量。

实验过程中,参与者需要进行一些常见的肌肉力量测试,比如屈肌力测试和伸肌力测试。

通过这些测试,我们可以测量肌肉的力量,并评估肌肉在不同运动过程中的表现。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肌肉的力量表现存在差异,一些肌肉在特定力量测试中表现更强,而在其他测试中表现较弱。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一项关于骨骼系统的实验。

实验中,参与者需要进行一些关于骨骼结构和功能的测试,如骨密度测量和骨折强度测试。

通过这些测试,我们可以了解骨骼的健康状况,并了解骨骼系统对运动的重要性。

实验结果表明,骨骼密度和骨折强度与性别、年龄和运动水平等因素有关。

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一些参与者的骨骼健康状况较差,这可能与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另外,我们进行了一项有关关节的实验。

实验中,参与者需要进行一些关于关节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测试,如单腿平衡测试和伸展性测试。

通过这些测试,我们可以评估关节的运动范围和稳定性,并了解关节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一些参与者的关节稳定性和灵活性较差,这可能与缺乏运动或过度使用关节等因素有关。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一些参与者在特定关节上有明显的不适感,可能与受伤或疾病有关。

最后,我们进行了一项有关运动与心血管系统的实验。

实验中,参与者需要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跑步或骑自行车,并测量其心率和血压等指标的变化。

通过这些测试,我们可以了解有氧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以及个体的心血管耐力水平。

实验结果表明,有氧运动可以显著提高心率和血压,并促进循环系统的功能改善。

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参与者的心血管耐力较差,这可能与缺乏运动或心血管疾病有关。

综上所述,运动系统的实验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人体运动的结构和功能。

运动系统的疾病与病理生理学

运动系统的疾病与病理生理学

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主要影响关节软骨和周围结构。
骨关节炎的病因包括年龄、性别、肥胖、遗传等因素。
骨关节炎的病理生理学包括关节软骨的磨损、关节滑液的改变、关节周围结构的炎症等。
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肌肉拉伤的病理生理学
肌肉拉伤的原因:过度拉伸、肌肉疲劳、热身不足等
病因:关节炎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环境、年龄、肥胖、创伤等。
治疗: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肌肉拉伤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原因:过度拉伸、肌肉疲劳、热身不足
症状:肌肉疼痛、肿胀、无力
治疗方法:休息、冰敷、压迫、抬高、药物治疗
淋巴系统:免疫功能,清除毒素
运动系统的功能
运动系统常见疾病
2
骨折
症状: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等
定义:骨组织完整性的破坏
原因:外力作用、病理因素等
治疗:复位、固定、功能锻炼等
关节炎
症状:关节炎的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定义: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活动受限。
适量饮食:控制食物摄入量,避免过量摄入导致肥胖
多样化饮食:选择多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定时定量: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适量运动,避免久坐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保持充足的睡眠
THANK YOU
汇报人:XX
物理治疗:通过物理手段如热敷、冷敷、按摩等缓解症状

运动性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诊断 ppt课件

运动性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诊断  ppt课件
减低,弛缓
明显,早期就可出现

反射
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 有

电变性反应 无

ppt课件
35
要点: 瘫痪的分类; 上、下运动神经元包括那些; 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的特点;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特点; 上、下运动神经元病变鉴别要点。
ppt课件
36
锥体系病变的定位诊断
总结一下上节课的部分内容:
ppt课件
40
锥体系病变定位思路
上运动神经元病变
皮质与皮质下病变 内囊病变 中脑病变 脑桥病变 脑干病变 延髓病变 脊髓病变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
脊髓前角病变 前根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
ppt课件
41
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定位诊断
一、皮质与皮质下病变
损害部位:大脑皮质——中央前回 ——大脑皮质运动中枢
特征: 1)刺激性病变——癫痫 2)破坏性病变——单瘫 3)病变部位很小——局限性麻痹
弱或消失; 4、病理反射(+)——是,上运动神经元瘫痪重要和恒定的
体征; 5、出现:连带运动;
健康肌肉收缩或紧张时,患侧肢体可以反射性地出现连带 运动。 6、无肌肉萎缩。 {“连带运动”发生原因——由于脊髓内兴奋向同侧和对侧的 邻近节段扩散(正常人这种扩散的倾向受着皮层的抑制)。 在抑制解除后,其兴奋扩散性表现得特别强烈。因而出现 瘫痪肌肉“额外的”反射性收缩。}
诊断: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 中枢性瘫痪)
2、病人出现—— 肌张力减低(面条状、弛缓性)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 有肌肉萎缩、有电变性反应 无“连带运动”
诊断: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周围性瘫痪)
ppt课件
38

运动神经元病病例分析

运动神经元病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患者,女性,50岁主 诉:右手无力10个月,左手无力2月。

现病史:患者于10个月前无诱因逐渐出现右手无力,右手握力差,后逐渐发展,手不能提重物,包饺子等家务活受累。

5个月前出现右上肢肉跳,同时发现右手肌肉萎缩,手的无力及萎缩逐渐加重,以后“肉跳感”累及其余肢体,到当地医院按周围神经病予以维生素治疗无好转。

2月前出现左手无力,不能提重物,精细动作笨拙。

发病以来患者无肢体麻木、疼痛,无言语不清及呛咳,无二便异常。

既往史:体健,否认家族中类似患者。

体格检查:神清语利,计算力、记忆力、理解力均正常。

颅神经检查(-)。

右上肢近端肌力Ⅳ级,远端肌力Ⅳ-级,右前臂、右手大小鱼际肌、骨间肌明显萎缩,左上肢近端肌力Ⅳ+级,远端Ⅳ级,骨间肌轻度萎缩,双下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

感觉系统及共济运动检查大致正常。

四肢腱反射亢进,下颌反射(+),双侧病理征(+)。

颈无抵抗,克氏征(-)。

辅助检查:血常规及生化:正常。

头颅MRI:正常。

颈椎MRI:C4-5椎间盘轻度膨出,脊髓内无异常信号。

腰椎MRI:L4-S1椎间盘退行性变。

肌电图:左侧胸锁乳突肌、左拇短展肌、三角肌、右第1骨间肌、左胫前肌、胸椎旁肌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左拇短展肌、右第1骨间肌、左胫前肌运动电位时限增宽;重收缩左拇短展肌、右第1骨间肌、左胫前肌运动电位电压均增高,呈巨大电位,运动单位电位减少。

神经传导检查基本正常。

腰穿:脑脊液检查未见异常。

要求:分析病例特点、诊断及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原则,并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哪些?问题2.除运动系统表现外,不典型的运动神经元病还有哪些表现?参考答案:一、病例特点:1.中年女性,缓慢起病,逐渐进展。

2.主要表现为单肢无力起病、肌肉萎缩伴肉跳,逐渐累及其他肢体,无感觉障碍,无二便障碍。

3.查体:双上肢肌力差,右上肢更重,远端重于近端,有肌肉萎缩,感觉检查正常,四肢腱反射活跃,病理征阳性。

运动系统定位诊断

运动系统定位诊断
35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三、运动失调的鉴别诊断
分类
感觉性
小脑性
前庭性
病变部位
眩晕 眼震 言语障碍 深感觉障碍 腱反射 钟摆样反射 闭目难立征 伴随症状
末梢神经、神经根、 小脑、脑干(与小脑 前庭及其
后索、丘脑、顶叶 联络通路)
神经和核


明显


明显






减弱或消失
21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2、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多综合征(尾状核、壳核损害时) (1)舞蹈症(chorea):为头面部及肢体迅速的、粗大的、 无目的的、不规律的、不自主运动。常伴肌张力低,腱 反射弱,随意运动时加重,反之减轻,睡眠消失。多见 于风湿性舞蹈病、遗传性舞蹈病和妊娠舞蹈病。 (2)手足徐动症(athetosis):多见于肢体远端,为缓慢 的手指与足趾的屈伸与分散的运动,蚯蚓样运动,见于 尾状核病变。
1、其纤维下行途中不经过延髓锥体。 2、其作用不直接抵达下运动神经元,经 过一系列神经元转换。 3、不能引起肌肉的随意运动,而影响肌 肉活动的协调及准确性。
20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四、锥体外系病变的症状
(一)肌张力改变:增高、减低、游走性增强或减低 1、肌张力增强-运动减少综合征(苍白球、黑质损害时) (1)肌张力:呈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 (2)运动:减少或少动症 (3)姿势与表情:呈屈曲状态,面具脸,情感易激动 (4)步态:慌张步态 (5)言语:声音低哑,单调,构音困难 (6)震颤:呈静止性震颤,多发生于手、足及头部。震颤 频率为6-10次/秒,随意运动时减弱或消失,睡眠中消失, 情绪激动时加重。

运动系统的定位诊断

运动系统的定位诊断

运动系统(movement system) - 解剖及生理
下运动神经元
➢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 它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各方面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 每个前角细胞支配50-200个肌纤维——运动单位
运动系统(movement system) - 解剖及生理
2、患者出现一侧中枢性面舌瘫,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定位在: A、皮质 B、内囊 C、脑干D、脊髓 E、周围神经
3、单瘫可出现于: A、皮质 B、内囊 C、脑干 D、脊髓前角 E、周围神经
4、如何鉴别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5、四肢瘫可由哪些部位病变导致?
谢谢!
(1)皮质型:单瘫,Jackson癫痫 (2)内囊型:完全性偏瘫,三偏征 (3)脑干型:交叉瘫
➢ 中脑Weber syndrom同侧动眼,对侧面、舌下及肢体瘫痪 ➢ 脑桥Millard-Gubler syndrom、病侧展、面,对侧舌下、肢体瘫
locked-in syndrom ➢ 延髓Wallenberg syndrom (4)脊髓:半切、横贯性损害
前根在椎间神经节后与后根结合形成前支和后支,其形成4个 神经丛:
➢ 颈丛C1-C4 ➢ 臂丛C5-T1 ➢ 腰丛L1-L4 ➢ 骶丛L5-S4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 临床表现(p77)
痉挛性瘫痪(spastic paralysis) 概念 特点:
➢ (1)肌力减弱: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远端重于近端) ➢ (2)肌张力增高:“折刀” ➢ (3)腱反射活跃或亢进:阵挛 ➢ (4)病理反射:Babinski Sign ➢ (5)无明显的肌萎缩,废用性萎缩
运动系统(movement system) - 解剖及生理

运动系统总结

运动系统总结

张瑞锋总结,必属精品运动系统张瑞锋总结,必属精品标志性特征1、“银叉(餐叉)”型畸形--伸直型畸形(Colles骨折)2、“枪刺刀”状畸形--伸直型畸形(桡骨下端骨折)3、方形手,关节活动弹响(骨摩擦音)--骨性关节炎(OA)4、骨盆分离和挤压试验阳性--骨盆骨折5、肘后三角关系异常--肘关节脱位6、有方肩畸形、搭肩试验【Dugas(杜加)征阳性】--肩关节脱位7、“竹节”样脊椎--强直性脊柱炎8、四肢小关节,梭形肿胀--类风湿关节炎9、拾物试验阳性--脊柱结核10、“4”字试验、髋关节过伸试验、托马斯(Thomas)征阳性--髋关节结核11、伸肌腱牵拉试验(Mills征)阳性--肱骨外上髁炎12、Codman三角、“日光射线”征象--骨肉瘤13、肥皂泡样改变--骨巨细胞瘤14、蜂窝状或泡沫状--动脉瘤性骨囊肿15、骨疣--骨软骨瘤16、磨砂玻璃状--骨纤维异样增殖症周围神经损伤1、肱骨外科颈骨折腋神经三角肌萎缩麻木2、肱骨髁上骨折尺神经爪形手、骨间肌萎缩3、肱骨中干骨折桡神经神经垂腕4、腓骨颈骨折腓总神经损伤马蹄内翻足5、正中神经损伤猿手发病年龄1、桡骨头半脱位--5岁以下的小儿;2、青枝骨折――儿童;3、化脓性关节炎――儿童;4、肱骨髁上骨折――10岁以下儿童5、胫骨结节骨软骨病――12~14岁好动的男孩;6、强直性脊柱炎――青少年男性;7、骨巨细胞瘤--20~40岁;8、五十肩,肩周炎--50岁左右;清创缝合后各部位需要固定的时间:血管吻合后2周; 肌腱缝合后3~4周; 神经修复后无张力固定4~6周关节脱位3周; 骨折固定4~6周。

运动系统疾病情况分析报告

运动系统疾病情况分析报告

运动系统疾病总结第五十八章骨折概论第一节骨折的定义、成因、分类及移位※1、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时称骨折。

2、骨折的成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拉力、积累性劳损、骨骼疾病3、分类(一)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1)闭合性骨折:皮肤、筋膜或骨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2)开放性骨折:皮肤、筋膜或骨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

耻骨骨折伴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致直肠破裂均属开放性骨折。

(二)根据骨折的程度及形态可分为(1)不完全骨折①裂缝骨折:骨质出现裂隙,无移位,多见于颅骨、肩胛骨②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骨质和骨膜部分断裂,可有成角畸形。

又是成角畸形不明显,仅表现为骨皮质劈裂,与青嫩树枝被折断时相似而得名(2)完全骨折:按骨折线的方向及其形态可分为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骨质碎裂成3块以上)、嵌插骨折、压缩性骨折、凹陷性骨折、骨骺分离(三)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分为(1)稳定性骨折: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发生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等(2)不稳定性骨折: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骨折端移位的种类】①成角移位:两骨折段的纵轴线交叉成角,以其顶角的方向为准有前、后、内、外成角②侧方移位:以近侧骨折段为准,远侧骨折段有前、后、内、外的侧方移位③缩短移位:两骨折段相互重叠或嵌插,使其缩短④分离移位:两骨折段在纵轴相互分离,形成间隙⑤旋转移位:远侧骨折段围绕骨之纵轴旋转※【骨折段的移位因素】①外界直接暴力的作用方向是造成骨折端移位的主要因素②不同部位的骨折由于肌肉的牵拉可造成不同方向的移位③不恰当的搬运第二节骨折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1、骨折的临床表现(一)全身表现(1)休克:骨折所致的休克主要原因是失血,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或并发重要脏器损伤时亦可导致休克(2)体温:骨折后体温一般正常,如有发热一般不超过38℃,如出现高热,应考虑感染的可能(二)局部表现(1)骨折的一般表现:局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2)骨折的专有体征:畸形、反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2、骨折的X-ray检查(1)X-ray 检查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2)骨折的X-ray检查一般应包括临近一个关节在内的正、侧位片,必要时应拍特殊位置的X-ray 片,如掌骨、跖骨拍正位及斜位,跟骨拍侧位和轴心位等(3)有些轻微骨折,急诊拍片未见骨折线,症状明显者,应于伤后2周拍片复查3、骨折的CT/MRI检查:X线检查有一定局限性,有些部位的损伤普通X线难以确诊,需要CT/MRI的检查才能确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保持身体平衡, 功能:保持身体平衡,控制姿势和
步态、调节肌张力与协同功能。 步态、调节肌张力与协同功能。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小脑病变临床症状
小脑蚓部(cerebellum vermis)损 小脑蚓部(cerebellum vermis)损 害:躯干及双下肢的共济失调
(ataxia),躯干摇晃不稳,向前或后 (ataxia),躯干摇晃不稳, 倾倒,甚至不能站立, 倾倒,甚至不能站立,行走时双脚分 步态蹒跚。双上肢外展, 开,步态蹒跚。双上肢外展,跨步过 呈醉汉步态。可伴有构音障碍。 渡。呈醉汉步态。可伴有构音障碍。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运动系的传导通路
锥体系传导通路: 锥体系传导通路:
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皮质脊髓束 皮质延髓束(cortico-buller tract) 皮质延髓束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锥 体 束 的 传 导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锥体外系损伤的临床表现
肌张力改变: 肌张力改变: 苍白球,黑质─肌张力增高 增高呈铝 苍白球,黑质─肌张力增高呈铝 管样、齿轮样,运动减少。 管样、齿轮样,运动减少。 壳核,尾状核─肌张力减低 减低, 壳核,尾状核─肌张力减低,运 动增加。 动增加。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锥体外系
Extrapyramidal system
联系:纤维联系比较复杂, 联系:纤维联系比较复杂,甚至不是 十分清楚,一部分与大脑、丘脑、 十分清楚,一部分与大脑、丘脑、脑 干联系,另一部分则与小脑、 干联系,另一部分则与小脑、脊髓联 系。 作用:起调节姿式, 作用:起调节姿式,肌张力和随意运 动的协调等作用。 动的协调等作用。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前角细胞损伤出现肌束震颤 前角细胞损伤出现肌束震颤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上下运动元损害的鉴别
临床特点
中枢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
范围较广, 偏瘫、 范围局限, 范围较广, 、 范围局限, 偏瘫 单 以肌群为 瘫痪分布 截瘫、 瘫、截瘫、四肢瘫 主 肌张力 增高 减弱 腱反射亢进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反射 病理反射 阳性 阴性 肌萎缩 无或轻度废用性 明显且出现早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肌束震颤 无 可有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小脑病变临床症状
其它症状:粗大型震颤, 其它症状:粗大型震颤,意向性震
颤,发音不清,说话缓慢,断续或呈 发音不清,说话缓慢, 爆破性语言。写字过大症等。 爆破性语言。写字过大症等。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返回到目录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静 止 性 震 颤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锥体外系损伤的临床表现
不自主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 ⑵舞蹈样动作(choreic movement): 肢体不规则的,没有目的地,大 肢体不规则的,没有目的地, 幅度的运动,快速的,不自主运 幅度的运动,快速的, 动。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个部分组成。 个部分组成。

Cerebellum 结构: 结构:小脑蚓部和左右小脑半球三 联系:有三对小脑脚, 联系:有三对小脑脚,实现与大脑
皮质、脑干、脊髓、 皮质、脑干、脊髓、网状结构的激动 系统和抑制系统之间的往返联系。 系统和抑制系统之间的往返联系。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瘫痪肌肌张力减低。 瘫痪肌肌张力减低。 减低 腱反射减弱 消失。 减弱或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 无病理反射。 肌肉有萎缩。 肌肉有萎缩。 萎缩 神经传导速度异常 异常, 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有失神经电 位。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锥体外系
Extrapyramidal system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 是指锥体束以外的所有运动纤维通路 的总称。 的总称。包括锥体外皮质及有关核团 和传导束。 和传导束。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锥体外系
Extrapyramidal system
其核团组成: 其核团组成: 豆状核(壳核、苍白球)尾状核。 豆状核(壳核、苍白球)尾状核。 红核、黑质、丘核底核等。 红核、黑质、丘核底核等。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舞 蹈 病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舞 蹈 病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锥体外系损伤的临床表现
不自主运动: 不自主运动: 肌强直, ⑶手足徐动(athetosis):肌强直, 手足端开始缓慢的强直性的伸屈 运动。 运动。 ⑷扭转痉挛(torsion spasm):以躯 干为中心的扭转。 干为中心的扭转。
运动系统损害的定位
昆明医学院 临床第二医学院 神经病学教研室
运动系统
Motor system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 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 下运动神经元(周围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周围神经元)(脊 核神经,颅神经核以及纤维。) 核神经,颅神经核以及纤维。) 锥体外系。 锥体外系。 小脑。 小脑。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小脑病变临床症状
小脑半球(cerebellum hemisphere 损害: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的损害:同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
减低,行走时向病侧倾倒伴有眼球震 减低, 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准确, 颤,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准确, 辨距不良,轮替动作差, 辨距不良,轮替动作差,反跳现象阳 误指试验偏向病侧, 性,误指试验偏向病侧,出现运动性 震颤,一般上肢比下肢共济失调重。 震颤,一般上肢比下肢共济失调重。
肌 张 力 增 高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锥体外系损伤的临床表现
不自主运动: 不自主运动:(involuntary movement) 震颤: ⑴震颤:(tremor)身体某一部份出 现节律性的抖动4 现节律性的抖动4-8次/秒,收缩 和舒张交替出现。 和舒张交替出现。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踝阵挛Βιβλιοθήκη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病理反射(巴氏征) 病理反射(巴氏征)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定位
皮质 单瘫。 内囊 对侧下半部面肌、舌肌和 对侧下半部面肌、 肢体的瘫痪, 肢体的瘫痪,偏瘫。 交叉瘫 脑干 交叉瘫。 完全性横贯性受损脊髓 ①完全性横贯性受损-截瘫 ②半横贯性受损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昆明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神经病学教研室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upper motor neuron 瘫痪肌肌张力增高 增高。 瘫痪肌肌张力增高。 腱反射亢进 亢进。 腱反射亢进。 浅反射消失 消失。 浅反射消失。 病理反射出现 出现。 病理反射出现。 肌萎缩不明显。 肌萎缩不明显。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下运动神经损伤的定位
前角:无感觉障碍, 前角:无感觉障碍,但可有肌纤维震 颤。 前根:出现根性疼痛和感觉障碍。 根性疼痛和感觉障碍 前根:出现根性疼痛和感觉障碍。 神经丛:一个肢体的多数 多数周围神经瘫 神经丛:一个肢体的多数周围神经瘫 痪和感觉障碍。 痪和感觉障碍。 周围神经病变:可出现植物神经 植物神经功能 周围神经病变:可出现植物神经功能 障碍。 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