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导学案(教师用)

合集下载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画里阴晴》。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画里阴晴》。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美术术语的理解。

(2)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幅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

(2)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作品中的自然景观。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画里阴晴》。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欣赏与创作(1)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2)学生尝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画里阴晴》。

(2)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2. 拓展作业:(1)收集一幅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2)尝试自己动手绘制一幅描绘自然景观的作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课堂参与度。

(2)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

(3)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画里阴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学会欣赏画作,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艺术表达,学会欣赏画作。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画里阴晴》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画作或图片。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展示与课文相关的画作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理解课文内容。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艺术表达手法及其作用。

5. 欣赏画作:(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画作,引导学生欣赏。

(2)学生谈谈自己对画作的理解和感受。

6.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画里阴晴”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

七、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画里阴晴》,巩固所学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篇关于“画里阴晴”的短文,分享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分析。

2. 诗歌表现手法的把握。

3. 模仿创作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背景和意境。

2.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画里阴晴》诗歌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画里阴晴》的背景资料、相关诗歌作品。

3.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录音机、课文朗读光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画里阴晴》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讲解诗歌的内容、背景和意境,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5. 练习:让学生模仿创作,尝试运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文字。

6. 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大家互相评价、学习。

7.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重要性。

七、作业设计1. 背诵诗歌《画里阴晴》。

2. 分析诗歌《画里阴晴》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选取一幅自然景色的画面,模仿诗歌《画里阴晴》的表现手法,进行描绘。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画里阴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画里阴晴》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对艺术的感知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美术作品中的阴晴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画里阴晴》的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2. 美术作品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画作,让学生谈谈对画作的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画作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的?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画里阴晴》,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

四、作品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美术作品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2. 学生谈谈对作品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从阴晴变化的角度分析作品。

五、写作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和欣赏的作品,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阴晴变化在美术作品中的感受。

2. 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画里阴晴》和欣赏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阴晴变化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写作,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绘画中的一些基本技巧,如光影、色彩、构图等。

2.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二、教学内容:1. 绘画基本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2. 欣赏并分析一些经典绘画作品。

3. 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绘画基本技巧和相关理论知识。

2.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3.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经典绘画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2. 收集一些经典绘画作品,用于欣赏和分析。

3. 准备一些相关理论资料,用于讲解和参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绘画基本技巧和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3. 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4. 欣赏:组织学生欣赏经典绘画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一幅绘画作品,要求运用所学的基本技巧和理论知识。

7.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绘画技巧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的绘画作品,看其是否能运用所学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绘画作品的展示和交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2. 邀请一些专业画家或艺术家来校进行讲座或示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绘画艺术。

3. 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绘画展览或博物馆,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画里阴晴》这一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2. 激发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介绍《画里阴晴》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2. 探讨绘画艺术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开场引入,向学生介绍《画里阴晴》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绘画艺术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作业: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画作,分析并描述画里的情感。

第二章:绘画基础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色彩和构图的感知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 进行色彩和构图的实践练习。

教学步骤:1. 讲解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 分组进行色彩和构图的实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行画一幅简单的画作,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和方法。

第三章:情感与绘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情感与绘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情感与绘画的关系,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2. 进行情感表达的绘画实践练习。

教学步骤:1. 讲解情感与绘画的关系,如何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2. 分组进行情感表达的绘画实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作业:1. 学生回家后,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画一幅自己心情的画作。

第四章:欣赏与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绘画作品。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介绍如何欣赏和分析绘画作品,包括观察、描述、解读等方法。

2. 欣赏和分析一些著名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步骤:1. 讲解如何欣赏和分析绘画作品,包括观察、描述、解读等方法。

2. 欣赏和分析一些著名的绘画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业:1. 学生回家后,找一幅自己喜欢的绘画作品,学会欣赏和分析,并写下自己的观后感。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主题和寓意。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绘画作品,提升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画里阴晴》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绘画作品,解读其背后的意义。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展示一幅画作,让学生自由发表对画作的感受和想法。

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画里阴晴》,理解故事情节和绘画作品。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绘画作品,解读其意义和表达的主题。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寓意和对自己的启示。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课文中的绘画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画作,自由发表对画作的感受和想法。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课文《画里阴晴》的文本。

相关的绘画作品图片或实物。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画作和课件。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一份阅读理解测试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让学生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邀请一位画家或艺术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绘画艺术。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学阅读,比较和分析不同作家的绘画风格和主题表达。

第六章:教学设计与安排6.1 教学设计引入:通过展示一幅画作,引发学生对绘画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阅读: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画里阴晴》,理解故事情节和绘画作品。

分析: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绘画作品,解读其意义和表达的主题。

讨论:安排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寓意和对自己的启示。

6.2 教学安排第一节课:引入和阅读课文《画里阴晴》。

第二节课:分析课文中的绘画作品,解读其意义和表达的主题。

《画里阴晴》教案(2023)

《画里阴晴》教案(2023)

画里阴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即艺术贵在创新。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起、承、转、和的行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关于中西画作的知识;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

【教具】多媒体【教法】阅读法、合作讨论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

不知道在坐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同学们一起来谈谈,你为什么喜欢晴天,为什么喜欢雨天。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2010),我国杰出艺术家、艺术教育家,著名画家,江苏宜兴人。

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

终生探索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

代表作:中国画《春雪》《长城》油画《长江三峡》《鲁迅故乡》文集《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2.写作背景吴冠中30年代在杭州艺专开始学画,国画、油画兼学,后留学法国,在西方艺术的中心——巴黎专攻西洋画,50年代初毅然回国。

在学中又学西的矛盾中,要走出自己的路子,要走出合乎民族特色的路子,是他奋斗的目标。

他用西洋水彩,但追求的是中国优秀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展,因之在油画民族化道路上走了多年的酸、甜、苦、辣的历程,他从70年代中期开始作水墨画,几十年的艰辛终于找到了得心应手、风格迥异的新的形式,从此后他就很少画水彩画了。

他的作品影响着当代中国美术的走向。

本文是作者对自己艺术创作过程的一种记述。

3.字词积累真谛dì浓酣hān 透露lù渲染xuàn模mó仿协调tiáo 渗shèn透含蕴yùn4.理清思路第一部分(1):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

《画里阴晴》教案4

《画里阴晴》教案4

画里阴晴建议一采用自主阅读法《画里阴晴》篇幅短小,文字浅白,虽然文中涉及一些美术理论,但却并不深奥且本文为自读课文,故可采用自主阅读法教学教学过程建议:1.从生活体验引入对于文章涉及的美术理论也许不是人人都有深切体会,而对阴与晴的生活体验则人人都有,且因人而异梅雨季节的南方人可能讨厌雨,干旱季节的北方人可能又盼雨如甘霖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对阴与晴的感觉,谈谈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再从生活美引入艺术美2.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艺术观点;反复诵读其中精彩段落,体会语言之妙3.苏轼评王维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家吴冠中先生也是画中有诗情,文中有画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品味文中写景的语言,体会文章的诗情画意也可补充吴冠中其他写景的文字,让学生比较着阅读,更深地体会其语言的色彩感、画面感;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吴冠中的画作,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其中的诗情4.借由此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西画派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风格的美,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示例:一、课前准备分组查阅有关作者的文字资料、收集印象派、中国画和吴冠中的画作,进行欣赏比较二、课堂学习(一)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教师引导,对中西画派的不同风格有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1.先分别请学生展示几幅印象派画作和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画,请大家欣赏比较,说说二者各自的特点(学生只需从感觉上说说即可,不必涉及绘画技法)2.学生展示吴冠中的画作,与前二者比较,说说吴冠中的画作,更接近哪一种画的风格3.请学生简介吴冠中的生平4.提出问题: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的吴冠中,为什么画作却更接近中国画的风格?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文中去寻求答案(二)学生浏览课文,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艺术观点1.作者喜欢画什么题材?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2.西洋画派对风雨题材的态度与作者有何不同?3.作者选取表现对象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那么作者画作的表现技法又有什么特点呢?4.作者在文中说“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要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为什么“不很合用”?“相适应的技法”指什么?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在艺术创作上的什么主张?5.结合全文说说,“阴”与“晴”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审美趣味?(三)诵读精彩段落,品味语言1.诵读第1、2自然段中写景的句子,体会语言的色彩感、画面感⑴“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句中的“浓酣”一词可以改为“浓重”吗?⑵看到雨中美景,作者“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那么,你会立即记起哪些关于“雨”或“桃花”或“柳丝”的诗句呢?⑶作者在这两段文字中引用了哪些古诗词?有何作用?⑷身为画家的作者对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写景之中大量运用表现色彩的词,请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⑸补充阅读吴冠中的另外一段写景的文字,进一步体会其充满色彩感和画面感的语言特色——喜以画为喻、侧重色彩的表达和画面的描述我们住到龙潭湖边的工作室,清静,远离社会活动,每天相扶着在龙潭湖边漫步,养病可雨和于静从新加坡给我们两人各买了一件红色外衣,白发、红装,加上老伴的手杖,这一对红袖老人朝暮出现在青山绿水间,长长的垂柳拂年轻的情侣,也拂白发的老伴,我想起“钗头凤”中“满园春色宫墙柳”,及陆游晚年的“沈园柳老不吹绵”,不无沧桑之感……龙潭湖边,隔着时空回顾自己逝去的岁月,算来已入垂暮之年,犹如路边那些高大的杨树,树皮干裂皱折,布满杂乱的疮疤和乌黑的洞布满杂乱的疮疤和乌黑的洞的老树面对着微红的高空,那是春天的微红,微红的天空上飞满各色鲜艳的风筝,老树年年看惯了风筝的飞扬和跌落我画老树的瘢痕和窟窿,黑白交错构成悲怆的画面,将飘摇的彩点风筝作为苍黑的树之脸的背景,题名《又见风筝》;又试将老树占领画幅正中,一边是晨,另一边是暮,想表现昼与夜,老树确乎见过不计其数的日日夜夜,但永远看不到昼夜的终结春天的荷塘里浮出田田之叶,那是苗圃,很快,田田之叶升出水面,出落得亭亭玉立,开出了嫣红的荷花,荷花开闭,秋风乍起,残荷启迪画家们的笔飞墨舞当只剩下一些折断了的枯枝时,在镜面般宁静的水面上,各式各样的干枝的线的形与倒影合组成一幅幅几何抽象绘画我读了一遍荷之生命历程,想表现荷塘里的春秋,其实想画的已非荷或荷塘,而着意在春与秋了,怎样用画面表现春秋呢!(吴冠中《我负丹青》序)2.“画家们投靠阳光……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一句中,“投靠”一词原意是什么?这里意思是什么?“一味”一词有何表达作用?3.“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中的“大概”、“或者”有什么表达作用?“对付”一词能否换成“画”,为什么?三、课后拓展1.欣赏吴冠中的一幅画,用诗意的语言对画面加以描述2.根据作者在文中的景物描写,试试画一幅“江南微雨图”建议二采用研究性学习法《画里阴晴》篇幅短小,文字浅白,观点明确,学生没有大的阅读障碍文中涉及的艺术理论,不但适用于绘画,也适用于文学创作学习本课,不必局限于文本,可以从文章涉及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文学、美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熏陶,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过程建议:1.建议运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围绕文本,浏览、诵读,把握作者艺术观点,品味作者含蓄蕴藉又色彩明朗、极具画面感的语言特色第二课时进行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探讨,如中西画派的比较赏析、中西“风雨”题材画之异同、中西“风雨”题材诗歌之异同、文学中的阴晴等等2.教师要视学生的实际水平、客观条件和主观兴趣来确定探究的主题和探究的深广度活动不一定求深求专,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3.教师要充分监控学生活动的过程,注意方法的指导示例:一、导入二、解读文章(一)浏览文章,把握作者艺术观点(二)诵读精彩段落,品味语言之妙三、小组合作,拓展研究1.了解中西画派不同的风格,感受艺术之美学生查阅相关赏析文字资料,了解印象派油画和中国水墨山水画的不同风格;收集相关作品图片欣赏比较,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简评画作风格2.比较身为画家的作者与其他作家在写景上的异同如:比较几段写荷塘的文字⑴春天的荷塘里浮出田田之叶,那是苗圃,很快,田田之叶升出水面,出落得亭亭玉立,开出了嫣红的荷花,荷花开闭,秋风乍起,残荷启迪画家们的笔飞墨舞当只剩下一些折断了的枯枝时,在镜面般宁静的水面上,各式各样的干枝的线的形与倒影合组成一幅幅几何抽象绘画我读了一遍荷之生命历程,想表现荷塘里的春秋,其实想画的已非荷或荷塘,而着意在春与秋了,怎样用画面表现春秋呢!(吴冠中《我负丹青》序)⑵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季羡林《清塘荷韵》)⑶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儿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3.画里“阴”、“晴”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趣味,试将此说引入到诗歌领域,收集整理古典诗歌中体现“雄浑壮丽”和“婉约清丽”这两种风格的诗词,加以分析比较,以“诗中阴晴”为题,写一篇文艺随笔。

画里阴晴 教案

画里阴晴 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教案标题:画里阴晴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描述天气状况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对天气变化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绘画和创造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天气谈话:与学生进行简短的天气谈话,引导他们回忆和描述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感受和活动。

2. 观察天气:带领学生一起观察窗外的天气状况,并鼓励他们描述所见。

主体活动:3. 天气词汇学习:向学生介绍一些描述天气状况的常用词汇,如晴天、阴天、多云、雨天、雪天等。

通过图片、示意图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词汇。

4. 天气表达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天气表达练习,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天气状况,用英语描述并展示给全班。

5. 天气绘画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天气状况,用绘画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图案和材料来描绘天气状况。

学生可以在纸上绘画,或者使用绘画软件进行数字绘画。

6. 分享与展示: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并邀请他们描述自己所描绘的天气状况。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评论。

总结活动:7. 总结讨论: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天气词汇和表达方式,让他们分享在绘画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

8. 天气记录:鼓励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当天的天气状况,可以使用简单的天气日记或记录表格。

拓展活动:9. 天气预报:让学生模拟天气预报员的角色,利用学习到的天气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天气预报的练习。

10. 天气对话: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天气对话练习,模拟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日常交流场景。

教案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天气表达练习和绘画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展示的绘画作品和描述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3. 学生记录的天气日记或记录表格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通用)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通用)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画里阴晴》。

本篇文章是一篇描绘四季变化的散文,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热情、秋天的丰收和冬天的静谧,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变化。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文学韵味,适合学生朗读和欣赏。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四季的变化和大自然的美好。

2.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生机盎然、热情洋溢、丰收、静谧”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时光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季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并做好笔记。

3.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课文,解释关键词语,如“生机盎然、热情洋溢、丰收、静谧”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如“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讲解句子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运用。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如“请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季节”。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四季变化大自然的美妙春天生机盎然夏天热情洋溢秋天丰收冬天静谧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课文中的词语写一段话,描述你最喜欢的季节。

答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一片翠绿;花儿含苞待放,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我最喜欢的季节就是春天,它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光影运用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绘画中的光影运用技巧。

2.自然景物的观察和表现。

3.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作品中的光影是如何运用的?它们给画面带来了什么样的效果?2.知识讲解(1)光影的概念和作用光影是绘画中的重要元素,它能够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空间感。

通过光影的运用,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真实。

(2)光影的运用技巧光影的运用技巧主要包括明暗对比、光影投射、反光和折射等。

明暗对比是通过对比明暗部分,使画面更加立体;光影投射是通过光线投射产生的阴影,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反光和折射是通过光线在物体表面的反射和折射,使画面更加丰富。

3.实践操作(1)观察自然景物组织学生到校园或户外进行自然景物的观察,引导学生注意光影的变化和运用。

(2)绘画实践学生根据观察到的自然景物,运用光影的运用技巧进行绘画创作。

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点评。

4.作品展示和评价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引导学生从光影运用、画面效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5.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光影运用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2)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介绍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践操作的表现,以及学生在作品展示和评价中的表现。

2.结果评价: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从光影运用、画面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3.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光影的运用技巧,组织学生进行自然景物的观察和绘画实践,使学生对光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画里阴晴导学案 练习

画里阴晴导学案 练习

十五《画里阴晴》导学案(教师)南漳县职教中心陈建平【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艺术贵在创新。

2、学习文章结构起、承、转、合的传统技法。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特点,感受不同艺术风格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自主学习】一、作家作品1、吴冠中(1919—2010),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

曾留学法国,1950年回国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等校,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和文学巨匠,在油画、水墨、彩墨、速写及艺术理论和文学创作等方面均造诣卓著,致力于探索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

在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四五十种,文集近十种。

2、《画里阴晴》通过叙写中外画家对“”与“”两种审美趣味的不同感受和采用的不同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悟——。

二、疏通字词1、解释下列词语含义,并给加点字注音。

渲.染():含蕴.():朦胧..()():渗.进():熏.陶():真谛.()派生:2、多音字。

调落鲜模三、整体感知1、文章结构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技法,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明确:起承转合式结构是论说类文章结构中的一种常见结构。

“起”,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明确地提出论点或论题。

“承”,就是承接,就是承接中心论点或从正面或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转”分三种情况:由正面论述转入反面论述叫“反转”,由反面论述转入正面论述叫“正转”;由正面论述进而转入更深一层意义的论述叫“进转”。

“合”,就是文章全文的总结、综合,是全部论证的结束。

简单一点讲,“起”,就是开头;“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就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生发开去;“合”,就是结束上文。

第1段:由“”起笔,先叙路过故乡的感受。

第2段:承上赞美。

第3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

第4段:综上所述,借用“”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

2、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并概括出中心论点。

3、作者以“画里阴晴”为题有何好处?明确:以“画里阴晴”为题,既是对全文内容的,又隐含了:阴晴可以同画,中西应该合璧,艺术在于创新。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意象、意境。

2.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意象、意境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欣赏法: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4. 讲解与示范: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诗歌欣赏:让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文章。

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七、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八、章节测试:1. 选择题:(1)诗歌《画里阴晴》的作者是谁?(2)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3)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2. 简答题:请简要分析诗歌《画里阴晴》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 论述题:请结合诗歌《画里阴晴》,谈谈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的理解。

九、拓展学习:1. 推荐阅读其他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画里阴晴导入教学设计设计

画里阴晴导入教学设计设计

画里阴晴导入教学设计设计《画里阴晴导》是一部经典的教育片,通过画的故事展现了如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理解阴晴的概念。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这部片子来帮助学生学习阴晴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一、教学目标:1. 学习阴晴的基本概念,理解阴晴的形成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绘画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审美和创造力。

二、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观看《画里阴晴导》片段播放片段时,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看,例如:“你们看到画里的阴晴了吗?”、“为什么画里有阴晴?”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学习阴晴概念2.1 创设情境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播放动画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出阴晴的概念,例如:“小明在画画的时候,发现画纸上有黑暗的地方和光亮的地方。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为什么太阳照在地上,地上有些地方阴暗,有些地方明亮呢?”等问题。

2.2 概念解释和讨论通过讨论,老师解释阴晴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阴晴是由光线的进出和遮挡造成的,阴暗的地方是被光线遮挡住的地方,明亮的地方是直接受到光线照射的地方。

3. 深入探究阴晴3.1 观察实例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阴晴,例如:通过放置物体和光源来观察阴影产生的变化,或观察阳台上不同时间的光照情况等。

3.2 分组探究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实验场景,例如:一个灯光照射在物体上的情境,在不同灯光角度和物体位置下观察阴影的变化。

学生可以利用手电筒、物体和室外光照等来进行实验。

3.3 总结归纳学生根据实验结果,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总结出阴晴的形成规律和特点,并展示给全班。

4. 创作画作4.1 激发创作兴趣通过观看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或学习一些绘画技巧,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热情。

4.2 绘画实践学生根据对阴晴的理解和观察,尝试利用不同的阴影和光线表达阴晴的变化。

4.3 展示和评价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画作,并与同学们分享、评价彼此的作品,鼓励和赞赏他们的努力和成果。

画里阴晴导学案

画里阴晴导学案



【预习自测】(每题一分)
1.介绍作者及文章选自。
2.解释“鱼和熊掌”的典故。
3.抄写并背诵张志和《渔歌子》。
4.解释《渔歌子》。
5.分别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形容中国画、西洋画的风格。
我的
疑惑



【质疑探究】(每题五分)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新知
探究一:1. 文章开头说:“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思考: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4、“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文章结尾处作者说自己“拿不定主意”,从全文看,你认为作者是否真的拿不定主意?说说你的理由。
【课外拓展】
绘画需要创新,那么其他事物呢?谈谈你的看法。
学习反思
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中正确的两项是:( )
A、水彩画是水墨画的变种。
B、作者对江南不宜画油画的说法有不同见解。
C、西洋画崇尚阳光,不表现风雨。
D、文章的中心,是为了说明阴雨美胜于晴日美。
E、“默看细雨湿桃花”,写出了桃花强烈的色彩。
F、写“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其主要作用是反衬。
3、本文的切入点是什么中心是什么这种写法是什么
画里阴晴导学案
《画里阴晴》导学案
备课人:
科目:《语文》
课题:《画里阴晴》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时间:2015年5月14日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接受艺术信息,感受艺术之美。
2、理解全文,结合作品,体会西洋画及中国画的特点。
3、理解全文,结合作品,体会作者的艺术风格。
4、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艺术创作贵在创新。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教案标题:画里阴晴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阴晴”这个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 能够通过绘画表达不同的天气和情绪。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的天气和情绪。

2. 绘画纸、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

3.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窗外的天气,并问:“你们觉得今天是阴天还是晴天?有什么感受?”- 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说出与之相关的情绪。

2. 概念讲解(10分钟):- 解释“阴晴”的含义,以及与天气和情绪的关联。

- 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感受不同天气和情绪给人们带来的感觉。

3. 绘画实践(25分钟):- 分发绘画纸、颜料和画笔,让学生开始绘画。

- 引导学生选择一种天气和情绪,用绘画表达出来。

-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颜色、线条和形状,以展现出不同的气氛和情绪。

4. 展示和分享(10分钟):- 学生完成绘画后,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单描述画中表达的天气和情绪。

- 鼓励其他学生提出问题、给予赞美和建议。

5. 总结和延伸(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以及通过绘画表达天气和情绪的方法。

- 提出延伸问题,如:“你们能想到其他的天气和情绪的组合吗?”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在家继续绘画,创作更多不同天气和情绪的作品。

2.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真实生活中的天气和情绪,用绘画表达出来。

3. 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绘画展览,让他们互相欣赏和交流作品。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绘画表现,给予口头评价和鼓励。

2. 收集学生的绘画作品,评估他们对于天气和情绪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绘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天气和情绪。

通过观察、实践和分享,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阴晴”的含义,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

《画里阴晴》导学案(教师用)

《画里阴晴》导学案(教师用)

《画里阴晴》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到!)1、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2、掌握文艺随笔的基本写法,提高阅读此种文体的能力。

3、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自然含蓄,并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重点】(抓住重难点,可以使你事半功倍哦!)1.重点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及领悟作者对画里阴晴的感受。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的行文结构。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中体现他的创作思想的。

一、导入: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或为什么喜欢雨天。

学生谈论,发言。

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

我们有时对于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也会感到不耐烦。

但是在连续的几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后,我们往往又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纷飞飘坠的雨丝、淅淅沥沥的雨声了。

而在有着特别敏锐的审美触觉的画家眼里,这丝丝细雨又该有怎样的韵味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的散文《画里阴晴》,看看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自学:(厚积而博发哦,只要用心你定会收获快乐!)1、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 ),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出生于江苏宜兴农村。

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考取旧中国教育部公费留学法国。

1950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终生探索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画之余偶写文稿。

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四五十种,文集近十种。

曾在英国、美国、法国、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举办画展,获法国文化部文艺最高勋位及巴黎市金勋章。

2、嫩(nèn)绿渗(shèn)进朦(méng)胧妖(yāo)柔3、概括段意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

先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

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汪国真第1页学习目标: (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到!)1、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2、掌握文艺随笔的基本写法,提高阅读此种文体的能力。

3、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自然含蓄,并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重点】(抓住重难点,可以使你事半功倍哦!)1.重点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及领悟作者对画里阴晴的感受。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的行文结构。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中体现他的创作思想的。

一、导入: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或为什么喜欢雨天。

学生谈论,发言。

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

我们有时对于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也会感到不耐烦。

但是在连续的几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后,我们往往又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纷飞飘坠的雨丝、淅淅沥沥的雨声了。

而在有着特别敏锐的审美触觉的画家眼里,这丝丝细雨又该有怎样的韵味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的散文《画里阴晴》,看看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自学:(厚积而博发哦,只要用心你定会收获快乐!)1、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 ),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出生于江苏宜兴农村。

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考取旧中国教育部公费留学法国。

1950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终生探索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画之余偶写文稿。

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四五十种,文集近十种。

曾在英国、美国、法国、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举办画展,获法国文化部文艺最高勋位及巴黎市金勋章。

2、嫩(n èn )绿 渗(sh èn )进 朦(m éng )胧 妖(y āo )柔3、概括段意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

先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

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

第4自然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

三、讨论:(发挥集体优势,集思广益,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呦!)1、细读第一段:(1)第一段写了什么?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桃红柳绿,春雨霏霏。

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汪国真第2页漓的快感。

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春景珠联璧合。

引用“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起笔,引出话题。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湿”。

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由这一词来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这一话题。

可见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笔。

第1、2自然段是通过“湿”这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渡显得自然、紧凑。

解析:第1自然段说“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第2自然段紧承上段,说“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

第1、2自然段紧密结合,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

2、朗读课文第二段:(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2)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因为“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

正如苏轼诗中所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可见,在对雨意的独特感悟上作者并不缺少知音。

确实,那风情雨意曾被多少文人骚客化入文意,化为诗意。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丝丝杨柳丝丝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历来的中国的画家更是“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

中国的诗者、画家都从雨中找到了别具风格的意境。

这微风细雨已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有着浓浓的文化意蕴,有着万般风情。

四、展示(在展示中传达智慧)五、评价(在评价中提升自我)六、检测:1、请你给下面这段话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车窗外 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 像浓酣的水彩画 细看 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 柳丝分外妖柔 随雨飘摇 桃花 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 默看细雨湿桃花 这个 湿 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参考答案答案:(, , 。

, ; , , ; , “ ” , “ ” 。

)2、“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

”请找出这个句子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说出其作用。

参考答案:“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使语言更加简练。

解析:文言词在现代文中的灵活运用,会使现代文读起来更加精练凝重,假如改为“天微微下着雨”,那么,读起来就觉得有些啰嗦。

3、“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

”句中的“浓酣”一词可以改为“浓重”吗?参考答案:不可以。

解析:“浓酣”一词除具有浓重的意思之外,还具有尽兴、畅快的意思。

如果换成浓重,就不足以表达雨后湿景带给人的这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七、反思: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质疑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汪国真第3页八、应用:运用拟人手法另选话题仿写句子。

例句: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

《画里阴晴》导学案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到!)1.了解作者提出的艺术创作贵在创新的新主张。

2.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

重点 :(抓住重难点,可以使你事半功倍哦!)1.重点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及领悟作者对画里阴晴的感受。

2.学习本文的行文结构。

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中体现他的创作思想的一、导入:洋画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象征的。

中国画追求传神,追求意境,画的是心中的景,而非眼中的景。

雨湿的山水草木有着别样的韵味、情调,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所以被内心有着深深的传统文化情结的作者所赞赏,并融入他的绘画中。

可是作者留学法国多年,而且学的主要是西洋画和水彩画。

那么作者到底是如何处理传统和西洋的关系?二、自学:(厚积而博发哦,只要用心你定会收获快乐!)1、 写出下列诗句或典故的出处和助手。

(1). 斜风细雨不须归----(2). 鱼和熊掌----(3). 默看细雨湿桃花----2、写几句表现阴雨的古典诗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三、讨论:(发挥集体优势,集思广益,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呦!)1、阅读第三段: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画,“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

”为什么?这是因为中国画和西洋画对阳光、阴雨的感受和表现截然不同。

西洋画崇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即使画风雨,也只是理性地写实地表现其形态,仅仅把它当作大自然的一种形态。

而中国话画中的风雨确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致。

(可用两幅典型的中国画和西洋画做比较)。

“喜欢画阴雨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吴冠中的绘画风格当然“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了。

他学的是西画,追求的却是中国画的高远趣味,作者把两者统一于他的创作中了。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汪国真第4页文章读到这里,我们已隐隐体会出作者的创作主张了。

2、读最后一段:(1)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2)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前半句的意思是:油画家只注重强烈的色彩,难以把握江南阴湿景色的韵味。

后半句:他的技法不够高。

(文中说得委婉而已。

副词“大概”、连词“或者”表示作者一种很有礼貌的推测,使得语言婉转。

)(3) 第三句话是什么意思?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泥古不化,西方的技法或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是到处适用的灵丹妙药。

不同的表现对象需要与它相适应的技法。

——“艺术贵在创新”,而且是永远需要创新。

(4)“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前半句:西洋画法需要吸收中国的传统技法。

(借代的修辞手法)后半句:中西两种绘画技巧和审美趣味应该结合起来。

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为比喻,巧妙地告诉我们:阴晴两种审美趣味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

“鱼和熊掌”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意说两种美味不可兼得,这里反其意而用之,比喻既借鉴西方技法,又承袭传统绘画技巧,创造出一种新的画风。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艺术观点:糅合中西方的绘画技巧、绘画方法。

详细地说:既继承我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又借鉴现代西方绘画技法,在他的画作中同时体现了阴、晴两种审美趣味。

作者既对我国传统绘画有很深的造诣,又洞悉西洋油画、水彩画的优点和不足,因此,他的油画中渗进墨韵,水墨画中也借鉴水彩、油画技法,同时在油彩和墨彩中探索。

(5) 下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表示作者对自己立场的动摇?这样说是用比喻的手法、幽默诙谐的语气来表示他的自谦。

作者以解嘲的语气说:我的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

其实,画家终身探索的,正是油画的民族话和中国画的现代化,是兼取二者之长而创造出新的技法,新的风格,因为艺术贵在创新。

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

用作者自己的话更能说明他的艺术观:“画种只能在发展中得到保留,如不发展,便只能淘汰。

”至此,作者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要中西兼用、阴晴兼画,创造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

(6)本文的中心是论述艺术贵在创新,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中心的?参考答案:作者是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最后才点明这一中心的。

解析:文章开始,作者由一句诗引入话题。

第2自然段承接第1自然段表明作者的审美看法:湿的景色格外的有韵味。

接着作者说自己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而不喜欢西方过分追求色彩的风景画。

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

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