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3课《遥远的自然》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远的自然》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辨识

操纵(zònɡ) 侍候(shì)草坪(pínɡ)

梦寐以求(mèi)

泯灭(mǐn) 迄今(qì) 悄然(qiǎo)

万籁俱寂(lài)

二、词语释义

①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②闲适:清闲安逸;优游自在。

③大汗淋漓:形容因运动或体力劳动等导致浑身出了很多汗。

④千篇一律:本指诗文公式化,后亦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

⑤万古长存:(指某种好的精神或品德)永远存在。

⑥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

⑦昙花一现:指美好的事物出现的时间很短。

⑧梦寐以求: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⑨转瞬即逝:形容一眨眼就消失了。

⑩离乡背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11微不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迄今为止:____________________

13遥不可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12目前为止,到现在。

13指很远很远。非常遥远、难以得到的东西。

三、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韩少功(1953—),笔名少功、艄公等。湖南人。当代_____。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与甘征文合作)。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引起各方争论。他是1985年倡导___________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逢的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四、经典语段

他们的精神突围,总是有地平线之外某些自然之境在遥遥接应。赤壁之于苏东坡,草原之于契诃夫,向日葵之于凡·高,黄河之于冼星海,无疑都有精神接纳的意义。正是在这里,宗教和艺术显示了与一般实用学问的差别,显示了自己的重要特征。它们追问着文明的终极价值,它们对精神的关切,使它们更愿意在自然界伸展自己的根系。(《遥远的自然》)

课堂互动探究

主题感悟

此文为2002年作者出席海南省举行的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所作的演讲。作者在文中以他特有的冷静和清醒,以及思想的犀利和透辟,揭示了现代人对自然的向往背后那种复杂的心态,给人以警醒。

技法借鉴

层次分明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例如论述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人们热爱自然的本质,宗教、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等,这种写法对于我们的写作有一定的启发。

文脉·探究

1.作者认为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看出,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大自然对于人类来说,简直就是奢侈品。城市人生活节奏快,空间狭小,工作压力大,生命脆弱,所有这些都可能让城市越来越怀念大自然的舒适、安闲。

2.从文中看,城市人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城市人到大自然中首先去寻找个异。作为自然的造化,个异意味着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一个生命的个体是完全相同的。其次,人们还在寻找永恒。在全人类各民族所共有的心理逻辑之下,除了不老的青山、不废的江河、不灭的太阳,没有什么东西更能构成一种与不朽精神相对应的物质形式,没有什么美学形象更能承担一种信念的永恒品格。再次,自然能使人们为之心动的,也许更在于它所寓含着的共和理想。人们对故国和家园的感怀,通常都只是指向权利关系之外的自然——太阳、星光、云彩、风雨、草原、河流、群山、森林以及海洋。

3.第8段为何要写自然中与现代文明及人类的道德理性相违背的各种灾害和弱肉强食的食物链?

【提示】它们原本就是自然界有机的组成部分,人类用现代文明来制约灾害,用道德理性来制约原始的血腥,是进步和发展,故人类文明对自然的改造是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然而这样的选择又带来了各种文明的病症,这又促使人们到自然中去批判现代文明的缺陷,补救自身的精神内伤。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自身的同时又在为自己埋下新的灾难的种子。作者揭示了这样一个难以解脱的怪圈,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4.如何理解第9段开头的三句话?

【名师点拨】文明人类向往的自然,只是自然中和谐美好的部分,这样的人格化的自然体现着人类所追求的道德理性,弥补着现代文明的欠缺,补救着现代文明对人类造成的“精神内伤”。在作者看来,现代人对自然的追求也已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物质和功利的烙印。5.从这篇文章看,作者的散文具有什么特点?

【名师点拨】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流露出这样的思想:人们在自然中寻求个异是为了对抗现代社会机械复制下的雷同;人们在自然中寻找永恒是为了对抗社会物质存在的短促。人们选择大自然是选择构想中理想的自然,是一种对文明社会缺陷的逃离。韩少功笔下的“自然”早已超出了本意,是一种文明的注解和附加。从另一方面而言,韩少功散文绝少闲情逸致,绝少感官、感性的张扬,而更多的是一种理性认知的厚重与博大。也就是说,他的散文中渗透着极其浓烈的理性思维色彩,很少一种对自我内心、灵魂世界的开掘,更多的是一种对群体情绪的把握与分析。

美文佳作欣赏

敬畏自然

严春友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映照着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