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让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平面镜;2. 蜡烛;3. 火柴;4. 直尺;5. 教学课件。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面镜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平面镜成像;2. 提问:你们对平面镜成像有什么了解?二、探究平面镜成像原理(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平面镜成像原理;3. 学生演示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三、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2. 学生分享总结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特点的掌握情况;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二、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进行实际操作;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实验安全准确。

三、拓展应用(5分钟)1. 教师提出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 学生领取作业,认真完成。

六、教学反思(课后)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对平面镜成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进行评价。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八年级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特点。

2.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及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1. 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二、教学准备教具:1. 平面镜。

2. 蜡烛。

3. 直尺。

4. 光屏。

5. 粉笔。

学具:1. 学生用书。

2. 笔记本。

3. 实验报告册。

教学环境:实验室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是如何成像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面镜成像。

环节二:知识讲解2. 教师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因。

环节三:实验探究1. 教师布置实验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蜡烛在平面镜中的成像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环节四:数据分析2. 教师通过PPT展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环节五:课堂小结第二课时环节一: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平面镜成像原理及特点。

环节二:知识拓展1. 教师讲解平面镜成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穿衣镜、哈哈镜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平面镜成像的大小?环节三:实践操作1. 教师布置实验任务,要求学生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设计一个简易的望远镜。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环节四:成果展示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环节五: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完成学生用书上的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及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及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及反思〔关键词〕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反思〔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004―0463(2007)09(A)―0055―01这是不久前在大连举行的全国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的一节参赛课,笔者想根据亲身体验,谈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平面镜成虚像,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3)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找到镜中像的位置。

2.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法;(2)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3)在实验中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多种方法探究成像规律后,有公开自己见解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2)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难点】用替代的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探究过程。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实验仪器】平面镜、玻璃片、一张白纸、复写纸、刻度尺、一对相同的物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1. 引入。

通过观看《猴子捞月》片段明确物和像,提出问题:猴子为什么捞不着月亮?这样学生感到有趣而集中注意力。

2. 新授内容。

(1)观察导入:手拿一面镜子,问学生镜中的像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引出今天学习的课题。

(2)实验探究:教师与一名学生模拟镜中的物与像,通过各种动作的模拟,提出像与物的关系问题。

学生观看模拟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鼓励,并鼓励学生积极猜想。

在此基础上,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拿起玻璃片找像并观察它成的像与镜子成的像有什么不同,问学生:“怎样才能确定像的位置?用镜子行吗?”引导学生动手试。

在学生明确选用玻璃后,问:“能用手摸到像吗?”鼓励学生想办法利用实验器材找到像的位置。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本节教学主要采用情景分析、实验操作、归纳小结、 教学策略选
归纳升华的四步概念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重点提高学 择与设计
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能力。
1、平面镜
除了镜子,在物理学中把平静水面、玻璃表面这类
平的、光滑的、能成像的反射面都叫平面镜。
镜前的真实物体称为“物”,你从镜中看到的“该
物体”叫做“像”。
在上面的实验中,平面镜后面并没有点燃的蜡烛,
但是,我们却看到平面镜后面有烛焰。这是为什么?

得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成虚像。
学生练习。
4、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如:舞蹈演员用平面镜纠正舞姿,画脸谱,
倒影等。
2.改变光路。如:潜望镜、塔式太阳能电站等。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培养
课例研究综 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

生带着疑问结合教师可提供的资料,去探索“平面镜成
像特点”的完成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通过互相交流、帮助,促进同 学间合作,增进了友谊。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认识和 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只有通过亲身经历 和体验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进对 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习的效率。
请同学们判断以下三幅图片中的物、平面镜、像。
教学过程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提出问题:
按照日常照镜子的知识和经验,对比像的位置、大
小跟和物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在猜想之前,先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照镜子。
(2)猜想假设:
学生猜想出“近大远小、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
到平面像镜的距离相同、像与物左右相反、成像大小由

《平面镜成像》教案5

《平面镜成像》教案5

《平面镜成像》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通过观察感知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难点】虚像的概念的建立.【教学用具】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面镜、凸面镜、激光演示器.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教学过程】123(2)平面镜的应用a、在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应用教师介绍平面镜的发展史平面镜成像不仅用于日常生活,(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平面镜成像的实例。

牙医用的平面镜4演示实验2:用氦氖激光器平行射向凸面镜,多媒体展示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出来简单地总结一下【板书设计】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一.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成像原理: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是虚像。

二.平面镜的应用(1)利用平面镜成像(2)改变光路三.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学反思】1、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设计--交流互动—合作探究”的探究模式,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从《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通过提问的引导,步步深入,引导学生交流互动,自主设计出如何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然后进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反思篇1一、教材处理:《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

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

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

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本课主要围绕科学家在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二、教学方法的处理:在《平面镜成像》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温故知新→激趣质疑→实验探究→互动研讨→分析解疑→反馈练习→应用提高的教学程序。

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我不失时机的提出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各自的观点看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由于平时很少进行分组实验,加上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刚开始无从下手,只在左顾右盼,不知怎样做。

在实验中我感觉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较差,需要老师更多的指导,需要创设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理念。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优秀5篇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优秀5篇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优秀5篇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光是沿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3、作图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进行新课: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器材:蜡烛、纸、玻璃、尺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③能得出什么结论?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精选篇2)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平板玻璃取代平面镜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物体与像重合,来比较像与物的关系.这两个“替代”是实验的关键,也是设计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虚像的概念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教学器材:学生用: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和纸三角教师用:魔术盒、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纸三角、火柴、烧杯、平面镜、课件魔术箱:以倾斜45°的平面镜将箱子分成前后两个空间,反射面须朝向观众,花藏在镜后.表演场地光线要暗,以免使平面镜反光而被识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魔术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生设计“替代”方法进行探究做铺垫实验交流一.创设情景,激趣质疑:『魔术』老师给学生们展示空粉笔盒,故做着急:“没粉笔,怎么写板书?”老师:“我来变出一些粉笔”变魔术.老师:“大家猜想可能是怎么回事?”这里的主要道具是咱们每天都接触到的镜子,表面平的那种平面镜,老师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的方法来变魔术的,那平面镜是怎样成像的呢?盒子的奥妙在哪儿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屏幕展示:教师在镜子前的照片宛若双胞胎的'照片或参考桂林山水、水面等图片。

【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从感性认识递升到理性认识。

说实话写反思的过程很痛苦,却又是满满的收获。

在写这篇教学反思过程中,我对本堂课进行一遍遍复盘,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乃至对物理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学重难点、教学逻辑、教学技能等三方面对我本节课进行反思。

一、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老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楚教学重、难点。

出于对物理教学的肤浅认识,我片面的认为所有的实验结论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得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将平面镜成等大的像也试图交给学生分组实验得出,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老师指出:如何准确找到像的位置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学生后续分组实验成功的前提。

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先通过平面镜去找像的位置,结果学生发现通过平面镜是无法找到象的位置,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找不到像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既可以代替平面镜成像,又能透过它准确找到像的位置?学生自然会联想到用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

接着,教师再用两根相同的蜡烛,演示如何准确找到像的位置,通过演示实验既能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得出“像和物的大小相等”的实验结论,又能引导生思考本实验中运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含义,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然后,把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教学重点留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实验方式自行得出。

二、理清教学逻辑,注重学法指导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在我的教学活动设计中,第一个活动环节是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教师准备的镜子前举起右手,让学生观察镜子中的像举起的是哪只手。

显然这个活动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在教学结构上放在第一个活动环节,太超前,显然设计不合理,不利于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总结出平面镜成像“对称性”的结论。

于是,江老师给出指导:在猜想与假设环节,可以让学生从远处对着平面镜走来,然后让学生在远处、在中间、在近处这三个位置分别体验像与物的大小和位置变化关系,然后再通过实验让学生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样教学设计循序渐进,既符合教学逻辑,又符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而活动一完全可以放在学生分组实验后,得出实验结论前进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中“对称性”的含义。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1【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和交流评估。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讨论,逐步形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由于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系列过程,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困难,使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及学情分析】平面镜学生很熟悉。

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

目的在于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牢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平面镜的作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3.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2. 体验实验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及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及反思
七.实验成果展示
鼓励学生将自己小组的实验成果展示给大家,讲解本组的实验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
预测可以得出实验结论:
1.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也可能出现结论: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不相等
(教师询问:还有没有小组测量出这两个距离也不相等?部分学生反映不相等。教师引导学生找一找测量的两个距离不相等的原因:①蜡烛没有与像完全重合
3.蜡烛怎么也不能与像重合(你是怎么解决的呢?若解决,学生回答玻璃板没有垂直桌面,若未解决,教师演示,倾斜的玻璃板所成的像在玻璃板的斜上方悬空位置,在桌面上找像,必然找不到。拓展:这个现象启发人们把小轿车的挡风玻璃设置成倾斜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4.教师提出:刚才我看到有人把像与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了,其他同学也试试,看看这条线与镜面有什么关系?(引出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②因为玻璃板有两个表面,描出的玻璃板的位置不是真正的反射面位置
③玻璃板没有垂直于桌面
④)测量出现误差
……
让学生有探究后收获结论的成就感,并从一组学生的实验过程中了解大部分学生实验时会遇到的问题。出现问题之后,带动全体同学一起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体会到造成误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八.交流评估
五.明确分工,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课件展示实验的流程,强调时验中的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白纸必须固定
2.一定要描出玻璃板的位置
使学生关注实验细节,提高实验效率和准确度。
六.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强调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对实验中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
使学生在对实验设计清晰明了的基础上动手实验得出实验结论,目的性强,实验效率高。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特点,难点是平面镜成虚像的理解。

一、教学效果反思:1、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比如“人离镜子越远,像越小”等认识。

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先播放视频“魔术水中的蜡烛”,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探究情境,然后通过学生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照镜子”,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回答,引出课题。

同时将学生的答案归类,分为:“像和物大小关系”,“像和物距离关系”为实验做出铺垫。

实际教学中学生配合较好,气氛热烈,提出了备课时意想不到的问题。

2、完整的将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全部运用,对本节课来说,不太现实,因此,我在教学中重点突破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论,评估几个环节。

而设计实验中,如何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此我在教学中用两个全等三角形,问学生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很容易说出让他们重合,从而引出重合这个概念,启发学生用两段等大的蜡烛来进行比较。

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实验这一想法,虽然没有一步到位,但最终找到了方法。

成功的解决的这一问题。

并在实际操作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灌输了“替代法”。

将设计实验的难度降了一些。

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思维能紧跟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虚像的理解是个难点,为此我特意制作了课件,复习小孔成像成实像,告诉学生可以用光屏来验证像的虚实,并用实验来验证。

做好一系列铺垫之后,让小组讨论实验步骤,也就水到渠成。

课上学生表现非常积极,思维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放手让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机会,保证学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亲自感悟“物体成像”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课上大部分组都成功的得出了结论,只有一个组由于平面镜和白纸不垂直,出现了物像不重合,经教师指点,也得出了结论。

平面镜成像教学实践报告(3篇)

平面镜成像教学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平面镜成像作为光学基础中的重要内容,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实践。

以下是对本次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反思。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如穿衣镜、汽车后视镜等,引导学生观察平面镜的特点,并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1)实验探究:我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通过调整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观察成像的特点,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具有等大、等距、垂直、对称的特点。

(2)原理分析:我向学生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说明成像的原因。

(3)规律应用:我引导学生运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简易潜望镜、设计平面镜成像实验等。

3. 课堂练习为了巩固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我设计了以下练习题:(1)已知物体A在平面镜中的像为B,若将物体A向平面镜靠近,那么像B的变化情况是()A. 向平面镜靠近B. 向平面镜远离C. 不变D. 无法确定(2)一平面镜的宽度为10cm,一物体放在平面镜前5cm处,那么该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A. 5cmB. 10cmC. 15cmD. 20cm4. 总结归纳在课堂总结环节,我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理,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方面:本节课我采用了实验探究、讲授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教学内容方面: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平面镜成像规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5篇)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5篇)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5篇)《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1目标:1.学问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受“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看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看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会物理现象的奇妙与和谐,获得“发觉”胜利的喜悦。

(2)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熟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1、通过探究,使同学经受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进展初步的科学探究力量,领会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试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看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试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同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技巧性,开拓同学思路,对同学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育其发散思维力量。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引入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觉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二、新课教学2、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老师不做任何示意,让同学充分想象)[同学争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1)、像与物等大;(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左右相反;3、制定方案与设计试验: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老师给同学思索空间,同学:思索、分析、争论、归纳]我们采纳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养成分析、概括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知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

【难点】器材的选用和方案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首先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们照镜子时,我和镜子里的“我”有什么区别?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一样。

那么我和镜子里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这个问题。

环节二:建立规律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根据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绍与平面镜成像中光的几个术语: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平面镜里可以观察到的物体【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有什么特点?【作出猜想】(1)物比像大。

(2)物与像等大。

(3)物比像小。

【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两只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玻璃板,白纸。

(2)实验方案:在桌面上放白纸,纸上竖着放一块平面镜,在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可看到镜中的像。

拿未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蜡烛和像完全相同。

用刻度尺测量像和物的位置关系。

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多测量几次。

【记录数据】环节三:巩固提高为什么在实验中只点燃一支蜡烛?答:一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二是便于观察。

环节四:小结作业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二预习目标:1、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猜想平面镜成的像有哪些特点。

2、尝试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方案。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1、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将全班同学各按实验小组落座。

开始导入,然后先是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像具有什么特点呀?”,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各种猜想,有说“像与物体是一样”的,有说“物体离镜子远了,像会变小”的,有说“物体离镜子近了,像就会变大”的,还有说“物体向哪个方向移动了,像也会跟着向哪个方向动”的,也有说“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物到平面镜的距离远”的等等,哈哈!小样儿,说的这些都在我的预料之中,小菜!将学生的这些猜想问题加以“引导”,然后做适当分类,于是就明确的提出了实验所要探究的那些经典问题:一是“像物等大”问题,二是“像物等距”问题,三是“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问题。

引导学生设计好实验,下面就是进行实验了,于是我胸有成竹的对学生们说,器材大家可以任意选择,可以是老师给准备的,也可以是自己从家里带的,也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一些文具,开始吧!于是同学们七手八脚的忙起来,我下台巡视指导,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验操作的都是规规矩矩的经典步骤:1.将白纸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将玻璃垂直放在白纸上。

2.玻璃板前放一直点燃的蜡烛3.玻璃板后放一直同样的未点燃的蜡烛4.移动点燃的蜡烛,直到从玻璃板前看上去蜡烛的像点燃似的5.比较物与像的大小是否相等6.测量物与像分别到平面镜的距离实验过程告一段落,然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最后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

到此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和我预想的一样顺利,用通常我们老师评课的语言来说那就是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呀。

可这时,最后一组的几个同学好像争执了起来,且有点火药味了,于是我又问了一句“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这一组中的张好同学胀红着脸(他正与别人争执)站起来说:“老师,这个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玻璃片儿呢?”,立刻与他争执的其中一位站起来说“这样可以更方便的找到物体的像呀!”,其他同学也略带不屑的小声说“老师都说过多少遍了,你就傻吧!”。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一、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
这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探究课。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它缘于生活,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积累,但学生刚接触物理,把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存在一定的欠缺。

通过微视频“天空之镜”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设计实验探究,结合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们自己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只是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整节课快乐、和谐、高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生命化课堂的理念。

课后,我听到一位学生激动的说:“今天真有成就感,原来,物理这么有趣。

”看来,确实是不是学生不愿学,而是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剥夺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机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多费心思,想方设法把课堂真正还给课堂的主人---学生。

二、从师生交往的角度来看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

本节课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投入,情感交流融洽,学生愉快地投入课堂,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课堂中,对小组整体的鼓励信任性的语言,这种评价可以促进小组的荣誉感,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从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来看
通过达标检测来看,学生对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比较理想,个别小组有同学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还是不太理解,在平面镜成像原理这一板块应该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

新课程研究还是起步阶段,只要认真去思考,大胆去探索,紧密围绕学生的学开展工作,一定会有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三水区第三中学刘颖仪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和改变光路的作
用。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揭示平面镜成像规
律。

(2)通过用对称法完成平面镜成像作图,训练学生运用几何知识和物理规律研究简单光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像与物的左右关系,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难点:设计探究性实验及对虚像的初步认识。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与学的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3—37并让学生动手照镜子,注意观察自己和镜子的人有什么不同?(激活课堂气氛)
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交流合作,解读探究
[动手做]学生观察桌面上的平面镜并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什么是平面镜。

[小结]表面是平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2、提出猜想:
[教师提问]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4)颜色相同;
(5)成的是倒立的像;
(6)物体离开平面镜像也离开。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教师提问]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创设疑问]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
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物像替代法]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

[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用两支相同的棋子。

——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用两只相同的发光电珠。

[教师提问]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教师提问]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教师提问]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教师提问]那么怎么办?
——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教师提问]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

[学生选择器材]
[教师提问]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像较弱,看不清。

[教师提问]同学们,棋子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增强光的亮度或用点燃的蜡烛做。

[教师提问]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教师提问]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蜡烛容易倒下。

[教师提问]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

[两只发光电珠] ——用发光电珠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教师提问]你们再试试看。

[教师点拨]作为替身物的发光电珠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直到看上去它与镜前的发光电珠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如何?
——等大。

[教师提问]怎样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呢?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发光电珠和玻璃的位置。

改变发光电珠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

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发光电珠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发光电珠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发光电珠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五.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六.布置作业:
(1)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2)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3)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能否制造出简易的望远镜和万花筒。

七.教学反思:
本课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从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与资料-得出结论的过程。

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或是探究目的不明确的现象,体现出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样”、“应该这样”,或是所有的问题都帮助学生解决了,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学生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找出问题的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