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苏教版

合集下载

北方(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北方(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北方(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北方(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北方(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北方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主要的自然资源;2. 掌握并理解北方的人文地理特点、历史文化积淀以及经济发展现状;3. 加深对于中国不同地域的认知,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养;4. 发展学生的调研能力、课题研究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北方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2. 掌握北方的人文地理特点、历史文化积淀以及经济发展现状;3. 发展学生的调研能力、课题研究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2. 课堂讨论3. 小组合作学习4. 调研实践四、教学过程A.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者黑板录音等方式来播放介绍北方地理的视频或者音频,使学生对于北方地理位置以及自然地理特征有一个简单的认知。

B. 学习:(40分钟)第一部分:北方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分布1. 教师讲授的方式讲述北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主要自然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

2. 学生通过提问或者提出疑点,进行课堂讨论,澄清不确定的概念。

第二部分:北方的人文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积淀1. 教师介绍北方的人文地理特点,如北方民俗风情,北方的饮食文化等。

2. 展现北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天坛,以及北方的三大古都等。

3. 学生进行讨论,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推广北方的优质文化资源,他们需要演讲介绍,展示有关文化的风貌。

第三部分:北方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1. 教师讲述北方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展示北方经济发展的趋势;2. 学生分组调研实践,调研北方的经济现状,展示调研结果。

C. 课堂总结(10分钟)1. 教师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确认学生学到的内容和知识;2.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期能够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加深理解,提高记忆科学的层次意义。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北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北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北方》教案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2.进一步体会爱国的复杂感情和辨证关系。

3.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从小生活在江南,对于中国的北方你有什么直观的感受?那么五十多年前的著名诗人艾青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子的呢?二、整体感知1.自读诗歌。

2.正音3.诗人眼中,北方是什么样子的?(悲哀的。

本诗一开始就明确了诗人的感情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悲哀、忧郁、沉重)4.我们眼中的北方是……而艾青眼中的北方是悲哀的,为什么呢?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艾青,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

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

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

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

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四日潼关,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苏教版-语文-高一-《北方》教学设计 新课标

苏教版-语文-高一-《北方》教学设计 新课标

高中-语文-精心校对-打印版《北方》教学反思:《北方》是艾青写于抗战初期的一首诗歌。

本诗运用大量灰色的意象构筑了祖国的苦难形象,诗人在倾诉土地的灾难时涌动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担当的精神。

从教材安排看,《北方》是“祖国土”专题中“颂歌的变奏”板块的第二首诗歌,属于自读篇目。

它跟“江山多娇”板块相比,明显少了几分自豪感,而多了几分苦涩的咀嚼。

这种爱与痛的挣扎,距离在和平环境中成长的高一学生的人生体验比较远,因此,要让学生领会诗人疼痛中的热爱,必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声音的节奏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文本细读中品味诗人土地情结的文化内涵。

因此在教学策略上,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诵和品味意象来体会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

本课教学主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重在过程,要求人人参与活动讨论。

在小组讨论中,必须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专人负责。

任务定位是否科学而合理直接决定了小组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必须人人发言,必须专人负责组织讨论活动,专人负责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专人负责整合成员观点形成小组意见;专人负责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本课例试教时由于没有严格规范小组讨论的程序,小组发言者用个人的观点随意替换小组意见,就是由于没有专人负责文字记录并且缺乏尊重学习伙伴的意识的结果。

正式开课时,我对小组讨论程序进行了严格规范,因而呈现了良好的小组讨论效果。

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我的“不作为”,是完全违背教师的身份和职责的,也是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的。

今后,应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扮演了学生学习伙伴和学习指导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帮助学生跳出“知人论世”这一学习“瓶颈”,广化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越过“最近发展区”,进入新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学习于是发生了。

打印版。

高中语文《北方》学案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北方》学案 苏教版必修3

4 北方1.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

2.能够通过分析意象,理解诗句的含义,揣摩诗歌的意境。

3.能够运用意象传情的艺术手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32年在狱中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诗,出狱后出版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诗集《北方》《向太阳》等。

在延安解放区,创作《黎明的通知》《献给乡村的诗》等诗集。

解放后有《宝石的红星》《归来的歌》等诗集出版。

另有诗论《新诗论》《艾青谈诗》等。

2.探寻背景本诗写于1938年2月。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艾青成了逃亡的难民,先是从杭州逃到老家金华,然后带着妻子,从金华逃往武汉。

在这一时期,艾青陷入了迷茫、悲哀与绝望之中。

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他以深沉的忧愤、饱满的激情写出了《北方》这首震撼人心的杰作。

1.识字注音(1)重点字科尔沁.(qìn)颓垣.(yuán)咒诅.(zǔ)笳.笛(jiā)骸.骨(hái)瘦瘠.(jí)(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义辨析(1)疲乏·疲惫同:都是形容词,都表示“疲劳、劳累过度”的意思。

异:“疲乏”侧重于无力、困乏,缺少足够的精力,语意较轻;“疲惫”侧重于非常疲乏,语意较重。

判断正误:①缺铁或者维生素B2摄入量不足,都容易导致人们的疲乏..感。

(√)②经过一整天的紧张备考,考生已经感到很疲惫..,晚餐时间不宜太晚,在6点到6点半比较合适。

(√)(2)沉浸·沉迷同:二者都指沉浸在某种境界之中。

异:“沉浸”指浸入水中,多比喻进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沉迷”是指(对某种事物)深深地迷恋,多含贬义。

判断正误:①年轻英雄沈星的离去让战友们不舍,也让沈星的家人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

(√)②英国发生令人发指的凶杀案,自小沉迷..暴力的少年巴特拉姆,处心积虑杀害沉睡中的母亲,并放火焚烧母亲的尸体。

苏教版必修三艾青《北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三艾青《北方》教案

北方艾青[学习目标]:1.了解艾青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

2.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

[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作者介绍并确立学习目标: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32年在狱中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诗,一举成名,出狱后出版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抗战时期,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有著名诗集《北方》、《向太阳》等;在延安解放区,写下《黎明的通知》、《献给乡村的诗》等诗集;解放后有《宝石的红星》、《归来的歌》等诗集。

学习目标:1.了解艾青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

2.通过意象分析法,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

3.有表情地诵读这首诗二、文本研习:1.听录音,找出反映诗人情感指向或者说是奠定该诗情感基调的一句话。

明确:北方是悲哀的。

2.听读完文章后,同学们认为这句话奠定了该诗怎样的情感基调?明确:忧郁、悲哀、沉重。

3.找出作者所选取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都带有怎样的色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明确:意象:“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悲哀的眼”、“疲乏的耳朵的畜生”、“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树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色彩:灰暗。

这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这些景象与冬季的肃杀相互衬映,成为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

4.这些意象都集中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那第三小节讲了什么内容?明确:是对前两节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北方正处在“灾难”、“不幸”、“贫穷”与“饥饿”之中,其实北方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景象就是当时中国的命运,是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的命运。

5.诗文的1、2、3小节将北方景象渲染得如此冷酷、黑暗,以叙述黑暗现实为主,那第四小节作者主要以什么为主?明确:抒情。

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的祖国。

高中语文《北方》精品教案苏教版必修三

高中语文《北方》精品教案苏教版必修三

北方三维目标1.掌握这首诗的主旨。

诗人通过系列形象表现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现了战争年代北方人民蒙受的灾难和不幸,以及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屈服的必胜信念,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2.掌握这首诗的结构。

第一部分描绘战争阴云下的北方国土,表现了对承受战争灾难和不幸的人民的关切;第二部分,回顾历史,表达对北方国土的挚爱。

3.掌握这首自由体诗在节奏、画面、情感等方面所表达的诗的质素。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分析,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真挚感情。

2.理解本诗结构严谨、前后互为衬托、情感起伏跌宕的艺术手法。

3.在诵读中感悟本诗语言朴素明朗、节奏鲜明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意象分析,解读和感悟诗人对祖国所抱有的坚强的信念,诗人相信古老而坚强的民族永远不会灭亡,以及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振奋和鼓舞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有关艾青的图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字词预习沁颓垣荒冢车辙笳笛塞外混浊瘦瘠绿阴蔽天二、新课引入1、结合《语文读本〔必修三〕》中艾青名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阅读,介绍写作背景。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艾青成了逃亡的难民,先是从某某逃到老家某某,然后带着妻子,从某某逃往某某。

当时汪精卫等汉奸正热心于准备给日本鬼子当儿皇帝,中华民族确实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形势不容乐观。

艾青陷入了迷茫、悲哀与绝望。

在十二月底,又一个严冬的夜晚。

他写出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震撼人心的杰作。

接着,他以深广的忧愤、饱满的激情,创作了一首首类似的名篇,如《我爱这土地》、《北方》、《手推车》、《乞丐》等。

这些诗描绘了被侵略战争破坏的祖国的土地、被苦难命运折磨的底层的百姓。

艾青以切肤之痛奏出了一个苦难民族在苦难岁月里的哀号:“——啊,你/蓬发垢面的少妇,/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是不是/也像这样的夜间,/失去了男人的保护,/在死亡的恐怖里/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经过半个多世纪后,七月派诗人牛汉回忆起当时读这首诗的感觉,精彩地说:“艾青‘下’的这场‘雪’,厚重得使人透不过气,直想吼出一腔的闷气。

高中语文 北方优秀教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北方优秀教案 苏教版必修2

北方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北方》写于1938年初,是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

当时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的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著的爱。

诗前的小序引北方诗人的一句话“北方是悲哀的”,为全诗奠定了情感的基调——悲哀、忧郁、沉重。

全诗共四段,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通过一系列意象的塑造,写出了北方寒冷、萧条的景色和作者内心深处的悲凉。

第二部分(4),用“而我”造成一大转折,反复的咏叹“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对“悲哀、贫穷”的北方的反复渲染和强调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之中,突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

这首诗写在抗战初期,虽没有直截了当地号召人们去战斗,但在诗的结尾处,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抱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这样一个古老而坚强的民族永远不会灭亡,这在当时抗日战争的背景下是有振奋和鼓舞的作用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提高朗读水平。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通过对创作背景的把握和诗歌意象的分析,理解诗人对祖国及人民饱含的复杂情感。

思路方法《北方》为我们描画了1938年一幅贫穷的“悲哀的北国”图景,表达的是诗人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著的爱。

学习这首诗,先要让学生了解艾青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其次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意象分析法,掌握本诗所表现诗人的炽热的爱国心。

课前准备:1.让学生自读《北方》及《语文读本必修三》第一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读通读熟。

2.多媒体课件及歌曲《长城谣》。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维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体会他的“土地”系列的诗作传达出的爱国情感。

《北方》教案

《北方》教案

一、课文标题:《北方》——艾青二、课时:二课时三、教学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了解艾青早期诗歌创作概况,把握诗歌的感情和思想基调,了解诗歌现代自由诗体的形式特征。

四、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诗歌的主旨和忧郁的感情基调、诗歌中的意象。

五、教学方法运用授课法、小组讨论法六、教学内容1、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历程。

2、从品悲、品壮、品爱三个角度来鉴赏诗歌。

3、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诗歌的题材。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下午好!在上课之前呢,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从小就生活在南方,你们对于北方有着什么样的直观的感受?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描述…(学生自由发言)…在我们眼中北方是冰天雪地、天干物燥、寒风凛冽的。

大家可否再思考一下有哪些关于描写北方的诗句?……这里我也给大家找到了一些诗句:在毛泽东的诗歌《沁园春·雪》中写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在高适的《别董大》中诗人写道“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这些诗人眼中,北方是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白色世界。

那么五十多年前著名诗人艾青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艾青的诗歌《北方》(二)整体感知1、大家自读诗歌,感受一下诗人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的?也可用几个词语来描述。

通过朗读,大家感受到在诗人眼中,北方是悲哀、忧郁、沉重的。

2、在我们眼中北方是大雪纷飞、寒风凌冽的,而在诗人眼中北方却是悲哀的,原因何在?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第一是作者的生平,第二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1、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

作者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学习绘画,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

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

《北方》教案教学设计

《北方》教案教学设计
诗歌主题探讨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如“对北方的悲哀”、“对祖国和 人民的深沉的爱”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激活学生的情感
通过配乐朗诵、图片展示 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进 入诗歌的情境。
小组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 究,讨论诗歌的意象、主 题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神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国北方地区 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 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材分析与选用
教材分析
本课程选用《北方》作为教学文本, 该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 值,适合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 容。
辅助材料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方》,课 程将提供相关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 景资料作为辅助材料。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
课文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作者艾青及《北方》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 和文化背景。
诗歌朗诵与赏析
通过朗诵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深入理解诗歌所表 达的情感和主题。
诗歌意象分析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暗淡的灰黄”、“干涸的河道”、“惶乱的 雁群”等,探讨这些意象在表达诗歌主题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情感的体验
通过配乐朗诵、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
知识的迁移
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应用于其他诗歌的分析 和鉴赏,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同时,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提高诗歌素养和鉴赏 能力。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
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对于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可能 存在一定困难。

新课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北方》说课稿设计

新课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北方》说课稿设计

高中语文《北方》说课稿苏教版我说课的篇目是《北方》,它是新课程苏教版必修三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板块“祖国土”第二专题“颂歌的变奏”中的第二篇。

北方是现代诗人艾青写的一首饱含爱国热情的诗作,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诗歌方面就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要求如下: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须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注重对作品个性化的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

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深重灾难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深沉和执着的爱。

根据新课标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朗读方案,通过朗读,准确的表达诗歌的思想情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刚升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而通过意象及诗人创造的意境来体会诗人深沉的感情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文本,感受诗人赤忱的爱国热情。

2: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选择一定的朗读技巧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北方》教案1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北方》教案1苏教版必修3

《北方》[教学设想]《北方》是艾青的代表诗作之一,是作者1938年流徙途经潼关时所作。

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诗人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在那个民族危难的时代,诗人倾吐了作为有良知的中国人的情感和呐喊。

这首诗语言平实浅易,在文句上学生阅读没有什么障碍,而诗中呈现的情感氛围—-悲哀、苍凉、沉郁,学生也是容易把握的。

但是,学生的解读往往就停留在这一浅表层面上,不能深入感受悲哀背后作者对祖国的深沉爱意和激情呐喊。

因此,本诗的教学过程,对悲哀沉郁基调的感受分析不妨简略些,而重在通过诗句意象的比较,突出悲而壮的艺术特色。

借助于诗人对外在环境称谓的变化和自我身份界定的不同,理解爱之深伤之切的情感动因,深入感受诗人对祖国的赤诚之爱,获得真正的情感熏染。

[教学目标]1.了解《北方》的写作背景及目的,知人论世,进一步增强诗歌解读能力。

2。

通过体悟意象、比较诗句、探寻情感语言,体味诗歌的悲壮风格,感受作者对祖国的深沉爱意.3.体会作者情感,把握爱之深伤之切的“颂歌的变奏”内涵,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六十多年前,一个血气方刚的年青人毅然地走上抗日的道路。

颠沛流离中、血雨腥风里始终陪伴他的,是装在衣袋里的一部诗集——艾青的《北方》。

年青人说,第一次读《北方》这首诗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热热地贴近了我的未开垦的心灵”,“并唤醒了我全部沉睡的情感”。

这个年青人就是现代著名的诗人牛汉。

牛汉说,是艾青的“北方"使他这个江南人写起了豪迈粗犷的诗,还使他在北方学习、工作、生活了十几年。

能影响一个人的人生的诗,到底是怎么样的一首诗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艾青的《北方》,来感受它在我们心灵中的舞动。

二、品悲1.这首诗比较长,所以我们就共同来承担困难。

你觉得自己预习时对哪一诗节最有朗读感触就选哪一节来朗读。

(教师根据学生举手情况确定各诗节的朗读学生,四名学生将全诗读完。

苏教版《北方》说课稿

苏教版《北方》说课稿

苏教版《北方》说课稿我说课的篇目是《北方》它是新课程苏教版必修三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板块“祖国土”第二专题“颂歌的变奏”中的第二篇北方是现代诗人艾青写的一首饱含爱国热情的诗作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诗歌方面就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要求如下: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须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注重对作品个性化的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深重灾难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深沉和执着的爱根据新课标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朗读方案通过朗读准确的表达诗歌的思想情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升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而通过意象及诗人创造的意境来体会诗人深沉的感情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文本感受诗人赤忱的爱国热情2: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选择一定的朗读技巧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把握两个原则: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本篇课文教学设计一课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明确爱国主题:以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我和我的祖国》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每一个时代都有诗人在热情的歌唱祖国今天我们接触的这位属于祖国和人民的诗人——艾青同样拥有炽热的爱国情怀二呈现文本感受爱国情感:第一步:从“果”入手培养情感:请全班同学朗读诗歌的第四部分让学生谈一谈你初读第四部分有什么样的感受因为第四部分是全文抒情的高潮是艾青在目睹了抗战时期北方荒凉贫瘠的面貌之后由衷发出的呼喊有着深沉而浓郁的情感学生先读这一部分容易把握进而定下全篇诗歌的基调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请同学找出第四部分诗人所选用的意象谈一谈艾青眼中的北方是怎样的风沙冷气荒漠带领了羊群吹着茄笛的祖先以及埋有祖先骸骨的黄土层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的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幻灯出示北方图片)这样一些意象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北方的特征同学们读了之后会有比较深沉和压抑的感受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印象我选取几首描写江南的诗让学生作对比阅读(见附页)同样是找这些诗中的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幻灯出示诗歌及江南风光图片)两相对比学生会明显感觉到北方的贫瘠、干燥和荒凉然后有这样的一个疑问:为什么作者会爱这样的一个悲哀的北方因为北方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征所在我们的祖先在与他的斗争中从来不曾屈服祖先们把土地留给我们把纯朴的言语和宽阔的姿态带给我们这国土养育了我所钟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民族北方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北方与我们是血肉相连的关系除了这请同学们注意1938年这一历史时间既然是在抗战的大背景下北方就决不仅仅是简单的由以上这些意象来组成了全班听朗读录音(幻灯出示北方图片)第一、二、三部分然后自己揣摩朗读请个别同学朗读然后点评找北方的特有的意象沙漠风它有什么样的特点能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的将北方原已不多的生气也消耗殆尽他有一层揭不开的沙雾他带来了恐怖疯狂的扫荡大地在这种沙漠风的夜以继日的侵袭之下北方呈现怎样的景象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在困苦的呼吸挣扎着前进几只驴子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载负着重压用厌倦的脚步徐缓踏过在这样的意象描写之下第二节又进一步累加小河枯干林木枯死低矮的住房稀疏阴郁的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慌乱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悲苦和不安从这里逃亡看着这样的雁群和第一节上的些意象有类似孤单的行人和悲哀的驴子北方是苍凉悲苦百姓是不安、逃亡贫穷、饥饿在这些灰色阴郁的色调中诗人的心是如此沉重这描绘的并非是其他地方而是自己的祖国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因为第三自然段是对上两节的总结和概括此时可以得出一点(板书):诗人为什么爱自己的祖国因为他伤之痛所以爱之深那么当时的北方如此其他地方又是如何:我准备了王统照在同一年即1938年所写的南方的一首诗《正是江南好风景》(见附页)让同学理解当时全国各地都是一片悲哀北方只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再次回应诗歌的第四自然段北方是我们的祖先为之奋斗和牺牲的地方那里是我们血脉的源头然而如此伤痕累累的国土怎不让人痛心越是痛越是爱请同学们再齐读这诗歌的第四部分诗人的感情可以得到再现和升华第三步:课堂拓展、巩固成果幻灯出示艾青的诗作《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北方》的浓缩也是《北方》的拓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对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有着高度责任感的诗人的崇高品质和美好心灵最后以艾青的文章《诗与时代》的选段作为这篇课文的总结布置作业:有感情的朗读《北方》及《我爱这土地》可以开展小组朗诵比赛板书设计:荒漠的原野沙漠风颓垣与荒冢灾难不幸北方是悲哀的孤单的行人悲哀的驴子北方雁群枯干的小河贫穷饥饿艾青枯死的林木(1938)低矮的房屋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我爱悲哀的北方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揣摩练习而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我认为要上好艾青的《北方》最主要的还是要营造好感受诗人情感的一个气氛描写江南的诗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杜牧《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五代杜荀鹤《姑苏忆》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相似在渔歌宋曾几《三衢道中》梅雨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茵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江浙一带)正是江南好风景王统照(我国“五四”运动以来的著名文学家)正是江南好风景:几千里的绿芜铺成血茵流火、飞弹消毁了柔梦般的村镇耻恨印记烙在每个男女的面纹春风吹散开多少流亡哀讯正是江南好风景:桃花血湮没了儿女的碎身江流中腐尸饱涨着怨愤火光远方近处高烧着红云春风再不肯传送燕雏清音正是江南好风景:到处都弥满搏战昏尘一线游丝黏不到游春人的足跟朋友四月天长你还觉春困你卧在你的国土也有你的家乡你的知亲正是江南好风景:遍山野一片“秋烧”春痕谁的梦还牵念着水软山温祭钟从高空撞动滴血红殷你听清否这钟声──可还为旧江南的春日晨昏1938年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艾青《北方》教学设计苏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艾青以及诗歌写作背景。

2、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在特定条件下的祖国情怀。

教学重点:1、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歌意境。

2、体会诗人在特定条件下的祖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特定条件下的祖国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与品味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送给大家一句话: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

这句话是某位哲人说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北方》(幻灯片显示此句话)(幻灯片显示标题)二、诵读诗歌,体会意境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找出反映诗人情感指向或者说是奠定该诗情感基调的一句话。

明确:北方是悲哀的。

2、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诵读这样一首现代诗?你的理由何在?同学们认为这句话奠定了该诗怎样的情感基调?明确:诵读语气应该是沉缓有力的。

基调是忧郁、悲哀、沉重。

(幻灯片显示)3、请一学生朗读诗歌。

师生评论。

4、听一遍录音。

5、再请大家推荐一位平时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诵读诗歌。

师生评价。

三、感知意象,把握情感1、诗人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的?他看到了什么?请几位学生一一指出。

(幻灯片显示部分意象)明确:意象:“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悲哀的眼”、“疲乏的耳朵的畜生”、“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树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2、这些意象有什么色彩倾向?有什么特点?(幻灯片显示)明确:色彩:灰暗。

特点:悲哀苍凉孤苦无奈3、为什么诗人眼中的北方是悲哀的?(幻灯片显示背景)提示一,诗歌写作的时间是1938年2月。

提示二,抗日战争初期,国土沦陷。

提示三,诗歌中哪些意象隐喻中国当时的现实?明确: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北方的悲哀实际上是人的悲哀,人的悲哀源于异族的入侵,山河的沦陷。

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情境之下,诗人不能不悲哀,北方不能不悲哀。

4、面对令人悲哀的北方,诗人是否就此消沉?理由何在?提示:第四节诗歌。

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表明诗人并未就此消沉,它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的祖国。

尽管眼前的祖国伤痕累累,尽管眼前的民族苦难深重,但是,这祖国曾经养育了我们的祖先,曾经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华夏文明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让人骄傲,让人深信,眼前的这场灾难也必将过去。

5、他为什么爱悲哀的北国?(幻灯片显示问题及答案)明确:理由有三点。

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养育了古老的民族。

(诗歌中有表述)四、主题与深化1、对这种爱我们应如何理解?换句话说,在抗日战争这个条件下,写这样的诗歌有意义吗?明确:爱就意味着信心。

对祖国的信心,对灾难深重的民族的信心,对抗战必胜的信心。

这种信心实际上就是对抗战的一种支持,一种鼓舞。

(诗歌中有诗句直接表达这个意思)2、茨威格的自杀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1942年2月22日在里约热内卢寓所里与夫人双双自杀。

原因是代表着作家精神家园的欧洲已经沦陷,作家对此感到绝望。

1938年,中国北方大片国土沦陷,诗人艾青没有自杀,没有殉国,原因在什么地方呢?3、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

诗人在诗歌中虽没有明确号召人们起来抗战,但这种民族不亡的信心实质上就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它振奋了人们的精神,客观上鼓舞了人们的抗战,就是对抗战的最大支持。

五、注释与补充1、诗人介绍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的祖国。

2、诗前小引中“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指的是端木蕻良,作者因这个生长在北方的诗人的一句话引来一首情真意挚的抒情诗篇。

“北方是悲哀的”,这是诗人的情感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调子——忧郁、悲哀、沉重。

“北方” 与“悲哀”是两个极普通的词语,但是这两个极普通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就具有了生命的穿透力。

它与当时的时代有种完美的契合,这种契合深刻而有力,产生一种强大的震撼力,穿越时空。

教后反思:经典诗人,经典诗歌,再加上上课的班级是重点班中的重点,我上课的压力可想而知。

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老师最难啃的“骨头”,但又不得不啃!我们心中很清楚这一点,同时心中的畏惧感却似乎也永远挥之不去,无可逃避。

从这一点上说,被逼迫着去啃啃“骨头”也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北方》篇幅比较长,好在对重点班的学生来说,意象还是比较浅显的。

因此我上课的重点放在诵读与诗歌主题的把握上。

通过诵读与意象的把握来理解深化诗歌主题,是这堂课的目的与归宿。

中间设计了一个作家自杀的故事,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方》的主题。

下面分点说说。

一、诗歌的诵读没有诵读就没有诗歌教学。

我预先的设计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意境与基调。

在此基础上,找一两个学生按照诗歌基调诵读。

最后录音,对比之后再加以诵读。

这样就形成了由朗读到诵读,效果逐步提升,诵读逐步完美的过程。

遗憾的是,课堂时间很有限,而诵读又不是本堂课的目的。

因此,这堂课仍有诵读不充分的毛病。

对诗歌的诵读我们应该有全新的认识。

我想在平时教学中,在时间比较充裕的情况下,诗歌教学中的诵读也应该是充分而完美的。

二、意象的把握与理解上文提到过,意象的把握是为了诗歌主题的理解。

诗歌教学一向如此,把握意象不是为了把握意象,而是为了理解诗歌主题与情感。

因为学生素质较高,而《北方》的意象也实在是说不上难,教学中我就采用了点到为止,不做深入探讨。

对于一首长诗,对一首由几十个意象组成意象群的诗歌,我们只能从群体特征上把握意象,而不是拆开泛泛而谈,那样诗就不叫诗了。

课堂上我提了两个问题:诗人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的?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反应很快,立即就抓住了要点,得出了结论。

因此我就顺理成章地转入课堂的重点,诗歌主题与情感的把握。

三、主题与情感语文课堂有且只能有一个支点!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语文课堂必须有一个支点;二是语文课堂只能有一个支点。

有些同行可能会反对,这观点太偏激了,看看那些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多了去了!这里我要解释以下“支点”这个词。

我想这里理解成“归宿”或者说“目的”可能更符合我的本意。

一堂课的时间太短了,只有45分钟。

就是介绍作者45分钟可能就不够,更别说其他了。

因此课堂的目的或归宿只能精简,换句话说,只能是一个。

如果是两个甚至更多,那教学肯定不充分,或者说是糊弄人!对于一篇经典篇章或者诗歌,选一个支点容易,但要选对这个支点很难。

对诗歌而言,诵读与主题(或者情感)应该是两个都不错的支点。

有人说,选意象作为支点(目的、归宿)不可以吗?对于有些散文,字词就可以上一堂课,显然,把字词作为教学的支点与把主题与情感作为教学的支点那层次与境界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小学语文教学或许可以这么做,中学语文教学也这么做除了备考的理由很难令人接受。

诗歌教学的支点选在意象上,与散文教学以字词为归宿同样存在层次上低俗的问题。

艾青的《北方》作为经典显然有着主题与情感的因素,并且这一点不容忽视。

学生可能没有到过北方,冬季北方的严酷估计也很难领略。

但是,山河沦陷,民族危亡的北方却是学生可以想象得到的。

《北方》里的悲壮与不屈同样可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

我便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艾青的情感,为了让学生理解艾青的情感。

中间设计了一个小故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1942年2月22日在里约热内卢寓所里与夫人双双自杀。

原因是代表着作家精神家园的欧洲已经沦陷,作家对此感到绝望。

两相对比,一个生,一个死。

生是源于民族必胜的信心;死是对人类苦难的绝望。

死的人高贵,活着的人同样在表达对苦难的不屈。

这一切都令人感动。

我用一句话贯穿课堂,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

这是诗歌理论中关于解说诗歌存在意义的一句话。

课堂中我联系北方这首诗,希望通过这句话让学生理解,《北方》这首诗存在的意义,以及艾青没有像茨威格那样自杀的原因,进而理解诗人对北方的“爱”对抗战的意义。

四、补充与注释这部分我介绍了诗人艾青,介绍了诗前小引中“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

这也是处于对学生理解这首诗的主题与情感有帮助来考虑的。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苏武传名师导航鲁教版必修3内容感知作为史传文学,《苏武传》详细地记载了苏武被扣匈奴后长期坚持艰苦斗争的事迹,在历史事件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突现了人物的性格光彩,赞扬了他坚贞不屈的气节和对祖国的忠诚,成功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定爱国者的形象。

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品质。

基础梳理一、字音阏氏..(yān zhī)啮.(niè)旃.(zhān)节旄.(māo)汤镬.(huò)二、通假字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女”通“汝”,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通“祀”,祭祀)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三、古今异义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位列..将(古义:位,官位;列,一般的,普通的。

今义:位置、地位。

列,排列)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四、一词多义五、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2.使动用法欲因此时降.武(使……投降)空以身膏.草野(使……肥沃)反欲斗.两主(使……争斗)单于愈益欲降.之(使……投降)何久自苦.如此!(使……受苦)王必欲降.武(使……投降)3.名词活用天雨.雪(雨:名词作动词,下)羝乳.乃得归(乳:名词作动词,生子)汉节牧羊(杖:名词作动词,拄着)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祠:名词作动词,祭祀)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作动词,抬)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六、特殊句式1.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