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doc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doc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15.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内容1.1 教材章节: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一课。

1.2 详细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一文,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内容、语言特点,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2.1 理解并掌握《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能够概述文章的主旨。

2.2 分析并欣赏魏征的论证技巧和语言特色,提高古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2.3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3.1 文章背景和文化内涵:解释“疏”的含义,介绍唐太宗和魏征的关系,解析古代宫廷政治的背景。

3.2 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理解魏征如何通过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劝诫太宗。

3.3 关键词汇和语言特色:解释文中重要的词语,如“疏远”、“亲近”、“德行”等,赏析魏征的文风,如“词锋”、“婉约”等。

3.4 文中思想和现代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提出的观点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如“德治”、“民心向背”等。

3.5 写作技巧和批判性思维:教导学生如何评价一篇文章的论证过程,如何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文化内涵、词语解释和文章结构。

4.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论证方法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4.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论证例子,分析魏征的论证技巧。

4.4 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意义,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批判性写作。

五、教学过程5.1 情景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唐太宗和魏征的历史短片,引导学生进入古代宫廷政治的背景。

-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作为一名忠臣,应该如何向皇帝提出建议?”- 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对《谏太宗十思疏》的兴趣。

5.2 文章讲解(20分钟)- 讲解文章的背景和文化内涵,解释“疏”的含义。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公元819年所写的一篇散文,内容为谏言宣扬儒家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以劝谏太宗李世民建立和谐社会,加强君臣关系。

下面是《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引言】【教学目标】1.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和背景;2.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加深对韩愈的儒家思想的认识;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韩愈的生平和《谏太宗十思疏》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

第二步:整体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一遍全文,要求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第三步:逐段阅读(20分钟)教师请学生每人批阅一段,然后互相交流,共同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段的主旨和关键词,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每段的主要理解和思考问题。

第四步: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

老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例如:“韩愈为什么要批评太宗的行为?你们是否赞同韩愈的观点?”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表达自己对文章的喜爱或者不喜爱的原因。

第五步:深化思考(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性的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能动性。

例如,“韩愈为什么认为君子应该给予人民更多的尊重?”“韩愈提出的人治思想如何体现在今天的社会中?”等等。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分享自己的思考。

第六步:写作练习(30分钟)教师提供两个写作题目。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写作题目进行写作,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补充思考和写作。

写作题目1:韩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秩序的观点,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

写作题目2:请你根据韩愈所提出的“人治”观念,谈谈你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再次强调学生需要重点理解韩愈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太宗十思疏》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了解魏征及其作品《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地位。

o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o运用比较阅读法,理解魏征的劝谏艺术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o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魏征的忠诚与智慧,学习其勇于直谏的精神。

o引导学生思考君臣关系与国家兴衰的深刻联系。

o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

•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魏征的劝谏艺术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o引导学生思考君臣关系与国家兴衰的深刻联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魏征及唐太宗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一段关于唐太宗与魏征的历史故事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o提问:你知道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哪些故事?引出课题《谏太宗十思疏》。

2.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o介绍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曾任太子洗马、谏议大夫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

o简要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创作背景,强调其作为古代谏议文的典范地位。

3.初读感知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与结构特点。

o提问:你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4.字词疏通o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课时1.段落解析o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o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十思”的具体内容及其逻辑关系。

2.思想观点探讨o提问:魏征在文章中提出了哪些主要观点?你如何理解这些观点?o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并派代表发言。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2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疏文中的核心思想和观点;3.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引导学生思考和了解唐太宗的历史背景以及他的治国理念和政绩。

步骤二:讲解背景(10分钟)介绍《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包括作者魏征的经历和地位以及写作目的和意义。

步骤三:整体阅读(15分钟)将《谏太宗十思疏》分段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

步骤四: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思疏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讨论思疏的中心思想、观点、论证方式等,并归纳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步骤五:小组分享(10分钟)请各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分享,让其他学生听取不同的观点和思考。

步骤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几个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做出总结。

教师也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步骤七:拓展讨论(10分钟)以《谏太宗十思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人对于君主的忠言逆耳的态度和方式。

步骤八: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与《谏太宗十思疏》相关的写作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社会背景,发表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忠言逆耳之论。

教学评估:1. 分组讨论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2. 小组分享中,代表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深度;3. 整体阅读的理解程度;4.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拓展延伸:1. 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古代文人的忠言之疏,进行比较和对比;2.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位现实的政治、经济或社会问题,撰写一篇类似于疏文的评论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精选2篇(二)《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唐太宗的上疏,用以劝谏和反思。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首先,文章充满了警示和反思的意味。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韩愈指出了唐太宗在治国方面的种种问题和错误。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四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四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四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1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 理解疏文中的思想观点和主旨。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谏太宗十思疏》是南京大学教授、民国史学家郭松龄所著的一篇文章,该疏文以谏诤之意,深入剖析了唐太宗李世民在治国方面存在的十大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简短的文字介绍,让学生了解疏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身份。

鼓励学生提出对于当时社会背景和治国现状的一些猜测和思考。

2. 分组阅读及分析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部分的思疏内容进行阅读和分析。

每个小组在阅读完之后,将自己的观点、分析和疑问进行讨论,并记录在小组讨论记录表上。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引导他们思考疏文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3. 小组展示和讲解(2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和讨论结果。

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和意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教师及时纠正和指导,确保全班的参与和理解。

4. 思维导图制作(15分钟)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将疏文中的十个思疏问题和相关观点绘制出来,以清晰地展示出疏文的逻辑结构和内在关联。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进行装饰和排版。

5. 思考与写作(15分钟)让学生就其中一个思疏问题进行思考和写作,要求他们回答为什么选取这个问题,以及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结合疏文中的观点和自己的判断展开写作。

6. 总结回顾(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疏文的价值和意义。

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疏文中的思想观点是否适用于当下的社会和国家治理,引发学生对于当代治理和文化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小组讨论和小组展示,考察学生对于疏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通过思维导图和写作,考察学生对于疏文中观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_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_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_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摘要:(二)教学目、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劝谏艺术,(难)教学课三课教学步骤课教学要初步熟悉课疏通词,(教师选择些难句让学生翻译)二.分析课、提名朗(二)教学目、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劝谏艺术;.领悟十思积极义;3.掌握些实词词义和虚词用法重难.诵、领悟、背诵全(重).翻译难懂语句(难)教学课三课教学步骤课教学要初步熟悉课疏通词教学程.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事批龙鳞逆圣听要勇与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呢?有被挖心有被放逐比干、屈原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杀身祸还常得到唐太宗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警惕二.作者题学生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政治和历史学以刚正不阿、敢直谏而名垂史册他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封建官吏不有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世些诤臣如称青天包拯都以他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世十七八年共上重要奏疏二多次达数十万言都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称贞观治太平盛世作谏臣魏征是有其功劳题目谏是进谏思疏是种体名属奏疏类三.课次试正音边边正音已认识词不但要准声调还要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鼻音以出汉语美感陌生词则边边看释或词二次朗提名学生朗四.疏通词三次粗正义边边看释以粗知句义;边边揣摩句停顿如臣闻\木长者必\固其根;欲\流远者必\浚其泉教师巡答疑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二五二课教学要具体学习课教学程.检作业、言现象、完成练习二五3、难句翻译(教师选择些难句让学生翻译)二.分析课、提名朗、学生由朗3、思考练习段.开没有直接提出十思容而是以生动形象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木长者必浚其泉)引出正题思国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不深而望流远而况明哲乎?接着进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如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常常治久安就无根木、无水样只能是种妄想这段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比喻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现象原因分析取天下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难免得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行路心态不对人态不其结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关键如失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事怨不深慎这是借鉴古人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关系切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段从现象到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见思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重要性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重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却可以垂拱而治垂拱而治是作者政治理想但它不老子无而治它要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治、系背景说明义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尝不三思恐民害他常常以隋代暴政戒不敢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纳谏到了贞观期生产有了较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是片治武功欢呼声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就从魏征进《十思疏》贞观十年看他先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姓了役长年不能回有臣进谏他竟说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见是魏征这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这里魏以政治特有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即忘记以民)、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教训)根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是剂良药5、学生齐课三.布置作业、背诵课、体会语言特三课教学要体会语言特背诵课教学程.检复习二.品味语言、思考语言特?明确也是很政论宋以就受到选重视但其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作者是初唐有名学他诗歌古朴散也比较和人比较起他受六朝以浮艳风影响较少唐人奏疏很多传诵至今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等几《十思疏》是骈体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写就是反对骈、提倡古运动韩愈也还用骈写奏然而《十思疏》与当流行骈不方面它充分利用骈对偶、排比形式表达真情实感方面又敢突破骈形式束缚它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不用事、不用不咬嚼魏征虽然是有名史学但是《十思疏》看不到他作繁复引证看不到故只用了两浅显比喻这是当追形式风是背道而驰这种敢冲破落传统束缚不拘格创造精神骈俪风气占统治地位初唐代更显得难能可贵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要用心品味、由朗体会语言美三.课堂结通节课反复诵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劝说方法和积极治政、修身思想言有不少蕴涵着传统化精髓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化功底都有直接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四.课堂答疑五.诵、背诵六.布置作业。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篇)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篇)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篇)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2、把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留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3、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4、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课时:3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学问。

2、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简介及写作背景1、: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书》,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简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省、慎重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进展,百姓生活也富有起来,加上边防稳固,内外无事,唐太宗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糊涂的看到了在富强兴盛的后面隐蔽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屡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

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正。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也许内容。

1、留意加点字的读音。

求木之长浚塞源载舟壅蔽黜恶谬赏2、对比解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

(质疑)3、同学间相互商议,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教师准时订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间解释不当的地方,教师重点讲析。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学习魏徵一心为国,敢于直谏的精神。

2.在了解文章内容大意的基础上诵读全文。

【教学重难点】1.诵读提纲的梳理。

2.作者语气的体会。

3.体会作者用典的效果。

【教学设想】学习重点主要放在诵读提纲上。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鹞死于怀”。

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

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

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魏徵的直谏与太宗的善于纳谏,君臣通力合作,才有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二、作者简介魏徵,字玄成。

初唐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

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

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

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

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徵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

有诗文流传于世。

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徵病卒。

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但是后来好像太宗又把魏征的碑给亲自砸毁?三、题解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自鉴录》)他还作过一篇《民可畏论》,其中说道:“天子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诚可畏也。

”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徵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下册《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下册《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设计
2.教学内容:回顾《谏太宗十思疏》的文章内容、论证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点,强调魏征治国理念的现实意义。
3.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式,让学生在总结归纳中提高文言文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知识巩固类作业:
-梳理《谏太宗十思疏》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编制成词汇卡片,便于复习和记忆。
2.教学内容:简要介绍作者魏征及其在唐朝的地位,强调《谏太宗十思疏》在历史上的重要价值。
3.教学方法:运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深入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教师详细解读《谏太宗十思疏》的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
2.教学内容:重点讲解古文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如“疏”、“谏”、“十思”等词汇的含义,以及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相关技能:
1.利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2.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角色扮演等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文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课后拓展,巩固提高: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唐代政治、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组织写作比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创作一篇谏言文章,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三、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四、导入新课批龙鳞、逆圣听、进言直谏是有生命危险的,但是古往今来总有许多人不畏死亡为民请命,不怕断头流血。

屈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而这些人中有一些是幸运的,就是遇到了一位圣明的能包容的君主。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那么你知道他以谁为镜吗?有着责任担当的大唐第一“直男”:魏征。

(书影)五、介绍作者魏徵,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少年孤贫,有大志。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隋末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随李密投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官至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

有诗文流传于世。

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

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

魏征死后,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从政十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举例来说,贞观六年,李世民对钟爱的长乐公主李丽质给予数倍嫁妆,魏征直言此违反礼制;贞观十一年,李世民东巡洛阳谴责当地供奉不好,魏征又以隋炀帝杨广铺张浪费警戒之。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一、教学背景宋代文人韩愈的《谏太宗十思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以独立、正直的精神和郑重的文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现状的批评和建议。

本教学设计以此文为主要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培养学生批判思维、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韩愈《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内容;(2)了解当时的政治现状和社会背景。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2)培养学生的公正、正直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通过对宋代政治文化的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和韩愈的作品特点。

2.阅读和分析:(30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谏太宗十思疏》;(2)回答问题:韩愈在这篇文章中对太宗的批评和建议主要有哪些?他对当时政治现状的看法和态度是什么?3.小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1)讨论韩愈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2)以现实社会为背景,学生可以结合韩愈的观点,讨论是否可以将其中的观点运用到当代社会中?4.思考和表达:(30分钟)(1)学生回答问题:你对《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观点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悟?(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篇短文,讨论韩愈文章里的其中一观点在当代社会中是否适用,并详细说明你的观点。

5.展示和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对其小组讨论的观点进行展示。

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议,最后进行总结。

四、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通过简单的描述和背景介绍,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独立阅读法: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韩愈文章中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4.思考和表达法:通过问题引导和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精选16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篇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目的1、学习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乐观意义;3.把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重点)2.翻译难懂的语句。

(难点)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步熟识课文,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闻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接受,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常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特别欣赏,亲自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解题同学读解释。

老师补充。

魏征,是唐朝初年闻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

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

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接受,使太宗避开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

唐初社会能够消失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

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第一次:试读,正音。

边读边正音。

已经熟悉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生疏的字词则边读边看解释或查阅词典。

其次次:朗读,提名同学朗读。

四.疏通字词第三次:粗读,正义。

边读边看解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老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二—五。

其次课时教学要点详细学习课文。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教案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教案

完整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等重点文言现象;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3)理解“十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等重点文言现象;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教学用具:无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直言进谏,有的人被放逐,有的人招来了杀身之祸。

但是在唐代,有这样一位大臣,他的直言进谏不但没有给他带来杀身之祸,反而得到了XXX的赏识,这位大臣是XXX。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XXX的《谏太宗十思疏》,看看他是如何向君王进谏的。

二、解题:1.文体简介:本文是一篇奏疏,属于古文体的奏议类。

唐代的奏疏惯上都用骈文,但这篇奏疏突破了骈文的束缚,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变化。

2.XXX简介:XXX是唐朝下曲阳人,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

他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背景介绍:这篇奏疏是XXX十一年写给XXX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XXX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

XXX“频上四疏,以XXX”(此为第二疏),XXX猛醒,还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他。

三、疏通文意: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正音释义。

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本段重点实虚词,采取学生质疑的方式解决。

2.个别学生朗读第二段,正音释义。

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本段重点实虚词,采取学生质疑的方式解决。

具体研第1-2段,思考:1)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以“固本思源”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本文主要讲述了如何保持国家长治久安,通过比喻和对比,作者提出了“积德义”和“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十思”作为具体的做法。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6篇】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6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优秀6篇】谏太宗十思疏篇一1.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

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

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

得公之谏,朕知过矣。

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

”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

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

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三。

分析第一段:1.补充解释:(1.臣闻求木之长者求:追求,想要。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一、理论依据(一)课标规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在《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独立阅读,锻炼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再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知人论世,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结合文本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使命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起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和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

(二)教材和教参要求1.教材要求:本篇课文属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谏太宗十思疏》这篇课文是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

思路缜密,表达技巧高超,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现实,深入思考。

在单元导语中提出要围绕“倾听理想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体会作品的现实针对性,学习作者解决实际问题的理性思维,欣赏理性的艺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课后的学习提示中指出,学生在课后要收集有关资料,了解作品背景,从课文的论述出发,讨论“创业与守成”“善始和克终”“墨守成法和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等问题。

在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中也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任务。

2.教参要求:教参中在人文主题方面,提出在教学本篇课文时,要求学生要学习古人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讲责任、敢担当的精神,增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意识。

在语文素养方面,学生要学会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观点的现实针对性,把握理性思维方式;培养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在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要学会写论述性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学情预估高一年级的学而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高中文言文词汇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要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完整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完整版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做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盖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而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
【古今异义】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⑵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凸了出来。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本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诫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灵,即使不用再举出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目标重点】1.诵读文章,感受文句,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2.辨析文中文言实词,积累文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区别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含义。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精选8篇)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精选8篇)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精选8篇)《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本文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kai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

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阅读课文。

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四、分析课文第一节。

1.重点字词(1实词求木之长者长:高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义:恩德和道义将崇极天之峻崇:推崇永保无疆之休休:美好情不能胜其欲胜:克服(2词类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固:使动用法使……稳固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远:形容词用作动词流的长远(3句式虽……(犹………而况………乎:虽然……尚且……何况是……呢定语后置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4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5重点语句翻译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b/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译:臣即使是最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些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像陛下您这种明智的人呢!c/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

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2.研读探讨(1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

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

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主旨句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这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

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五.分析课文第2段:1、重点字词承天景命景:大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殷:深切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克:能够董之以严刑董:督责震之以威怒震:威吓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苟:苟且心:在心里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深慎:深切警惕2.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3、重点语句翻译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历代所有的帝王,(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

开头做得好的人确实很多,(但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b/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译:因为(陛下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

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译:即使(陛下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人民,用神威吓唬他们,最终(人民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陛下的仁慈。

4、研读探讨(1、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答:因为“凡百元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答:就君王的身份而言,“承天景命”,自以为自承天命,而有恃无恐,“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就普通人性而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般人,能做到善始善终的不多,此人之常情。

(3、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答:为人君者“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因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无疆之休”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须如此。

如果“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小结: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

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

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

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二课时一、研读第三段研读第3段(1重点字词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忽:忽视将有作作:兴建思谦冲以自牧冲:谦虚牧:约束、修养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虑壅蔽壅蔽:被堵塞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宏此九德宏:扩大简能而任之简:选择可以尽豫游之乐豫:巡游不言而化化:教化亏无为之大道亏:毁坏、减损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乐盘游乐:以………为乐忧懈怠忧:以………为忧(2重点语句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译: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使自己的心谦虚下来并采纳下面的意见。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译: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争相效力,君臣无事烦扰,(您可以尽情享受巡游的乐趣,享有神仙的长寿,演奏琴瑟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教化2、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答: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3、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4、君王要怎样做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答: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答:要“十思”、宏“九德”。

6、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答:五戒:一戒贪心奢侈,二戒骄傲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

7、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答:因为治理百姓时,虽然“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百姓也“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民之力,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8、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点?答:言词恳切而情感真挚,处处为对方的江山着想;运用比喻而深入浅出,时时把握对方心理;骈散结合而句式整齐,既有语势又简明扼要。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

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9、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

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

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三、“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

”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

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

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