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论视角下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课堂讨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课堂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学生参与度不高、话题偏离主题、讨论时间不充分等。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课堂讨论,问题,解决对策,学生参与度,话题偏离主题,讨论时间不充分引言课堂讨论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
然而,我们经常会发现课堂讨论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讨论效果不佳,甚至影响到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需要寻找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及对策学生参与度不高是课堂讨论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对讨论的话题不感兴趣,或者对讨论的要求不清楚,缺乏主动性。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合理选择讨论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课程要求合理选择讨论话题,使学生更有动力参与讨论。
2. 清晰传达讨论要求:教师应该清晰地告诉学生讨论的目标、要求和评分标准,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参与是有意义的,并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话题偏离主题的问题及对策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很容易偏离讨论的主题,讨论过程变得杂乱无章。
这可能是因为学生缺乏对主题的理解或者缺乏组织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前期准备:教师在课前可以提供相关材料或导读,让学生了解讨论的主题和目标,增加学生的理解和准备时间。
2. 引导讨论:教师应该在讨论过程中及时引导,提醒学生保持讨论的主题,避免偏离。
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监督,保持讨论的主题。
讨论时间不充分的问题及对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讨论时间往往是有限的,学生可能无法充分发表意见或者深入讨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设定明确的时间规定:教师应该在课程中设定明确的讨论时间和顺序,合理分配每个学生发言的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大学上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大学上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问题1. 缺乏互动与参与:在大学课堂中,往往存在着被动听讲的情况。
学生们缺乏互动和参与,只是默默地坐在座位上听教师讲课。
这种单向传授的授课模式使得学生们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程度下降。
2. 内容过于理论化:大学课程往往偏向于理论性知识,缺乏实际应用内容。
这导致了学生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无法有效运用所学知识。
3. 缺乏灵活性:大多数大学上课都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安排。
但是,这种刻板的安排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有些学生可能由于其他原因无法按时到达或者需要调整时间。
4. 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大学的专业设置十分细分,导致了不同专业之间缺乏交叉与融合。
这使得学生不能够全面理解问题,从而限制了他们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建议1. 提倡主动互动:教师应鼓励学生们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
同时,为了增加互动性,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强化实践内容:大学课堂应该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开展实验课程、实地考察、校外实习、社会调查等方式,使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供灵活教学方式:大学应当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例如提供线上授课或录播课程,以便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需求。
同时,在时间和地点上也要给予适度的灵活性,方便那些有特殊情况或个人困难的同学。
4. 促进跨专业交流:大学应该鼓励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其他领域的项目中。
这样可以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知识融合与交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 加强教师培训:为了提高大学上课质量,教师应接受相关教育与培训,提高他们的授课能力和教育理念。
同时,建立起对教师的评估体系,为优秀的教师提供更多激励和支持。
通过以上建议的实施,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大学上课问题,并改善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校外成因及矫治策略
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校外成因及矫治策略作者:王志鹏,张梦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12期王志鹏,张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抚顺113000)摘要:大学课堂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专属场域。
然而在当前的大学课堂上,有着失范行为的大学生却不是以个例存在的。
不仅阻滞了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更严重地破坏了课堂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针对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校外成因,应贡献家庭的心灵辅导力,强化社会的潜移默化力,联合学校形成教育合力,以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保障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
关键词:课堂失范行为;大学生;校外成因;矫治策略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4)12-0083-03“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大学生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不符合大学生课堂行为规范、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影响自身或他人课堂利用率和在校获得利益的行为。
”[1]即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
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不仅对教学秩序产生了冲击,也影响了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淀,进而阻碍其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探究和理性分析此类行为,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和有序进行,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加强学风校风建设。
1问题的提出如今,大学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都相对宽松,教师对学生的干预和制约逐渐减少,再加之很多学生没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信念,欠缺自控力和自制力,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肆无忌惮地睡觉、听音乐、吃零食,更有甚者在课堂上接打电话。
1.1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主要特点首先,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在不同种类的课程中发生的频率是不同的。
相对而言,思想政治类和选修类课程中的课堂失范行为较为多见,公共基础和专业类的课程中的课堂失范行为则比较少。
由此看来,多数同学还是能在本专业课上遵守课堂秩序的。
其次,针对不同的课,年级相异学生的课堂失范行为也是有差异的。
大一大二学生在英语课上的失范行为较少而在其他课上的失范行为相对较多,大三学生在非专业课上的课堂失范行为较多,而大四学生相比较而言在每门课上的失范行为数量差不多,这是因为大一大二学生要面临英语四六级考试,可能对英语课重视一些,而大四学生则面临毕业找工作或考研,因此对课程的总体重视度也就相对降低了。
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出现在高校学生中的不遵守学术道德、认知失范等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抄袭、造假、替考、论文代写等行为,严重挑战了学术伦理和学术立场,损害了高校的声誉和社会的信任。
抄袭:近年来,抄袭现象逐渐增多。
一项调查显示,78.8%的学生表示看过抄袭的作品,68.3%的学生承认自己曾抄袭过作品,其中还有近一半的学生抄袭次数超过3次。
造假:学生往往为了追求好成绩,会伪造实验数据、篡改论文等,高校也陆续曝光了许多这样的事件。
替考:替考在高中阶段就很常见,但在高校中也并不鲜见,有些学生为赢得好成绩和毕业证书,会通过各种手段找人替考。
论文代写:为了解决学业上的困难和换取好成绩,许多学生会选择以抄袭和论文代写的方式撰写论文。
而一些学生为赚钱,也会提供论文代写服务。
原因分析:教育压力:高校学生处于巨大的学业压力下,为了追求好成绩和获得各种荣誉,很多学生会选择采用不正当手段获得好成绩,从而一步步走向学术不端行为。
学习方式不正确:有些学生集中精力抄袭或者考试作弊,而不是真正学习。
他们缺乏知识和分析能力,不适应学习方法的转变,所以采取不正当的方式。
旧文化观念的侵袭:在传统观念中,为了学业的成功,学生认为不正当的手段可以被原谅。
这种观念的传统会使得年轻人在面临学习压力时依然选择不正当的手段。
家庭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得到的教育包括“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这些理念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导致学生采用不好的方法来获得好成绩。
学校缺乏有效的指导:高校教育中,学术道德意识和行为指引方面的训练和指导不足,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导致这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和在校期间反复出现。
总之,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我们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改变这种现状,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学生学术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在大学生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沉默症”现象,即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参与和表达意见的情况。
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环境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思路,以期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沉默症”问题。
一、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往往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比较被动,对于课堂上的问题往往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探讨。
当他们进入大学后,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课堂上需要积极参与,并且缺乏一定的表达能力,因此出现“沉默症”现象。
一些学生可能由于性格内向、自卑等个人原因也导致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于这种情况,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自信心,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课堂积极参与对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因素教学因素也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过于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表达,这会使得一些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导致“沉默症”现象的出现。
有些老师教学风格可能比较严肃或者刻板,这也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得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
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应该更加活泼和开放,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参与欲望。
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也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一个因素。
一些课程内容可能比较枯燥、抽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对于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选择沉默。
一些课程内容可能过于死板,没有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使得课堂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现象指的是在课堂上,一些学生多数时间都保持沉默,不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大学课堂中较为常见,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个体差异是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些学生天性内向、胆小,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因此在课堂上更倾向于沉默。
另一些学生可能是性格比较腼腆,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会导致他们在课堂上保持沉默。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较少,或者对课堂教学内容难以理解,那么他们可能会更加谨慎地保持沉默。
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问题被认为“愚蠢”或者是觉得自己对问题的回答不够准确而不敢开口。
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过于严厉、不友善,或者在学生提问时主观评价过高,给予负面评价,那么学生很可能因为害怕被批评而选择保持沉默。
如果课堂气氛不活跃,缺乏充分的讨论和互动,学生也很容易因为缺乏参与感而选择保持沉默。
缺乏自信也是造成学生沉默的重要原因。
有些学生在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方面存在缺乏,他们对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没有足够的信心,害怕被他人否定。
他们选择保持沉默,不愿承担被否定的风险。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包括学生个体差异、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课堂教学环境、社交焦虑以及缺乏自信等。
了解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影响,有助于教师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创造更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言,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参与感。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教育论文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教育论文论文摘要: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
课堂问题行为处理不当会妨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
通过对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的梳理,进而从社会、教师和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原因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益的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师生之间关系不和谐,使学生产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所以,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课题。
和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处在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其课堂也更加自主、开放。
这就使得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形式多样化,原因更加复杂化。
一、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通过平时上课时观察、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和学生代表座谈等形式,我们统计发现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按照发生的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是:睡觉、开小差、看课外书、聊天、玩手机、做其他作业、听音乐、吃零食、迟到、早退等等。
课堂问题行为表现具有性别差异,在外显性行为上男生比女生更为明显,在内隐性行为表现上女生比男生更为明显。
从调查的结果可知,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文科生专业课逃课率为14%,非专业课为25%;理科生分别是7%和21%。
上公共课比上专业课的'课堂问题行为多,表现为公共课比专业课出勤率低等。
同样是公共课,英语课上的问题行为要低于政治课,因为英语有四六级考试,所以学生上课比较认真。
政治课理论性强,上课又枯燥,无论听没听懂,只需要考前强化记忆即可拿到学分。
因此,政治课上课堂问题行为比较突出。
从年龄来看,年龄越大课堂问题行为越严重。
即将毕业的学生面临就业和考研,许多课程干脆就不上了,甚至长时间不在学校。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 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
如:争吵、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这是不容易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性行为。
虽然不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及他人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频繁活动等不负责任行为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每一个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原因。
努力找到这些原因,就可以为消除课堂问题行为,改善课堂秩序。
英国心理学家科恩(Cohen.L.)研究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不安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科学兴趣等。
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析,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1.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完善有证据表明,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
注意的特征就是选择性。
筛选种种刺激物,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而不顾别的刺激,这种能力在儿童期内有稳定的增长.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的刺激特征(新奇、新颖、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乏灵活性。
儿童注意有关刺激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改善,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
年长儿童在按照任务要求改变他们的注意时显得比年幼儿童更加灵活.因此,瑞格等人捡出有24%的学生思想开小差;在廖全明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目中学生最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注意力不集中,就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儿童的自我控制有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改善的趋势。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课堂的“沉默症”现象是指在课堂上,一些学生在教师提问或讨论环节时选择沉默不语,不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其影响因素涉及到多个方面。
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在经历了高中阶段的备考压力后,进入大学后往往对于课堂的学习氛围和提问环节产生抵触情绪,表现为担心被他人嘲笑、怕出错或是害羞等。
一些学生可能有自身心理问题,如社交恐惧症、自卑心理等也会导致他们选择沉默。
一些学生可能尚未适应大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对于课堂上的讨论或提问环节感到陌生。
与课堂环境有关的因素也会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出现。
一方面,课堂气氛的紧张和竞争导致了学生之间相对保守和缩小自己言辞的范围。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态度也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度。
如果教师以批评或指责的方式教育学生,学生在面对教师问题时会更加选择沉默,以免受到批评或责备。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也需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性和自信心。
与同学关系有关的因素也是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处在学习环境中,和同伴的关系对于他们参与课堂有很大影响。
如果学生的同伴关系较为疏离和孤单,缺乏交流和互动,他们更容易选择沉默,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
一些学生可能担心和同伴产生意见不合导致出现冲突,影响了他们的积极表达。
语言能力也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一个因素。
一些学生可能面临语言表达能力和流利程度的困难,因此不敢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不同地域和背景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差异,某些学生可能不习惯正规的普通话表达,造成语言不畅,从而选择沉默。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个人因素,也包括与课堂环境、同学关系、教师教学方式等相关的因素。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重视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绪,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和表达能力。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近年来,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在各级高校中呈现出不容忽视的趋势,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的公正和正义,也削弱了大学教育的实效性和价值。
因此,深入分析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对于维护学术道德和教育的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原因分析1.1 压力与竞争当前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竞争压力。
他们在追求高分、论文发表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自我期待。
为了获得好成绩和竞争力,有些学生选择了不择手段,包括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
1.2 教育与引导不足在学生的学术成长过程中,对学术道德的教育和引导不足也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之一。
一些大学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课本知识的灌输,很少注重学术道德的教育,导致学生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没有深刻的认识。
1.3 激励机制不合理当前的教育激励机制普遍存在问题,导致学生更容易选择学术不端行为。
一些学校奖励机制过分强调个人成果,比如说只重视发表论文数量,而忽略了学术的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样一来,大学生就有了追逐数量的动力,而牺牲了学术的诚信和道德。
二、防范对策2.1 推进学术道德教育大学应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开设学术道德课程,邀请学术导师进行学术道德讲座和指导,组织学术论坛等形式来促进学生对学术道德的了解和认识。
此外,通过学院和导师的密切配合,帮助学生学会规范引用、阅读文献和开展独立研究,提高学生的学术见解和创新能力。
2.2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应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成果,还要充分考量学生的学术道德表现和综合素质。
教育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学术诚信和创新能力,避免过分强调论文数量和分值,而鼓励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真知灼见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2.3 引导学术研究重视质量学校应该加强学术导师的指导作用,鼓励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学术质量而不仅仅关注成果。
学术导师要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感和学术成就感,鼓励他们在研究中注重严谨的方法和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降低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大学生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课堂上存在的问题一、缺乏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堂上普遍存在着缺乏积极参与的问题。
许多学生只是机械地坐在座位上,听从教师的讲解,缺乏主动思考和发言的意愿。
他们往往对课程内容没有足够的兴趣,导致了对知识的 passivity。
这种现象背后可能存在多个原因。
首先,一些学生可能面临精力不集中或疲倦的困扰。
长时间坐在硬椅子上听课,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困倦和昏昏欲睡。
第二,一些教师的讲授方式过于单调乏味,在传递知识时缺乏吸引力和实用性。
第三,有些大学生缺乏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在公众场合不愿意展示自己的观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教师可以通过采用互动式讲授方式、鼓励学生提问和组织小组讨论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此外,大学应该加强对学生们自信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如开设演讲课程或举办辩论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内外在的障碍,提高参与度。
二、缺乏实践机会在大学课堂上,尽管存在着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许多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这种问题使得很多人感到迷茫和困惑,不知道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联系到实际工作中。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大学教育需要更加注重提供实践机会。
首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性课程和实验室活动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动手能力。
此外,培训计划和职业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大学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提供实习岗位或暑期项目等机会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
加强与社会资源的联结也十分重要,在教育过程中引入行业专家、校友分享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具有现实意义的经验。
三、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普遍不够强烈。
他们倾向于被动接受教师的指导,忽视了自我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学生们对于到底什么才是有效的学习方式缺乏正确认识,仅依赖教科书上的知识给考试试题进行机械记忆。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一方面,教师应该提供明确且详尽的学习目标,并通过额外教育资源、阅读材料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探究和独立思考。
“场域—惯习”视角下的大学生极端行为案例研究
“场域—惯习”视角下的大学生极端行为案例研究作者:徐祥运单珊徐宁蔓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2期[摘要]以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作为研究工具,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具有代表性的两起大学生杀人案进行案例分析,归纳两名大学生所处的家庭场域和校园场域的基本特征,并对他们在这些场域中逐渐形成的个人惯习进行形象模拟。
结论认为: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主要是由畸形的场域、匮乏的资本以及大学生在场域中形成的扭曲的惯习这三个方面综合导致的,若要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极端行为,应提倡场域内的生物链式良性竞争与规则的校正、协同,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场域资本,确立他们的良好惯习等。
[关键词]“场域-惯习”;大学生;极端行为;犯罪社会学[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4)02-0075-12Research on the extrem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eld-habitus”—cases of YAO Jia-xin homicide and ZENG Shi-jie homicideXU Xiang-yun1,2,SHAN Shan2,XU Ning-man2(1.College of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ina)Abstract:we take Pierre Bourdieu’s “field - habitus” theory as the research tool to make detailed case studies on two typical college students’ homicides by the method of case analysis to sum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mily field and campus field of the two students, and make image simulation on their personal habitus formed in the two fiel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ccurrence of extrem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briefly due to the abnormal field, deficient capital and twisted habitus.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reduce the extrem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effectively, we should call for the benign competition of biological chain in the field and adjust the relative rules,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field-capital, and establish the measures for cultivating their fine habitus.Key words:“field-habitus”; college students; extreme behavior; criminal sociology以往学者大都从心理健康及伦理道德等方面对极端行为进行诠释。
大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大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一、引言大学课堂是高等教育中最核心的环节之一,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场所。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问题存在于大学课堂中。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缺乏互动与参与度在传统形式的大学课堂上,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授。
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使得许多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所掌握内容难以深刻理解。
同时,缺乏互动交流也限制了知识交流和思维碰撞。
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来增加参与度。
例如,在每个上课环节前设立5分钟小组讨论时间,鼓励同窗之间自由交流并产生思考;引入案例分享、角色扮演等活跃气氛的方法;采用在线平台或即时投票系统促进实时反馈等手段。
三、内容设计不合理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课程设计的不合理,一些重要内容未被充分传授。
例如,在某些专业课中,实践操作比理论学习更为重要。
然而,在教学安排上,可能存在过多时间用于纸上谈兵而忽视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优化课程设计,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并加强使用真实案例和模拟环境进行训练。
此外,在设置选修或实验室课程时,应根据专业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进行灵活调整。
四、学生参与度低在大学阶段,部分同学存在自觉性不高、对知识缺乏热情的现象。
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仅满足于应付作业和考试,并认为完成任务就等同于完成了学习。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通过激发同学们内部的自我驱动力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鼓励并肯定每位同学所做出的进步和贡献;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多样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能力。
五、评估方式单一化现行大部分高校仍采用笔试作为主要评估方式。
这种形式的评估存在着一定局限性,无法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尝试引入多元化评估方式。
高校课堂教学场域中深度学习的实践困境与突破
高校课堂教学场域中深度学习的实践困境与突破作者:张韬琳来源:《知识文库》2020年第02期前言:注重课堂教学场域中的深度学习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根本要求,但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导致高效课堂深度学习的落实面临一定难题。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展开中的深度学习目的,应从师生关系构建、学习习惯养成等角度出发,明确教育改革方向,调动学生深度学习主动性,使其深入思考教材内容,进而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深度学习又被称作是深层学习,是学习层次范畴的一个概念,在阅读过程中,将学习过程与方法分成两类,一种是学生将阅读文章和自身专业联系在一起,深入阅读了解文章内在情感,即是深入解读课文内容;另一种是有目的的进行阅读,找出关键信息并记牢,是浅层学习者。
有学者对深度学习进行了明确定义,将深度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运用批判性思维,学习并掌握新知识,将这些知识纳入现有知识体系中,由此使理论知识转化成文化修养,使学习者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
对于课堂教学场域来说,通常将教学课堂作为富有逻辑的独立空间,在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在交流和学习知识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关系网络。
教学场域构成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等,三者在教学实践中互相作用,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有利于学生良好发展。
课堂教学场域中深度学习展开过程中还面临一定困境,应从具体问题出发,讨论深度学习实践策略,以便发挥课堂教学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上的作用,将学生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放在重点位置。
2.1 课堂教学场域中已有规则的限制有学者认为,场域形成的标志为场域内规则及行为逻辑的确定,由于场域之间规则和内部逻辑的差异性,使得不同场域间是互相独立的,在场域中应遵循相应的规则。
课堂教学场域同样体现特有的内部运作逻辑和规则,教师和学生是场域内的主体人物,通过分配学习资源来培养双创人才,而学生学习成果是场域内的规则。
教师在场域内拥有话语权,通过师生互动将学生排名规则合理化。
在课堂教学场域内,学生要遵循场域规则,在这种压力下追求成绩的提升,导致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只单纯了解其表面含义,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学习。
高校课堂中的低头族现象产生原因及对策分析
高校课堂中的低头族现象产生原因及对策分析随着手机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高校课堂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即学生们在上课时不集中注意力,而是埋头玩手机或其他智能设备,这种现象被称为“低头族”。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同时我们也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来分析一下造成高校课堂中“低头族”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一,社交媒体的影响。
随着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和其他智能设备。
学生们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导致了他们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习惯性的在课堂上使用手机,降低了他们的上课效率。
第二,注意力不集中。
随着学生们的心智和身体发育,他们的注意力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一些学生由于自身的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导致在上课时容易分心,这时手机等智能设备就成了他们的“救赎”。
学习压力大。
高校学生学习压力大,经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而在上课时使用手机成了他们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这些原因都是导致高校课堂中“低头族”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既然我们已经找到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那么我们就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学校和老师需要加强对学生们的教育。
在开学前,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手机使用和学习效率的讲座,告诉学生们过度使用手机对他们学习的不良影响。
老师们也可以在上课前提醒学生们关闭手机或者处于静音状态,以便课堂上的学习氛围更加集中。
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手机使用规定。
学校可以规定在上课时学生不得使用手机,一旦违反规定,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处罚,以此来保证学生在上课时能够集中注意力。
老师们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通过互动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学生们自己也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主动克服“低头族”现象。
学生们可以在上课前适当锻炼身体,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学生们也可以培养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避免长时间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大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能够进入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中接受教育。
一些大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沉默症”现象,即在课堂上缄默无言,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也阻碍了他们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教育系统的问题在大学教育中,教学方式和手段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讨论的机会。
课堂上老师们主讲的时间长,学生的发言机会少,这使得学生缺乏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造成了他们的“沉默症”。
教育考试评价体系的过分功利化也使得学生更注重追求分数,而非真正的学习和探索。
这些教育系统的问题,使得学生缺乏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从而导致了“沉默症”的出现。
二、文化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还与文化因素有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讲话要谨慎,这种文化传统使得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时显得畏首畏尾,害怕被别人批评或挑战。
他们更愿意沉默而不表达自己的观点。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学生可能认为老师和同学能比他们更加懂得问题本质,因此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选择保持沉默。
这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症”现象。
三、人际关系的压力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还与人际关系的压力有关。
在大学生活中,人际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因素。
一些学生在面对与同学之间的竞争和矛盾时,可能会选择保持沉默,而非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们可能担心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受到他人的否定和挑战,导致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
一些学生可能会在课堂上遭遇到老师的批评和质疑,这也会给他们造成沉默的压力,导致“沉默症”的出现。
人际关系的压力是导致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四、个体心理因素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是一个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复杂现象。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在大学生课堂上,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即学生们更倾向于保持沉默,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这种现象被称为“大学生课堂沉默症”,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一、社交恐惧社交恐惧是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大学课堂上,学生需要和老师及同学进行交流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但是一些学生因为内向、害羞或者自卑,对于参与课堂讨论感到特别紧张。
他们害怕被别人嘲笑或者批评,害怕出现语言失误,甚至害怕失败,从而选择了沉默。
社交恐惧性格的学生在面对课堂上的互动环境时,往往表现得胆怯和退缩,缺乏自信心,选择了逃避,在沉默中度过整节课程。
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表现。
如果教学内容过于晦涩难懂,学生很难理解,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无法参与讨论,也就选择了沉默。
同样的,如果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又觉得没有必要参与讨论,也可能会选择保持沉默。
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会对学生的参与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班级氛围班级氛围也是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一个班级的氛围不够活跃,缺乏互动和交流,学生就会觉得不自在,选择沉默。
相反,如果班级的氛围积极乐观,学生们之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那么学生们就会更愿意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班级氛围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教师的影响教师也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一个教师对学生表现出尊重和包容,提倡自由发言,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想法,那么学生就会更愿意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但是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漠不关心,或者给予过多批评和负面评价,那就会使学生觉得沮丧和不安,从而选择了沉默。
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文化差异在国际化的大学里,文化差异也会成为影响大学生课堂沉默症的一个因素。
大学课堂上主要存在的问题
大学课堂上主要存在的问题一、缺乏互动和参与度低在大学课堂中,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教师往往难以与每一个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
讲授内容往往是单向传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积极参与和思考。
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学习效果不佳,并使得部分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感。
为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思考。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方式促进互动,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
此外,在大型课堂中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如点击器等可以增加趣味性和活跃度。
二、理论脱离实际在某些专业领域的教育中,理论知识通过传统授课形式进行灌输而缺少实践环节的指导。
这样的情况使得毕业后虽然掌握了相关知识,却无法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或解决实际问题。
在职场中,学生们经常会发现自己的知识与实际情况不相符,面临着重重困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机构应加强与行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并引入案例教学。
通过实际操作和真实场景模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课堂中加入企业讲座、职业导向等元素也有助于提高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度。
三、缺乏个性化教育大学课堂上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缺乏个性化关注和指导。
每个学生具备不同的特点、兴趣和潜能,但很少有老师能够针对每位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或关注其特长发展。
这样的统一授课方式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并可能使得一些潜在优秀人才被埋没。
为了改进该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追踪评估系统来了解每个学生所需支持,并给他们提供更多选择权利进行自我定制式选修课程设置;另外通过提供更多可选校内活动以及社区服务来发掘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
四、教育与就业脱节大学课堂中一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但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脱节。
许多毕业生面临着找工作困难或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模糊不清。
他们可能具备良好的学术成绩,但却缺乏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
为解决这一问题,大学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合作,了解其需求以及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并针对这些要求进行调整。
“场域—惯习”视角下大学生学习实践研究
“场域—惯习”视角下大学生学习实践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学术研究中,对于大学生学习实践的深入探讨一直是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重要课题。
特别是在当代教育环境下,如何理解和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实践,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和变革,更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从“场域—惯习”的视角出发,对大学生学习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场域—惯习”理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它为我们理解人的行为、心理和社会环境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场域指的是特定的社会空间,包括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而惯习则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和认知结构。
这一理论框架为我们研究大学生学习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首先将对“场域—惯习”理论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解读,以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将结合大学生学习实践的具体情境,分析场域和惯习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场域和惯习,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实践效果,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大学生学习实践的理解,同时也能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推动大学生学习实践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大学学习场域的特点分析在“场域—惯习”的理论框架下,大学学习场域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环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自主性与开放性:大学学习场域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生需要自我驱动、自我规划学习过程。
同时,大学学习场域也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课程、教师和学习资源,这种自主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多元性与包容性:大学学习场域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和专业领域,他们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学习目标各不相同。
这种多元性使得大学学习场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同时也要求场域内的成员具备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 , 才 能 提 出解 决 策 略 。 场 域 范 畴 对 观察 、 理 解 和深 入 分 析 教 育 活 动
争夺各种权 力或资本 的分配 中所 处 的地 位决定
现实 意 义 。
一
主体 之间不 断进行资本 的争夺和权力 的博弈 , 从 而使场域充满 了活力。 “ 场域 ” 与“ 教育 ” 交互 作用 形成 了 “ 教 育 场 域” 。教育场域是指在教育者 、 受教育者及其他教 育参 与者相互之 间所形成 的一种以知识生产 、 传 承、 传播和消费为依托 , 以人的发展和提升为宗 旨 的 客观 关 系 网络 。教育 场 域本 质上 是 一 个 文 化 场域 或 知识 场域 。它 具有 以下特 征 : 其一 , 教育 场
的 每一 个 行 动 均 被 行 动所 发 生 的场 域 所 影 响 , 个 体 存 在 于场 域 中 , 也 就 是 存 在 于 千 丝 万缕 的关 系
观独 立 的网络关 系 空 间。 二、 场域 困境 : 大 学生课 堂 问题行 为 的存在
1 . 大 学生的 一般 特 征及 其 学 习风格
问题 ; 因不 喜欢 某 一 门课 程 或 某一 门课 的教 师 , 而
产生 厌倦 和抵 制情 绪 ; 等等。
两 类 课 堂 问 题 行 为虽 表 现 方 式 不 一 样 , 但 都 会严 重 影 响教 师教 学质 量 和学 生学 习质量 。个 体
中图分 类号 : G6 4 2 . 1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2 — 0 8 4 5 ( 2 0 1 5 ) 0 5 — 0 0 6 1 — 0 4
大 学 生课 堂 学 习质 量 一直 是 广 大教 育 工作 者
关 心 的 重 要 课 题 。然 而 , 大 学 生 课 堂 问题 行 为 在
高 校 中普 遍存 在 并具 有 多 样性 。大 学生 缺 乏应 有 的 朝气 、 课 堂 气 氛沉 闷 、 师 生关 系 冷漠 等 现 象屡 见
不 鲜 。 只有 找 出引 发 大学 生课 堂 问题 行 为 产生 的
认为 , 从分析的角度看 , 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 各 种 位 置 之 间 存 在 的 客 观 关 系 的 一 个 网 络 ( n e t — w o r k ) , 或 一个构 型( c o n i f g u r a t i o n ) ” ” 。进 一
的口 ” 。每个 场 域 都 有 自身 的逻 辑 规则 , 各 种力 量
与教育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意 义f ! 。场域主要用来分析个体行 为与社会 环境之 间 的关 系 , 以布迪 厄 的 “ 场 域论 ” 作 为 分析 工 具 , 探 索大学生课 堂问题行为的表现与成 因 , 并试 图解 决存在 的问题 , 对提 高课堂学 习效率具有一定 的
其一惯习是历史的产物大学生长期在这种被动学习模式下巩固和强化了学习经历中业以顺从和服从为特征的常规性学习习惯无法a我否定难以超越自我尤其是场依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更习惯于模式化和条理化的授课方式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
2 0 1 5 年第 5 期
( 总第 2 8 7 期)
擞盲探圣
EDUCA TI ON EXPL ORAT1 0N
枣庄人 , 硕士研 究生, 从 事高等教 育管理研 究。
一
关系等关系 , 师生之 间存在着合作与对话 、 统治与 反抗等关 系, 生生之 间存在着互助与竞争 、 矛盾与
6l 一
冲 突等 。课 堂场 域 是指 教 育者 与受 教 育者 及其 他 教育 参 与者 之 间进 行课 堂教 学 活 动时 所形 成 的客
的教 学规 则 和 学 习秩序 。课 堂教 学 是一 种 以培 养 学生为主要 目的的文化活动 , 这个空 间中存在着 各 种 因素 相 互 作 用 的关 系 , 诸 如 师生 关 系 和生 生
作 者简介 : 胡仁 东( 1 9 6 8 一) , 男, 四川广 安人 , 教授 , 博
士, 硕导, 从 事 高等教 育管理研 究 ; 刘静 ( 1 9 8 8 - ) , 女, 山东
域是一种关系场 ; 其二 , 教 育 场 域 是 一 种 文化 场 ;
、
场 域 论与 课堂 场域
“ 场域 ” ( i f e l d ) 理论 是 起 源 于 l 9 世 纪 中叶 的物
理学概念 , 它指物体周 围传递重力或 电磁力 的空 间, 后来被 引人格式塔心理学 , 创造了“ 心理场” 等 概 念 。此 后 , “ 场域论” 逐 渐 成 为社 会 心 理 学 的主
突、 师生文化资本失衡 、 课 堂场域 中惯 习系统的危机是 大学生课堂问题行 为的成 因; 解决的对策 有: 适度使用教师权 力, 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 及时更新文化 资本, 提升 大学教师素养 ; 破除传统惯
习, 重 塑课 堂场域 。
关键 词 : 场域 论 ; 大学生课 堂 问题 行 为 ; 成 因; 对策
No. 5. 2 01 5
S e r i a l No . 2 8 7
场域论视 角下大学生课 堂 问题行为 的表 现 、 成 因及对策
胡仁 东 。 刘 静
( 江苏师 范大学 教育学部 , 江苏 徐 州 2 2 1 1 1 6 )
摘 要 : 用场 域理 论 分析 , 大 学生课 堂 问题 行 为 分 为显性 行 为和 隐性行 为 ; 师 生课 堂全 力冲
要 理 论 之 一 。 法 国社 会 学 家 布 迪 厄 ( P . B o u r d i e u )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3 — 1 3 基 金项 目: 教 育部人 文社科研 究规 划基金 项 目
( 1 0 Y J A8 8 0 O 4 3 )
其三, 教育场域是一种权力 冲突场 ; 最后 , 教育场 域 是一 种 对话 场 , 。 根 据 布 迪 厄 的场 域 视 角 看 , 课 堂 本 身 就 是 一 个独立的场域。它是师生群体 与各种显性或隐性 的课堂行为相互交织的社会性场所 , 遵循着 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