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龙苴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导学案(无答案)
《论语》十则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十则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论语》十则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论语》十则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前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启示。
《论语》中蕴含着孔子的思想,被誉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精髓。
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收录了《论语》的十则,本文将对这十则进行分析和解读,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收获。
二、《论语》十则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 子曰:“仁者无忧。
”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7.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8.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分析与解读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是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巩固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地去学习、去实践,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2.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包含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我们应该以己所不欲之事,勿施于人,换句话说,要对他人保持尊重和善意。
3.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我们要善待自己的朋友,对他们心存感激和关爱,同时不要忘记承担自己在友谊中的责任。
4. 子曰:“仁者无忧。
”这句话表达了仁者的内心状态。
仁者不但有爱心和善意,还有智慧和勇气,因此他们的内心始终清净无忧。
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只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才能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经验。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去实践、去总结,以便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
】⑶了解《论语》在历史上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
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
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七年级上10.《论语》十则 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会读会翻译本文,学会进一步去学习文言文。
2、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成语、格言、警句等。
3、能把文中的学习方法和修身原则学以致用,进一步完善自己。
预习提纲一、基础知识1、查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孔子、论语及儒家相关知识等)2、查工具书,结合课堂检测1,学习重点字、词,并从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进行归纳。
3、听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语气停顿等,翻译课文。
二、能力提升4、反复诵读课文,归纳每则语录的中心意思。
5、这十则语录主要集中在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试从以下三点归纳。
相关语句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6、结合以上三个方面,概括出成语、格言、警句等,并谈谈其中蕴含的道理。
三、拓展延伸7、与课文相对照,自己在学习、态度、做人等方面做得好与不足的地方或就某一点、某一句、某一成语,谈谈自己的感想。
上课流程一、由《两小儿辩日》故事导入;二、学生结合课堂检测1、2,展示基础知识部分1、2;三、听读课文,展示基础知识3;四、再读课文,展示能力提升4;五、理解课文,展示能力提升5;六、背诵课文,展示能力提升6.七、全班自由展示拓展延伸7. 课堂检测1、给下列字词注音或解释。
不亦说.乎愠.君子谋忠是知.也凋.齐恕弘毅三省.罔.殆.诲愠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而道远2.孔子,名,字,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家,家,学派的创始人。
3、用课文原句填空。
(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2)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语句是:。
用来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语句是:(3)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4、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许多优秀文化一直沿袭到现在都值得颂扬,你能说出现代社会提倡的一个已在《论语》中存在的流行主题理念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容快乐回收站:(谈感想、体会、收获)。
七年级语文上册 2.10《论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并按要求进行评价。
第三课时
研习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翻译课文第九则至第十二则。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
1、指导诵读,帮助学生学会积累
2、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本中寻求答案,梳理内容。
3、对学生的回答要适时的给予肯定或否定。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导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指导学生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3、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课型
文言文精读课
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研习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翻译课文第三则至第八则。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
1、指导诵读,帮助学生学会积累
2、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本中寻求答案,梳理内容。
3、对学生的回答要适时的给予肯定或否定。
初步感知学习目标。
学会积累文言词语,记录整理在笔记本上。
初步感知学习目标。
学会积累文言词语,记录整理在笔记本上。
学会从文本中寻求答案。
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并按要求进行评价。
研习
精读研讨,把握主旨。
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
自主探究;
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论语十则》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第十课《论语十则》导教案学习目标1.累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育勤学好问、永不知足的学习态度,掌握优秀的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仔细达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可以解决的问题标志出来,并填写到后边“课后反省“处。
3、利用 15 分钟高效达成。
教材助读文学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期间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 ) 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首创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流传,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以致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假如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含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能够看出很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状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品涵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预习自测1.字词。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 )乎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诲女( )知之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收集孔子及其《论语》的相关资料。
3.试翻译下边的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可以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讲堂解决。
课内研究学始于疑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试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涵养三个方面归纳文章中的句子。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涵养:怀疑研究1.学生试作标注,归纳、归类每则内容粗心。
2.累积格言警语和成语。
运用“ __________ 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相关”句式说话。
《论语六则》 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六则》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论语六则》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论语六则》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论语》是中国先贤孔子的语录,《论语》中蕴含着孔子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本文将结合《论语六则》导学案,探讨如何运用《论语》教育引导学生的思维与行为。
一、《论语》的思想内涵《论语》是孔子的语录,其中有900多段孔子的言行记录,倡导约束自己、顺应天道、尊敬长辈、诚实守信等思想。
《论语》代表着中国的古代文化,表达了中国人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二、《论语六则》导学案1、先行其言莫后其行,要做到言行一致。
孔子说:“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我们要讲话前,要先想清楚,“言必行,行必果”。
“言出必行,行出必成”,人们的话与行为不能不符,否则会破坏信任,使自己丧失道德信仰。
2、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学会虚心向他人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们不能自视甚高,应该适时学习别人的长处以提升自己,但也要避免盲从错误的事物。
3、大事不糊涂,要做到谨慎行事。
“大事不糊涂,小事不馬虎。
”大事要慎重考虑,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地规划和思考,不得掉以轻心。
4、吃穿不是难事,讲德才是真问题。
“吃穿不是难事,讲德才是真问题。
”品德道德极为重要,不软弱,不屈服,心中有正义感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品质。
5、饮水思源,回报社会。
“饮水思源”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美德,要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回馈社会也是一种东西“不落偏信”的表现,是走向成功的对生涯。
6、追求卓越,学习进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一定要秉持“学习即进步”的信念,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同时,努力追求卓越,使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三、基于《论语六则》教育的启示1、优秀的人格魅力来自于自律和规矩。
无论谁,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有自己的规矩、原则和底线,要对自己负责,斯人自扫不干他人燕。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一、文本分析: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
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
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
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
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
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
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
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
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标。
初一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则导学案新苏版
初一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则导学案新苏版【导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导学重点】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2.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那么语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导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课时】两课时【预习导引】1.了解孔子及«论语»①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②«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①注音: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那么罔(wǎng)思而不学那么殆(dài) 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是知(zhì)也②解释:愠——生气、发怒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①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学习态度——传不习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则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论语》十则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导学目标】1、巩固文言文的一般常识与学习方法,理解,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积累成语、格言、警句,吸取圣哲思想精华,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3、背诵全文内容。
【知识链接】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经周游列国。
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
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自学导航】认真预习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积累有关学习、人生修养方面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2.大声诵读课文三遍。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罔()殆()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弘()毅凋()4.查阅资料,解释下列加点字①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②人不知而不愠()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见贤思齐()焉()⑤死而后已()5.参照课下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疏通文意,不懂之处记号,课堂上问老师或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读一读、译一译(检查自主学习效果)1.小组竞读2.小组竞译【合作探究】1、找出文中出现的“为”“而”与“之”,结合文意,简单归纳其用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体会蕴含的深刻道理。
2、过程与方法【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语录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以学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诵读、讨论等。
四、教学用具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己介绍对孔子了解情况,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孔子相关资料。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强调读音和节奏。
【教师巡回指导,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等,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强调:文言实词“单”变“双”。
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等。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 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箪(dān)好(hào)肱骨(gōng)笃(dǔ)三、赏读课文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
《论语》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论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4、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并能联系自己的学习实践,获得独到的感受。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除第六则外,都属于这种体式。
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
这种体式的写法很灵活: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子贡问曰”);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
课文中的第六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语中。
教学过程:一预习案(自主先学)1、 (a).孔子简介 (b)。
《论语》介绍: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这是升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
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在对文言文这一语言形式的把握上还略有欠缺,而且学习兴趣较低。
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了解《论语》和孔子;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合作探究法和读写结合法倾吐阅读感悟,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教法学法分析1、诵读法。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
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
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应用多媒体及电子白板等电教化辅助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龙苴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七 幼时记趣第1、2学时》导学案(2份)(无答案)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沈复(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人(今江苏苏州)。
清代文学家。
著有《浮生六记》。
工诗画、散文。
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
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
此后情况不明。
(二)作品介绍《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一部自传体作品。
“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书共六篇,故名“六记”。
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今已逸其二。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记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
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
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
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
(三)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重在积累,贵在归纳。
积累能厚积薄发,归纳能举一反三。
1、读准句读。
一般依照句义短句,不把意思割裂开来。
例。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2、文言词句翻译。
(1)词语翻译。
实词要掌握意思,虚词要掌握意思、用法。
(2)句子翻译。
①遵循一个原则。
句子翻译以直译(按照每个词语的意思直接把词句意思翻译出来)为主,意译(把句子大概意思翻译出来)为辅。
②落实三个要求。
“信”:词义要准确;“达”:语义要通顺;“雅”:风格要保持。
③注重五种句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积累文中一词多义: (要联系文中的语句或以前学过的句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默而识之 可以 为师矣 . . 何以谓之 “文也” 何以 谓之“文”也 . . 以 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 诲女知之 乎 是以 谓之“文”也 . . 3、翻译课文。 (四)组内交流预习过程中的困惑。 讨论:①孔子主张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除此之外,孔子 认为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 ②《论语》中许多语句后来被人们当做格言奉行,有一些成 语一直沿用至今。请找出一些并解释。 (五)组际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疑惑。 (六)学生齐读课文并背诵。 (七)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论语》离我们这个时代太遥远了,早已失去了生命力。 我们现在没有必要学习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达标检测: 1、给加点词注音。 (1)人不知而不愠 ( ) (2)思而不学则殆 ( ) . . (3)默而识 之( ) (4)诲 人不倦( ) . . 2、解释加点字。 (1)学而时习 之( ) ( ) (2)人不知 ( )而 不愠 ( ) ( ) .. . . . (3)温故 ( )而知新 ( 4 )思 而不学则殆 ( ) ( ) . . . (5)孔文子何以 ( )谓之“文”也( 6 )必有我师焉 ( ) . . (7)学而不厌 ( ) ( 8 )是以谓 之“文”也( ) . ... (9)不愤 不启 ,不悱 不发( ) ( ) ( ) .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2 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填空。 (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2)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3)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论语》八则第 1 学时
1、诵读课文,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能口头翻译课文。 2、理解《论语》八则的大意,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1、翻译课文,理解大意,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了解作者、 《论语》的相关资料。 2、读课文三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给加点词注音。 论 ( )语 不亦说 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 . . . 诲女 知之乎( ) 罔 ( )殆 ( ) 不悱 不发( ) .. . . . 默而识 之 ( ) 何有于我哉 ( ) 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 ) . . . . 3、借助书下注释疏通课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句。 不悱 不发( ) 学而时习 之,不亦说 乎( ) ( ) . .. . 温故 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 ( ) . . . 诲女 知之乎( ) ( ) 孔文子何以谓 之“文”也( ) .. ... 不耻 下问( ) 人不知 而不愠 ( ) ( ) . . . 必有我师焉 ( ) 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 ) . . . 可以 为师矣( ) . (2)翻译下列语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思考:在《 〈论语〉八则》中,孔子主张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 方法? 4、预习过程中的疑问。 (至少提两个问题) 二、课堂探究: (一)简介孔子、 《论语》相关资料。 (由学生完成,师生作补充。 ) (二)学生读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三)学生自学 1、借助书下注释疏通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