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1论述类文本深度阅读指导课件
必做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洞悉命题手段与陷阱,学会三重比对练习
一细处攻坚——洞悉命题手段与陷阱,学会三重比对预习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9分)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宋瑞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的明确,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提出了新要求。
②不管是从人的需求来看,还是就其所对应的供给而言,文化与旅游皆由千丝万缕粘连于一体。
从需求来看,不管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历史传统,还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的现代追求,旅行都是人们了解文化、体验文化的重要方式,文化都是人们不断抵达而又重新出发的牵引所在。
就供给而言,从资源、产品、活动、项目建设到地方发展,文化与旅游皆是唇齿相依,难分彼此。
举世闻名的长城、故宫、兵马俑、卢浮宫、大英博物馆,抑或出神入化的旅游演艺,特色浓郁的古城古村古镇、主题公园、文化小镇,以及花样繁多的文创产品,乃至每一座城市、国家的旅游形象宣传,无一不是文化与旅游的“连体”。
诚如已故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所言,“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又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
③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其实质就在于“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
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文化内涵,要充分挖掘利用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手段,将更多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为深受当下旅游者包括外国旅游者所喜爱的旅游产品,用文化的养分滋养旅游;二是要在既有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同时发挥旅游的事业功能,除关注旅游的经济效益外,更加关注旅游在改善民生福祉、实现社会和谐、平衡区域发展、促进文化发展、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也有两重含义:对内而言,就是要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出发,以旅游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手段,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让更多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发挥作用;对外而言,就是通过旅游传播中国文化,体现中国软实力,通过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双向的人员流动,增进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概览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二、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证“3要素〞(一)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X。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以下四个位置上:1.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
2.文章的开头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3.文章的中间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4.文章的结尾例如,孟子在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时,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析,最后才得出结论的。
(二)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
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即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
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三)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或论点〞的问题。
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论证是逻辑过程,涉及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因此,需要考生做到以下几点:1.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考生还需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或论题的方法。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三、掌握论述类文本的“3步读文法〞第一步:速读全文找关键1.标注关键词重点句主要包括内容句和结构句: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表比较、对比、引述等的句子可迅速把握理论论据。
第二步:读完每段理关系梳理关系有两层含意:一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二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答案及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答案及解析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答案及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艺术创作者面临的问题是为谁创作、为谁立言。
作者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的普遍认识是只有积极与时代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能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A 作家和艺术家应该以精品奉献人民,而不需要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B 作家和艺术家应该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词征程。
高考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考点3推断观点态度“推断观点态度”在近几年的全国卷中经常以对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形式进行考查。
主要包括:(1)对文章没有直接给出的结论进行推断;(2)根据作者在文章中对事件发展趋势所做的暗示进行推断、想象;(3)将作者对某些观点、现象的看法和对某些事物的评价、态度等进行分析、提炼、概括,进而做出推断。
答题四要点1.立足全局,整体解读虽然一些推断题中的观点无法直接从原文中找到,但是只要依据文本,在整体解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分析,还是能够找到正确答案的。
2.分析材料,把握观点论述类文本运用的材料包括征引的事实材料和文献资料。
分析这些材料的含意和其在文中的作用,是推断作者观点的重要手段。
3.梳理信息,准确判断梳理有关信息,如有些内容是文本有的,有些内容是文本没有、命题者强加的,有些内容是作者的观点,有些内容是别人的观点。
4.识别陷阱,辨清关系分析选项中的条件和结论,注意各种逻辑关系方面的陷阱,如部分与整体、或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原因与结果、前期与后期等,着眼整体,从而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2019·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完美课件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 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①理解文中重要语句;②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③整合分析和推断信息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美课 件【PPT 实用课 件】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美课 件【PPT 实用课 件】
【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完美课 件【PPT 实用课 件】
• 经典例题1:[2018天津,5,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 性推向顶峰。
• 该考点有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种考查形式。其中选择题的难度适中,而简答题 的难度稍大一些。
• 答题技巧: • ①联系语境。任何句子都要放在该句所处的上下文语境中
去理解,不可断章取义。 • ②通过分析修辞句的特点、警策句的成因及其他含蓄句的
隐含意义来理解句子。对含修辞格的句子,要注意分析其 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同修辞手法的 特点来理解句子;对于那些含意深刻的警策句或隐晦句, 要联系作者的思想实际、感情倾向和说话背景来理解;对 于表达含蓄的句子,则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联想。
• 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人的
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错,文章后半部分主要就是在论 述人和信息关系实质发生变化,如第5段中说“数字化信 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 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 对人的控制”,第6段中说“……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 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 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 终极命运?”,由此可知,人对信息的主宰地位正在被动 摇。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试卷及答案(清晰word版)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专题复习
课时规范练(二十三)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香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
它的起源甚早,据考古学家的考证,甚至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
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古人就以燃烧木柴和其他祭品的方式来祭祀天地诸神。
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各类文物(如陶熏炉)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古人就已经使用香品了。
作为活化石的殷商甲骨文,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柴”字,意为“手持燃烧的祭礼”,堪称祭祀用香的形象注解。
春秋战国时,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丰富,但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有很多,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不乏记述采掇香药香草的歌谣,如“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总结了我国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医疗经验,其中就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
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
《尚书》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之语,《孔子家语·六本》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在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名篇中,他用香草来歌颂忠贤,以莸草来痛斥奸邪,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战国时期香文化的一些梗概。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巩固,华夏大地的大统一,特别是汉朝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外文化出现了空前的大交融。
当时东南亚、南亚和欧洲等地的各种香料开始传入我国,丰富了我国的香料种类,推动了香文化的发展。
班固给其弟班超的书信中有“窦侍中令载杂丝七百尺,市月氏马、苏合香”等语句,可见当时香料是丝绸之路中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汉官曲制》还规定,“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含鸡舌香伏奏事”。
宫廷内,熏香、佩香、浴香等更是寻常。
1972年我国考古学界在长沙市东郊发掘了马王堆汉墓,在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熏囊、绢袋、绣花枕和熏炉等物品,其中都装有药物。
2019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及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
两不仅局限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視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件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穿透】理解论述类文本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为2020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
“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一般来说,这样的句子可以算是重要的句子:①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②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③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④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
⑤此外,还有一些警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体味和推敲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意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本身的意思,句子的深层含意,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使用的句式、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或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或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释使之具体化等。
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主要包括下面几种:(1)直接阐明新观点、新理论的句子;(2)对新观点或新理论进行肯定或否定评价的句子;(3)关键性语句,如各段的起始句和结束句、结论句;(4)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题要领: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2)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3)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4)文章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解题的主要技巧是:一、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意的前提是对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凡是有助于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句子的理解。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
这位创造力不遑多让的“夏语冰”就是以会写诗闻名并且已出版诗集的人工智能机器人。
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成果。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每当人们谈起人工智能时,往往想到科幻小说中的强人工智能,它们具有人类一样的情感和体验,和人类一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会取代人类。
然而,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们具备人类的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别较大。
即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追求和突破。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首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必须掌握当时其他诗人诗歌的特点,才能更好凸显徐志摩的诗歌特质。
但这样,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并非如此。
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
人工智能只有具备了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了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有徐志摩风格的诗来。
没有人生,我们便无法理解诗和艺术。
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
据研究,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基本、无意识的直觉,这被称为“莫拉维克悖论”。
它可以轻易学会下棋,但一个婴儿都可以做到的感知世界,人工智能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训练,甚至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学会。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题复习及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书面语有文言与白话之分。
一般而言,文言与白话的区别,主要在于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
大部分汉语史研究者认为,先秦时期的书面语与口语基本一致,汉魏以后二者出现分离现象,即口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新变化,而书面语仍然以先秦典籍中的词汇、语法、句法等为标准,这就形成了文言。
白话相对于文言而言,与口语的关系更为密切,大约萌芽于汉魏之际。
魏晋以后,尤其到了唐代,文白分野渐趋明显。
古白话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积累,至宋代有了质的飞跃。
主要有两个表现:其一,口语向书面语领域的“渗透”加速,同时代的口语大量出现在书面语中;其二,口语进入书面语,涉及的文体进一步扩展,文学作品之外,以文言为主要载体的儒学及史学著作中也出现了白话。
由此而始,古白话突破了文言的藩篱,渐渐登上大雅之堂。
大量口语词、方言词进入文学语言,是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之一。
经过文学作品的传播,这些词汇与原有的普通词语渐渐取得并存的地位,并在以后的发展中显示出不同的生命力。
这一特点在宋代的诗、词、文中都有所表现。
人论宋诗,皆曰“以文为诗”,而口语入诗正是其重要表现之一。
词在宋代的繁荣,也使口语进入书面语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宋代文学的各种文体,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口语化的特色。
除了文学作品,更值得重视的是,受禅宗语录影响而产生的宋儒语录以及史学著作等非文学作品,也开始大量使用白话,形成对正统文言语体的重大突破。
文言何以成为正统?就在它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它是儒家原典本有的语体,继而成为儒家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宋儒语录与史著中出现白话,无疑大大动摇了文言的正统地位。
白话书面语在宋代多种文体中大量涌现的同时,相关的语言理论也有了显著的发展,说明这种语言现象带有“自觉”意识。
书面语脱离口语毕竟不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人为地制造了阅读的障碍。
早在文言势力强大的汉代,王充就针对书面语脱离口语的状况,倡导“文字与言同趋”,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言文一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编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论点有如下特点:(1)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2)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④有的□01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
(3)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使论述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
论据有两种:(1)□02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2)□03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论据的安排要有一定的顺序。
对论据的要求有三点:一是□04典型;二是□05新颖;三是能证明论点,与论点有内在联系。
3.论证。
论证是用□06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07怎样证明”的问题。
1.圈重点,抓关键。
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文眼句、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及反复强化的词语等)。
2.梳思路,明结构。
对勾画内容进行提取、整合,梳理出文章思路。
理清文章围绕论点是如何展开说理的,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了上述内容,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才不至于出现偏差,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才不至于出现遗漏,对文中“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才不至于出现偏移或错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50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附答案)50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向死而生江弱水①中国古典诗歌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死亡不可究诘,不理会才好。
庄子说“死生亦大矣”,他要我们从更高的观点超脱一些来看待生死物我。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庄子的态度是“吾将曳尾于涂中”,好死不如赖活着。
《楚辞》里的《招魂》与《大招》,将死者阴魂所在的幽冥界刻画得凶险愁惨极了,而人好吃好喝,好玩好乐,死者都要魂兮归来,活人更没有理由不及时行乐了。
《古诗十九首》里有着最多关于快活的谏言:“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②中国人的生死观,大抵都在这些“惊心动魄”的直白诗句中了。
陶渊明是大诗人中直接讨论过生死问题的,他的态度很是旷达:“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但他感叹于“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与《古诗十九首》仍然没什么两样,其对治死亡的良策也是酒:“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③欢乐极兮哀情多。
汉灵帝时,京师婚礼上常奏丧家之乐,酒酣之后续以挽歌,哀乐过人的魏晋之士也是一高兴就大唱其挽歌。
宋人百戏中有真人化装成骷髅在街头表演的,这边是小孩子好奇地迎上去,那边是妇人安详地给娃儿喂奶。
这不是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怛的死与鲜活的生相摩相激。
更不用说那种英雄主义的直面死亡,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和《左传》中“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都是想通过人类记忆的力量来克服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让历史成为我们超越死亡的津梁。
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
④能够感受悲哀的心灵是健康的,能够从悲哀中宣泄与净化的心灵是强壮的。
南朝《子夜四时歌》有一首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全国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3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考点4分析概括
考点3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3[2019全国卷Ⅱ,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阅读文本见【高考帮】文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选项考查的角度,然后回归原文对比分析。
A 项考查角度考查文本的论证结构和中心论点。
对比分析文章第一段提出杜甫能有集大成之容量在于他难得的健全才性(总论),第二、三段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健全才性对杜甫诗歌的体式风格、内容等方面的作用,二是健全才性造就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
选项表述正确。
B 项考查角度考查文本的论证结构。
对比分析文章第二段从两个方面论证杜甫诗歌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一是体式风格,二是诗歌内容。
选项表述正确。
C 项考查角度考查文本的论证方法。
对比分析文章第三段在探讨杜甫面临悲苦的态度时,列举了陶渊明、李白、王维等人的态度是“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屈原是“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而杜甫则是“正视与担荷”。
“消融与逃避”“毁命丧生”与杜甫的“正视与担荷”构成对比。
选项表述正确。
D 项考查角度考查文本的分论点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对比分析由文章第三段“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
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可知,杜甫的“担荷力量”来自自身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不是汲取前人传统。
选项强加因果。
方法点拨关于“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常见设错方式1.对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概述错误。
选项往往将文本中的分论点概述为中心论点或将文本的中心论点当作分论点来概述。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复习任务群1信息类文本阅读任务2分析论证特点
二、论述类文本本论部分层次安排 “总分”结构中的“分”即议论文的本论部分,这是论述类文本论证分析部分, 其内部层次有:
并列式
对照式 层递式 综合式 特殊式
各分论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明中心论点,各论点、各 段落是平行的;有时,提示分论点的语言形式也大致相同。 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个角度或相对的两个方面作分析。 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过程。 综合运用几种结构方式,如先并列,再层递;先对照,再层递等。 针对驳论文的破立式,有的先破后立,有的先立后破,有的边破边立。
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 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网 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 对象。因此,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 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 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 方式来规范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 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都讲诚信、守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 任机制可随之形成。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 要求,或以此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 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 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要像对待现 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 道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 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 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 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来使我们 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 的认知盈余。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 没有信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 不明真相地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使用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 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 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 《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 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 江边的
②借助“标志语”。除了借助前面说的“角度性 标志语”,还要借助“结构性标志语”,即表 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 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 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 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 查找信息一定要细心、周全,尽可能不偏移 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
(3)文题比对,筛选、合并、形成答案
•
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
一定透彻、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
应文字仔细比对,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 序”,要特别注意。
二、论述类文章阅读题型精解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含义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包括: ①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②反映深层含意的词语;③体现 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④对文本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词语; ⑤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⑥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⑦有 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等。“概念的含义”是指这个概念在文中 产生的临时的具体的含义。在实际考查中,主要是从概念的内 涵和外延两方面进行。概念的内涵主要指概念的本质特征、功 用、原因等,外延主要指种类、数量、条件等。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 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 渡口。
(5)从文章提供的材料中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
作者在文中运用材料,总是要传递一定的信息,表达一定的 见解或感受的,因此,正确理解文中提供的材料,把握其中 的重要信息,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高考语文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贯彻 4 种读文意识——读得准、读得快
目的 三四分钟准确把握文本要点思路,准确锁定解题信息 要求 区间,为比对选项正误做准备。
平时的阅读是为了汲取知识,怡情养性,所以需要把
文章读完读懂;而应试时的阅读是为了准确快速地解
复习 建议
题得分,所以阅读时抓住关键信息点才是最重要的。 二轮复习,在一轮复习已基本熟悉做题套路的基础上, 就论述类文章而言,重在提高解题速度,而读文的速
态、因果混乱等失误。
方法 运用情况
使用说明
就是先压缩概括原文各语段内容,再
与切片后的选项片段对比。具体步骤:
切片 选项概括性强,第一步,各语段之内,从论点和论据、
压缩 在与原文比对 句间关系等角度进行句与句比较,筛
比对 时必须先压缩 选出重要语句;第二步,重要语句内,
分析 概括原文,才 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第三步,
分析:原文提到的概念有三组,第一组是“小说”“故 事”,第二组是“故事讲述人”“小说家”“讲故事的 人”,第三组是“听众”“读者”。通过读文,能读出文 章中“故事讲述人”与“讲故事的人”内涵是一样的, “听众”与“读者”的相对内涵也是一致的,“故事”与 “小说”不是同一概念,所以“讲故事的人”与“小说家” 就不是同一概念,选项也是把这二者当成了两个概念,从 而可以确定本选项是正确的。
2.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是指在阅读文本时,注意语句之间存在的因果、转折、 条件、并列等各种关系。有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勾画 时的关联词基本能判断出,但是有的句与句之间没有关联 词,需要格外注意,在阅读时要根据语意来分析判断。特 别注意的是因果关系,在论述类文本中,以果求因,以因 推果,是常见思维模式,含有因果关系的语句比较密集。
2019高考语文全国卷一(含答案)
2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准确理解文意,拿到9分,首先要了解一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型特点和命题特 点,然后结合考点、有的放矢高效备考。必备知识见【基础知识手册】P1“备考点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突破必备知识”。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方法
1.宏观“两审” (1)审首尾,明核心 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如论题、论点、论据等,重点放在文本的首尾或段首段 尾表达观点的语句上,有些文本的标题就是全文论点。
(3)抓敏感词语 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如“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 等)、副词(如“凡是”“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等)以及 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3.比对“四重” (1)比对词语
词语类别
比对关键词 全部、都、全、基本、一些、部分、 相关、所有、必须、一定、严重、非 常、可能 已经、将要、完成、意在
比对目标
范围词 程度词 时间词
范围不清 以偏概全 混淆时态
词语类别 指代词 是非词
比对关键词 这、那、哪、其、此、之 没有、每、无、无非、拒绝、妨碍
比对目标 偷换概念
混淆视听 无中生有
(2)比对关系 ①逐项分析。分析各选项分句构成和分句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因果、假设、条 件和递进等四种关系。 ②题文比对。比对每一个选项分句之间的关系,能否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依据。
(3)比对依据和结论 ①比对依据。选项表述的原因、条件是否有依据;选项表述的结果(结论)是否有依 据;分句间的关系是否符合逻辑关系;选项表述的判断是否有依据。 ②比对结论。比对结论在文中是否有表述;比对结论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和逻辑关否有对思路的调换、嫁接和剪辑的现 象。
【备选要点】 论述类文本的主要类别 1.政论文 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其基本结构 为:
2.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的一种文体。其基本结构为:提 出问题⇨分析论证⇨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 1.论点: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和依据。分两类:
类别
范围
特点
事实 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 事例典型,举例丰 论据 实、统计数字等 富,有说服力
经典性的著作,权威性的言 道理 说理透彻,论证全 论(如名人名言等),自然科 论据 面 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3.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作
用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具体 典型,说服力强 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名言警句以及定理公式等 来证明论点,说理更有分量 将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证明论点,是 非曲直分明,说理更透彻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说理深入浅出, 通俗形象
关系 类型 因果 关系
比对方向及关键词
比对目标
“因”“果”的位置 关键词:以致、于是、造成
强加因果 因果倒置
关系类 型
比对方向及关键词
比对目标
假设关 假设的前提及结果 系 关键词:假设、如果、若
条件关 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 系 关键词:只要/就、只有/才
曲解文意 无中生有
句子的位置及内容 递进关 关键词:不但、不仅;而且、并 系 且
(2)审层次,明思路 逐层概括大意,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 列式、总分总式、对照式等)。
2.微观“三抓” (1)抓观点材料 一标观点,二标材料。这样可以更好地区分观点和材料,同时也容易从空间位置 看出材料从属于哪个观点。
(2)抓句间关系 要注意信息间的各种关系:总分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前后照应关系、替 代与被替代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