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五年级第二学期数学公开课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课件第二章流水行船问题(共27页)
例1、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每小时13千米,水流的速度为每小 时3千米,船从甲港顺流而下到达乙港用了15小时,从乙 港返回甲港需要多少小时?
顺水速度:13+3=16(千米/时)
2、流水行船问题的基本公式: 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速
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简单预练: 1、一只每小时航行13千米的客船在一条河中航行,这条河的 水速为每小时7千米,那么这条船的顺水速度是多少?逆水速 度是多少?
顺水速度比逆水速度每小时多:2×3=6(千米) 顺水8小时比逆水8小时多行:6×8=48(千米) 顺水比逆水少用了10-8=2(小时) 逆水速度:48÷2=24(千米/时)
24×10=240(千米) 答:两码头之间的距离是240千米。
练习4、一艘轮船往返于甲、乙两个港口,它顺流而下要行7小 时,逆流而上要行11小时。如果水流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求 甲、乙两个港口之间的距离。
感谢您的聆听 逆水速度:208÷13=16(千米/时)
静水速度:(26+16)÷2 =42÷2 =21(千米/时)
水速:26-21=5(千米/时) 答:船的静水速度是每小时21千米,水流速度是每小时5 千米。
练习1、一只小船在静水中速度为每小时30千米,在176千米 长的河道中逆水而行用了11小时,返回需要几小时?
感谢您的聆听
感谢您的聆听
(
)。
感谢您的聆听
逆水而上:
即水流和船行驶的方向相反时,船就会被水流拖累,
数学五年级下册公开课教案
数学五年级下册公开课教案数学五年级下册公开课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五年级下册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五年级下册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 24÷4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
(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个3元,9?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第二、四单元“长方体(一)(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确定位置”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建参数系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学生在这一单元认识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公开课教案】(Word版,117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15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蒜叶的生长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和与积的奇偶性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球的反弹高度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六单元圆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
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
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
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
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x+50>100 x+50=150x+50<200 2x=200教师小结:天平哪一边下垂,就说明那一边物体的质量大,另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小;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5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课型:新授教学内容:教材P5~6例3、例4及练习二第1、9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
口算后提问:从14×3和×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2、列竖式计算。
26×7×123×25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二、自主探究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米、宽米的宣传栏。
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
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生: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
(上右)所以一共需要千克油漆。
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五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教案例文
五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教案例文五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教案例文五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教案例文1 教学目的知识目的: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才能目的:通过操作比拟,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的: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才能。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
教学过程一、数学来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
(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
(顶点、棱、闪烁)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理论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互相指导、评议。
3、考虑: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4、选取适宜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
(通常把程度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目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
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一样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一样的?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够瞧用吗?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四、拓展应用用数学创造生活。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优秀一等奖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优秀一等奖说课稿《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优秀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优秀一等奖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你们好!我是4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设计理念、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地位、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读写一位小数,本节课让学生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本课教材首先呈现了丰富的日常生活素材,依据元、角、分之间及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知识验理解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同时,教材十分关注分数、整数与小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利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紧密结合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
最后,教材的练习部分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引导学生把小数应用到生活中,进一步丰富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意识。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在现实情境中,能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探究、归纳、推理等能力。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知识教学的模式,从只注重知识本身,转化到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教学目标更加全面、合理。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二、说教法和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2 因数与倍数《因数和倍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2 因数与倍
数《因数和倍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
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能够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
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研究的
情感。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一定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及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整数的性质。
重点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及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复导入:口算练。
2.讲授新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 通过观察教材第5页例1,分类算式。
2) 学生分成三类,讨论哪一种分类方法更准确。
3) 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
即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12÷2=6,可以说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
在第一
类算式中,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同时说明。
例如,直线a与直线b互相垂直,我们就说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直线b是直
线a的垂线。
同样地,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
为了方便研究因数和倍数,我们通常只考虑自然数。
自然数是指0和正整数,不包括负整数和小数。
例如,1、2、3、4、5等都是自然数,而-1、-2、0.5等都不是自然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一、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在“做”中探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整理知识,掌握复习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与能力。
4、培养空间想象力及创新意识,不断发展空间观念,适当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根据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我们小学阶段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
(出示图形)师:我们都学习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哪些知识?生:学习了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等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系统地整理和复习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根据你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你觉得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展开复习呢?生1:意义生2:计算公式师:你想的很全面,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两方面展开复习。
(二)整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1.师:咱们先看意义(1)谁能概括地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3)谁又能概括地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生: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很好的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在数学上我们把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出示) 自己理解一下这两句话,同位两个互相说一说。
接下来我们复习计算公式。
(三)梳理计算公式1.小组交流,补充完善师:课前老师已布置同学们进行了整理,拿出整理好的计算公式,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完善。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1、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过程,了解2、 5倍数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2或5倍数。
2、知道奇数、偶数含义,能判断一个数 是奇数或偶数。
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升探究 问题能力。
第2页
2倍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第6页
5倍数特征
个位上是0或者5数,都能被5整除
2、5倍数公共特征
整数个位上是0,就是2、5共同倍数
第7页
28、35、40、55、10、84、
95、78、53、90
2倍数
5倍数
第8页
口袋里有 0~9数字
卡片
摸出几能够和”5” 组成2倍数?出几 能够和”5”组成5倍
数
第9页
第3页
2倍数特征
个位上是0、2、4、6、8数, 都能被2整除
能被2整除数是偶数,不能 被2整除数是奇数。
第4页
73、56、84、233、140、555、600
奇数
偶数
第5页
5倍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下《数学广角》数学公开课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下《数学广角》数学公开课教案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供的这套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数学广角
利用天平找出5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
数学广角
利用天平找出多件物品中的1件次品
1.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和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同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加强同学的试验、操作活动。
本单元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大都可以采取同学动手实践、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教学。
实际教学时,可先多给同学一些时间,让他们充沛地操作、实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战略。
2.重视培养同学的猜想、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
组织同学进行实验操作活动,仅仅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或前奏,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后的猜想、归纳、推理活动,由此促进同学养成勤于考虑、勇于探索的精神。
操作活动中,同学往往会得出多种解题战略。
教学
时,老师应引导同学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找出最优的解决战略。
[课时布置]2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第一节第89—9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有含义,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
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重点,导入新课
1、说说什么叫分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2、填空:
(1)8
7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95 里有( )个 91 ;( )个81是8
6 。
(3)3个 41是( ); 11
4 是4个( )。
3、同学们今天有位小朋友在吃蛋糕时遇到了数学难题,我们一起来帮帮她。
板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自学课本89页和90页例1。
根据所得到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小朋友将这块蛋糕平均分成了( )份?
(2)爸爸吃了其中()份,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妈妈吃了其中()份,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分母都是( )。
分数单位都是( )
(3)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其中的()份?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你们小组是如何来列式计算的?请写出来。
(4)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其中的()份?爸爸比妈妈多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你们小组是如何来列式计算的?请写出来。
(5)小组讨论,并归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精讲点拨,排凝解惑
(1)小朋友将这块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
(2)爸爸吃了其中3份,吃了蛋糕的83.妈妈吃了其中1份,吃了蛋糕的8
1.分数单位都是(8
1). (3)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其中的4份.
板书:38 + 18 = (3+1)8 =48 =2
1
板书:48 - 38 =4-38 =82=4
1 爸爸比妈妈多吃了这块蛋糕的4
1. 强调: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5)归纳方法:
观察这两道分数加、减法算式分母有什么特征?以及它们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①每一题的分母都相同;
②计算时分母没有变;
③只是分子进行了加减。
(板书: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 追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怎么办?
强调: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四、评价检测 P 教材90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五、课堂小结
1、想想这节课学习的知识点你掌握了吗? 六、作业,板书:
作业:教材91页第1题,第2题。
板书: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例1:
83+81=8
13+=84=21 83-81=8
13-=82=41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