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逃避自由论

合集下载

【名著选读】弗洛姆《逃避自由》

【名著选读】弗洛姆《逃避自由》

【名著选读】弗洛姆《逃避⾃由》弗洛姆《逃避⾃由》⾖瓣评分9.2弗洛姆(1900~1980年),国际知名的美籍⼈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理学家。

致⼒于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两次世界⼤战后的西⽅⼈精神处境。

被尊称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之⼀。

弗罗姆⼗分重视⼈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

他承认⼈的⽣物性,但更强调⼈的社会性,认为⼈的本质是由⽂化的或社会的因素⽽不是⽣物的因素决定的。

⼈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具有孤独感,这是⼈在社会中达到个性化的必然结果。

为了医治病态社会,他提出通过改善⼈的⼼理,解决有关⼈们的劳动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建⽴⼀个友爱、互助、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

著有《逃避⾃由》、《精神分析与宗教》、《论健全的社会》、《⼈类破坏性的分析》等。

《逃避⾃由》由Routledge(英国) 出版于1941年,是精神分析和社会理论家艾瑞克·弗洛姆的著作中较为出名的⼀本。

在本书中弗洛姆主要探索了在历史进程中⼈性和⾃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

书中作者是这样认为的,⼈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的性格结构和特点。

⼀⽅⾯,由于⼈的个性化⽇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由;另⼀⽅⾯,则由于⼈们之间的关系⽇益残酷和敌对,在⼼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由⽽来的孤独和寂寞,乃⾄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式来逃避这种社会的⾃由。

尽管弗罗姆著有许多著作,但《逃避⾃由》是他最著名的⼀本。

在此书中他论证,正如不能离开对⽂化内容的解释去理解个⼈⼀样,要理解社会过程同样不能不懂得作⽤于个⼈的⼼理过程。

“前个⼈主义社会”给个⼈以安全,但严重地限制了个⼈的⾃由发展。

⾃中世纪的封建秩序解体之后,⼈已摆脱了传统的束缚,但他并没有在他个⼈⾃我实现的积极意义上获得⾃由。

个⼈主义的历史发展已提供幸福的许多可能,但今天的个⼈必须有内在勇⽓去激发他全部的潜能,否则他就会寻求在限制⾃我的新的依赖形式中逃避他的⾃由。

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对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思考

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对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思考

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对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思考■常 想/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 要:弗洛姆在其《逃避自由》一书中认为“逃避自由”表现了人类普遍的病态心理,造成了病态的社会,而且贯穿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整个进程。

他想要表达的主题是:逃避孤独,放弃自由。

他认为孤独和自由是一对双生胎儿,逃避孤独和追求自由一样,都深深的植于人的本性中。

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人们启动了逃避心理机制,逃避孤独的同时也放弃了自由。

但这种逃避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实践也证明这种逃避不仅是失败,更是一种灾难。

通过学习弗洛姆在社会微观层面上的心理学分析与马克思在社会宏观层面上的社会批判及建构之间找到寻找自由的契合点,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性的认识,也能增强我们对整个人类自由解放的信心,力求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弗洛姆 追求自由 逃避自由一、弗洛姆自由观的基本思想(一)弗洛姆自由观的思想来源弗洛姆自由观思想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弗洛姆认同弗洛伊德潜意识观点的同时也认为弗洛伊德忽视了社会因素的作用。

其次,马克思主义也是影响弗洛姆自由观形成的因素之一。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已经提出了著名的“劳动异化理论”。

再次集权主义的盛行和民主自由的广泛普及也都促使了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形成。

(二)弗洛姆自由观的生成过程中世纪以后,资本主义打破了这种传统的社会结构。

从表面上看,人是自由了,但是人们的精神却变得流离失所,再也不能从自己的“家园”中寻找到精神上的慰藉,因此,人实际上是不自由的,甚至人们开始故意的去“逃避自由”。

最终,在人的本质中就产生了一个自由心理的二律背反。

“现代”的到来瓦解了中世纪的这种建立在人身依附关系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自由。

但是人们挣脱束缚之后,个人在社会上有感到深深的焦虑、孤独甚至觉得人生无意义。

即人们在“摆脱束缚,获得自由”之后,并不能真正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弗洛姆逃避自由论

弗洛姆逃避自由论

施虐者:“想完全主宰别人,使别人在我的意志下完全屈 服.使自己成为真神,甚至于做到与其同乐的地步,屈 辱他们,奴役他们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使他们消苫,因为 控制他人的权力越大就越使别人增加痛苦,虐待狂动力 的本质便是由完全主宰他人而得到的快感”。(弗洛姆)
二、逃避自由论
第二,破坏欲 破坏欲源于无能为力与孤立,破坏欲的目的不是要寻 求共生,而在于消灭对象。 “破坏倾向是这样产生的:人的生命遭受挫折导致焦虑 的积累,使人感到孤立无助和微不足道,一种强烈的愤 懑之感淤积心头,迫使人去以破坏作为发泄的途径。不 能为善,不如作恶;不能创造,不如毁灭。人在走投无 路的时候,最容易通过破坏来发泄不满,如砸烂自己的 东西甚至自杀”。 ——《逃避自由》
二、逃避自由论
第三,机械趋同

这是社会意义最大的一种机制。简而言之,个人不再 是他自己,而是按文化模式提供的人格把自己完全塑造 成那类人,于是他变得同所有其他人一样,这正是其他 人对他的期望”。人通过放弃自我,成为一个“机器 人”,同周围几百万几千万“机器人”完全一样,消除 了与世界的鸿沟,再也不觉得孤独了。 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完全承袭了文化模式所给予他 的那种人格。因此他就和所有其他的人一样,并已变得 就和他人所期望的一样。这样,‘我’和世界之间的矛 盾就消失了,然后,对孤立与无权力的恐惧感也消失了。 实际上,这种趋同是实际上这种趋同是被迫的,付出的 代价是丧失个性,失去了自己的身份特征,反而加重了 个人的无助感和不安全感。
二、逃避自由论
人的个体化进程与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一方面人在摆脱了原始的自然联系对自己的束缚,获 得自由的同时; 另一方面失去了原始关系给人所带来的天然的安全感 和归属感,自由与孤独并存是个体化的不可回避的双重 后果。

冲破现代自由的尴尬:《逃避自由》浅论

冲破现代自由的尴尬:《逃避自由》浅论

冲破现代自由的尴尬:《逃避自由》浅论
冲破现代自由的尴尬:《逃避自由》浅论
弗洛姆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逃避自由》就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结合,深入剖析了获得自由后的现代人生存的尴尬境状,揭示了引发这种现象的深刻的社会及心理原因.他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对于人的生存的内在矛盾性及现代人不断争取、获得自由后,却又不断发生异化、逃离自由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层的解析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奠定发展健全人格、健全社会的基础的自由观.
作者:任丽杰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刊名:理论观察英文刊名:THEORETIC OBSERVATION 年,卷(期):2007 ""(5) 分类号:B089.1 关键词:弗洛姆逃避自由。

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弗洛姆(Erich Fromm)是一位德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中探讨了人们对自由的逃避心理机制。

以下是一些关于弗洛姆所提出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核心观点:
1. 依赖权威:弗洛姆认为,面对自由的责任和不确定性,一些人会选择寻找权威和强大的领导来引导他们的生活。

这种依赖权威的心理机制是一种逃避个体自主决策和负责任的方式。

2. 群体归属感:为了避免孤立和无助的感觉,个体可能倾向于加入群体或组织,以在集体中找到身份认同感。

群体中的规范和共享价值观可以提供一种逃避个体独立思考和决策的方式。

3. 投射:弗洛姆提到,逃避自由的人可能会将他们的责任和焦虑投射到外部对象上,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是承担自己的责任。

这种心理机制允许个体避免对内在问题的直面。

4. 自我毁灭倾向:弗洛姆指出,一些人可能会采取自我毁灭的行为,以逃避面对自由所带来的挑战。

这可能表现为自我放纵、自我惩罚或其他形式的自毁性行为。

5. 机械化的自动反应:为了规避自由所带来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个体可能会采用机械性、刻板的自动反应,而不是通过主动思考和自主选择来处理问题。

总体而言,弗洛姆认为这些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是在面对自由社会时个体可能会采取的一种心理策略。

这些机制可能是对自由带来的焦虑和不安的一种应对方式,但也可能阻碍了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真正的幸福。

简析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模板

简析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模板

简析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人的异化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弗洛姆从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结合的独特视角,对现代人异化的深层性质进行了揭示,并努力探索扬弃异化状态,实现真正自由,建立健全社会的途径。

逃避自由是弗洛姆对人异化的心理机制的分析,也是他进一步阐发理论的基础。

一、逃避自由思想的前提自由,是人类历史上恒久追求的一朵理想之花。

弗洛姆却看到了自由带给人的沉重的精神枷锁,逃避自由的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弗洛姆对人性的分析。

要解决人如何自由这个问题首先要阐明人是何种存在。

弗洛姆从人的需要(包括生物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层面考察了人性问题,生物需要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需要则更侧重于人与他人的交往关系。

人的生物性需求,即强制性的自我保存需求,构成人行为的首要动机。

为满足这种需求,人必须劳动生产。

另一种需求就是人需要归属感和共同感,人必须与外在世界相才感觉安全,否则完全的孤独会使人精神崩溃。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孤独,精神孤独和物质孤独,相比而言精神孤独比物质孤独(孤立)更令人难以忍受。

通过以上分析,他指出人性中的具有一些固定不变的因素和欲求,其一是物质化的冲动必须得到满足,以确保生存。

其二是避免陷入孤立与精神孤独的境地。

正因为自由与孤独相伴而生,向往自由与畏惧孤独成为人生存之对立统一的悖论,而对人性的分析更剖析出孤独是人性中实在不可承受之痛,所以人会在抉择中因为畏惧孤独而宁可放弃自由。

二、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剖析基于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分析,弗洛姆进一步探讨了人的心理机制走向异化的过程及原因。

(一)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纠结人类的历史是自我创造的历史。

人为满足人性需要必须进行不断创造,其直接后果就是个人日益与自然界分离,挣断自然脐带(始发纽带),日益个体化。

但始发纽带给人带来安全感,一旦切断就必然带来人的孤独日益加深。

个人独自面对外界,巨大的无能为力感和焦虑感成为与人伴随的噩梦。

个体化进程是一个人日益感受到自我,又日益难以忍受孤独的过程。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由弗洛姆所著的一部心理学著作,通过对自由的探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恐惧和逃避。

在这部书中,作者深入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心理逃避,以及这种逃避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本书对于现代社会中的自由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首先指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恐惧和逃避。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自由给了人们太多的选择和责任,而人们往往因为害怕选择和承担责任而逃避自由。

这种逃避表现在个人生活中,比如人们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不愿意做出选择,而是选择依赖他人或者外部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

同时,这种逃避也表现在社会层面上,比如人们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漠视和不关心,以及对于权威和集体主义的盲从。

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在现代社会中非常普遍,给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深入分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根源。

他认为,逃避自由的心理源自于个体的焦虑和无助感。

现代社会中的自由给了人们太多的选择和责任,而个体往往因为害怕选择和承担责任而感到焦虑和无助。

这种焦虑和无助感来源于个体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以及对于未知和不确定的恐惧。

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和无助感,个体往往选择逃避自由,寻求安全感和依赖他人或者外部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

然而,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只会让个体陷入更深的焦虑和无助感之中,同时也会导致社会的僵化和倒退。

因此,弗洛姆呼吁人们要勇敢面对自由,克服逃避自由的心理,从而实现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还提出了一些克服逃避自由的方法和建议。

他认为,个体要想克服逃避自由的心理,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摆脱焦虑和无助感。

同时,个体还要学会承担责任,勇于面对选择,从而实现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

在社会层面上,弗洛姆呼吁人们要建立开放、包容和民主的社会制度,给予个体更多的自由和责任,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读弗洛姆《逃避自由》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读弗洛姆《逃避自由》

067文艺评论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生成根源弗洛姆认为“自由”对现代人具有双重含义。

现代人所处的困境在于资本主义带来的自由,这种自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解除了传统社会强加在个人身上的束缚,个人获得了独立;另一方面,这种自由又使人感到孤独和不安全。

个人被这种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所包围,使自由的个体产生了逃避自由的心理倾向。

他从生物的进化过程、个体的发展过程以及社会的发展过程三方面对其阐述。

首先,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使人摆脱了生理上的束缚,这点来看,与其他动物进行了区别,人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然而,由于人类主动性的发挥与不断提高,大自然日渐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人远离自然也会感到不安全;与此同时,也使人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增强。

马克思曾经说过:“有粗野的儿童和早熟的儿童。

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是正常的儿童。

”1他以这样一种个体的发育来解释整个类的成长过程。

其次,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出生的婴儿与母亲断绝了一体化状态,他就作为一个个体而存在。

尽管实现了身体上的分离,但在功能上,他仍然与母亲一体。

弗洛姆认为,“人继续与他赖以发生的自然及社会世界保持紧密联系;尽管他部分地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实体,但他还认为自己是周围世界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称这个个人日益从原始纽带中脱颖而出的过程为‘个体化’。

” 2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外界的联系就会愈来愈多,脱离了“原始联系”的束缚,也越来越多的会受到打击。

个体发展的进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我力量的增长;另一方面是日益加深的孤独,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分离,与世界的分离,感到世界的强大无比与自己的无能为力。

最后,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即传统社会安全而不自由,现代社会自由而不安全。

一个人在社会的地位上,几乎没有机会从一个阶级转变到另一个阶级,他也几乎不可能从一个镇或国家迁到另一个镇或国家。

个人虽然没有自由,却并不会感到孤独与不安全。

人从生下来开始,在社会中便有了明确的位置,他处在一个有机整体中,这使他的生活有了保障。

浅谈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思想

浅谈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思想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年第19卷第2期浅谈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思想□黄潇【内容摘要】《逃避自由》是心理学家弗洛姆的经典著作,文中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理原因,共有前言、附录和七章正文构成,总体可分为四个部分。

本文主要通过对其思想产生的背景分析,阐述其思想的基本内容,从而揭示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性。

【关键词】逃避自由;基本内容;积极意义;局限性【作者简介】黄潇(1995 ),女,河南南阳人;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的产生时代的不同总会孕育出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观点,弗洛姆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犹太家庭,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其社会充斥着种种矛盾和斗争,对民主德国的一系列人感到失望,在这一背景下,使他思考并关切人类的命运与自由问题。

(一)“逃避自由”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1.德国两次世界大战。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分别是在弗洛姆14岁和39岁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弗洛姆14岁时爆发,当时的他依然在学校认真读书学习,此时他的英语教师和拉丁文教师对大战的看法不一,分别持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一种是反对,希望和平这样的战争,而另一种态度则是希望好好的准备,积极备战,这样两种对立的态度使当时还年少的弗洛姆疑惑不已。

弗洛姆看着在战争中离去的同学和家人,不明白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的人要相互残杀,整个世界充满着暴力和斗争,弗洛姆也因而对战争充满了无限的仇恨和疑惑,一方面是对战争中消失的生命感到愤怒,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发生这样战争的原因。

在弗洛姆39岁之时,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但人们对和平还是充满向往和渴望的,对国际联盟建立和平的世界也满怀期待,相信在战后休养之后经济会更加的繁荣,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人们的希望,在战争中接连不断的死亡,整个世界满目疮痍,人性的残酷,弗洛姆都亲眼见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这使此时的弗洛姆陷入深深的思考,思考人的心理、道德和行为及其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

现代人的矛盾:自由与孤独——读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现代人的矛盾:自由与孤独——读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品读现代人的矛盾:自由与孤独——读弗洛姆的《逃避自由》韩珊珊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自由问题是西方哲学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通过分析何为自由?逃避自由的根源及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最终得出结论—解决现代人矛盾:自由与孤独的办法是由消极的逃避自由走向积极的追求自由,通过生产性的爱和创造性的劳动着眼于现实世界,积极地肯定他人,保留自己的个性,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获得积极的自由状态,从而减轻因逃避自由造成的无能为力感,最终解决现代人的矛盾—孤独与自由。

关键词:逃避自由;追求自由;自由;孤独;爱一、何为自由?自古以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自由的追求与美好向往,关于自由的经典名句,数不胜数。

鲁迅说:“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章炳麟说:“天下无纯粹之自由,亦无纯粹之不自由。

”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些名言一直是人们信手拈来、耳熟能详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自由的概念越加让人感到模棱两可。

有人说:自由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

还有人说:自由既有为所欲为的权利又有为所不欲为的权利。

弗洛姆认为:“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而且,其含义会随人把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和分离的存在物加以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变化。

”换句话说:弗洛姆认为,自由具有两层含义,可以分为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

首先,积极的自由指自由的发展,是自我的一种实现,意味着充分肯定人的个性和完整性,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通过自发性的爱和创造性的劳动使自己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情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个人尊严的情况下实现自然,他人,自我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其次,消极的自由即摆脱束缚,是指解脱这一意义上的自由,是外在的表面的自由,是摆脱本能决定其行为这种状况的自由。

《逃避自由》的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的读书笔记

《逃避自由》的读书笔记(一)前提假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一种修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的前提假设,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弗氏在这个问题上修正综合了两者的理论成果。

弗洛伊德接受了传统的性恶论,认为人具有反社会倾向,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上是冲突对立的。

社会在满足人的某些无法消除的生物冲动(drives)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地净化并巧妙地抑制人的这些基本冲动;而且只有当社会有效地压抑了人的这些自然冲动时,被压抑的冲动才会变成变成具有文化价值的奋斗动力(strivings)和文化的人文基础,他用“升华”一词来表示这种由压抑而成为文明行为的奇妙转变。

这样,在弗洛伊德那里,对人的压抑与社会文明的进步是成正比的,即“压抑越大,文化程度便越高(患神经症的危险也就越大)”。

(详见P11-12)马克思认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人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即自然的人;其次是“现实的个人”,即社会的人;再次是“具有二重性的人”即人既是“个人的存在”又是“社会存在物”;同时,马克思从政治经济的角度理解人与社会关系,认为人在本质上是所有社会关系的综合,这里人的社会性与弗洛伊德的人的反社会性理论上有明显不同的。

弗洛姆的修正与综合——弗氏认为:“社会进程的基本单位是个人、个人的欲望与恐惧、激情与理性、选择善恶的倾向。

要认识社会进程的动力,就必须认识运作于个人内部的心理进程之动力,正如要认识个人,就必须把他放在塑造他的文化环境里加以考察”。

(P5)在这里,弗洛姆明显表达了两种含义,前者可以说是弗洛伊德意义上的,后者可以说是马克思意义上,但这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了作者的一个有机的扬弃和整合。

(二)人的个体化进程——人是如何自由的?1.人的个体化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第一,从人类社会的历史角度看,弗洛姆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于他在与自然世界的一体化状态中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与周围的自然及人相分离的实体之时。

浅析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

浅析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

151中世纪的人们生活在传统的社会秩序、稳定的行会制度、狭小的生存空间之下,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几乎不会变,人们有安全感却不自由。

到了机器大工业时代,人们摆脱了传统社会束缚自由的锁链,却没有找到通往实现积极自由的道路,显得自由却寂寞,人们为了克服这一无能为力感而选择逃避自由。

弗洛姆对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境况有着深切的感受,系统地探究现代人在寻求自由时所生成的心理机制,力图破解现代人逃避自由所面临的生存难题。

一、逃避自由理论的历史生存语境(一)现实语境1.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弗洛姆正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破除了弗洛姆对自由与和平的认知,让他在社会和人性方面充满困惑,影响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诚如他本人所言:“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不是别的任何事件决定了我的成长道路。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摧毁了人们的希望。

大规模的屠杀、生化武器与核武器的使用和人性的残酷使弗洛姆思考战争中暴露出的人的异化状态,并开始用批判的眼光观察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29年至1933 年间,资本主义社会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经济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失业问题突出。

资本家通过不断压榨工人得来骄侈暴佚的生活,而劳动人民不得不忍受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弗洛姆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平等现象有着深切的感受,并由此产生了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和思考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3.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二战结束以后,西方科技革命和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逐步走向安定与繁荣。

机械化大生产提高了生产力,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破坏和人与人关系的物化。

工人的工作是机械的、乏味的,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内心充满孤独、迷惑和焦虑,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本性。

弗洛姆见证了人的异化,激发了他开始对现代人的性格进行诊断。

(二)理论语境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承袭关系。

弗罗姆《逃避自由》

弗罗姆《逃避自由》

弗罗姆《逃避自由》导读:弗罗姆(E·Fromm,1900—1980),美国新弗洛伊德主义者、社会心理学家、文明批评家。

生于德国法兰克福,青年时期在德国海得堡、法兰克福、慕尼黑大学学习社会学和心理学。

1922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柏林、慕尼黑接受精神分析训练。

1929—1932年,在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工作。

1933年,应邀到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讲学,借此机会移居美国。

自从1934年加入美国国籍后,在美国华盛顿心理学院、纽约科学院从事教学工作,并致力于著书立说。

1952年,任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教授,同时每年到纽约一些精神医学研究所进行讲演。

弗罗姆和霍妮、沙利文、阿德勒一样属于新弗洛伊德主义学派,对弗洛伊德的生物学主义持有批判态度,用社会学观点弥补其不足,比起其他新弗洛伊德主义者,他所涉猎的问题领域及研究视野更为广泛。

弗罗姆受到马克思思想的较大影响,因而极为重视社会条件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决定作用。

他的不少著作对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进行了批判。

他在大战期间发表的《逃避自由》带有浓厚的“文明批判”色彩,在思想界引起很大反响。

他的主要著作还有《为自己的人》(1947年)、《精神分析与宗教》(1950年)、《健康的社会》(1955年)、《爱的艺术》(1956年)、《疑惑与行动》(1962年)、《人的心灵》(1964年)、《人性毀灭分析》(1973年)等。

《逃避自由》(EscapefromFreedom,1941)再版24次以上,当时在欧美成为畅销书。

这是因为本书对20世纪最重要的主题《人类的自由》进行了心理学研究,加上作者的立论严谨、生动与深刻。

1986年10月,由上海文学杂志社作为《写作参考系列之二》翻译发行(除序文、第一章和第二章外),共146页,9.5万字。

该书由序、七章正文和附录组成,各章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序。

作者指出:“现代人虽然从给个人以安全的同时束缚个人的那种前个人的社会摆脱出来成了自由人,但仍没有获得个人的自我实现——即表现个人的认知、感情以及知觉的诸能力的积极的自由”。

自由的双重枷锁_对弗洛姆_逃避自由_的解读_胡亚军

自由的双重枷锁_对弗洛姆_逃避自由_的解读_胡亚军
!"
的, 这是它的积极的一面, 可是, “ 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下, 个人主义及孤独感增加是一个无可辩护的事实” , 正 是由 于 这 种 孤 独 感 、 无力感, 资本主义制度也让人们对 自由敬而远之。 接下来, 他分析了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在他之前, 马克思在社会整体的高度上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 即资 本的 独 立 存 在 , 导致了人的扭曲, 是工人遭受各种非人 性对待的原因, 人只能取消资本的存在、 私有制的存在, 自由才成为可能。同样, 弗洛姆认为资本是人实现自由 的最大阻碍, “ 中古时代的社会, 人是资本的主宰, 而在 现代社会中, 人已被资本所凌驾……资本主义的经济制 度, 是为赚钱而赚钱的, 个人的成功与物质所得, 只是构 成与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一分子,谈不上解脱或享乐。 个人就像是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一样, 其重要性决定于 他的资本的多寡,资本多的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齿轮, 资 本少的就无足轻重了。 ” 人在没有任何生气的、 霸道和冷 酷的 资 本 面 前 , 已经沦落为资本实现自身的工具, 人自 身不再是目的。人之所以消费、 工作和劳动, 甚至繁殖生 育, 都变做资本存活的条件。资本需要我们消费、 工作和 交配, 所有原本属于人的需要的东西都已经背离了人的 初衷。 人们在资本主导的社会中, 被异化了。 在弗洛姆看 来, 资本主导之下的社会, 使得人类自由的实现获得了
了想要放弃其个人独立的冲动, 目的是想要把自己完全 隐没在外界中, 藉以克服孤独及无权力的感觉。所以在 现 实 中 人 们 就 是 这 样 表 现 的 :他 必 须 独 自 做 出 各 种 判 断, 而这种判断往往会和社会的标准相背离; 个人的自 由, 以个人的行动为体现, 可是这又意味着对人群的疏 远; 所有的这些, 都会让人丧失安全感。于是为了重新获 得一种生活和心理上的宁静,人们宁愿放弃那种自由。 个人实现自由的代价的确太大了。 实现自由的方法: “ 联系” 要实现自由, 最现实、 最稳妥、 最科学的方法是借 助于外在的力量, 即广义上的 “ 联 系 ”。只 有 和 这 种 力 量相联系, 自由才有了可靠的保障。 个 体和外界建立联系,可以在心理上避 免对自由的恐惧,在现实中又有坚硬 的支撑。 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样 的 联 系 是 真正有效的呢?弗洛姆指出, 正是人们 对各种外在联系的错误选择,导致了 极权主义、 施虐狂、 受虐狂、 破坏狂的 出现。在这些变态的精神状态中, 人们 都可以忘却个人的无助和孤独,得到 一种暂时的安全感。这种对外力的服 从, 对于个人而言, 不失为一种避免孤 独与焦虑的方法。 在提出这种 “ 服从”的同时, 弗洛 姆认为,真正的、多数人的自由 的 实 现, 应当依靠 “ 另外一种方法, 也是惟 一一种有创造性的, 结果不是导致无法解决的冲突的方 法, 就是与人类及自然自动自发地建立关系, 这种关系 是在不否定个人的情况下, 把个人与世界联系起来。其 最极致的表现就是爱与创造性的工作” 。 于是, 面对自由 的两难困境, 弗洛姆将解决之道最终归结为极具人文关 怀的 “ 爱” , 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 “ 爱” 。他的希望是, 通 过爱和创造性的工作, 人们用区别于那种以丧失自我为 代价的联系的另一种形式, 组建出新的、 健全的社会。 作者评论: 弗洛姆明确指出, 实现自由的条件, 没有导致自由 的实现。在现实中, 他所接触的西方社会形态和东方社 会形态所呈现出的现实就是这样。他看到, 资本主义和 缺乏 活 力 的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 都具备了自由的条件, 可是 却压抑了人的自由。因此, 他既憎恨资本对人的各种限 制, 也对僵硬的社会主义制度持批判的态度。实行斯大 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消除了私有制的主导地位, 可 是在他看来, 同样存在官僚主义、 极权主义, 人的自由仍 然受到压制。这只意味着那种所有制合法改变、 计划经 济的实施便会引起社会变化和人类变化的思想是错误

《逃避自由》

《逃避自由》

个体化
孤独 虚无 渺小 不安全 无能为力
逃避孤独=逃避自由
克服孤独的途径
积极方法:爱与工作
“另一办法,也是唯一具有创造性的,不会导致 无
法解决的冲突的方法,就是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 自发性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在不否定个人独 立性的前提下,把个人与世界联结起来。这种关 系最主要表现在爱与创造性工作上,它根植于总 体人格的完整性与力量之中,从而它只服从于有 利于自我发展的那些限制。”
数 世纪的现代史中,这一过程似乎已达到了顶点”。
个体化过程的双重意义
摆脱束缚、获得自由–自我力量的增强、自我 身份的认同
日益加深的孤独
“个体化的另一方面就是日益增加的孤独。原始关 系提供了安全和与外界的基本的统一。儿童一从 那个世界脱颖而出,他就领悟到自己是孤独的, 自己是一个与所有他人相分离的个体。这一世界 与人自己个体的存在比较起来,则是绝对强有力 的,并且经常是带有威胁性和危险的,与这一世 界相分离,就使人产生了一种无权力和忧虑的感 觉。当一个人是这一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未 认识到个人行为的可能性和责任时,他就不需要 害怕这一世界;当一个人已成为一个个体时,他
矛盾 就消失了,然后,对孤立与无权力的恐惧感也消失了。这种 心理机构宛如某些动物的保护色。他们看起来,与他们的周 围环境那么相似,以至于他们几乎和周围的环境,没有什么 区别,一个人放弃了他独有的个性,变得和周围的人一模一 样,便不再感到孤独和焦虑。”
一、权威主义 放弃自我的独立倾向,与自我之外的某人或某物 合为一体,也就是寻找一个新的“纽带”,以代
替 已失去的“原始纽带”。其最明显的形式就是渴
望 服从与控制他人–被虐与施虐。 受虐与施虐倾向的原因都在于个人无法忍受孤立 需要共生关系克服这种孤独。

陌生人——浅论弗洛姆《逃避自由》

陌生人——浅论弗洛姆《逃避自由》

陌生人:现代人的生存式样----读弗洛姆《逃避自由》徐姣姣学号:060501110396摘要随着个体化的日益加剧,自由产生了两方面的含义。

这种模棱两可的意义,就是现代人为何要逃避自由的原因。

弗洛姆从对自由的区分着手,以独具匠心的视角展示了现代人孤独无靠,无能为力的生存状态。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从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入手,探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自由,弗洛姆,陌生人德国哲学家齐美尔曾对“陌生人”有过这样的定义:“不是在此前常常接触过的意义上的外来人,既不是指今天来、明天走的流浪者,而是指今天来、明天留下来的漫游者----可以说潜在的流浪人,他虽然没有继续游移,但是没有完全克服来和去的脱离……在关系之内的距离,意味着接近的人是远方来的,但是陌生则意味着远方的人是在附近的。

”(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第341、342页)可以说,“陌生人”这个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现代人漂泊无依、失去家园感的生存式样。

海德格尔曾用“被抛”来形容人的不由自主与无可选择。

弗洛姆也以同样的概念描述了人类来到世上的方式。

他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全人类的降临都是不由自主的,就像被抛出的皮球来到完全陌生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只有过去和死亡是确定的,而其余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变化无常的。

因此,寻求安全感就成了每个人一生所有“爱恨情愁”的根源。

弗洛姆将这种“脱离”的过程称为“个体化”。

“婴儿出生后便断绝了与母亲的一体化状态,成为与之完全分离的生物实体……在个人完全切断束缚他进入外面世界的‘脐带’之前,他无自由可言;但这些纽带给了他安全,使他有归属感,他感到了生命的根。

”(《逃避自由》第16、17页)弗洛姆将这种纽带称为“始发纽带”,当个人完全与始发纽带脱离,进入个体化阶段,他就面临着新的问题:如何在这个世界中扎根,用怎样的方式为自己寻找安全。

“此时自由的意义与以往不同”。

个体化过程实则是个人与社会发展的过程。

当个人脱离始发纽带之后,就必须面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问题。

[现代人,出路,困境]由弗洛姆的《逃进自由》谈现代人的自由困境及其出路

[现代人,出路,困境]由弗洛姆的《逃进自由》谈现代人的自由困境及其出路

由弗洛姆的《逃进自由》谈现代人的自由困境及其出路《逃避自由》一书的作者艾丽希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不仅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颇具影响力的一位理论家。

他在批判与继承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和马克思社会结构视角的基础上,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他的逃避自由学说,对现代人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异化作出了解释。

核心地讲,《逃避自由》一书揭示了现代人面临的自由困境在逐渐获得自由的同时又力图逃避自由,而要摆脱这种困境,真正的出路在于发挥人的创造性,走向积极的自由。

尽管本书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度,但它对于理解和认识现代人的自由之义却仍旧具有极其丰富的价值意义,实在值得反复认真研读。

一、解读自由:一个递进的漫长过程自由与孤独,可谓构成《逃避自由》一书的核心概念,亦在弗洛姆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分量。

那么究竞何为自由?当我们纵观全书,不难发现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具体的定义,而是着以很大篇幅作出论述。

而要理解弗洛姆的自由观,则必须对他论述自由的思维脉络作一理顺。

1.在阐明人性特点和结构的基础上论述自由弗洛姆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写作《逃避自由》一书的。

他认为社会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理解人的创造这一历史过程,包括不仅要表明作为社会进程结果的人的情感、欲望、焦虑是如何形成,还要揭示被历史塑造的人的能量又如何反过来作用于历史进程两个方面。

据此弗洛姆提出人性结构的概念,认为人性既具有某些与生俱来的机制与规则,同时作为社会历史进程的产物而有所变化。

关于人性,弗洛姆将之分为内在的组成部分和外在的组成部分两个方面,前者指包括饥、渴、睡眠等植根于人的物质肌体中必须得到满足的自我保存的需要,后者指诸如爱、破坏欲、臣服倾向、虐待狂等再适应社会环境所形成的性格特征。

在阐明以上人性特点和结构之后,弗洛姆以此为基础对自由作出了论述。

2.从没有自由到获得自由弗洛姆认为人的自由有一个从无自由到有自由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逃避自由论
“一方面,孩童变得愈加自由,可以发展和表现他那先前被这 些束缚他的纽带所禁锢了的个人的自我。可另一方面,他也 日益脱离了那个给予他安全和保障的世界。虽然个体化的过 程是一个个人人格日益完善和强化的过程,但与此同时也是 这样的一个过程:丧失了与他人原始的统一,与他人日益分 离。这种日益分离的状况可能导致孤立无援,使人产生凄凉 的感觉,造成强烈的忧虑和不安。” ——《逃避自由》 “自从人类偷食了智慧的果实,与自然界的和谐一体的状态被 打破了。人犯了某种僭越的罪恶 ,想成为像神一样的自由身。 所以,人类与万物脱离,变得异常孤独。” ——《逃避自由》
二、逃避自由论
第三,机械趋同

这是社会意义最大的一种机制。简而言之,个人不再 是他自己,而是按文化模式提供的人格把自己完全塑造 成那类人,于是他变得同所有其他人一样,这正是其他 人对他的期望”。人通过放弃自我,成为一个“机器 人”,同周围几百万几千万“机器人”完全一样,消除 了与世界的鸿沟,再也不觉得孤独了。 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完全承袭了文化模式所给予他 的那种人格。因此他就和所有其他的人一样,并已变得 就和他人所期望的一样。这样,‘我’和世界之间的矛 盾就消失了,然后,对孤立与无权力的恐惧感也消失了。 实际上,这种趋同是实际上这种趋同是被迫的,付出的 代价是丧失个性,失去了自己的身份特征,反而加重了 个人的无助感和不安全感。
谢谢!
施虐者:“想完全主宰别人,使别人在我的意志下完全屈 服.使自己成为真神,甚至于做到与其同乐的地步,屈 辱他们,奴役他们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使他们消苫,因为 控制他人的权力越大就越使别人增加痛苦,虐待狂动力 的本质便是由完全主宰他人而得到的快感”。(弗洛姆)
二、逃避自由论
第二,破坏欲 破坏欲源于无能为力与孤立,破坏欲的目的不是要寻 求共生,而在于消灭对象。 “破坏倾向是这样产生的:人的生命遭受挫折导致焦虑 的积累,使人感到孤立无助和微不足道,一种强烈的愤 懑之感淤积心头,迫使人去以破坏作为发泄的途径。不 能为善,不如作恶;不能创造,不如毁灭。人在走投无 路的时候,最容易通过破坏来发泄不满,如砸烂自己的 东西甚至自杀”。 ——《逃避自由》
二、逃避自由论
由此可见,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确具有很大的消 极性,它即使不对社会造成破坏性的后果,也会导 致人的主体性的消解和萎缩性人格。
三、逃避自由论对现代人的启示
二战以后,世界趋于和平与发展,但逃 避自由的现象仍然存在,随着时代发展现 代人又有了新的生存困惑,我们必须找到 摆脱困境的方式,由逃避自由走向追求自 由。 着眼于现实社会,就要求我们怀有这样 的大爱,保留个性,肯定他人,实现人际 关系的和谐;同时创造性地去劳动,而不 是被利益驱动着工作,主动实现自己的价 值。
二、逃避自由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在当代,自由已经载入许多国家的法律条 款之中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还要逃避自 由?逃避自由的原因和机制又是什么?
二、逃避自由论
(二)逃避自由理论
自由的定义 1.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如自由平等。 2.哲学上把人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觉地运 用到实践中去,叫做自由。 3.不受拘束,不受限制之意,如自由发表意见等。 4.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不受压迫和剥削的状态,自 由是不被生存奴役的状态。”自由的存在,自由 发挥创造力,才是正常的人,否则就是异化的, 是不幸福的。
二、逃避自由论
人的个体化进程与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一方面人在摆脱了原始的自然联系对自己的束缚,获 得自由的同时; 另一方面失去了原始关系给人所带来的天然的安全感 和归属感,自由与孤独并存是个体化的不可回避的双重 后果。
二、逃避自由论
(三)逃避自由的原因 人类本性上归属感的需要是人逃避自由的根源。 人类为什么强烈的害怕孤独?
二、逃避自由论 弗洛姆《逃避自由》主题: “前个人状态社会既为人提供了安全保护,又限 制了人的发展。现代人摆脱了前个人状态社会纽 带的束缚,但并未获得积极意义上的实现个人自 我的自由,也就是说,他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 思想、情感及感官方面的潜力。自由虽然给他带 来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感到焦虑和 无能为力。他无法忍受这种孤立,他面临着两种 选择,或者逃避自由带来的重负,重新建立依赖 和臣服关系;或者继续前进,力争全面实现以人 的独一无二性及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逃避自由论
弗洛姆(Erich Fromm)
1
弗洛姆简介
2
逃避自由论
3
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
逃避自由论对现代人的启示
3
一、弗洛姆简介 1900年3月23日,弗洛姆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 个犹太人家庭。1934年加入美国国籍。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哲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继承者之一(心理学家) 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 “站在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之间的哲学家和心理学 家” 《逃避自由》 (1941)—第一版开创的著作 弗洛姆所著《逃避自由》的主要目的是揭露法西 斯主义形成的个体心理原因,揭示现代人的心灵 困境。
生存的本能的需求,合作才能生存。
主观自觉意识。即人借以认识到自己是个异于自然及其 他个体的思维能力,是人借以克服微不足道和渺小感的 凭籍。
二、逃避自由论
因此: 与自由相伴随的孤独、焦虑、不安,以及沉重的责任, 会使人产生对原始安全感的怀念和对自由的恐惧,于是, “便产生了想要放弃个人独立的冲动、想要把自己完全 隐没在外界中,借以克服孤独及无权力的感觉。”
二、逃避自由论
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第一,权威主义 以受虐和施虐的共生为基础的极权主义构成法西斯主义 兴起的社会心理基础,是纳粹主义中体现最明显的因素。 受虐者:“这些人经常想要屈服于他人,他们对自由的鼓励 无法忍受,因之也就毫不忌惮地想除掉这个负担以期获 得安全,这个负担也就是——自己。” (弗洛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