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震减灾的启示
对日本地震灾害应对的启示和借鉴
对日本地震灾害应对的启示和借鉴《对日本地震灾害应对的启示和借鉴》日本是世界上地震频繁的国家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日本曾经历过数次严重的地震灾害。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震级达到9.0级的福岛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灾情极其严重。
至今,日本仍然在不断发展应对地震灾害的技术,世界各国也能从中受益。
首先,日本在应对地震灾害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救援网络,从组织管理上做到了有序及时的处理,以确保灾害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
其次,日本在防灾方面以技术为主,重视科技发展,加强灾害预警和监测系统的建设,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灾害的影响。
同时,日本也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教育,加强人们的自救能力,确保灾民的安全。
此外,日本在应对地震灾害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社会经济及环境的保护,重点投入可再生能源发展,逐步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灾害对社会的冲击。
同时,日本还采取了多种措施来缓解灾害带来的财政压力,采取灾区建设资金和援助措施,加快灾区重建进程,使受灾群众能够早日重返家园。
以上就是日本在应对地震灾害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其中的经验和做法值得世界各国借鉴和参考。
首先,我国应加强灾害预警和监测系统的建设,加强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救援网络,以便及时有效地应对灾害。
其次,我国应加强社会教育,加强人们的自救能力,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自救互救。
同时,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维护生态环境,减少灾害对社会的冲击。
最后,我国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灾区重建进程,缓解灾害带来的财政压力,确保受灾群众能够早日重返家园。
总而言之,日本在应对地震灾害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此次灾难也彰显了日本强大的应急能力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世界各国应从中借鉴经验,加强应对灾害的能力,构建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以确保灾害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日本地震,给了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日本地震,给了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随着日本国地震引起海啸造成重大灾难的发生,世界再次将地震这个沉重的话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日本在防震救灾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1、日本高度重视防震救灾教育,着力提升民众的防震救灾意识、知识和技能。
地震来临时,这些意识、知识和技能在自救互救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就启示我们,减轻地震灾害,必须在加强预防上下功夫,把强化防震救灾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防震意识和能力。
如在日本的公共场所随处可见醒目的地震避难通道指示牌、紧急避难说明书,上面详细说明了避难通道和避难常识。
这说明日本的防震救灾教育已无处不在、深入人心。
一是全民教育。
每年9月1日是日本防灾日,8月30日至9月5日是日本防灾周。
在防灾日和防灾周,日本各行各业都要进行各种形式的防震演习,不仅使民众增强了防震意识,而且使他们掌握了防震知识和技能。
二是学校教育。
日本的成功做法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防震救灾意识和技能。
日本的小学每月都要进行防震演习,以便小学生在真正遭遇地震时不但不慌乱,而且懂得如何规避和救助。
三是地震体验。
日本全国各地设有许多体验中心,免费向市民开放。
中心内有模拟地震的震动平台和模拟火灾现场的烟雾走廊,供市民亲身体验6级地震的状态。
在京都市民防灾训练中心,我们看到前来参观和接受防灾教育的人群络绎不绝。
正是在这种经常性和专业化的教育之下,日本民众的防震意识已经渗透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比如,家里稍高一些的家具,为了防止它们在地震时倒下来砸伤人,都有专门把这些家具与墙壁或天花板固定的装置。
摆放的音响、电视或容易损坏的工艺品等,在其四角都有可以专门固定防滑的胶皮垫。
与此同时,日本民众的防震技能明显增强,自救和互救水平不断提高。
在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大地震中,约80%的生还者是被当地民众而不是后来赶到的专业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救出的。
2、日本与中国一样,也有"有备无患"这个成语。
日本大地震给我国民防建设的启示
日本大地震给我国民防建设的启示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的里氏9.0级地震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灾难,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认真汲取日本抗震救灾的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加强我国防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防灾功夫重在平时那次发生的9级大地震,是日本地震记录史上震级最高的一次。
然而,日本此次地震死亡的人数并不多,死亡一万多人,失踪一万多人,远远少于汶川地震死亡人数。
其主要原因,是日本在平时对防灾下了很大功夫,措施得力。
一是地震的预测预报准确及时。
由于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全世界6级以上的地震有20%发生在日本,因此十分重视对地震的预测预报。
当地震第一波传到东京前30秒,很多住宅的地震报警器就启动了。
日本政府敢于在地震前拉响警报进行预警,为居民赢得了宝贵的避险时间,这是减少地震伤亡的主要原因。
二是民众应对从容。
长期全面普及的防震教育,使日本民众抗震意识极强。
在日本,随便询问一个小学生,都能准确告诉你地震时该采取的防护措施。
一般的日本住户都很清楚楼内的防灾紧急通道。
每户日本人家都有一张地区《灾害时避难场所》地图,标明了这个地区一旦发生地震、洪水、台风、山崩、海啸时的避难场所。
正是基于平时的教育、训练和频繁地震的考验,使日本人养成了冷静从容的“国民秩序”,减少了伤亡损失。
三是增强建筑物抗震强度。
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政府明确规定,学校、政府、体育馆等公共场所,建筑物的抗震级别要达到8级以上。
强化和确保政府机构建筑物,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物及重要的交通设施,防灾设施的抗震性能。
在启发居民强化住宅抗震性能的同时,对市区街道修复时也要注意提高其抗震性能。
虽然遇到了超出抗震级别以上的大地震,但是造成建筑物的破坏并不多,这也是减少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
借鉴日本的经验,防灾救灾必须将重点放在平时的预防上。
加强灾害的预测预报预警、提高国民的防灾救灾意识和技能、增强抵御灾害的防护能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日本抗震救灾启示
日本抗震救灾启示日本抗震救灾启示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潟县中越地区发生里氏6.8级地震,死亡40人,受伤四千五百余人,十万余人无家可归;房屋损坏近14万栋,财产损失约3万亿日元。
更严重的一次地震发生在1923年9月1日。
当天中午,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近海发生7.9级大地震。
房屋建筑倒塌、烧毁极其严重,死14.3万人,伤10.4万人,50万人无家可归。
日本是地震很多的国家,但并非受灾最严重的国家。
长期抗震,日本在震后救治方面积累了大量技术人才和宝贵经验,他们的紧急救援与防灾体系相当有效,极大地减少了人员伤亡。
而且,这一体系即是以防御地震为主。
本文所整理的相关资料,主要以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潟县的地震为例,介绍日本的抗震救灾经验。
地震信息传递快速准确日本全国各地有好几处专门的地震监测中心,地震一发生,监测中心就立即将震级、震源、震中等基本情况传递给国家有关部门。
在地震发生1分钟内,电视台将地震的大致信息迅速告知全国。
在受灾严重的十日町,在地震发生半小时内,市政府全体职员就快速集合到市政府,并立即开始收集信息,把地震死伤人数、房屋倒塌情况、断电、断水和交通中断等情况都及时向政府汇报,以供快速决策。
在十日町灾区,不仅能看到几处房屋破损倒塌的情景,还不时感受到余震。
但大部分市民心情平静、秩序井然,房屋也基本得到修复。
这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当地市政府的全体职员连续两天不分昼夜的辛勤工作。
地震发生当夜,全市断电断水,市政府职员在市内各处点燃篝火,聚齐居民,让他们取暖并进行安抚工作。
手机短信安抚灾民。
市政府大楼供电和通讯系统修复后,政府职员就开始通过网络向手机不断发布地震及救援的相关信息。
如“会再次发生大地震是谣言,请大家不要慌乱”、“市内各避难所开始有保健医师巡回诊断”等等。
此外,大街上还不断有巡逻车用喇叭告知市民救灾和重建信息,如到何处领取救灾物资等。
10月25日,日本财务大臣谷垣祯一在大阪表示,财务省已经为救灾追加预算。
日本的灾害防治机制与应急新闻报道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的灾害防治机制与应急新闻报道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由于国力强大,日本在灾害防治方面技术先进,法律健全,管理机制成熟,政府和媒体合作紧密,媒体社会责任感强,应急报道体系完善,全社会积极参与灾害防治,对我们做好灾害防治和应急报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日本;灾害防治;应急;新闻一、日本的灾害防治机制(一)法律完善,制度成熟目前,日本拥有各类危机管理法律40余部,其中涉及防治应对地震灾害的法律达十多部,对地震的预防、应对措施、信息传递、灾后重建以及财政金融措施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
日本政府按法律的要求,设立了中央防灾会议,作为国家防灾对策方面的最高机构,内阁总理大臣为最高指挥官,内阁官房负责整体协调和联络,国土厅、气象厅、防卫厅和消防厅等职能部门负责具体实施。
各地方政府和公共团体也分别建有自己的危机管理体系,设立信息指挥中心,负责处理灾害事件①。
日本以法律规定将政府有关部门和信息传媒单位联系起来。
各级政府把有关灾害的报道纳入到处理应急灾害机制之中,中央防灾会议召开时,日本广播电视协会(NHK)和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NTT)的负责人是会议成员。
法律规定日本气象厅在灾害发生时,认为宣布观测结果和信息可为公众增加便利时,应要求广播电视机构提供合作予以播放使公众周知②。
(二)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先进从日本中央防灾会议的指挥中心,到各地方政府、公共团体的防灾中心,都建立了完善的网络系统,实时反映监测地点传输的灾害数据信息、受灾地区的灾害发生程度,传递视频资料,进行联络通信。
(三)注重官员的培训,加强与媒体的合作为提高各级官员应对灾害危机的能力,加强与媒体在危机发生时的协作,日本政府有关部门定期举办政府官员如何应对危机和媒体的培训。
加强政府与媒体的合作,使信息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传播,树立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当灾害发生时,日本新闻媒体的信息播报都以政府发布的信息为准,及时准确地发布实况资讯和有用信息,稳定民众情绪,组织救灾。
日本在地震方面值得借鉴的6大经验
日本在地震方面值得借鉴的6大经验自然灾害是残酷的,带给民族及其人民的创伤无疑是沉痛的,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的大地震撕裂着我们的心灵,人们内心的震动不比地震小,看着灾民们的惨状,看着军队及全国人民的勇敢地全身心的救灾行动,我们仿佛在经历残酷的战争,自然灾害的不可抗拒性、突发性、不规律性使我们想避开这种灾害的袭扰变成了一种奢望。
灾害在继续,但我们同时也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能采取什么措施来减低预防这种撕心裂肺的灾害吗?答案是肯定的,从世界各国的防灾经验中、从我们血的教训中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深刻的教训,灾害不可怕,没有预防及应灾措施更可怕启动国家预防机制,并认真的贯彻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让我们借鉴和制定我们国家的预防机制到时候了。
我们先看看日本是怎么应对地震灾害的:日本有关地震的信息发布也极为神速,一般来讲在地震发生一两分钟内,电视里就会发出轻声的警报,然后打出闪动字幕,告知观众发生地震的强度、范围以及受灾程度等。
此次石川县地震,因为气象厅发出了海啸警报,NHK电视台特地在不中断正在播出的动画片的前提下,在电视屏幕的右下角插入了一幅日本地图,详细标出了可能发生海啸的区域,提醒人们避灾。
由于NHK的灾害新闻总是及时而到位,不少日本人都养成了习惯,每遇重大自然灾害,总会在第一时间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收听、收看NHK的新闻。
日本媒体对灾害的报道一向不遗余力,而且“报忧不报喜”,总是提醒人们要有灾害意识。
日本人经常被告诫:30年内可能发生大地震,一定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为了纪念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日本把每年的9月1日设为防灾日,8月30日到9月5日是防灾周,其间,日本全国会有将近200万人参加防灾演习。
到日本留学,到学校报到时,拿到的·一堆资料里就有地震避难图和避难指南。
日本上小学,老师首先要求家长去买防灾头套。
所谓“防灾头套”,就是用薄棉缝制的长方形套子,日本小学生的椅背上都挂着它。
学校一两个月就要举行一次防灾训练,每到此时,孩子们就会把防灾头套罩在头上,钻到坚固的桌子底下去。
日本强震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日本强震带给我们的启示源于:中山商报 2011年3月13日第 2021 期 A6版北京时间11日14时46分,日本发生里氏8.8级地震。
据专家介绍,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破坏力超20个汶川地震,已给日本造成严重损失。
任何地方发生的天灾,都是人类共同的悲剧。
在灾害面前,我们理应撇除偏见和宿怨,共同携手,尽快抢险救灾,以挽救更多的生命。
我们在为日本强震痛心之时,也要看到,日本政府与国民在灾难降临,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和救援手段,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启示。
其一:信息公开,媒体专业。
日本政府没有封锁灾难信息,相反还主动承认损失严重,愿意接受国外援助。
媒体则在第一时间,直播地震画面,让信息毫无阻碍地传播给全世界。
现在,在新旧媒体的共同努力下,全世界都已将注意力集中在日本强震,关注灾害的即时状况,传播救灾的进展情况。
其二:国民素养高,社会有序。
无论是在媒体报道之中,还是网络上的微博、博客、论坛、QQ里,网友均为日本国民在强震面前的井然有序、冷静从容而折服。
在这样一场超强灾害发生时,居然还能保持着正常的社会秩序,国民依然在遵从着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有条不紊地自救和互救。
其三:政府应急快速有效。
大地震发生仅仅4分钟后,日本首相官邸即成立紧急应变中心。
首相菅直人通过媒体,呼吁日本国民冷静面对,救灾措施立即展开。
由于日本核电站众多,且大多靠近海边,一旦发生核泄露或者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地震一发生,即刻自动停止运行,并紧急撤离周边民众,以防不测。
其四:建筑物抗震能力强。
强震引发的大海啸,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吞没数个沿海地区,并毁灭了无数房屋建筑和车辆船舶。
同时,震区中央位置虽有建筑倒塌,却呈现出整体伏倒的形式为主,而不是土崩瓦解式的垮塌。
日本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很强,因此也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将损失降到最小。
其五:有足够的避难区和应急物资。
地震发生后,日本国民纷纷前往开阔地带、学校、公园、体育馆等避难。
日本的中小学校抗震等级最高,也是最佳避难场所。
日本的灾害对策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的灾害对策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日本是世界上地震、台风、海啸、暴雨等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素有“地震国”之称。
在与自然灾害的长期抗争中,日本形成了一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善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综合性灾害对策体制,主要表现在灾害对策立法、灾害应对机制及防灾教育机制三个方面。
一、日本的灾害对策立法作为世界上较早制定灾害对策法律的国家,日本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灾害对策法律体系,每一次重大灾害发生后往往就会出台一部重要法律。
日本灾害对策法律共53部,按照内容和性质可以分为灾害对策基本法、灾害预防和防灾规划相关法、灾害紧急对应相关法、灾后重建和复兴法以及灾害管理组织法五大类。
①其中,《灾害对策基本法》是日本灾害预防、灾害紧急应对和灾后重建的根本大法,可以说是日本防灾减灾抗灾的“总宪章”、“防灾宪法”,其他灾害对策法律法规均在这部“抗灾宪法”的基础上展开。
②日本关于地震的法律涉及地震观测、紧急应对、抗震支援、地震研究等方面,与地震灾害有关的基本法有三部,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及财政金融措施有直接关系的法律有《建筑物抗震改修促进法》(1995年)、《地震对策财政特别措施法》(1980年)、《地震保险法》(1965年)、《受灾者生活再建支援法》(1998年)等24部。
③1978年12月,日本政府国土厅制定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
1995年1月日本发生举世震惊的阪神大地震后,制定了《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④,并对1950年就制定的《建筑基准法》进行了1996年、2000年、2006年连续三次修订,大大提高了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
1995年日本还制定了《建筑物抗震改修促进法》,要求学校、体育馆、医院、剧院、商场等公用建筑增加超过普通楼房的抗震强度。
⑤日本的其他灾害立法包括《气候变暖对策法》、《防洪法》、《森林法》、《气象业务法》、《灾害资助法》、《海岸法》等。
⑥二、日本的灾害应对机制依据上述法律,日本建立起了完善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和灾害应对处理机制:第一,建立全国性防灾组织体制。
日本地震引发的五大感触
精心整理日本地震引发的五大感触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让日本陷入巨大的麻烦当中,不但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而且严重打击了正在复苏中的日本经济;更要命的是地震引发了核电站的爆炸,有关核电站的使用又一次引起了大规模的争议。
围绕日本地震展开的讨论与思考还有12有时灾害带来的危害和对我们的打击力度超出了应急预案的准备工作,但做总比不做好。
3、关于核电站的争议,自从苏联在1954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以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正是因为核电的优点与缺点同样突出,导致人们对它又爱又怕。
资源极度短缺的日本大规模建设核电站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任何一个选择不可能只有好处,有多大好处就有多大的不足,在享受核电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会有巨大的风险。
在这里绝对不是对日本幸灾乐祸,而是对目前核电大发展的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强烈担忧。
世界范围内资源的短缺以及核电的巨大优点决定了短时间内不会放弃核电的发展,因此加强核电站的现行安全保障迫在眉睫,在安全保障的道路上不管4世界前列能预测出未来中国哪些地方会地震吗?用网友的话来回应地震局的专家最合适不过了:都在瞎扯淡,没事吃饱撑着。
5、中国首善陈光标在得知日本地震的第一时间内做出赶赴日本抗灾现场的决定,有网友提出了质疑:为什么不去云南?为什么要去帮小日本?我想这样的问题是非常愚昧的。
无论去什么地方救灾都是人家个人的自由,都是值得尊重的,无可厚非,况且日本的这次地震比云南严重的多!陈光标先生没去云南不代表其不关心云南的态势,要知道在云南地震的第一时间内其也捐款了。
日本与中国虽然存在各种矛盾与间隙,但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那点小矛盾与间隙能算什么。
不是说要忘记日本对中国那段刻苦铭心的侵略史以及犯下的滔天罪恶,而是说在大的自然灾难面前,我。
日本防灾减灾对策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防灾减灾对策对我国的启示一、绪论- 防灾减灾理念的重要性及提出本文的目的二、日本防灾减灾现状- 日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类型、频率等- 日本政府和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行动三、日本防灾减灾对策- 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加固措施- 电力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备份和复原措施- 灾后的灾民救助和社会重建工作四、我国防灾减灾现状- 我国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类型、频率等- 我国政府和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行动五、日本防灾减灾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应该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 日本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可以借鉴和应用到我国- 认识和提升自身防灾减灾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六、结论- 简述本文的观点和总结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启示及其可能的影响一、绪论在当今世界,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为了防范和减轻灾害造成的影响,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在这些措施中,日本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作为一个经常受到多重自然灾害和地震的国家,日本政府和民众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和实践经验堪称典范。
本论文旨在介绍日本防灾减灾的现状和对策,并试图分析其可能对我国的启示。
二、日本防灾减灾现状1.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类型、频率等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带上,拥有全球最丰富的火山资源,同时也频繁受到台风、洪水、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集中度增加,这些自然灾害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升级。
另外,日本还遭受过外部的人为灾害,例如恐怖袭击和核反应堆事故。
2.日本政府和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行动随着日本不断地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政府和民众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和认识不断提升。
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政策和法规,并建设了先进的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系统。
另外,日本民众也在不断加强自身的防灾和应对能力,并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等社会救助工作。
三、日本防灾减灾对策1.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应用预警系统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核心措施之一,它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取灾害信息,并传递给公众。
日本的防震救灾对策以及经验教训
日本的防震救灾对策以及经验教训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迄今已过去了1年多的岁月。
抗震救灾的工作重心也已经挪到了灾后重建方面。
在相关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党中央明确指示“要认真做好灾后重建的前期工作,统筹规划、科学评估、分步实施,抓紧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上述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在实施灾后重建规划的过程中是将其先进合理的部分加以积极融入,是目前当务之急。
日本作为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与地震相关的预报研究和报警系统相对发达,作为抗灾主要环节之一的灾难早期评 估系统也比较发达。
长期以来在防震救灾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同时,日本在防灾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障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长足之处。
仅是涉及地震灾害预报、警报和评估的法律主要就有《自然灾害对策基本法》、《灾难救助法》、《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和《地震防灾对策强化地域有关地震对策紧急整备事业国家财政特别措置法》1等等,它们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应对措施、信息传递、灾后重建等做出了具体规定,为减少自然灾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危害,保障灾后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就日本如何应对由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应急措施、城市地震中的避难地点设置、灾害预警与早期评估系统的建设以及交通疏导等问题进行列举分析,吸取日本在与自然灾害做抗争过程中所取得的宝贵经验,为我国制定应对自然灾害制度提供参考。
一 针对地震引发次生灾害的应急措施地震的结果,除直接产生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类的破坏,及由此而引发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等“原生灾害”外,还会产生主震后的“次生灾害”和“诱发灾害”。
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危害影响最为严重的是次生灾害。
所谓次生灾害,指由于工程结构物的破坏而随之造成的诸如地震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与扩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日本作为地震灾害多发国,既有次生灾害和诱发灾害造成大面积伤害的教训,也积累了应急与防控方面的丰富经验,其主要对策可归纳为以下四点:(一)按不同次生灾害进行分类与综合对应1参见:(日)《法库》/00/FS_ON.HTM日本政府在1978年制定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2,规定如果预测强烈地震即将发生,首相将在预测地震日期前两到三天发表《警戒宣言》,政府随即启动全面避难救援措施。
防灾减灾教育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防灾减灾教育的国际比较与启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防灾减灾教育作为提高公众应对灾害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特点。
通过对国际上防灾减灾教育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为我国的防灾减灾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日本的防灾减灾教育日本是一个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因此在防灾减灾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从娃娃抓起日本的防灾减灾教育始于幼儿园,孩子们通过游戏、模拟演练等方式,学习如何在灾害发生时保护自己。
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防灾减灾教育更是被纳入正式课程,学生们系统地学习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以及应对方法。
2、完善的教育体系除了学校教育,日本还建立了社区、家庭和企业共同参与的防灾减灾教育体系。
社区会定期组织居民进行防灾演练,家庭也会向孩子传授防灾知识和技能,企业则为员工提供防灾培训。
3、高度重视实践演练日本的防灾减灾教育非常注重实践演练,学校和社区每年都会进行多次地震、火灾等灾害的模拟演练。
通过演练,人们能够熟悉应急逃生路线,掌握正确的自救互救方法,提高应对灾害的实际能力。
二、美国的防灾减灾教育美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其防灾减灾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多元化的教育内容美国的防灾减灾教育不仅包括自然灾害的应对,还涉及到恐怖袭击、公共卫生事件等人为灾害的防范。
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2、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美国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防灾减灾教育。
例如,开发了各种防灾减灾的应用软件和在线课程,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防灾知识。
3、强调公众参与美国政府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通过志愿者服务、社区组织等形式,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三、澳大利亚的防灾减灾教育澳大利亚面临着森林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其防灾减灾教育有以下值得关注的方面:1、因地制宜的教育策略根据不同地区的灾害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教育方案。
日本防震减灾的启示
日本防震减灾的启示世经政所王德迅汶川大地震,瞬间夺去了数万同胞的生命。
人们在悲痛万分、泪别逝者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今后的防震减灾工作。
他石攻玉,日本在防震、抗震、灾后重建等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大自然没有偏袒日本,送给日本一个“地震之国”的别称。
据2007年日本《防灾白皮书》统计、从1997年至20跖年,在仅占世界0.25%的国上面积上,日本共发生了里氏6.0 级以上地震187次,占全世界的20.7%。
历史,上,日本曾发生过伤亡惨重的关东、阪神等大地震,然而,日本又“得益于此”,因为地震不仅提高了日本国民的危机意识,还催生了一整套结构完整、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防震减灾机制。
第一,依法应对地震灾害。
1978年6月,日本政府制定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置法》,该法作为世界上第一郎强调通过地震预测达到直接防灾日的的法律,对地震的预警、应对手段、发布《警戒宣言》的程序以及相关部门责任等作’了详细规定。
此外,与地震相关的法律还有《灾害救助法》(1947年)《建筑基准法》(1950年)《灾害对策基本法》(1961年)《地震保险法》(1965年)《地震财特法》(1980年)《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置法》(1995年北建筑物耐震改修促进法》(1995年)《受灾者生活再建法》(1998年)等。
实践证明,权威的法律不仅成为指导抗震减灾的依据,还避免了由于政府部门责任失位、隐瞒灾情而造成的损失,同时也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
第二,不断修改和完善建筑标准法,确保建筑物结构安全。
1995年,日本发生阪神大地震,造成6433人身亡,其中83.3%的遇难者是由:厂建筑物倒塌所致。
为此,日本对建筑标准法进行修改,通过法律形式严格规定了各种建筑物的抗灾标准,并对建筑的辅助设施如煤气、—上下水管道等的抗震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2005年9月,中央防灾会议制定《建筑物耐震化紧急对策方针》,要求在未来10年里,将房屋住宅的耐震率由目前的75%提高到90%。
日本大地震对我省防灾减灾工作的启
三是自助互助自觉化。
日本政府积极制订防灾自助互助战略,支持企业制订防灾减灾对策,指导酒店、商业街等制订灾害发生时提供临时收容场所、饮用水等应对计划,提倡国民发挥互助精神、指导国民掌握互助技能等。
此次大地震一开始,日本各层级自救和互助系统全面启动,大学、高中、部分政府设施、车站和周边公共设施等开放提供给无法归家的市民;便利店免费提供矿泉水,酒店提供通宵免费休息大厅以及毛毯、枕头;市民自发组成支援队,为过夜市民提供饮食服务等。
高度普及的自助互助机制,很好地维持了社会秩序,极大减轻了政府压力。
四是保险基金常态化。
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十分完善,根据“日本地震再保险”计划,居民在购买房屋火险时可同时选择购买地震保险。
除了地震保险,日本还建立了完善的地震基金制度。
日本的《灾害救助法》规定,各地方政府每年必须拿出前三年普通税收平均总额的千分之五作为灾害救助基金。
除了常设的救助基金外,日本各地方政府还成立“复兴基金”,用于地震发生后的救援和重建工作。
保险、常设基金和灾后基金等多种救助和重建资金保障,有效保障了民众的经济利益,极大降低了政府在巨灾减损中的责任,有利于维持财政的稳定和安全。
五是抗震救灾法制化。
日本政府和国民在这次特大灾害中表现出良好素养与日本救灾法制化密不可分。
日本先后制定了《灾害救助法》、《灾害对策基本法》、《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体系对地震及相关灾害的预报、预防、救灾、互助、保险、基金等各个环节都制订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提升了政府应对特大灾害的能力和规范性,也为灾后各项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开展提供了强大保障。
二、失败教训在应对此次巨大灾难中,日本政府在灾害紧急应对与核事故处理方面暴露出明显的不足。
一是对灾后救援迟缓,缺乏效率。
从震后最初几天的情况看,重灾区救援物资未能及时到位,物品供应短缺,灾民生活艰苦,反映出日本政府第一反应过慢、部队出动规模有限、出动时机略显迟缓等问题,也暴露出日本政府在特殊情况下综合统筹能力相对不足。
日本防灾减灾经验总结与启示
3511月上·2019·中国减灾日本地震、洪涝等灾害多发频发。
10月12日傍晚,今年第19号台风“海贝思”在日本静冈县登陆,多地暴雨洪涝成灾;同日下午,鹿儿岛县樱岛火山南岳山顶的火山口再次喷发,晚上,千叶县东南方向海域发生5.7级地震。
多灾多难使日本积累了丰富的防灾减灾经验。
日本防灾减灾经验总结与启示■ 梁怀新台风“海贝思”登陆日本,带来强风暴雨酿成严重灾害,多处河川水位暴涨,淹没大片民宅和农田以及道路 IC photo/图日本作为一个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尤为重视加强对突发灾害性事件的治理,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防灾减灾与灾后重建治理机制。
日本的防灾减灾经验对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强化领导,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领导体制建设为加强防灾减灾的国家统筹领导,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日本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防灾减灾领导体制。
日本中央政府层面的防灾减灾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中央防灾会议、国家防灾担当大臣以及设立在内阁府之下的防灾担当政策统括官。
中央防灾会议是日本统筹防灾减灾事务的最高国家机构,是日本内阁府的直属机构。
中央防灾会议的会长由日本首相直接兼任,会议成员包括内阁全部阁僚、指定公共机构的代表以及相关学者。
指定公共机构主要包括日本银行、日本红十字会以及NHK、NTT 等媒体。
中央防灾会议的主要职责是制定防灾基本计划以及就防灾事务的重要事项进行决策。
中央防灾会议还设有专门调查会与干事会等机构,具体就防灾基本计划的制定进行广泛的咨询与调研。
同时,日本首相还直接任命国家防灾担当大臣,作为内阁成员之一。
现任日本防灾大臣由国家公安委员会委员长山本顺三兼任。
此外,在日本内阁府下,还设有防灾担当政策统括官一职,专门负责协调各省厅协力推动国家层面的防灾事务。
在内阁府防灾担当政策统括官之下设有若干具体参事官,分别负责灾害事件的紧急应对、防灾计划制定、防灾减灾知识科普等工作的推进。
结合“日本感人抗震的十大细节事件”试论我国应该如何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不少于1500字)
问题五:结合视频“日本感人抗震的十大细节事件”试论我国应该如何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不少于1500字)答:一、日本在防震抗震方面哪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1、日本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高日本具有强大的科技、经济、人才和物质基础,这些都为地震研究及防治提供了基础保防障。
日本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决定了日本在地震灾害的防治水平要远高于我国和一般发展中国家。
2、日本房屋的建筑质量及安全系数较高没有良好的建筑作保障,再的防治措施都无济于事。
9级地震袭来的时候,多数房屋并未倒塌,从一个侧面展示着房屋的建筑质量如何是决定抗震水平的。
3、日本国民的减震防灾意识较高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据说全球10%以上的有感地震都发生在日本海域,又先后经历过多次大地震的洗礼。
这些先天性的灾难反而锻造了日本民族的忧患思想,增强了国民的减灾防灾意识。
4、日本的防灾体系和法律制度比较完善1947年,日本就制定了第一部有关灾害的《灾害救助法》,日本出台了一部地震专门法律《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置法》,规定了有可能发生大规模地震的地区为必须确保地震时的避难通道和避难所。
5、日本国民的整体素质较高日本的整个“抗震系统”不仅仅是建筑物,还有整个社会,文明与人性化处处体现在细节中。
日本是组织有序的社会,是素质非凡的国民。
二、我国应从哪几方面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
面对地震,人类能做的只有预防和救治,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防震,最主要的目的是减少或避免人员的伤亡。
显而易见,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下面,笔者结合日本防震抗震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谈一下如何提升我国的防震抗震水平?1、着力提高建筑物质量及抗震安全系数抗震,其核心要点归结起来无非是减轻地震力,提高房屋整体抗震能力这两条。
实践也充分证明,经过抗震设防的建筑物可以防御和减轻地震破坏还必须有严格的法律制度保障实施,把各技术要求法制化,通过法律手段加以明确;对不按要求施工的,可通过法律强制措施,打击唯利是图,偷工减料、违规操作等行为,接受专业、社会和法律的监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防震减灾的启示
世经政所王德迅
汶川大地震,瞬间夺去了数万同胞的生命。
人们在悲痛万分、泪别逝者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今后的防震减灾工作。
他石攻玉,日本在防震、抗震、灾后重建等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大自然没有偏袒日本,送给日本一个“地震之国”的别称。
据2007年日本《防灾白皮书》统计、从1997年至20跖年,在仅占世界0.25%的国上面积上,日本共发生了里氏6.0 级以上地震187次,占全世界的20.7%。
历史,上,日本曾发生过伤亡惨重的关东、阪神等大地震,然而,日本又“得益于此”,因为地震不仅提高了日本国民的危机意识,还催生了一整套结构完整、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防震减灾机制。
第一,依法应对地震灾害。
1978年6月,日本政府制定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置法》,该法作为世界上第一郎强调通过地震预测达到直接防灾日的的法律,对地震的预警、应对手段、发布《警戒宣言》的程序以及相关部门责任等作’了详细规定。
此外,与地震相关的法律还有《灾害救助法》(1947年)《建筑基准法》(1950年)《灾害对策基本法》(1961年)《地震保险法》(1965年)《地震财特法》(1980年)《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置法》(1995年北建筑物耐震改修促进法》(1995年)《受灾者生活再建法》(1998年)等。
实践证明,权威的法律不仅成为指导抗震减灾的依据,还避免了由于政府部门责任失位、隐瞒灾情而造成的损失,同时也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
第二,不断修改和完善建筑标准法,确保建筑物结构安全。
1995年,日本发生阪神大地震,造成6433人身亡,其中83.3%的遇难者是由:厂建筑物倒塌所致。
为此,日本对建筑标准法进行修改,通过法律形式严格规定了各种建筑物的抗灾标准,并对建筑的辅助设施如煤气、—上下水管道等的抗震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2005年9月,中央防灾会议制定《建筑物耐震化紧急对策方针》,要求在未来10年里,将房屋住宅的耐震率由目前的75%提高到90%。
此外,在有关提高学校的耐震性能方面,政府明确要求“学校的耐震性决不能
因地区间财力水平的差异,而导致学校安全性能出现差距”。
为此.从2006年开始.政府以提高学校耐震率为重点,出资创立了“建造安全、放心学校补助金”制度。
第三,运用高科技手段“防地震于未然”。
近年来,日本政府为提高地震预测水平以及灾后重建的能力,不断加大对高科技防震的投入,并根据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等高新技术所具有的特点,为防震减灾开辟高速通道。
首先,利用卫星、固定摄像、远距离小型图像传送仪以及飞船(UA V)等技术.确保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图像、影像、当地情报的收集。
其次,构建操作性强的重要情报汇集系统(灵活运用地图信息以及GIS、GPS等技术)、受灾预测(包括NBC恐怖袭击等)系统、救助与搜索(包括生理反应感知及机器人救助等)支持系统.第三,率先开发出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通报地震信息的地震速报系统。
该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时,立即检测到首先传到地表的地震波中的纵波(也叫P波,导致地面上下震动的地震波),根据P波的波形能在瞬间完成对地震规模和震源的估测,同时还能在检测到P波后的4秒钟内将这一估测结果通报到铁路公司等单位。
这一系统的开发成功,为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应对地震灾害的措施争取了时间。
第四,把是否具有应急管理方面的经验作为政府各级负责人提拔升迁和政绩考核的指标之一。
日本国民对各种灾害的认知度很高,那些因救灾不力、行动迟缓、指挥混乱的政府官
员常常遭到舆论的抨击,有人甚至引咎辞职。
因此,日本的执政环境要求政治家们特别是基层负责人必须重视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如日本政府从2005年开始推行“灾害指挥”首长特训制度。
要求所有自治体的负责人都要进行灾情模拟训练,并根据“防灾GIS地图信息管理软件”上不断出现的灾情练习下达命令,练习自己启动应急电源,使用无线电与外界联系等技能。
通过这种实际和模拟演练,各级政府官员不仅学到了应对突发事件的本领,同时也增加了竞选资本。
第五,地震保险帮助人们顺利渡过难关。
1966年,日本建立了地震保险体制并颁布‘了相关法律。
依据该制度,日本各保险公司共同成立了日本地震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此外,为了减轻保险公司的地震保险风险,日本实行了独特的地震再保险险种,形成由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分担责任的结构。
在该结构中.政府承担着最后地震险赔付责任。
从2007年1月起,日本开始实施“住宅地震保险保费减税制度”,使国民购买地震保险的人数不断增加。
目前,日本全国的地震投保率平均为20%,个人和家庭受灾后都能从保险中得到自救的资金。
比如2005年3月,日本福冈县以西海域发生里氏7级地震,造成少数人员伤亡。
地震后,日本损害保险协会向福冈县支付了158亿日元(约合1.5亿美元)的保险金。
转载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第42期2008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