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疾病基本病理变化
病理题库(1-6章)
病理题库(1-6章)第一章疾病概论一、选择题:1、致病发生的最常见的原因:( )A 生物性因素B 理化性因素C 免疫性因素D 营养性因素E 精神、心理、社会因素2、致病性的化学因素不包括:( )A 强酸B 强碱C 氰化物D 大气压E 一氧化碳3、维生素D缺乏引起佝偻病的原因是:( )A 精神性因素B 心理性因素C 营养性因素D 遗传性因素E 先天性因素4、下列哪些疾病与心理性因素无关:( )A 神经症B 全身性红斑狼疮C 溃疡病D 原发性高血压E 冠心病5、下列哪项不是临床死亡期的特征:( )A 各种反射消失B 心跳停止C 呼吸停止D 组织代谢停止E 延髓以上的神经中枢处于深度抑制状态6、碘缺乏引起甲状腺肿大的原因:( )A 化学性因素B 营养性因素C 免疫性因素D 遗传性因素E 物理性因素7、下列哪一项不宜作为判断脑死亡的标准()A、心跳停止B、瞳孔散大或固定C、脑干神经反射消失D、不可逆性深昏迷E、自主呼吸停止,需要不停的进行人工呼吸8、典型的疾病经过不包括下列的哪一期()A、潜伏期B、前驱期C、症状明显期D、恢复期E、转归期9、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称为()A、植物人状态B、濒死状态C、脑死亡D、生物学死亡E、临床死亡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一、选择题:1、脑动脉硬化时,患者脑实质萎缩属于:( )A 营养不良性萎缩B 失用性萎缩C 压迫性萎缩D 神经性萎缩E 生理性萎缩2、慢性支气管炎时,粘膜上皮可化生为:( )A 肠上皮B 鳞状上皮C 软骨组织D 纤维组织E 纤毛柱状上皮3、脂肪变性最好发的器官是:( )A 脑B 心脏C 肝脏D 肾脏E 脾脏4、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是:( )A 细胞膜的变化B 细胞质的变化C 细胞核的变化D 间质的变化E 细胞器的变化5、液化性坏死好发于:( )A 心脏B 肾脏C 脑D 脾脏E 肝脏6、脑梗死属于:( )A 凝固性坏死B 液化性坏死C 湿性坏疽D 气性坏疽E 气性坏疽7、下述哪项不是坏死的结局:( )A 化生B 溶解吸收C 机化D 脱落排出E 包裹、钙化8、损伤后成为永久性缺失的组织细胞是:( )A 造血细胞B 肝细胞C 神经细胞D 骨膜细胞E 纤维组织9、以出芽的方式进行再生的血管是:( )A 毛细血管B 小动脉C 中动脉D 大动脉E 小静脉10、纤维组织再生由下列哪种细胞完成:( )A 上皮细胞B 骨骼肌细胞C 神经细胞D 成纤维细胞E 间叶细胞11、除下列哪项外,均为一期愈合的特点:( )A 组织缺损少B 无感染C 边缘整齐、对合严密D 愈合时间长E 留下瘢痕组织少12、下列健康肉芽组织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肉芽组织水肿明显B、肉芽组织表面呈颗粒状C、肉芽组织呈鲜红色D、肉芽组织触之易出血E、肉芽组织对疼痛刺激不敏感13、血管壁的玻璃样变性主要发生在()A、中动脉B、细动脉C、大动脉D、小动脉E、微静脉14、由肉芽组织逐渐取代坏死组织及异物的过程称为()A、化生B、机化C、代偿D、分化E、再生15、干酪样坏死通常见于()A、脑脓肿B、肺炎C、结核病D、阿米巴病E、病毒性肝炎16、慢性支气管炎时,支气管上皮最容易发生的修复性改变是()A、萎缩B、肥大C、变性D、坏死E、化生17、肾盂积水引起的肾实质萎缩主要是()A、营养不良性萎缩B、神经性萎缩C、压迫性萎缩D、废用性萎缩E、内分泌性萎缩18、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上皮可化生为()A、肠上皮B、移行上皮C、鳞状上皮D、骨E、软骨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引起肺淤血的常见原因是:A 右心衰竭B 左心衰竭C 肺动脉栓塞D 肺结核E 肺静脉栓塞2、异常分娩时最可能发生的栓塞是:A 血栓栓塞B 空气栓塞C 脂肪栓塞D 羊水栓塞E 氮气栓塞3、槟榔肝形成的原因是:A 肝发生脂肪变性和肝淤血B 肝发生水肿和出血C 肝发生结缔组织增生和水肿D 肝发生变性和坏死E 病毒性肝炎后期4、门静脉系统脱落的血栓常栓塞于:A 肺B 肝C 脑D 脾E 肾5、临床上最常见的栓塞类型是:A 血栓栓塞B 脂肪栓塞C 细菌栓塞D 羊水栓塞E 空气栓塞6、出血性梗死常发生的器官是:A 脑B 脾C 心D 肺E 肾7、一般不发生贫血性梗死的器官是:A 脑B 肠C 心D 脾E 肾8、心衰细胞见于()A、左心衰竭时,肺泡腔内B、右心衰竭时,肺泡腔内C、左心衰竭时,肝内D、右心衰竭时,肝内E、以上均是9、右心衰竭时引起淤血的器官主要是()A、肺、肝及胃肠道B、肺、脑及胃肠道C、肝、脾及胃肠道D、肾、肺及胃肠道E、脾、肺及胃肠道10、肺淤血时,痰液中出现胞质中含有棕黄色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A、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B、肺泡上皮细胞C、异物巨细胞D、单核细胞E、心衰细胞11、混合血栓见于()A、毛细血管B、静脉血栓的尾部C、动脉血栓的起始部D、静脉血栓的体部E、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瓣膜闭锁缘上12、延续性血栓的形成顺序为()A、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B、混合血栓、红色血栓、白色血栓C、红色血栓、白色血栓混合血栓D、混合血栓、白色血栓、红色血栓E、红色血栓、混合血栓、白色血栓13、左心室附壁血栓脱落可引起()A、心力衰竭B、肺淤血C、肺动脉栓塞D、心壁穿孔E、脑动脉栓塞14、肱静脉血栓形成若血栓脱落可引起()A、尺动脉栓塞B、桡动脉栓塞C、脑动脉栓塞D、肾动脉栓塞E、肺动脉栓塞15、血栓形成常发生于()A、血流不变时B、血流较快时C、血流缓慢时D、血管痉挛时E、组织出血时16、大脑中动脉分支血栓形成可导致脑组织发生()A、凝固性坏死B、液化性坏死C、干酪样坏死D、脂肪坏死E、湿性坏疽17、中毒性休克出现DIC,若病人死亡,尸体剖检在肺、肾、脑组织切片中可见到()A、白色血栓B、红色血栓C、混合血栓D、透明血栓E、附壁血栓18、在循环血液中,随着血液流动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A、栓塞B、血栓形成C、梗死D、血管阻塞E、血栓栓塞19、最常见的栓子是()A、血栓B、脂肪C、空气D、羊水E、寄生虫20、潜水员过快的从海底升到水面,容易发生()A、肺不张B、肺水肿C、血栓栓塞D、CO?栓塞E、氮气栓塞21、脾、肾梗死灶,肉眼检查的主要特点为()A、多呈地图状、灰白色,界限清楚B、多呈不规则形、暗红色,界限不清C、多呈楔形、暗红色,界限不清D、多呈地图状、暗红色,界限不清E、多呈楔形、灰白色,界限清楚22、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的器官是()A、心B、肾 C脑、D肠、E脾23、引起脾、肾、肺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A、动脉受压闭塞B、动脉痉挛C、动脉栓塞D、血栓形成E、动脉粥样硬化24、肺动脉栓塞引起病人猝死的原因不包括()A、肺动脉痉挛B、冠状动脉痉挛C、支气管动脉痉挛D、支气管痉挛E、肺梗死25、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上的疣状赘生物是()A、白色血栓B、红色血栓C、混合血栓D、透明血栓E、血凝块26、毛细血管内的血栓属于()A、白色血栓B、红色血栓C、混合血栓D、透明血栓E、血凝块27、二尖瓣狭窄时,扩大的左心房内球形血栓是()A、白色血栓B、红色血栓C、混合血栓D、透明血栓E、血凝块28、左心室附壁血栓是()A、白色血栓B、红色血栓C、混合血栓D、透明血栓E、血凝块29、长骨骨折病人突然死亡的原因可能是()A、脂肪栓塞B、气体栓塞C、肿瘤细胞栓塞D、羊水栓塞E、血栓栓塞30、静脉石是指()A、静脉血栓B、静脉血栓机化C、静脉血栓内钙盐沉积D、静脉内钙盐沉积E、静脉内胆盐沉积31、栓子运行一般( )A、顺压力运行B、逆压力运行C、交叉运行D、逆血流运行E、顺血流运行32、梗死灶的形状取决于( )A、该器官的血管分布B、坏死灶的大小C、梗死灶内的含血量D、坏死的类型E、侧枝循环的建立33、在HE染色切片见到肺泡腔内有粉红色液体成分,可诊断为( )A、肺出血B、肺气肿C、肺结核D、肺水肿E、肺羊水栓塞34、左心衰病人的股静脉血栓脱落可引起( )A、出血性梗死B、贫血性梗死C、心肌梗死D、凝固性坏死E、液化性坏死35、哪项不是槟榔肝的特点()A、肝细胞萎缩B、胆小管增生C、肝中央静脉扩张D、肝细胞水样变性E、肝细胞脂肪变性第四章炎症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种炎症属于纤维素炎症:A 皮肤二度烧伤B 病毒性肝炎C 大叶性肺炎D 肉芽肿E 肾小球肾炎2、以渗出血清为主的病变是:A 化脓性炎B 慢性炎症D 变态反应性炎症E 肾小球肾炎3、下列哪种炎细胞吞噬能力较强并能吞噬较大物质:A 中性粒细胞B 单核细胞C 嗜酸性粒细胞D 淋巴细胞E 浆细胞4、参与化脓性炎症的主要细胞是:A T淋巴细胞B B淋巴细胞C 单核细胞D 中性粒细胞E 嗜酸性粒细胞5、炎症局部呈鲜红的主要原因是:A 动脉性充血B 毛细血管扩张C 静脉性充血D 血液缓慢E 炎细胞浸润6、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是:A 变质、渗出和增生B 坏死、渗出和增生C 变性、渗出和增生D 变质、水肿和增生E 变性、坏死和增生7、发生在黏膜的纤维素性炎症称为:A 浆液性炎B 假膜性炎D 出血性炎E 增生性炎8、以大量红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称为:A 浆液性炎B 假膜性炎C 卡他性炎D 出血性炎E 增生性炎你9、不完全痊愈是指:A 炎细胞浸润多B 组织增生C 形成瘢痕D 一期愈合E 变质10、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A 纤维素性炎B 蜂窝织炎C 出血性炎D 脓肿E 浆液性炎11、蜂窝织炎常见部位是:A 肝、脑B 黏膜、浆膜C 胆囊、输卵管D 皮肤、阑尾E 肺、肾12、炎症时,血流动力学改变最早于:A 细小动脉短暂收缩B 细动脉、毛细血管扩张C 细静脉扩张D 血液成分渗出E 血管壁损伤13、炎性细胞渗出的主要机制是:A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B 炎细胞趋化作用C 白细胞阿米巴样运动D 轴流消失E 血管扩张14、炎症时白细胞定向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A轴流消失B白细胞的阿米巴样运动C化学刺激物D血管内压升高E血管通透性增高15、引起炎症的因素中最常见的是( )A、机械性因素B、物理因素C、化学因素D、生物性因素E、遗传学因素16、炎症反应中,最有防御作用的是( )A、组织增生B、动脉充血C、发热反应D、吞噬作用E、液体渗出17、急性炎症病灶中哪种细胞浸润( )A、浆细胞B、淋巴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中性粒细胞E、巨噬细胞18、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最常引起( )A、蜂窝织炎B、脓肿C、纤维素性炎症D、假膜性炎E、出血性炎19、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最常引起( )A、蜂窝织炎B、脓肿C、纤维素性炎症D、假膜性炎E、出血性炎20、以变质为主的炎症,其实质细胞的主要变化是( )A、增生和再生B、萎缩和变性C、变性和坏死D、增生和变性E、坏死和萎缩21、炎症的局部病变是( )A、组织细胞的变性和坏死B、组织是炎性充血和水肿C、变质、渗出、增生D、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E、周围血液中白细胞增多和体温升高22、急性炎症时,引起组织肿胀的主要原因是( )A、组织增生B、动脉扩张C、静脉阻塞D、富含蛋白的液体进入组织间隙E、小静脉痉挛23、下述炎症改变中,最有防御意义的是( )A、局部酸中毒B、氧自由基释放C、白细胞渗出D、血液停滞E、炎症介质形成24、假膜性炎症是指( )A、浆膜的纤维素性炎症B、粘膜的纤维素性炎症C、浆膜的浆液性炎症D、粘膜的浆液性炎症E、皮肤的纤维素性炎症25、在下列疾病中,除哪项外都是纤维素性炎症( )A、细菌性痢疾B、阿米巴痢疾C、大叶性肺炎D、白喉E、尿毒症性心包膜26、下列哪项不属于肉芽肿性炎( )A、风湿病B、伤寒C、矽肺D、乙脑E、结核病27、在慢性炎症灶中,下列哪种炎症细胞最常见( )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D、肥大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第五章肿瘤1、肿瘤性增生和其他非肿瘤性增生的根本区别( )A、增生迅速B、增生对机体有害C、增生细胞分化不成熟D、局部形成肿块E、增生的原因不同2、下列哪项不符合肿瘤的特点( )A、相对无限制生长B、生长旺盛C、于机体不协调D、增生必须有致瘤因素的持续存在E、不同程度失去分化成熟能力3、高分化鳞癌中,最典型的特征是( )A、细胞分裂象少B、形成癌巢C、出现角化珠D、网状纤维围绕癌巢E、实质于间质分界清楚4、诊断恶性肿瘤的主要依据是( )A、肿块迅速增大B、疼痛C、瘤细胞异型性明显D、局部淋巴结肿大E、恶病质5、肿瘤实质是指( )A、肿瘤内纤维结缔组织B、肿瘤内血管C、肿瘤内淋巴管D、肿瘤内神经组织E、肿瘤内肿瘤细胞6、最常发生淋巴道转移的肿瘤是( )A、甲状腺瘤B、骨肉瘤C、横纹肌肉瘤D、鳞状细胞癌E、血管瘤7、良、恶性肿瘤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肿瘤的生长速度B、是否致死C、肿瘤细胞的异型性D、是否浸润性生长E、有无完整包膜8、肿瘤分化程度高是指( )A、肿瘤周围有较多的淋巴细胞B、不易引起器官的阻塞和破坏C、与起源组织相似D、有较大的异型性E、高度恶性的肿瘤9、判断肿瘤的组织来源,主要根据( )A、肿瘤的良恶性B、肿瘤的生长方式C、肿瘤的实质与间质分界是否清楚D、肿瘤的实质E、肿瘤的间质10、呈浸润性生长的良性肿瘤是( )A、脂肪瘤B、平滑肌瘤C、纤维瘤D、骨瘤E、血管瘤11、癌和肉瘤最根本的区别是( )A、发生年龄B、转移方式C、生长方式D、组织来源E、恶性程度第六章常见疾病1、引起小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其最常见的疾病是()A、原发性高血压B、风湿病C、结核病D、冠心病E、伤寒病2、风湿性心内膜炎最常累及()A、二尖瓣B、主动脉瓣C、三尖瓣D、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受累E、肺动脉瓣3、风湿病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累及的组织是()A、心脏瓣膜及关节组织B、神经组织C、全身结缔组织D、大、中动脉壁E、全身多种组织4、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变特征( )A 细动脉玻璃样变B 中层动脉硬化C 大动脉粥样硬化D 中动脉粥样硬化E 微动脉粥样硬化5、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A、全身大、中型动脉B、全身细小动脉C、全身毛细血管D、脾小结中央动脉E、肾脏入球小动脉6、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常受累的是()A、左冠状动脉前降支B、右冠状动脉后降支C、左冠状动脉回旋支D、左主干E、右主干7、高血压性心脏病代偿期早期的改变是()A、心肌纤维变性坏死B、整个心脏心肌细胞空泡变性C、左心室扩张D、左心室肥大E、心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8、粥样斑块中没有()A、纤维组织伴玻璃样变性B、嗜中性粒细胞C、泡沫细胞D、无定形的坏死崩解产物E、胆固醇结晶9、最常见的高血压脑出血的部位是()A、丘脑B、脑桥C、小脑D、基底节、内囊E、延脑10、不属于动脉粥样硬化复合病变的是()A、斑块破裂B、斑块内出血C、动脉壁纤维化D、动脉瘤形成E、钙化11、风湿病中具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是()A、Aschoff巨细胞B、风湿小体形成C、淋巴细胞D、浆细胞E、肌原纤维的变性12、下列哪项不属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A、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持续升高B、糖尿病C、高血压病D、大量吸烟E、血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持续升高13、心肌梗死的描述哪项是错的()A、梗死灶呈楔形B、梗死灶呈灰黄色周围有充血带C、多为贫血性梗死D、相应心外膜可有纤维蛋白渗出E、相应心内膜可有附壁血栓形成14、风湿病病变最严重的器官是()A、心脏B、关节C、皮肤D、血管E、脑15、大叶性肺炎的主要病变特点为()A、肺泡的纤维素性炎B、肺的变质性炎症C、肺的化脓性炎症D、肺的肉质变E、以上都不是16、以下除了哪项外,均为大叶性肺炎的并发症()A、肺气肿B、脓气胸C、胸膜肥厚粘连D、肺肉质变E、败血症和脓毒败血症17、关于大叶性肺炎的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A、由肺炎球菌感染引起B、肺泡结构不破坏C、病变从肺泡开始D、患者常用胸痛及咳铁锈色痰E、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18、关于小叶性肺炎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小儿、老人多发生B、病变多为浆液纤维素性炎C、病灶以小叶为单位D、病灶可相互融合,发展为融合性支气管肺炎E、并发症多且危险性大19、小叶性肺炎的病变实质为()A、支气管和肺泡的化脓性炎B、支气管和肺泡的变质性炎症C、支气管和肺泡的纤维素性炎D、支气管和肺泡的出血性炎E、支气管和肺泡的急性卡他性炎20、小叶性肺炎不会发生()A、脓毒血症B、脓胸C、心力衰竭D、肺肉质变E、呼吸衰竭21、与慢性胃炎发生有关的细菌是()A、黄曲霉菌B、幽门螺杆菌C、大肠杆菌D、链球菌E、葡萄球菌22、胃溃疡最好发于()A、胃大弯B、胃底部C、胃小弯近幽门部D、胃体部E、贲门部23、胃溃疡病的肉眼病变特点应除外()A、溃疡通常只有一个B、圆形或椭圆形C、周围粘膜皱襞中断D、直径一般小于2cmE、溃疡边缘整齐,底部干净、光滑24、下列哪项不属于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A、慢性酒精中毒B、营养缺乏C、毒物中毒D、营养过度E、病毒性肝炎25、下列哪项不属于门脉高压症的表现()A、脾大B、出血倾向C、胃肠道淤血D、腹水E、侧支循环形成26、下列哪项不是肝功能障碍的表现()A、蛋白质合成障碍B、睾丸萎缩C、男性乳腺发育D、腹水E、皮肤蜘蛛痣27、肝硬化时发生皮肤、粘膜出血的主要原因是()A、门脉压增高,侧支循环形成B、肝功能不全,凝血机制障碍C、低蛋白血症D、血管内压增高E、雌激素增多28、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镜下改变主要是()A、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B、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C、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D、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E、部分肾小球萎缩纤维化,部分肾小球肥大29、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时肾小球的变化主要是()A、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B、肾小球内细胞增生,肾小球体积增大C、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D、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E、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30、乳腺癌最常见的类型是()A、导管内原位癌B、浸润性导管癌C、小叶原位癌D、Paget病E、浸润性小叶癌31、乳腺癌切面有时可挤出黄色粉刺样物质,应属于()A、浸润性癌B、非浸润性癌C、髓样癌D、硬癌E、导管原位癌32、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不规则的阴道流血B、尿妊娠试验阳性C、下腹部疼痛D、白带增多E、腰骶部疼痛33、侵蚀性葡萄胎与绒毛膜癌的主要区别是()A、细胞异型性明显B、侵入肌层C、出血坏死明显D、有否绒毛结构E、血道转移34、糖尿病病人不可能有下列哪种临床表现()A、多饮、多食B、多尿C、体重减轻D、血糖下降E、高胆固醇血症。
第五章人体常见的病理解剖改变
第五章人体常见的病理解剖改变第五章人体常见的病理解剖改变疾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致病因子和机体反应功能的相互作用下,患病机体有关部分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都会发生种种改变,这是研究和认识疾病的重要依据。
各个器官虽然在功能和结构上互不相同,但在各种致病因子的影响下,不同器官却可呈现同样的基本病理反应和结构改变。
例如,肝炎、肺炎、脑膜炎、阑尾炎、腹膜炎等,发生于不同的器官,虽然各自有其本身的病因和独特的病变,但却都属于炎性疾患,都具有细胞、组织损伤,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性渗出和细胞、组织增生等共同的炎症基本改变,其本质也都是病因对机体的损伤和机体对损伤的防御反应在相应局部的表现。
人体病理解剖改变主要阐述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及体液循环障碍、炎症以及肿瘤(见临床篇肿瘤章)等基本病理过程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适应(adaptation)指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于持续性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非损伤性的应答反应。
这种反应能力可保证细胞和组织的正常功能,维护细胞、器官乃至整个机体的生存。
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肥大、增生、萎缩、化生。
1.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hypertrophy)。
肥大可分为代偿性肥大与内分泌性肥大二类。
代偿性肥大通常由相应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引起,如高血压引起的心肌肥大等。
内分泌性肥大是由内分泌作用引起的肥大,如雌激素影响下的妊娠子宫等。
肥大还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如运动员的骨骼肌肥大)和病理性肥大(如心肌肥大、一侧肾切除后对侧肾肥大)。
2.增生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hyperplasia)。
增生可致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实质细胞的增多是通过有丝分裂来实现的,因此,实质细胞的有丝分裂引起的器官(肝、子宫、前列腺等)的体积增大常常是通过增生和肥大共同完成的。
增生可分生理性增生(如青春期女性乳腺上皮增生)和病理性增生(如肝细胞毒性损伤后的再生)。
病理笔记--第五章:水盐代谢障碍与酸碱平衡紊乱
第五章:水盐代谢障碍与酸碱平衡紊乱一水和电解质正常代谢1、体液水:含量:(占体重60-70%)分布:(细胞内40%、外液20%(血浆5%)来源:饮水、食物、代谢去路:代谢、出汗、排尿、呼吸等生理功能:调节体温、润滑、促进代谢、构成器官组织的坚实度。
一、水和电解质正常代谢--水和电解质代谢的调节:(1)ADH的调节: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醛固酮的调节:肾小管重吸收钠。
二、水肿概念: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组织液在体腔内蓄积过多称为积水。
组织液在皮下组织内蓄积增多称浮肿。
细胞内液增多称为“细胞水肿”。
三、水肿分类(1)按原因:心性、肝性、肾性、炎性水肿、淤血性、淋巴性(2)按部位:皮下水肿、喉头水肿、肺水肿脑水肿(3)按范围:局部性水肿、全身性水肿漏出液:蛋白质密度1.012Kg/L以下,液体淡黄色透明。
渗出液:蛋白质密度1.020Kg/L以上,液体浑浊,混有絮状物(炎性渗出液)。
四、水肿的发生原因和机理1.影响组织液生成回流的基本因素毛细血管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胶体渗透压、组织静水压、淋巴回流(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组织液生成多于回流1.毛细血管内压增高:如淤血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如营养不良、肝病、肾病3.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缺氧、炎症等4.组织渗透压升高5.淋巴回流受阻(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1.肾小球滤过率降低:(1)广泛的肾小球病变:肾炎(2)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衰2.肾小管重吸收水钠增多:抗利尿激素(ADH)、醛固酮分泌增多:心衰,肝硬变五、常见水肿类型及机理(一)、心性水肿:心机能不全左心衰竭—肺水肿右心衰竭—全身性水肿病变:身体下垂部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丰富部位明显(二)、肾性水肿--肾脏疾病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②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病变:眼睑、阴囊、腹部皮下等组织疏松部位明显水肿。
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ADH)又称精氨酸加压素(AVP),是由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肽,由在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所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被运送到神经垂体而释放。
“病理学课件-常见疾病与病理变化介绍”
病理学的分支
1 组织病理学
研究疾病组织的异常变化和病变的类 型,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来诊断疾 病。
2 细胞病理学
研究疾病细胞的异常变化和病变的类 型,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来诊断疾 病。
3 临床病理学
研究从手术标本和活检样本中获取的病理学信息,为临床医生提供辅助诊断和治疗建议。
常见疾病分类介绍
传染病
泌尿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1 肾炎
肾小球的炎症和肾功能损害。
3 膀胱癌
膀胱黏膜的恶性肿瘤形成。
2 泌尿结石
尿路中的固体结石形成。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细胞的退化和脑组织的异 常蛋白质沉积。
帕金森病
脑部运动控制区域神经细胞的 退化。
多发性硬化症
神经髓鞘的破坏和炎症。
免疫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病理学课件——常见疾病 与病理变化介绍
在这个课件中,我们将介绍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通过 深入了解这些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病理学的重要性。
什么是病理学?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和病变发生、发展及其机制的科学。它对各种病理变化进 行观察、研究和描述,为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1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系统攻击健康组织和器官,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2
过敏反应
免疫系统对普通物质产生过度反应,如花粉过敏和食物过敏。
3
免疫缺陷病
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导致易感染,如艾滋病和特发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皮肤疾病的病理变化
湿疹
皮肤的慢性炎症和瘙痒。
疣
表皮细胞增生引起的皮肤瘤。
皮肤癌
皮肤细胞的恶性肿瘤形成。
炎症(Inflammation)
VIP有效期内享有搜索结果页以及文档阅读页免广告特权,清爽阅读没有阻碍。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多端互通
抽奖特权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制将选中的文档内容一键发送到手机,轻松实现多端同步。 开通VIP后可以在VIP福利专区不定期抽奖,千万奖池送不停!
福利特权
开通VIP后可在VI买的VIP时长期间,下载特权不清零。
100W优质文档免费下 载
VIP有效期内的用户可以免费下载VIP免费文档,不消耗下载特权,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
部分付费文档八折起 VIP用户在购买精选付费文档时可享受8折优惠,省上加省;参与折扣的付费文档均会在阅读页标识出折扣价格。
③ 通透性升高仅发生在直径100μm(20—60)的小
静脉、Cap,细小A不受影响。 ④ 内皮C之间形成 0.5-1.0的裂隙。
(2) 速发持续反应 (immedia-persistent response) ① 损伤后通透性立即升高,持续数h-数天 ② 内皮C受损伤因子直接作用 ③ 细A、Cap、细V均可受累
产物; (3)Ab和C有利于消灭病原微生物;
(4)渗出的纤维蛋白原交织成网,限制微生物扩散,促 进吞噬;
(5)病原体、毒素随淋巴液被带到LN,刺激机体产生 免疫反应。
但是 渗出过多→压迫邻近器官,器官功能↓ 不能吸收—→机化、粘连 喉头炎性水肿—→窒息
三、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
1、意义: 白细胞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
1、细动脉短暂收缩: (1) 持续时间:
① 轻度损伤 3—5秒 ② 严重损伤 如:烧伤,持续数分钟 (2) 机制: ① 神经源性 ② 某些化学介质
2、血管扩张、血流加速。(A性充血阶段)
(1) 表现:微A、微V扩张,微循环血管开放 →局部 血流量↑。
病理学目录——精选推荐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1.萎缩2.肥大3.增生4.化生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1.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2.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第三节凋亡第四节细胞老化第二章损伤的修复第一节再生1.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2.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3.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4.干细胞在细胞再生和组织修复中的作用第二节纤维性修复1.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2.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3.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第三节创伤愈合1.皮肤创伤愈合2.骨折愈合3.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第三章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和瘀血1.充血2.瘀血第二节出血1.病因和发病机制2.病理变化3.后果第三节血栓形成1.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2.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3.血栓的结局4.血栓对机体的影响第四节栓塞1.栓子运行的途径2.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第五节梗死1.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2.梗死的病变及类型3.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第六节水肿1.水肿的发病机制2.水肿的病理变化3.水肿对机体的影响第四章炎症第一节炎症的概述1.炎症的概念2.炎症的原因3.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4.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第二节急性炎症1.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2.血管通透性增加3.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4.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5.急性炎症的类型及其病理变化6.急性炎症的结局第三节慢性炎症1.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2.慢性肉芽肿炎第五章肿瘤第一节肿瘤的概述第二节肿瘤的形态1.肿瘤的大体形态2.肿瘤的组织形态第三节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1.命名原则2.分类第五节肿瘤的生长和扩散1.肿瘤的生长方式和生长速度2.肿瘤扩散第六节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第七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第八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第九节常见肿瘤举例1.上皮组织肿瘤2.间叶组织肿瘤3.神经外胚叶肿瘤第十节癌前疾病(或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1.癌前疾病(或病变)2.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第十一节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1.细胞生长与增殖的调控2.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第十二节环境致瘤因素1.化学因素2.物理因素3.生物因素第十三节肿瘤与遗传第十四节肿瘤免疫第六章心血管疾病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1.病因和发病机制2.病理变化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第三节高血压病1.病因和发病机制2.类型和病理变化第四节风湿病1.病因和发病机制2.基本病理变化3.风湿病的各器官病变第五节感染性心内膜炎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第六节心瓣膜病1.二尖瓣狭窄2.二尖瓣关闭不全3.主动脉狭窄4.主动脉关闭不全第七节心肌病和心肌炎1.心肌病2.心肌炎第八节心包炎和心脏肿瘤1.心包炎2.心脏肿瘤第九节周围血管病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上呼吸道及肺部炎症性疾病1.鼻炎、鼻窦炎2.咽炎、喉炎3.急性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炎4.肺炎第二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慢性支气管炎2.支气管哮喘3.支气管扩张症4.肺气肿第三节肺尘埃沉着症1.肺硅沉着症2.肺石棉沉着症第四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第五节呼吸窘迫综合征1.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2.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第六节呼吸系统常见肿瘤1.鼻咽癌2.喉癌3.肺癌第七节胸膜疾病1.胸膜炎2.胸腔积液3.胸膜间皮瘤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节食管的炎症、狭窄与扩张1.食管的炎症2.食管狭窄、扩张与贲门迟缓不能第二节胃炎第三节消化性溃疡第四节阑尾炎第五节非特异性肠炎1.局限性肠炎2.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4.菌群失调性肠炎第六节病毒性肝炎第七节酒精性肝病第八节肝硬化1.门脉性肝硬化2.坏死后性肝硬化3.胆汁性肝硬化第九节肝代谢性疾病与循环障碍1.肝代谢性疾病2.肝血循环障碍第十节胆囊炎与胆石症1.胆囊炎2.胆石症第十一节胰腺炎1.急性胰腺炎2.慢性胰腺炎第十二节消化系统常见肿瘤1.食管癌、2.胃癌3.大肠癌4.原发性肝癌5.胰腺癌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第一节淋巴结良性增生1.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淋巴结的特殊感染第二节淋巴组织肿瘤1.概述2.霍奇金淋巴瘤3.非霍奇金淋巴瘤第三节髓系肿瘤1.急性随性白血病2.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第四节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肿瘤Langerhans 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第十章免疫性疾病第一节自身免疫性疾病1.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类型第二节免疫缺陷病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2.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第三节器官和骨髓移植1.移植排斥反应及机制2.实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3.骨髓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第一节肾小球疾病1.病因和发病机制2.基本病理改变化3.临床变现4.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第二节肾小管—间质性肾炎1.肾盂肾炎2.药物和中毒引起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第三节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1.肾细胞癌2.肾母细胞瘤3.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第十二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第一节子宫颈疾病1.慢性子宫颈炎2.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第二节子宫体疾病1.子宫内膜异位症2.子宫内膜增生症3.子宫肿瘤第三节滋养层细胞疾病1.葡萄胎2.侵蚀性葡萄胎3.绒毛膜癌4.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第四节卵巢肿瘤1.卵巢上皮性肿瘤2.卵巢性索间质肿瘤3.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第五节前列腺疾病1.前列腺增生症2.前列腺癌第六节睾丸和阴茎肿瘤1.睾丸肿瘤2.阴茎肿瘤第七节乳腺疾病1.乳腺增生性病变2.乳腺纤维腺瘤3.乳腺癌4.男性乳腺发育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第一节垂体疾病1.下丘脑及垂体后叶疾病2.垂体前叶功能亢进与低下3.垂体肿瘤第二节甲状腺疾病1.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2.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3.甲状腺功能低下4.甲状腺炎5.甲状腺肿瘤第三节肾上腺疾病1.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2.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3.肾上腺肿瘤第四节胰岛疾病1.糖尿病2.胰岛细胞瘤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第一节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病变1.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的基本病变2.神经胶质细胞的基本病变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见并发症1.颅内压升高及脑疝形成2.脑水肿3.脑积水第三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1.细菌性感染疾病2.病毒性感染疾病3.海绵状脑病第四节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Alzheimer病2.Parkinson病第五节缺氧与脑血管病1.缺血性脑病2.阻塞性脑血管病3.脑出血第六节神经系统肿瘤1.中枢神经系统肿瘤2.外周神经肿瘤3.转移性肿瘤第十五章传染病第一节结核病1.概述2.肺结核病3.肺外结核病第二节伤寒第三节细菌性痢疾第四节麻风第五节钩端螺旋体病第六节肾综合症出血热第七节狂犬病第八节性传播性疾病1.淋病2.尖锐湿疣3.梅毒第九节深部真菌病第十九章寄生虫病第一节阿米巴病1.肠阿米巴病2.肠外阿米巴病第二节血吸虫病第三节华支睾吸虫病第四节肺型并殖吸虫病第五节丝虫病第六节棘球蚴病1.细粒棘球蚴病2.泡状棘球蚴病。
水产动物病理学基础
是西医常用的病名,为一组症候群的总称。如干燥综合征, 是与遗传、内分泌、感染有关的慢性炎症疾病。其它如肠 道易激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肾病综合征、肝肾综合征、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等。这些综合征可以出现在数种疾病 中,或数个器官、组织系统中,均需依据西医的病因、病 理综合进行合理治疗。在中医学中无“综合征”这一名称。
第五章 病理学基础
引言
1. 病理学: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原理和 在疾病过程中所发生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 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及其规律的 科学。
2. 病理变化包括二方面: 1) 损伤作用:致病因素对生物机体产生的 伤害作用 2) 抗损伤作用:机体产生的对致病因素的 抵抗作用
3. 症、证、病、综合征
血管内膜(不可逆)形成血栓头。
(2). 由于血小板血栓的阻碍,血流在其 下 游形成漩涡,形成新的血小板小堆。 如 此反复进行,血小板粘集形成不规 则的梁 状或珊瑚状,血小板梁间由有大量红细胞 的纤维蛋白网填充
血栓的类型和形态
1.白色血栓:A(artery)内、心瓣膜上;呈灰白、质稍 硬、表面细波纹,整个血栓呈蛹状; 镜下由血小板、 纤维素和WBC组成。
病
中西医都有,但含义颇多差异。西医的病是包括致病原因、 病变部位、病理机制、预后转归等诸多内容的精确概括, 以此就能制订针对性较强的防治措施,所以西医重视病的 诊断。中医的病多以主要症状命名,如头痛、咳嗽、呕吐、 泄泻、不寐等,要想全面认识疾病,必须再通过四诊八纲、 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综合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得出“证” 的概念,才能辨证施治,所以中医对证的辨别更为重视。
第一节 血液循环障碍
1. 血液循环的作用:输送O2与养料、运走CO2与废物。 2. 水产动物常见的血液循环障碍:充血、出血、贫血、血栓形成
内科学(第七版)呼吸系统疾病第五章 肺结核
第五章肺结核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在本世纪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也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主要疾病之一。
从20世纪60年代起,结核病化学治疗已取代过去消极的“卫生营养疗法”,成为公认的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武器,使新发现的结核病治愈率达到95%以上。
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结核病出现全球性恶化趋势,大多数结核病疫情很低的发达国家结核病卷土重来,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结核病疫情出现明显回升。
结核病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失控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流行、多重耐药(至少耐异烟肼和利福平)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增多、贫困、人口增长和移民等客观因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缺乏对结核病流行回升的警惕性和结核病控制复杂性的深刻认识,误认为结核病问题已解决,因而放松和削弱对结核病控制工作的投入和管理等主观因素所致。
鉴于全球结核病流行的大回升,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3年宣布结核病处于“全球紧急状态”,动员和要求各国政府大力加强结核病的控制工作,遏止这次结核病危机。
WHO制定和启动特别项目以积极推行全程督导短程化学治疗策略(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shortcourse,DOTS)作为国家结核病规划的核心内容。
【流行病学】(一)全球疫情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约20亿)曾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
结核病的流行状况与经济水平大致相关,结核病的高流行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低水平相对应。
世界卫生组织把印度、中国、俄罗斯、南非、秘鲁等22个国家列为结核病高负担、高危险性国家。
全球80%的结核病例集中在这些国家。
无疑这些国家结核病控制将对全球的结核病形势产生重要影响。
(二)我国疫情当前我国的结核病疫情特点如下:1.高感染率年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为0.7 2%。
全国有近半的人口,约5.5亿,曾受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城市人群的感染率高于农村。
病理重点总结
病理重点第五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第一节适应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可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
第二节损伤一、变性1.细胞水肿(最常见的轻度细胞变性)2.脂肪变性常见于肝、心、肾等实质器官二、坏死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纤维素样坏死第三节修复肉芽组织:即旺盛增生的幼稚结缔组织,主要由新生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构成。
肉眼观察常成鲜红色,颗粒状,质地柔软,故名肉芽组织。
作用:抗感染及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和组织缺损;机化坏死组织、凝血块和异物第六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1.淤血: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血管内血量增多,成为静脉性充血2.重要器官的淤血(1)慢性肺淤血:左心衰心力衰竭细胞:左心衰引起慢性肺淤血的情况下,在肺泡腔内出现的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左心衰→肺淤血→肺水肿→呼吸困难(2)慢性肝淤血:右心衰槟榔肝右心衰→肝淤血→肝脏肿大、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第四节血栓形成条件: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的增加第五节栓塞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阻塞管腔,这种现象称为栓塞,造成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最常见的是血栓栓子)第六节梗死出血性梗死常发生于组织疏松且具有双重血液循环的器官(肺、肠)第八章水肿第一节水肿的发生机制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1.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白蛋白)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4.淋巴回流受阻二、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水钠潴留1.肾小球滤过率降低2.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钠重吸收增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以及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钠重吸收增加使得球-管平衡失调,造成水钠潴留。
病理学第五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病因及发病机理
1. 血脂异常
血中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异常升高即为
高脂血症。 在高脂血症时,低密度脂蛋白(LDL)和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容易透过动脉内膜 沉积;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可抑制二者 在内膜沉积并使其在肝内及血浆中降解而排 泄。
现在是2页\一共有72页\编辑于星期四
• 2.动脉内膜损伤:
血压持续升高。原发病治愈后可复(肾动脉狭 窄、急慢性肾炎、嗜铬细胞瘤等)
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冠心病,性别无差异
现在是25页\一共有72页\编辑于星期四
一 病因及发病机理
(一)发病因素 •1.遗传因素: 家族聚集 双亲2-3倍,单亲1.5倍
研究显示:1)有血管紧张素编码基因的变异。
2)血清中含有一种激素样物质,可抑制Na/k-ATP 酶的活性,导致细胞内 Na、K 、 Ca离子浓度升高 细小动脉收缩。
1cm,严重时融合呈环状 (2)区域性或透壁性梗死; Transm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2.5cm 全层或2/3
现在是19页\一共有72页\编辑于星期四
• 梗死的病理演变
6 h以前——无变化 6 h后——苍白, 8~9 h后土黄。 第4天起——梗死灶周围出现炎性充血带。 第7天后出现肉芽组织。 2~8周后——梗死灶逐渐机化及瘢痕形成。
概念 是由于心肌急性暂时性缺
血、缺氧所引起的一种临床 综合症。
临床表现
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 痛,向左肩或左臂放射,每 次3~5分钟,常有明显的诱 因。
现在是15页\一共有72页\编辑于星期四
• 机理 缺氧致代谢物质堆积,刺激传入神经引起疼痛。
• 类型 • 1.稳定性心绞痛 1~3月内频度、诱因、性质、
【九版药理病理学】第五章 免疫性疾病
(二)类风湿关节炎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及感染因素有关。 细胞免疫:发挥主要作用。活化的CD4+Th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从而 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炎症介质、组织降解因子,引起滑膜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 殖,刺激滑膜细胞和软骨细胞分泌蛋白水解酶和基质降解酶,导致滑膜和关节软骨破坏。 体液免疫:IgG分子Fc片段的自身抗体,可存在于血清或滑膜液中。滑膜液中IgG型RF可 形成免疫复合物(IgG-抗IgG),固定并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游出,通过 Ⅲ型超敏反应引起组织损伤。
➢ 系统性红斑狼疮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口眼干燥综合征 ➢ 炎性肌病 ➢ 系统性硬化 ➢ 结节性多动脉炎 ➢ IgG4相关性疾病
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全身性自 身免疫病,由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为主的多种自身抗体引起。多见于 年轻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10。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发热及皮肤、肾、关节、心、肝及浆膜 等损害为主要表现,病程迁延反复,预后不良。
SLE是由多因素引起的机制复杂的疾病,多数内脏病变为免疫复合物所介导(Ⅲ型超
敏反应),导致血管和肾小球病变;其次为特异性抗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自身抗体,
经Ⅱ型超敏反应导致相应血细胞的损伤和溶解。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
2. 病理变化
➢ 皮肤:蝶形红斑、风疹、水泡、斑丘疹病变及溃疡形成等。受累区域表皮基底层液化,表 皮和真皮交界处水肿,真皮不同程度水肿及血管周围单个核细胞浸润,血管纤维素样坏死 明显。免疫荧光显示真皮与表皮交界处有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
病理学各章节病理讨论参考答案
科学出版社〈病理学〉教材各章节后附病案分析讨论参考答案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案例2-1患者,女,35岁,10年前,曾因行剖宫产手术,术后刀口感染,经一月余才愈合,起初局部形成一个5cm×3cm大小的、红褐色、质地柔软、稍隆起的长条状组织,随后慢慢皱缩,质地变硬,色泽逐渐呈灰白色,但刀疤中部逐渐变薄、隆起约5cm×2cm大小,且随腹压的变化明显隆起或凹陷。
体查:下腹部有一长约5cm,宽约2cm刀疤;表面失去正常皮肤的色泽和纹理结构,呈光亮、较薄、无毛发生长、明显高起于周围皮肤的隆起区。
思考题:1.患者的刀口出现了哪种创伤愈合?请分析其发生和演变过程。
2.产生了何种并发症?为什么?案例分析:1.二期愈合:由于刀口的感染,使局部组织坏死加重,形成了大量的肉芽组织,随后肉芽组织演变成纤维性瘢痕而修复,同时,皮肤附件严重受损不能完全再生,因而无毛发可见,局部仅有较薄的表皮层和瘢痕。
2.腹壁疝形成:由于局部形成了较薄的瘢痕组织,因其缺乏弹性和抗拉力强度不足,在腹腔内压长期作用下,局部逐渐向外膨出,形成腹壁疝。
案例2-2女性,85岁,夜间起床上卫生间小便,不慎摔倒在地,右侧臀部着地,局部疼痛不能站立,被送入医院。
入院检查:体温37℃,脉搏90次/分,血压130/85mmHg。
右臀部压痛,右腿活动受限。
B超:腹内脏器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均正常。
X线检查:右侧股骨颈骨折。
X光片见附图2-24。
图2-24 右股骨颈骨折讨论:1、简述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2、该骨折因病人年龄偏大,不能手术待自然愈合,可能产生何种后果?3、哪些因素可影响骨折的愈合?案例分析:1.骨折基本愈合过程分4期:血肿形成期纤维性骨痂期骨性骨痂期骨痂改建期。
2.本例患者高龄、外伤后局部疼痛、压痛,不能站立,X线检查明确股骨颈骨折,并有骨质嵌入。
其愈合过程也是有上述4阶段。
手术复位较困难,可行股骨头置换。
病理学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ppt课件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一)病因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 • 病变部位: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其次:右冠状动脉主干; 再次:左冠状动脉主干或左旋支 • 病变特点:斑块多位于近侧端、分支口处较重。内膜半月状
增厚,管壁变硬,弹性降低,管腔狭窄。特别发生继发性改
变时可导致严重后果,如血栓形成阻塞。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6)心肌梗死的分类
①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指梗死灶仅累及心室壁内1/3的心肌, 并波及肉柱及乳头肌。表现为多发性小灶状坏死,坏死灶 直径通常<1.5cm。
② 透壁性心肌梗死:梗死灶累及心室壁全层或超过心室壁厚 度的2/3以上, 病灶较大,最大直径可在2.5cm以上。此型 是临床上最常见、最典型的心肌梗死。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多可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发作患者可突然昏倒在地,四肢肌肉 抽搐,大小便失禁,或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口吐白沫,大汗淋 漓,很快昏迷。症状发作后迅速死亡。
第二节 高血压
人体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称为高 血压。常引起心、脑、肾等器官的病变 并出现相应的后果。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2) 好发部位 以冠状动脉的左前降支最多见,40—50%,最严重;
30—40%,见于右冠状动脉。 • 左前降支供应: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的血液
供应,其次为右主干、左主干或左旋支。 • 右冠状动脉供应:右心室大部分、室间隔后1/3,左心室后
壁。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二)病理表现 1. 心绞痛(AP):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和(或)心肌耗氧量骤 增致使心肌急剧、短暂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 征。
《病理学与生理学》病理学基础重点总结
《病理学基础》:复习总结一、绪论病理学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转归,为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研究方法1.人体病理学研究: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2.实验病理学研究:动物实验、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观察方法:大体观察、镜下观察等第一章、疾病概论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
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
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生物学因素是最常见的病因诱因是疾病发生条件之一一危险因素当某些疾病的病因、条件还分不清楚时,可笼统的将促进该疾病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1.疾病过程中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2.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3.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关系疾病的过程: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转归期死亡过程: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临床死亡期主要标志:心跳、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脑死亡定义: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
自主呼吸停止是其首要指征。
指征:1、自主呼吸停止;2、不可逆性深昏迷和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性;3、瞳孔放大或固定;4、脑干反射消失(瞳孔对光、视听、角膜、恶心反射等);5、脑电波消失;6、脑血管灌流停止。
意义:1.脑死亡一旦确定,就意味着在法律上已经具备死亡的合法依据,可协助医务人员判断死亡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以及家属的精神压力。
2.脑死亡者的脑以外器官在一定时间内仍有血液供应,能提供最新鲜的器官移植材料,以挽救其他患者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适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疾病基本病理变化
疾病基本病理变化疾病是人体在各种内外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异常状态,其病理变化是通过病理学研究来揭示的。
病理学是疾病诊断、疾病机制研究以及疾病治疗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以"疾病基本病理变化"为主题,探讨疾病发生过程中体内所发生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细胞损伤与修复在疾病发生的初期,细胞损伤是首要的基本病理变化。
其损伤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例如感染、氧化应激、物理因素等。
细胞损伤会导致细胞膜的破坏、细胞器功能异常、DNA损伤等。
然而,细胞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
当细胞损伤不严重时,细胞可以通过自我修复机制恢复其正常功能。
细胞修复过程中,受损的细胞器会逐渐恢复,并且细胞膜的完整性也能够得到修复。
但是,在严重的损伤情况下,细胞可能无法完全恢复,导致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二、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对细胞损伤做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当机体组织受到损伤时,会引发炎症反应,以清除病原体和细胞垃圾,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
炎症反应通常包括局部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白细胞的聚集等。
这些变化导致了局部热、红、肿、痛等症状的出现。
在炎症反应中,炎细胞会释放一系列的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进一步引导炎性细胞的迁移和活化。
炎症反应可以清除病原体和细胞垃圾,为组织修复创造条件。
然而,当炎症反应过度或持续时间过长时,会对机体造成损害,引发慢性炎症病。
三、组织增生与变性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机体为了弥补损伤而采取的一种常见的反应是组织增生。
组织增生是指受损组织细胞数量的增加,以恢复受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组织增生的方式通常包括细胞分裂增生、细胞体积增大、组织内细胞类型的转化等。
在某些疾病中,如肿瘤的形成,组织增生失去了正常的调控机制,导致细胞无限增殖,形成肿块。
与组织增生相对的是组织变性,组织变性是指组织细胞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发生的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变化。
组织变性表现为细胞器的异常聚积、细胞骨架破坏、细胞膜的异常增厚等。
四、纤维化与坏死纤维化和坏死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病理变化。
病理学各章节重点
病理学各章节重点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四种适应性改变:萎缩,肥大,增生,化生1. 五种病理性萎缩:(失去养分压)失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压迫性萎缩2.化生(常考名解):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3.细胞水肿的特点:肉眼观,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新鲜标本色淡,浑浊无光泽。
光镜下,弥漫性细胞肿大,胞浆疏松,淡染;轻度为颗粒状物质,重度为气球样变4.肝脂肪变的特点:肉眼观,肝脏体积增大,边缘钝,颜色淡黄,较软,切面油腻感,水中漂浮感;光镜下,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中充满大小不等的脂滴空泡。
特染:苏丹3~橘红色,锇酸染色~黑色5.虎斑心(名解):慢性酒精中毒或缺氧可引起的心肌脂肪变,病变常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形似虎皮斑纹,故称虎斑心6.玻璃样变的好发部位(常考):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细小动脉壁7.坏死的类型和特点:(1)凝固性坏死,多见于心肝脾肾,镜下特点为细胞微细结构消失,而组织结构轮廓仍保存,干酪样坏死,镜下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残影消失(2)液化性坏死,多见于脑,骨髓等,镜下特点为死亡细胞完全被消化,局部组织快速被溶解(3)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和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8.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主要有三种形式(必考):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9.坏疽的类型和特点:(1)干性坏疽,常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尚畅通的四肢末端(2)湿性坏疽,多发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3)气性坏疽,是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10.坏死的结局(简答/多选):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与包裹;钙化第二章:损伤与修复1.按再生能力分类的三类细胞(常考):不稳定细胞(表皮细胞):再生能力强;稳定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潜在较强的再生能力;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再生能力弱或无再生能力,2.肉芽组织(必考名解):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新鲜的肉芽,故称肉芽组织3.肉芽组织的作用(问答题):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损伤;机化和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4.肉芽组织的结局(问答题):转化为瘢痕组织。
急性炎症
血管壁损伤严重造成漏出性出血
(五)卡他性炎症(catarrhal inflammation) 是一种发生在粘膜的表浅性渗出性炎
症。主要表现为炎性分泌物顺着粘膜向下 流(即卡他之意)。
三、增生性炎 以增生为主,多为慢性,也可急性
第七节 慢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特点
1. 细动脉痉挛(短
暂) 2. 动脉血管扩张,
血流加速(短暂) —动 脉性充血(通过轴突反 射)
3.静脉血管扩(淤 血),血流速度减慢 , 管壁通透性增加—液体 渗出。
4.血流停滞,轴流 增宽—细胞渗出。
概括:缩、扩、淤、滞、渗、漏
(二)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1
1、血管通透性升高机理:
(1)内皮收缩—连接缝隙扩大: 致炎因子、炎性介质、代谢产物
化脓性炎 2.淋巴、单核、桨细胞增多:慢性炎症、炎
症晚期、病毒感染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炎症、寄生虫
感染
4.核左移:杆状核>5%严重感染 减少 见于病毒、立克次体、原虫、伤寒杆菌感染 (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肝、脾、淋巴结肿大(巨噬细胞聚集的器官)
第五节 炎症的临床类型
1.超急性炎症:病程数小时至数天, 以变质为 主,如器官移植排异反应。
1.一般慢性炎症
炎性息肉 粘膜上皮、腺体、
肉芽组织增生,形成 突起于粘膜的小肿块 常有蒂。
第七节 慢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特点
炎性假瘤:局部组织炎 性增生,形成的一个 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 块,常发生于眼眶和 肺。
2.肉芽肿性炎 肉芽肿(granuloma):主要由渗出的单核 及局部增生的巨噬细胞所形成的境界清楚 的结节状病灶。 分类: (1)感染性肉芽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2. 作用:1) 抵御和消灭入侵病原; 2) 修复病原造成的组织损伤。
一、变质性炎症 特征:器官的实质细胞发生严重的变性和坏死 二、渗出性炎症 特征:液体成分及有形成分从血管中渗出,并伴有程度不等的变
质和增生
B. 按性质来分:
1) 生理性充血:如激烈运动时,肌肉的血液增多 2) 病理性充血:致病因素引起的充血,如病原诱发的炎症常伴充血
二、出血 1. 定义: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 2. 出血的种类: A. 按出血部位来分:
1) 外出血:血液流到体表或体外的现象 2) 内出血:血液流到组织或腔隙内的现象
三、坏死 1. 定义:指机体局部组织和细胞的死亡
坏死是不可恢复的变化,是不可逆变性发展的最后阶段
2. 坏死的种类:
1) 生理性坏死:指因正常的生理原因出现的组织或细胞死亡
如表皮的角化脱落,脾脏对老化血细胞的清理等。 2) 病理性坏死:指因致病因素引起的组织或细胞死亡
3. 病理性坏死的原因:
1) 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如脊髓受损后,相应的肢体部分发生坏死; 2) 局部血液供应不足: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细胞则缺氧坏死; 3) 微生物、寄生虫或其毒素的毒害作用 4) 理化因素:如高温、严寒或放射性物质等。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1617 天数
波状热
℃ 40
39
38 37 36
体温逐渐上升, 达高峰后又逐渐 下降,下降至一 定程度后又逐渐 上升,如此反复, 温度曲线是波浪 型,见于布氏杆 菌病等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1617 天数
回归热
℃ 40
39
38 37 36
高热持续一定时 间后退热,高热 又再次出现,如 此反复数次,见 于回归热、淋巴 瘤、周期热等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1617 天数
不规则热
℃ 40
39
38 37 36
发热的体温曲线 无一定规律,可 见于结核病、风 湿热、支气管炎、 渗出性胸膜炎等
六、梗死
1. 定义:
1) 缺血:组织或器官的血液供应减少或停止称为缺血。 2)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阻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组织或器官坏死。
2. 引起梗死的原因和条件:
1) 动脉阻塞; 2) 动脉痉挛; 3) 动脉受压;
七、栓塞 定义:循环系统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
腔的过程称为栓塞。引起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栓子可以是个体、 液体或气体。
弛张热
℃ 40
39
38 37 36
一般为39℃以上 高热,一日间的 体温波动范围超 过2℃,常见于 败血症、风温热、 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1617 天数
间歇热
℃ 40
39
38 37 36
体温急骤上升达 39℃以上,持续 数小时或更长, 然后下降至正常。 经数小时或数日 的间歇又再次升 高,如此反复发 作,常见于疟疾、 急性肾盂肾炎等
加强对高热或持久发热患者的护理
四、肥大与增生
1. 肥大:指因细胞增大而致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细胞数量不变) 2. 增生:指因细胞增多而致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细胞大小不变)
五、再生
定义:机体的细胞或组织坏死后,由残存的同类健康细胞分裂增殖而补充
缺损的现象。
六、修复
定义:指机体细胞、组织死亡后进行补偿恢复的过程。
七、肉芽组织
印象
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发热、白细胞增多 难看、痛苦、危险、死亡
第四节 发热
定义: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 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 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时,称为发热 以口腔温度为准,临床上
• 不超过 38℃为低热 • 38.1 ~ 39℃为中度发热 • 39.1 ~ 41℃为高热 • ≥41.1℃为超高热
内毒素
是常见的外源性致热原,分子量大,不易透 过血脑屏障,耐高温,干热160℃、2h才能 灭活,一般的方法难以清除,是血液制品和 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反复注射可产生 耐受性,连续数日注射相同剂量的内毒素, 发热反应逐渐下降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典型的发热过程分为3个阶段
42 C
调 定 点 上 移
缩小和功能减退的现象。
2. 萎缩的种类: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1) 生理性萎缩:指生物机体由于正常的生理原因而出现的组织或 器官体积的缩小和功能的衰退。 2) 病理性萎缩: a. 全身性萎缩:如饥饿和营养不良等引起的全身性组织器官减小 b. 局部性萎缩: 主要类型有:营养不良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压迫性萎缩、缺血性萎 缩、神经性萎缩
发热原因与机制
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 非感染性发热
• 无菌性坏死组织的吸收: 如大手术后、内出血、
大面积烧伤等 • 皮肤散热减少: 如广泛性皮炎、心力衰竭等 • 变态反应: 如风湿热、血清病等 •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 脱水等 • 其他: 中暑、惊厥、癫痫状态等
致热原
B. 按出血方式来分:
1) 破裂性出血:因血管壁破裂而引起的出血 2) 渗出性出血:血管壁渗透性增高而引起的血液流出。
3. 出血对机体的影响:
出血量超过循环血量的20%-25%时,可导致出血性休克。
三、贫血
1. 定义:指机体血细胞含量减少或红细胞。色红细胞的数量低于正常值。 2. 贫血的种类:
1)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死亡速度红细胞生成速度; 2) 出血性贫血:因出血造成的血量减少或红细胞伤失。 3) 吸血性寄生虫引起贫血:吸虫类等引起的血量减少 4) 营养性贫血:因缺乏某种营养物质引起的贫血。如缺铁,VB12等 5)造血组织疾病:如肾脏和脾脏被病原感染后引起的贫血。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1617 天数
发热的处理原则
对于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 当发热的不利影响占主导地位时应及时解热 选用适宜的解热措施
• 病因治疗 • 对症治疗 •物理降温:酒精擦浴、冰袋等 •药物降温:柴胡、安痛定肌注等 •病因未明确前,慎用或禁用激素降温
3. 栓塞:指血栓碎片离开血管壁或异物进入血管内,从而阻塞血流流通
的现象。
五、水肿
1. 定义:
1) 水肿:细胞或组织间隙内贮留的等渗性液体过多称为水肿。 2) 浮肿:皮下组织内贮留大量的液体称为浮肿。 3) 积水:腔道内积存了大量液体称为积水。
2. 引起水肿的原因:
1) 毛细血管内压升高; 2) 淋巴回流受阻; 3)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4) 组织渗透压升高; 5)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二、变性 1. 定义:指组织细胞因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的一种程度较轻的变质性变化
变性通常是一种可逆性病变
2. 变性的种类:
1) 颗粒变性:又称浊肿,是肿大的变性细胞胞浆内出现大量蛋白质微
细颗粒,使细胞和病变器官出现浑的现象 在急性传染病、中毒和缺氧时常在肾脏和肝等组织中见到该变性。 2) 空泡变性:在细胞的胞浆中出现大量大小不一的空泡状水泡的现象 3) 透明变性:在细胞和间质中出现均质、透明的玻璃样物质的现象。 4) 粘液变性:是上皮细胞或结缔组织内粘液物质增加的一种病变。 5) 脂肪变性:在细胞的胞浆中出现了游离性脂肪滴的病变。 脂肪变性常伴有机体氧化过程不足等疾病,如全身性贫血等
四、血栓形成
1. 定义: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
析出、聚集形成血凝块的过程。其中的血凝块称血栓。
2. 血栓形成的原因:
1) 心血管内膜受损:血管受损后内壁粗糙,血小板易沉积,引起血栓 2) 血流减慢:血流减慢后使血小板易于粘附于血管壁,形成血栓。 3) 血液性质改变:主要表现为血液凝固性升高。
第五章 疾病基本病理变化
重点内容
基本概念:出血、炎症、发热、休克等 了解这些病理变化的特点 了解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
第一节 组织和细胞的物质代谢障碍
组织和细胞常见的物质代谢障碍有萎缩、变性和坏死等 一、萎缩 (Atrophy) 1. 定义:指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因各种原因而发生体积
致热原:能引起人体发热的物质
• 外源性致热原 •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
体温调节中枢。如生物病原体、抗原抗体复 合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物质等 •外源性致热原主要是激活中性粒细胞、单核 细胞,使之产生内源性致热原而发挥作用 • 内源性致热原 •分子量较小,可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体温调 节中枢,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引起发热 •如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
37C
调 定 点 恢 复
体温 正常
体温 上升期
高热 持续期
体温 下降期
发热时机体的改变
代谢改变:产热增多,代谢加强 生理功能改变
• 循环系统:心率加快,血压变化不明显 • 呼吸系统:呼吸加快 • 消化系统:食欲不振 • 中枢神经系统:头痛,惊厥
热型及临床意义
将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 单上,再将各体温的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 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定义:指充满毛细血管的未成熟的结缔组织。
第二节 血液循环障碍
1. 血液循环的作用:输送O2与养料、运走CO2与废物。 2. 常见的血液循环障碍:充血、出血、贫血、血栓形成和水肿 一、充血 1. 定义:指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2. 充血的种类: A. 按血液来源来分:
1) 动脉性充血:动脉流进的血液超过正常值而引起的充血 2) 静脉性充血:因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的充血,一般又称为“淤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