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与历史的对话——胡丘陵诗歌批评
公共空间、历史意识与主体重建——论胡丘陵的长诗写作
中完成个人对历史的理解, 强烈 的反思与 自 在 我反 思中为主体 重建寻求位 置, 并在体式 上显示 出对现 代长诗 写作 的创新和丰富。
关 键词 : 胡丘陵长诗; 公共空间; 历史意识; 主体重建
代政治与社会大事进行及 时反映 的传 声筒。2 0世纪五六 十
发生过的重大事件 的叙 述 中。无论 是曾经波 澜壮 阔而 今尘
埃落定的历史 画卷长征 、 风云变幻而又悲喜交叠的共和 国6 0
年代的政治抒情诗不用说 。 即便是 7 0年代末、0 8 年代初 朦胧
诗这一崛起的新诗潮 , 大片大片个人创伤 的抚慰 与倾诉 仍然 指 向的是一个宏大的集体记忆 和公共 空间。在这个意义上 , 五六十年代政治抒情 诗及其后 的艨胧诗 的抒 情方式 和指 向
中图分类 号 : o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编号 :0 1 5 8 (0 0)6— 18— 4 I6 2 A 10 — 9 1 2 1 0 0 4 0
尽管胡丘陵曾多次 告诫 自己不要轻 易付诸写 长诗这一 艰辛而又近乎危险的劳作 , 但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就 以 < 拂拭 岁月> ( 0 1 , 1 、20 年 9月 1日> < 征> 2O , 、长 和( 0 8 汶川大 地震> 四部长诗 , 带给诗坛一 个不小 的惊 喜并赢得 评论 界格 外 的关注 。于是 , 后政治抒 情诗” “ “ 、 新政治抒情诗” “ 、 第三 代政治抒情诗 ” “ 、 咏史诗” 史诗 ” 和“ 等称谓便成 了这些长诗 的不 同命名 。事实上 , 这些称谓 的内涵在各 自的表述 中不尽 相同 , 笔者也无意于纠缠 其间 的关 联 , 是诗人 自己的这样 倒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六大创新题型及其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六大创新题型及其解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应体现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要求,试题在考查高阶思维品质、鼓励学生个性回答、加强教考衔接等方面均有新的尝试。
下面是今年语文试题中六大创新题型介绍及其解析。
试题一: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偷梁换柱”多指以假代真,用欺骗的手段改变事物的性质,然而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偷梁换柱”却属于一种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
梁是截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的木料,且木料的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尺寸。
梁为水平放置,两端的底部有支撑构件。
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
柱为梁的支撑构件。
柱子截面形状一般为圆形,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直径。
柱子为竖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担上部梁传来的重量,并向下传递给下部的梁或直接传至地面。
梁与柱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形成稳固的大木结构体系。
位于屋架内的若干梁在竖向被层层往上“抬”,上下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撑。
梁、柱均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传力构件,缺一不可。
对于古建筑而言,立于地面的立柱,或因长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重量而产生开裂残损,或因柱底部位长期受到地面潮气影响而出现糟朽残损,这导致木柱强度下降,无法正常支撑梁。
此时可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
“偷梁换柱”实际就是“托梁换柱”。
其基本做法为: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再抽去原柱,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最后将“假柱”移去。
完善的“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学性,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梁的角度而言,它是水平受力构件,并把外力向下传给立柱。
胡丘陵诗歌创作研究(笔谈)胡丘陵诗歌的权力关系模式论
茶论 诗 的 河 水 / 也 是 彭 德 怀 、贺 龙 、罗 荣 桓/ 饮 马
些 自然 空 间 的 占 领 , 则 意 味 着 某 种 相 应 权 力 的 获
得 。比如 , “ 红 星 闪烁 金 属 的 光 芒/ 令 许 多 国家 的
征 服者 / 不 再 产 生/ 占有 的欲 望 ∥ 其 实 ,钢 铁 一 般
的汉子 / 面 对 的不 是 钢 铁 / 而 是 一 种 呼 啸 而 过 的 声
音/ 珠穆 朗玛 ,中 国 的高 峰/ 只有 中 国 的丝 竹 管 弦/ 才 能鼓 舞 中 国 的壮 士 ” (《 1 9 6 0 ,珠 穆 朗玛 峰 》 ) ,
中 国将 五 星 红 旗 插 上 珠 穆 朗 玛 峰 的一 刻 ,宣 告 了
赤水》 ) ,赤水 的 “ 赤” 和红军 的 “ 红 ” 恰 好 融 为
一
政治抒情诗 ,正是 对权 力 场域 中权 力关 系运作 模 式
的最好注解 。因此 ,参 照权 力理 论 来具 体 分析 胡 丘
陵诗歌 中的权力 关 系模式 ,既可 以为深 入 解读 胡 丘 陵诗歌提 供一个 全新 的视角 ,也 可以用 胡 丘 陵诗 歌
的 政 治 事 件 ,观 照 政 治 世 界 的 主 导 力 量 — — 权 力 关
史 、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治 、文 化 内 涵 。 比如 ,他 笔 下 的 “ 湘江 ”
是 “ 一 条 流 血 的河 流 / 因为 顺 流 而 下 的卵 石 里/ 总
“通过诗歌的秘密通道”——胡丘陵诗歌中的大我主体解读
“通过诗歌的秘密通道”——胡丘陵诗歌中的大我主体解读毛靖宇
【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26)001
【摘要】在围绕主体建构问题而展开的诗学探索中,以胡丘陵为代表的后政治抒情诗人,正在传统政治抒情诗与先锋诗歌之间,走出一条新诗主体建构的健康路子.在胡丘陵的《2008,汶川大地震》一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恢宏大度,情理并茂的全新的大我主体形象.从感受方式、主体内涵、哲理品格三个方面对胡丘陵诗歌中的这种大我主体进行了解读.
【总页数】5页(P42-46)
【作者】毛靖宇
【作者单位】义乌工商学院人文旅游分院,浙江义乌3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胡丘陵诗歌创作研究(笔谈)胡丘陵诗歌的权力关系模式论 [J], 张慧佳
2.经典中的经典诗歌中的诗歌——红色经典电影歌词的文学解读 [J], 张垂明
3.衡阳诗坛的双子星座——读胡丘陵、陈群洲的诗歌 [J], 北塔
4.长诗,一个诗歌时代的里程碑——胡丘陵先生访谈录 [J], 邹惟山;
5.解读越南诗人胡春香诗歌中的汉文化基因 [J], 谢娜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走向“大诗”的一种可能——论胡丘陵的长诗创作
从形式 、内容 、主题及艺术特色等方面来考察 ,胡 丘 陵 的长诗就是如此 ,也必将 在复杂 的诗学 背景 中凸显
《 白石诗话) ) ) 的气象 ,升到 了更加靠近天空的高原 的 其价值 和意义 。
海拔 。 对于 “ 大诗”的理解未必一定 以海子为尊 ,有人
二 、历史 与 现 实 的 交感 、 审思
标准非常简单 :愈接 近纯诗 愈美好 。 ” 这里强调 的是 及超越 日常语 言的创 造 ,并 不仅仅 以形式 上的长度和
前 诗学 领域 所 能找 到 的能指 词 汇 中 , “ 后 政 治抒 情
有 两种 :纯诗 ( 小诗) 和唯一 的真诗 ( 大诗) ,还有
一
些诗 意状态 。 ”
短短的一句话 里 ,他顺 手拈出 了
诗 ”可 能是 一个 相对 来 说更 能体 现 诗歌传 统 的 承续
性 、更能取得学 界认 同的涵定 ,尽管 富有争议 ,但 以
关 怀 的 内容 、抒 发 的情感 和表 达 的 主题远 远超 出了
中的一次性 诗歌行 动 。 ”又说 , “ 还 有更 高一级 的创
“ 政治 ”的边界 ,他尤其善 于处 理影 响历史进 程和社 造性诗 歌—— 这是 一种诗歌总集性质 的东西—— 与其 会进 步的大事件 、大题材 、大场景 ,以一个 当代诗人 称之 为伟 大的诗歌 ,不如称之为伟大 的人类精神—— 特有 的视觉穿越时空 ,漫步 于沧桑 的巨石阵 ,发掘文 这是人类形象 中迄今 为止的最高成就 。 ” 后者作为人
裂 的精 神文化血脉 ,道 出了震颤 心灵 的人 性隐秘 ,视 火 ,夸父逐 日,面对着太 阳的奔跑 和主体 向着实体 的 界宽广 ,情怀博大 ,气度恢宏 ,显示 了诗人 驾驭长诗 无 限接 近 ,结果必然是无情 的幻灭 ,蹈人 的也只是一
胡秋原论中国知识分子
Jo UR N AL oF NAN叩NG UN 眦RSITYl些!竺唑:丛螋!竺型塑型量i竺苎2坠:垫U ·思想史研究·胡秋原论中国知识分子郭齐勇(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430072)摘要:胡秋原有关知识分子的定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色及其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关系之论,秦汉政制比较、汉代政治制度的文明化过程与儒家知识人、传统政治文化与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关系之论,涉及了中国古代的开明专制问题、道统与政统问题、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与知识分子之应然问题、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及人格尊严、民族尊严、学问尊严“三大尊严”问题。
胡氏之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知识人也有警示与启迪作用。
关键词:胡秋原;知识分子;中国文化;传统政治;人格尊严胡秋原先生(1910—2004)是知识分子的典范,郑学稼说:“胡秋原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镜子。
”①胡秋原一生以公共知识分子自任,怀抱道德理想,积极参与、批评、指导现实政治,又尤重从理论与历史的角度研究知识分子问题,著有《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等专著。
由于胡秋原研究目前只是刚刚开始,关于胡先生知识分子论的研究,尚只有谢远笋一文②,故本文也仍是抛砖引玉,在谢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申论而已。
一、知识分子、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何谓知识分子?殷海光先生认同20世纪60年代《时代》论文的说法,博士、教授并非就是知识分子,科学家也只在有限制的条件下才算是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定义是:第一,“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必须有独立精神和原创能力。
他必须为追求观念而追求观念。
”第二,“知识分子必须是他所在的社会之批评者,也是现有价值的反对者。
”“一个人不对流行的意见,现有的风俗习惯,和大家在无意之间认定的价值发生怀疑并且提出批评,那末这个人即令读书很多,也不过是一个活书柜而已。
”③殷海光凸显的是知识分子的独立自由与怀疑批判精神。
有关欧洲传统知识分子与中国古代士大夫或君子的异同,学界早有不同看法,叶启政先生指出:“我不认为中国古代之‘士大夫’传统风范与西洋的知识分子风范有什么根本上的差异中国士大夫讲究的是行为规范及人格风范,所谓‘士不可不弘毅’即是一个典型的风范表征。
四年级散文聆听历史最美声音
倾听历史最美的声音本文是小学关于小学四年级散文的倾听历史最美的声音,欢迎阅读。
寒夜风拂铃动,黄卷香茗诗颂。
千古恨如烟,不见北朝南宋。
荒冢,荒冢,恩怨是非轻重。
——顾清平《如梦令·深夜读史》一杯香茗,一棒盏菊,一轮婵娟中,我与古色古香的她——历史,伴灯对坐。
她娓娓道来,我心醉神往。
有人说,你是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声中忽而激动,忽而隽永。
你袖手一挥,就是古丽的画卷,表现给世人美轮美奂的风景。
那轮明月中一朵青莲,李白携手它款款走来。
谁说你满脸忧愁,白鬓双微?你不是没有那“小时不识月,忽作白玉盘”的天真; 你不是没有那“天生我材必适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的乐观 ; 你也有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发散弄扁舟”的失意 ; 更有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
可你其实很快乐,带着满腹文骚,笔墨出大唐的半壁江山,带着满壶清酒,柔情入肠,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秋风瑟瑟的五丈原里,诸葛亮手摇葵扇,眺望蜀国天空上的寒云,你想用扇子之心换来百姓的平定和江山的坚固,可这扶不起的刘阿斗眼里看到的不是朝政危及,而是笙歌燕舞。
你鞠躬尽瘁,死此后己穷尽智囊,呕心沥血,可徒增后辈一声,又能看你眉,老泪横的子呢 ?在秋瑟瑟的五丈原里,你魂故土。
一朝卧魂故土,蜀国江山立刻崩溃,留后辈一句“出一表真名世,千截堪伯仲”的佳。
“大家皆醉我独醒 ! ”夕阳下,你步履深重抵达楚江,想到楚王眼里冷漠的目光,心里只“痛矣,痛矣⋯⋯”夕阳余中,一群孩童在江高《离》吟,一酸楚上心,“足矣,受辱不如早去” ,于是,一赤子之心湮没在滔滔的汨江中 ; 于是,多少游子想一瓢雄的汨江水,来感觉你的赤子之心 ; 于是,你最留下了“路漫漫其修兮”的延。
雨打芭蕉,你吟“梧桐更兼雨,到夜晚,点点滴滴”。
易安的愁,浮着湿气。
我也感你那“才下眉,却上心”的心情,“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我也沉醉于你绝不掩盖的惆中,滴滴落泪。
史呀,每当我翻开你的画卷那一道道景多人足久。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04课新题(含解析)
第04课新题一、(陕西省咸阳市2017年高三年级三模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己亥①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曹松苴一丿、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苴一K丿、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①己亥: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
②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
③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④传闻:一作“波间”。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从那“战图”中去想象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
B.“生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
C.“凭君” 一句直写作者对将领讲封侯事的厌弃态度,表达出心中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D.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食”反讽战事的频繁。
E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
15•其一和其二两首诗集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其一)的最后一句加以欣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BE15•①两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及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②“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意象,揭示出了“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
③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那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的感情。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和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解析】项,疔性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不正确,应为…生民'一句写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真得,用"■乐"字反衬性民”的不堪其苦。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习题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习题集一、常识1、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因此,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也往往也具有鲜明的文学性特点。
2、中国古代的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3、先秦两汉时期,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4、中国上古时代的文艺实践中,诗、舞、乐是一体的,其中乐论占有更为更要的地位,是三者的核心。
5、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则对文艺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6、孔子的文艺思想是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
8、在文学批评方面,孟子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与儒家相反,他们主张行不言之教,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0、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以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1、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和陆机的“诗缘情”说,渊源于屈原的“发愤以抒情”思想。
12、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13、在中国文论史上,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
14、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
15、西汉前期的贾谊、刘安、司马迁等对屈原辞赋评价很高,但东汉扬雄和班固则提出了批评。
16、《毛诗序》明显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具体发挥了《礼记•经解篇》中“温柔敦厚”的内含。
17、《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的讽谏方式主要是两种:“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18、“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顺序是:风、赋、比、兴、雅、颂。
19、魏晋是文学自觉和文学独立的时代。
20、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主要在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文体论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山水卷轴,家国悲情
山水卷轴,家国悲情作者:谢君来源:《扬子江评论》2015年第03期诗歌是追寻和探问世界的一个途径。
但由于对写作的微言大义的颠覆、消解甚至否定,当代中国诗歌写作的终点已被大大降低。
无意义的覆盖,甚至导致创作主体内在人文修养的浅化,于是,生活表层的图解、抒情以及灵光一闪的趣味性写作大量出现。
但一个有自觉的诗人,必会摆脱这种浅显直露,探求另一深致、隐约的艺术表现力,必会另辟天地、另拓诗途,哪怕整个世界、整个时代都在遗忘,他也无法遗忘我们过去家国的历史、现实的政治生态、人世的经验以及人道的精神。
这些年来,诗人胡弦一直致力于深思和建设诗的新格局。
严格地说,开拓新格局是衡量一个诗人是否具有开创性和独特性的标准。
我们都明白,一个人在漫长的写作历程中,要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叙述节奏和气息,并达至不可复制的广博和深邃,绝非易事。
就这点而言,胡弦近年的创作业绩相当可观。
这个感觉是,他的作品超越个人化生存,而隐含一个异托邦的另一世界。
或者换言之,他创造了一个山水文化、历史文化的镜像。
其诗语境深沉,融合哲思,积淀人文精神,氤氲着一种普遍的生命悲情、时代悲情、文化悲情、家园甚至家国悲情。
这种气息所透出的独特的广度,所带来的一个民族心理结构的凝固,在今天中国寥寥无几。
他的这一自觉,也为自己的诗学发展拓展了宽广的空间。
一、玻璃之心的语言家园当代汉语诗歌的发展,首先建立在诗歌语言的创新上。
回顾历史,中国古代诗歌,从四言五言七律,其语言运用创新的缓慢推进,至唐诗鼎盛格局,历经三百余年的打磨。
现代诗歌新汉语迄今仍只百年,因此,在语言的成熟度上,仍需加以继续探索和开拓。
任何一个有探索开拓意识的诗人都是让人起敬的。
胡弦的诗歌语言,有自己的信仰,这一信仰就是让语言家园建立在整体隐喻之上,即其作品将语境引向语言方式和隐喻开始,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芬芳。
在阅读胡弦诗歌的过程中,我隐隐感觉他有一个早期的诗篇,实际上已经传达了这一诗歌信仰。
人教版江苏扬州中考专题历史中考真卷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江苏扬州中考专题历史中考真卷1.选择题第1题.唐朝诗人元稹在其诗作《法曲》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这反映了当时的唐朝()A: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B: 经济繁荣,国库充盈C: 文教昌盛,人才辈出D: 民族交融,相互学习【答案】D【解答】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进一步加强。
据题干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说的是中原人学习少数民族音乐、骑射等,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相互学习,D符合题意。
故选D。
第2题.《北华捷报》曾报道:我们正目睹着这个自以为是、愚昧无知、毫无原则的大清帝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蹂躏。
尤为讽刺的是,给予他们如此打击的正是他们最痛恨和鄙视的在一两百年前还如小学生般仰望他们的邻国。
材料反映了()A: 甲午战争中中国鄙视该邻国的蹂躏B: 甲午战争日本对中国的打击C: 鸦片战争导致中英关系的扭转D: 列强对中国遭遇的同情【答案】B【解答】从材料中在一两百年前还如小学生般仰望他们的邻国可以看出,这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所以应该是指甲午战争,结果中国战败,国际地位大大下降,而日本成为列强,中日关系发生了逆转,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第3题.《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
该小说的作者是()A: 陈独秀B: 聂耳C: 鲁迅D: 茅盾【答案】C【解答】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控诉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罪恶,号召人们打倒人吃人的封建旧礼教。
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
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第4题.抗战老兵张步风回忆说:在正太铁路附近,到底割了多少次电线,拔了多少根电杆,拆毁了多少铁轨,在公路上挖了多少个大坑,现在已记不清了。
【怎样看待王夫之对古代作家的批评】 王夫之的文学理论批评
《【怎样看待王夫之对古代作家的批评】王夫之的文学理论批评》摘要:”――“和而淫”、“淡而伤”当然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大有距离,船山批评韩愈:“韩退之倔强标榜,将乌豆换千年人眼睛,人遂甘受瞽而乐以瞽人,悲夫!”(《古诗评选》评徐陵诗),其实,朱熹也说:韩愈的文章“较有些王道意思”(《文论》),但这是不应“暴扬”的“国恶”呀!“罪不容于死”、“允膺典刑,不为过也”、“吾恨方在下位,未能以法治之”、“暴扬国恶,至为无理”,其心理基础都在于卫道最近,学术界对于王夫之关于古典诗文大家的严格批评有所关注。
如船山将贴近历史、同情人民的杜诗讥为“愁贫怯死”;把元、白写爱情的诗歌斥为“迨元白起,而后将身化作妖冶女子,备述衾绸中丑态”;把白居易写歌行的才能贬低为“如决池水,旋踵而涸”;对题材和风格多样的苏轼诗文说成为“萎花败叶,随流而漾”(均见《明诗评选・评刘基》及《姜斋诗话》等);对曹植、陶渊明、陈子昂、王昌龄、李白、孟郊、韩愈、曹邺、陆游等数十位作家,也多所指谪。
这与我们的文学史常识大相径庭,不免使人困惑。
一、文化整合,苛求难免我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有过各式各样的整合如孔子之刀笔,汉人之罢黜百家,各代正史“文苑传”等中的褒贬,《四库全书》之以“偏”概“全”,王船山之严格批评,等等。
历史上,我们的文化经过历次体系的、载体的、代表人物身价的种种整合,包括正面和负面的、在朝在野的、强权式或内省式的。
体系的:如孔子的删定《诗三百》(姑从旧说)、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等。
身价的(也涉及体系):如钟嵘《诗品》对作家作品的品评、《文心雕龙》的精细梳理。
载体的:如《四库全书》对典籍的收存或排斥不录(如《清代禁书总目》、《违碍书目》等所反映的)。
其中“强权”式的,是体现在朝者意志的行为,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纂修。
“内省”式的,是在野的、无权的,然而相对“自由”的个人行为,如李贽的《藏书》、《焚书》和王夫之的《诗广传》、《古诗评选》、《姜斋诗话》等,可以无顾忌地进行褒贬、批判(虽然又是不自由的,因为会成为禁书,所以李贽预见式地以《焚书》命名,王夫之的著作在《四库》中也仅收几种)。
【高三试卷】重庆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重庆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春秋笔法”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模式,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
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当下学术界,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
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
“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同时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
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
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
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
“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
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结构安排等问题。
意识形态的诗性书写——评胡丘陵的长诗写作
第39卷第4期2018年8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H e n g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N o .4V o l .39A u g .2018意识形态的诗性书写评胡丘陵的长诗写作文㊀玲,任美衡(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南衡阳㊀421002)摘㊀要:胡丘陵的长诗解构了历史虚无主义,以诗歌写作沟通美学与意识形态,从而重返历史.他通过重估历史,确立了人的价值,历史的意义不再是善恶㊁是非㊁黑白的区分,而是对人的发现程度.历史在胡丘陵笔下不再是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个人的伦理选择,重构人的历史,编织了一个人人愿为之奋斗的大国梦.关键词:胡丘陵;诗歌;意识形态;历史;人中图分类号:I 106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G0313(2018)04G0098G06收稿日期:2018G06G21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现代化诉求与新时期 文学评价 制度转型研究 (12A 023).作者简介:文玲(1981-),女,湖南衡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艺基础理论研究.任美衡(1973-),男,湖南衡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㊀㊀胡丘陵以小说步入文坛,再以«拂拭岁月»«2001年,9月11日»«长征»和«2008,汶川大地震»等多部长诗集享誉诗歌界,被誉为 后政治抒情诗 (或者被誉为 第三代政治抒情诗 )的代表诗人.所谓 后 并不是对其限定对象的反拨,而是否定之后的肯定.正如后结构主义并不是否定结构主义,而是质疑结构主义符号系统的稳定性,在否定结构主义的科学性㊁真理性之后,后结构主义认为现实是由被操控的符码建构,从而获得一种 似真性 .相应地,胡丘陵的长诗也表现了对历史虚无主义的 解构 ,并以诗人的立场为我们重构了一个真㊁善㊁美的世界.自尊㊁自信㊁自强是胡丘陵手中的符码,编织着12亿人心中的 中国梦.他所创作的长诗,从天悲地怆的 汶川大地震 到令人震惊的美国 9 11 事件,从波澜壮阔的长征到风云变幻的共和国六十年,这一切都指向历史的重大事件.意识形态书写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1950年代以来的政治抒情诗与1980年代之交的朦胧诗均指向宏大的集体记忆.1990年代,文艺界急于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却又昂然地步入 私人化写作 的桎梏. 私人化写作 以创作自由与个性独立之名义越来越走向写作者 一己 的狭窄天地,新诗愈来愈琐碎㊁轻飘和自我陶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胡丘陵长诗重返审美意识形态,为当前新诗之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这些长诗不是历史的再现㊁政治的传声筒,而是通过诗人的想象重构历史.罗兰 巴特认为:权势或斗争产生出纯粹的写作类型,写作是将作家和历史联系起来的锁链,试图摆脱意识形态㊁历史记忆的纯粹文学写作将导致文学的穷途末路.写作形式是作家与历史沟通的纽带,真正的写作即不断创新形式.[1]以诗歌写作沟通美学与意识形态,正是胡丘陵重新进入历史的方式.他开创了«拂拭岁月»的编年体㊁«2001年,9月11日»的联想式㊁«长征»的散点式㊁«2008,汶川大地震»的聚焦式之写法.«拂拭岁月»编年体实现了时间的空间化和空间的时间化,由空间的自由穿梭编撰了共和国六十年的发展史.«2001年,9月11日»的联想式沟通了曼哈顿与广岛之间的距离;模糊了不同种族人的肤色;淡化了«古兰经»«圣经»«佛经»的差异;发现了中国文化89对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长征»的散点式打破了历史的线性叙事,地名㊁人名㊁物名相互交织,再现了被历史长河卷走的人和物,让长征成为维系民族心理的精神命脉.«2008,汶川大地震»聚焦式以诗人的笔触深入到倒塌的房屋,散落的砖瓦下,目睹母子㊁夫妻㊁师生间的生离死别,让读者亲历地震后的惨状,领悟生命的悲壮,使得全国人民与汶川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一、人之价值的重新确立首先,胡丘陵通过诗歌写作解构了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建立了历史叙事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宏大叙事是一种目的论㊁决定论㊁一元论的寓言,宏大叙事以真理之名操纵现实,并赋予这一现实 自然性 客观性 科学性 的本质属性,对 作为整体 的人类世界提供一个自圆其说的解释模式.在革命狂热的年代,知识分子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他们怀着演绎历史的雄心壮志,认为可以在一个未来总体计划的框架下呈现历史进程,坚信在以合法的暴力摧毁一切旧制度之后,人类必然会迎来一个全新的社会.他们将无产阶级定义为肩负着 改变历史 实现人性特殊使命的先进阶级,在无产阶级带领下,人类将进入一个没有剥削㊁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他们为 自由 平等 进步 的理想主义所鼓动,不断创造理论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在意识形态宏大叙事下,个人沉浸于历史的寓言中,成为历史的代言人,讲述 国家 阶级 的历史.这种历史的血液是停滞㊁凝结的,这种躯体是冰冷的㊁僵硬的,这种历史中的人是渺小的,成为被历史车轮碾过的痕迹.胡丘陵认识到这种历史的残酷性,他笔下的长征少了些英雄的光晕,却多了份对人的关心,对儿女情长的关注,实现了由历史的人向人的历史的转变.在«长征»这首长诗中,我们不仅目睹 许多难题被刺刀捅破/许多疑问被炮声解释的神话传说,还感受到 冲锋时毫无畏惧的汉子/回首这十三根铁索/开始恐惧 .不仅看到 红得只要毛泽东抽烟的一根火柴/便可以熊熊燃烧的标语 ,还听到 那个新婚的女人/凄怆地«十送红军» ,为 泪水淬火的钢铁汉子/心,系紧在小桥和柳树上 而感动.胡丘陵没有亲历过长征,长征的场景也无法再现.长征的意义在于让评价历史的方式,成为当下现实的解释模式.可以说,胡丘陵通过想象沟通了历史与现实,人的价值成为衡量历史价值的标准.20世纪50 70年代 文学从属于政治 的革命工具主义主导文艺界,文学被看成政治斗争的晴雨表.革命现实主义文学通过虚构一个语词性的全民事业,并使其具有道义律令:有一个终极美好的社会就在历史发展的未来阶段,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它献身.历史宿命的事业编织的生活伦理像一具吸血的僵尸,吸干了生活中单个的人身上的生命想象的血液.个体不应该有自己关于美好生活的想象,不应该有别的选择.胡丘陵超越了将长征描述成全民都必须为之献身的革命伟业,聚焦于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之典型性,还将目光聚焦在红军个人所面临的价值拷问, 每一个人都得做那道二万五千里长的/黑暗与光明,邪恶与正义/甚至生与死的选择题 .通过想象,他不但还原了长征中的个体形象,也复杂地呈现并反思了战争期间给生命造成的伤害与不由自主,如在战场上,不可思议地出现了本想为兄报仇,却兄弟相残的场面,这是为什么?两个用不同刺刀刺倒对方的战士四只鼓胀的眼睛,发现对方是自己的兄弟一个被抓走的,不得不上战场的哥哥一个因为哥哥被抓走毅然上战场为哥哥报仇的弟弟[2]40由此引发了对战争的反思: 流淌了三天血液的湘江/血,流进母亲河里/却没有流向生产这些血液的母亲/欢乐的鱼虾/也在不断的窒息中死去 .作者不再纠结于战争的正义与邪恶,而是在残酷中体现了对生命的缅怀与尊重,跃然于纸上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女红军 在几根绳子挂起的被单里沐浴/一枚炮弹,落了下来/几位壮士,扑了上去/鲜血,流满了魅力的胴体 ,女红军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无情,掉队红军的遭遇让我们追问战争给人带来的道德困境: 丢掉了枪/也丢掉了尊严/红军不一定光荣时/他一定是红军/红军一定光荣时/他却不一定是红军了 .胡丘陵向我们抛出了一个个反题,在某些境遇下,正义的反面意味着邪恶,失去尊严也意味着光荣的褪色,红军失去光荣时也意味着真正红军的来临.在«2001年,9月11日»中,胡丘陵对 英雄 ㊁ 壮烈 ㊁ 神圣 这些词语提出新的 解读 : 一些人称做英雄/一些人却叫做恶魔/一些人称做壮烈/一些人却叫做恐怖/都说战争神圣的时候/谁都99不再神圣.胡丘陵通过一个一个的反题,消解了虚幻历史的 真实性 .当美国两幢大楼被恐怖分子袭击后,他不是狭隘地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拍手叫好,而是希望用诗歌重建一座 人性 的大楼,这座大楼能像巴别塔一样将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他看到的是 老奶奶菜蓝里的西红柿/滚落在地流出血的汁液/楼上平常喜欢逛街的孩童/一个个撞得跑回家来/一向只关心农作物收成和病虫害的农夫/也开始关心/两幢大楼里人们的命运 .反思着不论战争多么正义/任何炸弹,都不可能炸出文明 .在胡丘陵看来,所谓的正义与非正义㊁战争与恐怖都是由统治阶级命名,以真理的面孔将自己的价值标准强加给别人,从而促使整个社会将其制定的标准作为唯一㊁正确的标准加以接受,并号召人民采取行动,维持仇恨和欲望.实际上,这一切都可以相互转化: 就在这一瞬间/此岸变了彼岸/就在这一瞬间/寂寞变成了再生/就在这一瞬间/罪恶变成了救赎/就在这一瞬间/恶花结成了善果 .这种评价历史的方式表明,书写的历史不是铁板定钉的事实,通过不同的阐释可以被赋予不同的意义.胡丘陵通过重估历史,确立了人的价值,历史的意义不再是善恶㊁是非㊁黑白的区分,而是对人的发现程度.当雷锋成为全民族的道德楷模时,胡丘陵写道: 国家与集体,塞满了/记忆的仓库/忘记的/只有/ 私 字和自己.雷锋以一顶冬帽的形象被一颗螺丝钉 钉在全国/所有的教室 .在这里,有着红五角星的冬帽变身为历史的宏大叙事,巨大到延伸至全国的 教室 .胡丘陵对此采取了辩证批判的立场: 世界所有的专家/还不能克隆羊的时候/共和国的领袖/已经掌握了/克隆优秀国民和思想的/技术 .在他看来,民族的自强不是集体意识的无限膨胀,个人的觉醒才是民族自强的保障,个人觉醒包括从物质到精神㊁从肉体到心灵的变化.在长诗中,胡丘陵还将开国仪式称为开考仪式: 考卷上/既有关于新社会的名词解释/也有洋油㊁洋钉等填空题/还有关于六万万人吃饭的/问答 .因此,共和国六十年巡礼不是歌功颂德,而是一个个问题,以及中国人如何回答的考验.大字报㊁大锅饭㊁大炼钢铁是新中国成长过程中的伤疤,胡丘陵没有回避历史所犯下的错误,在他看来,只有敢于面对错误的民族才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一个民族只有在改正错误中才能强大.他深情地赞叹道: 只有国家没有自己的命名/共和国太多的先天不足/创造了太多的人间奇迹/包括后来无法解释的自己 .正是这一缺少命名的国家,通过个人的命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于温饱问题,袁隆平交了一份答卷;关于科技问题,杨利伟交了一份答卷;关于体育问题,许海峰交了一份答卷.但他也不回避,有些问题的回答是付出了血的代价.如为了追寻真理,一个叫张志新的女人被残暴地割断了喉管;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孙玉国和他的战友不畏强敌,英雄作战.可以说,胡丘陵的诗解放了历史叙事中的人,人的价值成为历史叙事的主体,历史车轮不再按着 既定 的轨道前行,历史不再具有绝对的客观真实性,人不再是唯一的推动历史前行的工具,相反,人成为历史的叙述者,历史叙事的多元性,正是文学进入历史的方式.二、历史现场的伦理再现在消解了历史之 真 后,胡丘陵试图以诗歌来重构历史,伦理化的历史现场成为胡丘陵心中的乌托邦.在汶川地震中,胡丘陵看到的是因为他的脊梁/再坚硬的石头也会崩裂/生命中的信念/比石头还要坚定 ;在9 11中事件中,听到的是 一句 让老人先走 /一句 让伤员先走 /真的就让开了一条生的道路/老人未必生还/伤员未必活下来/真正活下来的/是这语言,以及那条灵魂的绷带 ,这才是历史真正的脉搏,历史脉搏的跳动源于人的伦理道德.胡丘陵面对的是一个个价值选择,如 对的东西/被大字报贴得不对了/不对的东西/被大字报一贴/便对了 ㊁ 因为高,受到许多仰视和崇拜/因为高,受到许多屈辱和打击 ㊁ 你从小就想成为出色的建筑师/为什么却成了/最高建筑的毁灭师 等,正是对/错㊁高/低㊁建筑/毁灭的对比,解构了意识形态宏大叙事固定的㊁不可逆的价值标准,促使人类思考,编织自身的伦理价值,构筑属人的历史现场.在重构历史时,胡丘陵选择温情地展示.如回顾9 11事件时,胡丘陵没有使用恐怖主义㊁宗教冲突等概念性的语词,而是写到: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何时能够安宁犹太的哭墙001让人哭了近十个世纪至今还是泪水涟涟耶稣啊你最后的晚餐还不吃完成为多少无辜殉难者的晚餐[2]121通过描述性的语言,让读者获得同样的审美体验,体验到长期的宗教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的痛苦,引导人类思考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促进人类走向和平与公正.«长征»没有描述血腥的战争场面,让我们看到的是夫妻阴阳相隔的场景,男人娶到的/是一张张被战火烧焦的照片/女人嫁给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碑文 .不只是人,连同人一起出现的斗笠和马灯也成为伦理观照的对象.如: 它遮过雨和烈日/也挨过弹片/只有挂在红军战士背上的斗笠/才是斗笠 . 提马灯的手/换了一双又一双/马灯还是被人提着/照亮的地图换了一张又一张/马灯还是照着一张地图/照亮的面孔换了一个又一个/马灯还是照着新的面孔 .斗笠与马灯不再是一个被历史抛弃的物品,它们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共同见证了那段岁月.历史不再是概念名词的堆砌,而是记忆的重新回放.历史躯体汇聚了多血性的全部特征 热量㊁赤红㊁裸露㊁营养过剩,人因而变得丰满.可以说,胡丘陵为历史缝制了 厚厚的肉制外衣 ,创造了一个个固然多血㊁乳汁丰富的意象,使得历史记忆如同花朵与潮汐周而复始地翻新与更变.«长征»«2001年,9月11日»伦理化再现了历史场景,«拂拭岁月»则通过伦理化的历史再现,编写了一部共和国六十年的发展史.这部长诗采取了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的编年史体例,如岁月长廊般展示历史的横断面,讲述了中国人一步步从民族独立走向民族自强的过程.中国人民的伦理价值选择成为诗人重构历史的线索,从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到1995年的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从1956年的中国汽车到2002年的中国互联网;从1961年的中国大锅饭到2006年的农业税;从1964年的蘑菇云到2007的嫦娥一号;从1982年的中国女排到1994年的世界杯足球赛.我们看到了中国在经济㊁文化各领域的发展,并一步步登上国际舞台的艰苦历程.胡丘陵对历史事件的选择既潜在地遵循大事纪原则,也充分尊重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尤其努力发挥诗人的想象,在历史长河中徜徉,以诗人的敏感捕捉对新中国成长更具意味的人和事.从 1961年,中国大锅饭 , 1962,中印战争 , 1963,雷锋 , 1964,蘑菇云 从这些诗歌的标题,我们看到除了时间的连续性,事件之间找不出直接的逻辑,但这些断片涉及经济㊁战争㊁道德㊁科技各个领域.只有诗人才能摆脱必然性原则,以优美的语言让我们徜徉在时空的无限广阔境地,不受物质条件的限制,将相隔千年,相距万里的事物带入在场.重新体验着当时的场景,传承本民族的生命体验.诗的世界浸透着诗人最真实的感受,是诗人用生命浇铸出来的.诗人将自己的灵魂注入其中,忠实于自己,将自身最大限度揭示出来.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 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3]24G25胡丘陵通过写诗揭示出历史深处更具普遍性的东西.在胡丘陵看来,中国人民在各领域为社会发展作出的伦理牺牲构成了一部共和国的历史.如陈景润 在最原始的油灯下/研究最现代的理论/在六平方的小屋里/大海捞针 ; 为首的严宏昌哪怕被敲掉脑袋/也要敲掉队里那口大饭锅/胆识与勇气,驱赶着/夜间的寒气/于是,稻谷茂盛地生长 .中国的历史正是由个人的牺牲所创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源于个人的伦理选择,由此 三峡,成了展示国力/也是展示领导魄力/和民族活力的地方/三峡是千年大计/必须使用中国的石料 ; 北大方正/也冲到外国去/科技是他们的武器/国家和人民/永远是强大的后盾 .通过伦理化的历史再现,诗人创造了一个富强㊁文明㊁民主的大国形象,号召每一个中国人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奋斗.当一个民族只有 公 没有 私 时,他骨子里是一个孱弱的民族;当一个民族由觉醒的个体组成,且个人自觉为集体作出牺牲时,这才是一个真正强大的民族.正如诗中写道: 然而,更要不断地/敲一敲国人的脑袋/记住,千万别低下去/那不是你一个人/而是一个民族 .胡丘陵通过伦理化再现历史场景,捕捉到了共和国的民族精神,即勇于牺牲㊁自强不息.诗人由此塑造了道德化的集体形象, 中国人,用自己的纸画自己的101图纸/用自己的指南针指示方向/用自己的火药送出自己 ; 但中国汽车中国人自己能够修理/中国汽车中国人自己能够稳稳操作 ,中国人由此拧成一股绳㊁心往一处使.这时的民族 几笔,就能简练地/画出西洋人一百年的功夫 ; 竹简与文字的力量远胜干戈/许多曾经征服中原的民族/反被一个和字征服 .胡丘陵通过诗歌写作沟通了历史,历史不再是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个人的伦理选择,重构了人的历史,编织了一个人人愿为之奋斗的大国梦.三、集体形象的道德回归在胡丘陵的笔下, 我 力图成为道德化的集体代言人.当 他用手一粒一粒抠着石子 ,当她用并不结实的骨头支撑一个/不知道是早晨还是黄昏 , 我只想用诗歌所有的张力/深入地球最核心的部分/看看里面,究竟是羊水还是祸水/为什么,总是不安地冲动 , 我 无意识地成为了一个道德主体,但却贯彻着人性的㊁人道主义的温情.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受到朦胧诗的挑战,朦胧诗论认为: 诗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照见自己 , 诗是诗人心灵的历史 ㊁ 诗人创造的是自己的世界 .朦胧诗论引发了文学主体论与反映论的争论.刘再复的长篇论文«论文学的主体性»试图确立 文学是人学 的命题.新时期所谓 人的觉醒 ,实际上只不过以 人道主义的恢复和发展 逐步取代了以往 阶级斗争为纲 的价值取向.对 人 的理解只从所谓人的个性㊁尊严㊁价值等理想化和理论化层次上去认识,把 人学 简化为一种人道主义的道德理想和价值尺度,尤其容易以 人学 取代 文学 .1990年代,文学不再仰赖意识形态充当历史代言人的角色,历史的隐退㊁主体的沉沦㊁语言意识的觉醒构成新的文学特征,解构主体成为新的审美风向.主体隐退后,私人化写作开始泛滥,文艺界大声疾呼伟大的㊁隐喻的㊁诗意的文学已经消失,感性㊁肉体㊁欲望的东西浮上了地表,中国文学笼罩着颓废和绝望的气息,有学者认为文学创作结束了 五四 人文理想的神圣性,由此引发了人文精神大讨论,哀悼信仰与理想的时代已远逝.胡丘陵找到了沟通主体与私人写作的渠道,在消解意识形态写作后促成对主体的返回.法国结构主义文论家罗兰 巴特区分了a u t h o r和s c r i pGt o r,作者﹙a u t h o r﹚是作品的过去时,写作的操作者﹙s c r i p t o r﹚,不是作品完成的作者,作品一旦完成,便属于他者, s c r i p t o r 与过去相绝裂,以开始新的创作过程.因而, a u t h o r 一旦进入写作,便已死去,作为 s c r i p t o r 不断进入生命新的旅程,没有一个僵硬不变㊁自我统一的主体存在.[4]105胡丘陵的长诗中出现了两个写作者,他在«2001年,9月11日»中写到: 我在这冬天被撞成三个我/一个在高楼的坟墓里/一个要在十年后/被我的智慧包裹/一个要百年㊁千年后/再勃发青春. 高楼坟墓里的 我 ,是主体的 我 ,是作品的过去时,是通过写作不断埋葬的 我 .十年后被智慧包裹的 我 ,即写作的操写者,与写作同一进程的 我 .百年㊁千年后的 我 是指作品将永载史册.正如诗人感叹: 诗歌让我活着/然而,我怎么也/活不过我的诗歌 .写作者在自己建构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一会出现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 当所有人还没到达汶川的时候/我已经通过诗歌的秘密通道/与废墟里的孩子,交谈了三天三夜 .一会又远赴重洋, 我和高楼一起/平静地躺在手术台上/用宗教的刀,剖开我的胸膛 .这时的 我 已失去了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启蒙者和真理代言人的传统光晕,成为以诗歌张扬个体生命力,寻找生命价值的探索者.诗人通过诗歌感受汶川人民的痛苦, 我无法触摸自己的疼痛/下半身埋在废墟里/忘记自己/躺在沙发上 ,反思人类的生存困境: 可以克隆牛羊和人体/却不能克隆思想/到处都是医院/却不能医治灵魂的创伤 .胡丘陵的长诗不再是人道主义的空洞口号,从大写的 人 变成实体化的小写的 我 ,但小写的 我 没有缠绵于个人的喜㊁怒㊁哀㊁乐,而是用诗歌创造一个真㊁善㊁美的世界.他写道:我要用诗歌建一个家园材料,能够用比较好就用很好能够用一般就用特别用最美的意象设计用张力扎实基础用正义的修辞来装饰院子里有青草与牛羊桃花盛开,而且没人随手采摘我要让学生住在最光亮的地方201。
陕西省西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19分)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水成说”“风成说”等观点争论了100多年。
到今天,已故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创立的“新风成说”已基本成为共识。
按照新风成说的理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建造一个永久性舞台的过程非常相似。
搭建舞台第一步是选地基。
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
建造舞台的第二步是在地基之上砌盖主体结构。
那么主体结构的材料从何而来呢?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大气环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东亚大陆季风气候开始形成。
从距今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物——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
地基选好了,建筑材料有了,由谁来开始搭建呢?此时季风作为“建筑师”出马了。
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地球上会产生沿纬度分布的风带——南北纬30°和赤道间的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带,南北纬30°到60°之间的西风带。
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后,这就迫使西风带分成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以南向东流动,北支沿青藏高原北缘向东流动,并向南扩展到大约北纬30°左右。
它首先经过的是比较干旱的地带,一定的气象条件下,风会把地面的颗粒物吹扬起来,沿着山间低地形成的通道直接输送到今黄土高原地区。
在到达黄土高原地区时,风力渐渐减弱,于是粗颗粒先被抛撒下来、然后是粒径中等的颗粒、最后是小颗粒物,所以今天黄土高原上粒径由大到小的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与风的方向相吻合)呈明显的带状分布。
辛勤的“建筑师”就这样夜以继日、年复一年地搬运着、抛撒着、堆砌着。
症候式分析_文学增值批评_兼析蓝棣之文学批评个性_胡丘陵
医。因此,本文论述的是蓝棣之的症候式分析(或曰“蓝 地存在于文学结构之中”"。文学的发展不仅表现于新
氏分析法”、“蓝氏阅读”" ,是他通过独立的人格和批评 作品的出现和创造,而且表现在已有作品的不断增值
品格,重构批评话语,潜入文本进行二元阅读,多向度 和减值上。他认为,文学批评是使文学作品增值的决定
理论与创作 !"
批评视界!
棣之并不理睬庞德那傲慢的“不要理睬那些自己从未 写过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的人的评论”# 庞德:《回顾· 几条禁例》$ 。这一点, 卞之琳有过教训,他常自悔不该 出面为自己的诗歌《断章》与李健吾辩解,他后来认识 到 :“ 把 蕉 心 剥 去 了 给 读 者 ,实 际 是 剥 夺 了 读 者 ”。 !
症候式分析不仅能使作品增值,亦可使作品减 值。蓝棣之指出:只有经典的作品才经得起症候式分 析,只有经典的作品才值得症候式分析。因为一切无病 呻 吟 之 作 都 没 有 了 症 候 ,即 使 有 症 候 ,也 是 假 的 " 。而 一 切优秀的、有份量的、作家动了真情的作品,都是有病 呻吟之作,也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但这种有病呻吟绝 非自然的疾病。文学与疾病的种种联系,使人很容易将 作家、艺术家与病人混为一谈。尽管他们中确实不乏一 些病人,有的则长期以致终生受到一种或几种疾病的 纠缠,如马赛尔·普鲁斯特、卡夫卡和肺结核,诗人海 涅和卟啉病等。单就癫痫病患者一项,就有彼特拉克、 莫里哀、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这样一些显赫的名 字。我们确实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来说明作家与诸种身 心疾患的纠葛或牵连,但这仍然是假象,他根植于我们 头脑深处的一种古老观念,即把诗人天才与癫狂、创造 与疾病相提并论。对此韦勒克和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 理论》一书中作过一个否定性的总结,指出“缺陷和天 赋的联系并不是直接联结在一起的;而且疾病和残疾 也可以是心理性的和社会性的,而不是生理上的 #。只 有经典的作品才值得症候式分析并不是说只有经典作 品才是文学,因为文学不能归结于若干部杰作,正如蒂 博代先生说:“如果不是有成千上万很快就将淹没无闻 的作家维持着一种文学生活的话,那就根本不会有文 学 ,也 就 是 说 不 会 有 大 作 家 。 ”$ 但 是 ,除 却 特 定 时 代 和 情势下的轰动效应为作品投上的不具备恒久意义和魅 力的光环,如“文革”和“阶级斗争”等形势下赋予某些 作品的溢美评论和宣传的不实之辞正是症候式分析的 重要任务之一。蓝棣之症候式分析在解读一段期间曾 经被称为经典的《子夜》时说,这是一部笨重的作品,一 半以上的篇幅还是“素材”,缺乏“潜在文本”,把文学作 品当成了高级社会文献,因此它不大可能成为现代文 学的“经典著作” %,由此实现了这部作品的减值。
从诗意阐述到逻辑言说——试析现代白话的生成
能从 根本上 影 响汉语 的传统 格局 。对 此 ,蔡 元 培有
过总 结 ; “ 民元 前 十 年 左 右 , 白 话 文 也 颇 流 行 ,
… …
但那 时作 白话文 的缘故 ,是专 为通 俗易 解 ,可
以普 及 常识 ,并非 取文 言 而代 之 。主 张 以 白话 代 文 言 ,而高扬 文 学革命 的旗 帜 ,这 是 从新 青年 时代开 始 的 。 ( 虽然他 并没 有 洞 察 到 现 代 白话 取 代 文 ”j 言 的真正 原 因 ,但他 的这种 结论 却 是 中肯 的 。除 了
一 ,
奉为 “ 先生 ” 。一 时间 ,从 物 质的 “ 声光 电化 ”
到思 维 的 “ 格物 致知 ”都在很 短 的时 间 内得 以全方
位 的提倡 。思维 的变化 必然 带来语 言 表述体 系 的变
化 ,而且 这种 变化并 不是 在晚清 时期 白话运 动 中仅 仅 增加一 些外来 名 词就能 胜任 的 ,它实 际上涉 及到 整 个语 言结构 的 变化 ,因此 ,以文 言为代 表 的封建
2 O世 纪初 ,在 中 国新 文 学 界 发 生 了一 场 轰 轰
到 了应该 从底 层 民众 入 手 ,而 不是 仅 仅局 限 在 已经 丧 失 了统 治能 力 的贵族 阶层来 改 良中国 ,所 以提 出
烈烈 的 白话 与 文 言的斗 争 ,这 场斗争 最终 以现代 白 话颠 覆 文言成 为 民族言 说 的主要 工具 而结 束 ,据此 也产 生 了新 的文学 形态 —— 新文 学 。那么 ,现代 白 话究 竟是 何种 语 言形 态? 它取代 文 言 的内在动 力是
作 者 简 介 : 陈爱 中 ( 6 ) 17 一 , 9
, 【东 县 人 ,计 师 .博 士 ,研 究 方 向 t 中国 现 当代 文 学 。 I I
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幽怨的琵琶蒋淑玉①“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从你负气走向匈奴的那一刻起,你的幽怨便凝固成永恒的美丽斑斓着苍白的历史,为怀才不遇的士大夫们提供了一个借古抒怀的绝妙题材。
②不知为什么,我一直对这个被无数文人提炼出无数主题的故事心存疑惑。
首先是元帝的滑稽和愚蠢。
自古以来昏庸的皇帝在政治上昏庸,但在“美女”问题上常常是心明眼亮。
坐在龙椅上把宫女一个个召进来看,比起找个画师对着宫女一个个地画像,然后又在画像中一张张地挑选,究竟谁更方便更直接,这是三岁小孩都十分清楚的事,偏偏元帝就这么糊涂?如果他真的老眼昏花、腐朽懒惰得连“亲自过目”的精力都没有,他还要那么多的宫女干嘛?他还花银子找画师画像干嘛?不为这样的男人所看上,乃是你最大的幸运,怎么可能“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如果你真的是这样的怨天尤人,不是唯利是图又是什么?这岂不是与文人们所塑造的“高洁”形象大相庭径?③其次是画师的贪污受贿。
毛延寿有没有收受贿赂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认为,不管他受贿还是没有受贿,真正的主犯不是他,而是元帝或者替元帝出主意的那帮大臣。
试想想,明摆着利用画师选美是一种画蛇添足、于事无益、滋生腐败的行为,可为什么还会在皇宫里作为制度正儿八经地制订下来?如果不是元帝自己的意思,那么一定是大臣们的“高见”。
大臣为什么会出这个馊主意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中饱私囊。
能得到皇帝的召见就可以飞黄腾达——要得到召见就必须美——要美就必须得到画师的认可……由此推及画师这个职位就是宫中最“肥”的差事。
天下的画师很多,究竟谁能得到这份差事就看画师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当毛延寿终于“力挫群雄”获得这个肥差时,早已经“投资”不少了。
所以,他不得不在画像中收取“成本费”。
这个过程叫姑息养奸。
因此,当元帝怒斩画师时,该冷静地思考思考自己制订的措施。
用翻转新手段重温古典诗词的魅力
用翻转新手段重温古典诗词的魅力作者:胡奎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8年第5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词的意义在于可以传达出一种生命力,让人拥有高贵、美好的心灵。
诗词大会的热播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古典诗词之美在当下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社会上掀起一股不小的古典诗词热,由此引发的诸多话题也得到了人们的持续讨论。
比如,古典诗词如何普及、大众化?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怎样更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之美在今天该以何种形式生根发芽?据“中国青年报社中心”对2000名18-25岁的青年联合调查显示,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古典诗词教育应该贯穿在国人接受教育的每一个阶段,更应放在小学和初中(学习负担相对较轻,学习兴趣更易培养)阶段。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阅读部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就是教学古典诗词应该实现的目标。
然而传统诗歌的教学方法陈旧,单调,基本上停留在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阶段,再加上教师对诗歌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也在日益减退。
经过多次尝试,个人觉得用“翻转”的理念观照语文古诗文教学,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学习的认识和对课堂的认识,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广泛推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
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最大的不同在于改变了教学过程中的顺序:由原来的先教后学,改为现在的先学后教。
在翻转课堂里,学生依据教师要求,可以查阅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料,也可看老师预先制作的微课,进行自主学习。
课堂上,再将预习中不懂或者感兴趣的问题,以探究的形式共同解决。
有助于教师在课堂内展开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得课堂内的学习讨论更加集中高效。
一、借翻转课堂无边界资源重拾吟唱的传统特色,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
慧眼独具,别开生面:胡大雷教授的中古文学文献编纂研究
慧眼独具,别开生面:胡大雷教授的中古文学文献编纂研究李宜蓬【摘要】胡大雷教授是中古文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近年来先后出版《枙文选枛编纂研究》《枙诗品枛编纂研究》和《枙玉台新咏枛编纂研究》,形成中国文献编纂研究系列,代表了他在中古文学研究领域的最高成就.其文献编纂研究,既具有学理的普适性,又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体现了纲举目张、鸿纤并举的特点,在问题与线索,文学鉴赏、文学理论与文献研究,宏观与微观等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摸索出成型的经验,嘉惠后学,值得表彰.【期刊名称】《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8)005【总页数】5页(P89-93)【关键词】《枙文选枛编纂研究》;《枙诗品枛编纂研究》;《枙玉台新咏枛编纂研究》【作者】李宜蓬【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4胡大雷教授治学严谨,学风扎实,在中古文学研究领域勤奋耕耘三十多年,“是矢志专攻中古文学并卓有成就的少数几人之一”[1](P1),先后出版《中古文人集团》《〈文选〉诗研究》《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宫体诗研究》《玄言诗研究》《〈文心雕龙〉的批评学》《金戈铁马诗里乾坤:汉魏晋南北朝军事战争诗研究》《中古赋学研究》等学术著作,研究范围几乎遍及中古文学各个领域。
近年来,胡大雷教授在原有文学研究的基础上,寻根溯源,深入细致地考察中古文学文献的来源、特色及价值,发现很多前人习焉不察或语焉不详的新问题,并以“编纂”为重点进行剖析解读,连续出版《〈文选〉编纂研究》《〈诗品〉编纂研究》《〈玉台新咏〉编纂研究》三部著作,形成别具特色的中古文学文献编纂研究系列,开创了中古文学研究的新境界,代表了胡大雷教授在中古文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就。
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成果,既具有学理的普适性,又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值得表彰和推荐。
胡大雷教授早期论文,以《文选》《玉台新咏》《诗品》《文心雕龙》诸书为材料渊薮,关注其中收录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其研究成果多为具体而微的专题性研究论文,创见良多,曾蒙陈贻焮先生称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iteratures
2011.7
诗与史的关系,从来都不是两个同音节的字这般简单。
而文学史上处理得好的诗歌往往都是小群化的且当时似乎并不重要的作品。
胡丘陵的长诗即是对这种关系的孤独探索,本文希冀能对其路径做出一种新的解读。
一、诗中有史
翻开这本小而精致的
《胡丘陵长诗选》,仅从目录我们便能清晰的发现胡丘陵的长诗中所具有的“诗中有史”的特点:从记录我国历史重大事件的《长征》组诗,到触及国外历史的《2001年,9月11日》;从记载史实的《拂拭岁月:1949—2009》,到录叙时事的《2008,汶川大地震》。
诗人对于数字有着特殊的敏感,当诗名中的数字依次罗列,那些字符便不再只是简单的数字,而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如同史书的编
年,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有一段筑于时空某处的故事。
当我们翻阅这一篇篇诗作时会发自内心的感觉,历史过往一一浮现于眼前,白驹过隙间,历史已然重演。
而诗人,或是忠实记录当时当地的所见所闻所感,或是若有所思的回忆某时某刻的过往史实,但不论他以哪种方式表达总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中厚重深沉的历史感。
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想象的图景向我们展现了那些距离我们或远或近,在历史上真正发生过的事件,既拥有文学语言的审美性,又保有历史时事的真实性。
在此让我们撷取《2008,汶川大地震》诗中几处为例:“总理的一双眼睛/流出了全国人民的泪水/总书记拉着那双刚刚镇定的小手/比握着外国元首的手踏实”,这两句诗都是对当时真实情境的描绘,诗人将新闻中不断出现、鼓舞无数国人的国家领导人慰问汶川受灾同胞的画面不差分毫地绘入了诗
胡丘陵/评论
主体与历史的对话
——
—胡丘陵长诗的一种解读■代
云芳
48
胡丘陵/评论Literatures 2011.7
49
—诗歌终极意义的思考
在“我”与诗歌的对话中,诗人追寻的是诗歌的终极意义,而这也正是需要我们追问的问题:
“诗究竟是什么?而‘我’又为何而写诗?”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诗对于胡丘陵而言意味着什么。
首先,诗是温暖的,一如冬日里的暖炉,不仅自身温暖,如此处“把潮湿留给我吧/我的诗歌,至少可以/温暖自己”;也能给它周遭的人带来暖意,如“我要用我温暖的诗歌/将你遮盖得/严严实实/永远,没有休止”。
此处诗歌所带来的并非只有温暖,更多的是一种保护,将心灵从世俗的繁琐中解救出来,竖起一圈篱笆,守望内心深处最后一方净土。
不论潮湿来袭,还是严寒已至,拥有诗歌的人总是温暖的,但胡丘陵的诗又是怎样的温暖呢?“灼热的泪水/总燃烧不了我的诗句/因为,我只关注那些焦虑的眼睛/废墟比黑暗还黑”在诗人看来“焦虑的眼睛”远比“灼热的泪水”来得炽热。
表象的怜悯并不能燃烧诗人的心,诗人需要的是“比黑暗还黑”时一缕希望的光。
在网络文学盛行、大量劣质诗歌铺天盖地而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诗歌这种文体提出质疑,试图否定诗歌存在的意义。
诗人这样的回答道:“不要说那些铺天盖地的诗歌浅陋/无病呻吟,也是一种呻吟”。
是的,每一声呻吟都是诗人们内心本我凄厉呼唤的体现,诗歌是人类本我的解放之地。
在诗歌的庇佑下从本我升华到超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本我与超我也不过只是一线相连、左右转换的两端,但都不能失去跷跷板中心起固定作用的自我,而诗歌正是自我的圣坛。
在这里,自我得以不再扭捏作态,伪装成别的模样,而是堂堂正正的自立于人前。
而这见证人类灵魂自我搏斗的诗歌无疑是永恒的。
在胡丘陵的心中,诗歌是永恒不灭的光,它温暖了诗人与一切读诗的人;它解救了自我,让本我爱上超我;甚至它也绝不会因为自己的创造者——
—诗人的陨落而有丝毫的没落。
诗人曾这样感叹:“诗歌让我活着/然而,我怎么也/活不过我的诗歌”。
诗歌供养了人类的精神,一如诗人曾为诗歌提供赖以生存的养料。
然而,诗歌一旦被创造出来,它便独立地傲然于尘世,不再隶属于谁,甚至不再屈从于时间抑或空间的管辖。
胡丘陵的这句诗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他对于诗歌永恒性的思考,另一方面也迫使我们将“我”与诗歌的关系提上了讨论的议程。
“我为什么写诗?”这个命题在胡丘陵的长诗中无可避免的与历史结合在了一起。
对于胡丘陵而言,诗歌是实现“我”与历史对话的所在。
我与诗的关系,却又并非主体与主体所在的场所那般简单。
诗歌并非单纯的作为历史的旁观者或记录者,而是参与制造的主体之一。
诗歌的终极意义与历史的存在由原本平行的概念在胡丘陵的创作中实现了交叉融合。
在这场诗人与历史旷日持久、绵长恳切的对话中,诗歌自始至终都是这场讨论的参与者与见证人。
诗人的每一个“我”都在同一条历史的长河中,拾回了闪射不同光芒的贝壳。
诗人与历史的对话,并非诗人一人的自问自答、喃喃自语的独角戏,这是一种双向的感知。
诗人曾对历史发出这样的诘问:“当我们用出口的罗盘/唤回向往已久的时钟/时间也就/停在那个朝代了/谁告诉我们/谁指引我们”在与历史的对话中,诗人如同孩童,蹒跚向前,诗歌便是他伸出的稚嫩的双手,希冀能触及眼前看不见的过去。
一如诗人曾说的:“我只想用诗歌所有的张力/深入地球最核心的部分/看看里面,究竟是羊水还是祸水/为什么,总是不安地冲动”而历史?是母亲,无私的接纳了他,甚至也在不经意的瞬间围着孩子改换着面貌。
谁说历史与我们无缘?从来我们,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行文至此,让我们以胡丘陵的诗作结:
我要用诗歌建一个家园
材料,能够用比较好就用很好
能够用一般就用特别
用最美的意象设计
用张力扎实基础
用正义的修辞来装饰
院子里有青草与牛羊
桃花盛开,而且没人
随手采摘
我要让学生住在最光亮的地方
让老人住在最方便的地方
让母亲住在最安全的地方
让恋人住在最浪漫的地方
愿我们,住在这样的地方,与诗为伴。
胡丘陵/评论
50
Literatures 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