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

合集下载

嗜铬细胞瘤实验室诊断标准

嗜铬细胞瘤实验室诊断标准

嗜铬细胞瘤的实验室诊断标准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血液化学检查、尿液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

这些检查通常用于检测分泌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瘤、分泌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的嗜铬细胞瘤,以及其他罕见的副瘤。

以下为具体的实验室诊断标准:1. 血液化学检查:a. 血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35%):正常情况下,血清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很低,但在嗜铬细胞瘤中,血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

b. 血浆肾素活性(30%):在部分患者中,血浆肾素活性可能会升高或降低。

c. 血液游离皮质醇(25%):在部分嗜铬细胞瘤患者中,血液游离的皮质醇水平可能升高。

d. 24小时尿香草苦杏仁酸(VMA)或多巴胺(DA)水平(10%):这些物质是儿茶酚胺的代谢产物,可能用于检测嗜铬细胞瘤。

e. 其他检查:对于怀疑患有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进行其他血液化学检查,如血糖、电解质和血清电解质水平的检查。

2. 尿液检查:a. 尿液儿茶酚胺测定:尿液儿茶酚胺测定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检测到尿液中的儿茶酚胺浓度。

b. 尿液VMA测定:VMA是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产物,如果怀疑患有嗜铬细胞瘤,医生可能会进行尿液VMA测定。

除了血液化学检查和尿液检查外,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嗜铬细胞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CT和MRI等。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状,以及肿瘤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以下为影像学检查的相关内容:a.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状,以及肿瘤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CT扫描还可以检测到肿瘤内的钙化灶,有助于诊断嗜铬细胞瘤。

b. MRI:MRI是一种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包括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和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MRI还可以检测到肿瘤内的血流信号和肿瘤内部的信号变化,有助于诊断嗜铬细胞瘤。

总之,嗜铬细胞瘤的实验室诊断标准涉及到血液化学检查、尿液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个方面。

嗜铬细胞瘤危象诊断标准

嗜铬细胞瘤危象诊断标准

嗜铬细胞瘤危象诊断标准
嗜铬细胞瘤危象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项:
1. 突发全身不适、眩晕、心悸、出汗、面色苍白或发红,头痛、血压明显升高,可伴有心律失常、发热。

2. 血、尿儿茶酚胺和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及氧活化型多巴胺均明显升高。

3. 血浆高血糖素水平升高(>250pmol/L)或对高血糖素和静脉注射胰高血糖素的反应增强。

4. 血浆高代谢产物和乳酸水平升高。

5. 腹部肿块和(或)肿瘤标志物检测(如血清儿茶酚胺和5-羟基吲哚乙酸等)阳性。

6. 腹部B超、CT或MRI检查有助诊断。

以上标准仅供参考,建议您咨询专业医师进行更全面、准确的诊断。

嗜铬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嗜铬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医学影像 ・
22 4第0第2 0年 月 5 1 1 卷 期
嗜铬 细胞瘤 的 多层 螺旋 C T诊 断
赵 毓 王 正 芳 吴玉辉 曹 夕娜 崔 英 杰
金川 集 团有 限公 司 职工 医院影 像 科 , 肃 金 昌 甘
7 70 3 10
【 要】 摘 目的 探 讨 多 层 螺 旋 C ( S T 在 嗜铬 细 胞 瘤 诊 断 中的 作用 。 方 法 回顾 性 分 析 1 经手 术 病 理 证 实 的 嗜 TM C ) 9例 铬 细胞 瘤 患 者 的 临 床 影 像 资 料 。 结 果 肿 瘤 发 生 于 肾上 腺 l 6例 , 腔 静 脉后 1例 , 门 附近 1例 , 胱 1例 ; 下 肾 膀 恶
p n n n y tc wa l o h h o h o c t ma e h n e o ss e t n b i u l f r c n r s d n sr to .Co - o e ta d c si l ft e p e c r mo y o n a c d c n it n l a d o v o sy a t o ta t a mi ita i n y e n
胞瘤 的定 位 、 性诊 断具 有 重要 作 用 , 平 面重 建 ( R) 定 多 MP 可直 观 显示 肿 瘤 与周 围组 织 结 构 、 管 的关 系 , 助 于手 术 血 有
方 案 的选 择 。
【 关键 词】嗜铬 细胞 瘤 ; 层摄 影 术 ; 线 计 算机 体 x 【 图分 类 号】R 3 . 中 7 66 【 文献 标 识码 】B 【 章编 号】1 7 — 7 1 2 1 ) 2 0 0 — 2 文 6 3 9 0 (0 2 1 — 1 2 0
mo y o s c t ma .M e h d to p c ie y a a y e h ln c la d i g n t ra so c s s wi h o h o c t ma c n t o s Re r s e t l n l z d t e c i ia n ma i g mae i l f 1 a e t p e c r mo y o o — v 9 h

嗜铬细胞瘤CT及MR诊断

嗜铬细胞瘤CT及MR诊断

增生
神经源性肿瘤:一般体积较大,边缘分叶状,边界清晰,密 度均匀,密度较低,轻度强化,强化可不均匀,不规则, 常跨越中线,内有坏死、囊变、出血,80% 可见不规则钙化。肿瘤长包埋、侵犯血管。 婴幼儿常见,80%在3岁以下
鉴别诊断
当肿瘤较小而坏死不明显时,需与不典型富血供的腺瘤鉴别。 肿瘤较小而强化不明显时需与神经鞘瘤鉴别。
T2WI高信号
明显持续强化+裂隙状坏死 =嗜铬细胞瘤
明显持续强化+囊状或裂隙状坏死 =嗜铬细胞瘤
双侧发病,右侧囊变,液平,含铁血黄 素沉积
富血供,明显强 化。囊状或裂隙 状坏死。
富血供,明显强 化。囊状或裂隙 状坏死。
富血供,明显强 化。囊状或裂隙 状坏死。
典型影像表现
T2WI高信号 增强扫描:明显持续强化 肿块较大时易出血、坏死、囊变 囊状或裂隙状坏死、破网状坏死 肿块及内部坏死的边界清楚
10%肿瘤:钙化、家族性、恶性、双侧、肾上腺外、儿童、术后复发、 无功能。
形态: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有完整包膜,周围脂肪间隙清晰。 3-5cm多见;大于3cm时,75%出血、坏死囊变;较小者密度均匀;少
数可钙化。 T1WI同肌肉相仿,T2WI显著高信号,灯泡征,实性部分显著持续强化。
肾上腺正常解剖
皮质: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 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分部:头部、分歧部、内侧肢、外侧肢。 大小:分歧部<8mm,其余<6mm,横断面>10mm为异常。 信号与肝脏相近。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的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外的其 他嗜铬组织的肿瘤。
T2WI高信号,富血供,弥散受限 肿瘤较大坏死时需与转移瘤、肾上腺皮质癌鉴别。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其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准确地诊断嗜铬细胞瘤,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金标准。

本文将介绍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金标准,以及其中应用的一些常见检测方法。

一、临床症状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症状取决于肿瘤的分泌物质,其中以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最多,临床表现多样化。

常见的症状包括阵发性高血压、心悸、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等。

这些症状在嗜铬细胞瘤发作时表现较为明显,对于嗜铬细胞瘤的初步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二、血液生化检测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对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生化指标有24小时尿儿茶酚胺、血和尿中的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如VMA、HVA)等。

这些指标的水平升高可以提示嗜铬细胞瘤的存在,并辅助进一步的检查。

三、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嗜铬细胞瘤诊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其中最常用的是CT和MRI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存在转移。

同时,由于嗜铬细胞瘤具有发作性特点,需要进行功能性影像学检查,如MIBG扫描。

这些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能提供直接的证据用于诊断。

四、内分泌功能测试由于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内分泌肿瘤,内分泌功能测试在其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常用的内分泌功能测试包括静脉采血测定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髓质激素的水平。

这些测试结果能够反映嗜铬细胞瘤是否存在以及肿瘤的分泌功能。

五、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确诊嗜铬细胞瘤的关键步骤。

通过从瘤组织中取材,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可以确定肿瘤细胞的嗜铬性,进而确诊嗜铬细胞瘤。

组织学检查通常通过手术切除瘤体进行,是最可靠、最直接的诊断方法。

总结: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金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血液生化检测、影像学检查、内分泌功能测试和组织学检查。

这些检查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嗜铬细胞瘤的存在和性质。

对于嗜铬细胞瘤的准确诊断,应该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检查方法,并交叉验证结果,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嗜铬细胞,主要在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节内发生,可分泌儿茶酚胺,导致高血压和其他症状。

在临床上,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非常重要,因为它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高血压危象、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等。

本文将探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标准。

一、嗜铬细胞瘤的分类根据病变部位和功能,嗜铬细胞瘤可以分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交感神经节嗜铬细胞瘤两种类型。

前者约占全部病例的80%,多为单侧发病;后者约占全部病例的20%,多发生在颈、胸、腹视线上的交感节链。

二、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嗜铬细胞瘤的典型症状是发作性头痛、发热、出汗、心悸、高血压、胸闷等。

此外,病人可能还有恶心、呕吐、腹部疼痛、不安、焦虑等不适感。

临床上约有60%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测定可呈现间歇性或持续性高血压。

嗜铬细胞瘤诱发的高血压可能会导致心脏增大、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

2. 实验室检查嗜铬细胞瘤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儿茶酚胺、血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比值等检查。

(1)尿儿茶酚胺检查:是嗜铬细胞瘤诊断中最常用的生化指标之一,可以通过24小时尿液收集测定。

一般认为,正常情况下,24小时尿中儿茶酚胺分泌量不超过400 μg/24h,而嗜铬细胞瘤病人通常会分泌超过1000 μg/24h的儿茶酚胺。

(2)血儿茶酚胺检查:可作为嗜铬细胞瘤筛查的辅助指标。

血儿茶酚胺的正常值为70~750 pg/mL,大多数嗜铬细胞瘤病人血中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升高。

(3)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比值:对诊断嗜铬细胞瘤有一定帮助,因为肾上腺素通常比去甲肾上腺素更加易被嗜铬细胞瘤合成。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嗜铬细胞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包括CT、MRI、超声等,其中CT扫描是最常用的检查手段。

CT扫描可以显示肿瘤是否存在占位效应、边缘是否光滑、钙化情况、是否有出血或坏死等。

病理规培笔记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

病理规培笔记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

病理规培笔记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症状和体征:
•患者年龄多在20~50岁。

•主要症状多数为阵发性高血压,发作时间及频率不等。

平时血压不高,发作时收缩压可达200~300mmHg,舒张压130~180mmHg,伴头痛,面色苍白,大
汗淋漓,心动过速,心前区不适,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

发作终止后可有面颊及皮肤潮红、全身发热、流涎、瞳孔缩小、尿量增多等症状。

部分可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加剧和上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如站立时低血压或血压波动大应疑为本病。

个别可表现为低血压、休克或高血压和低血压交替出现。

•体检发现,发作间歇期患者无明显体征,或仅有心界扩大,少数可扪及腹部包块。

发作期血压升高,可有皮肤潮湿、面色苍白、脉速,心律失常,复视等。

1.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以查血或者尿的儿茶酚胺含量,包括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增高,血钾的浓度下降。

1.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磁共振成像、CT、B超、同位素131Ⅰ标记MIBG扫描等。

如果存在恶性嗜铬细胞瘤,做影像学检查时会在没有嗜铬细胞瘤的部位发现转移灶,比如肺部、肝脏、淋巴结、脊柱等,而且肿瘤会侵袭性生长。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如有相关疑虑,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诊断和治疗。

嗜络细胞瘤的诊断标准

嗜络细胞瘤的诊断标准

嗜络细胞瘤的诊断标准嗜络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它由嗜酸性粒细胞和其他细胞类型组成。

这种肿瘤通常出现在肺部,但也可能发生在其他部位,如皮肤、骨骼和消化系统。

现在,医学界对于嗜络细胞瘤的诊断标准已经比较成熟,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嗜络细胞瘤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呼吸系统症状。

此外,病人可能还表现出发热、皮肤皮疹、嗜睡、皮下结节等非特异性症状。

在医学界中,这些临床表现被认为是诊断嗜络细胞瘤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影像学检查肺部CT扫描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对嗜络细胞瘤的检测和定位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另外,MRI、PET-CT、X线胸片等也可以用来探测病变部位。

通过这些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病灶的位置、大小和数量等重要信息。

三、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通常要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获取病灶组织,然后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进行检查。

通过组织学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组织形态、细胞类型及分布情况等,同时还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肿瘤类型和分子机制等信息。

四、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等,其中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的变化是嗜络细胞瘤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此外,可以进行免疫球蛋白和肿瘤相关标志物的检查,以帮助区分嗜络细胞瘤和其他疾病。

综上所述,嗜络细胞瘤的诊断需要通过多种方面的检查,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组织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在确定诊断之前,一定要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和疾病,并通过全面性的检查,确保最终的诊断准确性。

最后要注意的是,嗜络细胞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肿瘤,需要由拥有丰富经验的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比较肾上腺常见肿瘤的CT和磁共振成像的诊断

比较肾上腺常见肿瘤的CT和磁共振成像的诊断

比较肾上腺常见肿瘤的CT和磁共振成像的诊断肾上腺肿瘤是指肾上腺以及周围的组织中出现的恶性或良性肿瘤。

常见的肾上腺肿瘤包括嗜铬细胞瘤、腺瘤、囊肿、转移性肿瘤等。

CT和磁共振成像是目前常用的检查手段,在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CT成像的特点是成像速度快、分辨率高、对钙化和坏死等病理变化显示明显。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在CT上通常表现为轮廓不规则、密度不均、强化明显的肿块。

磁共振成像可以显示更为清晰的软组织结构,对诊断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腺瘤至关重要。

在T1加权影像上,嗜铬细胞瘤呈高信号,而肾上腺腺瘤呈低信号。

在T2加权影像上,嗜铬细胞瘤通常呈低信号,而肾上腺腺瘤呈高信号。

此外,嗜铬细胞瘤的信号强化要高于肾上腺腺瘤,这也是CT 和磁共振成像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囊肿是肾上腺常见的良性肿瘤,有时会被误诊为其他肿瘤。

CT和磁共振成像都可以识别出肾上腺囊肿,但磁共振成像对囊肿的显示更为清晰,对囊肿的大小、数目、形态等细节更加准确。

在磁共振成像上,肾上腺囊肿呈一致的低信号,边缘清晰,没有强化。

转移性肿瘤是肾上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通常来自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扩散至肾上腺。

CT和磁共振成像在诊断转移性肿瘤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转移性肿瘤表现为肾上腺区域的肿块,均匀或不均匀密度,有时可伴有出血或坏死区域。

在磁共振成像上,转移性肿瘤常表现为T2加权影像上的高信号灶。

对于疑似转移性肿瘤的患者,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肿瘤的来源和范围。

总之,CT和磁共振成像在肾上腺常见肿瘤的诊断中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各自存在优缺点。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医生的经验和临床情况,选择合适的成像方式,以更好地辅助诊断。

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标准嗜铬细胞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可发生于神经、肾脏和肾上腺。

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常常被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来诊断。

确诊嗜铬细胞瘤,需要满足一定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1、发病背景:嗜铬细胞瘤的发病人群以中老年患者居多,极少发生在儿童。

2、发病部位:嗜铬细胞瘤多发生于神经系统、肾脏以及肾上腺,其他部位也可出现嗜铬细胞瘤。

3、症状表现:嗜铬细胞瘤的症状表现依赖发病部位不同而不同,肾脏和神经系统发病的症状包括发热、恶心、体重减轻、乏力、头痛、肝脾肿大、血糖升高,有时可表现为异常性行为;肾上腺发病多伴有性冷淡,皮肤黏度下降、夜盲症状,以及压力性头痛、腹部肿胀及面部潮红。

二、影像学检查1、磁共振成像:嗜铬细胞瘤在MRI上以灰白相间的圆形高信号团体形式显示,可以提示嗜铬细胞瘤的可能存在。

2、CT检查:嗜铬细胞瘤在CT上以多发的低密度圆形团体显示,多呈现双实影现象,但并不是百分之百的诊断标准。

3、X光照射:X线可以显示嗜铬细胞瘤的位置,但由于表现不清晰,很少用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三、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确诊嗜铬细胞瘤最有效的方法。

在取材后,将取材物送往病理实验室查看,能清楚地看到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细胞形态特征大小不一,形状椭圆形或两侧不对称,核积累在胞浆的一角或两面,核染色会存在“金黄”色的含铬粒,水肿少、染色及增生不明显,各种标志性染色(如库仑染色等)也不显著。

四、免疫组化检查免疫组化检查可以检测肿瘤细胞表面或内质的抗原,其结果可用于诊断嗜铬细胞瘤,通常可以检测到抗铬蓝蛋白、碳酸化受体等。

五、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对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也有一定的重要性,可检测血氨基转移酶等生化参数,包括血清钙代谢和电解质代谢,以及癌胚抗原等指标,用于检测肿瘤的活动程度。

总结,确诊嗜铬细胞瘤,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诊断标准:一是临床表现,二是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CT检查和X-光检查等;三是组织学检查,支持取材切片的病理实验室检查;四是免疫组化检查,以及五是血液检查,检测多种生化参数,以诊断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嗜铬组织的肿瘤,肿瘤可分泌儿茶酚胺(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导致陈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心慌心悸/代谢紊乱等一些列症状及体征,肿瘤若大量释放儿茶酚胺(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嗜铬细胞瘤首选手术切除,术前应当采用α受体阻滞剂做充分术前准备,可有效预防术中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引起的血压剧烈波动及各种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

嗜铬细胞瘤大部分为肾上腺来源嗜铬细胞瘤,其余为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异位嗜铬细胞瘤,最常见位于腹膜后。

特别是腹膜后其他肿瘤与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难以鉴别,应当警惕嗜铬细胞瘤可能,做好充分术前准备。

下面就与大家分享鼓楼医院泌尿外科肾上腺及腹膜后肿瘤中心关于嗜铬细胞瘤诊断经验。

一、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肾上腺来源的嗜铬细胞瘤主要与肾上腺皮质腺瘤做鉴别诊断,嗜铬细胞瘤的CT平扫一般CT值较高(与肾脏相当),可有特征性的液化坏死低密度区,增强可见特征性的显著强化或环形强化,但也有强化不明显的;嗜铬细胞瘤的MRI平扫大部分表现为T2高信号(与肾脏对比)/DWI-b1000高信号/ADC低信号;血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显示去甲变肾上腺素/变肾上腺素升高(若升高2倍以上可基本确定)。

而肾上腺皮质腺瘤的CT值较低,增强显示轻中度强化;MRI平扫显示为特征性的T1反相信号减低,血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基本正常。

1、典型病例1(肾上腺皮质腺瘤)此例CT平扫值较高且强化显著,CT难以鉴别;但MRI显示特征性的T1反相信号减低;血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也正常。

2、典型病例2(嗜铬细胞瘤)此例CT平扫值较高且明显强化;MRI显示特征性的T2高信号/DWI-b1000高信号/ADC低信号,T1反相信号不减低;血去甲变肾上腺素升高4倍。

3、典型病例3(嗜铬细胞瘤)此例CT平扫值较高且呈特征性“环形强化”;MRI显示特征性的T2高信号/DWI-b1000高信号/ADC低信号,T1反相信号不减低;血去甲变肾上腺素稍高。

嗜铬细胞瘤的MSCT诊断

嗜铬细胞瘤的MSCT诊断
a n d t o p r o b e t h e d i a g n o s t i c v a l u e o f MS C T i n PHEO.Me t h o d s W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e d c l i n i c a l a n d CT d a t a i n 2 7 p a —
强化 ; 静 脉 期 强化 有减 退 l 9例 ( 7 0 . 3 7 ) , 8例 ( 2 9 . 6 3 ) P HE O呈 持续性 强化特点 , 所 有 瘤 体 均 可 见 一 条 或 多 条 动 脉 血
管 供 血 。结 论 肾上 腺 P HE O与腹主动脉旁 P HE O的 C T表现不具 差异性 , 嗜铬细 胞瘤 C T表现 较具 特征性 , 结合 C T
【 摘 要】 目 的 探 讨 MS C T 对 肾 上 腺 嗜铬 细 胞 瘤 ( p h e o c h r o mo c y t o ma ,P HE O ) 与腹主动脉 旁 P HE O 的 诊 断 价 值 。方 法 回顾 性 分 析 2 7例 P HE O患者的临床及 C T资料 , 所 有 病 例 均 经手 术 病 理 及 免 疫 组 织 化 学 检 查 确 诊 。依 据 P HE O 发 病 部 位 不 同将 2 7例 P HE O分 为 肾 上 腺 P HE O组( 1 7例 ) 和腹主动脉旁 P HE O组 ( 1 0例 ) 两 组 。 结 果 肾上 腺 P HE O 与 腹主动脉旁 P HE O的C T平 扫及 增 强 的 表 现 基 本 一 致 , 无 明 显 差 异 性 (P> O . 0 5 ) 。平 扫 瘤 体 较 大 , 呈 圆形 或 类 圆形 软 组 织密度肿块影 , 肿 块密度不均 2 1 例( 7 7 . 7 8 ) , 均匀 6 例, 瘤体包膜完整 、 边 界 清 楚 。增 强 动 脉 期 瘤 体 实 质 部 分 迅 速 、 明 显

嗜铬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嗜铬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嗜铬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27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14例行平扫及动静脉期增强扫描,11例行直接动、静脉双期扫描,1例行平扫及动脉期和1例行平扫及静脉期增强扫描,结合文献报道,分析CT特征表现。

结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3例,异位嗜铬细胞瘤4例,共31个病灶,呈类圆形、椭圆形或梨形。

19个病灶内部见囊变,其中3个病灶见点片状及短弧形钙化;12个病灶平扫密度较为均匀,呈等、稍低密度,实性成分CT值约27HU~49HU。

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约34HU~243HU,静脉期CT值约54HU~159HU,17个病灶动脉期CT值升高约10HU~216HU,平均升高56HU,19个病灶静脉期CT值较动脉期降低4HU~103HU,平均降低36HU,10个病灶静脉期CT值高于动脉期15HU~90HU,平均29HU。

结论嗜铬细胞瘤CT多期扫描表现具一定特征性,结合典型临床症状及肾上腺功能检测可明确诊断。

标签:嗜铬细胞瘤;体层摄影技术;X线计算机嗜铬细胞瘤可发生于体内含嗜铬细胞的任何部位,主要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称嗜铬细胞瘤;其次为自颅底至盆腔交感神经节盆腔、胸部)和副交感神经节(头颈部)嗜铬细胞分布区,称异位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1]。

本文搜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8月~2014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异位嗜铬细胞瘤病例27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探讨该肿瘤CT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一般材料27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男14例,女13例,年龄23~70岁,中位年龄44岁。

16例患者有头痛、头晕、心悸乏力、大汗等症状,其中13例有高血压或阵发性高血压、5例伴有糖尿病;5例有恶心、上腹不适、黑便、口干、视物模糊等不典型症状,4例患者无明显不适,2例腰部不适、下肢乏力,术后复发1例。

检查方法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64层螺旋CT扫描仪,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30s、70s开始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浓度300mgI/mL,剂量为1.5ml/kg,管电压120kV,管电流165mAs,螺距为1,层厚为3mm,重组层厚3mm。

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

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嗜铬细胞瘤是一种产生儿茶酚胺的肿瘤,起源于交感神经系统,占初诊高血压患者的0.5%,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因其为一种可治愈性高血压。

现已明确某些病变和家族易发生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这些病变包括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Ⅱ型、Ⅲ型(MEAⅡ、MEAⅢ)、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NF)Ⅰ型、von Hippel-Lindau病(小脑、延髓和脊髓血管母细胞瘤、视网膜血管瘤、多脏器囊肿和嗜铬细胞瘤)及家族性嗜铬细胞瘤。

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多汗和皮肤苍白,发作数分钟后症状缓解。

一些患者也可表现为波动性或持续性高血压。

化验检查,尿中香草基扁桃酸(VMA)及3-甲氧基肾上腺素的测定对嗜铬细胞瘤有诊断意义。

属于儿茶酚胺的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在肝脏和效应器官内代谢,其代谢产物即VMA经尿排出,因此24小时尿VMA定量分析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1、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肾上腺是嗜铬细胞瘤最常见的部位,其来源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

肿瘤通常呈圆形,有完整包膜,血管丰富,其内常有出血和坏死。

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疑为嗜铬细胞瘤患者,当CT检查发现肾上腺较大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并有实体部分明显强化,或MRI检查显示肾上腺肿块有上述信号特征时,结合临床症状和化验检查,通常可做出准确定位和定性诊断。

131I-MIBG检查根据肾上腺区的高浓集病变,同样可做出准确诊断。

2、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由神经嵴衍化的嗜铬细胞除位于肾上腺髓质外,也分布在交感神经节内并为独立体分散在交感神经全长内,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即来源于这些细胞。

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的肿瘤称为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之外的肿瘤则称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也称为副神经节瘤。

诊断和鉴别诊断当临床疑为嗜铬细胞瘤且化验检查也支持这一诊断时,若肾上腺区CT或MRI检查未发现异常,则应继续检查其余部位,特别是腹主动脉旁。

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较特殊,最初影像学检查即应以膀胱为重点。

比较肾上腺常见肿瘤的CT和磁共振成像的诊断

比较肾上腺常见肿瘤的CT和磁共振成像的诊断

比较肾上腺常见肿瘤的CT和磁共振成像的诊断肾上腺常见肿瘤包括嗜铬细胞瘤、腺瘤、囊肿、转移性瘤等。

CT和磁共振成像是常用的诊断手段,它们可以提供详细的形态学信息、位置和病变的良恶性等特征,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

1. 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是肾上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CT表现呈现为高密度,磁共振成像表现为低信号强度。

瘤体大小不均匀和出血坏死等改变,这些都是恶性程度的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在CT和磁共振成像中,嗜铬细胞瘤与良性腺瘤在形态学上有时难以区分,需要结合患者的生化特征和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诊断。

2. 腺瘤腺瘤是肾上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CT和磁共振成像表现为低密度和低信号强度,有清晰的边界,常呈圆形或椭圆形。

在CT上,肿瘤的密度与脂肪组织相似,而磁共振成像则显示出肿瘤组织对T1、T2加权影像的抑制。

需要注意的是腺瘤的边缘明显而规则,肿瘤无明显坏死、囊变、出血等改变,可以在CT和磁共振成像中较容易地区分出来。

3. 囊肿囊变是肾上腺肿瘤的一种常见表现,CT表现为水样密度,磁共振成像呈现为高信号强度。

囊肿的壁较薄且均匀,无增强效应。

囊变尤其常见于成人嗜铬细胞瘤,可以通过不同的成像模式来定量评估肿瘤中的囊变水平,这对于诊断和监测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4. 转移性瘤肾上腺的转移性肿瘤通常来自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和胃肠道恶性肿瘤等。

转移性瘤在CT上呈浸润性生长,没有清晰的边缘,密度如同肝脏组织,也可能表现为坏死、囊变等。

而在磁共振成像上显示为低信号强度,病变周围常有水肿和炎症表现。

对于转移性瘤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和生化指标等进行综合分析。

总的来说,CT和磁共振成像在肾上腺常见肿瘤的诊断中有着很高的准确性,但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应避免误诊的发生,在病变的定位、分类及手术前预测方面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一、概述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系统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细胞。

该病的主要特点是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或阵发性的高血压、心悸、出汗等症状。

嗜铬细胞瘤的发病率约为1-2/100,000,好发于30-50岁之间。

二、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方法1.临床表现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持续或阵发性高血压、心悸、多汗、头痛、焦虑、恶心、呕吐等。

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2.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清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尿中香草扁桃酸(VMA)增多。

(2)尿液检查: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增多,如香草扁桃酸(VMA)、5-羟吲哚醋酸(5-HIAA)等。

(3)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肾上腺肿瘤。

对于可疑肿瘤,可进行核素标记的儿茶酚胺代谢物扫描(MIBG),以定位肿瘤部位。

3.确诊手段确诊嗜铬细胞瘤主要依赖病理检查。

手术切除肿瘤后,病理检查发现肿瘤细胞含有嗜铬粒蛋白A,即可确诊。

三、嗜铬细胞瘤的治疗与预防1.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是嗜铬细胞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早期、局限性的肿瘤。

手术切除肿瘤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2.内分泌治疗:对于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的患者,可采用内分泌治疗,如生长抑素类似物、多巴胺激动剂等。

3.靶向药物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如RET、EGFR等,采用相应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4.预防措施:定期体检,尤其是有高血压、心悸、多汗等症状的患者,及时就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四、总结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依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内分泌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早期症状。

嗜铬细胞瘤的CT、MR诊断价值分析

嗜铬细胞瘤的CT、MR诊断价值分析

2 3 毗邻关系 .
并浸润 1 。 例
4例 肾上腺 受压变形 , 肾上腺 未见显 示。 2例
5例 病 变 侧 。 肾上极 受 压 下 移 , 头 受 压 前 移 1 , 脏 明显 受 压 证实 的嗜铬 细胞瘤 。男 4例 , 2 女
例 。年龄 1 4 8— 2岁 , 平均 2 。病程 1 一 6岁 月 5年。临床症状 : 6例均呈高血压表现 , 中 4例呈 一过 性高血 压 , 其 最高血压 达
S MA O m t n6螺 旋 C O T M E oi o T机 行 平 扫后 经 肘 静 脉 团 注 6 % 0
2 6 术后血压变化 .
控制血压。
术后 4例血压正常 , 2例降压药 维持 余
3 讨

泛影葡胺或碘佛醇 8 m 增强扫描 , 0l 层厚 3— m 5 m。1 例行 C A T 及多平 面 三维 重 建 。( ) 2 MR扫 描 : 用 德 国 SE N r 采 IME STi o 30 .T超导型扫描仪 , 平扫行 自旋 回波 T WI T 1 ( R=2 0 , E= 2 msT
由于肿瘤形态例嗜铬细胞瘤表现形态较规整边界较清楚引起血内儿茶酚胺增多临床表现阵发性或持续性血压升的圆形类圆形梨形的的实质肿块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高和多器官功能代谢障碍致头晕发热消瘦心悸出汗休克状边界不清楚

80 ・ 3
西南军医 2 1 0 1年 9月
第 1 3卷
第 5期
Junl f layS reni o t et hn , 0.3 N . Sp.2 1 ora 0 ir ugO Suh s ia v 11 , o5,et ,0 1 Mit n w C
异位嗜铬细胞瘤 , 例双侧肾上腺多发嗜铬 细胞瘤 。 1 22 肿瘤形态 . 5例嗜铬细胞瘤表现形态较规整、 边界较清楚 的圆形、 类圆形 、 梨形 的的实 质肿块 , 1例形态 不规 则、 呈分 叶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

嗜铬细胞瘤诊断金标准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其他嗜铬细胞组织。

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嗜铬细胞瘤的症状多样化和非特异性,其诊断常常具有挑战性。

因此,准确而可靠的诊断金标准对于指导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金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史采集与临床表现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中,首先需要全面收集患者的病史信息,并仔细观察其临床表现。

典型的症状包括阵发性高血压、心悸、盗汗、头痛、心绞痛等,并且这些症状常常与体位改变有关。

此外,患者还可能有恶心、呕吐、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症状。

因此,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中,病史采集和临床表现评估是关键的第一步。

二、生化指标检测嗜铬细胞瘤的生化指标检测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生化指标包括血浆、尿液和髓质抽取物中的儿茶酚胺代谢产物。

其中,血和尿液中的儿茶酚胺代谢产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浓度的测定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常情况下,血和尿液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的水平明显升高可以提示嗜铬细胞瘤的存在。

此外,还可以检测血和尿液中的儿茶酚胺代谢产物与其前体物质的比值,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比值。

这一比值的增加也可以作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依据。

三、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

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初筛工具,可以发现肿瘤的存在和位置。

CT 和MRI能够提供更多关于肿瘤的详细信息,如大小、形态、血供情况等。

此外,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和闪烁扫描,也可以用于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

四、功能性试验功能性试验是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中最常用的试验是甲基肾上腺素负荷试验。

该试验通过静脉注射甲基肾上腺素来诱发嗜铬细胞瘤产生的儿茶酚胺释放,从而促进诊断。

此外,还可以进行其它功能性试验,如氨基酸载体试验、钙剂负荷试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嗜铬细胞瘤
❖ 临床症状:头痛、心悸、多汗的三联征和高血 压,血、尿中的儿茶酚胺升高。24小时尿中的香草
基扁桃酸(VMA)增高。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CT表现:
❖ 单侧或双侧肾上腺区圆形或分叶状的肿块,肿块的大 小不一。肿块可呈均匀的软组织密度;但较大的肿块 内可因出血、坏死而表现有囊性密度,部分肿块内可 见斑块状钙化。
左肾上腺皮质腺癌
肾上腺皮质癌伴广泛坏死
3、肾上腺转移瘤
CT诊断要点: ❖ 有原发癌的病史;50%以上转移癌为双侧性。 ❖ 小的转移癌可为圆形,密度匀匀;大者形状不规则,可
有囊变坏死,可有钙化。 ❖ 增强扫描肿块呈边缘强化而中心强化不明显
4、肾上腺淋巴瘤
CT表现:
❖ 继发性肾上腺淋巴瘤是全身性淋巴瘤的一部 分,除肾上腺病变外其他地方的淋巴结也肿 大,诊断较易。
肾上腺腺瘤的强 化方式:速升速 降
2、肾上腺皮质腺癌
CT诊断要点: ❖ 肾上腺区圆形或分叶状肿块,中心易发生液化坏死。 ❖ 肿瘤常有包膜,其边缘较清楚,较大的肿瘤可推压周围
器官,但较少侵犯邻近的组织器官。 ❖ 增强扫描肿瘤的实性成分强化较明显,但不及嗜铬细胞
瘤。 ❖ 可见肺脏、腹膜后淋巴结、肺部等转移征象。 ❖ 有时与无功能性的嗜铬细胞瘤鉴别较难。
查。
❖ 增强扫描肿块的实性成分呈持续性明显强化,囊变区 不强化。
特点为:实性成分持续性明显强化,囊变明显。
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伴出血、囊性变。
甲癌术后2年多
异位嗜铬细胞瘤
❖ 异位的嗜铬细胞瘤(也称副神经节瘤)主要 沿腹主动脉及其分支 (交感神经系统)分布, 也可分布于后纵隔、颈总动脉走行区、膀胱 壁等。
❖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CT表现无特异性,多表 现为双侧发病,密度及强化较均匀,呈轻中 度强化。
大B细胞淋巴瘤
5、腹膜后间质瘤
6、 Castleman病
小结
❖ 嗜铬细胞瘤CT特点:实性成分持续性 明显强化,囊变明显。
❖ 要注意异位嗜铬细胞瘤及多发性嗜铬细
胞瘤可能。 ❖ 鉴别有困难时可以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
2年前外院行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
鉴别诊断
1、肾上腺腺瘤 2、肾上腺皮质腺癌 3、肾上腺转移瘤 4、肾上腺淋巴瘤 5、腹膜后间质瘤 6、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
1、肾上腺腺瘤
典型的腺瘤CT表现: ❖ 多为单侧肾上腺区圆形的肿块,境界清楚,直径一般约
为2-5cm。平扫时CT值约-20-40Hu。增强扫描时可见 均匀轻中度强化,强化方式一般呈速升速降型。 ❖ Cushing腺瘤可看到同侧或对侧肾上腺的萎缩。 ❖ 平扫的CT值小于15Hu+速升速降型的强化方式是腺瘤 的特征。
嗜铬细胞瘤
❖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是起源 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它部位嗜铬 组织的一种少见肿瘤,具有合成、储存、代 谢儿茶酚胺的功能,部分肿瘤可以释放儿茶 酚胺而引起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和代谢紊 乱症候群。
嗜铬细胞瘤
❖ 10%肿瘤:10%为双侧、10%为恶性、10%有家族 性、10%发生于肾上腺外;异位的嗜铬细胞瘤(也 称副神经节瘤)主要沿腹主动脉及其分支 (交感神 经系统)分布,也可分布于后纵隔、颈总动脉走行区、 膀胱壁等。
❖ CT表现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一致。
异位嗜铬细胞瘤
恶性嗜铬细胞瘤
❖ 金标准:在没有嗜铬细胞的区域出现转移灶。 ❖ 有以下征象时恶性的概率提5 cm, 分叶状, 密度不 均,有液化坏死; 3、异位或多发嗜铬细胞瘤;
腹膜后恶性嗜铬细胞瘤,侵及肾包膜及血管神经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