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名解

合集下载

临床药理名词解释考试复习知识重点资料

临床药理名词解释考试复习知识重点资料

药理名解1.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2.药理效应:指药物的初始作用所引起的机体组织器官在功能和形态上的变化3.治疗作用1)对因治疗:或称治本,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治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的治疗2)对症治疗:或称指标,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挽救患者生命的治疗4.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药物反应1)副反应: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2)毒性反应:用量过大或蓄积过多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损害。

药理作用延伸3)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以降至阈浓度以下时还残存的生物效应4)停药反应: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或症状加剧,也称反跳反应5)变态反应:一类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特点:第一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出现过敏反应;与用药数量无关;无论用何种药物与药理作用无关,症状相同6)特异质反应: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特别敏感,与用药剂量有关,很少见。

例:遗传性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服用磺胺类药物后可致溶血5.效能: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增加,药物的效应也相应增加,当药物的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增加药物的剂量或浓度药物的效应不在增加,这时的药物效应称为药物的最大效应,在量反应中称为效能6.药物的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同类药物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它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大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7.半数有效量(ED50):能引起50%的动物产生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8.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个体死亡的剂量9.治疗指数:以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即治疗指数[( TI )LD50/ED50] 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10.安全范围:安全指标在ED50和TD50之间的距离11.内在活性:即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生理效应的能力12.受体脱敏:由于受体原因而产生的耐受性13.首过效应:药物在吸收过程中部分被肝脏和胃肠道的某些酶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效应14.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经过某些酶的作用其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称为药物的生物转化,又称药物的代谢15.肝药酶:存在于肝细胞微粒体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其中最关键的酶是细胞色素P450,故肝药酶又称为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16.肠肝循环: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汁中,随胆汁排泄到达小肠后又被水解为游离药物,并被小肠上皮细胞重新吸收进入门静脉17.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后,药物到达全身血循环内的相对量和速度18.血浆清除率: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反映肝肾功能。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学科。

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

2.市场药物再评价(revaluation of marketing drugs)根据医学的最新水平,从临床药理、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及药物政策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的药品在社会人群中的不良反应、疗效、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做出科学评价和估计。

药物再评价的结果是遴选国家基本药物、非处方药物等的重要依据。

3.新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4.安慰剂:是把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淀粉等,用来作为临床对照试验中的阴性对照。

5.药品注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拟上市销售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审批过程。

6.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 GCP)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

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稽查、记录、总结和报告。

7.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临床试验过程中发生需住院治疗、延长住院时间、伤残、影响工作能力、危及生命或死亡、导致先天畸形等事件8.重要不良事件:指的是除严重不良事件外,发生的任何导致采用针对性医疗措施(如停药、降低剂量和对症治疗)的不良事件和血液学或其他实验室检查明显异常。

9.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rnitoring,TDM)通过灵敏可靠的方法,检测病人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获取有关药动学参数,应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药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以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0.给药个体化:临床给药方案,在根据病情和适应证选定最佳药物之后,通常指确定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及给药时间、疗程等。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考试后总结版)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考试后总结版)

1、临床药理学:就是药理学得分支,时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与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得一门学科2、消除半衰期:药物得消除半衰期就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得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得时间。

3、时间药理学:时间药理学就是研究药物与生物周期相互关系得一门学科。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体得昼夜节律对药物作用或体内过程得影响,药物对机体昼夜节律得影响。

5、国家基本药物:指一个国家根据各自国情,按照符合实际得科学标准从临床各类药品中遴选出得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较轻、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得药品。

6、临床试验:评价新药得疗效与毒性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国新药得临床试验分为Ⅰ、Ⅰ、Ⅰ、Ⅰ期,各类新药视类别不同进行Ⅰ、Ⅰ、Ⅰ、Ⅰ期临床试验。

7、不良事件: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发生得不良医疗事件,它不一定与治疗有因果关系8、药物耐受性:指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得一种对药物得反应性逐渐减弱得状态。

在此状态下,该药原用剂量得效应明显减弱,必须增加剂量方可获原用剂量得相同效应。

9、不良反应:就是药物在正常用法与用量时由药物引起得不良与不期望产生得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与致突变反应。

10、生物利用度:用药代动力学原理来评价与研究药物进入血循环得速度与程度,就是评价药物有效性得指标。

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

11、处方药POM:指必需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在正规药店或药房调配、购买与使用得药品12、药物滥用drug abuse: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与保健目得,间断或不见断地自行过量用药行为。

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地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与身体地危害。

13、非处方药OTC:指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与使用得药品14、 TDM治疗药物:在药代动力学原理得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得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她体液中药物浓度,研究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得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药理学名解

药理学名解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1.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作用强度与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临床适应证等。

2.药物的选择性: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者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作用的特性,称为药物的选择性。

3.药物的两重性:药物对机体能产生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也会出现不良反应,称为药物的两重性。

4.变态反应:至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与药物的作用,使用剂量及疗程无关。

5.后遗效应:停药后,原血药浓度已经降至阈浓度以下而残存的药理效应。

6.量效关系: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也与药物效应成正比,这种关系称为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

7.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8.最大有效量:药物产生最大效应所需使用的剂量9.极量;国家药典规定对某些药物允许使用的最高剂量。

10.治疗量(常用量):介于阈剂量与极量之间,临床上使用时对大多数患者有效,而又不会出现中毒的剂量。

11.强度: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的剂量或浓度,数值越小,强度越大。

12.效能:药物可产生的最大效应。

13.治疗指数(TI):表示药物安全性的指标TI= LD 50/ ED 50,此数值越大表示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间距越大,越安全。

14.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以及上述变化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过程。

15.首关消除: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黏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16.生物转化:药物作为外源性的活性物质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改变的过程,又称药物的代谢,主要器官是肝脏。

17.一级消除动力学:在单位时间内,药物总是按血药浓度的恒定比例进行消除,其消除速率总是和血药浓度成正比。

18.肠肝循环: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并自胆汁排出后,又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再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药理名解(1)

药理名解(1)

1、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器官的生理功能或病理状态,可用于防治和诊断疾病或计划生育的物质。

药物和毒物之间并无严格界限。

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主要研究药效学和药动学两方面的内容。

3、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而半衰期越小,消除的速度越快。

4、Css:稳态浓度。

属于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经恒时恒量给药,经过一定时间后,使进入体内的药物等于体内消除的药物,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不再增加。

5、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及速度。

6、质反应:药理效应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表示,必需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

7、Ti:治疗指数。

为LD50和ED50的比值,是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之一。

该值越大越安全。

8、效能:指药物的最大效应,主要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9、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EC50)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

10、水杨酸反应:水杨酸类药物大剂量使用时,如阿司匹林(25g/日),出现的头痛、恶心、呕吐、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等症,甚至精神错乱等,总称为水杨酸反应。

是水杨酸类轻度中毒的表现。

11、调节痉挛:乙酰胆碱的M胆碱受体激动药能够与位于睫状肌上的环状肌的M受体结合使之被激动从而使睫状肌的环状纤维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本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是为调节痉挛,此时只适合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此即为调节痉挛。

12、调节麻痹:阿托品等M受体阻断药能阻断乙酰胆碱等胆碱受体激动药与位于睫状肌环状纤维上的M受体结合,能够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边缘,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折光度减低只适合看远物。

而不能把静物清楚成像于视网膜上,造成视近物模糊不清,此即为调节麻痹。

药理学名解

药理学名解
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24、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然后抵达作用部位。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方式称为首过消除。
69、抗菌药物:是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的一类药物。
70、化学治疗:抗菌药物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以及由其它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
71、抗生素:是由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它微生物作用的物质,包括天然产品和人工半合成产品。
66、继发反应:药物在防治原有疾病过程中,产生新的疾病或使原病情加重的一种不良后果。包括戒断症状、停药症状、反跳现象。
67、抗生或被消除后,细菌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68、瑞氏综合征:对患病毒性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和青年,服用阿司匹林有发生瑞氏综合症的危险。表现为开始有短期发热等类似急性感染症状,继而惊厥、频繁呕吐、颅内压增高、谵忘与昏迷等。可有一过性肝功能异常。
35、折返激动:冲动经过传导通路折返回原处而反复运动的现象。
36、调节麻痹:阿托品使睫状肌松驰,晶状体扁平,折光度降低,近视物模糊视远物清楚的过程。
37、生物利用度(F):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
38、表观分布容积(Vd):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Vd可用L/kg体重表示。
79、交叉耐受性:是指对一种药物产生耐受性后,在用同一类药物时也会产生耐受性。
80、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药物的效价强度部分取决于受体和与之结合的药物的亲和力,以及药物—受体藕联产生反应的效率。

(临床医学)药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药理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药理名词解释药物:一般指可以改变或查明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一般对用药者无害的物质。

ADME系统: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可分为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简称为ADME系统。

吸收:指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首关效应: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是指血管外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的相对分量或百分数,简写为F。

首剂现象:又称首剂综合征或首剂现象,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肌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分布:指药物由血液向组织,细胞间液和细胞内液转运的过程。

转化(代谢):指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排泄:药物的原形或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除体外的转运过程。

肝药酶:是存在于肝微粒体内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主要的酶是细胞色素P-450,尚有辅酶2(NADPH)及黄蛋白,能转化数百种药物。

肝药酶抑制剂: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合成并降低其活性的药物。

如异烟肼、氯霉素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向等量的药物,也称衡量消除动力学。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Na+、K+)以细胞膜特异载体蛋白携带下,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的特点是:必须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

被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1)单纯扩散: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2)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半衰期:一般指血浆半衰期,即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开放)一室模型:血液浓度的衰减速率始终保持一致,不因分布、代谢、排泄这三中方式的影响,在药时曲线上表现为一直线。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

1首剂效应首次给药出现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眩晕、出汗、心悸,甚至晕厥、意识消失,尤其在首剂大于1mg时出现2首关效应)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3半衰期:多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

表观分布容积(Vd):指理论上药物均匀分布所需容积。

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实际被利用的程度。

即进入血液的药量与给药量之比。

最低抑菌浓度(MIC) 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

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破坏了菌群间的生态平衡,使肠道内敏感菌株受到抑制而耐药菌株乘机繁殖,而造成的再感染.人工冬眠疗法:合用某些中枢抑制药,可使患者处于深睡,体温、代谢及组织耗氧量均降低的状态,称为人工冬眠疗法。

水杨酸反应:剂量过大(5g/日)出现,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障碍,严重者出现高热、脱水、惊厥、意识模糊或昏迷。

立即停药,碱化尿液。

胰岛素抵抗急性抵抗:多因并发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状态所致,使胰岛素作用锐减,需增加胰岛素剂量达数百乃至数千单位。

慢性抵抗:因为体内产生了抗胰岛素抗体;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系统失常。

糖皮质激素反跳:即胰岛素耐受性,由于机体拮抗胰岛素物质增多,体内生成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减少等原因引起,此时应加大胰岛素剂量才能维持应有的降血糖效应。

灰婴综合征:是新生儿、早产儿应用大量氯霉素产生的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为患儿服药后数日出现腹胀、呕吐、呼吸不规则、进行性苍白、紫绀,以致呼吸循环衰竭,并可能在出现症状数小时内死亡。

阿司匹林效应:只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NSAIDs后诱发的哮喘。

隐匿性传导:指来自心房的冲动到达房室后,由于递减传到而隐蔽在房室结中,留下不应期,使后续冲动不能下传到心室。

药物不良反应(ADR):凡是不符合药用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应。

临床药理学名解与问答

临床药理学名解与问答

临床药理学名解与问答※名词解释(1) Pharmacy History: 药历,临床药师在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过程中,以合理用药为目的,收集临床资料,通过综合、分析、整理、归纳而书写形成的完整记录,是为患者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的重要依据,是开展药学服务的必备资料。

(2) Compliance:依从性:病人遵守治疗计划的程度。

(3) Rational Use of Drug, RUD: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剂量,用正确的药物,通过正确的途径,给予正确的病人。

或,患者应接受适于他们临床需要的治疗药物,符合他们个体化的剂量和给药时段,在他们所处社会环境来说耗费最低的成本。

(4) ADR: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5) ADE:药物治疗期间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

(6) Unanticipated Adverse Reaction: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在性质和严重程度上与说明书或上市批文不一致;或根据药物的特性无法预料类似不良反应。

(7) Intensive Medicines Monitoring:对部分上市新药加强监测,以利于及时发现一些未知的或非预期的不良反应,并作为这类药品的早期预警系统。

(8) Intensive Hospital Monitoring:指定有条件的医院,报告不良反应和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系统监测研究。

(9) Cohort Studies:定期跟踪随访暴露组与非暴露组ADR的发生率,分析“因”“果”关系;包括回顾性研究:收集过去药物治疗时发生的特定反应和前瞻性研究:事先设定用药与不用药人群,有目的的收集全部资料。

(10) Case-control Studies:调查一组发生了某种药物ADR的人群(病例)和过去同时期未发生该ADR的人群(对照),比较两组应用该药物的百分比,统计该药物与该DAR发生的因果关系。

(11) Dechallenge:去激发试验。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重点知识复习总结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重点知识复习总结

名解1.首过效应:药物在吸收过程中部分被肝脏和胃肠道的某些酶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过效应。

2. 肝药酶:存在于肝细胞微粒体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其中最关键的酶是细胞色素P450,故肝药酶又称为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

3.生物利用度:药物到达全身血循环内的相对量和速度。

4.血浆清除率: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反映肝肾功能。

CL = A/AUC5.表观分布容积:体内药物总量和血浆药物浓度之比。

Vd=A/C06.血浆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消除一半所需时间。

7.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能够防治疾病,有利患者康复的药物作用。

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8.对因治疗:或称治本,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治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的治疗。

9.对症治疗:或称指标,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挽救患者生命的治疗。

10.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药物反应。

11.副反应: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2.毒性反应:用量过大或蓄积过多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损害。

药理作用延伸13.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以降至阈浓度以下时还残存的生物效应。

14.停药反应: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或症状加剧,也称反跳反应。

15.变态反应:一类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特点:第一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出现过敏反应;与用药数量无关;无论用何种药物与药理作用无关,症状相同。

16.特异质反应: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特别敏感,与用药剂量有关,很少见。

例:遗传性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服用磺胺类药物后可致溶血。

17.半数有效量(ED50):能引起50%的动物产生阳性反应的药物剂量。

18.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个体死亡的剂量。

19.治疗指数:以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即治疗指数[( TI ) LD50/ED50]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20.安全范围:安全指标在ED50和TD50之间的距离。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名词解释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

药效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适应症及禁忌症等。

药代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特别包括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新药:是指我国未生产过得药品,已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症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

被动转运:是指药物借助细胞膜两侧存在的药物浓度梯度或电位差,以电化学势能差为驱动力,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

PK a:等于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解离时溶液的pH值。

药物的吸收:是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首过效应:又称首过消除,是指某些药物口服后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的代谢:又称生物转化,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肝药酶:细胞色素P450(CYP)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

由于该酶能促进数百种药物的代谢,故又称“肝药酶”。

肝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加速本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从而使药效降低。

肝药酶抑制剂:有些药物能抑制或降低酶的活性,减慢某些药物的代谢,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毒性。

药物的消除:是指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消除器官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肝肠循环:许多药物经肝脏代谢排入胆汁,由胆汁流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却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这种小肠、肝脏、胆汁间的循环的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半衰期:通常是指血浆消除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把血管外途径给药时的AUC值与静脉注射时的AUC值进行比较,计算前者的生物利用度,即为绝对生物利用度。

临床药理名词解释考试复习知识重点资料

临床药理名词解释考试复习知识重点资料

名解1.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药物反应(1)副反应:是药物所固有的,由于药物选择性低,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效应(2)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发生的对机体组织器官的危害性反应(3)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阈浓度)以下时还残存的药理效应(4)停药反应: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或症状加剧,又称回跃反应(5)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其性质与药物原有的药理效应和剂量无关,用药理性拮抗药解救无效(6)特异性反应:少数特异体质的患者对某种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很少的剂量即可引起超出常人的强烈药理效应。

其反应性质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一致,严重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与遗传异常有关5.(1)KD:引起最大效应一半的时候所需要的药物剂量,表示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与亲和力成反比(2)亲和力指数:pD2=-log KD,与亲和力成正比6.拮抗参数(pA2):反映拮抗药的拮抗强度,pA2越大,拮抗药浓度越小,拮抗作用越强10.血浆清除率(CL):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全部清除干净,是药物自体内消除的一个重要指标,反应肝肾功能。

CL=A/AUC12.血浆半衰期(t 2/1):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3.调节痉挛:毛果芸香碱M受体,使睫状肌的环状纤维向眼中心方向收缩,导致悬韧带松弛,晶状体靠自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从而使远距离物体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所以眼持续处于近视物清楚,远视物模糊的状态,这一作用称为调节痉挛14.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如事先给予a受体阻断药(如酚妥拉明等),再给AD(肾上腺素)则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15.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为慢性或终身疾病16.抗菌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物17.抗生素:指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产生的具有康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18.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敏感菌株的生长受到抑制,不敏感菌株乘机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新的感染,此成为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原理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包括药物的吸收速度、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药物的代谢和药物的消除速度等。

2. 药物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包括药物与靶分子的结合、药物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影响等。

3. 半衰期(Half-life):指药物在体内的降解速度。

半衰期越短,说明药物在体内的降解速度越快,药物作用时间越短。

4. 最大耐受剂量(Maximum tolerated dose,MTD):指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前提下,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

5. 治疗窗口(Therapeutic window):指药物在治疗疾病时的有效剂量范围,即药物的最低有效剂量和最高安全剂量之间的范围。

6. 药效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的学科。

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靶点以及药物对机体产生的生理和生化效应等。

7. 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s):指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其中一种药物对另一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产生影响的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疗效降低或副作用增加。

8. 拮抗作用(Antagonism):指两种药物或药物与内源性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一种物质减弱或抵消另一种物质的作用效果。

9. 亲和力(Affinity):指药物与其作用靶点(如受体、酶)结合的趋势或程度。

亲和力越高,说明药物与靶点结合的越紧密,作用效果越显著。

10.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经过给药途径到达血液循环中的程度。

生物利用度越高,说明药物被有效吸收和利用的程度越高。

以上是一些临床药理学的常见名词解释,这些名词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合理应用十分重要。

临床药理 名词解释

临床药理 名词解释

1、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

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毒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等。

2、新药: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上市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症,亦按新药管理。

3、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根据计算出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制定最佳给药方案以及给药剂量和给药频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4、吸收: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5、首关效应:又称首过消除,是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代谢所致,使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6、分布:是指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7、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内后,发生化学结构上的变化,这就是药物代谢过程,也可称为代谢。

8、排泄: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9、肝肠循环: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汁,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

10、房室模型:为了定量地分析体内药物的动力学过程,通常用房室模型模拟人体,将人体分为若干房室。

只要体内某些部位的转运速率相同,均可归为一个房室,房室的划分与解剖位置或生理功能无关。

在多数药代动力学模型中,药物可进入该房室,又可从该房室流出,称为开放系统(open systems)。

11、半衰期(t1/2):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2、表观分布容积(Vd):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

13、生物利用度(F)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14、清除率(Cl):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消除掉药物的能力,用血浆容积表示,单位是ml/min15、稳态血药浓度(Css)·定义:若以一定时间间隔,以相同的剂量多次给药,则在给药过程中血药浓度可逐次叠加,直至血药浓度维持一定水平或在一定水平内上下波动,该范围即称为稳态浓度。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英文版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英文版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英文版一、名词解释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的一门交叉学科。

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不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等。

是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为目的的学科。

2、半衰期(half-time period)通常指血浆半衰期,是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要的时间,是常用来反映药物消除快慢的药动学参数。

3、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药物从零时间至所有原形药物全部消除这段时间的药-时曲线下总面积,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总量。

4、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5、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称为药物代谢动力学。

临床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人体的动力学,提供药物的剂量与药物体内浓度之间的关系,为制定给药方案、必要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或通过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调整给药方案提供依据,达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目的。

6、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通过应用现代分析技术测定体液(通常为血液样本)中的药物浓度,结合对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观察,运用药动学原理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以达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实现个体化给药的目的。

7、清除率(clearance,CL)清除率是机体对药物的消除速率的一种表示方法,即单位时间内机体从血浆内将药物消除的能力。

8、时量曲线(药时曲线,drug concentration-time curve)时间为横坐标,药物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绘制的图形。

药理学简答名解(15药学专业)

药理学简答名解(15药学专业)

名词解释1.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交叉学科。

2. 一级消除动力学:又称一级速率过程,是指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dx/dt)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3. 零级消除动力学:又称零级速率过程,是指药物在某房室或某部位的转运速率与该房室或该部位的药量或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

4. 生物利用度(F):是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程度与速度。

5. 半衰期:通常是指药物的血浆消除半衰期,是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6. 治疗药物检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检测(GPM),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或其他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7. 治疗指数:即LD50/ED50的比值,用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

8. 部分激动药:受体的亲和力与激动剂相似,但其内在活性很小,与受体结合后产生弱的效应,但是有别的强激动药存在时,这种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反而妨碍了强激动药的作用,起到受体拮抗药的作用。

9. 反向激动药:这类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受体构型变化,引起与原来激动药相反的效应。

10. 受体脱敏:机体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受体的敏感性逐渐降低,这一现象叫做受体脱敏。

11. 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稽查、记录、总结与报告。

12. 多中心临床试验(MCT):即按同一试验方案在不同临床单位同时进行的临床试验。

13. 国家基本药物:一个国家根据各自的国情,按照符合实际的科学标准,从临床各类药品中选出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较轻、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药品。

14. 处方药(POM):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在正规药房或药店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5. 非处方药(OTC):指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需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药理-名解

药理-名解

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原理和规律的学科。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规律的学科。

3、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动态变化。

4、一级动力学:指药物的转运或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即单位时间内转运或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5、零级动力学:单位时间内血药浓度以恒定量下降的消除方式。

称恒定吸收或消除动力学。

6、治疗作用:指符合用药目的而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7、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应反应。

8、毒性作用:是用药过量、过快或时间过长所致机体的病理变化或损害。

9、首关消除:指口服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受到胃黏膜和肝细胞代谢,导致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减低。

10、生物利用度:指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百分数。

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参数。

11、肝肠循环:指经胆汁排泄的药物,再由肠道重吸收入血的过程。

AUC实际吸收入血量12、继发性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13、变态反应:是过敏体质者对药物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

14、致畸反应: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15、后遗效应:是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16、抗生素效应:使用抗菌药物后,仍然持续存在的抗菌效应。

17、抗菌药物后效应:是指停用抗菌药物后,仍然持续存在的抗菌效应。

18、(肝)药酶:存在于肝细胞的颗粒体内药物的生物转化有关的酶系。

19、药酶诱导剂:能使药酶的量和活性增高的物质。

20、药酶抑制剂:能使药酶的量和活性降低的物质。

21、激动剂: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22、拮抗剂:有较强亲和力,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23、竞争性拮抗剂:是能与激动剂相互竞争同一受体,并可逆性使激动剂作用减弱的物质。

24、向上调节:长期应用拮抗药可使受体的密度和敏感性增高的现象。

25、向下调节:长期应用激动药可使受体的密度和敏感性降低的现象。

临床大专药理学名词解释

临床大专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物:是指能够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生化过程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及计划生育的一类化学物质。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通过分子相互作用所致的初始作用。

后遗效应:是指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后残存的药理效应。

依法反应:是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又称治疗矛盾。

耐受性:是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降低,需要增加剂量方可产生应有的药物效应。

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性降低,又称抗药性。

效能:是指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

效价:是指药效性质相同的药物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或浓度,又称药效强度。

量效关系曲线:横坐标表示药物剂量或浓度,纵坐标表示药物效应,用来表示量效关系的做标图。

治疗指数:指药物的LD50(半数致死量)与ED50 (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TI)亲和力: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激活受体产生特定药理效应的能力,又叫效应力。

受体激活剂:是指与受体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显著的内在活性的药物。

受体拮抗剂:是指与受体仅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又称受体阻断剂。

首关消除:有些在胃肠道吸收的药物进入体循环之前,经胃肠道和肝细胞的代谢酶灭活一部分,是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减少,药效降低,这种现象叫做首关消除,又称首过消除或首过效应。

半衰期:是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又称药物血浆半衰期。

生物利用度:是指血管外给药后经机体吸收入血的程度和效率。

抗生素:是指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者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抗菌药:是指能够抑制或者杀灭细菌的一类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半合成抗菌药抗菌谱: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是临床上选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依据。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13药物滥用(drug abuse):指人们非医疗目的地使用具有致依赖性潜能的精神活性物质的行为。这种用药的目的,是为体验使用该类物质产生的特殊精神效应,具有无节制反复使用的特征,其结果必然导致药物依赖性,并造成对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的损害,进而严重危害社会。
14、药物耐受性(drug tolerance):指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的状态。具可逆性,并可呈交叉耐受性。
4、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有些药物内在活性弱,当无其他强大受体激动药存在时,可与受体结合激发弱的生理效应,起到激动药的作用;但在别的强激动药存在情况下,这些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反而妨碍了强激动药的作用,起到受体拮抗药的作用。
5、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包括国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国外已上市但未在我国境内上市,新的复方制剂,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包括: ①中药天然药物 ②化学药品③生物制剂
6、药品不良反应(ADR,adverse drug reacction):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排除了治疗失败、药物过量、药物滥用、不依从用药和用药差错。
7、药品不良事件(ADE,adverse drug event):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不良医学事件,不一定与药物治疗有因果关系,包括ADR、药品标准缺陷、药品质量问题、用药失误和药物滥用。
②精神/心理依赖性:滥用药物对大脑奖赏中枢产生非生理性刺激所致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一旦产生很难祛除。
18、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
19、受体激动药(agonist):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antagonist):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其受体结合后,不能激发生理效应,反而妨碍受体激动药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健康人和患者)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临床药效动力学、临床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研究.2.药物治疗学是研究药物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3.新药系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

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症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属新药范围。

4.GCP是包括临床试验的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视审核、记录分析、总结报告等过程的一整套标准。

凡药品进行各期临床试验,包括人体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试验,均须按GCP进行。

5.知情同意书:是每位受试者表示志愿参加某一实验的文件证明。

6.安慰剂对照(阴性对照):不含任何药理活性成分(如淀粉或乳糖)且色泽、形状、大小,甚至味道均与受试药相同的制剂。

7.双盲法:试验者和受试者双方均不知所用的药物是受试药还是对照药。

避免试验者与受试者主观偏因的影响。

8.一级动力学过程: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是以被动扩散(简单扩散)的方式跨膜转运的,转运速率与生物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生物膜两侧的浓度差越大,转运速率越快。

9.零级动力学过程: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都是以主动转运或易化扩散的方式跨膜转运的,达到饱和时药物的转运速率与生物膜两侧的浓度差无关;10.AUC:以血浆药物浓度(简称血药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 绘出的曲线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时曲线)。

坐标轴和药-时曲线之间所围成的面积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它代表被吸收入血的总药量。

AUC是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主要决定因素。

11.房室模型:模拟分析药物在体内转运的动态规律的较常用模型。

将身体视为一个系统,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分为若干室。

12.表观分布容积:某一时刻体内药物总量与此刻血浆药物浓度的比值。

13.生物半衰期(biologic half-life) :药物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14.血浆半衰期(plasma half-life) : 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药代动力学的计算,一般是指血浆半衰期15.消除半衰期: 消除相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的时间, 可以表示药物在体内消除(包括尿排出、代谢或其他途径的消除)16.总清除率(CL):单位时间内药物被从中清除的体液的容积。

17.稳态血浆浓度:恒比消除的药物在连续恒速给药或分次恒量给药时,血药浓度先是呈锯齿状上升,经一定的时间后达到平衡(消除量与给药量相等),血药浓度在一个恒定的范围内波动,即达到血药稳态浓度(坪浓度)18.积累系数(R):药物达稳态的平均血药浓度(C )与一次给药后的平均血药浓度(C1)之比值称为积累系数19.负荷剂量(loading dose):凡使首次给药达到稳态水平的剂量称为负荷量20.生物利用度(biovailability) :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生物药剂学的一项重要参数;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是选择给药途径重要依据之一。

21.治疗药物监测:是以药代动力学原理为指导,分析测定药物在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浓度,用以评价疗效或确立给药方案,使给药方案个体化。

22.药物不良反应(ADR)广义:药物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和有害的反应。

WHO:在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给予正常剂量药物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和有害的反应。

我国沿用定义: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23.A型:是原有药理作用,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进一步增强和发展。

特点: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有关。

一般能预测。

发生率高,死亡率较低。

24.B型:是与固有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

特点是与剂量无关。

主要与机体的特异体质有关,难以预测,发生率较低,但其死亡率较高。

25.药物诱发性疾病,药物作为致病因子而引起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的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过程的症候群。

26.药源性疾病(DID):药物诱发性疾病,药物作为致病因子而引起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的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过程的症候群。

27.药物相互作用:从广义上讲,某一种药物由于其他化学物质的存在,以至药理作用发生改变。

狭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在体内共存时产生的不良影响,包括药效降低和毒性增加。

28.药物滥用:通常指的是人们间断或不间断地自行反复过量使用与医疗目的无关的具有依赖性潜力的物质。

一旦产生依赖性,个体便会不可自制地、不断地追求药物,以感受精神效应和避免不适。

29.糖尿病(DM):是由于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引起胰岛素分泌缺陷及胰岛素作用缺陷,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代谢异常,以血浆葡糖糖水平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30.抗生素后效应(PAE):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常以小时计)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生素后效应。

表型:表型是在环境影响下,由基因型产生的机体物理表现和可见性状,具有可见的表现或可以定量的生物学指标。

31.基因型:是生物机体的遗传学结构,是形成表型的遗传结构,反映了个体差异的根本原因。

32.遗传药理学多态性:由同一正常人群中的同一基因位点上的多个等位基因引起,由此导致药物和机体的相互作用出现多种表型。

33.单基因遗传:某些性状的遗传主要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

某些特定药物发生代谢障碍,就是由于该代谢酶的特异性基因的等位基因发生变异。

34.多基因遗传:遗传性状的表达受许多基因控制,每一个基因对表型的影响效应都很小,一般是由于环境因素影响所致。

35.单核苷酸多态性: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

它是人类可遗传的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

36.药物基因组学:是以药物效应和安全性为主要目标,利用已知的基因组学理论,研究个人的基因遗传如何影响身体对药物的反应。

37.心境障碍:也称情感型精神障碍,基本临床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高涨或低落,并伴有认知和行为改变。

38.心境稳定剂:抗躁狂症药物也称心境稳定剂,是防治躁狂,且不会诱发双向障碍患者躁狂与抑郁转相的一类药物。

二、问答题1.临床药理学研究包括哪些基本内容?答:药效学研究、安全性研究和药动学研究。

2.临床药理学研究有哪些方面的任务?答:(1)新药研究与评价;(2)药物不良反应监测;(3)市场药物再评价(4)教学与培训3.新药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些?答:(1) 临床前研究;(2) 申请临床研究;(3)临床研究:I期临床试验、II期临床试验、III期临床试验和IV期临床试验;(4)申请生产和试生产。

4.新药临床试验分几期?各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1)I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

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II期临床试验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

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3)III期临床试验扩大的多如v临床试验。

应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有效性、安全性。

(4)IV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监测。

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注意罕见不良反应)。

(5)生物等效性试验此试验包括生物利用度比较试验 ( 相对生物利用度 )和随机对照试验。

5.什么是GCP?实施GCP的目的是什么?答:GCP是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GCP是有关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查、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

实施GCP的目的是为保证我国药品临床试验的过程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并保障其安全。

6.简述临床药理设计的基本原理。

答:临床试验设计应遵循Fisher提出的“重复、随机、对照”三项统计学原则。

在设计时应符合“四性”(4Rs)原则:①受试对象的代表性;②试验的可重复性;③试验的随机性;④试验设计的合理性。

7.设置对照时应符合哪些原则?答:对照试验主要可分2种类型,即平行对照试验与交叉对照试验。

对照药分为阳性对照药(即有活性的药物)和阴性对照药(即安慰剂)。

新药为注册申请进行临床试验,阳性对照药原则上应选同一家族药物中公认较好的品种。

安慰剂对照不用于急、重或有较重器质性病变的病人,常用于轻症或功能性疾病患者。

8.为什么要作治疗药物监测?什么情况要作治疗药物监测?答:血药浓度监测有助于实现剂量个体化,并可解释药物常量时无效或中毒的原因,因而TDM已成为临床药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列情况测定血药浓度十分必要(1)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狭窄的药物,如强心苷类、锂盐等。

(2)药物动力学个体差异较大的药物,如普萘洛尔、普鲁卡因胺等。

(3)药物的中毒反应与自身疾病状态难以区别的药物,如苯妥英钠、普鲁卡因胺等。

(4)具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如苯妥英钠、水杨酸、茶碱等。

(5)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代谢消除(利多卡因、茶碱等)或肾排泄(氨基苷类抗生素等)的药物时,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6)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时。

(7)长期用药的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用药,病情需要时。

(8)各种原因引起的药效变化,如长期用药产生耐药性;诱导或抑制肝药酶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或升高;以及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

(9)常规剂量下出现毒性反应,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以及为医疗事故提供法律依据。

(10)当患者血浆蛋白含量低时,需要测定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如苯妥英钠。

9.常用的个体化给药方法有哪几种?如何进行?答:(1)稳态一点法(比例法):本法是临床上最常采用的方法,即病人先按医生预先估计的剂量服药,并连续用药使血药浓度达稳态时,测定一次血样以调整剂量。

(2)重复一点法:给予第一个试验剂量后, 在消除相的某一时间t1测得血药浓度C1,并在第二个相同的试验剂量后,经相同的时间,在t2时测得C2,t2与t1之差为τ。

通过血药浓度测定,求出个体病人的K及Vd值,实施剂量个体化。

10.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意义?答:药物临床前的毒理学研究结果不能完全外推到人,而新药临床试验对试验对象有严格的限制。

然而新药一旦批准上市,可能会得到广泛应用,某些少见的不良反应就可能出现。

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已显而易见,它不仅严重影响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医药工业和科学研究的迅猛发展、新药品种不断涌现,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1.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原则和防治原则?答:药源性疾病诊断的基础是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判断,如果因果关系判断符合肯定或很可能者,一般即可诊断为药源性疾病。

但药源性疾病的诊断还要注重考虑损伤脏器或组织的证据。

药源性疾病的预防原则:(1)充分重视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2)加强管理和教育;(3)用药前对病人进行用药教育,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4)加强医药科普教育;(5)加强药源性疾病监督;(6)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7)加强临床药学工作;(8)进行治疗药物检测;(9)药物流行病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