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前学习(二)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0 青山处处埋忠骨》预习和课堂作业教案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10 青山处处埋忠骨》预习和课堂作业教案一. 教材分析《10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描写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的课文。
课文以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怀念为线索,展现了杨开慧为革命事业英勇斗争、坚贞不屈的精神风貌。
通过讲述杨开慧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她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于革命历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杨开慧的革命事迹,感受她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杨开慧的革命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杨开慧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杨开慧的革命事迹。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如“埋忠骨”、“英勇斗争”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杨开慧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解析4.小组合作学习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与革命历史相关的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气和情感。
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课文中的杨开慧是一个怎样的人?”“她为什么选择牺牲?”等。
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和示范,如“埋忠骨”、“英勇斗争”等。
小学五年级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教案三篇《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体会深受感动的句子,感悟父亲的慈父情怀的毛主席的无私胸襟。
3.感受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感悟*主席常人的慈父情感和超人的无私胸怀。
2.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PPT课件2.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以及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上周我们感悟到了*作为一个诗人的豪放与乐观,也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国家的气概。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7课,来感受那博大而深沉的父爱和他非比寻常的伟人胸怀。
1.揭题:青山处处埋忠骨师:一齐读课题,读——《青山处处埋忠骨》师:谁能接下一句?(1)生接下句:何须马革裹尸还。
(2)初解诗意: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句诗,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生: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说:“青山上到处都可以埋骨灰,何必要用马革裹着尸体运回家乡呢?”师引导:忠骨仅仅指骨灰吗?它还指——那些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的忠义之士的骨灰。
在文中具体指的是——生答:毛岸英烈士的骨灰。
原意: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3)教师介绍:其实在古代打仗的时候,牺牲了的将士会被其他同伴用马皮包裹尸体运回故乡,表明他们是用生命来报答祖国的,活着的人以此来纪念他们对祖国的贡献,彰显他们的忠心。
后来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那么毛主席借用这两句诗想表达什么意思呢?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通读顺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看黑板,谁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2)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够:1.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背景和内涵;2.学习诗人杨洪峰的诗作《青山处处埋忠骨》;3.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和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意象和情感表达;2.学会使用适当的文学术语描述诗歌。
难点:1.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2.学会从诗歌中获取情感体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国家音乐《黄河大合唱》,并介绍这是一首表达民族团结和奋斗精神的经典作品。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还有哪些作品(包括音乐、诗歌等)能够表达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忠诚精神呢?”2. 引入《青山处处埋忠骨》 (10分钟)教师先给出《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标题,并重点讲解“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话的意思。
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示诗歌的全文,并请一位学生读出诗歌。
学生可以先自行阅读,然后分组讨论:诗歌的标题和全文是什么意思?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了忠诚与爱国的情感?3. 分析诗歌的意象 (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诗歌的意象:1.青山:象征着祖国的土地,忠诚与爱国精神的象征;2.忠骨:表达了为国家献身的英雄们,不辞劳苦,死而无怨;3.处处埋:强调了忠骨遍布祖国的每一个地方,展现出故土的伟大;4.众多英灵:表达了为国家献身的英雄们众多的精神风貌。
4. 学习诗歌的情感表达 (30分钟)教师可以分组让学生合作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祖国的深情款款之情;2.对为国家献身的英雄们的敬仰与赞美;3.对民族精神和奋斗精神的弘扬。
学生可以通过标注诗歌中使用的情感词语,来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5. 总结和展示 (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讨论的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然后请几位学生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对他们的分析结果进行点评和加以补充。
四、教学延伸1. 创作 (30分钟)让学生以“哪里埋着忠骨”的题目,自由发挥进行创作。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27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评课稿2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27课《青山处处埋
忠骨》评课稿2
听了张老师《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我从这堂课中看到了专门多闪光点,也为我今后更好的进行语文略读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这节课有专门多值得我学习的地点,要紧有以下几点:
巧妙的教学设计使这节课专门多环节化难为易,本节课教学内容尽管充满了深情但历史久远,关于从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学生来说,真正明白得不是件容易的事。
字词教学环节也是紧紧地围绕着课文的要紧内容。
教学中多次显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使学生更好地明白得课文。
这节课较好的表达了语文课标以叙代讲、以情诱人。
让学生充分在读中感受毛主席痛失爱子的悲痛心情。
教师抑扬顿挫、不断深入引进的过渡语,使学生不断深入伟人的内心。
学生通过毛泽东的动作、语言、神态尽心体会主席的心理活动,回答问题专门积极,专门杰出。
当主席强忍悲痛做出艰巨选择让毛岸英遗骨埋在朝鲜时,一代伟人的境域深深感动了我们。
读、说、写三者结合较好,训练的点比较多。
评判语言及时准确又有鼓舞性。
这些语言关于小孩们来说差不多上最好的鼓舞,不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整节课里,张老师让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文本,一步一步走进毛泽东的心灵深处,给我们专门的震动和感动。
整节课布局合理,设计精巧,给人一气呵成的美感。
我觉得在听课和评课的过程中,我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
10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体验课文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例如,在讲解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音乐,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文中。
(2)互动式教学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
4.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能力: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学习领袖人物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请简要概括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主要内容。
答案: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描述了毛泽东主席在听闻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后,深情怀念周恩来总理,表达了对他的崇敬之情。
针对这些问题,我制定了一些改进措施,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首先,我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会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于分析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我会通过讲解和示范的方式帮助他们掌握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通过激励和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我还会针对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时2 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时2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的背景和内容。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能够流畅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含义。
–能够运用课文的内容进行自由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读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参与感和互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培养学生珍爱和维护民族文化传统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结构。
•进行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较为抽象的内容。
•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生词和句型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利用课前准备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联想、猜测和讨论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核心(30分钟)(1)听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分角色朗读,加深理解。
(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人物、事件或道理,分享自己的见解。
•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和补充。
(3)课文理解•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解释课文中生词和难句。
3. 拓展延伸(1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作,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或结尾故事。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互相分享并提出建议。
4. 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
•学生表达对本节课的感想和收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如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参与度。
分组讨论和课文理解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抽象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课文的意义。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课文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促进跨学科学习。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优秀)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教学目标:1.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这首诗的背景、题材、内容。
2.理解和把握诗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3.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背景知识介绍:介绍《青山处处埋忠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谢冕的简介。
2.诗歌赏析:带领学生共同读诵整首诗,理解和感受其中的忠魂颂扬。
3.诗歌朗读和表演:指导学生朗读整首诗,并分组进行小组表演。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诗词文章,幻灯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笔和纸。
2.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解或播放视频的方式生动地介绍《青山处处埋忠骨》这首诗的背景,向学生展示革命先辈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貌,提高学生的兴趣。
3.诗歌赏析:(1)教师带领学生读诵整首诗,学生跟读。
(2)教师进行诗歌文本的解读,解释其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好奇心。
(3)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合理分析词句的褒贬,并向学生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审美意义。
4.诗歌朗读和表演:(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并根据需要指导调整语调、节奏和语速。
(2)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表演。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段落,通过朗读和表演来展示诗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
小组表演后,教师和同学共同点评和评价,为表演提供建议和改进的方向。
(3)教师在课末的时候,为学生进行一次集体朗诵,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才华,提高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和目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学生对课堂进行反思和总结,回答问题: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五、课后作业:1.学生课后完成课堂笔记和总结,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写在作业本上。
青山处处埋忠骨五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

青山处处埋忠骨五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一、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毛泽东在得知长子毛岸英牺牲后的艰难抉择。
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位父亲的慈爱和作为一位领袖的胸怀。
从语文要素的角度来看,这篇课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情感体验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阅读理解方面,学生需要通过对文本的仔细研读,理解毛泽东的复杂情感和内心挣扎;在情感体验上,引导学生感受伟人的家国情怀,体会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在语言表达上,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伟人的情感世界和历史背景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背景知识,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新鲜的事物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充满兴趣。
因此,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教学目标1、认识“彭、拟”等 9 个生字,会写“彭、拟”等 14 个字,会写“参谋、损失”等 27 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3、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资料,说说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的分析,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2)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2、教学难点体会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和领袖在面对儿子牺牲时的复杂情感。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生字词以及重点语句的含义。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前学习(二)
一、感悟心语(在本子上完成)
熟读课文,说说你读完课文后的感受或者疑问。
二、好句感悟,至少两句(写在本子上)
①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
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
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这里写的是毛泽东回忆起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从中反映出了岸英的成长经历。
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毛泽东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泽东的无比悲痛。
②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毛泽东收到了两封意愿截然不同的电报,经过痛苦的抉择,主席决定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
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泽东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另一方面表现毛泽东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
如果说前面毛泽东得到消息,收到电报是情感高潮的话,此时,又是另一个情感高潮,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③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是本文的最后一句话,单列一段作为文章的结尾。
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
是啊,老来丧子谁不哀痛!我们读着这句话,心里忽地又一沉,此时此刻,千言万语,万言千语,都变得苍白无力,此时收笔,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震撼: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三、疑难解答。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
“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四、把《青山处处埋忠骨》写法巧借鉴(请有能力的同学把这道题完成)。
〖领悟写法〗
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