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和分离微生物的实验设计
《微生物分离和鉴别》项目课裎的设计与实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前技 术 人 才 的 培 养 要 求 。 近 年 来 ,为 了 培 养 合 格 的 微 生 物 检 验 技 术 人 才 ,发 挥 学 生 的 主 体 性 和 创 新 精 神 ,强 化 自学
能 力 和 实 践 能 力 ,通 过 对 企 业 的深 入 调 研 ,对 该 课 程 进 行
项 目课 程 教 学 改 革 。取 得 了 明显 的教 学效 果 。
个 个 与 生 产 相 关 的 项 目 中不 断 获 得 成 功 和 满 足 感 .对 各
论 与 实 践 ,提 高 学 生 的 职 业 能 力 。 项 目课 程 的 主 要 特 征 是 以项 目为 载 体 , 以学 生 为 主 体 、教 师 为 主 导 , 以职 业 能 力 形 成 为 主 要 目标 的理 论 实 践 一 体 化 课 程 。 根 据 微 生 物 检 验
一
、
课 程 改 革 的 思 路和 理念
项 目课 程 是 以 工 作 任 务 为 中心 组 织 课 程 内 容 , 以 完 成
_ T作 任 务 为 主 要 学 习 方 式 的 课 程 模 式 .其 目的 是 为 了 加 强
课 程 教 学 内 容 与 工 作 任 务 之 间 的关 联 度 和相 关 性 , 整 合 理
消 毒 灭 菌 技 术 、菌 种 保 藏 技 术 等 穿 插 于 各 个 环 节 。 强 调 通
过 技 能 训 练 获 得 自我 建 构 的 过 程 性 知 识 。 教 学 项 目的 选 择 与 开 发 应 结 合 企 业 生 产 实 际 ,并 考 虑 学 生 的知 识 水 平 、学 习 能 力 和 课 程 目标 。我 们 把 课 程 分 为 7个 工 作 项 目 :环 境 中微 生 物 的 分 离 和 鉴 别 、水 体 中 细 菌 的分 离 和 鉴 别 、食 品 中 益 生 菌 的 分 离 和 鉴 别 、土 壤 中放 线 菌 的分 离 和 鉴 别 、果 蔬 中 酵 母 菌 的 分 离 和 鉴 别 、霉 变 食 品 中霉 菌 的 分 离 和 鉴 别 、拓 展 训 练 。 在 每 个 情 境 下 分 别 设 定 若 干 工 作 任 务 ,见 表 1 。每 个 工 作 任 务 都 需 要 相 应 的 技 术 支 持 模 块 .而 所 需 的 理 论 知 识 则 穿 插 于 整 个 任 务 的 工 作 过 程 。 项 目 的编 排 由 易 到 难 、由 简单 到 复 杂 ,让 学 生 在 完 成
微生物分离鉴定步骤
微生物分离鉴定步骤
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是微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步骤,它可
以帮助我们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
通常,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
包括以下步骤:
1. 样品收集,首先需要收集来自环境、生物体表面或其他来源
的微生物样品。
这可能涉及到采集土壤、水样、食品、空气或生物
体组织等样品。
2. 稀释和接种,将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然后在培养基上进行
接种。
这有助于分离出单一的微生物菌落,以便进行后续的鉴定。
3. 培养,接种后,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不同
类型的微生物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培养条件,如温度、氧气含量等。
4. 分离,在培养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菌落的形成。
选择单
一的菌落,进行分离培养,以获得纯培养物。
5. 形态学特征观察,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学特征,包括细胞形态、大小、颜色等,可以初步了解微生物的特征。
6. 生理生化特性测试,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特性测试,如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利用、酶活性、氧气需求等,以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特性。
7. 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16S rRNA序列分析,可以对微生物进行更精确的鉴定,包括确定其属种和种的分类位置。
以上是常规的微生物分离和鉴定步骤,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全面地了解微生物的特征和分类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微生物可能需要不同的鉴定方法,有时可能需要结合多种手段进行鉴定,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微生物分离和鉴别》项目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微生物分离和鉴别》项目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作者:余展旺来源:《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4年第01期摘要:对《微生物分离和鉴别》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项目课程改革,根据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项目内容,开发新教材,更新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教学,注重过程性评价,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生物分离和鉴别;项目课程;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5-0030-03《微生物分离和鉴别》是广东省深圳技师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应用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对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并通过细胞形态和菌落特征等鉴别,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熟练运用各种微生物分离操作方法。
以往职教类《微生物学》教材大都遵循传统的学科型教学体系,以理论加实验的形式进行,这种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当前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近年来,为了培养合格的微生物检验技术人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强化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对企业的深入调研,对该课程进行项目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改革的思路和理念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关联度和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项目课程的主要特征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主要目标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根据微生物检验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微生物检定工(中级工)的职业资格标准,重构微生物课程教学内容。
从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出发,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注重专业实践技能训练,培养职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二、项目课程的构建——教材建设根据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订教学大纲,确定项目内容,这样制定的教学项目才会与生产实践相贴切,培养的学生才能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直接在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微生物培养实验
微生物培养实验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包括土壤、水体、空气中等。
它们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研究微生物的特性和行为,科学家们常常进行微生物培养实验。
一、培养基的配制在微生物培养实验中,培养基是至关重要的。
培养基是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的物质,可以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成分包括碳源、氮源、矿物质、维生素等。
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对培养基的要求不同,因此科学家们需要精心设计和配制培养基,以符合特定微生物的生长需求。
二、微生物的分离与筛查在微生物培养实验中,科学家们常常需要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并筛选出特定的微生物。
首先,他们会采集来自不同环境的样本,如土壤、水体或人体。
然后,通过将样本分离于不同培养基上,将微生物分离出来。
这些微生物会在培养基上形成孤立的菌落,科学家们可以通过观察不同菌落的形状、颜色和质地等特征,初步判断菌落中所包含的微生物种类。
接下来,科学家们会进一步进行细菌的筛查,以确定具体的微生物种类,并进行单菌培养。
三、微生物的单菌培养单菌培养是微生物培养实验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分离出的微生物菌落中,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微生物共存。
为了获取纯净的微生物菌株,科学家们会将菌落进行分离培养。
具体方法是通过取极小的菌落,用铲子或接种针将其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单独培养。
这样,菌落中的微生物会逐渐蔓延并形成纯净的单菌培养基。
这些单菌培养基可以用于后续的微生物特性研究。
四、微生物特性研究在获得纯净的单菌培养基之后,科学家们可以进行微生物的特性研究。
他们通常会观察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形态特征和代谢活性等指标。
同时,科学家们还会对微生物的抗性和致病性进行研究,以了解微生物对外界环境和生物体的影响。
这些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微生物的生物学过程,并为治疗疾病和环境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五、应用领域微生物培养实验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医药领域中,科学家们通过培养和研究微生物,开发新的抗生素和药物来治疗疾病;在食品领域中,微生物培养实验可以应用于食品质量检测和菌种培养;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微生物培养实验来研究微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贡献的分解能力和处理效果。
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二、实验设计
(1)原理: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氮肥,只 有当土壤中 的 细菌将尿素分解成氨之后, 才能 被植物利用。尿素细菌能合成脲酶, 在脲酶的作用下尿素被分解成氨。 CO(NH2)2+H2O CO2+2NH3
(2)实验设计的内容包括实验方案、材料用 具、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等。 (3)实验流程: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1我们学习了培养基的配 制以及微生物的培养(接种技术)。 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进行细菌的分 离,获得所需要的目的微生物,并 对目的微生物进行培养计数。
一、研究思路
筛选菌株 自然界筛选:根据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 环境中去寻找。 实验室筛选: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 (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 他微生物生长。 选择培养基: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 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 的培养基。目的是从众多微生物中分离所需要的 微生物。
Hale Waihona Puke 统计菌落数目 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1、直接计数法:最常用的显微镜直接计数。 先将待测样品制成悬液,然后取 一定量的悬液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根据在显 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数目来计算出单位体积内 的微生物总数。 优点:设备简单、能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缺点:不能区分死菌和活菌; 难以计数微小的细菌。 一般用于纯培养悬浮液中各种单细胞菌体的计数。
四、课堂总结、点评
土壤 中尿 素分 解菌 的分 离与 计数
分离筛选微生物的 原理
人为 条件
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 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 长
稀释涂布 平板法 显微镜直接 计数法
微生物计数方法与 原理 对照设置与重复设置 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
微生物菌种分离和鉴定技术
微生物菌种鉴定技术
表征(表型)特征 形态特征 生理和代谢特征 生态特征
遗传(基因型)特征 蛋白质比较 核酸碱基组成 核酸序列
分子标尺
多相鉴定技术 Polyphasic Identification
新型显色培养基:
利用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生的酶与相应显色底物反应显色的原理来检测微生物 的培养基 。
微生物快速分离、计数方法
Petrifilm Plate (3M)
微生物快速分离、计数方法
3M Petrifilm Plate
Aerobic Count Plate Coliform Count Plate Rapid Coliform Count Plate E. coli /Coliform Count Plate Enterbacteriaceae Count Plate Yeast and Mold Count Plate Staph. aureus Express Count Plate Environmental Listeria Plate
单细胞(孢子)分离
选择培养基分离
传统选择性培养基
血平板:适于各类细菌的生长,一般细菌检验标本的分离,都应接种此平板。 巧克力血平板:其中含有V和X因子,适于接种疑有嗜血杆菌、奈瑟菌等的标
本。 中国蓝平板或伊红美蓝平板:可抑制革兰阳性细菌,有选择地促进G-菌生长,
是较好的弱选择性培养基。 麦康凯平板:具中等强度选择性,抑菌力略强,有较少革兰阴性菌不生长。 SS琼脂:有较强的抑菌力,用于志贺菌和沙门菌的分离。 碱性琼脂:用于从粪便中分离霍乱弧菌及其它弧菌。 血液增菌培养基:用于从血液、骨髓中分离常见病原菌。 营养肉汤:用于标本及各类细菌的增菌
微生物学实验设计_案例导入_皮肤化脓性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化脓性球菌的防治原则
注意个人卫生,要及时用消毒药物处理皮肤创伤(如碘酊)等 预防交叉感染,减少同带菌者或有相似症状的人有皮肤接触,
可疑体现在: (1)菌落周围出现溶血环 (2)菌落颜色为金黄色
生物化学反应鉴定: 甘露醇分解试验(+) 血浆凝固酶试验(+) 耐热核酸酶试验(+)
血清学检测SPA:协同凝集 试验(+)
引起皮肤化脓 性感染的细菌 为金黄色葡萄
球菌
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定—血浆凝固酶实验
实验原理:许多病原性的葡萄球菌菌株在代谢过程中能产 生一种血浆凝固酶样物质,可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 剂的兔或人血清发生凝固,而非致病病株一般不产生此酶, 故凝固酶可作为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勤洗手,勤洗澡,对于脸部的化脓,不要将其抓破或挤出,因 脸部的化脓位于危险三角区及其附近,极易引起颅内感染引起 严重后果 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易产生耐药性,治疗因根据药敏实验结果 针对性的选用窄谱抗生素,防止耐药性菌株扩散 对于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疖疮,宜采用自身菌苗进行人工自动免 疫,有一定疗效(原理是重建皮肤微生态平衡,粪菌移植也是 运用这个原理) 少熬夜,养成正常的作息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帮助机体恢复
皮肤化脓性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案例导入
机械学院王斌同学皮肤表面有一化脓感染病灶, 经久不愈。请设计一个方案:从脓汁中分离、鉴定 化脓性病原菌,并提出防治原则。
分析原因
皮肤表面的正常细菌群:皮肤表面常见的细菌有类白喉杆菌、凝固酶 阴性葡萄球菌、丙酸杆菌、假单孢菌、分枝杆菌、变形杆菌、大肠埃 希菌、不动杆菌、克雷伯菌等
高中生物细菌分离教案模板
高中生物细菌分离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菌的分类和分离方法2. 掌握细菌的分离技术和实验操作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意识二、教学内容1. 细菌的分类和特点2. 细菌的分离和鉴定方法3. 实验操作:细菌的分离实验三、教学重点1. 理解细菌的分类体系和特点2. 掌握细菌的分离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细菌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出细菌的分类和分离方法。
2. 理论学习:讲解细菌的分类体系和特点,细菌的分离和鉴定方法。
3. 实验操作:a. 实验前准备:准备所需材料和设备,消毒实验台面、试管等。
b. 样品处理:取样品并进行适当的处理,使细菌更容易分离。
c. 分离试验: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分离试验,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d. 结果记录:记录实验结果,对不同细菌进行鉴定和分类。
4. 总结:让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加深对细菌分离的理解。
五、教学反馈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2. 学生互评:让学生相互交流实验心得和经验,共同提高实验技能。
六、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应用领域和意义,探讨细菌在环境和健康领域的作用。
七、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试管、琼脂培养基等。
2. 实验设备:培养箱、显微镜等。
3. 资料参考:生物学教材和相关学术文章。
八、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的评分2. 学生实验操作的表现评价以上为高中生物细菌分离教案模板范本,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实验报告
Sdu微生物大实验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目的】1、从各地区土壤中筛选含几丁质酶的真菌及含果胶酶的菌株;2、通过从土壤中分离纯化菌株,掌握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技术、微生物的筛选、分离纯化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3、复习以前学过的各种染色方法,掌握生理生化试验的原理与方法。
4、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技术、菌种保藏技术。
【实验原理】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此次实验采取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大部分不需要的微生物。
b.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等技术来完成。
微生物的观察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也可以用肉眼观察其菌落形态。
前者是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后者是微生物的肉眼观察技术。
2、霉菌: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m ),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3、果胶酶筛选培养基:配制以果胶为唯一碳源的筛选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利用果胶的菌株才能够生长,依此来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够产果胶酶的菌株。
刚果红(Congo Red,简称CR)是一种染料,它可与果胶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果胶水解后的产物发生这种显色反应,在含有果胶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果胶形成红色复合物。
幼儿园发现科学微生物实验教案设计
幼儿园发现科学微生物实验教案设计教案名称:微生物实验教案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能够观察和描述常见的微生物形态。
3.掌握简单的微生物实验方法和步骤。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显微镜、玻璃片、拖鞋、消毒酒精等。
2.实验前的知识准备:向学生简单介绍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实验安全:强调在实验中要保持手部的清洁和卫生,避免接触到可能具有病菌的物质。
教学流程:步骤一:引入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并巩固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与学生互动,询问他们对微生物的认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接触过微生物。
步骤二:实验前的准备1.解释实验的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描述常见的微生物形态,了解微生物的特点。
2.引导学生自行整理实验所需材料,并与同伴合作分工。
步骤三:实验操作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2.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a.清洁玻璃片:将玻璃片用消毒酒精彻底清洁,并用拖鞋擦干。
b.取样:在不同的地方取样,如课桌表面、水龙头、手指等。
c.制作干片:将取样的物质滴在玻璃片上,摊开成薄片,让其自然干燥。
d.观察:将干片放在显微镜下,逐个观察并描述干片上的微生物形态。
步骤四:讨论和总结1.引导学生讨论和比较不同样本的微生物形态。
2.鼓励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总结不同地方的微生物分布情况。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微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进一步促进对微生物的理解。
步骤五:拓展活动1.引导学生思考,身边是否存在其他可以观察的微生物样本,如酸奶、发霉的食物等。
2.鼓励学生在家中或在学校的环境中,进行更多的微生物观察和实验。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通过观察和描述微生物形态,增强他们对微生物的认识和理解。
实验中要注意学生的安全和卫生,保持实验环境的清洁和整洁。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拓展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微生物现象。
鉴别和分离微生物的实验设计
21 0 0年
巾学 生物学
Mi d e S h o o o y d l c o l Bi lg
Vo . 6 No 2 1 . 2
2 O 01
文 件 编 号 : 0 3—7 8 (0 0 0 10 5 6 2 1 )2—0 5 —0 01 2
鉴别和 分离微 生物 的实验 设计
答案 :3 ( )② 分别 向 A、 B培 养基 中接 种 混合 菌
5 ̄ 7
无 氮 培养基 : 离纯 化 固氮 菌 , 圆褐 同氮菌 。 分 如
不 含 有机碳 源 的培养 基 :分离 纯化 自养 型细 菌 ,
( )① 无 氮、 青霉素 、 4 舍 选择
② p H要适 宜
( 圆
的生长 繁殖 。 ( )材料 用具 :略 ) 2 ( 。
【 2 利 用 鉴别 培 养 基检 查 自来 水 中的大 肠 例 】 杆菌 是否 超标 。写 m设计 步骤 。 实验步 骤 : 将 漏 斗、 酸 纤 维素滤 膜 、 角瓶 、 ① 醋 三
抽 滤 瓶 、 养皿 、 子 置 于灭 菌 锅 中 , 9 P 培 镊 在 8k a下灭
褐 固氮 茵无成 形 的细胞 核 ⑤ 圆褐 固 氮菌 为原核 生
物 . 细胞 壁 主要 为糖 类和 蛋 白质 . 其 而酵母 菌 则不 同
2 利用 鉴别 培 养基检 验 某种微 生 物是否 存在
鉴 另培 养基是 根 据微 生物 的代 谢 特点 , 培养 基 0 在
中加 人某 种 指示剂 或 化学药 品配 制而成 的 , 以鉴 别 用
一
在基 本培 养基 中加 入青 霉 素 可分 离纯 化 酵 母菌 、
霉菌; 在基 本培 养基 中加 入 高浓 度 的食 盐 可分 离 纯化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引言:微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微观领域的微生物,对于理解生命的起源、发展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结构、生命周期、培养和识别方法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一节关于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方法。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和识别方法,并能熟悉常见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培养条件。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 微生物培养皿、试管、移液器等基本实验器材;2. 细菌营养琼脂、琼脂平板等培养基;3. 青霉抑菌剂等抑菌剂。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并进行消毒处理;b. 准备好细菌营养琼脂和琼脂平板,并进行无菌处理;c. 检查抑菌剂的质量和有效期。
2. 培养常见细菌:a. 在无菌操作台上,用移液器将待培养的细菌悬浮液滴在琼脂平板上,轻轻摇动平板使细菌均匀分布;b. 将平板培养基倾斜固化,然后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定时间。
3. 观察和识别微生物:a. 借助显微镜观察培养好的细菌样本,记录下其形态特征、生长方式和颜色等细节;b. 根据已有的微生物形态特征图谱对菌落进行初步鉴定,并与其他组员进行交流和讨论;c. 制作菌液鉴别板,通过不同的培养基和抑菌剂来进一步鉴定细菌的种类。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严格保持培养器材的无菌性;2. 实验完毕后要及时清洗和消毒相关实验器材,做到彻底无菌;3. 在观察和识别微生物过程中要细心观察,记录准确的特征和数据;4. 实验结束后将菌液鉴别板焚烧处理,防止细菌外泄。
五、实验结果和讨论:学生们完成实验后应整理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可以对不同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培养条件进行比较,总结不同细菌的培养特点和识别方法。
通过实验结果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结论:本实验通过培养和观察微生物,让学生了解了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培养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高中生物细菌分离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细菌分离实验教案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学会如何从混合菌群中分离出单一种类的细菌,并学会使用无菌技术和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实验材料:1. 不同种类的细菌混合溶液2. 琼脂培养基3. 火焰灼烧器4. 细菌培养皿5. 培养箱6. 培养基接种环7. 酒精灯实验步骤:1. 首先,准备好所有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确保所有器材都经过高温消毒处理。
2. 用火焰灼烧器将细菌培养皿的口部加热杀菌,使其无菌。
3. 用培养基接种环在混合细菌溶液中采集细菌样本,然后在无菌的琼脂培养基上均匀涂抹。
4. 将接种好的琼脂培养基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在培养箱内培养一段时间。
5. 定期观察培养皿的生长情况,观察细菌的形态和颜色。
6. 当发现单一种类的细菌开始生长时,使用培养基接种环将其转移到新的琼脂培养基培养皿上,继续培养。
7. 最终得到单一种类的纯种菌落。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做到无菌操作,严格控制外部环境的污染。
2. 注意实验材料和设备的消毒和清洁工作。
3.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火焰灼烧器的使用安全。
4. 注意安全防护措施,避免细菌传播及误伤。
拓展实验:1. 利用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观察不同种类细菌的生长情况。
2. 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比较不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3. 探究细菌对环境的适应性,如对不同pH值、温度和氧气浓度的适应能力等。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学生将学会分离和鉴定不同细菌种类的方法和技术,加深对细菌的了解,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观察分析能力。
设计实验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纯化、培养、、鉴定以及保藏技术
设计实验: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纯化、培养、、鉴定以及保藏技术一.实验目的1.学习大肠菌群分离纯化、鉴定的原理。
2.掌握平板表面涂布法、平板划线法的分离技术。
3.学习掌握菌种保藏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菌种的分离纯化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1.涂布平板法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
2.平板划线法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
大肠菌群的培养鉴定大肠菌群能在乳糖胆盐液体培养液中生长,并且产气产酸,使培养液变色。
还能在伊红美兰固体培养上生长,形成黑紫色的菌落,有的还有金属光泽。
其他病原菌的菌落呈粉红色。
再做镜检观察是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呈红色)。
即可鉴定是有大肠菌群的菌存在。
菌种保藏菌种保藏是将微生物的菌种经长时间的保存,不污染其它杂菌,及可保持其形态特征和生理性状,减少变异,防止衰老,以便于将来使用。
保藏菌种一般是选用它的休眠休,如孢子;芽孢等等,并且要创造一个低温;干燥;缺氧;避光和缺少营养的环境条件,以利于休眠体能长期地处于休眠状态。
对于不产孢子的微生物,应使其新陈代谢处于最低状态,又不会死亡,从而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三.实验器材1.菌种:污水中的大肠菌群、酵母菌和霉菌2、培养基:乳糖胆盐液体培养基、伊红美蓝琼脂(EMB)、营养琼脂培养基、麦芽汁固体斜面培养基和马铃薯固体斜面培养基。
高中生物细菌分离教案全套
高中生物细菌分离教案全套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
2. 掌握细菌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能够独立进行细菌分离实验并观察分离结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细菌分离的原理和方法。
2. 细菌分离实验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内容:1. 细菌的形态和生长环境。
2. 细菌分离的原理和方法。
3. 细菌分离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仪器:培养皿、移液管、恒温培养箱等。
2. 实验试剂:琼脂培养基、细菌接种液等。
3. 实验指导书。
五、教学步骤:1. 细菌的形态和生长环境介绍(15分钟):- 简要介绍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
- 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分离的重要性及意义。
2. 细菌分离的原理和方法(15分钟):- 介绍细菌分离的原理和方法。
- 讲解细菌分离实验中的培养条件和操作步骤。
3. 实验操作指导(30分钟):- 指导学生准备实验用具和试剂。
- 演示细菌分离实验的操作步骤并讲解注意事项。
- 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4. 观察与结果记录(20分钟):- 学生观察分离后的细菌在培养皿上的生长情况并记录。
- 讨论观察结果并比较不同细菌的生长情况。
5. 总结与讨论(10分钟):- 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
- 讨论细菌分离实验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六、教学反馈:1.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2. 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进行评价。
不同水体中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不同水体中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环境微生物综合性实验实验报告班级:组员:指导教师:学年:2012 –2013 日期:2013-03-29不同水体中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摘要水是微生物广泛分布的天然环境。
各种天然水中常含一定数量的微生物。
不同的水体由于受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本实验通过对雨水和湖泊水中微生物的培养、分离与鉴定,了解自然界中的不同水体中存在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比较两种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特点,进一步了解不同水体的清洁程度。
关键词微生物雨水鱼塘水种群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 MICRO-ORGANISMS IN WATERAbstract Water is the microorganism widely distributed natural environment. A variety of natural water often contains a number of micro-organisms. Different bodies of wat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physical, chemical, biological and other factors, including the type and quantity of microorganisms contained in different. In this study, rain and lake water microbial cultivation,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understanding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bial实验目的1.分离与鉴定鱼塘中的微生物种类。
实验五微生物的分离、培养
学会使用微生物分离、培养的实验技术
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根据目标微生物的特性和生长需求,选择适宜的培 养基配方和制备方法。
无菌操作技术
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外来 杂菌污染。
微生物接种与培养
掌握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包括划线法、涂布法、倾 注法等,并控制适当的培养温度和湿度。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
采集方法
根据微生物生长环境的不 同,采用适当的采集方法, 如挖掘、过滤、无菌操作 等。
样品保存
采集后的样品应立即进行 保存,以保持微生物的活 性,常用的保存方法有低 温、干燥、真空等。
微生物的分离
样品处理
将采集的样品进行预处理, 如破碎、研磨、离心等, 使微生物从样品中分离出 来。
培养基选择
根据分离的微生物种类和 实验目的,选择适宜的培 养基,以满足微生物生长 的需求。
实验设计不够严谨
本实验在对照设置方面存在不足,未设置空白对照组以排除非特异性污染的影响。在未来的实验中,应完善实验设计 ,增加对照组以增强实验说服力。
实验结果分析不全面
在实验结果分析中,我只关注了微生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未对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建议在后续实验中增加相关分析,以更全面地了解微生物的特性。
培养结果分析
根据观察结果,对微生物的生长情 况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04
实验结果与分析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
总结词
通过显微镜观察,记录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运动性等。
详细描述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多种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例如,细菌呈球形、杆形或螺旋形,大小通常在0.5-5微米之 间;霉菌呈丝状或网状结构,有分枝和无分枝,大小因菌种而异;原生动物通常比细菌大,形态多样,如变形虫、 草履虫等。对未来实验的展望Fra bibliotek1 2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综合实验
一、实验方案
接种环使用前,直接在酒精灯上烧灼灭菌,把环和金属丝烧红即可。
接种环使用后,先在火焰周围把环上标本烤干,再烧灼灭菌,以免标本汽化,爆烈四溅,
次,杀灭表面微生物。
思考题
1、食品中微生物为何繁殖迅速、种类繁多?
2、食品被微生物污染后有哪些危害?
3、检样稀释时,每个稀释度都要更换刻度吸管,为什么?
1、答:因为食品中含有大量的淀粉、蛋白质、糖类、脂肪等有机物,且无机盐含量相对较低,
食品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并且食品包装后容易使内部升温,这些都是很适合微生物(细
菌、原虫、病毒)生长繁殖的情况,因此食品中的微生物能够繁殖迅速且种类繁多。
所
以很多食物要严格灭菌或者添加防腐剂、干燥剂、脱氧剂等,或者真空包装。
2、答:⑴、降低食品的营养;
⑵、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⑶、引起呕吐、中毒或者某些疾病(如痢疾、腹泻、呼吸道感染等)和潜在性的慢性危
害等。
3、答: 每个稀释度都要更换刻度吸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不会沾有上一个稀释度得溶液,
且减少污染,使浓度稀释得更加准确,增加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指导教师评语及评分:
签名:年月日。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实验设计
1 教师准备 工作 ( 3 以 O组学生实验准备 ) 材料与用具 : 马铃 薯 、 布 、 纱 蔗糖、 脂 、5 r 琼 2O L烧 a
于3 0支小试管 中, 加棉塞备用。 注意 : 实验前 熔 化先 期 灭菌过 的培 养基 , 置于 并
8 ℃恒温水浴锅 中备用 。 0
2 学生分组实验 ( 每小组操作 ) 材料与用具 : 马铃 薯 、 布 、 糖 、 脂 、5 m 纱 蔗 琼 10 L烧
杯 、O 0 L大烧杯 、O l三角烧 瓶、 养皿 、 塞 、 l0 m 5r a 培 棉 牛
皮纸 、 玻璃 棒 、 托盘 天平 、 压蒸 汽灭 菌锅 、 高 恒温 培养
箱、 接种环 。
制备备用 的马铃薯培 养基 : 配方 见人 教版 高 中生 物学选修教材 , 称取 20 去皮马铃薯 , 成小薄 片, 0g 切 加 入 l0 m O 0 L水 , 煮沸 1m n后加 1 2 g琼脂 , 煮沸 5i 5— 0 再 5 i 用纱布过滤 。滤 液 中加入 2 g mn 0 蔗糖 , 用清 水定容 到 l0 m , O 0 L 分装于 3 0只 5 m 0 L三角烧瓶 中。三角烧 用
为叶, 以有气 孔也就不足为奇 了。 所
此实验提示 , 只要 善 于关 注细节 , 是能够有 所“ 发 现” 的。( 实验 得到 了重庆师 范 大学重 庆市动 物 生 本
图 1 洋葱鳞叶表皮( 气孔在图的右上 方和左下方 )
物学重点 实验室的大力支持 )
“ 生 物 的 分 离 和 培 养 ’ 验 设 计 微 ’ 实
杯 、O L三角烧 瓶、 5r a 培养皿 、 棉塞 、 牛皮纸 、 玻璃棒 、 托
盘天平 、 接种环 、 恒温水浴锅 、 酒精灯 、 三角架 、 石棉 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别和分离微生物的实验设计
作者:谭家学
来源:《中学生物学》2010年第02期
1利用选择培养基设计实验分离纯化微生物
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分离纯化酵母菌、霉菌;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分离纯化金黄色葡萄球菌。
普通培养基在无氧条件下可分离出厌氧型、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加入乳酸和低pH可分离出乳酸菌。
无氮培养基:分离纯化固氮菌,如圆褐固氮菌。
不含有机碳源的培养基:分离纯化自养型细菌,如硝化细菌。
将石油作为惟一碳源可分离出能分解石油的假单胞杆菌。
将蛋白质作为惟一氮源的培养基可分离出能分泌胞外蛋白酶的微生物。
【例1】某同学在做微生物实验时,不小心把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混在一起。
该同学设计下面的实验,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
(1)实验原理:圆褐固氮菌是自生固氮菌,能在无氮培养条件下生长繁殖而酵母菌则不能;青霉素不影响酵母菌等真菌的生长繁殖,而会抑制圆褐固氮菌的生长繁殖。
(2)材料用具:(略)。
(3)主要步骤:①制备两种培养基,将两种培养基各自分成两份,依次标号A、a和B、b。
②___________________并在25℃条件培养___________________d。
③分别从A、B培养基的菌落中挑取生长良好的菌并分别接种到a、b培养基中,适宜条件下培养3-4d。
(4)请回答:①本实验中,配制的分离用的培养基成分特点:A、a是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B、b是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根据上述原理配制的培养基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
②根据所需目的配制上述培养基时除营养要协调外还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步骤中第③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圆褐固氮菌与酵母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差异为
⑤青霉素抑制圆褐固氮菌的生长繁殖,其作用机理是破坏或抑制其细胞壁的形成。
请据此推测不影响酵母菌与真菌生长繁殖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②分别向A、B培养基中接种混合茵5-7
(4)①无氮、含青霉素、选择②pH要适宜⑧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④圆褐固氮茵无成形的细胞核⑤圆褐固氮茵为原核生物,其细胞壁主要为糖类和蛋白质,而酵母茵则不同。
2利用鉴别培养基检验某种微生物是否存在
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人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例如,在培养基中加入伊红和美蓝,可以鉴别饮用水和乳制品中是否存在大肠杆菌等细菌:如果有大肠杆菌,其代谢产物就与伊红和美蓝结合,使菌落呈深紫色,并带有金属光泽。
【例2】利用鉴别培养基检查自来水中的大肠杆菌是否超标。
写出设计步骤。
实验步骤:①将漏斗、醋酸纤维素滤膜、三角瓶、抽滤瓶、培养皿、镊子置于灭菌锅中,在98 kPa下灭菌20 min。
②用火焰烧灼自来水龙头3 min,然后打开水龙头放水5min,再用无菌的三角瓶接取1 000mL水样,盖好瓶塞。
③在培养皿中加入事先制备好的伊红一美蓝培养基15 mL:冷凝后待用。
④将漏斗和抽滤瓶固定好,用镊子夹住滤膜边缘,使粗糙面向上放在漏斗上。
将水样倒入漏斗中,边抽滤、边加水。
⑤滤完以后,用镊子将附有细菌的滤膜取出,放在培养基上,使滤膜与培养基完全贴紧,不能有气泡。
⑥按上述步骤制作样品三份。
然后,将培养皿放在37℃条件下培养20h。
⑦滤膜上出现的深紫色菌落即为大肠杆菌茵群,并且菌落的
数目就表示1000mL自来水中的大肠杆菌数。
取三份样品的平均数。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探究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生长因子实验设计
某微生物在基本培养基中不能生长,添加某物质后正常生长,而添加其他物质均不能正常生长,则添加后正常生长的某物质即为该种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生长因子。
【例3】已知物质D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它的合成途径如图1所示:野生型的能在含A培养基上正常生长。
现发现三种突变型,(均只有某一基因发生突变),它们均不能在含A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区分出三种突变体的突变基因,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1)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A基因突变;
(2)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B基因突变;
(3)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C基因突变。
参考答案:实验方案:配制只含B和只含C的培养基各三份(共六份)并编号,将这三种突变株分别只培养在只含B和只合C的培养基中培养,观察各自的生长情况。
实验步骤:(1)在只含B和只含C的培养基中都能生长
(2)在只会C的培养基中能生长,在只含B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