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各类高等学府相继涌现,人才培养工作也开始从单一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容纳多种学科和培养多元化能力的方向。
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也变得愈加重要。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发展而来的一种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下,学校的目标是能够培养具备全球化视野、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其主要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是通过项目式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任务,并结合老师的指导进行实践,用实践来锻炼人才,这种模式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题材型人才培养模式题材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聚焦特定问题的培养方式,它将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
这种模式下,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任务分解成小问题,并学会通过协作和共享知识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将知识的应用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便能够锻炼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三、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培养重点的模式。
这种模式下,每年学生需要完成一个或几个实践项目,形成习惯,并逐步将实践项目设为一些课程的必修内容,这样,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并且在实践之后反思经验,发现不足,并反馈给后续的培养者,从而不断改进和提升实践能力。
四、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模式,这种培养方式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上,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将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专业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种模式适用性较强,能够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是一种十分优秀的培养模式。
总的来说,人才培养模式属于高等教育学科领域,应用知识、根据教育学的理论和认知科学的原理,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积累培养人才的经验,帮助学生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让学生具备更好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探索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培养的是应试能力和理论知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倾向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被淘汰,而新兴行业和职业则需要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也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开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实践课程和创新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空间。
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创业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探索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学生对创新和实践的兴趣也有所提高。
学校的创新活动和实践项目成效显著,不少学校的学生参与了各种创新比赛和实践项目,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也更加紧密,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五、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未来尽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条件支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支持。
大学生创新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大学生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勇于探索的高素质人才,各大高校纷纷探索创新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
本文将探讨这一模式的设计理念、培养路径和实践效果,希望能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阶梯式培养模式设计理念阶梯式培养模式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特性,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学生创新人才。
这种模式的设计理念是将培养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分别提供不同的培养内容和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各个阶段逐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具体来说,阶梯式培养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理念:1. 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能力,设立不同的培养路径和培养方案,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2. 专业化培养: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设置专业化的创新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在专业领域内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实践。
3. 实践化培养: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4. 国际化视野:引入国际化的教学资源和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机会,培养学生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和国际化的视野。
二、阶梯式培养模式的具体路径根据上述设计理念,阶梯式培养模式的具体路径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基础阶段:在学生入学初期,通过学习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基础。
2. 拓展阶段: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通过开设专业拓展课程和科技创新实践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实践阶段:在学生完成了一定的科研项目和创新项目之后,通过实习和实践环节,让学生到企业和科研机构实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5. 毕业阶段:在学生即将毕业时,通过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环节,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整合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3篇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3篇第一篇:科教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与潜力1. 概述科教协同创新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文章主题)科教协同创新指的是科学领域和教育领域之间的紧密合作和交流,旨在促进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结合,推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科教协同创新是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大意义和巨大潜力,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2. 科教协同创新对拔尖人才培养的影响和作用科教协同创新通过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为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机遇。
首先,科研项目的参与可以提供给学生实践和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科教协同创新可以加速新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最后,通过与科学家和专家的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并参与到真实的科学研究中,深入了解科研过程和方法,提高他们的科研素养和独立创新能力。
3. 科教协同创新的实践案例(举例说明)以某大学为例,在某研究所设立了科研实验基地,学生可以通过申请加入实验室参与到真实的科研项目中。
例如,该实验室的一个研究项目是研究新型材料在太阳能转换领域的应用。
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中,掌握实验技能和方法,并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
同时,有机会与其他科研人员交流和讨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
这种科教协同创新的实践模式,为培养拔尖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篇: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 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理念与目标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即使学生没有完全成熟的科研能力,也应该给予他们机会和平台去接触和了解科学研究。
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2. 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的实践案例某高校的一个科研中心设立了创新实验室,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实验室提供了一系列的培训和活动,包括研讨会、创新竞赛等。
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
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探索和实践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进行探索与实践,希望能够为这一重要课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必要性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他们在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管理创新、社会发展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灌输知识,忽视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导致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 教育体制创新传统的教育体制以课堂教学为主,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评定,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需要在教育体制上进行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2. 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验、实习、科研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一套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的关键。
这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培养规划、培养目标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激发其内在的创新潜能。
在学校设置创新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这些课程既可以是专门的创新教育课程,也可以是通过对主干课程进行改革,注入创新元素和创新方法。
2. 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通过实验和科研活动,学生可以锻炼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学校应该加强实验室建设,提供更多的实验设备和科研资源,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3. 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成为一个关键的方面。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我们需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而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和教师需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实验课、实习和实训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注重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
未来的社会和工作环境将越来越复杂多变,需要人才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因此,教育机构应该打破学科的壁垒,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例如,可以引入跨学科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教育机构也应该提供跨学科的导师制度,使学生能够得到不同领域专家的指导和支持。
再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单打独斗往往无法解决复杂的问题。
因此,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育机构应该通过团队项目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和解决团队合作中的问题。
最后,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机构应该提供创新活动和竞赛、开设创新课程等。
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需要探索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个模式应该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通过这样的模式,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为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然而,当前我国仍面临着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不匹配的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能。
本文将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展开探讨。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1.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教室教学,以书本知识为主,过分追求教育的文化传递,忽略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
这种模式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导致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短板越来越明显,跟不上社会需求。
2.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逐渐探索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将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纳入到培养计划的整个环节中。
例如,将学生分配到与其专业相关的企业或组织中去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这种模式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和推荐。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1.教育和工作相结合现代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教育和工作的相互结合。
学校和企业合作,将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纳入到培养计划的整个环节中,逐渐捕捉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匹配,使毕业生更具备市场接受能力,实现职业顺利就业。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在真实企业的工作环境中接受实训和指导,迅速适应职业环境和工作节奏。
2.创新精神培养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思维逐渐成为必要素质。
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学校里,老师们已逐渐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老师将真实的问题放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使学生的思路不断拓展。
这种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更适应市场需求。
3.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当中,产学研合作已经逐渐成为趋势。
企业和学校之间展开产学研合作,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并将所学的技术和技能应用于企业生产中,提高产业技术的水平,增加竞争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旨在培养具有创新
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践环节的加强。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偏
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可以通过增加实践性的课程和项目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实
验课、实习和社会实践等。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的评价。
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采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可以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案例教学和小组合作学
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需要加强实践环节。
实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或
缺的环节,通过实践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和组织实践实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
会和平台。
学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活动,培养
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
因此,探索和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构建具有强烈实践导向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实验课程、实践项目、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其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
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了解产业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企业导师制度、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提供实践机会,增加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应加强对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和资源支持。
同时,高校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科研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完善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往往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高校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估。
同时,高校还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并对成果进行肯定和奖励。
总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任务。
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加强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完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实践
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实践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实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创新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学校和教育机构们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应试能力培养,但这种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和高度的综合素养。
因此,学校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加强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知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实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只有不断尝试和实践,学生才能培养出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例如,开设创新项目和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项目中,通过团队合作和实践操作,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需要与企业、行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打造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更真实的实践机会。
另外,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更加关注全人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过去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新时代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应该具备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创新思维等能力。
因此,学校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展个性发展规划和素质教育,建设多样化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此外,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力量,也是创新型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变得敢于创新、敢于尝试,具备创业的能力和精神。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有关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建议:
1.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注重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的要求。
同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专业特点,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培养目标。
2.跨学科的培养方式: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可以开设跨学科的通识课程、组织跨学科的学术竞赛等。
3.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可以开设实践课程、组织实习实训等。
4.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优势。
例如,可以开设选修课程、组织兴趣小组等。
5.国际化的人才培养: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办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例如,可以开设国际课程、组织国际学术交流等。
6.综合性的评价机制: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机制,包括考试成绩、实践表现、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表现。
同时,应该注重评价的反馈和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不足,促进其改进和提高。
总之,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多元化、跨学科、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个性化、国际化和综合性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
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关键要素。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中,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竞争的重要方面。
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高等教育机构应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引入课程体系改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和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高校还应积极开展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创新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创新方向上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
政府应加大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和投入。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创新研究和项目的开展。
政府还应加强与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创新人才。
通过引入企业导师制度、实习项目等,提供实践机会和实际问题解决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家庭和社会应加强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关注和引导。
家庭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探索和尝试新事物。
社会应提供更多的创新平台和资源,为创新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创新竞赛、创业活动等,为年轻人提供展示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共同努力。
各个相关方应密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政府、高校、企业、家庭和社会组织共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资源和环境支持,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创新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要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等教育机构调整教育模式,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家庭和社会引导和关注,全社会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
双创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双创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一、绪论近年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和各界共识。
双创教育作为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教育方式,正逐渐被广泛采用。
双创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将创意转化成实际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的人才。
本文将对双创教育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1. 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的人才,可以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
2.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3)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双创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1. 双创教育的概念双创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学生为主体,将创新创业作为学习和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实践和培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 双创教育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 增加实践环节,提升实践能力在双创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将创意转化成实际产品和服务,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以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比如“挑战杯”等比赛,通过比赛的方式实践创业和创新。
学校还可以和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实际的项目。
(2) 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双创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学生可以参加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
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到校讲座,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创业问题。
(3) 坚持全面发展,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双创教育中,除了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外,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应该具备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素质,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组织协调、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持 不懈 、注意 力集 中 、想象 力 丰富 以及 富于 冒险精
神 等特点 。一 个人 的创 新能 力不 仅表 现为 对 已有知
识 的获取 、改 组 和运用 ,对 新思 想 、新技 术 、新产
品 的研究 与 发明 ,而且 也表 现为 一种 追 求创新 的意
识 ,一种 发 现 问题 并积 极探 求 的心理 取 向 ,一 种善
观念 ,并能将 其付 诸实施 ,取得 新成 果 的人 。创 新 人才通 常表 现 出灵 活 、开 放 、好奇 、精力 充沛 、坚
1 基于 “ . 平台+ 模块 ”课 程结构体 系的创 新 人 才培 养模 式
高校课程体 系分 为必修课 与选 修课两类 。 必 修课 包 括 :一是 公共 基础 平 台 ,主要有 思 想
为 人才培 养摇篮 的高 校必须 充分认 识 到 自主创 新在
综 合 国力 竞争 中的核 心地 位 ,进一 步 加强创 新人 才
于 把握机 会 的敏锐 性 ,一种 积极 改变 自 己并改 变环 境 的应 变能力 。所 谓 人才培 养模 式 ,是依 据人 才培 养 的 目标 和 质量标 准 ,为培养规 格 。将一 般学 生培 养成 为合 格 的高级 专 门
人 才 ;对 学 有余力 的学 生 ,鼓励 跨专 业选 课 、攻读
平等 ,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 。
辅 修 专业 、辅 修 学 位 、第 二 学 位 ,成 为 复 合 型 人
才 ;对 特别 突 出的学 生实行 特 殊的个 别培 养 ,为 其
1 教育观念 .
我 国高 校学 生主 体地位 体现 不充 分 ,师 生之 间 是教育 者和 被教育 者 的关系 ,教学 是传 授和接 受的 关系 。教师在 课 堂 中以权威 自居 ,和学 生的地 位不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关键要素,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成为了各个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课题。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需要持续进行的,以下将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需要注重系统性。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注重单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培养,但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广泛知识储备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可以通过设立多学科的课程体系,开设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种系统性的培养模式,可以培养出具备丰富知识储备和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其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将知识传授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可以通过开设实验课程、实践课程和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
通过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出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第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质,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应通过开设创新思维的课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角度和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培养出具备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一、引言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与支撑。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人才培养,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
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必须采取新的创新措施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实际操作与实践经验。
而现代的社会需要拥有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以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高质量。
三、基于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1. 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型人才为目标。
这些素质包括:高学术素养、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等。
2. 课堂教学的改进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问题导向、案例导向和体验式学习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此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实践环节的完善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强实践环节,采取大量的实验、科研、社会实践锻炼等方式,加强学生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包括教师和学校的管理,都是成果来自于尽可能多的尝试,采用前瞻性的新思维能够推动整个人才培养领域的改进。
致力于改善教学方法,选拔优秀的教师,在平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
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
5. 联合和合作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是有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资源,而企业则可以为高校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围绕这些合作,双方都能够受益,这可以为人才的培养和社会进步注入新活力。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我国各高校和企业已经逐渐采取了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推动人才培养体系不断繁荣发展。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高校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人才的摇篮,高校教育在推动国家创新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那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到底是什么?如何进行研究和实践?这就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概念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新时期的人才需求和国家发展的需要,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使学生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1.教育理念的转变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首先需要进行教育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
教育理念的转变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一环,也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
2.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3. 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对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着手。
1. 促进课程改革,注重实践应用高校可以通过促进课程改革,注重实践应用,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可以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和项目实践,提供一系列创新型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校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实践实习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创新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不同于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新知识和价值,是各行各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人才。
为了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各大高校和企业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一、探索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创新型人才需要广泛的知识背景和综合素质。
传统的单一学科知识已经难以满足这些需求。
因此,高校和企业应当探索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参加跨学科的课程,在不同领域中学习并运用知识。
同时,课程体系应当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创新类课程,如创新实践、创新创业、创新设计等,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培训也应注重培养员工创新能力。
二、推行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和研究机构可以更好地了解实际问题,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而企业也可以从学术界获得创新灵感和科技支持,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
在产学研结合中,企业可以提供实践基地和项目资助,帮助学生和研究人员深入了解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和研究机构则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取企业的需求和领域内最新技术动态,拓展研究方向。
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和学习方向,参加各种社团和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和同学的交流和互动,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高校和企业应当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例如,高校可以设置学生沙龙和社团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不同的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
企业也可以采取轮岗制度和倡导员工自我学习,提高员工的多元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评价体系的完善创新型人才需要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传统的单一学科知识并不能全面衡量他们的能力。
因此,评价体系的完善至关重要。
一方面,各大高校和企业应当注重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如项目研究和实践考核,对学生和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量。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人才培养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更是当前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具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人才。
因此,探索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和核心要素,介绍相关的实践案例,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价与展望,旨在为未来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探索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阐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和核心要素,介绍实践案例,评价并展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前景。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为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2. 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阐释其与传统模式的区别和优势,探讨其应对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
3. 揭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分析其构建和实施的关键因素,为搭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4. 介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案例,探讨该模式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效果,为实际操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以上是本文关于研究目的的内容。
1.3 研究意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供理论指导。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技术的不断需求,对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渐成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为例,主要采用知识传授式教育,讲师只是在讲课和题库中寻找各种答案,学生只是被动方式地进行各种笔记和模仿。
虽然这种教育方式在过去确实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熟练的生产者和服务者,但与当今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挑战相比,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比如,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讲师无法掌握学生的真实掌握程度,教育过程缺少活动和引导,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等等。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基于以上的不足之处,针对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一些学校和机构逐渐开始了探索和实践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些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让学习者在一个清晰的实践目标下学习,分阶段思考、分工合作、共同创新。
例如,学校可以将一些课程改变成项目形式,让学生学习完成小型或大型项目,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实习教育和实训教育:实习教育可以让学生进入企业或相关机构,熟悉工作内容和流程,学习工作技能和知识。
实训教育则可以确保学生在学校接受到实际操作和动手经验,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3.综合性课程设计:综合性课程设计是指将学校所有单科课程的内容和知识点进行综合设计,在课程设计中增加课程上的实际应用和场景作为教学手段。
4.国际化和文化艺术教育:国际化和文化艺术教育则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其中国际化教育可以通过学术交流和贸易交流等多种方式去实现,文化艺术教育则可以通过增加文化课程去实现。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目前,国内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开始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方案。
例如,某高校推出了项目化学习方案,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科技,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白宪臣
来源:《大学教育》2015年第07期
[摘要]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及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开办本科实验班为依托,在管理体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以引领普通本科生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人才培养实验班探索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32-03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的今天,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遇到了很大挑战。
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更多地取决于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对工作的创造能力。
[1] [2] [3]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阶段,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基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定位,树立新型的高等教育人才观,将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到能够全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且富有特色个性与创造力的高度来认识。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教育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学会学习与创造、学会做人与做事的基础上,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富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质有:思想道德素养高,身心健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良好的专业发展潜质;乐于探索未知,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对生活和事业永葆激情,适应能力强。
其中,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基本特质中的核心内涵。
[4] [5]河南大学始建于1912年,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和河南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
为了探索、实践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教育人才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河南大学于2005年开办了文理本科实验班。
本研究以河南大学本科实验班为依托,主要在管理体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形成校院两级联动机制
河南大学本科实验班培养方案系统研究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联要件,对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创新,同时结合河南大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建设,积极探索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素质、能力与创新的全面培养和学生人格结构的整体优化。
开班范围将在部分文、理学科基础上,拓展到人文社会学科及理、工、医更多的学科领域。
实验班的管理将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由教务处、学生处负责教学与学生的宏观管理,主要对实验班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师聘任、学生选拔、经费投入等重要问题进行研讨审定,监督、考核实验班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遴选并依托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研究型学院负责本科实验班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
二、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基于河南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与特点,我们加强课程整合力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和创新学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学时)达到总学分的30%;倡导研究性教学方法,学术讲座与学术交流环节进课堂;进一步做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规划设计培养计划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梯度、密度与进度,科学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关系,形成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目前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开放和交流力度,引进国外大学优质教育资源,聘请国外高校教师,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推荐部分优秀学生到国外大学交流学习,使之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三、构建通识教育平台,强化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
在通识课程体系中,我们重点建设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西方文化和跨学科专业等四大课程模块。
对人文社会学科专业增设中国文化史、心理学基础、管理学概论、逻辑学基础西方文化概论大学基础数学、大学物理学概论等课程;对理工学科专业增设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基础心理学、逻辑学基础等课程,旨在强化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应用信息的素质与能力,引导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增强学生对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适应性。
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例,课程结构与学分见表1,公共平台课程教学计划见表2。
学科平台课程及专业课程由各个实验班依托单位根据承办实验班的学科专业情况,制定并执行相应教学计划。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国防教育、专项学分、科研训练、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不同学科专业可根据其特点及培养目标要求,合理设置科研训练、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与学分。
四、因材施教,尊重和支持学生个性发展
在培养方案制订、教学计划设计等方面,注重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和对教育教学过程的不同要求,重点在语言训练、计算机技能、实验实践、学术研究与创新等方面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低年级不分专业,按学科大类进行通识教育,学生完成通识教育课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特长,在本院所办学科专业范围内提出专业选择意向,经学校审定后可进入专业阶段学习。
培养方案本着学生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注重创新的教学原则,实施低年级通识基础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将人文与科学素养教育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与提高,培养造就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复合型本科生,为使他们将来能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高质量生源。
在
教学与学籍管理过程中实行导师制、学分制和淘汰制。
学生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择优推荐本科实验班毕业生进入本校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实行本硕贯通式培养。
五、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营建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实施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兴趣,充分调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知行统一、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潜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6]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每年以项目形式予以立项实施,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所在学院为每个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配备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指导组,指导教师热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工作,并且责任心强、作风正派、治学严谨,具有较强的科研和组织协调能力,其职责是就实验项目的技术理论、实验方案设计、工作路线和安全教育等方面进行指导,并定期组织学生交流研讨。
学生完成并通过鉴定验收的创新性实验项目,可取得创新专项学分。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验实践性教学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知、情、意、能的高度融合。
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导向,逐步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在的创造力,使实验教学的定位由单纯的实验课程教学向开放式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地转变。
借鉴“自助式”管理模式,使学生自由地研究和学习,逐步实现实验教学模式由验证、认知型实验向以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转变。
同时,确立以学习为中心、以创新为重点、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的学生工作指导思想,营造适应创新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
根据跟踪调查和统计,2011届~2014届实验班毕业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宽厚,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创新能力突出。
毕业生就业率和研究生录取率在全校毕业生中名列前茅,有51.6%的毕业生考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家重点科研院所高校的研究生;在校期间生均获得“挑战杯”、“数学建模”、“英语演讲”、“电子设计”等省级以上奖励1.3人次;31.2%的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44人次获各级论文奖。
经过调查分析,在实验班教学与管理的工作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如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革,通识教育平台和学生个性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需要调整理顺,开放办学与国际交流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为此,学校实验班办公室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与时俱进,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完善地方综合性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示范带动全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 参考文献 ]
[1] 卢晓中,刘志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政策的特点及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8(13):46-50.
[2] 黄牧怡.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系统[J].江苏高教,2009(3):79-81.
[3] 李孟辉,熊春林.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障碍及其化解[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3):60-62.
[4] 庞海芍.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7(1):97-101.
[5] 黄兆信.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04(2):41-43.
[6] 李新荣.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特点及其实现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07(3):329-330.
[责任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