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
推进皖北全面振兴做表率研讨发言稿
尊敬的领导、各位专家: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重要的研讨会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特别是关于推进皖北全面振兴的话题。
在过去的发展中,皖北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我们需要全面、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寻找促进皖北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我认为要推进皖北全面振兴,需要深入挖掘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
皖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皖北地区在农业、旅游、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挖掘和整合资源,打造特色产业,推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认为要推进皖北全面振兴,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公共服务。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支撑,也是吸引人才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皖北地区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化水平和生活品质,为全面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我认为要推进皖北全面振兴,需要加强科教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
科教文化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皖北地区应该加大对科研和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的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我认为要推进皖北全面振兴,需要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际合作,共同开拓发展空间。
作为一个开放的地区,皖北不仅可以依托自身资源和优势发展,还可以借助周边地区和国际市场的机遇和资源,实现合作共赢、互利共享。
皖北地区应该积极主动开展对外合作,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和技术,拓展市场空间和发展路径,实现全方位的振兴。
推进皖北全面振兴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携手努力。
我期待在座的各位专家和领导,能够共同探讨和共享更多的创新性理念和实践经验,为皖北的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谢谢!推进皖北全面振兴需要深入挖掘当地资源。
皖北地区位于我国东部,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
其中,农业资源是皖北地区的优势之一。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皖北地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沿淮部分县(市)。
为促进皖北地区加快发展、加速崛起,同时突出三市七县(亳州市、宿州市、阜阳市和沿淮五河县、固镇县、怀远县、凤阳县、寿县、霍邱县加上淮北市濉溪县,以下简称三市七县)这个重点,进一步加大对三市七县的扶持力度,现提出如下意见。
1、编制皖北地区发展规划。
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由省发改委牵头编制皖北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
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牵头结合新一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皖北地区城镇建设发展相关研究。
由省国土资源厅牵头完成新一轮皖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
2、加强重大项目支持。
支持皖北大力发展资源优势项目。
重点支持皖北地区煤电项目建设,优先向三市七县倾斜,发展坑口电站、煤化工、农产品加工、劳动力密集型和优势旅游等重点项目。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大用户直供电。
推进区域内已规划的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造。
加快三市七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
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综合试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从2010年起连续3年,省财政对三市七县(三市以及24个县、市、区)每年补助从10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或重大项目贷款贴息。
对三市七县依法生育的农村双女户在规定时间内自觉落实绝育措施的,一次性奖励标准从3000元提高到4000元,省财政负担75%。
继续加大省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4、强化金融服务支持。
编制皖北地区系统性融资规划,确保每年信贷保持较高增长水平,逐步提高三市七县存贷比。
大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确保到2012年每年新增设立农村金融机构。
支持开展农民资金合作组织试点。
省支农再贷款额度优先安排用于三市七县。
支持保险机构到皖北地区开展保险业务。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皖北地区是指中国安徽省北部地区,包括淮北市、宿州市、滁州市、六安市等地。
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加大,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对皖北地区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发展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皖北地区的资源禀赋皖北地区位于中国南北经济带交汇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该地区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有淮河、沿河港等重要水系,水资源十分丰富。
该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煤炭、铁矿、石灰岩等矿产资源储量巨大。
该地区还有着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适宜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发展。
二、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视,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
该地区的工业体系较为完善,建立了以煤炭、电力、石化、冶金等行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该地区还发展了机械、冶金、建材、化工等多个产业领域,工业发展水平较高。
农业方面,皖北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农产品种类繁多,产量较高。
该地区还发展了畜牧业、水产业等多个农业领域,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较高。
皖北地区在区域环境、资源禀赋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未来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相邻,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
该地区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水资源、农业资源等各类资源储量巨大,为地方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皖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虽然皖北地区发展优势明显,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该地区工业结构相对单一,存在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加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
该地区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生产方式落后,面临着农民收入低、农村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需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民收入增加。
该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规模小,人口聚集度不高,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
皖北区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皖北区农业发展情况汇报皖北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近年来,随着政府的支持和农民的努力,皖北区的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以下是对皖北区农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首先,皖北区的农业种植业发展迅速。
在过去的几年里,皖北区农民种植业的收入逐年增加,主要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豆类等。
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供优质种子、农业技术和市场保障,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同时,农民也积极学习新的种植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皖北区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畜牧业也是皖北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皖北区地处山区,适宜发展畜牧业。
近年来,政府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优质饲料、畜禽保健等服务,帮助农民提高养殖效益。
同时,皖北区也加强了畜牧业的标准化管理,提高了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为农民增加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再次,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皖北区农业发展不再依赖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而是逐渐向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同时,皖北区也加大了农业科技研发力度,推广了一批科技成果,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最后,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农业的发展,皖北区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总的来说,皖北区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皖北区的农业发展开创新局面。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意见-皖政办[2013]47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意见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意见(皖政办〔2013〕47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加快皖北振兴战略,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四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
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将皖北地区纳入《规划》范围,并明确相关支持政策,为皖北地区带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为促进皖北地区加快振兴,建设美好安徽,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为动力,围绕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四化”协调发展路子,把皖北地区建设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生产总值比2012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耕地面积保持在207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25亿公斤以上,工业化率达到48%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7%以上,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800万户,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四化”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初步形成发展活力彰显、崛起态势强劲的经济区域。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皖北地区是指安徽省北部的地区,包括六安、池州、宣城等地。
作为中国的内陆地区,皖北地区的发展一直以来都相对落后,且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发展问题。
本文旨在对皖北地区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推动其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皖北地区的现状分析1.经济发展滞后:皖北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
以农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缺乏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
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2.交通设施不完善:与其他地区相比,皖北地区的交通条件相对较差。
道路网络不发达,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的建设也相对滞后。
这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交流合作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3.资源条件较好:皖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等。
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
4.农村发展不均衡:皖北地区的农村地区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些地区的农民收入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有效的扶贫措施。
这使得农村地区的发展持续滞后,存在较大的贫困问题。
二、推动皖北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1.加大投资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皖北地区的投资力度,支持地方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工作。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当地经济发展,引入更多的资源和技术。
2.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皖北地区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制造业的转变。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知名服务企业落地,引导当地企业转型升级。
3.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皖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交通条件,提升地区的互联互通能力。
建设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发展内陆河、水运等水路交通,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质量。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地区之间的联系,还能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4.加强农村扶贫工作:针对皖北地区农村存在的发展不均衡和贫困问题,政府应加强农村扶贫工作。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皖北地区位于中国安徽省的北部,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皖北地区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皖北地区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推动其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皖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石、黄金等。
这些资源为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
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皖北地区需要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
通过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措施,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皖北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由于交通不便,地区的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
加快修建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打通地区与外界的联系,有助于加快地区的经济发展。
加强农村公路的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融合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皖北地区还需要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基础公共服务的投入。
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医疗条件相对较低,这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
加大对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有助于提高地区的人力资本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地区还需要加强城乡发展的协调。
在城市化进程中,皖北地区的农村地区有可能被忽视,导致城乡差距加大。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皖北地区应积极与周边地区和国际接轨,寻求合作和发展机会。
通过加强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和交流合作,可以利用周边地区的优势资源和市场,促进经济的互利共赢。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引进外资和高新技术,提升地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皖北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但也有很多机遇。
通过加强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大对基础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强城乡发展协调以及寻求合作和发展机会,可以推动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地区发展研究成为了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皖北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也吸引了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关注。
本文将对皖北地区发展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该地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其未来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皖北地区位于中国安徽省北部,东临淮河,西接皖西,北临淮北,南靠皖南,地处两淮流域的交汇处。
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著称。
在古代,皖北地区曾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孕育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黄山、宏村等著名景点。
而今,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皖北地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皖北地区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灰石、粘土等矿产资源,同时还拥有着大片的良田和丰富的水资源。
这些优势为该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黄山等自然景观也为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皖北地区在区位优势上也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
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腹心地带,与上海、南京等一线城市相隔不远,为其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该地区还处在淮河流域的交汇处,享有丰富的淮扬文化资源,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
相对于其丰富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皖北地区在经济发展上仍然存在着诸多难题和困难。
该地区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以传统的煤炭、建材等行业为主,高度依赖资源型产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支撑。
受限于市场体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该地区与外部市场的联系不够紧密,市场需求不足,投资环境不够完善。
该地区在生态环境和保护上也存在一定的隐患,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了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针对皖北地区的发展问题,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观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优势产业的发展,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特别是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经济领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
人口与产业
皖北地区人口众多,劳动 力资源丰富,同时拥有一 定的产业基础,为经济发 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济发展背景
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皖北地区经济 发展的政策,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提供 了有力保障。
区域合作
产业升级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 进,皖北地区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提 高产业附加值,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 的动力。
调整产业结构
皖北地区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向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培育新兴产业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发展新能源、新材 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 。
促进产业融合
推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形成全产业 链发展模式,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人才素质
05
结论与展望
总结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产业结构不合理
皖北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导, 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具 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城乡发展不平衡
皖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市对农 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人才流失严重
皖北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完善,导 致大量优秀人才外流。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 策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 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对策建议与措施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皖北地区概述
01
02
03
地理位置
皖北地区位于安徽省北部 ,包括淮北、亳州、宿州 、蚌埠、阜阳和淮南六个 地市。
自然条件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 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 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 础。
让皖北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省人大常委会开展加快皖北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综述
、
起 连 续 每年 各补 助 10 0 0万元 , 及 其他 劳动 密集 型产 业 ,积极 推进 主 要 用 于工 业 园 区基 础 设 施 建设 或 重 工业 化 、 城镇 化 和农业 现代 化 , 产业 大 项 目贷 款 贴 息 。三 市 六 县 工 业 园 区要 结构 、 乡结 构得 到不 断优 化 , 城 经济 保持 高速增 长 , 综合 实力 明显提 升 。 突 出产 业特 色和 比较优 势 , 力发展 农 大 产 品加 工龙 头企 业 和 劳动 密集 型产 业 ,
涵盖 毫州 、 州 、 阳市 和五 河 、 宿 阜 固 镇 、 远 、 阳 、 县 、 邱县 , 口 怀 凤 寿 霍 人 占全 省近一半 ,经 济总 量 和财政 收 入 却 不 足 全 省 四 分 之 一 和 十 分 之
一
加快皖北和 沿淮部分市县发展 的
十条 政 策 措 施
为 了深入 贯彻 落 实科 学发 展 观 , 促
重点 支持 中低 产 田改造 和优 势 农 产 机 组等 四个 重点 电源 点项 目整 体 六县 , 展 情况专 题调研 ,深 入 了解省 委省 推进顺 利 ,进 一步 推动 了 当地煤 炭 产 品基 地建设 。支持三 市六县农 业产 业 化 发 展 , 同等条 件 下 , 先 将 符 合 条 在 优 政 府关 于加快 皖北和 沿淮 部分 市县 资源 的就地转 化 和升值 。 件 的 企 业 纳 入 省 级 农 业 产 业化 龙 头 企 发 展 的若 干 政 策 意见 落 实情 况 , 倾 发 展 园区经 济是 推进 工业 化 的 业 , 给 予相 关政 策扶 持 。 支持 亳州 中 并 听当地干部 群众 的心 声 ,谋 划 进一 主要 途 径 。皖北 各地 严格 落实 政 策 药产 业基 地建设 。支持产粮 产 油大县 建 步加 快皖北 经济发 展 的 良策 ,为 即 要求 , 省财 政 每年补 助 的 1 0 把 0 0万
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
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一、前言皖北地区是安徽省的重要经济区域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仍存在较大差距。
为促进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移和集聚,特制定本政策。
二、背景分析1. 产业转移和集聚是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2. 皖北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生产力不足、技术水平低、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
3. 皖北地区拥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资源禀赋,具备优越的产业基础。
三、政策措施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1)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2)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3)加强对人才引进和培育的财政支持。
2.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1)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其投资额度内给予税收减免或减半征收;(2)对于在皖北地区注册并在规定期限内实现生产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返还。
3. 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管理(1)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确保土地使用的合理化;(2)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其投资额度内给予优惠的土地租金。
4. 优化营商环境(1)建立健全政府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高效率、优质量化服务;(2)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压缩审批时间,简化审批程序;(3)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发展。
5.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施“千人计划”等人才计划;(2)加强对企业技术工人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的支持力度。
四、政策效应预测1. 通过本政策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吸引更多高端产业在皖北地区落户发展。
2. 促进了皖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了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3. 为当地企业提供了更加优惠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扶持,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五、总结本政策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促进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移和集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
同时,也将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突破皖北 书记省长纵论加快皖北发展——焦灼的皖北
地 上 辛 勤 劳 作 , 懈 奋 斗 。 写 着 波澜 壮 阔 的 篇章 。 不 书 当现 代 工 业 文 明 、 市 文 明与 传 统 的 农 耕 文 化 交 汇 、 城 碰 撞 之 际 。 于 开 放 的 空 间 差 、 革 的 时 间 差 等诸 多 因素 的 交 由 改
集 。 北的发 展 一时 滞后 于先发 地 区。发 展差 距的 压力 引发 了 皖 这块 土 地对 快 速崛 起 的渴 望与 焦 灼 , 焦 灼的 背后 , 是各 界 而 则
未 根本 改变 。 处 于 爬 坡 奋 进 的 关 键 阶 段 。 现 仍 实 皖 北 振 兴 。根 本 上 要 靠 皖 北 广 大 干 部 群 众 自身 艰 苦奋 斗 、 立 自强 。 力探 索 一 条 符 合 皖 北 实 自 努 际 的 科 学发 展 之 路 , 断 缩 小 与 全 省 的 差距 。 不 实
地 区 加 快 发 展 的 有 效 途 径 。 要 通 过 园 区共 建 、 既
项 目合 作 , 帮助 皖 北 迅 速 做 大 体 量 , 要 通 过 劳 更
动力对接 、 技教 育合作 、 才 交流等方式 , 科 人 解 决 皖北 现代 生产 要素 不 足 的 问题 。
— —
中 共安徽 省委书 记 张宝顺
皖 北是 安徽 的潜 力所 在 、 望 所在 。 北 的 希 皖
发 展 , 不 得 慢 不 得 , 急 不得 乱 不 得 。 加 快 皖 等 也
北发展 , 本 在农 , 根 出路 在 工 , 键 是 要 围 绕 强 关 基 固本 , 化 政 策 支 持 , 发 内在 动 力 。 自信 强 激 强 自强 之 基 , 实 干 实 效 之 本 。 未 来 五 年 , 北 地 固 皖 区 必 须 把 工 业 作 为 区域 振 兴 的 突 破 口 ,在 产 业 扩 展 、 目建 设 、 区 共 建 和 劳 动 力 培 训 上 强 力 项 园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皖北地区是指中国安徽省北部的地区,包括滁州、宣城、池州、亳州、六安等地。
这个地区是安徽省经济相对较为欠发达的地区之一,但也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下面将对皖北地区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
皖北地区具备的优势是丰富的自然资源。
这个地区山清水秀,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
山区具备发展生态旅游和森林资源开发的潜力,如大别山景区;矿产资源可以用于发展相关的产业,如煤矿、铜矿等;水资源可以用于发展水电站、农田灌溉等。
皖北地区可以通过有效利用这些自然资源,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皖北地区还具备农业发展的优势。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这个地区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要形式,如小麦、水稻、油菜等。
这个地区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农业生产方式存在一定的落后和低效率,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可以通过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等方式,提升皖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
皖北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
京沪高铁途经滁州、六安等城市,使得这些地方与国内其他大城市相连,交通便利。
还有一些重要的国道和高速公路穿过这个地区,如G35济广高速公路、G3京台高速公路等。
这为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吸引外商投资和开展对外贸易变得更加便捷。
皖北地区还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依赖于传统的制造业和重工业;人才流失严重,年轻人更愿意到一线城市就业;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企业创新;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皖北地区的发展具备一定的优势和潜力,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自然资源利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交通网络、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可以进一步促进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及对策张明明随着皖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皖北地区经济已呈现明显落后的态势。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与安徽省较为缓慢,GDP总量仅占安徽省的30%。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较多,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皖北地区的区域优势比较明显,这将有利于其经济的发展。
大力发展皖北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现代物流业,打破行政区的限制,建立区域中心城市,促进皖江地区协调快速发展,从而实现安徽省经济的跨越发展,实现中部崛起。
一、皖北地区概况(一)皖北地区地理概况皖北地区为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地区,共有淮北、淮南、阜阳、亳州、宿州、蚌埠等共23个县市,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9%;总人口284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2.1%。
(二)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呈现相对发展滞后1、从发展速度看,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慢于全省。
近年来,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皖江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而与之对应的皖北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08年人口305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45%和66%。
2009年,皖江城市带实现生产总值超过6600亿元,占全省比重65.7%,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2010年皖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上升至70%。
皖北地区GDP占全省比重呈下降趋势。
2、从经济效益看,皖北地区综合经济效益和居民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其一,财政收入相对水平下降。
近年来,皖北地区财政收入年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29.6%下降到2010年的24.1%。
其二,企业效益水平不高。
皖北地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除蚌埠市(133.8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7.88)外,其他城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都在100以下。
其三,城乡居民收入较少。
皖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并且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皖北及沿淮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皖北及沿淮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童琦随着皖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已呈现明显落后的态势.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与安徽省较为缓慢,GDP总量仅占安徽省的三分之一.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较多,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郡县治, 天下安”, 科学分析当前皖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其跨越式发展,对促进全省经济的快速崛起,对实现富民强省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主要现状一发展滞后.2010年皖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上升至70%,相反皖北地区GDP占全省比重呈下降趋势.皖北地区共有9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的40%以上.从经济效益看,皖北地区县级财政收入年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十强县皖北只有沿淮的凤台县,大部分县级财政运转困难.在经济投入看,皖北地区县内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大.虽然,皖北地区的固定资产投入有所增加,但相对于皖北地区亟待加强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提升的产业结构层次,亟待增强的发展后劲,以及亟待尽快缩小发展差距的客观需要,其投资力度不够、能力不强、规模偏小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二优势明显.一是能源矿产资源优势明显.皖北地区的一些县区拥有煤、磷、铁、铜等矿产资源,尤以煤最为丰富.据有关资料,皖北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到全省的98%,工业储量为华东之首.霍邱的铁矿资源华东第一,全国第五.在资源短缺、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增大的背景下,这些资源优势为皖北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农产品资源丰富.皖北地区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和肉类生产基地,一批特色农产品远近闻名.以粮食产量为例,皖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省的比重由2003年的39%上升到2010年为68%,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三是产业优势日趋明显.皖北地区煤炭、钢铁、电力、药材、烟草、酿酒等行业在全省历来占有重要地位,省里支持皖北发展和“861”行动计划的实施又带动了该区原材料、能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四是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皖北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为创造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二、存在问题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多方面原因,皖北地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基础薄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1、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一是农业结构低级化.种植业仍占主体, 2010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50%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较低,多数农产品是原形出售或经过初加工出售,深加工、精加工的比例很小.二是工业结构传统化.资源性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偏高,而科技含量较高的增加值比重偏低.“药切成片,粮磨成面”、“挖煤卖煤,发电卖电”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三是第三产业初级化.大部分县区生活性服务业档次低,生产性服务业起步晚.2、内在经济活力不足.皖北地区县城创业氛围不浓,发展动力不强,内在活力不足,集中表现在反映人民群众创业总体水平的非公经济发展滞后.一是县域投资面临困境.皖北地区受多种因素影响社会投资总额较少.二是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目前县域工业中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三是县域消费市场低迷,尤其今年以来受物价等因素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较慢.3、生产要素制约明显.一是资金缺乏.皖北地区存贷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本地资金被大量抽走,资金向优势地区和行业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二是随着国家加大对代款、土地等调控,皖北发展面临土地、劳力趋紧的挑战.三是水资源短缺.全国水资源人均2200立方,皖北三市不足1000立方,而发展具有皖北资源优势却又是耗水量大的煤电和煤化工产业,水资源严重短缺.4、政策效应有待加强.一是随着新形势发展,出台的政策已不能满足皖北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财政、土地、科技、人才等政策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二是部分政策对皖北地区尤其县一级缺乏分类指导标准.三是皖北县域财力不足,对需要配套的资金普遍难以到位,影响了项目的实施.四是政策部分过于原则,没有细化为相关部门的操作性文件,在具体实施中难以完全到位.5、外部资本流入受阻.从省内看,沿江城市带已成为产业转移的强势吸纳区.2010年皖北三市利用省外资金总额为620亿元,不及芜湖一市利用省外资的总量.从省外看,邻近的苏北地区对皖北产业承接形成强烈阻遏,沿江城市带和苏北正对皖北形成合围之势,“屏障”和“过滤”效应日渐明显.三、推进皖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根据这次研讨班的学习和思考,参照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我认为皖北地区县域经济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力.1、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错位竞争,打造特色产业.在皖北县域经济中,由于各县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千差万别,有的县矿产资源储量较大,有的县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的县劳力资源丰富,因此在经济发展上不能强求一致,关键要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发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霍邱县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坚持“以资源兴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当前一个时期,重点抓好三大产业:一是启动千亿元钢铁产业.今年底力争达到百亿元产值,随着铁矿采选企业全面达产达效和一批深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到“十二五”末力争实现钢铁产业产值500亿元目标.二是依托雨润集团新上深加工项目和劲宇营养米、享禾米乳及蛋白饮料生产等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确保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产值超过300亿元.三是做大柳编产业.对柳编产业进行深度谋划,充分扩张发展空间,带动就业,增加出口.2、以区域经济合作为支点,加强东引西联,扩大对外开放.资金是制约皖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东引西联”,扩大民间投资.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要抢占“地利”先机,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开发、能源、重要原材料生产的建设项目.同时要注意综合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节能降耗和提高产品档次,力求走出一条县域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霍邱县在“十二五”时期注重外向型经济发展.一是推进大招商,实行招商引资项目预审制,严格兑现奖惩,成功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今年上半年实现境内引资亿元,同比增长%,其中工业引资41亿元.二是做强大企业.实行县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一线调研指导,一线帮助解决问题,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年底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90家,其中亿元企业46家、10亿元企业6家、50亿元企业1家,纳税超千万元工业企业20家.三是多争大项目.调整充实12个项目谋划小组,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和沿淮三市七县发展的21号和16号文件任务逐项分解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四是建好大平台.深入开展园区建设竞赛年活动,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以奖代补, “三区两园”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3、以转移农村劳力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只有减少农民,才能把农民问题解决了.皖北地区县域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应坚持“标本兼治”的方针.“治标”就是组织好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农民经济生活来源.“治本”就是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要做好县城和中心城镇的规划与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入区,发挥小城镇地域性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作用.霍邱县近年来坚持做大城镇规模,完成城区规划修编,到2030年把县城规划建设为50平方公里、50万人的新兴城市,远景目标为100平方公里、100万人的现代化新城,实现20%人在农村,30%在集镇,50%在县城.4、以加大扶持为重点,配套相关政策,有效开展结对合作.省委省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皖北县区的扶持力度.一要制定加快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找准位置,明确目标和重点,着力培育一批中小城市,完善皖北地区城镇体系.二要进一步支持园区建设,把园区建成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考虑到皖北市县工业园区起步晚、扩张快以及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况,应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省对市县工业园区的补助规模.对于在皖北地区落户的重点工业项目,省里可考虑统筹调配土地、环境容量指标予以支持.三要突出支持金融业的发展.四要加强结对合作工作.进一步拓展市与县结对合作的领域,借鉴安徽与央企对接的经验,探索结对合作的模式.五是支持办好一切有利县域经济发展的社会事务.一方面要加强县域各类教育,发展义务教育,扩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技能;加强与县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推进科研开发、人才培训、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大医疗卫生、文化事业等民生工程建设,对财力较弱的县区给予一定补助.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皖北全面振兴做表率研讨发言稿
皖北全面振兴做表率研讨发言稿一、引言皖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努力,皖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
本次研讨会就皖北全面振兴做表率这一重要主题,我将从多个角度出发来进行探讨。
二、全面振兴的内涵和重要性全面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增强,更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区域环境的改善,以及社会全面进步的体现。
皖北地区的全面振兴不仅关乎当地的经济发展,更关乎整个安徽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振兴地区,皖北地区的全面振兴更是需要作为示范和表率来推广和借鉴。
三、政策支持和经验总结在推动皖北全面振兴的过程中,政策支持始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各级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振兴政策,并对皖北地区进行了大力支持。
值得总结的是,皖北地区在振兴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
这些经验不仅对于皖北地区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更是对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借鉴和启示。
四、产业转型和发展路径要实现皖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必然需要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经济正在经历巨大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到来。
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促进皖北地区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五、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推动全面振兴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会严重影响到皖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推动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并将其纳入到全面振兴的发展战略中。
六、个人观点和总结作为一个关注国家振兴大局的我国人,我对皖北全面振兴充满信心。
皖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努力,也为皖北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皖北地区将会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七、致谢我要感谢主办方对这次研讨会的精心筹备和安排,也要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对皖北全面振兴的关注和支持。
皖北的滞后发展趋势
皖北的滞后发展趋势
近年来,皖北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存在以下趋势:
1. 经济发展滞后:相比于沿海地区和一些发达省份,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工业和农业为主,缺乏高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撑。
因此,总体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皖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网络不够发达,基础教育和医疗设施相对不完善。
这对于吸引外来投资和人才流动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3. 教育和科技水平较低:皖北地区在教育和科技领域的投入相对较少,高等教育资源不够丰富,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数量较少。
这限制了当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发展。
4. 人口净流出:由于经济相对滞后,皖北地区长期存在人口净流出现象。
年轻人普遍倾向于向外地发展,导致地区人口结构老龄化,人才流失严重。
面对滞后发展的趋势,皖北地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大投资力度:加大对皖北地区的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2. 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和培育高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 加强教育和科技建设:增加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科技创新。
4.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交流:积极与沿海地区和发达省份展开合作,吸引外来投资和人才流动,促进经济发展与交流。
综上所述,皖北地区的滞后发展趋势可以通过加大投资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教育和科技建设以及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交流来改变。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皖北地区是指安徽省北部的地区,包括淮北市、宿州市、亳州市和池州市。
作为安徽省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北地区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本文将对皖北地区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皖北地区的发展现状需要进行分析。
皖北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的腹地,交通发达,便利市场开展。
该地区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以及良好的农业基础。
在经济发展方面,皖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导,如煤炭、钢铁、化工等行业,同时也有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皖北地区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重工业,经济结构不够优化。
而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皖北地区需要进一步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
该地区还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重工业的发展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同时也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
皖北地区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修复工作。
为了促进皖北地区的发展,我们需要明确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皖北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通过引导发展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
应注重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促进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
要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保护好皖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第四,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交通运输、电力供应和水资源利用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要加强文化教育建设。
加大对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投入,提高人民素质和创造力,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皖北地区发展研究需要关注其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给皖北发展“加速度”——省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代表建议综述
拦住
1 江淮法治 90 1 4 09・ 5
沿淮 部分 市县发 展” 代表
合肥 市环保 局 、 水务局 、 安局 、 公 城管 执 法 局 四部 门联 手立 案 ,进 一 步 调 查 取
证。
除了石碑 , 水库 边 的一些树 木也 被
撞断 。更惨 的是水库 边浅 滩上 的绿草 , 被超过 l万立方 米 的渣土掩 埋 , 这使得
有 关 负责人 表示 , 尽快 查 明事情 将 真相 , 依法 对非法倾 倒 渣土 的相关 单位 以及个 人进 行重罚 , 构成 犯罪 的将 依法
现该处 又停有 三辆 推土 机 , 于是赶 紧 向 上级 汇报 。由于现场 没人 , 理人员 只 管 好拖 回推 土机 ,并 在 现 场 留下 联 系 方
代 表 高度 关 注 的_ 件 大
事。 7月 3 1日, 省人大 常
步贯 彻 执 行水 污 染 防 治法 和 巢 湖 流
域水 污 染 防 治条 例 ,加 大巢 湖 水 污 染
案件 , 渣 土数 量很 大 ,案 件性 质很 恶 “
记者 随后赶 往事发地 探访 。 当车辆
行 至靠近水 库 的大路边 , 能看到 通往 就 水库 的烂泥 路 口竖有两块 警 示牌 , 上面 写着 “ 严禁倒 土 , 者必究 ” 违 。水库 管理 处有关 负责人 告诉 记者 , 这是 案件 发生
一
的冲击 , 济社会 发展本 经
来 就 相 对滞 后 的皖 北 和 沿 淮地 区能 否 “ ” 危 中寻 “ ” 机 ,抢抓政 策机 遇 , 加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各地区的逐步开放,加快皖北地区的发展成为中共安徽省委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所重视的重要任务。
为此,本文将围绕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问题,提出若干具体意见和措施,以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区域发展的基石,只有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因此,我们应重视皖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内外的物流和信息流动效率,增强皖北地区的辐射能力和影响力。
二、推动产业升级传统产业是皖北地区的支柱产业,但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加大对皖北地区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同时,要通过加强产业对接和合作,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皖北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了扎实推进皖北地区的发展,我们应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和科研平台,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进入该地区。
同时,要注重培养和储备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皖北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四、加强区域合作与开放皖北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区域,周边拥有众多世界知名的城市,具备发展的巨大潜力。
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我们应积极与周边地区展开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通过加强与上海、南京等核心城市的紧密合作,共同构建皖北地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和经济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同时,要更加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投资和贸易政策,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来皖北地区投资和创业,推动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五、完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是皖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护和改善皖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我们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召开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座谈会5月25日至26日,省委、省政府在肥召开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座谈会,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共识,理清思路,完善举措,努力保持皖北地区加快发展的好势头。
省委书记王金山、省长王三运分别发表重要讲话。
省领导杨多良、赵树丛、詹夏来、胡连松、郭万清、刘光复出席会议。
王金山指出,要倍加珍惜当前皖北地区加速发展大好局面,进一步坚定奋力崛起的信心。
这几年是皖北地区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整体经济进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努力,我们在支持皖北发展上已经形成了高度共识,举全省之力支持皖北的大格局已经形成。
当前皖北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有利条件和机遇,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将日益凸显,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皖北一定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王金山强调,必须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重大任务,进一步把握振兴皖北的主攻方向。
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煤电产业竞争力,培育壮大食品加工、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延伸资源、超越资源,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
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管理水平,强化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同时按照统筹城乡的理念,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和村容整治,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把产业准入门槛,抓好淮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增强发展可持续性。
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王金山强调,必须牢牢抓住优化发展环境关键环节,进一步激发皖北增长的内生动力。
要以更大的决心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掀起新一轮思想解放热潮,进一步强化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努力营造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推进治淮工程、交通路网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皖北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有个大的改观。
要以更实的举措优化政治生态,始终保持迎难而上、敢为人先的昂扬锐气,努力形成凝心聚力谋发展、和谐奋进促崛起的生动局面。
王金山强调,必须始终坚持支持皖北的战略导向,进一步营造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支持皖北作为一件大事要事,摆到突出位置,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尽可能地为皖北发展多做一些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
皖北各地要迅速行动起来,把各项基础性工作做细、做实,努力用更大的发展赢得更多的支持。
要扎实推进南北结对合作工作,坚持政府引导,突出互利共赢,不断提高合作层次,拓宽合作领域,促进皖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王三运指出,抓好加快皖北发展的工作,必须树立战略思维,充分认识皖北发展的战略地位、战略机遇和战略导向,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加快皖北发展摆上更加紧要的日程。
皖北的发展,既等不得慢不得,也急不得乱不得,必须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好与快的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握方向,明确目标,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推进。
王三运强调,加快皖北发展,必须尊重发展规律,采取更加务实的举措。
要把握皖北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强化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努力实现“工业突破”。
要顺应皖北城镇化发展的趋势要求,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不动摇,大力发展小城市、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努力拓展发展空间。
要强化皖北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加大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突出抓好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把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把皖北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职业教育重地和技能型人才输出地。
王三运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强化皖北发展的动力活力。
增强皖北发展的内生力量,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向开放要动力、要活力。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让现代市场经济的文化在皖北大地生根开花结果,打牢大开放的思想基础。
要坚持相信和依靠群众,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强化大开放的社会基础。
要全方位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各级养成为市场主体搞好服务的习惯和机制,健全大开放的体制基础。
要用开明开放的胸襟选人用人,建立起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科学的考评机制,夯实大开放的政治基础。
要全方位扩大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用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共享平台,不断取得承接产业转移的实际成果。
王三运最后要求,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加强领导,远谋近施,盯紧抓实,进一步抓好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把支持皖北发展的工作体现在实打实的政策、资金和项目上,体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上。
亳州、宿州、阜阳市及所辖17个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淮北、蚌埠、淮南、滁州、六安市及濉溪、五河、固镇、怀远、凤阳、寿县、霍邱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合肥、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市及宁国市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省政府秘书长,省长助理,省委、省政府有关副秘书长,省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亳州市、宿州市、阜阳市和省发改委、财政厅作了交流发言。
《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编制皖北地区发展规划、加强重大项目支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安徽省委、省政府5月24日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又推出10项新的措施,帮助皖北改善发展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支持重点更突出,扶持政策更实惠。
若干意见在加强对整个皖北地区发展统筹规划的同时,更加突出三市七县(亳州市、宿州市、阜阳市和五河县、固镇县、怀远县、凤阳县、寿县、霍邱县、濉溪县)这个重点。
在重大项目支持上,重点支持皖北地区煤电项目建设,优先向三市七县倾斜,发展坑口电站、煤化工、农产品加工、劳动密集型和优势旅游等重点项目。
在财政资金支持上,从2010年起连续3年,省财政对三市七县每年补助从10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或重大项目贷款贴息,同时对三市七县计划生育一次性奖励标准从3000元提高到4000元,省财政负担75%。
针对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若干意见从金融服务支持、土地整治试点等方面入手,着力提高皖北地区要素配置能力。
编制皖北地区系统性融资规划,确保每年信贷保持较高增长水平,逐步提高三市七县存贷比。
大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确保到2012年每年新增设立农村金融机构。
在淮河流域开展基本农田整理重大工程项目建设,3年总投资35亿元以上。
深化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建设,建立涉地指标交易平台。
支持合肥等市县为三市七县土地整理垫付前期资金,整理置换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可有偿调剂给垫付资金方使用,也可用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作价入股,共建合作园区。
皖北发展,关键在人。
若干意见关于推动全民创业、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等措施,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皖北发展的内在动力。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放宽企业集团登记注册条件,允许企业经营范围按大类申请核定。
每年从加快皖北地区发展专项资金中单独列支1000万元,专项用于青年创业小额贷款贴息。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布局向皖北地区倾斜,每个园区扶持资金150万元。
支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到皖北创业。
采取教师校长分级轮训、抽调骨干教师支教、结对合作共同办学等方式,提升皖北教育发展水平。
同时,在干部队伍建设、优秀人才引进等方面,向三市七县倾斜。
此外,若干意见还要求建立加快皖北发展常设机构,并深入开展结对合作工作,支持三市七县与省外地区和企业开展园区共建,合作园区内企业享受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关政策。
皖北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比照执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相关政策。
厚积薄发图崛起——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区发展这是一辆正在全力加速的列车,这是一片日新月异的热土!人们用诗歌的语言来赞美宿州,惊叹于它“十五”期间发生的巨变。
“十五”期间,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盎然生机。
600万宿州人民在宿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核心,进一步突出东向发展、工业强市、项目支撑、中心城市带动等战略重点,扩张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使全市生产总值5年连跨两个百亿元台阶,年均增长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招商引资5年翻了3番,一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
全市的经济实力、发展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这辆加速的列车正沿着一条独具宿州特色的发展之路,释放集聚的能量,逐步显现出咄咄逼人的后发优势。
找准定位,走对路子,积极探索宿州崛起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宿州市根据自身实际,树立工业强市理念,坚持把膨胀工业总量、实施工业突破作为奋力崛起的根本途径。
围绕省“861”行动计划,规划实施了“6+3”工程,立足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着力打造煤电能源、加工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3个百亿元产业基地,构建优势产业体系。
通过招商引资,使中国华电、雨润集团、丰原集团、锦丰集团、博洋集团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成功入驻,一批重大项目先后在宿州落地生根。
2.5万吨砀山梨浓缩果汁、萧县锦丰面粉、汇源电厂二期工程、丰原生化乙烯及环氧乙烷装置恢复重建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
华电集团宿州电厂一期工程、界沟煤矿等正在加快建设。
宿州电厂二期工程、龙王庙煤矿、博洋集团10万纱锭、泗永高速、明濉高速、宿淮铁路、淮水北调等一大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
目前,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宿州经济发展最大亮点,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1%%,工业用电量增长18%%,均居全省前列;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7家,其中超5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外贸出口比上年增长107%%,实现当年翻番。
最令全市人民引以为豪的,是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环城河的水清了,城市的街道宽了,主干道路灯亮起来了,新建的楼房长高了……生活在宿州的人们发现自己居住的城市一天天变靓。
全市建成23公里的外环路和新城区、开发区45公里一期路网,新增80多公里城市道路,短短3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1倍多。
运粮河、环城河、沱河穿城段经过综合治理,呈现出水清鱼跃的景象。
新建环城公园、雪枫广场等公共广场达45公顷,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大规模实施绿化工程,绿化面积由38万平方米增加到147万平方米,增植补绿、开墙透绿、见缝插绿,使整个城市青草茵茵,古城宿州初步展示出平原生态园林城的魅力。
过去5年中,宿州市的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全市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0多万个,安置下岗职工5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