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检验凝集反应
凝集性试验
第十章凝集性试验学习要点:凝集试验的概念、原理、分类,以及常用的凝集试验类型。
沉淀试验的概念、原理、分类,以及常用的沉淀试验类由于所用抗原的性状不同,出现的现象也不同:1、细菌、红细胞或表面带有抗原的乳胶颗粒等不溶性颗粒抗原,当与相应抗体结合,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凝集团块,即(agglutination)。
2、病毒、蛋白质等可溶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在两者比例合适时,可形成较大的不溶性免疫复合物,在反应体系中出现不透淀反应(precipitation reaction)。
第一节凝集试验(agglutination test)细菌、红细胞或表面带有抗原的乳胶颗粒等不溶性的颗粒抗原,当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电解质存在时,抗原与抗体结合形凝集试验。
凝集试验中的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一、凝集试验的一般原理通常,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悬液中带弱负电荷,周围吸引一层与之牢固结合的正离子,外面又排列一层松散的负子层,使颗粒相互排斥。
当特异抗体与相应抗原颗粒互补结合时,抗体的交联作用克服了抗原颗粒表面的电位,而使颗粒聚集在一起。
二、凝集试验的发生分两阶段1、抗原抗体的特异结合;2、在电解质的参与下,出现可见的凝集颗粒。
三、凝集试验的用途凝集试验方法简便,敏感度高,因而在临床检验中被广泛应用。
1、可用于定性的检测,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阳性或阴性。
2、也可进行定量检测,即将标本作一系列倍比稀释后进行反应,以出现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滴度。
四、凝集试验的分类1、直接凝集试验(direct agglutination)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
直接凝集试验分为:玻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
(1)玻板凝集试验:为定性试验方法①用已知抗体作为诊断血清、与待检颗粒抗原悬液各加一滴在玻板上,混匀;②数分钟后即可用肉眼观察凝集结果:出现颗粒凝集的为阳性反应此法简便、快速,适用于:细菌分离株的鉴定与分型;红细胞ABO血型的鉴定。
临床免疫学检验
一、名解带现象(前带、后带):在等价带的前后,由于抗体和抗原过量,形成的沉淀物少,上清液中可测出游离的抗体或抗原,这种现象称为带现象。
当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
凝集反应:是指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直接凝集反应: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如正常人O型红细胞、细菌、胶乳颗粒等)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当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或被动凝集反应。
Coombs试验:又称抗球蛋白试验,是抗球蛋白参与的间接血凝试验,用于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
不完全抗体多半是7S的IgG类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牢固结合,但因其分子量较小,体积小,不能起到桥联作用,在一般条件下不出现可见反应。
利用抗球蛋白抗体作为第二抗体起桥联作用,连接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特异抗体,使红细胞凝集。
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可见的沉淀现象。
高剂量钩状效应:抗原过量可引起高剂量钩状效应,即抗原过量致形成的IC分子小,发生再解离,浊度下降,光散射减少。
海德堡曲线理论:当抗体过量时,IC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至抗原、抗体比例最适处达最高峰,沉淀反应最明显,称等价带,高峰区域左侧,抗体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不明显,称前带;高峰区域右侧,抗原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也不明显,称后带,这就是海德堡曲线理论。
包被:将抗体或抗原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过程称为包被。
封闭:由于包被过程中固相载体表面不能被抗体或抗原蛋白质完全覆盖,实验操作过程中加入的血清标本以及酶结合物中的蛋白质也会部分地非特异性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最终产生非特异性显色导致测定本底偏高,在这种情况下,需用1%-5%的牛血清白蛋白或5%-20%小牛血清再包被一次,消除此干扰,此过程称为封闭。
细胞凝集试验报告
细胞凝集反应实验报告【摘要】细胞凝集素可以将不同的细胞粘连在一起,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最终形成大的细胞团块,可以观察到细胞的凝集现象。
通过不同的变量,控制细胞凝集反应因素,观察细胞凝集程度。
【关键字】血细胞凝集素凝集反应【背景介绍】细胞凝集指细胞与细胞之间通过某种凝集素的作用而相互粘连在一起的现象,最终形成大的细胞团块,在不用显微镜时即可用肉眼看到的明显的现象。
早在1896年,Widal就利用伤寒患者的血清与伤寒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现象,有效地诊断伤寒病。
至1900年,Landsteriner在特异性血凝现象的基础上发现了人类血型,并于193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凝集实验灵敏度高,方法简便,迄今已成为通用的免疫学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
凝集素是一种能够与糖类物质特异性结合的糖蛋白,具有一个以上同糖结合的位点,因此能够参与细胞识别和粘连,从而将不同的细胞联系起来。
常见的凝集素有刀豆素A、麦胚素、花生凝集素、大豆凝集素等。
凝集素主要的作用就是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在细胞间形成“桥”的作用,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细胞的凝集与细胞的细胞膜有关,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目前普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以及细胞的生长分化,免疫反应等都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细胞凝集的作用很多,机体免疫中反应中,细菌等颗粒性病原体会与凝集素结合而产生凝集反应,从而被更好的清除。
细胞凝集在实际中应用广泛,在临床上血细胞的凝集作用可用于血型鉴定,同时凝集素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帮助抵御感染。
【实验材料】1、试剂:土豆凝集素(已制备好)、2%兔血红细胞悬液、PBS缓冲液、生理盐水。
2、仪器:移液管、离心管、离心机、有凹坑的载玻片、带刻度的试管若干、显微镜。
【实验方法】1、检查实验所用的仪器是否完备,完好,准备实验;2、土豆切片,取2g放入10ml的PBS缓冲液中浸泡2h,获取土豆凝集素(此步骤已有老师准备好);3、梯度稀释制备不同浓度的土豆悬浮液:取1ml的土豆凝集素悬浮液原液于其中一只试管中,并编号1×;另取0.5ml的土豆悬浮液原液于另一只试管中,加入0.5ml的PBS缓冲液,并编号0.5×;再去一只试管,加入1ml的PBS缓冲液,并编号0×;4、取1ml已制备好的2%的兔血细胞悬液,通过系列稀释将血细胞悬液制备成不同浓度:在1ml的试管上编号为2%;在标号2%的试管中取0.5ml于另一只试管中,在试管中加入0.5ml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并编号1%;在1%的试管中取0.5ml的细胞悬液于另一只试管中,并加入0.5ml的生理盐水,混合均匀编号0.5%;(在实验时由于各方面原因,误将已制备好的2%兔细胞悬液当做兔的静脉血,而加入3ml 的生理盐水,进行离心分离,从而重复实验不必要的步骤,需要在以后实验时多注意老师讲解,准备好再进行实验,以免浪费时间)5、按如下表所示,用移液管取一滴凝集素或PBS液于载玻片凹坑内,再加一滴血细胞悬液,旋转混合摇匀,在加入血细胞悬液后即开始计时,观察细胞凝集需要多长时间,并平行三次,记录所需时间。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初级(师)临床免疫学及检验(凝集反应)-试卷1
【A】高抗体滴度 【B】抗体滴度逐渐下降 【C】抗体滴度逐渐增高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 案】 【D】阳性补体结合试验 【E】没有相应抗体
临床医学检验技师初级【师】临床免疫学及检验【凝 集反应】-试卷 1
(总分:66 分,做题时间:90 分钟) 一、 A1 型题(总题数:22,score:44 分) 1.间接血凝可检测的是 【score:2 分】
【A】直接抗 ABO 系统抗原 【B】不完全红细胞凝集素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 案】 【C】直接致敏红细胞上的抗原 【D】直接抗 Rh 抗原 【E】白细胞表面抗原 本题思路:血凝试验又称为 Coombs 试验,是检测抗 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方法。它分为直接 Coombs 试验和间接 Coombs 试验,直接试验的目的是检查红 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而间接试验的目的是检查血清 中存在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2.直接凝集反应是 【score:2 分】
本题思路:不完全抗体多半是 IgG 类抗体,该抗体与 相应抗原结合牢固,但在一般条件下不出现可见反 应,Coombs 试验利用抗球蛋白抗体作为第二抗体达 到桥梁作用,使红细胞凝集。 6.间接血凝试验所使用的红细胞,为使其可长期保存 而不溶血,常用的处理方法是 【score:2 分】
【A】无水酒精处理 【B】甲醛处理 【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4℃处理 【D】液氮保存 【E】酸化处理 本题思路:致敏的新鲜红细胞保存时间短,易变脆、 溶血和污染,只能用 2~3 天。为此,一般在致敏前 先将红细胞醛化,可长期保存而不溶血。常用的醛类 有甲醛、戊二醛、丙酮醛等。 7.血凝试验中根据红细胞凝集程度判断阳性反应的强 弱,判断的凝集终点为 【score:2 分】 【A】+
免疫学检测方法中的干扰因素及对应措施
免疫学检测方法中的干扰因素及对应措施在现代临床中对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均会应用到免疫学检查方法,获取到免疫检验结果能够为疾病确诊提供可靠依据。
但在免疫学检测全过程中,基于设备或人员操作等因素可能影响到工作顺利进行,或直接造成检验结果的不可靠。
针对此,需采用有效方式强化免疫学检测管理,以确保其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具有可靠性的数据。
结合本人工作经验对免疫学检测的干扰因素进行总结,并提出应对措施。
什么是免疫学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方法是临床疾病诊断中常用的检查手段。
可将其进一步分为体液免疫学检测与细胞免疫学检测。
其中体液免疫学检测是通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参考辅助因子参与下出现的反应,对疾病进行判断。
细胞免疫学测定方法是通过对多种免疫细胞表面独有标志物及产生细胞因子的测定,观察机体细胞免疫水平。
在体液免疫学检测中所观察到的凝集反应是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电解质参与下,形成肉眼能够观察到的凝集物,此种现象被称之为凝集反应。
在免疫学检测中,免疫荧光法的应用较为常见。
此种检测方式具体通过对于荧光素染料的应用标记抗体并不会影响其活性,此种抗体被称之为荧光抗体。
利用已知种类的荧光抗体浸染需要检测的含有抗原细胞或组织切片,若通过观察发现抗原则抗原与此抗体出现特异性结合,形成复合物,粘着在细胞上,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荧光可见物,能够辅助对相应疾病作出判断。
免疫学检测方法干扰因素1 准备工作常见干扰因素在免疫学检测之前,需要做好相应准备工作,包括对材料的采集以及设备准备等,而在此期间也存在诸多因素能够影响到最终检验结果。
例如免疫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对科室内检测工作人员未能够给予系统化且有针对性的培训,可能导致检测人员自身缺乏风险防控意识,在临床工作中容易出现操作失误等问题。
在样本采集过程中,若相关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化培训,或其自身安全意识不强,则可导致其样本采集时间与采集部位不合理,致使样品出现溶血或损坏等情况影响到最终检测结果。
试管凝集试验报告
试管凝集试验报告:凝集试管试验报告试管凝集试验结果分析试管凝集试验实验报告试管凝集试验注意事项篇一: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免疫学?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实验一:玻片凝集实验1.实验原理: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通常是0.85%NaCl)存在的条件下出现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的方法有两种:?直接法;?间接法。
颗粒性抗原(如完整的细菌或细胞)与相应抗体在体外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如玻片凝集反应和试管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如RF因子检测玻片凝集试验是使用已知抗体与未知颗粒性抗原在玻片上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
此类反应较简单迅速,常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检测。
本次实验使用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进行人类ABO血型的鉴定。
ABO血型系统是按照血液中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分子来命名的。
人类ABO血型抗原有两种:A抗原和B 抗原。
A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B抗体;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B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A抗体;A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抗原和B抗原,血液中不具有抗A、B抗体;O型血红细胞表面不具有A、B抗体,但血液中含有抗A、B抗体。
若用已知的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与受试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即可引起红细胞凝集,根据凝集反应结果便可判断出受试者的血型。
2.实验方法:(1)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马克笔分为两格并注明A、B分区。
(2)倒置标准抗血清试剂瓶,悬空轻挤出抗A血清一滴,滴在A区内;同法在B 区内滴加抗B血清一滴。
(3)使用消毒液对左手无名指进行消毒,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使用无菌三棱采血针快速刺破手指。
(4)用木棒的两端取血,分别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均匀。
(5)用无菌棉棒压迫手指止血。
(6)静置玻片数分钟后,观察红细胞凝集反应结果。
3.实验结果:4.结果分析:实验二:试管凝集实验1.实验原理:试管凝集反应是在试管内将待检血清对倍稀释后,加入等量的已知颗粒性抗原与待检血清混合,然后观察试管内有无凝集快出现。
凝集反应
质偶联在红细胞上,常用的偶联剂有戊二醛、CrCL3
和双偶氮联苯胺。
临床免疫学及免疫检验
2.胶乳颗粒载体及致敏
聚苯乙烯胶乳颗粒是人工合成的载体,它是一种大小均
一,直径为0.8μm大小的圆形颗粒,带有负电荷,可用物 制备成带有化学活性基团的颗粒(如带有羧化聚苯乙烯胶 乳),抗原或抗体能以共价键交联在胶乳表面(通过缩合剂 碳化二亚胺将胶乳颗粒表面的羧基与被交联物上的氨基
的反应。1945年Coombs等根据抗体球蛋白对异种动物亦 是抗原的原理,把产生“不完全抗体”的机体正常血清球 蛋白,注射到异种动物使之产生抗球蛋白,这种抗球蛋 白加入表面结合有不完全抗体的红细胞的复合物中,就
能出现可见的凝集现象,称抗球蛋白试验。因为此反应是
Coombs首先建立的,故又称Coombs试验。
(1) 取细菌或红细胞悬液1滴,在玻片上 和1滴诊断血清混匀。 (2) 置室温,数分钟后即可用肉眼或低 倍显微镜观察凝集结果,出现颗粒凝 集者为阳性。
临床免疫学及免疫检验
3.方法评价 本试验是一种特异性强、简
便、快速的定性试验方法。 4.临床意义 适用于大量普查,未知菌种 的鉴定或分型,或用标准血清作红细胞 ABO血型的鉴定。有时也可用于定量检测 前的筛选试验(如布氏菌、土拉弗氏菌等 抗原),初步观察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的 抗体,然后再对阳性标本作试管凝集试验 测定其效价。
间接凝集试验又称被动凝集试验(passive agglutination test)。所用的与免疫无关颗 粒称为载体,将抗原(或抗体)吸附或偶联 于颗粒表面的过程称致敏。而吸附有已 知抗原或抗体的颗粒称致敏颗粒。
临床免疫学及免疫检验
一、间接凝集技术类型
根据致敏载体用的是抗原或抗体以及 凝集反应的方式,间接凝集反应可分为:
临床免疫学检验-第五章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Radial Immunodiffusion (RID)
Two methodologies of RID
Fahey method A linear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log of the protein concentration and the diameter of the precipitin ring prior to equivalence (or completion)
FIGURE 6-5 Diagrammatic representation of radial & double immunodiffusion. : precipitation reactions in gels yield visible precipitin lines; no visible
Ability of a test to correctly identify individuals who HAVE a given disease/condition
How likely is the test to detect the presence of a characteristic in someo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简单易行 特异性好 灵敏度低(10µg/ml) 时间长
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电泳技术(immunoelectrophoresis technique)是可溶性抗原和抗体在直流电场 的作用下,在凝胶内加速定向运动,彼此相 遇结合,在比例合适处形成可见的沉淀物。
免疫电泳技术
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解及答题)
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1、enzyme immunoassay(EIA)酶免疫分析技术,是以酶标记的抗体(抗原)作为主要试剂,将酶高效催化反应的专一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的一种免疫标记检测技术。
2、colloidal gold immunoassay胶体金免疫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记物或显色剂,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标记免疫测定技术。
3、immunoblot test(IBT)免疫印迹试验,是一种将高分辨率凝胶电泳和免疫化学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技术。
4、precipitation reaction沉淀反应,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可见的沉淀现象。
5、agglutination reaction凝集反应,指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6、immunogen免疫原,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
7、adjuvant (immunoadjuvant)佐剂(免疫佐剂),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物质。
8、hapten半抗原,指仅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如多糖、多肽、类脂和核酸等物质。
9、monoclonal antibody(McAb)单克隆抗体,设法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出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0、Polyclonal antibody(PcAb)多克隆抗体,亦称免疫血清,用抗原以不同途径免疫动物,从动物血清中获取抗体,该类含有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
由于免疫动物的抗原往往具有多种抗原表位,可激活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产生针对抗原多种表位的混合抗体,因而抗血清也称为多克隆抗体。
11、tumor antigen肿瘤抗原,指细胞癌变过程中新出现的或异常表达的抗原物质。
免疫学检验第十三章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 抗球蛋白试验
第一节 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直接与抗体结合,在电解质
的作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凝集原(agglutinogen):凝集反应中的抗原。 •凝集素(agglutinin):凝集参与反应的抗体
(一)玻片凝集试验
方法评价:
定性试验 简便和快速 敏感度低
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 特异性结合,或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载体 颗粒结合成致敏颗粒(红细胞、聚苯乙烯乳胶 颗粒、炭粒)后,它们与相应抗体(或抗原) 发生特异性反应,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 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可见反应形成
阴性? 阳性?
凝集反应的分型
直接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
应用:
菌种鉴定 血清学分型 血型鉴定
(二)试管凝集试验
在试管内颗粒性抗原直接与抗体结合, 在电解质的作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 现象。
0.5 0.5 0.5 0.5 0.5 弃掉0.5
菌液 1
2 3 45 6 7
结 果
试管凝集试验原理
结果
上清 清亮 轻度混浊 中等混浊 混浊 与对照相同
沉淀 大的凝集块 大多凝集管底 小、部分凝集块 很小的凝集颗粒 无凝集现象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明了, 机体出现 免疫系统紊乱, 进而引起关节滑膜、软骨组 织慢性炎症和破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乳胶凝集试验
• RF可与IgG的Fc段结合。将变性IgG包被 于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上,此致敏胶乳在与 待测血清中的RF相遇时,即可发生肉眼可 见的凝集。
主要的试剂和器材
免疫学检验第十三章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的发现
中级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免疫学及检验(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
中级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免疫学及检验(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凝集反应)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1.制备单克隆抗体常选用小鼠的哪类细胞作为饲养细胞A.中性粒细胞B.K细胞C.肥大细胞D.成纤维细胞E.腹腔细胞正确答案:E解析:小鼠腹腔细胞含有巨噬细胞,除具有饲养作用外,还可清除死亡破碎细胞及微生物。
知识模块: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2.下列有关单克隆抗体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特异性强B.灵敏度高C.高度的均一性D.对pH、温度及盐类浓度耐受性强E.可重复性正确答案:D解析:单克隆抗体纯度高,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强,理化性状高度均一,有效抗体含量高,但抗原抗体反应仍受pH、温度及盐类浓度的影响。
知识模块: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3.B细胞杂交瘤技术中细胞融合的选择培养基是A.HAT培养基B.次黄嘌呤培养基C.甲氨蝶呤培养基D.嘧啶核苷培养基E.胸腺嘧啶核苷培养基正确答案:A解析:细胞杂交瘤技术中细胞融合的选择培养基含有三种关键成分:次黄嘌呤(H)、氨基蝶呤(A)、胸腺嘧啶核苷(T),缩写为HAT培养基。
知识模块: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4.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是B淋巴细胞杂交瘤细胞的理想细胞,其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A.稳定和易培养B.自身无分泌功能C.改变细胞恶性变化D.融合度高E.HGPRT缺陷正确答案:C解析: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细胞有恶性变化。
知识模块: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5.关于单克隆抗体特点的错误叙述A.理化性状高度均一B.生物活性单一C.来源容易D.特异性强E.针对多种抗原决定簇正确答案:E解析: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单克隆抗体是针对抗原分子上某一单个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其特点是理化性状高度均一、生物活性单一、来源容易和特异性强。
知识模块: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6.杂交瘤细胞含有A.两亲本细胞各一半染色体B.两亲本细胞全部染色体C.两个染色体D.融合特有基因信息E.亲代某些特性基因正确答案:B解析:杂交瘤细胞由两个细胞融合而成,含有两亲本细胞全部染色体,同时具有两种细胞的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颈中段骨折(颈4至颈6处):此段为颈椎 外伤及颈椎病好发部位,主要临床表现如 下:
– 运动障碍:此段脊神经所支配的肌肉(肱二头 肌、提肩胛下肌、岗上肌及冈下肌等)呈下运 动神经元瘫痪。
– 感觉障碍:根性痛多见于肩部及肩胛部,并常 波及前臂桡侧,有时可达拇指。
– 反射:肱二头肌反射多消失,肱三头肌以下则 亢进。
二、护士提问
1、什么是颈椎骨折?
? 答:颈椎骨折是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于颈 椎骨、关节及相关韧带引起的损伤,其常 伴有脊髓神经结构的损伤,颈椎骨折占全 身骨折的5%-6%。脊柱骨折可以并发脊髓或 马尾神经的损伤,特别是颈椎骨折—脱位合 并有脊髓损伤者,往往能严重致残甚至致 命,其病死率约为15%。
2、颈椎骨折根据部位不同有哪些分型?其各 分型有哪些临床表现?
? 颈下段骨折(颈7至胸1处)
– 运动障碍:手指活动障碍及手部小肌肉萎缩, 前臂肌群亦可累及。
– 感觉障碍:根性痛多位于前臂及手指,以中、 小指多见,上肢及胸 12平面以上可有感觉减退 或消失。
– 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反射及指屈反射可减 弱或消失。
3、颈椎骨折患者常见的辅助诊断有哪 些?
? 颈椎骨折的主要诊断有X线、CT、MRI。
? X线 对疑有颈椎损伤的患者,首先拍摄颈椎 全长(颈1至胸1)正侧位,可发现90%-95% 的颈椎损伤。
? CT 能清楚的显示颈椎骨性损伤和椎间盘突 出,包括骨折部位、类型、移位程度和方 向及椎管的侵占等。
? MRI 对脊髓和软组织损伤及血肿的诊断有独 特的优越性。
4、该患者可能存在哪些护理问题?
辅助检查
? 颈椎X线检查提示颈6/7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颈椎MRI检查示颈6/7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白细胞(WBC)5.9×10 9/L,红细胞(RBC) 98×10 12/L,血红蛋白(HB)100g/L,凝 血酶原时间(PT)10s,白蛋白34.5g/L, 钾(K)3.8mmol/L,钠(Na)130mmol/L, 血糖(BS)6.7mmol/L。其他无异常。
? 颈上段骨折(颈1至颈处)多见于外伤病例, 脊髓完全受损者,多死于现场,临床所见 病例多为不全性脊髓损伤,临床表现如下:
– 运动障碍:四肢轻重不一的瘫痪,肌张力增高, 反射亢进及出现病理性反射。
– 感觉障碍:其根性痛以枕及颈后处为明显,面 部亦可有感觉障碍。
– 呼吸障碍:视膈神经受损程度不同而表现为呃 逆பைடு நூலகம்呕吐、呼吸困难或呼吸麻痹。
5、该患者发热的原因是什么?
? 颈脊髓损伤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受伤平 面以下毛细血管网舒张而无法收缩,皮肤不能出 汗,对室温的变化丧失了调节和适应能力。因此, 当室温高于 32℃时,闭汗使患者容易发热。
6、 为颈椎患者降温通常采取哪些方法?
? 患者体温升高时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冰敷、乙 醇或温水擦浴,冰盐水灌肠等,必要时给予输液 和冬眠药物。夏季将患者安置在阴凉或设有空调 的房间。目前,临床护理新产品亚低温治疗仪治 疗中枢性高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颈椎骨折与脊髓损伤
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东五骨科 高芳
一、病历汇报
? 病情
? 患者男性, 37岁,摔伤后颈部疼痛并四肢活动受限 5h, 平车入我科。自起病以来,精神差,未进食,大便未解, 留置导尿管,体重无明显减轻。否认传染性疾病及家族 性疾病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手术史,输血史。
? 护理体查
? T38.5℃,P80次/分,R21次/分,BP100/62mmHg ,血氧 饱和度( SPO2 )95%.神志清楚,被动体位,疼痛面容, 查体不合作,平车送入病房。颈椎下段压痛,叩击痛, 颈6/7,颈7/胸1压痛明显,活动受限,双上肢肌力Ⅰ级, 脐以下感觉运动丧失,皮温较高,霍夫曼征阳性。
? 发热 与颈椎骨折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有关。 ? 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咳痰无力有关。 ? 疼痛 与骨折引起周围软组织损伤及神经损伤有关。 ?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活动障碍、长期卧床
和感觉异常有关。 ? 躯体活动障碍 与骨折、脊神经损伤、肌力下降有
关。
? 有废用综合症的危险 与脊柱骨折长期卧床有关 。
入院诊断
颈6/7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主要护理问题
? 疼痛、 ? 清理呼吸道无效、 ? 躯体活动障碍、 ? 潜在并发症(压疮、肺部感染、有废用综
合症的危险等)
目前主要治疗措施
? 术前甲泼尼龙大剂量冲击治疗,补充电解 质,降低体温,颅骨牵引,颈部制定,保 持呼吸道通畅,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择期 行后路颈椎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术,预防 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对症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