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蔡邕的儒家用世精神

合集下载

试论蔡邕的文学思想

试论蔡邕的文学思想

On Cai Yong's Litera Thought 作者: 段莲
作者机构: 琼州学院中文系,海南五指山572200
出版物刊名: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9-83页
主题词: 蔡邕;文学思想;教化;缘情;华美
摘要:蔡邕是东汉末的文学家,他对秦汉时期的部分文体进行了归纳、总结,这不仅反映出他重视政治、教化的文学思想,还表明他对文学自身规律、特征的有意识探讨,这也正是向文学自身回归的关键。

他认为书画辞赋的功能是抒情、娱乐、审美的。

这一思想又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创作实践中。

由此可知蔡邕的文学思想上承两汉下开魏晋,既预示着新的方向,又显示了正统儒学的强大惯性。

蔡邕和他的赋作

蔡邕和他的赋作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蔡邕和他的赋作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0.5.1中文摘要东汉末年,传统儒学旦益衰落,一静融台了馕道的新愚潮开始兴起,部分儒家学者转忧为文壬。

本文论述一‘≮/了儒家学者兼文士的蔡邕思想演变过程,说明道家思想如何对秉承浓蓐稀学传统静蔡邕加以渗透。

在汉末新总潮影响下,蔡邕赋作在内容上趋向日鬻生活化,题挂更多样,情感更丰富。

在艺术风格上量现出清新流丽的特点。

这些都是汉末赋的颞质。

对于蔟戡赋风与汉末“谈论”的关系,也稍有论述。

关键词:儒者文士汉赋新质ABSTRACTAttheendofEasternHan.traditionalConfucianwasdeclining.Anewideologicaltrend,thefusionofConfucianandTaoism,becametorise.AsectionofConfucianscholarschangedintowriters.Inthispaper’IdiscussthechangecourseinCaiYong’Sidea,astheConfucianscholarandconcurrentlywriters.AndinterprethowTaoismmadetheeffectonCaiYong,theConfucianscholarwhoformal—tookupConfucian.Intheinfluenceofnewideologicaltrend,attheendofEsterHan,thecontentofCaiYong’Sprose—poetrypreferedtoroutineduties,manifoldertheme,richerinfeeling,thestyleofprose-poetryappearpureandfreshandsmooth·Allthesearenewcharactersofprose·poetryattheendofEsterHan.AbouttherelationsbetweenthestyrleofCaiYong’Sprose—poetryand“Talk'.’isalsodiscussed.Word:ConfucianScholarWritersKeyNewCharactersofProse-poetry前言东汉光武帝宣布阉谶子天下,以嘲谶取代正宗儒学.在光武帝的倡导下,谶纬之孥流行。

蔡邕书法理论的跨时代意义

蔡邕书法理论的跨时代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蔡邕书法理论的跨时代意义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院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教务处制二零一零年十二月诚信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本文所引蔡邕作品:《九势》、《笔论》、《篆势》原文及相关资料;因引文较多,故不一一标明,特此说明。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摘要中国书法是一门视觉艺术,书法创作实践从上古时代一路走来非常的艰难,到了两汉时期,书法艺术才得到逐步的完善,同时书法实践也逐渐扩大,但一直以来也没有出现很专业的书法理论。

到了魏晋时期,具有高度表现力和内涵的书法理论逐步成熟,才涌现出一些好的作品,而书法理论在经历的漫长的摸索过程,在汉末书论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和升华,终于在魏晋晚期至六朝才逐步具备具备形态。

而之所以为什么书法理论晚于书法作品的出现,是因为完备的书法理论之前必须有大量的书法实践进行创新和积累。

任何理论思维的建立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书法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书法批评理论也逐渐上升到一个新的总结规律的阶段。

就文献所见,书法理论的产生在东汉末年。

蔡邕《笔论》、《九势》等文是历史上最早的论述书法的专文,这显示了当时书法的审美意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地。

关键词:大儒蔡邕、书法创始、笔法第一人AbstractChinese calligraphy is a visual art, calligraphy and writing practice along the way from ancient times is very difficult, to the Han Dynasty, the art of calligraphy just been gradually improved, while also gradually expand the practice of calligraphy, but have not been there very professional calligraphy theory. To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with a high degree of expression and meaning of the calligraphy theory matures, it emerged some good work, but calligraphy theory groping through the long process of the book in the Han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constant review and sublimation Late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finally was gradually have available forms. The reason why the theory of calligraphy works of calligraphy appear later, because before a complete theory must have a lot of calligraphy, calligraphy practice, innovation and accumula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any theory of thinking there is a long process, with the rising standard of calligraphy art of calligraphy critical theory has gradually risen to a new stage of the summary rule. To see literature, calligraphy theory generated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Cai Yong "T theory" and "nine potential" and the text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the earliest articles in calligraphy, calligraphy at the time it shows the aesthetic awareness has reached a new position.Keywords:Daru Yong, founder of calligraphy, the first person to strokes目录序言 (1)1书法理论离不开书法实践 (1)1.1、高超的书法艺术成就 (1)1.2、在书法艺术方面的独创造诣 (2)2、《九势》对书法的审美观赏 (4)2.1、《九势》初创对书法操作的规范化 (4)2.2、对《九势》里行笔艺术的的解读 (5)3、对后世书法理论的引导和启迪 (6)3.1、对魏晋书法的审美和书法理论的推动 (7)3.2、蔡邕的笔法心得对魏晋书法的影响 (7)3.3、蔡邕书法理论对魏晋书法理论的影响 (9)结论、 (10)致谢、 (11)参考文献、 (12)序言书法是中国传统的一门艺术,虽然它作为一门艺术被认知并不是书法诞生之初就这样,但是现在几千年来,大约2000年左右以来,书法除了有它的实用功能以外,它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审美的功能、艺术的功能。

迩议蔡邕书学思想

迩议蔡邕书学思想
“欲书先散怀抱”,是说书法创作前要抒发自己的胸怀,凝神 静思,沉淀感情,为之后书法创作过程中“任情恣性”的状态奠定 基础。他之后又提出:写字要“先静坐默思,随意姿态,精神肃 穆,如对高堂,则善矣”。这句话足以体现蔡邕注重在书法创作 过程中培养性情。其实这些情感的培养在书法创作前是必不可 少的。一幅书法作品可以显露出创作者的性格、才智以及他是 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创作的。所以表现在书法作品中就有不一样 的感觉。“散”是一种理想的艺术观念,能让创作者在书法创作前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情感状态,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人文研究
ART EDUCATION RESEARCH
迩议蔡邕书学思想
□胡慧楠
摘 要:东汉末年的文坛巨星蔡邕在文化领域和艺术领域都颇有建树,他是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也是这个时期文风变化 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博学的学者,蔡邕富有救世情怀,强化了艺术的政治作用;作为品德高尚的艺术家,蔡邕极为向往艺术世界里 的洒脱自由、任情恣性,在很多领域中表现出极其鲜明的艺术观念。该文主要探讨蔡邕的书学思想中的“散”与“势”,其代表作《笔论》 和《九势》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蔡邕认为,写字前要放松身心,让身心处于一种空明的状 态,不要被外物干扰,任思绪自由发展。“书者散也”的意思是书 法艺术的创造过程是自由的。“散”就是舒展胸怀,抒发情性。书 写作品的时候,要按照《笔论》要求,首先“散怀抱”,让内心平静, 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从而一心一意地创作。其次“任情态 性”,是在“散怀抱”的基础上顺势而有的状态,就是纵情展露个 人的本真性情,才会创作出真正的书法作品。蔡邕的《笔论》也 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散”的艺术观念。
结语
蔡邕的书学思想融入了他多年的书法创作与鉴赏实践,是 对书法艺术的高度概括,具有独到的见解。历代书法家将他的 书论著作奉为经典。我们要从历代社会的变革中学习书法,蔡 邕起到了提纲挈领的模范作用。

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傅合远东汉时期的蔡邕,不仅是位著名的学者、文学家、音乐家,也是位有影响的书法家和重要的书法理论家。

传其所作的书论文章,有《笔赋》、《篆势》、《笔论》、《九势》等多篇。

这些书论文献,或许在文字及内容上,有经后人润饰、改造,甚或增删的嫌疑,但结合当时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书法审美的时代风尚来看,这些书论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出于蔡邕,应是可能和可信的。

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本文拟对传为蔡邕所作书论中的美学思想加以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和把握其理论价值以及在推动与深化书法艺术审美自觉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书者,散也”蔡邕在《笔论》中指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静坐默想,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贝y无不善矣。

”,这段话文字不长,但内涵丰富。

他深刻而系统地揭示了书法艺术表现的基本性质以及艺术创作的心态等问题,在书法美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东汉,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也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汉简、隶书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不仅以其书写的简易,使用价值的突出,取代了秦篆,成为一种居主流地位的文字,实现了汉字由繁而简、由古而今的变革,更因其隶书文字笔画造型所蕴藏的丰富的艺术价值,促成了书体的进一步分化,产生了章草、今草以及楷、行等书体,使书法艺术的表现、抒情特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显现,从而直接引发并造就了一个规模宏大的书法热潮。

不仅出现了张芝“池水尽墨”、“衣阜先书而后练”、“转精其巧”成一代草圣的美谈,也有师宜官甚矜其能,“或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直,计钱足而灭之” 的雅事。

特别是赵壹在《非草书》中对世人学书情景的描述,更令人感动不已:“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后世慕焉。

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

东汉旷世逸才——蔡邕

东汉旷世逸才——蔡邕

东汉旷世逸才——蔡邕蔡邕,字伯喈。

陈留圉yǔ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

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

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被《书断》评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他生平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

有文集二十卷,早已遗失了。

明人张溥pǔ辑有《蔡中郎集》,《全后汉文》对蔡邕的著作也多有收录。

蔡邕曾作《琴赋》,赋曰:“所求茂盛的树木,枝条四垂。

观此椅桐,长于山坡。

红花吐艳,绿叶参差。

甘露滋润其梢,凉风吹动其枝。

鸾凤在树顶飞翔,玄鹤在枝间筑巢。

诗人考察,试琴瑟之良才。

于是清声发出,五音并举,宫商发,角羽动,乐曲兴起,繁乐抚弄。

然后哀伤的琴音发起,精妙的演奏开始。

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指掌反覆,仰按藏摧。

于是繁乐终止,雅韵开始扬起。

”蔡邕蔡邕在陈留的时候,其邻居备酒宴招待他,等到蔡邕去时,有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说:“呀!用音乐召我来却又杀心,为什么?”就回去了。

仆人告诉主人,主人急忙追上去问原因,蔡邕详细的地将所想告诉他,大家没有不吃惊的。

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一个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亦随它一进一退,我内心紧张,担心螳螂抓不到它。

难道这就是产生杀心并且在琴声中流露出来的原因吗?”蔡邕笑着说:“这足以产生这样的效果。

”由此可见,存在于人们的思虑之中的善与恶,可以在音乐中出现。

只有知音才能知道。

因此说:“唯有音乐不可以作伪。

”知道四大名琴焦尾琴吧?在汉灵帝时(公元168年—189年),蔡邕因为多次上书陈述自己的政见,违背了皇帝的旨意,又因为得宠的宦官憎恶他,他考虑到免不了要遭到毒害,于是就离开了陈留,开始流亡江河湖海,足迹远达吴郡、会稽郡(浙江、江苏一带)。

他来到吴郡时,他玉带吴地(据考证为现在的江苏溧阳)有个人烧梧桐木做饭,蔡邕听到火烧木材发出的巨大声响,知道这是一块好木材,因此讨来做成一把琴,果然声音很好听,但是木头的尾部依然被烧焦了,所以当时人们叫它焦尾琴”。

【文献综述】从蔡邕的琴学思想窥探以乐正名

【文献综述】从蔡邕的琴学思想窥探以乐正名

从蔡邕的琴学思想窥探以乐正名文献综述潇湘水云组【摘要】:蔡邕一生与琴结缘,所著《琴操》记录了先秦诸多琴曲,又做琴曲《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五首琴曲)。

在琴学思想上,主张雅韵复扬与悲音气质。

同时,作为一位儒学大家,蔡邕重经史,精研礼乐。

他作后汉《十意》、《十志》,特别是其中的《礼意》、《乐意》、《祭祀意》、《东服意》、《朝会意》等,是全面总结了东汉的礼乐制度,是继承和发展了西汉以来礼学家的思想和主张。

1【关键词】:蔡邕;古琴;以乐正名;一、蔡邕与琴结缘蔡邕,生于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卒于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终年六十岁。

他一生经历了汉顺帝、汉桓帝、汉灵帝和汉献帝四个时期。

《后汉书·蔡邕列传》说道”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

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袁宏《后汉纪》说“博学有隽才,善属文,解音声,伎艺并术数之事无不精综。

”2蔡邕在音乐上极有天赋,亦颇有成就。

蔡邕年轻时因为善于鼓琴而被当时的朝廷所注意。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

”一个人演奏古琴的技艺如此之好,以至于高高在上的朝廷权臣都知晓了,不仅仅知晓,而且发动帝王的力量,用敕令的形式征调,可见其琴技之绝妙必然非同一般。

3艺文琴曲方面,蔡邕所著《琴操》记录了先秦诸多琴曲,其题解留给千年之后人们对于这些琴曲的理解和研究。

蔡邕所做琴曲《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五首琴曲),这些乐曲,在数十年后被嵇康写入他的《琴赋》,归入俗谣一类,数百年后的隋朝,这些乐曲和嵇康所做的《四弄》又被隋炀帝作为选士的科目之一。

蔡邕听琴识人心以及焦尾琴的传说则流传更广。

《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初,邕在陈留也。

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日: ‘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可也?’遂反。

论蔡邕的书法及书论

论蔡邕的书法及书论

论蔡邕的书法及书论蔡邕(公元133 ---------- 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人。

蔡邕不仅是汉末的书法家,更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蔡邕的先世,并没有特别显赫的人物,其家学渊源,多少受一点黃老道家的影响。

范晔《后汉书•蔡邕传》云:“六世祖勋,好黄老。

”“父棱,亦有清白行。

”但蔡邕的思想,还是以正统的儒家成分居多。

他曾师事大儒胡广,以及参与正定《六经》文字。

他反对当时的鸿都门书法, 也是站在儒家立场。

蔡邕在他的时代,是最出色的文学家,但却并不是最出色的书法家,也不是最出色的书法理论家。

后世关于他的书法以及书论的传言附会棋多,谬评、误解也甚多。

西晋卫恒,以其去蔡邕未远,我以为他对蔡邕的评价应是真实可信的。

卫恒《四体书势》云:“邕善篆,釆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

”卫恒对蔡邕篆书,却并无赞辞,而且认为蔡邕的篆书“精密闲理不如(邯郸)淳也。

”篆书而外,古人还记有蔡邕善隶书。

如传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云:“陈留蔡邕, 后汉左中郎将。

善篆、隶,釆斯、喜之法,真定《宜父碑》文犹传于世,篆者师焉。

” 然而卫恒《四体书势》中所记汉末最擅长隶书的书法家是师宜官,《四体书势》云:“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以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

”魏武时,乂有梁鹄青出于蓝,曹操以为胜过师宜官。

因此,魏晋时学隶书、八分者乂多以梁鹄及其弟子毛弘为法。

蔡邕的书法在当时及其稍后的魏晋时期均未产生什么影响,也就是说,汉末、魏晋时期擅长篆、隶书的著名书法家,没有一个是蔡邕的弟子, 也未见东晋“二王”父子对蔡邕书法有何评论。

南朝宋虞鉢《论书表》记录皇室收藏法书的情况,其中也未见有蔡邕的书法。

而且蔡邕书法在北朝也没有什么影响,北方士家大族的崔氏、卢氏学钟、卫书法,却并不见有人学蔡邕书法。

这其实是蔡邕书法水平真实状况的反映,因此我认为蔡邕不是汉末最出色的书法家。

要论到对蔡邕书法产生误解的根源,可能就是范晔在《后汉书•蔡邕传》中这一段文字:“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

浅析儒家思想在《三国演义》中的体现

浅析儒家思想在《三国演义》中的体现

浅析儒家思想在《三国演义》中的体现作者:汪平来源:《新一代》2017年第05期(岷县岷州中学甘肃定西 748400)摘要: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在古代小说的结晶——四大名著中却鲜有体现。

《水浒传》本来是要表现“忠”的,却让那些造反者的形象光彩照人;而《西游记》是以佛教思想为宗的;《红楼梦》就更不用说了,宝玉对四书五经天然反感,提起读书应举就浑身不自在,可视作对儒家的反叛。

只有在《三国演义》中,儒家思想体现得较为充分。

关键词:儒家;三国;仁政思想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但在古代小说的结晶——四大名著中却鲜有体现。

《水浒传》本来是要表现“忠”的,却让那些造反者的形象光彩照人;而《西游记》是以佛老思想为宗的;《红楼梦》就更不用说了,宝玉对四书五经天然反感,提起读书应举就浑身不自在,可视作对儒家的反叛。

只有在《三国演义》中,儒家思想体现得较为充分。

一、《三国演义》的观点立场与儒家文化众所周知,《三国演义》的基本观点是“尊刘抑曹”,下面笔者试着追溯其源。

《论语·侍坐章》中孔子面对学生各言其治国之志时,明确提出了“治国以礼”。

“礼”就其本质来说就是规则,是为规范各阶层的行为而制定的制度。

发展到后来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统观念。

“尊刘抑曹”的言外之意就是天下乃汉家之天下,汉家即使不行,皇帝也该由姓刘的做,别人不能心怀不轨,则姓刘的是正统,别姓只是篡窃。

基于此,卖草鞋的大耳郎因有皇族血统,便被人所尊奉,称之为“皇叔”,自己也抓住一切机会,不厌其烦地四处宣扬他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从而不断积累自己的政治资本。

也正因为如此,儿子篡了汉家之位,有廓清道路嫌疑的曹操,虽然对国家稳定做出重大贡献,却被骂为“汉贼”“奸雄”。

二、人物塑造与儒家文化(一)诸葛亮郑振铎先生曾经说过:“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

书法家魏开学谈大书法家蔡邕

书法家魏开学谈大书法家蔡邕

书法家魏开学谈大书法家蔡邕蔡邕简介:蔡邕(读yōng),(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读jiē),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也。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他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

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

曾因弹劾宦官流放朔方。

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

董卓被诛后,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

蔡邕著诗、赋、碑、诔、铭等共104篇。

他的辞赋以《述行赋》最知名。

蔡邕蔡邕那些事:初为司徒桥玄属官,出补平河长。

灵帝时召任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

后因弹劫宦官,遭诬陷,流放朔方。

遇赦后,不敢归里,亡命江湖十余载。

献帝时,董卓专权,强令邕人都为侍御史,拜左中郎将。

迁都长安后,封高阳乡候。

董卓遭诛后,他亦被捕,死于狱中。

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蔡邕少时师事太傅胡广,博学多识。

通经史,喜好数术、天文,妙操音律,善鼓琴、绘画,擅长辞章,精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

他善于总结前人用笔经验,融会贯通,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其书结构严整,点画俯仰,变化自如,有“体法百变,穷灵尽炒,独步古今”之誉(唐张怀瓘《书断》)南朝梁武帝亦称其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古今书人优劣评》)。

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

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芽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正定这些经文。

诏允后,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

蔡邕不仅是东汉的大书法家,而且是汉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

传世书论有《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笔论》开篇就提出“书者,散也”的著名论断,论述了书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质,以及书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

随后则论及书法作品应取法、表现大自然中各种生动、美好的物象,强调书法艺术应讲求形象美。

《笔论》和《九势》都被收入宋代陈思的《书苑菁华》一书,才得以保存流传至今。

[蔡邕听琴文言文翻译]蔡邕听琴的故事,蔡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蔡邕听琴文言文翻译]蔡邕听琴的故事,蔡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蔡邕听琴文言文翻译]蔡邕听琴的故事,蔡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蔡邕是当时的名士,是当时有名的大学者,在文人学子圈子里有着很高的声望,他在儒家经典的研究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曾经主持重新修著儒家经典,并且将之刻在石碑上。

蔡邕虽然算不上一个面对恶势力誓死不屈的大英雄,但是作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大学士,他在为人处世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原则的,能够公私分明。

蔡邕听琴蔡邕是东汉末年有名的大儒,他不只是在经史子集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曾经提出要修订儒家经典,在书法上也是造诣深厚,他的书法是当世一绝,被评为“骨气洞达、有神气”。

不只是如此,蔡邕在音乐上也是有着很深入的研究,这其中还有一个蔡邕听琴的小故事。

蔡邕的画像蔡邕为人正直,当时的官场又是非常黑暗,所以蔡邕在官场上很难生存,后来不得不弃官回乡过着隐居的生活,家乡的父老乡亲听说蔡邕回来了都很高兴,很多人都请蔡邕前去做客喝酒,有一次蔡邕的一个好友邀请蔡邕赴宴,蔡邕也就去了,蔡邕到的时候里面已经开始喝酒了,蔡邕在门口听到了一阵琴声,于是就倾听起来,哪知道突然间琴声之中竟然传来了一阵阵的杀意,蔡邕当即心惊:“用音乐来邀请我,为什么还会有杀机的?”蔡邕想到自己在官场上常常和那些奸臣宦官作对,难道是那群奸臣要杀自己?于是转身就走。

当时蔡邕在当地有着不低的声望,所以主人家就感到很奇怪,还以为是自己招待不周,就留住蔡邕问他为什么离去,蔡邕见到主人家这么真诚不像是受了奸臣贿赂来谋害自己的,就将自己刚才从琴声中听到杀意的事情全盘托出,在座众人全都很吃惊。

弹琴的人就出来解释说他当时看到了一出螳螂要捕食鸣蝉的画面,心中激荡起伏,可能就是那时候杀意流露在琴声之中。

蔡邕听完之后知道是自己太过敏感了就笑着向友人赔罪,并且说:“你的琴艺真是好啊。

”蔡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蔡邕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大儒,他是当世有名的名士,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望,可谓是德高望重,他虽然才华横溢但是作为一个文人学者可以要是去当官蔡邕却是没有这个天赋,他为官正直,一腔报国之心都展现在了他的文赋之中,并且很深入的了解了当时民众的疾苦,因此早年为官时候的蔡邕还是一个血性十足的正直好官。

析蔡邕的人格成因

析蔡邕的人格成因

[作者简介]徐璐,女,山东巨野县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析蔡邕的人格成因○徐璐(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摘 要] 蔡邕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大家,死后却文名不显,对他的评价也两极分化。

这种情况的发生和蔡邕的人格特点有着密切联系,而人格的形成又和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

本文试图通过对蔡邕生活环境的分析,找到其人格的成因,进而了解他身后非议的原因。

[关键词] 蔡邕; 环境; 人格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9-0078-02 蔡邕生于风雨飘摇的东汉末年,字伯喈,陈留人。

自小韬读六经、博学多识,“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是当时的一位文学大家,被称为旷世逸才,人生晚期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但却在后世文名不显;一生坎坷,宦海沉浮,虽然躲过了党锢之祸,却被卷进了董卓之乱,备受荣宠,却身不由己,进退两难;他曾因抨击宦官而招来金商门之祸,当时人评价他为“忠孝素著”,但后世人却斥责他为无识无守。

身死之后议论纷纷,“死后是非谁管了,满街争说蔡中郎”。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对蔡邕的评价毁誉参半?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是人格的相似概念,因此想要知道人们对蔡邕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就必须对蔡邕的人格进行分析,对他的人格成因进行梳理,才能真正了解他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人?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必须追本溯源,从蔡邕所处的时代着手,把他放回到他所处的生活环境之中,才能发现一个真实的蔡邕,而不是一个被人言层层包裹住的符号。

人是群居动物,从一出生就处于关系环绕的人类社会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人际关系真空的状态下成长,人的生长环境对个人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分析蔡邕的人格时就必须从蔡邕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他的家庭环境、教育和交游情况入手,全面了解影响他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

蔡邕《笔论》的书法艺术理论探微

蔡邕《笔论》的书法艺术理论探微

蔡邕《笔论》的书法艺术理论探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汉代是书法艺术理论的源头,蔡邕是汉代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

它的《九势》、《笔赋》、《笔论》、《篆势》等理论著作可以说是中国书法艺术理论史上的伟大丰碑。

他的书法艺术理论启迪和影响了之后的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实践。

东汉时期的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著名的学者、文学家、音乐家,更是一位有影响的书法家和重要的书法理论家。

他官至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

《后汉书》卷九十有传,称其“经学深奥”,“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在书法上,他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

南朝梁人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评价蔡邕的书法“骨气洞达,爽爽有神”。

梁武帝萧衍也有类似的评价:“蔡邕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

”121蔡邕书法的气势、生命和力量在其最具影响力的官方教科书和书法范本《熹平石经》中得以充分体现。

传蔡邕所作的书论文章有《笔论》、《笔赋》、《九势》、《篆势》等多篇。

尤其是《笔论》,仅仅127个字,却被学书者奉为圭臬。

其理论本身微言大意,博大精深,艺术思想独到而深刻。

现从以下几点略加论之。

―、哲学思想的体现书法源于自然,源于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

这种理论源于道家的“道法自然”说,也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书法理论中的体现。

在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汉朝,道家思想一直作为儒学的补充而存在。

虽然蔡邕被认为是旷世逸才的大儒家,具有人世的精神,但蔡邕的祖父蔡勋喜好黄老之学,对他有一定的影响。

再则,到了汉末,随着经学的衰落,当时“儒术独尊”的地位已动摇,在社会各种矛盾渐趋激化的状态下,道家思想逐渐兴盛起来,再加上蔡邕的艺术天赋又赋予他“闲居玩古,不交当世”的个性,又具有道家出世的精神、追求心灵自由解放的一面。

虽然道家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而然,是指“无为”,但与自然界有密切的关系。

儒而文者:蔡邕的人生旨趣与追求——兼论汉末士人价值追求的变化

儒而文者:蔡邕的人生旨趣与追求——兼论汉末士人价值追求的变化

安徽文学ANHUIWENXUE 安徽文学2018年1期总第414期作者简介:佘红云(1975-),女,湖南常德人,文学硕士,海口经济学院中广天择传媒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高校教育教学。

儒而文者:蔡邕的人生旨趣与追求———兼论汉末士人价值追求的变化佘红云海口经济学院摘要:作为汉末文化大家,蔡邕无疑有着深厚的经学修养,但他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学家,汉末政治、思想上的巨大变化,使得他在人生价值、人生旨趣追求等上已经开始挣脱经学藩篱,由儒而文,体现出时代新变。

关键词:蔡邕经学士人价值追求文学研究蔡邕(133-192),字伯喈,汉末女诗人蔡文姬之父。

史载其学无所不窥,其著述创作遍及当时的经学、文学以及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门类,为汉末首屈一指的文化艺术大师。

但当我们具体考察蔡邕的一生,会发现许多复杂甚至矛盾的现象:他屡言祸福倚伏,却又于党锢惨烈后毅然出仕,姿态勇健;虽被灵帝许为“经学深奥”,但又未曾遍注群经,集成大典,成一代宗师;极力声讨鸿都门学,但自己在文学艺术上却又成就瞩目……东汉末年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最为复杂、最为变动不居的时代之一,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个体不仅注定要承受时代之殇,也决定了其在价值追求、人生形态上的复杂与矛盾。

一在两汉深厚的经学传统与浓郁的经学氛围下成长起来的蔡邕,从小即“覃思典籍,韫椟六经”(范晔,《后汉书》本传),无疑具有较高的经学修为,但他显然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经学家,就是在当时,世人对于蔡邕,亦不以经师大儒视之。

尽管东汉中叶之后,经学开始走向式微,但汉末时政的衰败,却更加激发了人们对经学道义操守中所包含的政治能量的期待。

故有学者以为“在政衰主弱、军阀混战的普遍无序形势下,作为精神文化的领袖和象征,才德之士以其和平宁静、独立不移的风范、名声,一定程度上成为世道人心的寄托。

”[1]305汉末大儒郑玄受到海内尊崇,郑珍《郑学录传注》论曰:“可想见康成明德,当世倚为轻重”。

2021蔡邕的辞赋创作态度及其赋学思想范文1

2021蔡邕的辞赋创作态度及其赋学思想范文1

2021蔡邕的辞赋创作态度及其赋学思想范文 蔡邕是东汉晚叶文学代表作家,其诗赋创作代表了当时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在汉末起着转一代文风的作用[1],不仅影响着当时的文坛,还孕育了建安作家群的产生,直接促成建安文学的繁荣.据费振刚先生辑校的《全汉赋》辑录,蔡邕赋作17 篇,赵逵夫先生考证,《协和婚服》和《协初赋》是同一篇[2],则赋有 16 篇,仍远远多于同时期作家,蔡邕赋作题材广泛,描写内容多深入日常社会生活,或写己志抒己情,或写普通人的生活情感,或写日常生活中的物事,都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或隐或显,或喜或悲,皆个人主体情感的抒发.与他的创作同步,蔡邕还提出了明确的赋学理论,在赋的创作观念、审美功能、艺术分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不仅指导了当时的文学创作,还为建安文学创作和理论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汉魏诗学的转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辞赋创作态度辨析---"书画辞赋,才之小者" 讨论蔡邕辞赋创作态度首先需要讨论鸿都门学问题.关于鸿都门学的设立,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初,帝好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本颇以经学相招,后诸为尺犊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数十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多引无行趣势之徒,并待制鸿都门下,喜陈方俗闾里小事.帝甚悦之.待以不次之位."可知,汉灵帝爱好文学艺术,他设立鸿都门学的最初目的是引见太学生中"能为文赋者",重视其经学修养,后来则广招各种才艺之士,轻视品行,并待制鸿都门",待以不次之位"."鸿都学士"",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后汉书·蔡邕传》),获取高位.从文化取向上看",鸿都门学"主要是一个文学艺术群体,其中士子多以辞赋书画等才艺作为进阶之资;就政治而言,"鸿都门学"士人则是在汉末皇权与儒学世族激烈冲突的背景下,借助皇权的提携而崛起的一股政治势力,他们"无行趣势",依附于皇权,排抵儒学士大夫,因而,引起了儒学士大夫们的强烈不满,"士君子皆耻与为列焉".作为汉末着名儒学士大夫,蔡邕在《上封事陈政要七事》中对此大力抨击: 臣闻古者取士,必使诸侯岁贡.孝武之世,郡举孝廉,又有贤良、文学之选,于是名臣辈出,文武并兴.汉之得人,数路而已.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陛下即位之初,先涉经术,听政余日,观省篇章,聊以游意,当代博弈,非以教化取士之本.而诸生竞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颇引经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偶俗语,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氏. 臣每受诏于盛化门,差次录第,其未及者,亦复随辈皆见拜擢.既加之恩,难复收改,但守奉禄,于义已弘,不可复使理人及仕州郡.昔孝宣会诸儒于石渠,章帝集学士于白虎,通经释义,其事优大,文武之道,所宜从之.若乃小能小善,虽有可观,孔子以为"致远则泥",君子故当志其大者.(《后汉书·蔡邕传》)蔡邕在这封有名的上书中称:"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所以,一些学者以为蔡邕贬低辞赋文学创作[3],对此应具体分析对待.蔡邕说此事是有针对性的,那就是反对立鸿都门学,反对以书画辞赋取士.反对鸿都门学的并非蔡邕一人,据《后汉书》记载,灵帝之师杨赐、尚书令阳球也都坚决反对鸿都门学: 今妾媵嬖人阉尹之徒,共专国朝,欺罔日月.又鸿都门下,招会群小,造作赋说,以虫篆小技见宠于时,如驩兜、共工更相荐说,旬月之间,并各拔擢,乐松处常伯,任芝居纳言.郄俭、梁鹄俱以便辟之性,佞辨之心,各受丰爵不次之宠,而令搢绅之徒委伏畎亩,口诵尧、舜之言,身蹈绝俗之行,弃捐沟壑,不见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处,从小人之邪意,顺无知之私欲,不念《板》、《荡》之作,虺蜴之诫.殆哉之危,莫过于今.(《后汉书·杨赐传》)奏罢鸿都文学,曰:伏承有诏敕中尚方为鸿都文学乐松、江览等三十二人图象立赞,以劝学者.臣闻《传》曰:"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案松、览等皆出于微蔑,斗筲小人,依凭世戚,附托权豪,俯眉承睫,微进明时.或献赋一篇,或鸟篆盈简,而位升郎中,形图丹青.亦有笔不点牍,辞不辩心,假手请字,妖伪百品,莫不被蒙殊恩,蝉蜕滓浊.是以有识掩口,天下嗟叹.臣闻图象之设,以昭劝戒,欲令人君动鉴得失.未闻竖子小人,诈作文颂,而可妄窃天官,垂象图素者也.今太学、东观足以宣明圣化.愿罢鸿都之选,以消天下之谤.(《后汉书·酷吏列传·阳球传》)由此可知,反对鸿都门学不是蔡邕的个人行为,而是以其为代表的崇尚经学教化治国的正统儒学者们的群体行为. 他们的反对依据大体相同,认为鸿都门学者出身微贱,是一群"妾媵嬖人阉尹之徒","无行趣势",他们依凭书画辞赋,附托权贵,以小技见宠于时,而居高位.反对者对灵帝这一取士途径持否定态度,对鸿都门学之士出身和交结宦官权贵行为持否定态度,对鸿都门学之士无经明致用之学匡国理政之才持否定态度,对他们书画辞赋无劝诫之义不能宣明教化持否定态度,这一系列的否定是他们的政治态度,表明了他们作为正统儒学者的传统经学经世致用观.三人批评鸿都士人的书画辞赋和虫篆小技,认为他们不能"匡国理政",而且还扰乱朝政.由此可见,三人是从治国角度反对鸿都门学的,带有很强的政治因素,所以不能把反对鸿都门学认为是反对辞赋创作. 蔡邕在上书中说:"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对这句话,我们要具体分析.蔡邕说"书画辞赋,才之小者"乃是对当时辞赋创作情况的概括,也是辞赋功能"聊以游意"下对辞赋作者的看法,非轻视辞赋创作.当时书画辞赋创作,"作者鼎沸",而大赋不闻,抒情小赋兴盛,几无讽刺之意,也不再如汉大赋可以润色鸿业,经国治世.所以在儒学者看来",书画辞赋,才之小者",何为大才?当然是治国之才. 认为辞赋小道者,前有司马相如不甘心文学侍从之位,再有扬雄"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扬雄《发言·吾子》),扬雄晚年反思大赋创作说":赋劝而不止,明矣.又颇似俳优淳于髡、优孟之徒,非法度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也,于是辍不复为."(《后汉书·扬雄传》)由此观之,蔡邕观念与扬雄一脉相承,然而又有区别.扬雄从赋的讽谏作用无法实现角度否定赋,蔡邕认为辞赋不能匡国理政,但没有否定赋,只是否定以赋去匡国理政;扬雄认为作者"颇似俳优","非法度所存",所以不愿意为伍,蔡邕对鸿都门学士出身和行为加以否定,亦不愿为伍,扬雄晚年不作赋而去潜读经籍,蔡邕则继续创作. 实际上,蔡邕是爱好创作的,蔡邕作赋今存16 篇,为东汉晚叶最多,作品大量用典,讲究对偶,辞藻华丽,追求艺术形式之美,带有明显的抒情化与趣味化倾向,蔡邕以其创作实践引领着当时的辞赋创作潮流. 二、辞赋审美愉悦功能论---从"匡国理政"到"聊以游意" 蔡邕强调":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他认为写辞赋者没有"匡国理政"的能力,辞赋不具备"匡国理政"的功能.写辞赋只是"小才",而匡国理政需要"大才",当通过"举孝廉"与"选贤良、文学",取儒学治国之才.他把辞赋从讽谏之功用中解脱出来了,注意到了辞赋本来的审美愉悦功能,那就是"聊以游意".蔡邕上书中说灵帝:"听政余日,观省篇章,聊以游意"."聊以游意"把汉代作赋以讽的功用观打破了",把文学从政治和经学中剥离出来"[4].在当时抒情小赋创作繁盛的形势下,蔡邕对抒情小赋作了适合当时创作实际的规范,为辞赋创作指明了方向,辞赋的发展获得了新生. 蔡邕承认辞赋创作为"才之小者",是把辞赋创作从经世致用的传统中拉出来,对辞赋作了重新规范,还原了辞赋作为文学性作品应具有的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由此,辞赋不再从属于经学,作为文学独立,这是蔡邕赋学思想的最有价值之处. 赋在汉代一直承担着美刺教化功能,担负着"匡国理政"的重任.同时,赋也是作家们接近皇权、表达政见或晋身高位的方式,而皇权对汉赋的选择虽然有消遣娱乐目的,但主要还是借汉赋粉饰太平歌功颂美.对于赋的美刺教化功能,汉代赋家也有不同认识.班固《两都赋序》":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接着论及司马相如等赋家":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着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汉大赋本着"润色鸿业"的目的,"抒下情而通讽喻"、"宣上德而尽忠孝".但是,由于赋作本身为"极丽靡之辞"(《汉书·扬雄传》),政教功用观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明显,讽喻无功,所以才有扬雄"壮夫不为".司马迁对此也早有认识:"《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于无为."(《史记·太史公自序》)由此可见,赋的政教功用目的与实际效果之间是存在差距的,有赋家认识到这个问题,却仍然坚持美刺说,然而,蔡邕顺应时代发展和创作实际,提出了"聊以游意"说,这是对赋创作历史中隐性审美功能的发掘,也是对东汉晚叶赋创作与审美经验的理论总结. 蔡邕所处的时代,正值汉赋从大赋发展到抒情小赋,赋的美刺教化功能逐渐弱化,而包括鸿都门学在内的赋作出现明显的抒情化和趣味化倾向,蓝旭先生有表格统计.[5]蔡邕正视这一现实,突破汉赋教化讽谏功用理论,提出了赋的"聊以游意"说,把赋从经学政治中独立出来,赋予赋纯文学性的审美愉悦功能,这是对汉代诗学的一个重大发展和突破.在蔡邕心中,辞赋创作与匡国理政并无多大联系,生于东汉晚叶的蔡邕希望挽王朝于危难之中,而当他在治国之余或不被所用时,则创作书画辞赋,"聊以游意",获得审美愉悦,展示出了文学本质功能. 三、辞赋的艺术分类论---从注重内容到注重艺术形式 由于对辞赋文学性审美愉悦功能的强调,蔡邕极为重视辞赋的艺术形式,他在批评鸿都门学士们的辞赋创作时不自觉地从艺术角度对辞赋进行了分类.《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其高者颇引经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偶俗语,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氏."此分类虽然主要是对抒情小赋特别是鸿都门学赋的分类,但观东汉晚叶赋创作实际和蔡邕自己的创作实际,这一分类仍然具有普遍性,同样适用于东汉晚叶抒情小赋的分类. 第一类是"引经训风喻之言"之赋.这类赋作强调引用儒家经典"训风喻之言",这一观念虽然受到儒家诗学思想的影响,但"引经"已经变成了一种艺术创作方法,讽喻目的已经大为弱化.汉大赋发展到东汉晚叶为抒情小赋所代替,抒情小赋限于篇幅,已经无法如汉大赋一样铺陈纵横,而且东汉晚叶社会作者已经没有了盛世的宏阔心态,作家们开始注重作品的形式之美,注重辞赋创作中艺术手法的运用,从张衡开始的用典之风在东汉晚叶已经成为辞赋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用典发展成一种艺术方法,讽喻之旨虽然还一定程度存在,但已经大为弱化了,此也正与东汉晚叶赋作走向抒情化和趣味化相合.第二类就是"连偶俗语,有类俳优"之赋.这类赋作句式上讲究对偶,语言运用上多俗语,显示出辞赋重视形式之美的创作倾向,"是以陈赋,引譬比偶,皆得形象."(蔡邕《短人赋》)"有类俳优"则表明辞赋创作的趣味化审美,也显示出辞赋创作通俗化的审美倾向,这是在"聊以游意"审美愉悦功能下产生的.东汉晚叶辞赋创作伴随着抒情小赋的大量产生,开始重视形式之美,重视趣味化和通俗化,书写世俗情感和乐趣,观蔡邕自己的作品,多用对偶,词藻典雅华丽,其《弹棋赋》《短人赋》以游戏心态写作,多用俗语,趣味浓厚.第三类则是"或窃成文,虚冒名氏"之赋,灵帝开鸿都门学,诸生竞利,造作辞赋,大量没有真才实学的士子冒名顶替,偷窃成文,正如阳球所说:"假手请字".这类赋是应当加以否定的. 在以上三类中,蔡邕斥责第三类,在一、二类中,又以第一类为"高",第二类为"下",此种态度反映出蔡邕对儒家诗学观的继承和新变.蔡邕虽然强调"引经训风喻之言",但是他对儒家经典的引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蔡邕对第一、二类的总结都是从辞赋创作艺术方法角度说的,突破了之前儒家政教诗学更多的从内容上分类的传统.在蔡邕以前,对汉赋进行分类的代表人物有扬雄和班固,扬雄以作家身份分赋为"诗人之赋"和"辞人之赋",《法言·吾子》:"或问:景差、唐勒、宋玉、枚乘之赋也益乎?曰:必也淫.淫则奈何? 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扬雄认为二者都有"丽"的特征,"诗人之赋丽以则"以儒家礼仪教化规范"丽","辞人之赋丽以淫"则是极丽靡之辞,极夸张描摹之能事,为扬雄所不为.此种分类影响于后来,"诗人之赋"偏向主观情感体验抒发,而"辞人之赋"则偏向对形迹物态客观上的描摹方向发展,形成后来抒情赋和咏物赋的源头,杨雄虽然以"丽"为标准,但他强调的是在儒家礼仪教化规范之内,重视的是内容.班固《汉书·艺文志》多引述刘歆《七略》,诗赋略将赋分为五类: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杂赋、歌赋.班固重赋,把诗赋分立出来,其对赋的分类主要是从来源分,偏重教化思想,以屈原赋为首,对赋作进行大量的分类整理,影响深远.蔡邕对赋的分类有别于扬雄和班固. 在东汉晚叶,汉大赋已经演变为抒情小赋,诗赋创作已经开始从言志走向言情,不再重视政教内容,而更加注重对艺术形式的探讨,蔡邕顺应时代发展,对当时赋作从艺术上进行分类,具有极大的现实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蔡邕从艺术角度对辞赋的分类改变了之前从思想内容上或者从源流上必然涉及政治教化的分类,表明赋的艺术形式的被重视,是对之前汉代政教诗学观的新变,对之后建安诗学甚至整个六朝诗学的导引,在中国古代诗学史意义重大. 四、辞赋创作抒情论:从"润色鸿业"到"舒写情怀" "志"与"情"在东汉晚叶文学创作实际中同时存在着,正统儒学者尊崇儒家"诗言志"政教诗学观,但却抵制不住"情"在诗赋等文学创作中的不断增长,东汉晚叶的社会现实加上儒学式微而老庄思想的流行,又促进了"情"的步伐.抒情小赋的出现,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大量文人五言诗对情的重视与抒写,人物品评中对才性情感的重视,表明东汉晚叶迎来一场"情"的浪潮",文学便从事关先前朝廷、政教等的大题目,转向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和平常心思;从不关一己内心的宏大的外在铺叙,转向个人真实细微的生活感受和日益丰富的人生情趣,文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能力也逐渐得到扩展."[6] 文坛盟主蔡邕一方面在政治上维护着儒家政教传统,而另一方面,儒道互补的思想构成与其三仕二隐的人生经历[7]影响他更加倾向个人情感的表达,在文学创作上顺应并推动着时代创作思潮中的"任情"潮流. 蔡邕创作了大量诗赋作品,"情"在蔡邕的文学创作中大量存在,这些诗赋作品基本上都是言"情"之作.同时,在诗赋作品中也有许多言"情"理论的具体表达.《述行赋》":心愤此事,遂托所过,述而成赋."《青衣赋》":虽得嬿娩,舒写情怀."《弹棋赋》":因嬉戏以肄业,托欢娱以讲事."《霖雨赋》":中宵夜而叹息,起饰带而抚琴."蔡邕不仅极力宣扬情感,而且还提出了作家情感的表达要借助艺术形象,而艺术形象营造又要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是以陈赋,引譬比偶,皆得形象,诚如所语"(蔡邕《短人赋序》).蔡邕虽然在对赋进行分类时以"引经训风喻"为"高者",把"连偶俗语,有类俳优"称为"下者",然而他对"下者"的爱好和理论表述展示了蔡邕赋学理论中的"缘情"理论,完成了文学从抒写政治到抒写作家情感的转变. 东汉晚叶正是中国诗学"诗言志"理论向"诗缘情"理论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之前,"诗缘情"理论只有零星的涉及而且处于居主宰地位的"诗言志"理论的控制之下,之后,"诗缘情"逐步独立.在这一过程中,转一代文风的蔡邕引导了文学理论转变的开始.蔡邕的言情论不仅为东汉晚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呼唤了建安及魏晋南北朝文学言情时代的到来,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中国文学理论中"诗缘情"理论的正式出现开辟了道路. 总之,蔡邕对辞赋进行了较全面的理论探讨,蔡邕肯定了辞赋创作,"聊以游意"说直接主张辞赋在抽去经国致用有益教化功能后的文学性审美愉悦功用,艺术分类中对用典等艺术手法的重视和认为辞赋又类俳优则体现了辞赋创作的抒情化与趣味化倾向,而"抒写情怀"则让辞赋书写个人世俗情感和给人以乐趣,消愁解闷,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赋学理论体系.辞赋创作从内容到形式不再宣明教化、劝善戒恶,遵循儒家政教传统,辞赋有了独立的创作内容、艺术形式和审美趣味,走上独立发展道路,蔡邕在创作上给予了引导,在理论上进行了明确阐述.至此,匡国理政交给了经学,"聊以游意"则交给了"篇章",新的以世俗个体情感为核心的回归文学本质的文学观念开始形成,蔡邕在理论上对东汉晚叶文学创作实际的总结和以大量诗赋创作实践促成了这一新的文学观念的产生,对汉魏文学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导引着魏晋文学情感化和审美化走向.。

论蔡邕在文献学上的贡献

论蔡邕在文献学上的贡献

论蔡邕在文献学上的贡献
蔡邕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

他博学多才,既是东汉末年有名的儒家学者,又是多才多艺的文士,于辞章、数术、天文、音乐、史学、文学无一不通。

本文试图在对蔡邕的学术研究与学术贡献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以其主要的文献学成就为研究对象,对蔡邕在文献学上的贡献作一探讨。

论文主体部分共三章。

第一章:蔡邕的生平与思想。

考察蔡邕的家世、生平和政治、学术等活动,揭示蔡邕以儒为本,兼采道家的思想。

力图揭示以上因素对其文献学活动的影响。

第二章:蔡邕的学术研究与学术贡献。

蔡邕是一位研究领域广泛、取得多方面成就的学者。

本章主要从流转藏书,传播文献;校书东观,补续汉史;正定经文,刊刻石经;碑铭典范,多体创作;解说月令,考释典制;整理琴曲,撰写书论等六个方面对其文献学成就进行论述。

第三章:汉代文献学的发展与蔡邕的文献学方法。

汉代文献学取得了全面的进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蔡邕作为东汉末年一位颇有影响的学者,他所从事的一系列文献学活动和他的文献学思想,与整个汉代的文献学发展是一致的。

蔡邕对文献的整理和编撰秉承汉代统一思想的文献整理目的,将儒家思想贯彻到了他的文献学工作全过程,以经学文献为主体展开,采用兼收并蓄的学科视野,综合使用多种文献整理方法,最终成就了他在文献学上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 年 2 月 00
中国 石 油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un l f hn n esyo P t l m( dt no S c l c ne ) ora o iaU i ri f er e C v t o u E io f oi i cs i aS e
身 于陇 西 临洮豪 族 , 掌权 后任 用 了大批 党人 , 以处 士
苟 爽为 司空 、 以汝南 伍 琼 为侍 中 、 以郑 公 业 为 尚书 、

忠孝 思想
后 世学者对 蔡 邕“ 董 ” 事 的行 为 颇 有 微词 , 他 对
以何 颐 为 长史 。被 党 锢 者 陈 纪 、 融 等 人 , 为列 韩 皆 卿 。幽滞 之 士 , 被 提 拔 。当 时 董卓 的举 动 还是 顺 多
从 中可 见一斑 。
中 , 观其 变 ; 朝 为官 时 , 抒 发 己见 , 国筹 划 ; 坐 在 他 为 流放 之 时 , 他亦 不 忘 修 史 大 事 ; 亡命 江湖 期 间 , 沉 他 醉在 文 艺之 中 , 心 养 性 ; 次 人仕 之 后 , 施展 抱 修 再 他
负 , 力改 革礼 制 。 由此 可 见 , 家有 为精 神 与责任 大 儒 心是 蔡 邕一生 政治 沉 浮 中始 终 不 变 的思 想 底 色 , 同 时也 是 其学术 思 想 的基 石 。具 体来 说 , 用 世精 神 其 集 中体现 在他 的忠 孝思 想 、 正名思 想 和谶 纬思 想 中 。
肩 。然 而 , 的积 极 用世精 神 独 步 当 时 , 东汉 末 年 著 名 的儒 家 学者 。他 的 忠孝 思 想、 名 思 他 是 正 想 、 纬思 想 中闪烁 着儒 家的 用世 精神 , 政 治 主 张 亦 以用世 精 神 作 为 指 导 。这 一特 点使 得 蔡 谶 其
邕作 为具有 经世 致 用精神 的儒 家学者 , 东汉 末年 引领 学坛 。 在
[ 关键 词 ]蔡 邕; 孝 ; 忠 正名 ; 纬 ; 谶 用世
[ 中图分 类号 ] 2 4 9 [ B 3 . 9 文献标 识码 ] [ 章编 号 ]1 7 5 9 ( 0 0 0 0 7 0 A 文 6 3— 5 5 2 1 ) 1— 0 3— 4 蔡 邕是东 汉末 年学 坛 的领军 人 物 , 擅 长文学 、 他
怀才 略显 浓郁 。
党 人 被 免 官者 、 诛 者 、 禁 锢 者 , 被 被 不计 其 数 。蔡 邕
对 待党 人 的态度 是 明 朗的 , 他为 郭泰 、 在 朱穆 、 赐 、 杨 房植 、 范丹 、 塞等 人 所 做 的碑 文 中 , 陈 明确 地 表 达 出
他 对党 人 的支持 。入 仕 后 , 邕更 是积 极 地 反 对宦 蔡
数术 、 音乐 、 书法 , 是个 博 学 多 才 的学 者 。他 积 极捍 卫儒 家学 说 , 从庄 学思 想 中寻求 寄 托 , 又 吸收 汉末 的
说 的那 样 , 邕其 实 是 “ 蔡 忠孝 素著 ” j 之 人 , 是 ¨ 他
个 彻头 彻尾 的忠君 之儒 。蔡 邕的忠君 思想集 中体 现 在 反对 宦 官专政 上 , 在党 人 与宦官 的斗 争 中 , 他始 终 坚 定地 站在 党 人 的 立 场上 。党 人 由朝 中忠 直 官员 、 儒 学之 士 、 学 生 组 成 , 汉 末 反 对 宦 官 的 主 要 力 太 是 量 。延 熹 九年 和建 宁 二 年 两 次 党祸 时 , 邕 尚未 步 蔡 入 政坛 , 没有 直 接卷 人这 场血 雨腥 风 中。党 祸过后 ,
不管 是研 究经 学 , 是对 待现 实政 治 , 邕无 不 还 蔡 坚持 着儒 家 的用 世 精 神 , 现 了他 的儒 家 责 任 心 。 体 在经 学方 面 , 正定 经典 文 字 , 导并 主持 了熹平石 他 倡 经 的: , 图挽 救 摇 摇 欲 坠 的今 文经 学 。在 政治 刊刻 力 生活 中 , 始 终 遵 守 “ 行 舍 藏 ” 他 用 的儒 家 从 仕 原 则 。 正如 他在 《 释诲 》 中所言 “ 用 之则 行 , 训 也 ; 且 圣 舍之 则藏 , 至顺 也 ” 1粥 。朝 廷争 斗 激烈 时 期 , 隐 于 家 l 他
官 专权 。他 在几 次 上 书 中 , 者 借 助灾 异 委 婉 劝诫 或 灵帝 远 离奸佞 亲近 贤 者 , 者 直 接 指 名道 姓 叱 责宦 或 官权 重 , 因此 而获 罪流 放 。遇赦 后 , 依然 不改初 并 他 衷, 令权 焰 正高 的 中常侍 王甫 之弟 颜 面扫地 , 为此 而 不 惜流 亡 十几年 , 的儒 家 用 世 精 神 和社 会 责 任 心 他
批判 思想 并且 加 以传 播 , 一生 中还 频 频 打 破 礼 制 在 规范 , 追求 真性 情 。他 的思 想极 为复 杂 , 一 个在 乱 是 世之 中思 想矛 盾பைடு நூலகம்、 感 丰 富 的 士 人 。在 他 看 似 繁 杂 情
的思 想 中 , 家思 想始终 是 主导 , 儒 只是 在 动荡 的时代 中 , 经 学独 尊地位 丧失 的学术 背景 下 , 的庄 学情 在 他
Fb 2 1 e .0 0 Vo . 6 No 1 12 .
第2 6巷
第 1期
论 蔡 邕的儒 家 用 世 精 神
石 静
( 京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学 院 , 京 10 7 ) 北 北 0 85
[ 摘
要 ]蔡 邕并 非一 流 的经 学 家, 经学 大 家辈 出的汉代 , 的 经 学成 就 难 与郑 玄 等人 比 在 他

董 卓为 司空 后 , 强行 征 辟 蔡 邕。他 之 所 以应 董
卓 之辟 , 非仅 仅惧 怕 “ 诛 ” 主要 是 经历 了髡 钳 并 族 。 之刑 和 十几 年 的流亡 生活 后 , 的心态 发生 了改 变 。 他 此 时 的政局 发生 了巨 大 的变 动 , 他所 痛 恨 的宦 官被 肃清, 正是 身怀 抱 负 之 人 出仕 的大 好 时 机 。董 卓 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